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背影》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系统掌握朱自清的文学常识,能结合其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意境隽永)分析《背影》的语言特色;精准积累 “狼藉、簌簌、踌躇、颓唐、琐屑” 等 10 个重点词语,不仅能辨析字音字形,还能结合语境分析词义内涵(如 “颓唐” 在文中既指父亲的神态,也暗喻家庭境遇),并能仿写句子。
精准梳理文章 “点背影 — 写背影 — 忆背影” 的三线交织结构(以 “背影” 为明线,“我” 的情感变化为暗线,家庭变故为背景线),能绘制结构思维导图;深入理解倒叙手法的双重作用(既突出 “背影” 的核心地位,又为情感递进做铺垫),并能对比分析顺叙与倒叙在叙事效果上的差异。
聚焦外貌描写(“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肥胖的身子”)和动作描写(“探、穿、爬、攀、缩、倾”),能从 “用词精准度”“细节画面感”“情感传递性” 三个维度赏析,撰写 150 字左右的赏析片段;能有感情地朗读第 6 段,通过重音、停顿、语速变化,还原 “我” 的情感波动(如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加重 “看见”,体现情感冲击)。
【过程与方法】
通过 “文本细读法”,圈点批注文中四次 “背影” 的细节差异(如第二次 “背影” 的动态感与第四次 “背影” 的静态回忆感),小组合作完成 “背影细节对比表”,培养细致观察与归纳能力。
结合 1916-1928 年朱自清父子矛盾的历史背景(包办婚姻、工资扣留、冷战),开展 “角色扮演式讨论”(分别扮演 “年轻时的朱自清”“中年父亲”“旁观者”),分析 “我” 对父亲态度转变的深层原因,培养历史语境下的文本解读能力。
运用 “对比阅读法”,将《背影》与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中的亲情描写对比,找出 “男性视角下含蓄父爱” 与 “女性视角下细腻母爱” 的表达差异,撰写简短对比分析,提升批判性阅读与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度体会 “背影” 背后的三重情感(父亲困境中的坚韧、对儿子的隐忍关爱;“我” 从误解到愧疚再到传承的情感转变;平凡人在苦难中的亲情坚守),结合自身生活经历,撰写 “我的亲情细节日志”,树立 “理解 — 感恩 — 回馈” 的亲情观。
领悟 “以小见大” 的写作智慧,明白 “背影” 不仅是个人记忆符号,更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缩影,学会用 “细节观察” 的视角看待生活,发现平凡事物中的情感价值。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多维赏析父亲买橘子的动作描写:从 “动词选用”(如 “攀” 体现月台高度与父亲的吃力,“倾” 凸显身体失衡的危险)、“画面构建”(通过动作串联,还原 “爬月台 — 买橘子 — 返回来” 的完整场景)、“情感折射”(动作的艰难与父亲的沉默形成对比,凸显父爱无言)三个层面,深入解读动作描写的艺术魅力。
梳理 “我” 的情感变化轨迹:结合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等关键句,分析 “我” 从 “青春期的自负与误解” 到 “目睹背影后的感动与愧疚”,再到 “读信时的思念与责任” 的情感递进,理解这种变化的合理性与普遍性。
(二)教学难点
理解 “背影” 的象征意义:突破 “背影是父亲的外在形象” 的表层认知,深入挖掘其象征内涵 —— 既是父亲在家庭困境中 “负重前行” 的缩影,也是 “我” 与父亲和解的情感媒介,更是传统父子关系中 “爱藏于行” 的文化符号。
剖析散文 “形散神不散” 的深层逻辑:不仅明确 “家庭变故”“父亲讲价”“照看行李” 等看似 “散” 的内容为 “父爱” 主题服务,更能分析这些内容如何层层铺垫(如家庭变故凸显父亲付出的不易,讲价细节体现父亲的节俭与对儿子的舍得),构建起 “困境 — 付出 — 感动” 的情感链条。
【教学方法】
分层朗读法:分为 “初读(读准字音,感知内容)— 再读(读准情感,圈点关键)— 精读(读透内涵,赏析细节)— 创读(读出共鸣,迁移表达)” 四层,每层设置明确目标与评价标准,如精读时要求 “用不同语气读出‘我’暗笑父亲与看见背影时的情感差异”。
问题链驱动法:设计递进式问题链,如 “父亲为什么一定要亲自送‘我’?”→“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为什么不请人帮忙?”→“‘我’为什么偏偏对‘背影’印象最深,而不是父亲的正面形象?”,引导学生从表层情节深入到情感与文化层面。
史料辅助法:补充 1917 年北京车站老照片、朱自清《给亡妇》中对家庭的回忆片段、同时代作家对父爱的描写等史料,帮助学生构建历史语境,理解文本背后的社会背景与个人境遇。
写作迁移法:在赏析完细节描写后,即时开展 “微写作” 训练(如 “描写父母为你做某件事时的一个动作细节”),并进行课堂互评,实现 “阅读 — 赏析 — 写作” 的即时转化。
【教学课时】
2 课时(每课时 45 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知人论世,梳结构,品 “背影”
(一)情境导入:“背影博物馆” 情境创设(7 分钟)
教师展示三幅 “背影” 图片:①老照片中 1920 年代父亲送子的背影;②漫画中父母雨中撑伞的背影;③学生投稿的 “我的父母背影” 绘画。提问:“这些背影有什么共同点?如果要为‘中国亲情背影’建一个博物馆,朱自清笔下的‘背影’为什么能成为‘镇馆之宝’?”
引入文本:“今天我们就走进《背影》,通过‘文物解读’(文本细节)、‘历史溯源’(背景资料)、‘情感鉴定’(情感分析),揭开这个‘背影’成为经典的秘密。”
(二)知人论世:构建 “文本 — 作者 — 时代” 三维认知(10 分钟)
作者解读:不仅介绍朱自清的身份与代表作,还补充其 1917 年的人生境遇(20 岁,北大在读,面临家庭与个人的双重困境),结合他在《毁灭》中 “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的语句,分析其文字中 “真实坦诚” 的特质。
背景深挖:用时间轴呈现 1916-1928 年父子矛盾关键节点,重点分析 1917 年 “祖母去世 + 父亲失业” 的双重打击:“当时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不仅要处理丧事,还要面对失业后的家庭经济崩溃,他送儿子时的‘沉默’,可能藏着怎样的压力?” 引导学生从 “父亲的处境” 理解其行为。
时代补充:展示 1917 年北京物价水平(如火车票价、橘子价格)、社会观念(父子关系中 “父为子纲” 与 “新式青年自主意识” 的冲突),帮助学生理解 “父亲讲价”“亲自送站” 等行为的时代合理性。
(三)初读课文:分层梳理,构建结构框架(15 分钟)
初读任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①圈出所有 “背影” 出现的句子,标注次数;②用 “△” 标出体现家庭状况的词语(如 “祸不单行”“狼藉”“颓唐”)。
小组合作:4 人一组,完成 “《背影》三线梳理表”,教师巡视指导,选取典型小组展示:
| 线索类型 | 关键内容 | 作用 |
| 明线(背影)|4 次背影的场景、细节差异 | 串联全文,聚焦核心形象 |
| 暗线(情感)|“暗笑 — 流泪 — 思念” 的情感变化 | 推动情节,深化情感表达 |
| 背景线(家庭)| 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父子矛盾 | 铺垫情境,凸显父爱的珍贵 |
结构分析:结合表格,引导学生绘制 “三线交织” 思维导图,明确倒叙手法的作用:“开篇就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没有按‘送站 — 买橘子 — 离别’的顺序写,这样写让你先关注什么?后了解什么?”(先关注核心形象,后了解背后故事,形成 “悬念 — 解密 — 共鸣” 的阅读体验)。
(四)精读 “背影”:聚焦细节,对比差异(10 分钟)
聚焦第二次背影(买橘子):学生齐读第 6 段,用 “○” 圈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小组讨论:“这些动词中,哪个最让你觉得父亲吃力?为什么?”(如 “攀” 需要手与手臂的配合,“缩” 体现腿部力量不足,两个动作结合,还原父亲肥胖身体爬月台的艰难)。
对比四次背影:提问 “第一次背影是‘回忆中的背影’,第四次是‘泪光中的背影’,这两个背影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是 “模糊的难忘”,第四次是 “清晰的思念”,体现情感的深化),引导学生理解 “背影” 是 “我” 情感变化的见证。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3 分钟)
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 “三线梳理” 把握了文章结构,通过 “细节对比” 初步感知了 “背影” 的魅力,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分析 “我” 的情感变化,解读 “背影” 的深层意义。
作业:①背诵第 6 段中描写父亲买橘子的片段;②结合 “家庭背景线”,写 200 字短文:“如果我是 1917 年的朱自清,面对这样的家庭状况,我会怎样看待父亲的送站?”
第二课时:析情感,探内涵,学迁移
(一)复习导入:“思维导图复盘”(5 分钟)
随机抽取学生展示上节课绘制的 “三线交织” 思维导图,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教师重点强调 “家庭背景线” 对 “背影” 意义的铺垫作用。
引入:“上节课我们知道‘背影’是情感的见证,这节课我们就顺着‘情感暗线’,解开‘我’从‘暗笑父亲’到‘为背影流泪’的秘密。”
(二)深析情感:从 “误解” 到 “和解” 的逻辑递进(15 分钟)
找 “误解” 证据:学生默读第 3-4 段,找出 “我” 误解父亲的句子(如 “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我心里暗笑他的迂”),小组讨论:“‘我’为什么会误解父亲?”(从 “青春期心理”“时代观念差异”“对父亲处境的不了解” 三个角度分析,如 20 岁的朱自清已有独立意识,认为父亲的 “叮嘱”“讲价” 是多余的)。
析 “转变” 关键:聚焦第 6 段 “看见背影” 的场景,开展 “角色扮演式朗读”:一人读父亲动作描写,一人读 “我” 的心理描写(“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人读旁白。读后提问:“是什么让‘我’的情感发生了转变?”(从 “父亲的动作”“父亲的处境”“‘我’的反思” 三个层面分析,如父亲爬月台的艰难,让 “我” 意识到父亲的付出远超 “迂”,而是深沉的爱)。
品 “和解” 深化:分析第 7 段读信的场景,提问 “父亲信中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为什么‘我’会再次想起背影?”(背影是父子间最温暖的共同记忆,此时的 “背影” 已从 “具体形象” 变为 “情感符号”,标志着 “我” 与父亲的彻底和解,也承担起对父亲的牵挂与责任)。
(三)探究内涵:“背影” 的象征意义与散文特点(15 分钟)
解构 “背影” 象征:开展 “头脑风暴”,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背影” 的三重象征:
个人层面:父亲在困境中 “负重前行” 的具象化(肥胖身体与艰难动作的对比,体现 “担子重”);
情感层面:“我” 与父亲和解的 “情感桥梁”(从 “不愿见” 到 “忘不了”,背影是情感转变的关键);
文化层面:中国传统 “含蓄父爱” 的缩影(不直接说 “爱”,却用行动证明,符合 “父爱如山” 的文化认知)。
剖析 “形散神不散”:以 “父亲讲价” 细节为例,提问 “写父亲和茶房讲价,看起来和‘背影’无关,能不能删掉?” 引导学生从 “对比”“铺垫” 角度分析:①父亲对自己 “节俭”(讲价)与对儿子 “舍得”(买橘子)形成对比,凸显父爱;②讲价细节体现父亲的细心,为后文 “亲自送站”“爬月台买橘子” 做铺垫,说明父亲的关爱是 “全方位的”,并非偶然。
(四)写作迁移:从 “读” 到 “写” 的即时转化(7 分钟)
微写作任务:“仿照《背影》的细节描写,写一个‘父母为你做某件事时的动作或神态细节’,150 字左右,要求用上 3 个以上精准的动词或形容词。”
课堂互评:选取 2-3 篇学生作品,从 “细节真实性”“用词精准度”“情感传递性” 三个维度评价,如 “‘妈妈把鱼肚子上的肉夹给我时,手指蹭到了碗边的汤汁,她下意识地缩了缩手,又笑着说 “快吃”’,‘蹭’‘缩’‘笑’三个动词,写出了妈妈的细心与爱,很有《背影》的味道”。
(五)课堂总结与作业(3 分钟)
小结:本节课我们不仅解开了 “我” 的情感转变之谜,还读懂了 “背影” 的深层内涵,更学会了用 “细节描写” 表达情感。希望大家以后既能在文字中感受亲情,也能在生活中记录亲情。
作业:①完善课堂微写作,修改后投稿到班级 “亲情日志” 专栏;②阅读朱德《回忆我的母亲》,对比分析两篇文章中亲情表达的异同,写 300 字左右的对比分析。
【板书设计】
背影(朱自清)
一、三线交织结构
明线:背影(4 次)
点背影(第 1 段)→难忘(倒叙,悬念)
写背影(第 6 段)→买橘(动作:探、穿、爬、攀、缩、倾)
惜背影(第 6 段)→离别(混入人群)
忆背影(第 7 段)→思念(读信,情感深化)
暗线:情感(4 变)
误解(暗笑迂)→感动(流泪)→不舍(再流泪)→和解(思念)
背景线:家庭(困境)
祖母去世 + 父亲失业→铺垫父爱,凸显珍贵
二、背影三重内涵
个人:父亲负重前行的具象
情感:父子和解的桥梁
文化:含蓄父爱的缩影
三、写作启示
细节描写:精准动词 / 形容词
以小见大:平凡场景藏深情
三线交织:结构严谨不松散
四、主题:理解亲情,感恩父母,传承温暖
【教学反思】
本次《背影》教学设计以 “深度解读文本、链接学生生活、实现读写迁移” 为核心,立足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情感体验,通过 “三线交织” 结构梳理、“背影” 象征意义挖掘、“情感转变” 逻辑分析等环节,引导学生从 “读懂内容” 走向 “读懂情感与文化”。在教学实践后,结合课堂反馈与学生表现,从以下维度进行反思:
一、教学亮点:立足文本,搭建 “认知 — 情感 — 迁移” 的完整链条
(一)情境创设贴近学生,降低经典文本的距离感
开篇 “背影博物馆” 情境,通过老照片、漫画、学生绘画等视觉素材,将抽象的 “文学背影” 与学生熟悉的 “生活背影” 关联,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课堂初始,有学生提到 “我爸爸送我去补习班时,也会像文中父亲一样,帮我拎很重的书包,背影看起来很沉”,这种自发的生活链接,为后续理解 “背影中的父爱” 奠定了情感基础。相比传统 “直接导入作者” 的方式,该情境更符合八年级学生 “从具象到抽象” 的认知规律,让经典不再是 “遥远的文字”,而是可感知的 “情感载体”。
(二)“三线梳理” 与 “问题链” 结合,突破结构与情感难点
在梳理文章结构时,设计 “明线(背影)— 暗线(情感)— 背景线(家庭)” 的表格,引导学生从 “单一线索” 走向 “多维关联”,不少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现 “父亲爬月台的艰难,和家庭变故中父亲的压力是分不开的”,体现了对 “背景铺垫作用” 的理解。同时,递进式问题链(“父亲为什么一定要亲自送‘我’?”→“‘我’为什么对背影印象最深?”→“背影为什么能成为亲情符号?”)有效拆解了教学难点,如分析 “情感转变” 时,学生通过问题链逐步意识到:“我” 的误解源于 “青春期自负”,而转变的关键是 “看到父亲在困境中的付出”,这种理解比 “单纯找流泪原因” 更深入,也为后续挖掘 “背影象征意义” 做好了铺垫。
(三)读写即时迁移,实现 “输入 — 内化 — 输出” 的闭环
在赏析完 “买橘子动作描写” 后,开展 150 字微写作(“描写父母的细节”),并从 “细节真实性”“用词精准度”“情感传递性” 三个维度互评,既巩固了 “细节描写” 的知识点,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亲情。从学生作品来看,多数能运用 3 个以上精准动词(如 “妈妈揉面时,手腕一压一旋,面粉簌簌落在案板上,她却没顾上擦沾在额角的粉”),部分学生还借鉴了 “以小见大” 的手法,体现了 “阅读对写作的正向迁移”。这种 “即时练习 + 课堂互评” 的方式,避免了 “只赏析不实践” 的脱节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感受到 “从读到写” 的成就感。
二、教学不足:认知差异与时间分配的优化空间
(一)对 “象征意义” 的解读,部分学生存在理解断层
在分析 “背影的三重内涵”(个人 — 情感 — 文化)时,多数学生能理解 “个人层面:父亲的负重” 和 “情感层面:父子和解的桥梁”,但对 “文化层面:含蓄父爱的缩影” 理解较浅。有学生提问 “为什么说背影是‘文化符号’?”,虽通过补充 “中国传统父爱‘不言自明’的特点”(如对比西方 “拥抱表达爱”)进行解释,但仍有部分学生停留在 “背影是父亲的样子” 的表层认知。反思其原因,一是八年级学生对 “文化符号” 的概念较陌生,缺乏相关知识储备;二是铺垫不足,若在导入时加入 “中西方亲情表达差异” 的简短讨论,或在分析时结合 “你父母是否会用‘行动’而非‘语言’表达爱” 的生活提问,可能会降低理解难度。
(二)时间分配偏紧,“背景线” 与 “对比阅读” 未能充分展开
在第一课时 “知人论世” 环节,为了让学生理解 “父子矛盾背景”,补充了 1916-1928 年的时间轴和朱自清《给亡妇》的片段,虽帮助学生理解了 “父亲的压力”,但占用了后续 “精读背影细节” 的时间,导致部分小组未能充分讨论 “动作描写的画面感”。此外,第二课时设计的 “与《回忆我的母亲》对比阅读”,因时间不足只能改为课后作业,未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即时对比 “父爱与母爱的表达差异”,错失了 “拓宽亲情认知维度” 的机会。这反映出在教学设计中,对 “知识点深度” 与 “时间合理性” 的平衡不够精准,对八年级学生 “消化背景资料” 的时间预估不足。
(三)对 “学困生” 的关注,缺乏分层引导策略
在小组讨论和展示环节,发现部分学困生虽能参与 “找背影、找流泪句子” 的基础任务,但在 “分析情感转变原因”“赏析动词作用” 时,多处于 “倾听状态”,较少主动发言。反思其原因,一是任务设计缺乏 “分层梯度”,如 “赏析动词” 时,可设计 “基础层:找出动词→进阶层:分析动词体现的吃力→提高层:联系背景说情感”,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 “可参与的任务”;二是缺乏 “个别化指导”,课堂上更多关注小组整体表现,对学困生的即时困惑(如 “‘颓唐’为什么能形容家庭境遇”)未能及时点拨,导致其在后续环节中逐渐跟不上节奏。
三、改进方向:精准定位学生需求,优化教学细节
(一)分层设计任务,兼顾 “基础” 与 “提高”
针对认知差异,将核心任务拆解为 “基础版” 与 “提高版”:如梳理 “背影” 时,基础版任务是 “填写场景与段落”,提高版任务是 “分析每次背影的情感差异”;分析 “象征意义” 时,基础版聚焦 “个人与情感层面”,提高版补充 “文化层面”,并通过 “同桌互助”(优等生带学困生完成基础任务,再共同探讨提高任务)缩小差距。同时,在课前发放 “预习单”,提前让学生了解 “父子矛盾背景” 和 “文化符号” 的简单定义,减少课堂上的理解障碍。
(二)调整时间分配,突出 “重点” 与 “迁移”
精简 “知人论世” 环节的背景资料,将 “朱自清《给亡妇》片段” 改为课后拓展阅读,课堂上仅保留 “1917 年家庭变故” 和 “北京车站老照片” 两个核心背景,为 “精读背影细节” 留出更多时间。同时,将 “对比阅读” 改为 “课前微阅读”(提前让学生读《回忆我的母亲》选段,找出 “母亲的细节”),课堂上仅用 5 分钟对比 “父爱‘笨拙’与母爱‘细腻’的表达差异”,既完成对比目标,又不占用 “读写迁移” 的时间,确保课堂核心任务(细节赏析、情感分析、微写作)充分落地。
(三)强化 “生活链接”,让象征意义 “可感知”
在解读 “背影的文化意义” 时,增加 “生活情境提问”:“你们的父母有没有‘做了很多,却很少说’的事?(如爸爸默默修好了你的书桌,妈妈早上提前煮好你爱吃的粥)”,引导学生从 “自身经历” 出发,理解 “含蓄父爱” 是 “中国家庭的常见表达”,再过渡到 “背影成为文化符号” 的层面。同时,可展示 “不同时代的亲情背影”(如爷爷送爸爸上学的背影、爸爸送 “我” 上学的背影),让学生直观感受 “背影承载的亲情传承”,从而理解 “为什么背影能跨越时代,成为经典”。
四、总结:让经典教学 “扎根生活,指向成长”
《背影》作为一篇承载 “亲情与成长” 的经典散文,其教学价值不仅在于 “读懂文本”,更在于 “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关注生活”。本次教学实践让我意识到:八年级的经典教学,既要 “挖深文本内涵”,又要 “贴近学生认知”;既要 “传授知识点”,又要 “激活情感体验”。未来需在 “分层指导”“时间优化”“生活链接” 上持续改进,让经典不再是 “考试的考点”,而是学生 “成长中理解亲情、感悟生活的镜子”,真正实现 “文以载道,立德树人” 的教学目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