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美国休斯敦为例》
---油蕴新业——东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地位
本节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 2《区域发展》第二章第二节《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美国休斯敦为例》,是“区域发展”主题的核心案例。区域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教材通过休斯敦从能源城市到综合都市的转型,分析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诠释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与方法,为后续章节中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方法论支撑。
(二)教材内容结构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结构如下表所示:
板块 核心内容 作用
案例 探究 休斯敦区位特征以及 NASA 载人航天飞行中心的落户。 创设情境导入,引发对区位条件与产业升 级关联性的思考。
理论 综述 产业转型的含义、产业转型三大路径(产业延伸、产业更新、综合发展)及影响因素(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经济政策、科技创新等)。 构建知识框架,为案例分析提供理论工具。
地区 产业 结构 变化 案例 1. 休斯敦产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2. 单一石油经济的弊端。 2. 产业结构优化具体措施:产业延伸(机械、电子)、发展航天/医疗/金融、技术升级等。 实证分析转型动因与路径。
拓展 延伸 五大湖区衰退与振兴、底特律转型挑战。 强化区域差异认知,深化 对转型条件复杂性的理解。
教材以休斯敦为经典范例,系统阐释产业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通过理论剖析-案例验证-对比拓展的递进设计,培养学生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及复杂地理问题的分析能力。教学重难点在于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与具体路径。本节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参考了教材的呈现方式,以东营为例,呈现了东营从盐碱荒滩到石油之城再到生态之城的产业结构变化过程。
(三)教材内容对比分析
本节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参考了其他版本教材。湘教版和中图版教材分别选取了休斯敦和鲁尔区作为案例,案例典型,转型路径分析深入,强调全球视野下的产业升级规律。同时,鲁尔区案例的使用突出了人地协调观,提供了资源型城市的复兴范本,给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环保措施。人教版和鲁教版教材立足本土,分别以上海、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对象,本土化案例更贴近中国学生生活经验,详实的数据资料让学生能够从熟悉的场景中感知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
四版教材各有所长,湘教版提供方法论骨架,鲁教版强化本土实证,人教版深化经济规律,中图版聚焦资源型城市的问题解决。基于此,本次教学实践构建了全球规律、本土化实践、绿色发展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有效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层面分析,高二学生已系统掌握必修二教材中产业区位因素等核心概念,并且初步建立起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知识体系间的内在联系,为本次课程学习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在思维能力发展方面,该阶段学生已具备基础的地理图表解读能力、地理实践力及区域认知素养,但在多要素叠加分析能力上仍有待强化,思维逻辑链条的完整构建能力存在不足;同时,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迁移应用于真实地理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四、课时目标
1. 结合材料,从区域整体性角度分析东营市区位特征对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 通过分析东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说明影响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 结合材料,提出东营产业转型方案,归纳地区产业转型的一般路径,感悟 “铁人精神”与绿色发展理念的统一性。(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五、评价任务
1.学生互评
在学生进行展示、分享后,其他同学互相评价,如有不足,互相补充。
2.教师评价
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展示、分享情况及时评价、订正。
3.自我评价
学习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打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 导入 1. 矿物猜想:展示原油矿物标本,请同学通过观察推测这是哪种矿物。 这种黑色液体如何改变一座城市的命运?通过石油,引入东营这座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城市。 2. 百年对比:接着展示东营地区盐碱荒滩→石油之城→生态之城三组图,引发学生思考。 思考问题:百 年间,东营是 如何经历了从 盐碱荒滩到石 油之城再到生 态之城的变 迁?资源型城 市如何跳出 “兴衰周期 律”? ①标本实物激发学生探究内驱力; ②通过百年对 比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东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一、 因油 而兴: 东营 产业 发展 的黄 金时 代 核心问题:产业区位因素与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
1. 石油制品延伸:课前布置学生们提前了解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石油制品,课堂上分享任务成果。 (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沥青、合成橡胶、塑料、化纤衣物、化妆品、药品、口香糖等)因此,石油是重要的燃料和原料。 学生根据课前调查,分享自己的了解的石油产品。 ①石油是重 要的燃料和原料;②了解 石油产业的 延伸方向
2. 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油资源极其稀缺,石油这一工业血脉近乎卡住了年轻共和国的命脉。国外地质学界的中国贫油论、华 北无油论此起彼伏,而东营石油资源的发现打破了“华北无油”的推论,印证了李四光等老一辈地质学家陆相生油的研究。 ①介绍胜利油田在东营的发现与开发过程; ②播放视频,展示从 1961 年至 2021 年的 60 年中胜利油田的发展成就和新、老石油人的伟大壮举。 ③分析东营石油产业兴起的优势区位,归纳东营地区从 20 世纪初以农业为主的盐碱荒滩转型为后来的石油之城的影响因素。 1. 反馈课前自主学习成果。 2. 观看视频,验证课前自主学习成果并思考东营石油产业兴起的优势区位。 ①了解东营 地区油田的 发现与开发 过程,分析产 业区位,归纳 影响产业转 型的因素;② 在学习过程 中感悟铁人 精神。
二、 “资 源诅 咒”: 东营 发展 的“隐 痛” 核心问题:东营市前期发展过程中的危机与挑战。
1. 概念引入(矛盾聚焦): 资源型城市是以一个地区的矿产和森林等自然资源的采掘以及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资源诅咒”是一个经济学名词,多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资源诅咒理论指出,对于一些国家、地区而言, 拥有大量的天然资源,却反而会形成经济滞缓、产业难以转型、过度依赖单一经济结构的困境。 2. 展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目前东营发展过程中的危机挑战。 材料一包括 WTI 原油期货价格走势图(1983 年-2019 年)胜利油田原油开采走势图(1964 年-2008 年)和东营市全国企业 500 强情况表。 材料二包括东营市 1986、1996 和 2008 年土地利用数字化专题格局图和 1986、1996 和 2008 年东营市土地总体利用 结构变化表,表中还体现了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 阅读学案上所给材料,分析东营发展过程中“资源诅咒”的表现并填写 学案,了解东营地区发展的危机与挑战。 ①多源信息 化数据:通过 材料一所给 经济数据与 材料二所给 环境数据的 空间叠加,揭 示东营地区 发展的危机与挑战;②批 判思维训练: 通过资源诅 咒理论,培养 证据导向思 维
三、他 山之 石:产 业转 型的 全球 视野 核心问题:学习休斯敦的产业转型经验。
核心问题:学习休斯敦的产业转型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众多典型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中,选择同样是因油而兴的休斯敦作为借鉴案例进行学习。 1. 介绍休斯敦的发展历程:发展之初,以农业为主,棉花是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直到 19 世纪末,休斯敦还是一个木材与棉花集散地;后来进入 20 世纪,休斯敦的石油钻探成功,伴随着石油产业的发展,休斯敦的经济发展迎来高潮,到 20 世纪 70年代,世界石油价格暴涨,休斯敦石油、石化工业进入全盛期,成为世界能源之都。但进入 80 年代,世界油价暴跌和石化行业的萧条,使休斯敦这座严重依赖石油经济的城市遭受沉重打击。 2. 介绍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3. 介绍休斯敦的产业转型经验 学习并思考休斯敦的产业转型经验。 构建地理比 较研究,通过 学习休斯敦 的案例,掌握 产业转型的 路径选择和 具体措施,为 接下来的迁 移应用打好 基础,提升学 生综合思维
核心问题:知识迁移,基于区域特征,为东营的绿色发展提出具体措施。
四、破茧成 蝶:东营的绿色突围 核心问题:知识迁移,基于区域特征,为东营的绿色发展提出具体措施。 1. 呈现影响产业转型的因素和东营地区地图,请同学们结合课程中对东营产业发展的认识,为东营的产业结构优化设计提案。 小组上台展示,陈述设计提案和设计原因。 2. 决策反馈,用东营的实际做法验证提案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价。 2009 年以来,东营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等政策的实施, “转方式、调结构、谋发展”,促进了 产业结构升级。展示东营市 2000、2010 和 2020 年三个年份的实际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让学生从数据中直观感受到东营产业转型后的产业结构变化。 小组活动:从城市发展的视角,借鉴休斯敦的产业转型 之路,为东营产业结构优化设计提案。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 ①通过真实 问题情境,模 拟现实决策 困境,引导学 生将理论应 用于实践中, 实现区域发 展的主题,培 养学生的区 域认知、人地 协调观和地 理实践力;② 主体视角,学 生通过角色 扮演换位思 考。
课堂 小结 1. 思维建构:展示本节课核心知识的思维导图,通过东营的绿色发展之路掌握本节重难点知识。 2. 情感升华:从老一辈石油人的“铁人精神”到新时代的绿色发展理念,东营的转型历程让我们明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 发展需要未雨绸缪、多元发展。作为新一代建设者,我们要继承‘铁人精神’,继续开拓进取、攻坚克难! ①总结本节 课程核心内 容,构建思维 路径;②精神 图谱构建,通 过石油工人 精神传承,强 化国家能源 安全责任意 识和铁人精 神。
八、作业设计 项目式任务 任务:给 1961 年华八井工人的回信 1961 年,华八井的钻探开启了胜利油田开发的序幕,也为东营“因油而生”的城市命运奠定了基础。如今的东营已从 “石油之城” 向 “生态之城” 转型。请在本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自行查阅资料,以 “时空对话” 的形式,给 1961 年华八井的工人写一封回信,通过文字传递你对东营发展历程、产业转型与城市精神的理解,并推测未来一段时间东营的产业结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