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钱塘湖春行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生于河南新郑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作者生平经历
白居易从小聪明过人,五岁即能写诗,九岁便已熟悉声韵。十一岁时,白居易因藩镇战乱而前往徐州符离避难。不久又南下越中,投靠杭州的堂兄。
在这几年离乡背井的生活中,白居易了解了民众疾苦,并在当时著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下,创作了《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
虽然白居易积极入仕,但因为朝纲逐渐败坏,他的这些政策和诗歌道遭到了掌权人的痛恨与反对。在被贬的时间里,白居易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
创作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823、824)间的春天。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孤山寺:在西湖的里湖外湖之间的孤山上,南朝陈文帝天嘉年间(560—565)所建。孤山,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故称。
贾亭:又叫贾公亭。贾全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出任杭州刺史时在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
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yīng
mò
dī
翻译诗句,弄懂诗意: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 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首联
颔联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颈联
尾联
繁多而五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作者是怎样突出景物特点的
①写法角度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远景
仰视
俯视
远景
近景
(动景)
(静景)
【赏析】
颔联中一个“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乍暖还寒,向阳树木不多,早莺争相抢夺的早春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一个“啄”字描写了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②炼字、修辞角度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争
啄
诗歌颔联中“几处”“谁家”用的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行不行?试着说说为什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景色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②炼字、修辞角度
【赏析】
颈联中作者抓住了形容词“乱”“浅”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春的妩媚动人;又以副词“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变化,突出了春的生机勃勃。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②炼字、修辞角度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对 偶
②炼字、修辞角度
记得旧文章,就是新秀才
比比看谁记得快(男女生交错接龙)!
孤
水
几
谁
乱
浅
最
绿
诗人通过巧妙地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诗歌主旨
钱塘湖春行
湖上春光:水平云低
湖边景色
春光明媚
由衷喜爱
最爱湖东:绿杨阴里白沙堤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
乱花迷眼、浅草没蹄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写。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C
巩固练习
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D
巩固练习
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D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