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回忆鲁迅先生 课外主题类文阅读理解 专题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回忆鲁迅先生 课外主题类文阅读理解 专题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7 14:3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回忆鲁迅先生 课外主题类文阅读理解 专题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活在人类的心里
鲁彦
①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正当黄昏朦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凄的光的时候。
②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或无声的唏嘘(xī xū),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
③只有鲁迅先生。
④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他站住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⑤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浓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严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助着他的语言。
⑥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极平常的语句,既不赞誉,也不贬毁。
⑦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笑声了。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惭与愤怒……于是大家的眼前浮露出来了一盏光耀的明灯,灯光下映出了一条宽阔无边的大道……大家抬起头来,见到鲁迅先生苍白冷静的脸上始终不曾流露出过一丝的微笑。
⑧他沉着地继续着他的工作,直至他不得不安静地休息的时候。
⑨还没有见过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做着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光明的伟大的工作,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
⑩只有鲁迅先生。他将永远活在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的心灵里。
(1)文章第①段破折号后面的语句传达出哪些方面的信息?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横线句子如何理解。
(3)④~⑦段记叙了鲁迅先生什么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特点?
(4)第⑤、⑥段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讲课声音及语调、语言进行了具体描绘,结合下文,这样写有何作用?
(5)文中多处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方法,请列举两例,并简述其作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交友高手汪曾祺
张达明
①汪曾祺先生是中国文坛公认的写短文高手,而他与人交往中的幽默机智,更显出了他做人的魅力。
②一次,著名作家苏叔阳和汪曾祺在大连开会。苏叔阳在大会发言中,中间用了“骈四俪六”的成语,但他错将“骈”读成了“并”,还将“掣肘”的“掣”错读成了“制”,虽然有许多人听出了错误,但碍于面子,谁也没有给苏叔阳指出来。吃晚饭时,苏叔阳和汪曾祺在同一个饭桌上,趁大家专心吃饭不注意时,汪曾祺悄悄塞给苏叔阳一张纸条,低声对他说:“吃完饭再看。”
③苏叔阳不知纸条上写的什么,急不可耐地偷偷溜进洗手间,展开纸条一看,脸便蓦地红了。原来,纸条上汪曾祺用秀丽的字写道:“骈”不读“并”,读“片”。在空了一行后,又写道:“掣”不读“制”,读“彻”。 当时,苏叔阳只觉得一股热血涌上心头,泪水顿时就溢满了眼眶,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努力控制住情绪,擦干眼泪回到饭桌,小声对汪曾祺说:“汪老,谢谢! 谢谢您!”而汪曾祺却用瘦长的手指嗔怪地戳戳苏叔阳的脸,慈祥的目光里露出了顽童般的笑意。
④20世纪80年代,作家陈国凯一次去湖南开会,开饭时,他看见一个老头已坐在饭桌前,面前放着一杯酒。 当时,陈国凯只听说过大名鼎鼎的汪曾祺,并未见过其人。 当他刚坐到那老头旁边时,就有人给他介绍了汪曾祺。还不等陈国凯说话,就听汪曾祺大笑道:“哈哈,你就是陈国凯啊,想不到你竟是这个鬼样子!”
⑤陈国凯一下子就被这个可爱的老头逗乐了,也大笑着问汪曾祺:“您想我应该是什么样子?”
⑥汪曾祺依然笑道:“我原来以为你长得很高大,想不到你却骨瘦如柴。”
⑦两人从此成了无话不讲的忘年至交。
⑧对此,铁凝也感同身受。那次,全国作协开会,有人指着一个正走过来的女孩子对汪曾祺说:“那就是中国文坛上风头正劲的铁凝。”汪曾祺站起“呵呵”地笑着走到铁凝跟前,盯着她看了一会儿,然后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头发也没有呀!”
⑨铁凝一愣,随即便被他的幽默逗得前仰后合,也将两人的距离感一下子拉近了。铁凝后来深情地回忆道:“那一刻,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
⑩1986年,高晓声和汪曾祺去香港访问时同住一室,两人常喝酒聊天至深夜。1992年,汪曾祺去南京,高晓声去看望他。一见面,汪曾祺就从头到脚将高晓声看了个遍,忽然像找到老朋友似的指着他脚上的皮鞋说:“你这双皮鞋还没有穿破啊?”
经汪曾祺这一说,高晓声便想起来了为什么。原来,1986年高晓声去香港时穿的就是这双鞋,难怪被记性好的汪曾祺一眼就认了出来。
汪曾祺经常以这种亲切友爱的方式与人见面打招呼,而且这种表达的方式,无一例外地让每个人的内心都感觉温暖如春。
(有删改)
2.选文第①段有何作用?
3.文章写了汪曾祺先生与苏、陈、铁、高四位作家的交往轶事,充分表现了他交往中幽默机智的人格魅力。请把相关的交往片段补充完整。
(1)悄悄递纸条纠正苏叔阳念错的字;
(2) ;
(3) ;
(4)认出高晓声的鞋子在多年前穿过并打趣他。
4.选文在选材谋篇上和课文《回忆鲁迅先生》很相似,请简要分析。
5.你觉得汪曾祺的交友之道对你的人际交往有何启发? 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说明。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忆秦牧
①今年是秦牧逝世30周年,回忆起秦牧,他和蔼可亲的样貌如在我眼前。
②20世纪80年代初,报社派我请秦牧为《鸳鸯江》刊名题字,我欣然领命前往广州。之所以敢“欣然领命”,是因为我熟读秦牧的文章,始终觉得他的作品里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秉持着“文如其人”的想法,我接受了这个重任。在广州华侨新村一个小公寓里,我见到了久违的秦牧,跟我记忆中的形象没太大变化。我们从聊家乡潮汕开始一直聊到了梧州小城,聊到了《梧州日报》。我趁机向他提出为副刊题字的请求。他听了之后,脸上略有难色,解释说自己毛笔字写得不好。大概感到我风尘仆仆专程而来,不好意思却这份盛情,最后只好应下。只是嘱我回梧州等他写好了寄来。回到梧州几天后,他果然邮来一封信,内有五张写着不同字体的“鸳鸯江”的字条,附言:“请选用。”就这样,《梧州日报》副刊版面就有了秦牧题写的“鸳鸯江”几个字。大作家秦牧亲笔题刊名,一下子使副刊增添了知名度。
③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二届的全国中学生文学会选定在梧州召开。一时间,鸳鸯江畔集合了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学校文学社代表120多人。看到报纸上“鸳鸯江”三个字,学生们纷纷提出要见他们崇拜的秦牧老师。秦牧非常高兴地应邀,并偕同夫人紫风赶来参加。400多里路,一日赶到。第二天早上,秦牧为一群热爱文学的孩子讲课谈创作,鼓励孩子们积累知识写好文章,希望他们成为鲁迅、茅盾、巴金……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又深受鼓舞。讲课结束后,孩子们请秦牧签名留念。秦牧一个接一个地为孩子们签名,写寄语。彼时已是初夏,天气炎热,当时又没有空调,秦牧很有耐心,一个个签,汗流浃背。懂事的孩子们拿来大葵扇为秦爷爷扑扇,有的还拿毛巾为他擦汗,那情景令人感动!
④我不仅喜欢秦牧的文章,也敬仰秦牧的人格。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秦牧对我谈起他文章意外得奖的事。他写了一篇《哲人的爱》向《人民日报》副刊投稿,文章寄出去不久就见了报,是登在一个征文的专栏上。没多久编辑给他寄来了一等奖奖金800元和奖状,并来电向他解释,说当时恰逢他们搞征文比赛,这篇文章写得感人又很符合征文内容,所以没有征得秦牧的同意,就作为参赛文章发表了,特意向秦牧致歉。秦牧跟我说这事的时候,脸上泛着慈爱的笑容,并没有埋怨编辑的意思,只是说:“我们是过来人了,本来就不应该参加这些征文活动了,因为我得了奖,别人就失去了一次得奖的机会,应该让文学青年有更多机会得奖,得到更多的鼓励。”秦牧“意外得奖”这件事给我很深的感触。当我活到秦牧说这番话的年龄时,我更深切体会到文学这条艺术长河是后浪赶前浪的,让后浪奔腾前进,正是文学发展的规律,也是我们文学长辈的一种责任。
⑤秦牧身材高大魁梧,古稀之年身板还很挺拔,没有老人的衰老病弱之态。只是有一次和他并排坐在沙发上聊天时,他忽然开玩笑地说:“你不要坐得太近,我身上有颗定时炸弹啊。”我这才知道他的心血管里长着一个瘤。我听了心里一惊,很是担心,但他却大大咧咧,若无其事地宽慰我说那是一颗很小的良性瘤,不用管它,让它与生命共存亡就是了。没想到,就在那次拜访之后不到半个月,1992年10月14日深夜,那颗“定时炸弹”竟真的爆破了。在报纸上看到了秦牧逝世的噩耗,我一点都不敢相信,脑海里总是浮现他爽朗说笑的样子。
⑥时隔30年的今天,回想起最后一次见到的秦牧,是他一贯给人的那个积极有力、温暖宽厚的形象,正是因为这样,纪念他我并不会感到过多的忧伤。秦牧就像是生长在岭南的一棵大榕树,绿叶婆娑,他的文学也像这棵榕树,从土地生长出来,又生发出千万条气根,深深扎进土地里,直到在读者的眼中蔚然成林!
6.小文在精读中勾画出关键语句“我不仅喜欢秦牧的文章,也敬仰秦牧的人格”。请结合文章内容,揣摩秦牧的文章和人格各具有什么特点。
7.在合作探究环节,有小组成员觉得文章开头段落的作用不大,删除也不会影响阅读。作为组员之一的你怎么看待?请说明理由。
8.刻画人物,除了正面表现外,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进行烘托。请你赏析下面的句子,分析秦牧的形象。
懂事的孩子们拿来大葵扇为秦爷爷扑扇,有的还拿毛巾为他擦汗,那情景令人感动!
9.小丽认为本文第⑥段中这段话意蕴深长,但她在理解上有些困难,请你帮她理解这段话。
秦牧就像是生长在岭南的一棵大榕树,绿叶婆娑,他的文学也像这棵榕树,从土地生长出来,又生发出千万条气根,深深扎进土地里,直到在读者的眼中蔚然成林!
我的理解:
10.全班同学就“秦牧的文章意外得奖”的情节展开讨论。有的同学提出秦牧对待编辑的态度有些不妥,他认为:个人的著作权和作品权值得保护,那位编辑未经许可擅自拿作家的作品参赛,而秦牧并未指出错误,这会引起他人效仿。对此,你有什么见解?
11.同学们把《忆秦牧》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进行对比阅读。请你谈谈,同是回忆性散文,两篇文章各自写了什么内容,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凌冬不改清坚节——忆陈望道先生
胡奇光
①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七六年这二十年间,正是我国的多事之秋。复旦大学也不例外。老校长陈望道先生沉稳地应对风云变幻,坚守学术独立的正路。他像寒风中的翠竹,不改变那清明坚贞的气节。

②我一九五七年进复旦求学。入学三个月,即听到先生的学术报告《怎样研究文法、修辞》。报告里,他大谈读书,在当时的情势下多少有点奇特吧。他说读书有快读、慢读之分。在讲到“慢读”时,他撤下稿子,看着我们,慢慢地说:“你读书,读到有一天,有一本书上的一两页字,叫你翻来覆去地读,读它一两个星期,到了那个时候,你可说是进步了!”
③有这么神么?!我立即把这奇特的说法默诵两遍,储存在我的记忆里。
④第二年,我拜读先生的学术著作《修辞学发凡》,真的被书中谈修辞同题旨和情境的那两页黏住了,翻来覆去地读那就不止一两个星期啰。

⑤大概在一九五九年初夏吧,我与徐志民、陈四益几位同学一起去拜访先生。先生住在教工宿舍的一幢绿瓦楼房的楼上,楼下是语言研究室和会客大厅。先生在会客大厅接见我们。坐定后,先生用右手食指在空中画个圈,郑重地说:“我们这里是讨论学术的!”在那个把学术当作资产阶级东西搞臭的岁月里,说出这句话,是要有胆识的。
⑥我们提出要搞“近百年语文运动史”的调查,先生很是支持。
⑦那天,先生很高兴,讲了不少语文运动中的逸事,特别是大众语运动讲得更细。我现在还想得起先生讲话时右手一推、左手一挡的动作。凭这些动作我还可回忆起他当时谈话的要点。先生说:“白话文到了一九三四年已有点变质了,这遭到两个方面的攻击。先是复古派从右边批判白话文不够‘文’,要退回到文言文去;我们(上海一批文化人)也来个批判,从左边批判白话文不够‘白’,要提倡一种比白话文更白的大众语。这样做,为的是让我们多年拼命争得的白话文能健康地发展。”说到这里,他脸上绽出了笑容。的确值得高兴,因为先生顶着复古逆风,发起大众语运动之后,即使有反对白话文的言论,再也不能形成气候了。

⑧六十年代初期,我国主流报纸上出现了“自力更生”“发奋图强”这些流行语。这些可是表述我们建国方针的词语啊!我当时有个疑问:为什么不用成语里常见的“发愤图强”而用并不常见的“发奋图强”呢?
⑨在一九六二年冬的一个小型座谈会上,先生谈修辞研究时,举了个例子恰好是“发奋图强”,好像专门为我答疑似的,我专心听,几乎逐词逐句记住了先生的原话。
⑩原来在一次人代会上,是用“发愤图强”还是用“发奋图强”,代表们就有争论,先生主张用“发奋图强”。先生说:“愤怒的‘愤’和奋发的‘奋’,语音相同,语意相关,稍有点差异。用愤怒的‘愤’,大多是受到外界的刺激。毛主席说,外因是变化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这个道理看,用奋发的‘奋更好些。不管是有刺激也好,没有刺激也好,反正中国人民历来是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
先生用内因与外因的学说来分析,可谓一语破的。照此看来,与“自力更生”连用的,最好是“发奋图强”;而与“卧薪尝胆”连用的,常常是“发愤图强”了。
会后,我赶快查《说文解字注》,“奋”的繁体字作“奮”,这字的“田”指田野,“住”是短尾鸟,“大”表鸟自张毛羽。从“奮”字里,我们仿佛看到一只大鸟振翅高飞、直冲蓝天的风姿。用这个字隐喻中国人民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精神,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围绕“我”和陈先生交往的三个事例来组织材料。
B.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分说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
C.本文抒发了作者对陈先生深深的敬佩、赞美和感激之情。
D.本文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
13.对接阅读综合实践一 请根据提示填写表格。(筛选整合信息)
语段 事件 人物特点
一 教授读书方法 (1)
二 (2) 有胆有识
三 (3) (4)
14.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词语和句子。(理解赏析词句)
(1)有这么神么?!我立即把这奇特的说法默诵两遍,储存在我的记忆里。(赏析加点词语)
(2)坐定后,先生用右手食指在空中画个圈,郑重地说:“我们这里是讨论学术的!”(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15.文章第1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分析段落作用)
回忆陈寅恪先生
①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六十五年前的清华大学算起。我于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入西洋文学系。西洋文学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必修课规定得有条有理、完完整整。但是给选修课留下的时间是很富裕的。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他的分析细致入微,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
②现在回想起来,说一句不客气的话:我从大部分必修课程中收获不大,给我留下深远影响的课反而是一门旁听课和一门选修课,前者就是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后者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
③有时候,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往攘来的学生之流中,会见到陈师去上课。他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琉璃厂某一个书店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绝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
④离开了水木清华,我同寅恪先生有一个长期的别离。我在济南教了一年国文,就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到了那里,我才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在我一生治学的道路上,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我从此告别了歌德和莎士比亚,同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打起交道来。不用说,这个转变来自寅恪先生的影响。
⑤1945年,在我来到哥廷根十年之后,得知寅恪先生在英国。我连忙写了一封长信,向他汇报我十年来学习的情况,并将自己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及其他刊物上发表的一些论文寄呈。出乎意料地迅速,先生回复了一封长信,并说想介绍我到北大任教。我真是喜出望外,谁会听到能到最高学府去任教而不引以为荣呢?
⑥还有一件事,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回忆。在解放前夕,政府经济实已完全崩溃。到了冬天,寅恪先生连买煤取暖的钱都没有。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已经回国的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适之先生想赠寅恪先生一笔数目颇大的美元。但是,寅恪先生拒不接受。最后寅恪先生决定用卖掉藏书的办法来取得适之先生的美元。于是适之先生就派他自己的汽车,让我到清华陈先生家装了一车关于佛教和中亚古代语言的极为珍贵的书。陈先生只收了二千美元。这个数目在当时虽不算少,然而同书比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在这一批书中,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词典》的市价就远远超过这个数目了。
⑦在我同先生来往的几年中,我们当然会谈到很多话题。我们谈到当代学术,他当然会对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他几乎没对人说过贬损的话。对青年学者,他更是只谈优点,一片爱护青年学者的热忱,真令人肃然起敬。就连那一位由于误会而对他专门攻击,甚至说些难听的话的学者,寅恪先生也从没有说过半句贬损的话。
⑧世事如白云苍狗,变幻莫测。现在我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他在世的年龄五年,算是寿登耄耋了。现在我时常翻读先生的诗文,每读一次,都觉得有新的收获。我明确意识到,我还未能登他的堂奥①。哲人其萎,空余著述。我却是进取有心,请益无人,因此更增加了对他的怀念。
(有删改)
【注】①堂奥:房屋的深处,借指深奥的道理或境界。
16.为了清晰地梳理文脉,深入体会陈寅恪先生的人物精神,请你补充完成下面空缺处。
① ② ③ ④ ⑤
17.本文题目是“回忆陈寅恪先生”,却用大量笔墨来写“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8.一篇好文章要进行多次打磨。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谈谈修改后的句子好在哪里。
序号 原稿 改定稿
(1) 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 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
(2) 就连那一位由于误会而对他专门攻击,说些难听的话的学者,寅恪先生也不说半句贬损的话。 就连那一位由于误会而对他专门攻击,甚至说些难听的话的学者,寅恪先生也从没有说过半句贬损的话。
(1)
(2)
19.本文可否编入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单元导读(节选) 单元目录(节选)
历史不可“穿越”,却能在回忆性散文、传记中得以再现。本单元的课文,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心怀景仰,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它们是过往时代生活的记录,又可成为我们未来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 藤野先生/鲁迅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王宏甲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
参考答案
1.(1)①交代了鲁迅逝世的时间,②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③写出鲁迅的逝世不仅使千万人从心灵深处感到哀痛。也使天地为之动容。
(2)点明鲁迅的逝世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哀伤,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鲁迅先生的沉痛悼念,鲁迅的逝世是全人类的损失。
(3)记叙了鲁迅先生在北大上《中国小说史》课的情景。表现了鲁迅先生的沉静敏说,他把上课当作刺穿现实黑暗的利剑,表现了鲁迅先生战斗不息的精神。
(4)作者意在用反衬的写法,表现鲁迅的思想敏锐深邃,话语平常却鉴于透彻的剖析力:幽默感及强大的感染力的特点,突出鲁迅所做的工作是对青年具有巨大的激励、引导作用的伟大工作,突出鲁迅先生平凡而又伟大的形象。
(5)①用北大教室里听众的多,衬托鲁迅先生讲课的魅力;②用听课前教室里的喧闹与鲁迅先生来后的安静,烘托出听众对鲁迅高尚人格的敬慕和敬重。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仔细阅读第①段,“正当黄昏朦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凄的光的时候”是环境描写,结合破折号前面的内容可知,这一描写交代了鲁迅先生去世的具体时间,也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突出政治的黑暗;“黄昏朦胧”“凄凄的光”,渲染出悲伤的气氛,烘托出人们对鲁迅先生去世的悲痛之情。
(2)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语句作用的分析。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画线句“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或无声的欷觑,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承接上文鲁迅先生去世的事件,引出下文广大人民群众用各种方式悼念鲁迅先生的哀痛之情。所以,这句话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仔细阅读④—⑦自然段,写的是鲁迅先生在北大课堂上讲《中国小说史》的情景。通过鲁迅先生上课的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看出他的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通过学生听课的反应,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把课堂当作战场,把授课的内容当作反抗黑暗现实的利剑,把全部身心献给全人类的伟大奉献精神。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仔细阅读第⑤段,“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浓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的阔上唇”是对先生的外貌描写,体现他相貌衣着的普通平凡;“说起话来,声音是严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是对先生讲课声音语调的描写,也体现出他的平凡。而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却“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做着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光明的伟大的工作”,可见这些描写就是为了突出鲁迅先生平凡而又伟大的形象。
(5)本题考查学生对衬托作用的分析能力。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就叫衬托。仔细阅读文章,作者为了突出鲁迅先生的伟大形象,从多角度进行衬托。如第④段中,“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听课人数的众多衬托出鲁迅先生的课受到学生的喜爱;“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通过喧闹与安静的对比,衬托出学生们对先生的仰慕与尊重。再比如第⑦段中,“教室里却突然爆发笑声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鲁迅先生苍白冷静的脸上始终不曾流露出过一丝的微笑”,“学生的笑”与“先生的严肃”形成对比,衬托出鲁迅先生思想的深邃与责任的沉重。结合文章的具体情节分析作答即可。
2.点明汪老在与人交往方面幽默机智的特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对汪老交友轶事的叙述做铺垫。 3. 笑称陈国凯骨瘦如柴,是“鬼样子” 调侃铁凝脑门上没头发 4.两篇文章都是借助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小事,以小见大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这些看似平常的典型事例,实际上却能震撼人心。 5.示例:汪老交友很顾及对方的自尊。这一点对我很有启发,因为我经常会不顾场合直白地指出别人的错误,让别人陷入尴尬的境地,我应该像汪老一样注意场合,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指出他人的错误。
【解析】2.本题考查理解句段作用。
结合第①段“汪曾祺先生是中国文坛公认的写短文高手,而他与人交往中的幽默机智,更显出了他做人的魅力”分析,这一段点明了汪老在与人交往方面幽默机智的特点,放在首段,起到了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结合下文内容可知,还起到了引出下文,为下文对汪老交友轶事的叙述做铺垫的作用。
3.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第一空:结合第④段“当他刚坐到那老头旁边时,就有人给他介绍了汪曾祺。还不等陈国凯说话,就听汪曾祺大笑道:‘哈哈,你就是陈国凯啊,想不到你竟是这个鬼样子!’”,第⑥段“汪曾祺依然笑道:‘我原来以为你长得很高大,想不到你却骨瘦如柴’”,第⑦段“两人从此成了无话不讲的忘年至交”可知,笑称陈国凯骨瘦如柴,是鬼样子,从此两人成为忘年至交;
第二空:结合第⑧段“那次,全国作协开会,有人指着一个正走过来的女孩子对汪曾祺说:‘那就是中国文坛上风头正劲的铁凝。’汪曾祺站起‘呵呵’地笑着走到铁凝跟前,盯着她看了一会儿,然后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头发也没有呀’”,第⑨段“铁凝一愣,随即便被他的幽默逗得前仰后合,也将两人的距离感一下子拉近了”可知,调侃铁凝说脑门上没头发,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写法特点。
结合本文内容可知,作者选取了汪曾祺与人交往的几件小事:悄悄递纸条纠正苏叔阳念错的字,让他倍感温暖;笑称陈国凯骨瘦如柴,是鬼样子,从此两人成为忘年至交;调侃铁凝说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距离;分别多年依旧一眼认出了高晓声的鞋,并打趣说鞋还没破啊来表现汪老为人坦率,待人亲切友爱,幽默风趣;
结合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的内容可知,作者叙写了鲁迅先生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生活细节,表现了他智慧、幽默、爽朗、平易近人、关爱他人的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据此可知,文章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来表现人物性格;综上分析可知,两篇文章都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小事,以小见大地展现了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看似平常的典型事例,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5.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结合第②段“吃晚饭时,苏叔阳和汪曾祺在同一个饭桌上,趁大家专心吃饭不注意时,汪曾祺悄悄塞给苏叔阳一张纸条,低声对他说:‘吃完饭再看’”可知,汪曾祺悄悄递纸条纠正苏叔阳念错的字,让他倍感温暖,可见汪曾祺能顾及他人自尊,为人坦率,真诚纠错;结合第④段“当他刚坐到那老头旁边时,就有人给他介绍了汪曾祺。还不等陈国凯说话,就听汪曾祺大笑道:‘哈哈,你就是陈国凯啊,想不到你竟是这个鬼样子!’”,第⑧段“那次,全国作协开会,有人指着一个正走过来的女孩子对汪曾祺说:‘那就是中国文坛上风头正劲的铁凝。’汪曾祺站起‘呵呵’地笑着走到铁凝跟前,盯着她看了一会儿,然后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头发也没有呀’”可知,汪曾祺善用幽默,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结合第 段“经汪曾祺这一说,高晓声便想起来了为什么。原来,1986年高晓声去香港时穿的就是这双鞋,难怪被记性好的汪曾祺一眼就认了出来”可知,汪曾祺善于从细节入手,关心他人。从汪曾祺的几个交友之道中选取一个或多个,并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即可。开放性题目,答问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认为汪老善用幽默,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做法对我很有启发。日常交往中,发生冲突在所难免。有时候仅仅因为一些小事就使我们陷入尴尬的境地,此时,幽默就能够派上用场了,一两句幽默的话往往能使紧张的气氛轻松下来。幽默可以使彼此从容地摆脱不愉快的窘境或消除矛盾。所以,幽默是交际的润滑剂。
6.文章:秦牧的作品里有一颗“赤子之心”。
人格:秦牧有着温和宽厚、关爱后辈、积极乐观(积极有力)的伟大人格。 7.不能删除。(不计分值)开头段作用①点明秦牧逝世30周年,引出下文对秦牧的回忆。②表达了作者对秦牧的敬仰、怀念之情。③与文章标题、结尾相照应。 8.运用侧面描写,用孩子们为秦牧扑扇、擦汗等情景,侧面衬托出秦牧受尊敬、受爱戴的形象特征。 9.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秦牧和他的文学比作一棵扎根土地的大榕树,评价他的文学意蕴深远,肯定了秦牧的文学作品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和对读者产生的广泛影响,赞扬和歌颂了秦牧高尚的人格品质。 10.示例一:我同意该同学的看法。当发现别人的错误时,我们要及时指出,帮助他人改正。秦牧先生温和宽厚,即使不愿指责编辑,也应该向编辑委婉指出他的不妥之处,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示例二:我不同意该同学的看法。首先,那位编辑第一时间联系秦牧先生解释、致歉,说明那位编辑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其次,有了这件事,更能凸显秦牧先生温和宽厚的形象特点,彰显他的伟大人格;最后,安排这个情节,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11.示例:《忆秦牧》作者通过回忆秦牧先生的几件事情:“我”邀请秦牧为副刊《鸳鸯江》刊名题字;秦牧为孩子们讲课、签名、写寄语;秦牧给“我”讲他“意外得奖”的事;秦牧身患血管瘤仍然积极乐观表达了“我”对秦牧的敬重与怀念。《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主要对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记叙(如鲁迅先生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娱乐、休闲娱乐等)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解析】6.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根据第②段“是因为我熟读秦牧的文章,始终觉得他的作品里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可知,作者认为:秦牧的文章里有一颗“赤子之心”。
根据第④段“这篇文章写得感人又很符合征文内容,所以没有征得秦牧的同意,就作为参赛文章发表了,特意向秦牧致歉。秦牧跟我说这事的时候,脸上泛着慈爱的笑容,并没有埋怨编辑的意思”据此可以看出秦牧的温和宽厚,没有责怪编辑的擅自行动;根据第④段“我们是过来人了,本来就不应该参加这些征文活动了,因为我得了奖,别人就失去了一次得奖的机会,应该让文学青年有更多机会得奖,得到更多的鼓励”可知,秦牧关爱后辈,希望把得奖的机会让给年轻人;根据第⑤段“我这才知道他的心血管里长着一个瘤。我听了心里一惊,很是担心,但他却大大咧咧,若无其事地宽慰我说那是一颗很小的良性瘤,不用管它,让它与生命共存亡就是了”可知,秦牧对自己的病没有太在意,从中可见他积极乐观的伟大人格。
7.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不能删除。从内容上看:“今年是秦牧逝世30周年,回忆起秦牧”,点明文章的写作时间是在秦牧逝世30周年之际,从而引出下文对秦牧生前一些往事的回忆,开头段有领起下文的作用;文章的题目是“忆秦牧”,所以开头第一句照应了题目;根据结尾第⑥段“时隔30年的今天,回想起最后一次见到的秦牧”可知,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从内容上看:根据开头的“他和蔼可亲的样貌如在我眼前”可知,秦牧去世30年后,我对他的印象还是那么深刻,可见我对他的敬仰之情,怀念之深,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秦牧的敬仰、怀念之情。
8.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根据第③段“懂事的孩子们拿来大葵扇为秦爷爷扑扇,有的还拿毛巾为他擦汗”可知,孩子们看到秦牧为大家一个接一个地签字热得汗流浃背,主动为秦牧扑扇、擦汗,从侧面表现了秦牧的品德高尚、平易近人,受到孩子们的尊敬、爱戴。这属于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9.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
“秦牧就像是生长在岭南的一棵大榕树,绿叶婆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秦牧和他的文学比作一棵扎根土地的大榕树;“绿叶婆娑”象征着他的作品有旺盛的生命力,有着巨大的影响。“ 他的文学也像这棵榕树,从土地生长出来,又生发出千万条气根,深深扎进土地里,直到在读者的眼中蔚然成林!”评价他的文学来源于生活,来自于人民,贴近百姓的生活,受到读者的喜爱,在读者心中地位很高,对读者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时这段话,又赞扬和歌颂了秦牧高尚的人格品质。
示例:秦牧就像一棵大树,他从这片土地上出生,因而他深深地爱着这片热土,他又把自己奉献给了这片土地。秦牧的文学,就像大榕树一样,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扎根于生活之中,反映着我们这个时代。秦牧虽然去世了,但他的人品和他的作品,会影响着一代代的青少年,他们也会受到秦牧的影响,成为秦牧那样受人尊敬,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10.本题考查拓展运用。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赞同该同学的说法,编辑应该先征求秦牧的意见,这时对别人的尊重。也可以不赞同该同学的观点。结合文章内容来看,在第④段中已经有所交代,编辑之所以“先斩后奏”,擅自做主把文章登出来是因为“恰逢他们搞征文比赛,这篇文章写得感人又很符合征文内容”,编辑是为了工作考虑,出于一颗公心,再说这也不是什么坏事,也没有损坏秦牧的名义,也没有侵犯他的著作权。
示例:我不赞同该同学的说法。首先,秦牧的文章投稿到报社,编辑有权力拿去发表,只不过发在了征文的专栏里,这也不是什么错误。其次,那位编辑是出于工作的角度考虑,秦牧的文章很适合那篇征文。再者,编辑第一时间联系秦牧先生解释、致歉,不能再苛责别人;最后,这件事从侧面说明秦牧待人宽厚,不与年轻人争名夺利。这个情节,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11.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忆秦牧》作者通过回忆秦牧先生的几件事情,根据第②段“20世纪80年代初,报社派我请秦牧为《鸳鸯江》刊名题字”可知,“我”邀请秦牧为副刊《鸳鸯江》刊名题字;根据第③段“学生们纷纷提出要见他们崇拜的秦牧老师……秦牧一个接一个地为孩子们签名,写寄语”可知,秦牧为孩子们讲课、签名、写寄语;根据第④段“我不仅喜欢秦牧的文章,也敬仰秦牧的人格。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秦牧对我谈起他文章意外得奖的事”可知,秦牧给“我”讲他“意外得奖”的事;根据第⑤段“秦牧身材高大魁梧,古稀之年身板还很挺拔,没有老人的衰老病弱之态。只是有一次和他并排坐在沙发上聊天时,他忽然开玩笑地说:‘你不要坐得太近,我身上有颗定时炸弹啊’”可知,秦牧身患血管瘤仍然积极乐观。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和秦牧交往的几件事,表达了“我”对秦牧的敬重与怀念。《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文章在选材上,内容都是鲁迅先生生活中的琐事,包括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工作、娱乐休闲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再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让读者知道作为一个伟人,一个文学家的鲁迅,和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爱好,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可敬。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12.D 13. 教学有方 发起大众语运动 讲解“发愤图强”和“发奋图强”的区别 治学严谨 14.(1)“立即”在文中是马上、立刻的意思,说明“我”迫不及待地想将陈先生传授的方法当场记下来,侧面表现陈先生教学有方,表达了“我”对陈先生的敬佩之情。
(2)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陈先生有胆有识的特点,刻画出沉稳地应对风云变幻、坚守学术独立的陈先生的形象。 15.内容上,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在特殊年代坚守学术独立的校长陈望道先生。结构上,照应标题,总领全文,为下文写“我”和陈望道先生交往的三个事例作铺垫。
【导语】文章选取陈望道先生的三个生活片段:学术报告中强调“慢读”之法,接见学子时力挺学术讨论,解析“发奋”与“发愤”之辨。以小见大,展现其严谨治学、坚守学术独立的品格,文末以“奮”字意蕴升华,语言平实却显人物风骨。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D项理解有误。文中并未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而是始终围绕对先生的敬佩与追忆,无明显暗线。
故选D。
13.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
根据“教授读书方法”的事件以及第4段的内容可知,“我”在读书过程中发现陈先生所言非虚,这说明陈先生教学有方,第(1)空可填:教学有方;
根据“有胆有识”的人物特点以及第7段的内容可知,第(2)空可填:发起大众语运动;
结合语段三中第9段的内容和第10段的内容可知,第(3)空可填:讲解“发愤图强”和“发奋图强”的区别;
根据第10段的内容可知,先生仔细地辨析“发愤图强”和“发奋图强”,第(4)空可填:治学严谨。
14.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词句。
(1)“立即”体现了“我”的动作之迅速,当“我”听到陈先生讲授的读书方法时,“立即”“储存在我的记忆里”表明“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尝试,想验证一下,更加体现了“我”对陈先生的敬仰之情。
(2)“用右手食指在空中画个圈”是对陈先生的动作描写,“我们这里是讨论学术的”是对陈先生的语言描写。根据“用右手食指在空中画个圈”这一动作及“郑重”一词可看出陈先生的镇静沉稳。根据陈先生说的“我们这里是讨论学术的”这句话可知,陈先生坚持要讨论学术。结合第5段“在那个把学术当作资产阶级东西搞臭的岁月里,说出这句话,是要有胆识的”,可以看出陈先生有胆识,在那样的环境里还坚持讨论学术,也体现了他坚守学术独立的特点。
15.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
内容上,由第1段中的“老校长陈望道先生沉稳地应对风云变幻,坚守学术独立的正路。他像寒风中的翠竹,不改变那清明坚贞的气节”可知,文章开篇即点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
结构上,第1段交代坚守学术独立的校长陈望道先生,既与标题《凌冬不改清坚节——忆陈望道先生》相照应,同时,总领全文,为下文写陈先生教授读书方法、发起大众语运动、讲解“发愤图强”和“发奋图强”的区别这三件事作铺垫。
16. “我”与寅恪先生通信,寅恪先生介绍“我”到北大任教 寅恪先生用卖书的方式接受胡适之先生的帮助 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教学有方 自尊自强 心胸宽广,爱护青年学者 17.①从侧面体现了寅恪先生的渊博学识;②表现了寅恪先生在学术和人品方面对“我”的影响之深;③表达了“我”对寅恪先生的怀念和崇敬之情;④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18. “享受”一词反复出现,并且追加定语“无法比拟”,回忆起当时的感受,“我”仍然陶醉在先生的课堂中,表现出“我”对寅恪先生授课水平的认可度之高,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寅恪先生的敬仰之情。 “甚至”写出这位学者“说些难听的话”比“由于误会而对他专门攻击”更过分,“从没有”是说先生自始至终都不会以牙还牙,从而更能体现出寅恪先生心胸之宽广。 19.【示例一】我认为可以编入。本文通过回忆“我”与陈寅恪先生交往的点滴往事,表现了“我”对陈寅恪先生学术上的崇敬、为人上的敬佩和对先生的怀念、对先生离世的悲痛、无法再向先生请教的遗憾之情;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两篇文章也通过回忆往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长辈的怀念、崇敬之情。本文属于回忆性散文,表达了对所写人物的怀念之情。所以可编入这一单元。【示例二】我认为不可以编入。第一,内容艰深。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难以理解文中涉及的高深学术内容与复杂历史背景,无法领会其内涵价值。第二,风格差异。本文语言风格严谨深沉,行文结构复杂,与单元其他篇目通俗易懂、情感直接的风格不同,影响学生的学习连贯性与整体性。
【导语】本文通过对陈寅恪先生的回忆,表达了季羡林对老师深切的敬仰与怀念。文章以个人经历为线索,生动地展现了陈寅恪的高尚品格和治学精神。文章详细描述了陈先生的授课风格、生活简朴以及对学生的关爱,强调了其学术造诣和谦逊的人格魅力。尽管以“我”的视角叙述,这些细节更揭示了陈寅恪对学生深远的影响,强调了知识传承的深厚意义。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和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空,根据第⑤段“1945年,在我来到哥廷根十年之后,得知寅恪先生在英国。我连忙写了一封长信,向他汇报我十年来学习的情况,并将自己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及其他刊物上发表的一些论文寄呈。出乎意料地迅速,先生回复了一封长信,并说想介绍我到北大任教。我真是喜出望外,谁会听到能到最高学府去任教而不引以为荣呢”可知,我与陈寅恪先生通信,陈寅恪先生推荐我到北大任教;
第二空,根据第⑥段“在解放前夕,政府经济实已完全崩溃。到了冬天,寅恪先生连买煤取暖的钱都没有。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已经回国的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适之先生想赠寅恪先生一笔数目颇大的美元。但是,寅恪先生拒不接受。最后寅恪先生决定用卖掉藏书的办法来取得适之先生的美元”可知,陈寅恪先生用卖书的方式接受胡适之先生的资助。
第三空,根据第①段“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他的分析细致入微,如剥蕉心,愈剥愈细、愈剥愈深。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最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可知,我旁听陈寅恪先生授课时,先生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体现了他学识渊博,他的分析细致入微,如剥蕉心,愈剥愈细、愈剥愈深体现了他治学严谨,他的讲解循循善诱,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最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体现了他教学有方。
第四空,根据第⑥段“到了冬天,寅恪先生连买煤取暖的钱都没有。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已经回国的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适之先生想赠寅恪先生一笔数目颇大的美元。但是,寅恪先生拒不接受,最后寅恪先生决定用卖掉藏书的办法来取得适之先生的美元”可知,写陈寅恪先生不接受适之先生的捐赠,表现了他非其道不取其财的正直性格,体现了他的自尊自强。
第五空,根据第⑦段“在我同先生来往的几年中,当然会谈到很多话题。我们谈到当代学术,他当然会对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他几乎没对任何人说过贬损的话。对青年学者,他更是只谈优点,一片爱护青年学者的热忱,真令人肃然起敬。就连那一位由于误会而对他专门攻击,甚至说些难听的话的学者,寅恪先生也从没有说过半句贬损的话”可知,他尊重各类学者,体现了他心胸的宽广。
17.本题考查情节设计的作用。
根据第①段“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他的分析细致入微,如剥蕉心,愈剥愈细、愈剥愈深。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最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等可知,通过写“我”的经历、感受和观察,从侧面烘托出陈寅恪先生的形象,让读者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先生的渊博学识和高尚品德,这比直接描述更具说服力;
根据第②段“现在回想起来,说一句不客气的话:我从大部分必修课程中收获不大,给我留下深远影响的课反而是一门旁听课和一门选修课,前者就是寅恪师的‘佛经翻译文学’;后者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第④段“我从此告别了歌德和莎士比亚,同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打起交道来。不用说,这个转变来自寅恪先生的影响”可知,这突出了陈寅恪先生对“我”的深远影响,使读者更能理解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造诣的感染力;根据第⑧段“世事如白云苍狗,变幻莫测。现在我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他在世的年龄5年,算是寿登耄耋了。现在我时常翻读先生的诗文,每读一次,都觉得有新的收获。我明确意识到,我还未能登他的堂奥。哲人其萎,空余著述。我却是进取有心,请益无人,因此更增加了对他的怀念”可知,作者对先生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在“我”的叙述中自然流露,显得更加真挚深沉;以“我”的视角来讲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代入感。
18.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1)改定稿将“简直是一种享受”改为“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享受”一词反复出现,以突出自己的感受。并且用“无法比拟”修饰,无法比拟的意思是没有可以相比的。结合第①段“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他的分析细致入微,如剥蕉心,愈剥愈细、愈剥愈深。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最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可知,突出了陈寅恪先生的课给自己的印象之深,收益之大,“无法比拟的享受”写老师的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愉悦,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陈寅恪先生的敬仰和敬佩。
(2)改定稿将“说些难听的话的学者”改为“甚至说些难听的话的学者”,将“寅恪先生也不说半句贬损的话”改为“寅恪先生也从没有说过半句贬损的话”,“甚至”突出强调了这位学生“说难听话”,“从没有”突出强调了先生自始至终的宽容,从而更能体现出陈寅恪先生心胸的宽广,表达了“我”对陈寅恪先生的崇敬之情。
19.本题考查拓展阅读。
可以编入的分析:本文符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回忆性散文、传记,深情回忆难忘的人与事,展现人物品格与精神,记录过往时代生活”的要求。文中第①段“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第③段“他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绝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回忆了作者与陈寅恪先生相关的课堂及先生的形象等难忘的人与事;第⑦段“对青年学者,他更是只谈优点,一片爱护青年学者的热忱,真令人肃然起敬。就连那一位由于误会而对他专门攻击,甚至说些难听的话的学者,寅恪先生也从没有说过半句贬损的话”,展现出陈寅恪先生爱护青年、胸怀宽广的品格与精神,是过往时代生活的记录,能为学生未来人生旅途提供宝贵财富,所以可以编入。
不可以编入的分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多是回忆性散文、传记,在叙事与人物展现上更具典型性与文学性,且单元内课文涉及的人物在精神品格的呈现上更具广泛的教育意义与代表性。本文虽回忆了陈寅恪先生,但从整体叙事来看,相对比较零散,例如第④段“离开了水木清华,我同寅恪先生有一个长期的别离……这个转变来自寅恪先生的影响”,第⑤段“1945年,在我来到哥廷根十年之后……我真是喜出望外”等段落,更多是在叙述与先生相关的经历,在人物精神品格的提炼与文学性表达上,和单元内《藤野先生》等课文相比,不够集中与突出,可能较难充分体现单元“展现人物品格与精神,成为未来人生旅途宝贵财富”的核心目标,所以不可以编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