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神经调节(单元测试)-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神经调节(单元测试)-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18 21:5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章 神经调节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下列关于人脑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刻意“憋尿”体现了神经系统对排尿活动的分级调节
B.学习、记忆和情绪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形成短时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C.某患者看不懂文字,推测原因为大脑皮层W区受损
D.脑干中有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2.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产生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外K+浓度高于膜内
B.图中bc段主要由Na+内流所致,需要消耗ATP
C.适当提高刺激强度,c值变大
D.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3.音乐是一种美妙的声音,但有一类疾病患者因大脑皮层左半球颞叶前部病变而导致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障碍,这种情况称为失歌症。有统计表明,人群中大约有4%的人患有失歌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记住歌谱并哼唱是人脑的高级功能
B.跟着熟悉的旋律哼唱歌曲属于非条件反射
C.患者病变的位置可能是大脑皮层的言语区
D.音乐和歌声是缓解抑郁情绪的方式之一
4.科研人员将若干只小鼠均分为对照组、神经系统钝化模型(HU)组和磁场刺激(CFS)组,验证了磁场刺激对神经系统的钝化具有改善效果。图1表示各组小鼠的认知功能水平,图2表示各组小鼠记忆相关神经元的静息电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2中的对照组可对应图1中的甲组或丙组
B.图2中的CFS组是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适当的磁场刺激
C.在个体水平,CFS可改善神经系统钝化引起的认知功能下降
D.在细胞水平,CFS可改善神经系统钝化时出现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加
5.帕金森病病因主要是黑质损伤、退变,多巴胺分泌减少。图甲是帕金森患者的脑与脊髓调节关系示意图,图乙是患者用某种特效药后的效果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对帕金森患者的脑部进行适宜的电刺激,引起肌肉收缩,该过程属于条件反射
B.该特效药的作用效果是抑制神经元a分泌多巴胺,促进神经元b分泌乙酰胆碱
C.神经元b由于钾离子外流引起去极化释放乙酰胆碱,使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
D.帕金森患者的黑质对纹状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神经元b分泌的乙酰胆碱增加
6.吃到梅、看到梅和谈到梅时唾液分泌增加,这3种情况分别属于(  )
A.都是非条件反射
B.都是条件反射
C.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D.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7.关于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脑干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有调节心脏功能的中枢
B.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含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C.丰富的学习活动和生活体验可以促进脑中神经元的产生
D.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相关
8.科学家以大鼠为材料,对哺乳动物鼻腔内嗅觉神经元识别多种气味分子的机制进行研究,其信号转导的部分过程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膜中气味受体特异性由基因的碱基序列决定
B.C酶与活化的G蛋白结合后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C.钠离子通道的激活需要结合的cAMP提供能量
D.气味分子与受体结合后使嗅觉神经元细胞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9.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内SP+突触的变化可能是抑郁症发病机制的重要结构基础,跑步锻炼可以改善抑郁行为。研究者通过慢性束缚应激(每天在固定时间将大鼠束缚在一个无法移动的容器中)诱导得到抑郁模型大鼠进行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慢
B.SP+突触处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C.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mPFC内SP+突触数量的减少有关
D.跑步锻炼改善抑郁行为可能与mPFC内SP+突触数量的恢复有关
10.对蛙离体神经纤维上的某点给予一个适宜电刺激后,在某一时刻记录神经纤维上不同位点的电位并绘制成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当刺激较弱时,神经纤维可能有电位变化,无动作电位
B.图示时刻A位点的K+通道打开,Na+通道关闭
C.图示时刻B位点膜内Na+浓度低于膜外Na+浓度
D.图示兴奋在该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为从右至左
11.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  )
A.神经元 B.神经组织 C.轴突 D.神经纤维
12.图示反射弧传导兴奋的部分结构,a、b表示轴突末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b可能来自同一神经元,也可能来自不同神经元
B.a、b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C.a、b通过突触传递的兴奋都能经细胞膜传递到Ⅰ处
D.脑和脊髓中都存在图示这种传导兴奋的结构
13.轻微触碰时,兴奋经触觉神经元传向脊髓抑制性神经元,使其释放神经递质GABA。正常情况下,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引起Cl﹣通道开放,Cl﹣内流,不产生痛觉;患带状疱疹后,痛觉神经元上Cl﹣转运蛋白(单向转运Cl﹣)表达量改变,引起Cl﹣的转运量改变,细胞内Cl﹣浓度升高,此时轻触引起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后,Cl﹣经Cl﹣通道外流,产生强烈痛觉。针对该过程(如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触觉神经元兴奋时,在抑制性神经元上可记录到动作电位
B.患带状疱疹时,Cl﹣经Cl﹣通道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C.GABA作用的效果只能是抑制性的,不会表现为兴奋性的
D.患带状疱疹后Cl﹣转运蛋白增多,导致轻触产生痛觉
14.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中枢是(  )
A.语言中枢 B.躯体感觉中枢
C.躯体运动中枢 D.以上都是
15.短期记忆与脑内海马区神经元的环状联系有关,如图表示相关结构。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在脑内海马区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②
B.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被降解或回收
C.③处兴奋产生动作电位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增加,引起K+内流
D.兴奋在②处的传导速度比在N处快
16.小明的手指不小心被刀割伤时,由于疼痛而咬紧牙关。这个过程中,他的神经兴奋传递途径是(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手部感受器
④脊髓
⑤牵动上下颌的肌肉
⑥脑
A.③①⑥②④⑤ B.③①⑥④②⑤ C.③①④⑥②⑤ D.③⑥④①②⑤
17.转运蛋白可以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通道蛋白包括水通道蛋白和离子通道蛋白,通道蛋白含有“感受器”,它只有在“感受刺激”时才开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载体蛋白通过自身构象的变化,与氨基酸、核苷酸等分子结合,将其转移到膜的另一侧
B.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主要通过水分子与水通道蛋白结合发挥作用
C.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通过载体蛋白吸收碘,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D.Na 通过钠离子通道内流,参与形成动作电位,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性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8.在足球赛场上,球员靠眼、耳等感觉器官及时获得来自同伴、对手、裁判、足球等的信息之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并迅速作出反应。这是一个快速而协调的过程,需要体内多个器官、系统的配合,在这个过程中,神经系统扮演了主要角色,它通过复杂而精巧的调节使得机体能够保持高度的协调一致与稳定。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由     、    、    、    和     组成。
19.甘蔗发霉时滋生的节菱孢霉菌能产生三硝基丙酸(3﹣NP),引起神经细胞中毒或凋亡.图甲表示突触结构,③表示兴奋性神经递质.图乙表示注射生理盐水配制的1mL 3﹣NP(300μmol/L)后,小鼠纹状体细胞合成的与凋亡蛋白相关的mRNA(P53)的总含量.请回答.
(1)甲中结构①发生的代谢过程具体是    ,④(受体)的功能是    .
(2)胆碱酯酶能够分解兴奋性神经递质,而3﹣NP能抑制胆碱酯酶的合成,则图甲中物质③的含量会    ,将导致下一个神经元    .
(3)图乙同期对照组中应加入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    (填“是”或“不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
(4)据图乙推测小鼠纹状体细胞凋亡数目可能在    时段内增加的最多,原因是    .
20.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憋尿”,在适宜的环境下才排尿;而婴儿经常尿床.请回答下列问题:
(1)婴儿排尿属于    (条件、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    .
(2)饮水过量时,血浆渗透压    ,位于    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变化,
    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使尿量    .
(3)“憋尿”时,    中的神经中枢产生尿意,突触后膜释放    性神经递质,抑制膀胱壁肌肉收缩,阻止排尿行为的发生.
21.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给了美国、挪威的三位科学家,因为他们“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而获此殊荣.他们的发现解决了大脑如何对我们周围空间产生地图,以及如何通过这个系统在复杂的环境中导航的?请回答问题:
(1)科学研究发现,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    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    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    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    有关.
(2)有关研究表明,人在安静时大脑的产热量是运动时的6倍,则人在    时更容易记忆,原因是在该情况下脑细胞    强.
(3)研究发现,正常成年人大脑中有一种pirb蛋白质能阻止大脑神经元之间生成新的连接,这将可能影响成年人的    (填“瞬时记忆”、“短期记忆”或“长期记忆”),从而在生理上减缓了成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
22.回答下列问题:
(1)反射概念:在     的参与下,机体对     所产生的     。它是神经调节的     。
(2)结构基础: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
23.反射是指在    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24.动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是由神经、体液、免疫三维系统共同来维持.小张的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如右图一,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当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神经元b位于    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缩手.
(2)若在图中M、N两个位置分别安装灵敏电流计(两个电流计的电极均在细胞膜外侧面).在M的向中段(即:神经纤维上M点偏向神经中枢的一侧),施以适当电刺激,位于    位置的灵敏电流计指针会偏转2次.要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实验人员适当刺激M的外周段作为对照,其他实验组的操作应该是刺激    (M的向中段、M的外周段、N的向中段、N的外周段),实验组的现象是    .
(3)在机体的各种调节机制中,右图二表示有关的一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下列各项符合关系的有    .
A.Ⅰ体液Ⅱ细胞外液Ⅲ细胞内液Ⅳ组织液
B.Ⅰ突触Ⅱ突触前膜Ⅲ突触后膜Ⅳ突触小泡
C.Ⅰ信息分子Ⅱ激素Ⅲ神经递质Ⅳ抗体
D.Ⅰ免疫Ⅱ特异性免疫Ⅲ非特异性免疫Ⅳ细胞免疫.
三.实验题(共3小题)
25.回答下列神经生理实验的相关问题。
(1)1842年,马泰乌奇将一条蛙神经肌肉标本A的坐骨神经搭在另一条蛙神经肌肉标本B的腓肠肌上,当支配腓肠肌B的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引起肌肉B收缩时,没有直接受到刺激的腓肠肌A    。这是因为    。
(2)设计实验思路,利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测定神经冲动在神经上的传导速度
实验材料: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在实验期间保持活性);秒表;电极。
①获得并固定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②    。
③    。
④    。
⑤    。
(3)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如图2所示,在神经纤维的表面相距2~3cm处放置两个连接着电流表的电极a和b,在图中的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依据观测到的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绘制以时间作为横坐标,电位差作为纵坐标的曲线图。    如果b点受到损伤,导致膜对钾、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则给予电刺激前指针的偏移方向为    。
26.5﹣羟色胺(5﹣HT)是一种能使人产生愉悦情绪的神经递质,突触间隙5﹣HT的含量变化是引起抑郁症的主要内部因素。回答下列问题。
(1)5﹣HT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少部分被迅速     ,大部分通过选择性转运蛋白SERT回收到突触前神经元,其生理意义是     。
(2)释放5﹣HT的神经元主要聚集在脑干的中缝核部位。研究人员测定了正常大鼠和抑郁型大鼠中缝核部位化学物质的相对含量,部分结果如下表,其中miR﹣16是一种影响基因表达的RNA.
组别 miR﹣16相对含量 SERT相对含量 突触间隙5﹣HT相对含量
正常大鼠 0.84 0.59 161
抑郁型大鼠 0.65 0.99 52
①进一步研究发现,miR﹣16的含量与SERT的含量具有直接相关性,推测miR﹣16可以     (填“抑制”或“促进”)SERT的合成。
②综上分析,与正常大鼠相比,抑郁型大鼠突触间隙5﹣HT相对含量低的原因是     。
(3)某口服抗抑郁药物X作用机理是通过降低SERT相对含量,进而降低对5﹣HT的回收速率,为验证药物X的作用机理,生物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组别 处理 检测指标
实验一 对照组 一定量正常饲料 _____
实验组 _____
对照组应选择     大鼠,实验组的处理为     ,检测指标为     。
27.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炎症发生时,疼痛是一种防御性的保护反应。研究发现,炎症因子iILs能够促进痛觉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图2是人体产生痛觉和吗啡等药物止痛机理示意图,其中P物质是痛觉神经递质,内啡肽是一种抑制疼痛的神经递质。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某些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使相关神经元更易产生兴奋,传到     从而产生痛觉。兴奋传导过程中,突触后膜发生的变化有:    。
(2)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炎症因子ILs能通过一系列信号通路促使Ca2+内流增加,据图1分析炎症因子使Ca2+内流增加的原因是     。
(3)图2中C神经元释放内啡肽,内啡肽与A神经元上的内啡肽受体结合后促进A神经元K+外流,结合图示分析内啡肽止痛的原理是     。
(4)吗啡是麻醉中常用的镇痛药,据图2分析,吗啡镇痛的原理是     。
(5)若使用Ca2+阻滞剂抑制神经细胞膜Ca2+通道的开放,则能减缓炎症因子引起的疼痛,为探究Ca2+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如下实验:
对照组: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
实验组:向突触小体施加适量的Ca2+通道阻滞剂,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相同强度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
实验结果:实验组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小于对照组。
由实验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     。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请再补充一个实验组:    ,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相同强度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
四.解答题(共4小题)
28.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并向周围扩散,导致大脑功能短暂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如图为抗癫痫药物——噻加宾作用机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度释放的谷氨酸经     的方式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NMDA受体和AMPA受体,使突触后神经元膜内电位变为     并出现过度兴奋,进而诱发癫痫。
(2)据图分析,你能得出谷氨酸的作用:    。
(3)据图分析,GABA是一种抑制性递质,与正常人相比,癫痼患者脑内的GABA含量     。药物噻加宾抗癫痫的作用机理是     。
29.抑郁症属于一类典型的抑郁障碍,在临床上有着较高的发病率,研究发现大脑中神经递质5﹣HT水平降低会导致机体精神萎靡,从而引发抑郁。5﹣HT含量受转运体和受体的调控,其中5﹣HT转运体用于重摄取5﹣HT,5﹣HT的受体主要有5﹣HT1A和5﹣HT3两种,激活5﹣HT1A受体会抑制5﹣HT前神经元的活动,激活5﹣HT3受体则可以开放阳离子通道,使突触后神经元细胞质基质的Ca2+浓度迅速升高,具体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突触前膜释放5﹣HT的方式为     ,突触间隙积累过多的5﹣HT时会激活5﹣HT1A自身受体,导致5﹣HT释放减少,这种调节方式属于     (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其作用     。
(2)5﹣HT和5﹣HT3受体结合后能促使Ca2+进入突触后神经元,突触后神经元Ca2+浓度升高会促进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据此分析5﹣HT和5﹣HT3受体结合能使突触后膜产生     ,同时也能使突触前神经元释放     ,从而有利于兴奋的传递。
(3)氟西汀是以5﹣HT转运体为靶点的抗抑郁药物,试阐述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     ;长期服用氟西汀治疗疾病可能产生药物依赖,药物依赖主要和5﹣HT3受体     (填“增多”或“减少”)有关。
30.多巴胺是常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通过多巴胺使中脑边缘的神经元兴奋,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使人感到愉悦。因此,多巴胺也与各种上瘾行为有关。如图是多巴胺的释放和转运机理,以及毒品可卡因影响多巴胺发挥作用的示意图,MNDA为细胞膜上的结构。
(1)多巴胺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体的     中。
(2)据图分析,多巴胺发挥作用后的正常去路是     。
(3)可卡因使大脑“奖赏”中枢持续兴奋而获得愉悦感的作用机理是     。
(4)吸毒成瘾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长期吸食可卡因会使机体通过     来缓解毒品刺激,导致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     (填“升高”或“降低”),因此吸毒成瘾者必须在足量毒品维持下才能保持正常生理活动。
31.充足的睡眠对学习、工作和身体健康至关重要,睡眠不足会引发多种健康问题。回答下列问题。
(1)为研究睡眠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科研人员通过实施刺激反复引起小鼠从睡眠中惊醒,小鼠惊醒时,    (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的     增加,使小鼠代谢增强,体温升高。
(2)睡眠时环境中的光照会影响生物节律,人脑中控制生物节律的结构是     。研究发现,生物节律紊乱的小鼠胰岛总面积下降,摄食后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比正常小鼠长,原因是     。
(3)睡眠不足会引发人体出现呼吸困难、血糖升高等症状。科研人员对①正常睡眠、②限制睡眠和③限制睡眠并配合运动训练的三组健康受试者进行监测,发现①组无上述症状,②、③组出现上述症状,与②组相比,③组的症状较轻。依据该实验结果,提出两条健康生活倡议     。
第2章 神经调节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下列关于人脑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刻意“憋尿”体现了神经系统对排尿活动的分级调节
B.学习、记忆和情绪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形成短时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C.某患者看不懂文字,推测原因为大脑皮层W区受损
D.脑干中有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答案】A
【分析】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解答】解:A、排尿反射受低级中枢脊髓控制,憋尿受大脑皮质控制,成人可以“憋尿”,体现了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调控作用,A正确;
B、学习、记忆和情绪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形成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错误;
C、某患者看不懂文字,推测原因为大脑皮层V区受损,C错误;
D、脑干中有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2.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产生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外K+浓度高于膜内
B.图中bc段主要由Na+内流所致,需要消耗ATP
C.适当提高刺激强度,c值变大
D.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答案】D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解答】解:A、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外K+浓度低于膜内,这是K+外流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A错误;
B、图中bc段表示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该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Na+内流所致,Na+内流为协助扩散,不消耗ATP,B错误;
C、c值表示动作电位最大值,该值与膜内外Na+浓度差有关,一般不会随着刺激强度提高而提高,C错误;
D、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神经调节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熟练应用的能力。
3.音乐是一种美妙的声音,但有一类疾病患者因大脑皮层左半球颞叶前部病变而导致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障碍,这种情况称为失歌症。有统计表明,人群中大约有4%的人患有失歌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记住歌谱并哼唱是人脑的高级功能
B.跟着熟悉的旋律哼唱歌曲属于非条件反射
C.患者病变的位置可能是大脑皮层的言语区
D.音乐和歌声是缓解抑郁情绪的方式之一
【答案】B
【分析】1、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运动,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下部,可以引起头部器官运动,这表明,躯体各部分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都有代表区,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关系一般是倒置的。
2、大多数人主导语言功能的区域在大脑左半球,逻辑思维主要由左半球负责,右半球主要负责形象思维,如音乐、绘画。
【解答】解:A、记住歌谱并哼唱需要大脑皮层的支配,是人脑的高级功能,A正确;
B、跟着熟悉的旋律哼唱歌曲属于条件反射,B错误;
C、患者因大脑皮层左半球颞叶前部病变而导致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障碍,这种情况称为失歌症,该患者病变的位置可能是大脑皮层的言语区,C正确;
D、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之一,音乐和歌声使大脑出兴奋状态,因而是缓解抑郁情绪的方式之一,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4.科研人员将若干只小鼠均分为对照组、神经系统钝化模型(HU)组和磁场刺激(CFS)组,验证了磁场刺激对神经系统的钝化具有改善效果。图1表示各组小鼠的认知功能水平,图2表示各组小鼠记忆相关神经元的静息电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2中的对照组可对应图1中的甲组或丙组
B.图2中的CFS组是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适当的磁场刺激
C.在个体水平,CFS可改善神经系统钝化引起的认知功能下降
D.在细胞水平,CFS可改善神经系统钝化时出现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加
【答案】B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解答】解:A、从图1可知甲组为正常小鼠的认知功能水平,丙组是磁场刺激(CFS)组,其认知功能得到改善接近甲组。图2中对照组静息电位处于正常状态,所以图2中的对照组可对应图1中的甲组(正常组),CFS组(丙组)是在HU组基础上施加磁场刺激后认知功能改善,其静息电位也有所恢复接近对照组,所以也可对应丙组,A正确;
B、由实验目的是验证磁场刺激对神经系统的钝化具有改善效果可知,图2中的CFS组是在神经系统钝化模型(HU)组基础上施加适当的磁场刺激,而不是在对照组基础上,B错误;
C、从图1可以看到,HU组认知功能水平较低,而CFS组认知功能水平高于HU组,说明在个体水平,CFS可改善神经系统钝化引起的认知功能下降,C正确;
D、观察图2,HU组静息电位绝对值比对照组大,CFS组静息电位绝对值比HU组小,接近对照组,说明在细胞水平,CFS可改善神经系统钝化时出现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加,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5.帕金森病病因主要是黑质损伤、退变,多巴胺分泌减少。图甲是帕金森患者的脑与脊髓调节关系示意图,图乙是患者用某种特效药后的效果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对帕金森患者的脑部进行适宜的电刺激,引起肌肉收缩,该过程属于条件反射
B.该特效药的作用效果是抑制神经元a分泌多巴胺,促进神经元b分泌乙酰胆碱
C.神经元b由于钾离子外流引起去极化释放乙酰胆碱,使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
D.帕金森患者的黑质对纹状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神经元b分泌的乙酰胆碱增加
【答案】D
【分析】由图可知,纹状体可以通过神经元b分泌乙酰胆碱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黑质可以通过神经元a分泌多巴胺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该特效药可以使b分泌的乙酰胆碱减少,a分泌的多巴胺增多。
【解答】解:A、对帕金森患者的脑部进行适宜的电刺激,引起肌肉收缩,该过程没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
B、对比甲、乙两图,该特效药的作用机理可能是促进神经元a合成并分泌多巴胺,从而抑制神经元b合成、分泌乙酰胆碱,B错误;
C、甲图中,神经元b由于钠离子内流导致神经元的兴奋,释放乙酰胆碱,使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C错误;
D、图甲中脑内纹状体通过抑制黑质影响a释放多巴胺,而黑质也可以通过抑制纹状体而影响b释放乙酰胆碱,以上两种途径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黑质对纹状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神经元b分泌的乙酰胆碱增加,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帕金森病为例考查了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过程,以及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内容。
6.吃到梅、看到梅和谈到梅时唾液分泌增加,这3种情况分别属于(  )
A.都是非条件反射
B.都是条件反射
C.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D.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答案】C
【分析】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条件反射。
【解答】解:人吃酸梅分泌唾液是人生来就有的,神经中枢不在大脑,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看到酸梅、谈到酸梅时都会分泌唾液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反射。所以人吃酸梅,看到酸梅,谈到酸梅时,都会分泌唾液,这三种情况依次属于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概念及其区别,明确两者的主要区别为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同样是分泌唾液,刺激不同,引起的反射类型也不同。
7.关于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脑干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有调节心脏功能的中枢
B.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含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C.丰富的学习活动和生活体验可以促进脑中神经元的产生
D.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相关
【答案】A
【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解答】解:A、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它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A错误;
B、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B正确;
C、学习和记忆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累积经验的过程,长时记忆的形成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据此可推测,丰富的学习活动和生活体验可以促进脑中神经元的产生,C正确;
D、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相关,运动越精细,大脑皮层代表区的范围越大,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8.科学家以大鼠为材料,对哺乳动物鼻腔内嗅觉神经元识别多种气味分子的机制进行研究,其信号转导的部分过程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膜中气味受体特异性由基因的碱基序列决定
B.C酶与活化的G蛋白结合后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C.钠离子通道的激活需要结合的cAMP提供能量
D.气味分子与受体结合后使嗅觉神经元细胞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答案】C
【分析】神经冲动的产生: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解答】解:A、根据题意可知,膜中气味受体是蛋白质的特异性是由是基因的碱基序列决定,A正确;
B、根据图示,活化的G蛋白与C酶与结合后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由无活性的C酶变为活化的C酶,B正确;
C、图中Na+的运输是借助钠离子通道进行的,该过程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需要的是通道蛋白,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D、据图可知,气味分子与受体结合后,C酶与活化的G蛋白结合,C酶被活化,活化的C酶催化ATP转化为cAMP,cAMP导致Na+内流,使神经元细胞膜上产生动作电位,嗅觉神经元细胞膜外电位由正变负,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9.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内SP+突触的变化可能是抑郁症发病机制的重要结构基础,跑步锻炼可以改善抑郁行为。研究者通过慢性束缚应激(每天在固定时间将大鼠束缚在一个无法移动的容器中)诱导得到抑郁模型大鼠进行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慢
B.SP+突触处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C.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mPFC内SP+突触数量的减少有关
D.跑步锻炼改善抑郁行为可能与mPFC内SP+突触数量的恢复有关
【答案】B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解答】解:A、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从结构上分析突触具有突触间隙,所以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A正确;
B、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突触后膜处为化学信号→电信号,即兴奋在突触处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错误;
C、根据柱状图可知,抑郁模型组的SP+突触的总数量比对照组有所减少,因此可推测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mPFC内SP+突触数量的减少有关,C正确;
D、根据柱状图可知模型跑步组的SP+突触的总数量比对照组有所减少,但比抑郁模型组的SP+突触的总数量有所增多,因此可推测跑步锻炼改善抑郁行为可能与mPFC内SP+突触数量的恢复有关,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10.对蛙离体神经纤维上的某点给予一个适宜电刺激后,在某一时刻记录神经纤维上不同位点的电位并绘制成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当刺激较弱时,神经纤维可能有电位变化,无动作电位
B.图示时刻A位点的K+通道打开,Na+通道关闭
C.图示时刻B位点膜内Na+浓度低于膜外Na+浓度
D.图示兴奋在该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为从右至左
【答案】B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较高,K+顺浓度差外流,使细胞膜内外的电荷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差内流,使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解答】解:A、当刺激较弱时,会引起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改变,神经纤维可能有电位变化,但由于刺激较弱,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改变幅度不大,不产生动作电位,A正确;
B、AB段膜电位变化为静息电位变动作电位,时刻A位点应为K+通道关闭,Na+通道打开,B错误;
C、神经元细胞外Na+浓度始终高于细胞内,C正确;
D、时刻B左侧为静息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刻B右侧为动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由此可判断兴奋在该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为从右至左,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作答。
11.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  )
A.神经元 B.神经组织 C.轴突 D.神经纤维
【答案】A
【分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神经元长的突起外面大都套有一层髓鞘,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蹄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解答】解: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神经元,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比较基础,只要考生识记神经元的概念及组成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2.图示反射弧传导兴奋的部分结构,a、b表示轴突末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b可能来自同一神经元,也可能来自不同神经元
B.a、b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C.a、b通过突触传递的兴奋都能经细胞膜传递到Ⅰ处
D.脑和脊髓中都存在图示这种传导兴奋的结构
【答案】C
【分析】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解答】解:A、一个神经元可以有多个轴突,a、b可能来自同一神经元,也可能来自不同神经元,A正确;
B、若a、b来自不同细胞的轴突,分别作用于同一个神经元的树突和胞体,二者释放的递质互不干扰,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B正确;
C、a、b产生的兴奋通过神经递质传至突触后膜,如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传递至I处的不是兴奋,是抑制,C错误;
D、脑和脊髓中都存在许多神经元,它们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联系,即都存在图示这种传导兴奋的结构,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掌握突触的结构和兴奋的传递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3.轻微触碰时,兴奋经触觉神经元传向脊髓抑制性神经元,使其释放神经递质GABA。正常情况下,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引起Cl﹣通道开放,Cl﹣内流,不产生痛觉;患带状疱疹后,痛觉神经元上Cl﹣转运蛋白(单向转运Cl﹣)表达量改变,引起Cl﹣的转运量改变,细胞内Cl﹣浓度升高,此时轻触引起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后,Cl﹣经Cl﹣通道外流,产生强烈痛觉。针对该过程(如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触觉神经元兴奋时,在抑制性神经元上可记录到动作电位
B.患带状疱疹时,Cl﹣经Cl﹣通道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C.GABA作用的效果只能是抑制性的,不会表现为兴奋性的
D.患带状疱疹后Cl﹣转运蛋白增多,导致轻触产生痛觉
【答案】A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解答】解:A、触觉神经元兴奋时,会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抑制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兴奋,在抑制性神经元上可记录到动作电位,A正确;
B、离子通道进行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故正常和患带状疱疹时,Cl﹣经Cl﹣通道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B错误;
C、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引起Cl﹣通道开放,Cl﹣内流,此时GABA作用的效果可以是抑制性的;患带状疱疹后,Cl﹣经Cl﹣通道外流,相当于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此时GABA作用的效果是兴奋性的,C错误;
D、Cl﹣转运蛋白会将Cl﹣运出痛觉神经元,患带状疱疹后痛觉神经元上Cl﹣转运蛋白(单向转运Cl﹣)表达量改变,引起Cl﹣的转运量改变,细胞内Cl﹣浓度升高,说明运出细胞的Cl﹣减少,据此推测应是转运蛋白减少所致,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14.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中枢是(  )
A.语言中枢 B.躯体感觉中枢
C.躯体运动中枢 D.以上都是
【答案】D
【分析】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解答】解: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神经中枢除了躯体感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外,还有言语区参与。
故选:D。
【点评】本题比较基础,考查脑的高级功能,要求考生识记人脑的组成、功能,掌握脑的高级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15.短期记忆与脑内海马区神经元的环状联系有关,如图表示相关结构。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在脑内海马区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②
B.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被降解或回收
C.③处兴奋产生动作电位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增加,引起K+内流
D.兴奋在②处的传导速度比在N处快
【答案】C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的类型包括轴突—树突型和轴突—细胞体型。
【解答】解:A、突触的类型主要有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经过突触结构,方向为轴突到树突或轴突到细胞体,则图中兴奋在海马区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②,A正确;
B、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被酶所降解或被突触前膜回收,B正确;
C、③处兴奋产生动作电位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引起Na+内流,C错误;
D、②表示神经纤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电信号,N处是突触,存在电→化学→电信号的转换,电信号快于化学信号,所以兴奋在②处的传导速度比在N处快,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6.小明的手指不小心被刀割伤时,由于疼痛而咬紧牙关。这个过程中,他的神经兴奋传递途径是(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手部感受器
④脊髓
⑤牵动上下颌的肌肉
⑥脑
A.③①⑥②④⑤ B.③①⑥④②⑤ C.③①④⑥②⑤ D.③⑥④①②⑤
【答案】C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解答】解:手指不小心被刀割伤时,手指皮肤内的感觉神经末梢分布着的手部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能传导的兴奋就是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至脊髓灰质中的神经中枢;神经中枢接受神经冲动并将神经冲动从通过脊髓白质传到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感觉到疼。大脑再产生新的神经冲动,沿着传出神经传给腮部的肌肉(效应器);腮部的肌肉(效应器)接受神经冲动并收缩,牙关咬紧。
故选:C。
【点评】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神经冲动传导的路线。
17.转运蛋白可以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通道蛋白包括水通道蛋白和离子通道蛋白,通道蛋白含有“感受器”,它只有在“感受刺激”时才开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载体蛋白通过自身构象的变化,与氨基酸、核苷酸等分子结合,将其转移到膜的另一侧
B.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主要通过水分子与水通道蛋白结合发挥作用
C.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通过载体蛋白吸收碘,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D.Na 通过钠离子通道内流,参与形成动作电位,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性
【答案】B
【分析】转运蛋白可以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1)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2)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
【解答】解:A、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与氨基酸、核苷酸等分子结合转移到膜的另一侧,A正确;
B、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主要通过水通道蛋白完成,水分子不需要与水通道蛋白结合,B错误;
C、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通过载体蛋白吸收碘,是主动运输,需要细胞提供能量,C正确;
D、在兴奋的传导过程中,Na 通过钠离子通道内流,参与形成动作电位,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性,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和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8.在足球赛场上,球员靠眼、耳等感觉器官及时获得来自同伴、对手、裁判、足球等的信息之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并迅速作出反应。这是一个快速而协调的过程,需要体内多个器官、系统的配合,在这个过程中,神经系统扮演了主要角色,它通过复杂而精巧的调节使得机体能够保持高度的协调一致与稳定。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由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和  效应器  组成。
【答案】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分析】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神经系统的活动是各种各样简单或复杂的反射活动,反射弧的结构也有简有繁。在最简单的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直接在中枢内接触,称为单突触反射,如膝跳反射。复杂的反射弧有许多中间神经元。
【解答】解: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故答案为: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神经调节相关知识的了解,要求学生掌握反射弧的组成和功能,属于识记层次的内容,难度较易。
19.甘蔗发霉时滋生的节菱孢霉菌能产生三硝基丙酸(3﹣NP),引起神经细胞中毒或凋亡.图甲表示突触结构,③表示兴奋性神经递质.图乙表示注射生理盐水配制的1mL 3﹣NP(300μmol/L)后,小鼠纹状体细胞合成的与凋亡蛋白相关的mRNA(P53)的总含量.请回答.
(1)甲中结构①发生的代谢过程具体是 丙酮酸水解及氢氧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  ,④(受体)的功能是 特异性识别神经递质并与之结合  .
(2)胆碱酯酶能够分解兴奋性神经递质,而3﹣NP能抑制胆碱酯酶的合成,则图甲中物质③的含量会 升高  ,将导致下一个神经元 持续性兴奋  .
(3)图乙同期对照组中应加入 等量生理盐水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 是  (填“是”或“不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
(4)据图乙推测小鼠纹状体细胞凋亡数目可能在 12~15  时段内增加的最多,原因是 3﹣NP在该时段内诱导凋亡基因表达加速最快,神经细胞凋亡加速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分析题图甲可知,①是线粒体,②是突触小泡,③是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④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分析图乙可知,注射生理盐水配制的1ml3﹣NP后,随时间延长,小鼠纹状体细胞合成的与凋亡蛋白相关的mRNA(P53)的总含量增加.
【解答】解;(1)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的第而、三阶段都在线粒体中进行,因此线粒体中发生的反应是酮酸水解及氢氧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能特异性识别神经递质并与神经递质结合.
(2)由题意知,3﹣NP能抑制胆碱酯酶的合成,因此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不能被分解,而是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持续兴奋.
(3)分析题干可知,该实验注射生理盐水配制的1ml3﹣NP,因此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4)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在该段时间内,注射3﹣NP小鼠纹状体细胞合成的与凋亡蛋白相关的mRNA增加,这说明3﹣NP通过诱导凋亡基因转录过程速度加快,进而加速细胞凋亡过程.
故答案应为:
(1)丙酮酸水解及氢氧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或答“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 特异性识别神经递质并与之结合
(2)升高 持续性兴奋
(3)等量生理盐水 是
(4)12~15 3﹣NP在该时段内诱导凋亡基因表达(或答“转录量”,或答“凋亡蛋白相关的mRNA(P53)”)加速最快,神经细胞凋亡加速
【点评】本题考查突触结构的相关知识、实验设计方法和原理及细胞凋亡机制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0.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憋尿”,在适宜的环境下才排尿;而婴儿经常尿床.请回答下列问题:
(1)婴儿排尿属于 非条件  (条件、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 脊髓  .
(2)饮水过量时,血浆渗透压 降低  ,位于 下丘脑  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变化,
 垂体  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使尿量 增加  .
(3)“憋尿”时, 大脑皮层  中的神经中枢产生尿意,突触后膜释放 抑制  性神经递质,抑制膀胱壁肌肉收缩,阻止排尿行为的发生.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婴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婴儿排尿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
2、血浆渗透压降低时,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变化,使得下丘脑的某些细胞产生抗利尿激素减少,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使尿量增加,抗利尿激素产生部位在下丘脑,释放部位在垂体.
3、“憋尿”时,大脑皮层中的神经中枢产生尿意,但是突触后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膀胱壁肌肉收缩,阻止排尿行为的发生.
【解答】解:(1)婴儿排尿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
(2)饮水过量时,血浆渗透压降低,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变化,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使尿量增加.
(3)“憋尿”时,大脑皮层中的神经中枢产生尿意,突触后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膀胱壁肌肉收缩,阻止排尿行为的发生.
故答案为:
(1)(低级)非条件 脊髓
(2)降低 下丘脑 垂体 增加
(3)大脑皮层 抑制
【点评】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憋尿”时,大脑皮层中的神经中枢产生尿意,突触后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21.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给了美国、挪威的三位科学家,因为他们“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而获此殊荣.他们的发现解决了大脑如何对我们周围空间产生地图,以及如何通过这个系统在复杂的环境中导航的?请回答问题:
(1)科学研究发现,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 某些神经递质  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 蛋白质  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 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 新突触的建立  有关.
(2)有关研究表明,人在安静时大脑的产热量是运动时的6倍,则人在 安静  时更容易记忆,原因是在该情况下脑细胞 呼吸作用  强.
(3)研究发现,正常成年人大脑中有一种pirb蛋白质能阻止大脑神经元之间生成新的连接,这将可能影响成年人的 长期记忆  (填“瞬时记忆”、“短期记忆”或“长期记忆”),从而在生理上减缓了成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解答】解:(1)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某些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2)有关研究表明,人在安静时大脑的产热量是运动时的6倍,由于神经冲动的传导需要能量,且能量是细胞呼吸提供的,因此人在安静时更容易记忆,原因是在该情况下脑细胞呼吸作用强.
(3)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根据题意,pirb蛋白质能阻止大脑神经元之间生成新的连接,所以影响长时记忆.
故答案为:
(1)某些神经递质 蛋白质 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新突触的建立
(2)安静 呼吸作用
(3)长时记忆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脑的高级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2.回答下列问题:
(1)反射概念:在  中枢神经系统  的参与下,机体对  内外刺激  所产生的  规律性应答反应  。它是神经调节的  基本方式  。
(2)结构基础: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反射弧  。
【答案】(1)中枢神经系统 内外刺激 规律性应答反应 基本方式
(2)反射弧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解答】解:(1)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故答案为:
(1)中枢神经系统 内外刺激 规律性应答反应 基本方式
(2)反射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的能力。
23.反射是指在 神经系统  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解答】解: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故答案为:神经系统
【点评】本题考查反射的概念,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属于识记层次的考查,难度不大.
24.动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是由神经、体液、免疫三维系统共同来维持.小张的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如右图一,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当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神经元b位于 突触后膜(或答细胞膜)  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缩手.
(2)若在图中M、N两个位置分别安装灵敏电流计(两个电流计的电极均在细胞膜外侧面).在M的向中段(即:神经纤维上M点偏向神经中枢的一侧),施以适当电刺激,位于 M和N  位置的灵敏电流计指针会偏转2次.要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实验人员适当刺激M的外周段作为对照,其他实验组的操作应该是刺激 N的外周段  (M的向中段、M的外周段、N的向中段、N的外周段),实验组的现象是 M不偏转、N偏转2次、缩手  .
(3)在机体的各种调节机制中,右图二表示有关的一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下列各项符合关系的有 A、D  .
A.Ⅰ体液Ⅱ细胞外液Ⅲ细胞内液Ⅳ组织液
B.Ⅰ突触Ⅱ突触前膜Ⅲ突触后膜Ⅳ突触小泡
C.Ⅰ信息分子Ⅱ激素Ⅲ神经递质Ⅳ抗体
D.Ⅰ免疫Ⅱ特异性免疫Ⅲ非特异性免疫Ⅳ细胞免疫.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图为反射弧的结构图,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首先要根据a处判断M是传入神经,再确定感受器和效应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在神经元之间是化学信号,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兴奋在突触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答】解:(1)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位于突触后膜上(细胞膜).
(2)M的向巾段给予适当刺激,由于在神经 纤维上可双向传导,所以,M和N上都可检测到电流.又由于M和N位置灵敏电流计的两极均在细胞膜外侧面,因此,二者均可观察到指针2次偏转.刺激M的外周段,可见M和N均偏转、缩手,在此基础上,验证双向传导和单向传递,应该适当刺激N的外周段,观察到M不偏转、N偏转2次、缩手,既可达成目的.
(3)A、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A正确;
B、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和突触后膜,在突触前膜内形成突触小泡,B错误;
C、激素和神经递质都属于信息分子,但信息分子除了这两类外,还有其他物质,比如淋巴因子等,再者,神经递质巾有些是激素,抗体也不属于激素,C错误;
D、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而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D正确.
故答案为:
(1)突触后膜(或答细胞膜)
(2)M和N N的外周段 M不偏转、N偏转2次、缩手
(3)A、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及兴奋的产生与传递,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三.实验题(共3小题)
25.回答下列神经生理实验的相关问题。
(1)1842年,马泰乌奇将一条蛙神经肌肉标本A的坐骨神经搭在另一条蛙神经肌肉标本B的腓肠肌上,当支配腓肠肌B的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引起肌肉B收缩时,没有直接受到刺激的腓肠肌A 稍后也会发生收缩  。这是因为 在肌肉B收缩时产生了电流,继发性地刺激了搭在肌肉B上的神经A,再引起这条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继发性地收缩  。
(2)设计实验思路,利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测定神经冲动在神经上的传导速度
实验材料: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在实验期间保持活性);秒表;电极。
①获得并固定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② 先刺激坐骨神经靠近腓肠肌的一端,其后再刺激坐骨神经靠近脊髓的一端  。
③ 分别测量并记录每次从刺激到肌肉反应的时间  。
④ 测量并记录第一次刺激和第二次刺激之间的长度  。
⑤ 用长度/时间代表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
(3)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如图2所示,在神经纤维的表面相距2~3cm处放置两个连接着电流表的电极a和b,在图中的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依据观测到的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绘制以时间作为横坐标,电位差作为纵坐标的曲线图。   如果b点受到损伤,导致膜对钾、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则给予电刺激前指针的偏移方向为 向右偏转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分析图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的是兴奋的传导,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进行的是兴奋的传递,神经﹣肌肉接头类似于突触。搭在一起的两个标本类似于连接在一起的两个突触。
分析图2:刺激a的左侧,会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兴奋,导致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
【解答】解:(1)1842年,马泰乌奇将一条蛙神经肌肉标本A的坐骨神经搭在另一条蛙神经肌肉标本B的腓肠肌上,当支配腓肠肌B的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引起肌肉B收缩时,没有直接受到刺激的腓肠肌A稍后也会发生收缩,其原因是在肌肉B收缩时产生了电流,继发性地刺激了搭在肌肉B上的神经A,再引起这条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继发性地收缩。
(2)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时间极短,不易测量,所以可以先测定神经﹣肌肉传导时间,然后间接测定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实验思路及步骤:
①获得并固定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②先刺激坐骨神经靠近腓肠肌的一端,其后再刺激坐骨神经靠近脊髓的一端;
③分别测量并记录每次从刺激到肌肉反应的时间;
④测量并记录第一次刺激和第二次刺激之间的长度;
⑤用长度/时间代表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3)在图2中的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神经纤维会产生兴奋,使a点变为负电位,但由于神经纤维中间神经冲动被阻断,兴奋不能传到b点,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则以时间作为横坐标,电位差作为纵坐标的曲线图:
若b点受到损伤,导致膜对钾、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使钾离子进一步外流,引起b点的正电位值增大,则给予电刺激前指针的偏移方向为向右偏转。
故答案为:
(1)稍后也会发生收缩 在肌肉B收缩时产生了电流,继发性地刺激了搭在肌肉B上的神经A,再引起这条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继发性地收缩
(2)②先刺激坐骨神经靠近腓肠肌的一端,其后再刺激坐骨神经靠近脊髓的一端
③分别测量并记录每次从刺激到肌肉反应的时间
④测量并记录第一次刺激和第二次刺激之间的长度
⑤用长度/时间代表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3) 向右偏转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熟练掌握神经冲动产生的机理,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及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相关的基础知识,通过发散思维将其联想到传出神经与效应器之间的传递过程,即可解决此题。
26.5﹣羟色胺(5﹣HT)是一种能使人产生愉悦情绪的神经递质,突触间隙5﹣HT的含量变化是引起抑郁症的主要内部因素。回答下列问题。
(1)5﹣HT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少部分被迅速  降解/失活  ,大部分通过选择性转运蛋白SERT回收到突触前神经元,其生理意义是  避免5﹣HT持续作用于受体/避免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
(2)释放5﹣HT的神经元主要聚集在脑干的中缝核部位。研究人员测定了正常大鼠和抑郁型大鼠中缝核部位化学物质的相对含量,部分结果如下表,其中miR﹣16是一种影响基因表达的RNA.
组别 miR﹣16相对含量 SERT相对含量 突触间隙5﹣HT相对含量
正常大鼠 0.84 0.59 161
抑郁型大鼠 0.65 0.99 52
①进一步研究发现,miR﹣16的含量与SERT的含量具有直接相关性,推测miR﹣16可以  抑制  (填“抑制”或“促进”)SERT的合成。
②综上分析,与正常大鼠相比,抑郁型大鼠突触间隙5﹣HT相对含量低的原因是  miR﹣16含量降低,对SERT合成的抑制作用降低,使得突触前膜SERT数量增多,5﹣HT被过多摄取回突触前神经元  。
(3)某口服抗抑郁药物X作用机理是通过降低SERT相对含量,进而降低对5﹣HT的回收速率,为验证药物X的作用机理,生物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组别 处理 检测指标
实验一 对照组 一定量正常饲料 _____
实验组 _____
对照组应选择  抑郁型  大鼠,实验组的处理为  饲喂添加药物X的等量正常饲料  ,检测指标为  突触间隙5﹣HT相对含量;SERT的相对含量  。
【答案】(1)降解/失活 避免5﹣HT持续作用于受体/避免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2)抑制 miR﹣16含量降低,对SERT合成的抑制作用降低,使得突触前膜SERT数量增多,5﹣HT被过多摄取回突触前神经元
(3)抑郁型 饲喂添加药物X的等量正常饲料 突触间隙5﹣HT相对含量;SERT的相对含量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解答】解:(1)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有两种常见去向,一是被相应酶降解,二是被回收。5﹣HT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少部分迅速被降解失活,大部分通过选择性转运蛋白SERT回收到突触前神经元,这样做的生理意义是避免5﹣HT持续作用于受体,防止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2)从表格数据可知,正常大鼠miR﹣16相对含量高,SERT相对含量低;抑郁型大鼠miR﹣16相对含量低,SERT相对含量高。因为miR﹣16的含量与SERT的含量具有直接相关性,所以可推测miR﹣16可以抑制SERT的合成。结合前面推测miR﹣16抑制SERT合成,抑郁型大鼠miR﹣16含量降低,对SERT合成的抑制作用降低,使得突触前膜SERT数量增多,5﹣HT被过多摄取回突触前神经元,从而导致突触间隙5﹣HT相对含量低。
(3)要验证药物X的作用机理是通过降低SERT相对含量,进而降低5﹣HT的回收速率。实验的自变量是药物X的有无,因变量是突触间隙5﹣HT相对含量和SERT的相对含量。为了观察药物对抑郁症状的影响,对照组应选择抑郁型大鼠,实验组的处理为饲喂添加药物X的等量正常饲料,检测指标为突触间隙5﹣HT相对含量和SERT的相对含量。
故答案为:
(1)降解/失活 避免5﹣HT持续作用于受体/避免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2)抑制 miR﹣16含量降低,对SERT合成的抑制作用降低,使得突触前膜SERT数量增多,5﹣HT被过多摄取回突触前神经元
(3)抑郁型 饲喂添加药物X的等量正常饲料 突触间隙5﹣HT相对含量;SERT的相对含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神经调节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熟练应用的能力。
27.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炎症发生时,疼痛是一种防御性的保护反应。研究发现,炎症因子iILs能够促进痛觉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图2是人体产生痛觉和吗啡等药物止痛机理示意图,其中P物质是痛觉神经递质,内啡肽是一种抑制疼痛的神经递质。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某些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使相关神经元更易产生兴奋,传到  大脑皮层  从而产生痛觉。兴奋传导过程中,突触后膜发生的变化有: 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或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  。
(2)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炎症因子ILs能通过一系列信号通路促使Ca2+内流增加,据图1分析炎症因子使Ca2+内流增加的原因是  促进钙离子通道蛋白的合成,促进钙离子通道与细胞膜结合  。
(3)图2中C神经元释放内啡肽,内啡肽与A神经元上的内啡肽受体结合后促进A神经元K+外流,结合图示分析内啡肽止痛的原理是  抑制A神经元释放P物质,导致B神经元不能产生兴奋,从而阻止痛觉产生  。
(4)吗啡是麻醉中常用的镇痛药,据图2分析,吗啡镇痛的原理是  与内啡肽竞争阿片受体(或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促进A神经元K+外流,从而使其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
(5)若使用Ca2+阻滞剂抑制神经细胞膜Ca2+通道的开放,则能减缓炎症因子引起的疼痛,为探究Ca2+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如下实验:
对照组: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
实验组:向突触小体施加适量的Ca2+通道阻滞剂,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相同强度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
实验结果:实验组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小于对照组。
由实验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  钙离子能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请再补充一个实验组: 向突触小体中施加适量的钙离子  ,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相同强度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
【答案】(1)大脑皮层 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或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
(2)促进钙离子通道蛋白的合成,促进钙离子通道与细胞膜结合
(3)抑制A神经元释放P物质,导致B神经元不能产生兴奋,从而阻止痛觉产生
(4)与内啡肽竞争阿片受体(或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促进A神经元K+外流,从而使其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5)钙离子能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向突触小体中施加适量的钙离子
【分析】分析图1:炎症因子ILs促进通道蛋白合成,促进通道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通透性增强后,Ca2+内流增加,可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
分析图2:P物质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解答】解:(1)感觉是由大脑皮层形成的,故产生痛觉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兴奋传导过程中,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与递质结合,从而引起后膜发生膜电位变化,故突触后膜发生的变化有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2)由题图分析可知,炎症因子ILs能通过系列信号通路促使Ca2+内流增加,据图分析炎症因子ILs使Ca2+内流增加的原因是促进钙离子通道蛋白的合成,促进该离子通道与细胞膜结合,增加细胞膜上钙离子通道蛋白数量,在相同时间内增加Ca2+内流的量。
(3)神经元C释放内啡肽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后促进A神经元K+外流,增加A神经元膜的静息电位,使A神经元更不容易兴奋,从而抑制A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P物质,导致B神经元不能产生动作电位,最终阻止痛觉产生。
(4)据图1分析,吗啡镇痛的原理可能是: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从而与内啡肽竞争阿片受体,进而抑制A神经元K+外流,从而使其不能产生动作电位,进而抑制A神经元内源性内啡肽的生成。
(5)该实验自变量为是否向突触小体施加适量的Ca2+通道阻滞剂,因变量为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实验结果是实验组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小于对照组,说明加入Ca2+通道阻滞剂会减少神经递质的释放,故可得出结论:钙离子能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该实验还需要再补充一个实验组:向突触小体中施加适量的钙离子,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能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
故答案为:
(1)大脑皮层 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或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
(2)促进钙离子通道蛋白的合成,促进钙离子通道与细胞膜结合
(3)抑制A神经元释放P物质,导致B神经元不能产生兴奋,从而阻止痛觉产生
(4)与内啡肽竞争阿片受体(或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促进A神经元K+外流,从而使其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5)钙离子能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向突触小体中施加适量的钙离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四.解答题(共4小题)
28.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并向周围扩散,导致大脑功能短暂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如图为抗癫痫药物——噻加宾作用机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度释放的谷氨酸经  扩散  的方式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NMDA受体和AMPA受体,使突触后神经元膜内电位变为  正  并出现过度兴奋,进而诱发癫痫。
(2)据图分析,你能得出谷氨酸的作用: 谷氨酸可作用多种受体,促进阳离子内流,促进动作电位(兴奋)的形成  。
(3)据图分析,GABA是一种抑制性递质,与正常人相比,癫痼患者脑内的GABA含量  低  。药物噻加宾抗癫痫的作用机理是  噻加宾结合GABA转运体→阻止GABA回收,提高突触间隙中GABA含量  。
【答案】(1)扩散 正
(2)谷氨酸可作用多种受体,促进阳离子内流,促进动作电位(兴奋)的形成
(3)低 噻加宾结合GABA转运体→阻止GABA回收,提高突触间隙中GABA含量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等。(3)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4)兴奋传递特点:单向性(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5)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兴奋或抑制。
【解答】解:(1)谷氨酸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通过扩散作用运动到突触后膜,作用于NMDA受体和AMPA受体,使突触后神经元膜内电位变为正电位并出现过度兴奋,进而诱发癫痫。
(2)据图可知,突触后膜上有NMDA受体和AMPA受体,谷氨酸作用于NMDA受体和AMPA受体后,促进阳离子(钠离子和钙离子)内流,促进动作电位(兴奋)的形成。
(3)由图可知,GABA与GABA受体结合后,引起氯离子内流,说明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由图可知,噻加宾结合GABA转运体,抑制GABA转运体的功能,使GABA不能重新进入突触小体,阻止GABA的回收,进而导致突触后神经元被抑制,进而起到抗癫痫的作用。由此可知,提高突触间隙中GABA的浓度,就可缓解癫痫症状,则可推测,癫痫患者脑内的GABA含量比正常人低。
故答案为:
(1)扩散 正
(2)谷氨酸可作用多种受体,促进阳离子内流,促进动作电位(兴奋)的形成
(3)低 噻加宾结合GABA转运体→阻止GABA回收,提高突触间隙中GABA含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的能力,难度适中。
29.抑郁症属于一类典型的抑郁障碍,在临床上有着较高的发病率,研究发现大脑中神经递质5﹣HT水平降低会导致机体精神萎靡,从而引发抑郁。5﹣HT含量受转运体和受体的调控,其中5﹣HT转运体用于重摄取5﹣HT,5﹣HT的受体主要有5﹣HT1A和5﹣HT3两种,激活5﹣HT1A受体会抑制5﹣HT前神经元的活动,激活5﹣HT3受体则可以开放阳离子通道,使突触后神经元细胞质基质的Ca2+浓度迅速升高,具体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突触前膜释放5﹣HT的方式为  胞吐  ,突触间隙积累过多的5﹣HT时会激活5﹣HT1A自身受体,导致5﹣HT释放减少,这种调节方式属于  负反馈  (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其作用  维持内环境中5﹣HT的含量相对稳定  。
(2)5﹣HT和5﹣HT3受体结合后能促使Ca2+进入突触后神经元,突触后神经元Ca2+浓度升高会促进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据此分析5﹣HT和5﹣HT3受体结合能使突触后膜产生  动作电位(或电信号或神经冲动)  ,同时也能使突触前神经元释放  神经递质  ,从而有利于兴奋的传递。
(3)氟西汀是以5﹣HT转运体为靶点的抗抑郁药物,试阐述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  氟西汀能阻断5﹣HT转运体的作用,抑制5﹣HT的回收,从而增大突触间隙5﹣HT的含量  ;长期服用氟西汀治疗疾病可能产生药物依赖,药物依赖主要和5﹣HT3受体  减少  (填“增多”或“减少”)有关。
【答案】(1)胞吐 负反馈 维持内环境中5﹣HT的含量相对稳定
(2)动作电位(或电信号或神经冲动) 神经递质
(3)氟西汀能阻断5﹣HT转运体的作用,抑制5﹣HT的回收,从而增大突触间隙5﹣HT的含量 减少
【分析】分析题干可知,5﹣HT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主要是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出来,进入突触间隙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
【解答】解:(1)根据图示可知,突触前膜释放5﹣HT的方式为胞吐,突触间隙积累过多的5﹣HT时会激活5﹣HT1A受体发挥调节作用,据图可知,其调节的结果是减少神经递质的继续释放,因此这种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其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中5﹣HT的含量相对稳定。
(2)5﹣HT和5﹣HT3结合后能促使Ca2+进入突触后神经元,而Ca2+属于阳离子,因此会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而突触后神经元Ca2+浓度升高会促进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因此也能促进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从而有利于兴奋的传递。
(3)抑郁症的发生和突触间隙的5﹣HT含量下降有关,氟西汀能治疗抑郁症,因此其作用的机制可能是氟西汀能阻断5﹣HT转运体的作用,抑制5﹣HT的回收,从而增大突触间隙5﹣HT的含量。长期服用氟西汀治疗疾病可能产生药物依赖,原因是会使突触间隙积累大量的5﹣HT,从而导致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减少。
故答案为:
(1)胞吐 负反馈 维持内环境中5﹣HT的含量相对稳定
(2)动作电位(或电信号或神经冲动) 神经递质
(3)氟西汀能阻断5﹣HT转运体的作用,抑制5﹣HT的回收,从而增大突触间隙5﹣HT的含量 减少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30.多巴胺是常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通过多巴胺使中脑边缘的神经元兴奋,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使人感到愉悦。因此,多巴胺也与各种上瘾行为有关。如图是多巴胺的释放和转运机理,以及毒品可卡因影响多巴胺发挥作用的示意图,MNDA为细胞膜上的结构。
(1)多巴胺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体的  突触小泡  中。
(2)据图分析,多巴胺发挥作用后的正常去路是  被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转运载体运回突触小体中,继续形成突触小泡  。
(3)可卡因使大脑“奖赏”中枢持续兴奋而获得愉悦感的作用机理是  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收进入突触前膜内,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愉悦感  。
(4)吸毒成瘾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长期吸食可卡因会使机体通过  负反馈调节减少受体蛋白(多巴胺受体)数量  来缓解毒品刺激,导致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  降低  (填“升高”或“降低”),因此吸毒成瘾者必须在足量毒品维持下才能保持正常生理活动。
【答案】(1)突触小泡
(2)被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转运载体运回突触小体中,继续形成突触小泡
(3)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收进入突触前膜内,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愉悦感
(4)负反馈调节减少受体蛋白(多巴胺受体)数量 降低
【分析】多巴胺合成后,贮存在突触小泡中;MNDA是存在于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能转运Na+。突触前膜上存在多巴胺转运体,可将多余的多巴胺转运回突触前膜内。可卡因具有封闭多巴胺转运体的作用,故会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
【解答】解:(1)据图分析可知,多巴胺是神经递质,多巴胺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
(2)图中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转运载体运回突触小体中,继续形成突触小泡。
(3)据图可知,可卡因能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收进入突触前膜内,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愉悦感。
(4)受到毒品刺激后,机体能通过负反馈调节减少受体蛋白(多巴胺受体)数量来缓解毒品刺激,导致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降低,因此吸毒成瘾者必须在足量毒品维持下才能保持正常生理活动。
故答案为:
(1)突触小泡
(2)被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转运载体运回突触小体中,继续形成突触小泡
(3)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收进入突触前膜内,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愉悦感
(4)负反馈调节减少受体蛋白(多巴胺受体)数量 降低
【点评】本题考查兴奋剂、毒品的危害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分析题图的能力。
31.充足的睡眠对学习、工作和身体健康至关重要,睡眠不足会引发多种健康问题。回答下列问题。
(1)为研究睡眠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科研人员通过实施刺激反复引起小鼠从睡眠中惊醒,小鼠惊醒时, 交感  (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的  肾上腺素  增加,使小鼠代谢增强,体温升高。
(2)睡眠时环境中的光照会影响生物节律,人脑中控制生物节律的结构是  下丘脑  。研究发现,生物节律紊乱的小鼠胰岛总面积下降,摄食后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比正常小鼠长,原因是  生物节律紊乱的小鼠胰岛总面积下降,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延长  。
(3)睡眠不足会引发人体出现呼吸困难、血糖升高等症状。科研人员对①正常睡眠、②限制睡眠和③限制睡眠并配合运动训练的三组健康受试者进行监测,发现①组无上述症状,②、③组出现上述症状,与②组相比,③组的症状较轻。依据该实验结果,提出两条健康生活倡议  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  。
【答案】(1)交感 肾上腺素
(2)下丘脑 生物节律紊乱的小鼠胰岛总面积下降,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延长
(3)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
【分析】血糖平衡调节:①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②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
【解答】解:(1)当小鼠惊醒时,处于应激状态,此时交感神经兴奋,会促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使小鼠代谢增强,体温升高。
(2)人脑中控制生物节律的结构是下丘脑。生物节律紊乱的小鼠胰岛总面积下降,胰岛分泌胰岛素等激素的能力下降,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重要激素,其分泌不足,使得小鼠摄食后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比正常小鼠长。
(3)实验表明正常睡眠无呼吸困难、血糖升高等症状,限制睡眠会出现症状,而限制睡眠并配合运动训练症状较轻,所以健康生活倡议可以是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
故答案为:
(1)交感 肾上腺素
(2)下丘脑 生物节律紊乱的小鼠胰岛总面积下降,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延长
(3)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神经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理解与应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