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章 体液调节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如图为某人饭后四小时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C点血糖含量高是糖尿病的表现
B.BC段血糖含量上升是因为呼吸作用减弱
C.CD段血糖含量下降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增加
D.人体的正常血糖含量为140毫克/100毫升
2.为探究长期摄入高碘及硒对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如下实验: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随机分为3组,进行不同的处理,在相同且适宜环境中饲养4个月后测定血清中T4的含量,处理方法及结果见表。以下分析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正常对照组 高碘组 高碘加硒组
T4(nmol/L) 99.87 60.56 91.15
(注:T4的含量变化与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呈正相关)
A.补硒能缓解高碘导致的小鼠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减少
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加碘,无关变量有小鼠的数量,饲养的时间等
C.高碘组甲状腺质量大于其它两组
D.为确保实验的严谨性,还需要增加单独补硒的实验
3.温度是影响生物系统稳定性和功能的关键物理因素。无论是高温还是低温,都会对分子结构、生理过程和生物体的适应能力产生深远影响。比较高温和低温对分子、细胞、组织和生物体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高温总是可以增强蛋白质的结构稳定性,提高酶的活性
B.温度过低会使细胞膜的脂质双层结构受损,从而使其通透性下降
C.植物在遭遇低温胁迫时,会增加细胞内结合水比例,提高抗冻能力
D.处于高温环境时,哺乳动物主要是通过减少流向皮肤的血液来降低体温
4.胰腺分泌胰液既受迷走神经直接控制,又受小肠分泌的促胰液素的调控。若仅给予迷走神经3min适宜强度的电刺激,胰腺分泌8单位的胰液;若仅给予3mg的促胰液素刺激,胰腺分泌62单位的胰液;若同时给予3min同等强度的电刺激和3mg促胰液素刺激,胰腺分泌120单位的胰液。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迷走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胰腺是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B.促胰液素通过体液运输至胰腺发挥作用
C.神经递质与促胰液素受体结合后使胰液分泌量增加
D.单独刺激迷走神经或注射促胰液素与二者同时刺激相比,后者对胰液分泌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5.2025年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圆满举行,激发了人们在寒冷冬季外出锻炼和体验冰雪运动的强烈兴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环境中下丘脑温度感受器兴奋,引起骨骼肌战栗而增加产热
B.比赛时运动员体内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能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
C.正在比赛的运动员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使支气管收缩,心跳加快
D.比赛后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不再做出比赛动作,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
6.人体通过各个器官、系统分工合作而实现内环境相对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体温升高,在维持高体温的过程中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当人体因发烧而脱水时,下丘脑会增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从而减少排尿量
C.环境温度下降时,机体可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来调节体温
D.环境温度升高时,机体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7.葡萄糖在进入胰岛B细胞后,经细胞呼吸产生ATP,进而引起一系列变化以调节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葡萄糖作为信号分子还可作用于下丘脑引起胰岛素的分泌
B.ATP可以作为一种信号分子,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C.用Ca2+通道抑制剂处理胰岛B细胞,使胰岛素的分泌减少
D.除胰岛素之外,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也能降低血糖的浓度
8.最新研究表明,在寒冷应激条件下,小鼠下丘脑室旁核(PVN)中表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神经元被激活,通过以下通路调节产热:
①神经通路:PVN→脊髓→交感神经→棕色脂肪组织(BAT)
②体液通路:PVN→垂体→甲状腺→甲状腺激素(TH)
研究发现,当BAT持续产热时,其分泌的脂肪因子FGF21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下丘脑弓状核(ARC),抑制PVN中的TRH神经元活性。此外,TH水平升高也会负反馈抑制TRH合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切断脊髓与BAT之间的神经联系后,寒冷刺激仍能通过TH途径促进机体产热
B.ARC中存在同时接受FGF21信号和TH负反馈信号的神经元
C.若人为提高小鼠血液中FGF21的浓度,可抑制PVN中TRH神经元的活性,从而减少BAT产热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D.寒冷应激时,通过神经通路调节快速增加产热,体液通路具有滞后性但持续时间长
9.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高于或低于此值,机体会进行相应调节。人体感染病原体时,吞噬细胞会释放一种内源性致热源(一种化学信使),使体温调定点升高,在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下体温上升。可通过药物治疗和人体的调节作用,使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例如感染诺如病毒的患者一般会发热2~3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温上升期,机体可能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使体温升高
B.除了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吞噬细胞还会对病毒进行吞噬、处理和呈递
C.游离于血浆中的诺如病毒能活化细胞毒性T细胞使其增殖分化
D.从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0.恐惧、紧张或头低足高位时可刺激心房肌细胞释放心房钠尿肽(ANP),ANP的主要作用是使血管平滑肌舒张和促进肾脏排钠、排水。此外,乙酰胆碱、抗利尿激素等也能刺激心房钠尿肽的释放。下列说法正确的( )
A.ANP分泌较多会使血管处于舒张状态,交感神经的活动可能占优势
B.在钠平衡的调节过程中,ANP和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作用相互“抗衡”
C.ANP经血管定向运输至肾脏,从而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
D.紧张时,若ANP分泌不足会造成血压升高、细胞外液减少
11.夏季奥运会在巴黎举行,运动员进行长时间运动时,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时间(h) 0 1 2 3 4
胰岛素含量(μU/mL) 14.2 12.0 8.9 7.5 6.2
胰高血糖素含量(Pg/mL) 65 10 153 220 420
A.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能促进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协同调节,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C.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血糖含量会持续降低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均可通过作用于肝脏发挥效应
12.药物“优甲乐”活性成分为左甲状腺激素,在肝脏和肾脏内会转化为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临床上优甲乐也可配合甲状腺功能抑制剂来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如图表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X表示腺垂体,Y表示甲状腺,Z表示下丘脑
B.甲状腺肿瘤术后利用该药治疗,可通过负反馈调节降低肿瘤的复发率
C.临床上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优甲乐的作用是防止甲状腺激素过少
D.若患者不慎药物使用过量,可能会出现心悸、多汗、体重增加等症状
13.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部分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肾上腺和甲状腺都属于效应器的一部分
B.“甲状腺→内环境→下丘脑”的调节是体液调节
C.寒冷环境下,机体产热量增加,散热量也增加
D.“寒冷→下丘脑→肾上腺”的调节是神经调节
14.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内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如图中①~⑥表示激素,甲~丁代表器官或细胞。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据分析可知,①为抗利尿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③为促甲状腺激素,④为甲状腺激素
B.运动中骨骼肌细胞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的散失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等,从而维持体温恒定
C.据图可知,⑤为胰岛素,⑥为胰高血糖素,且胰高血糖素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升高血糖的激素
D.甲→乙、甲→丙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与甲→丁的调节方式不同
15.下列关于激素类药物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糖尿病患者通过按时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浆中葡萄糖的相对稳定
B.运动员服用睾酮衍生物等兴奋剂可能导致性腺萎缩,生殖能力下降
C.给鱼注射促性腺激素类药物可促进卵子成熟,进行人工育苗
D.可用抗过敏药物治疗因免疫监视功能紊乱而导致的过敏性鼻炎
16.热射病属于一种最严重的中暑,是机体处于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出现问题,引起自身体温升高、头晕、意识模糊等情况,导致机体多个脏器损伤,尤其是神经系统损伤的一种疾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热射病患者在体温升高的过程中,体内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高温时,人的体表和体内分布的热觉感受器会产生兴奋
C.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可通过汗液蒸发散热
D.热射病患者体温过高,细胞内酶活性改变,细胞代谢紊乱
17.螺内酯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药物,可竞争性结合醛固酮受体,阻断醛固酮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或改善蛋白尿肾病患者的水肿症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醛固酮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类固醇激素
B.蛋白尿肾病患者水肿的原因是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较低
C.使用螺内酯治疗能增加患者钾和水的排泄量
D.血钠升高会通过反馈调节升高螺内酯含量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8.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稳态调节的三种方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调节体温方面:在寒冷环境中 (激素)都能促进机体的物质代谢,使产热量增多.
(2)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血糖调节方面表现为 作用.
(3)图中的①指的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③指的是促性腺激素,则③只能作用于性腺的原因是 .
(4)下丘脑一方面可以分泌 激素通过垂体调节甲状腺的活动.
19.当健康人的血糖浓度偏低时,可通过胰岛分泌的 和肾上腺髓质分泌的 ,是血糖浓度升高.
20.下丘脑中不仅含有体温和水盐调节中枢,而且还含有感受温度变化和渗透压变化的感受器。 (判断题)
21.调节机制——反馈调节:
①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 调节该系统的工作的调节方式。
②意义: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 具有重要意义。
22.血糖调节是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之一,能在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血糖,也保障了血糖浓度的稳定。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 细胞分泌的 有降低血糖的功能。通过 (任填一种)的方式降低血糖浓度。
(2)胰高血糖素的功能与胰岛素不同,它们之间是 作用。
(3)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之间是 作用。
三.实验题(共3小题)
23.恒温动物的体温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有人认为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有人认为位于脊髓.现给定4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的小白鼠做实验材料,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
(1)将4只小白鼠分别定为甲、乙、丙、丁.甲鼠不做任何处理.
(2)乙鼠 .
(3)丙鼠 .
(4)丁鼠既破坏下丘脑,又破坏脊髓.
(5)将4只鼠放在寒冷环境下,观察各自的体温是否恒定.
请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① ,
② ,
③ .
24.如图所示为哺乳动物(或人体)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所示腺体为甲状腺,在寒冷状态下,机体通过图中的①②过程调节甲状腺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又会导致下丘脑分泌的 和垂体分泌的 减少。
(2)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生理作用,请你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完善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①材料和用具:日龄相同、体重相近的雄性成年大白鼠若干只,甲状腺激素溶液,生理盐水,灌胃器,耗氧量测定装置等。
②方法与步骤:
A.将实验鼠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甲、乙两组,并分别用给出的仪器测定并记录它们的 。
B.每天用灌胃器给予甲组鼠灌喂适量的生理盐水配制的甲状腺激素溶液,给予乙组鼠灌喂等量的生理盐水饲养一定时间,测定并记录结果。
③结果预测:
A步骤的测定结果是 。
B步骤的测定结果是 。
25.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正在逐渐增加。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机制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胰岛素分泌增多,原因是 。此时机体细胞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 。
(2)图中葡萄糖经GLUT2转运体以 的方式进入胰岛β细胞后,会马上被GK(葡萄糖激酶)磷酸化为葡萄糖﹣6﹣磷酸,而这一过程对丙酮酸形成的影响不显著。据此推测,这一转化过程的意义是 。葡萄糖﹣6﹣磷酸进一步氧化使ATP/ADP比率 ,引起细胞膜上ATP敏感钾通道关闭,细胞内K离子浓度 ,细胞膜去极化,激活细胞膜上电压门控L型钙通道打开,钙离子内流增加,刺激胰岛素分泌颗粒分泌胰岛素。图中胰岛素分泌颗粒由 断裂产生。
(3)某研究小组为探究某植物提取液对患糖尿病小鼠是否具有降血糖效果,进行了实验。
①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若干,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甲、乙两组不作处理,丙丁两组制备成 。
第二步: 。
第三步:对各组小鼠进行处理:
甲组:健康小鼠+灌胃清水
乙组:健康小鼠+灌胃植物提取液
丙组:
丁组:
第四步:每隔7天,测定各组小鼠的血糖含量并计算平均值,测定3次。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②请设计记录实验结果记录表: 。
③分析讨论:乙组小鼠处理的目的是 。
四.解答题(共5小题)
26.如图1是人体下丘脑参与的部分生理调节过程,请分析回答:
(1)物质c由下丘脑合成,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则物质c是 ,它发挥作用的同时,位于 的中枢兴奋产生渴觉.
(2)物质e能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和发育,则物质d是 .物质e的分泌量除了受物质d的调节外,还受 激素的调节.
(3)当身体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产生的兴奋由传入神经传至 体温调节中枢,参与调节.
(4)为研究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的因素,研究者从大白鼠体内分离出下丘脑和垂体组织,然后将它们单独或一起培养于培养基中,培养后测定培养基内TSH的浓度,结果如图2所示:
①实验中,设置A瓶的目的是为了说明 .
②与A、C瓶对比,D瓶和E瓶的结果说明 .
27.回答下列有关内环境的问题
下丘脑是神经系统中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中枢.
(1)下丘脑分泌的某种激素在维持人体水和电解质平衡中其重要作用,该激素的名称是 .
(2)寒冷情况下,机体散热减少,产热会增加以维持体温恒定.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
(3)由如图可知,对甲细胞的调节,既可通过神经直接进行调节,还可以通过有关激素进行调节,其原因是甲细胞表面存在接受 的受体和接受 的受体.
(4)图中A处的信号转换过程为 .
(5)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甲细胞分泌的激素会减少,这是一种 (负反馈/正反馈)机制.甲细胞可能是 细胞.
(6)若甲为肝细胞,人体饥饿时图中C端血糖浓度较B端高,可能的原因是 (填激素)增加,它作用于肝细胞促进 分解,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此细胞内的甘油三酯以 的形式运至血液.
28.糖尿病通常有I型和Ⅱ型两种类型,其中Ⅰ型糖尿病表现为胰岛素依赖,Ⅱ型糖尿病 的早期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即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不敏感).甲、乙两人空腹服用等量相同高浓度的糖溶液后,每隔30min检测其血糖浓度,结果如表.请分析回答:
时间/min 0 30 60 90 120 150
甲(血糖浓度/mmol L﹣1) 4.2 6.9 6.1 5.0 4.2 4.2
乙(血糖浓度/mmol L﹣1) 7.2 8.6 8.1 7.8 7.5 7.5
(1)甲乙两人可能患有糖尿病的是 ,若使用胰岛素治疗,需通过 方式给药, 是调节血糖浓度的重要器官.
(2)Ⅰ型糖尿病患者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含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 ,Ⅱ型糖尿病早期患者 (填“能”或“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
(3)某些I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这些异常的自身免疫抗体可以损伤自身的 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这类疾病称为 .
(4)促进机体内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因素有 (填序号).
①血糖浓度降低②血糖浓度升高③神经递质的释放④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
29.血糖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图为血糖调控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时,如果机体通过途径①→②→③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其主要机理是 分泌增多,促进了 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
(2)如果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最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胰岛 细胞受损,导致体内 分泌减少。
(3)人体中血糖的主要来源除图中所示外,还有 。血糖进入细胞后,其去向是 。
30.图甲所示的调节过程是维持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乙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几种模式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甲中正常人血液中②的含量变化对①、③的分泌起调节作用,此种调控机制属于 调节.由图可知,直接影响甲状腺分泌的信号分子是 (填文字).
(2)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这是因为 .
(3)若图乙中细胞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膜外电位的变化是 ;
(4)免疫系统在机体维持稳态的过程中具有 等功能.
第3章 体液调节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如图为某人饭后四小时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C点血糖含量高是糖尿病的表现
B.BC段血糖含量上升是因为呼吸作用减弱
C.CD段血糖含量下降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增加
D.人体的正常血糖含量为140毫克/100毫升
【答案】C
【分析】1、血糖平衡的调节
2、正常人的血糖浓度在80~120mg dL﹣1,图中BC段可能是人进餐后血糖浓度升高,CD段表示进餐后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血糖浓度下降,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解答】解:A、C点血糖含量高是消化吸收导致的,并非是糖尿病,A错误;
B、BC段人进餐后糖类被消化吸收,血糖浓度升高,B错误;
C、CD段表示进餐后在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的作用下血糖浓度下降,C正确;
D、人体的正常血糖含量为80~120mg dL﹣1,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血糖平衡的调节,意在强化学生对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为探究长期摄入高碘及硒对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如下实验: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随机分为3组,进行不同的处理,在相同且适宜环境中饲养4个月后测定血清中T4的含量,处理方法及结果见表。以下分析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正常对照组 高碘组 高碘加硒组
T4(nmol/L) 99.87 60.56 91.15
(注:T4的含量变化与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呈正相关)
A.补硒能缓解高碘导致的小鼠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减少
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加碘,无关变量有小鼠的数量,饲养的时间等
C.高碘组甲状腺质量大于其它两组
D.为确保实验的严谨性,还需要增加单独补硒的实验
【答案】B
【分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高碘组的T4含量较低,高碘加硒组的T4含量与对照组相差不大。由于T4的含量变化与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呈正相关,根据甲状腺激素负反馈调节机制分析可知,高碘组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应高于对照组和高碘加硒组。
【解答】解:A、T4的含量变化与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呈正相关,根据表格数据,高碘加硒组的T4含量低于对照组,但高于高碘组,说明补硒能缓解高碘导致的小鼠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减少,A正确;
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加碘和是否加碘和硒,对照组和实验组应控制的无关变量应该保持一致,所以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实验小鼠的数量、饲养的时间等,B错误;
C、T4的含量变化与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呈正相关,高碘组小鼠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对下丘脑、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垂体合成和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多于正常对照组,而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除了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外,还能促进甲状腺的生长,所以高碘组的促甲状腺激素高于高碘加硒组和对照组,导致高碘组甲状腺重量大于对照组和高碘加硒组,C正确;
D、根据实验遵循的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需要增加单独补硒的实验,为确保实验的严谨性,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动物激素的调节,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能结合表中数据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温度是影响生物系统稳定性和功能的关键物理因素。无论是高温还是低温,都会对分子结构、生理过程和生物体的适应能力产生深远影响。比较高温和低温对分子、细胞、组织和生物体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高温总是可以增强蛋白质的结构稳定性,提高酶的活性
B.温度过低会使细胞膜的脂质双层结构受损,从而使其通透性下降
C.植物在遭遇低温胁迫时,会增加细胞内结合水比例,提高抗冻能力
D.处于高温环境时,哺乳动物主要是通过减少流向皮肤的血液来降低体温
【答案】C
【分析】当自由水向结合水转化较多时,代谢强度就会下降,抗寒、抗热、抗旱的性能提高。
【解答】解:A、高温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导致酶失活,只有在适宜温度范围内,酶活性才会随温度升高而增强,超过最适温度后活性下降,A错误;
B、温度过低,细胞膜脂质双层结构的流动性降低,但不会使结构受损,B错误;
C、低温胁迫下,植物通过降低自由水含量,增加结合水比例,减少冰晶形成,从而增强抗冻能力,C正确;
D、哺乳动物在高温环境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和增加皮肤血流量(如毛细血管扩张)来散热,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4.胰腺分泌胰液既受迷走神经直接控制,又受小肠分泌的促胰液素的调控。若仅给予迷走神经3min适宜强度的电刺激,胰腺分泌8单位的胰液;若仅给予3mg的促胰液素刺激,胰腺分泌62单位的胰液;若同时给予3min同等强度的电刺激和3mg促胰液素刺激,胰腺分泌120单位的胰液。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迷走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胰腺是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B.促胰液素通过体液运输至胰腺发挥作用
C.神经递质与促胰液素受体结合后使胰液分泌量增加
D.单独刺激迷走神经或注射促胰液素与二者同时刺激相比,后者对胰液分泌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答案】C
【分析】胰液分泌的过程是:食物刺激小肠黏膜,使其分泌促胰液素,促胰液素进入血液作用于胰腺,从而分泌胰液,此过程属于体液调节,当刺激神经时也能促进胰液的分泌,说明胰液的分泌既受神经支配又受体液调节。
【解答】解:A、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胰腺是反射弧中的效应器,A正确;
B、激素具有特异性,促胰液素通过体液运输至胰腺发挥作用,B正确;
C、受体具有特异性,促胰液素的受体不能与神经递质结合,C错误;
D、题中数据显示,单独刺激迷走神经或注射促胰液素与二者同时作用相比,二者同时刺激对胰液分泌的促进作用更显著,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反射与反射弧、激素调节及相关实验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5.2025年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圆满举行,激发了人们在寒冷冬季外出锻炼和体验冰雪运动的强烈兴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环境中下丘脑温度感受器兴奋,引起骨骼肌战栗而增加产热
B.比赛时运动员体内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能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
C.正在比赛的运动员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使支气管收缩,心跳加快
D.比赛后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不再做出比赛动作,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
【答案】B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
【解答】解:A、在寒冷环境中,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兴奋,将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引起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而不是下丘脑温度感受器兴奋引起骨骼肌战栗,A错误;
B、比赛时,运动员体内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肾上腺素能使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能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以应对比赛时的紧张状态等,B正确;
C、正在比赛的运动员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交感神经兴奋会使支气管舒张,而不是收缩,同时使心跳加快,C错误;
D、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所以比赛后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不再做出比赛动作,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6.人体通过各个器官、系统分工合作而实现内环境相对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体温升高,在维持高体温的过程中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当人体因发烧而脱水时,下丘脑会增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从而减少排尿量
C.环境温度下降时,机体可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来调节体温
D.环境温度升高时,机体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答案】C
【分析】1、当人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刺激。这个刺激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另一方面促使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量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相反,当人饮水过多或盐分丢失过多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时,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少,也就减少了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肾排出的水分就会增加,这样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就恢复正常。
2、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是人体散热和产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解答】A、人体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时,产热量和散热量是保持动态平衡的在体温上升阶段,产热量大于散热量,A错误;
B、当人体因发烧而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促使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然后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减少排尿量,以维持水盐平衡,B错误;
C、环境温度下降时,机体可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来调节体温。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C正确;
D、环境温度升高时,机体副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而交感神经兴奋一般会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与环境温度升高时的散热调节无关,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掌握水盐平衡调节及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
7.葡萄糖在进入胰岛B细胞后,经细胞呼吸产生ATP,进而引起一系列变化以调节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葡萄糖作为信号分子还可作用于下丘脑引起胰岛素的分泌
B.ATP可以作为一种信号分子,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C.用Ca2+通道抑制剂处理胰岛B细胞,使胰岛素的分泌减少
D.除胰岛素之外,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也能降低血糖的浓度
【答案】D
【分析】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它们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解答】解:A、葡萄糖作为信号分子也可作用于下丘脑引起胰岛素的分泌,原因是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得血糖含量下降,A正确;
B、据图可知,葡萄糖经呼吸作用产生ATP,ATP在胰岛B细胞内可关闭K+通道,引起膜电位改变并促进Ca2+内流,从而触发胰岛素分泌,说明ATP可以作为一种信号分子,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B正确;
C、据图可知,Ca2+通过Ca2+通道内流可促进胰岛素分泌,用Ca2+通道抑制剂处理胰岛B细胞,Ca2+内流减少,胰岛素的分泌减少,C正确;
D、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起升血糖作用,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血糖平衡调节实例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需要学生把握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基础知识并通过总结归纳形成知识网络,再结合题干信息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8.最新研究表明,在寒冷应激条件下,小鼠下丘脑室旁核(PVN)中表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神经元被激活,通过以下通路调节产热:
①神经通路:PVN→脊髓→交感神经→棕色脂肪组织(BAT)
②体液通路:PVN→垂体→甲状腺→甲状腺激素(TH)
研究发现,当BAT持续产热时,其分泌的脂肪因子FGF21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下丘脑弓状核(ARC),抑制PVN中的TRH神经元活性。此外,TH水平升高也会负反馈抑制TRH合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切断脊髓与BAT之间的神经联系后,寒冷刺激仍能通过TH途径促进机体产热
B.ARC中存在同时接受FGF21信号和TH负反馈信号的神经元
C.若人为提高小鼠血液中FGF21的浓度,可抑制PVN中TRH神经元的活性,从而减少BAT产热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D.寒冷应激时,通过神经通路调节快速增加产热,体液通路具有滞后性但持续时间长
【答案】B
【分析】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迅速、作用范围准确且短暂;体液调节速度慢,作用范围广,作用时间长。
【解答】解:A.切断脊髓与BAT之间的神经联系后,体液通路(PVN→垂体→甲状腺→TH)仍可使TH促进产热,A正确;
B.题干明确说明TH负反馈抑制TRH合成的靶点是PVN中的TRH神经元,而ARC仅接收FGF21信号抑制TRH神经元活性,因此ARC中不存在同时接收TH负反馈信号的神经元,B错误;
C.FGF21通过抑制PVN中TRH神经元活性,可同时减少神经通路(BAT产热)和体液通路(TH分泌),C正确;
D.神经通路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快速传递,使BAT迅速产热;体液通路需激素分泌、运输和作用,启动较慢但持续时间长,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
9.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高于或低于此值,机体会进行相应调节。人体感染病原体时,吞噬细胞会释放一种内源性致热源(一种化学信使),使体温调定点升高,在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下体温上升。可通过药物治疗和人体的调节作用,使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例如感染诺如病毒的患者一般会发热2~3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温上升期,机体可能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使体温升高
B.除了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吞噬细胞还会对病毒进行吞噬、处理和呈递
C.游离于血浆中的诺如病毒能活化细胞毒性T细胞使其增殖分化
D.从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答案】C
【分析】人体维持体温恒定的原理是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人体的热量来源是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产热途径是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主,皮肤毛细血管的散热;散热途径汗液的蒸发呼气、排尿和排便等;维持体温恒定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外界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外界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少,散热少。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
【解答】解:A、体温调定点升高,使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导致体温升高,A正确;
B、吞噬细胞能够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同时具有对病毒进行吞噬消化、处理和呈递的功能,B正确;
C、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分裂并分化,C错误;
D、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过程中神经、体液和免疫都起调节作用,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干、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的能力。
10.恐惧、紧张或头低足高位时可刺激心房肌细胞释放心房钠尿肽(ANP),ANP的主要作用是使血管平滑肌舒张和促进肾脏排钠、排水。此外,乙酰胆碱、抗利尿激素等也能刺激心房钠尿肽的释放。下列说法正确的( )
A.ANP分泌较多会使血管处于舒张状态,交感神经的活动可能占优势
B.在钠平衡的调节过程中,ANP和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作用相互“抗衡”
C.ANP经血管定向运输至肾脏,从而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
D.紧张时,若ANP分泌不足会造成血压升高、细胞外液减少
【答案】B
【分析】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组成不同,但它们的作用方式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只能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不参与生命活动。
【解答】解:A、ANP的主要作用是使血管平滑肌舒张,当ANP分泌较多使血管处于舒张状态时,此时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可能占优势,而不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因为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血管收缩,与ANP使血管舒张的作用相反,A错误;
B、ANP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肾脏排钠、排水;而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主要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以及对钾的分泌,进而促进水的重吸收。一个是促进排钠排水,一个是促进保钠保水,二者在钠平衡的调节过程中作用相互“抗衡”,B正确;
C、ANP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而不是定向运输至肾脏。它作用于肾脏,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C错误;
D、紧张时,若ANP分泌不足,肾脏排钠、排水减少,会导致细胞外液增多,同时血容量增加,可能造成血压升高,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的能力,难度适中。
11.夏季奥运会在巴黎举行,运动员进行长时间运动时,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时间(h) 0 1 2 3 4
胰岛素含量(μU/mL) 14.2 12.0 8.9 7.5 6.2
胰高血糖素含量(Pg/mL) 65 10 153 220 420
A.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能促进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协同调节,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C.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血糖含量会持续降低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均可通过作用于肝脏发挥效应
【答案】D
【分析】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血糖)
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
作用机理: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②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
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
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解答】解:A、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但是不能促进肌糖原分解,A错误;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抗衡,使内环境的葡萄糖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
C、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血糖有降低的趋势,但胰高血糖素等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加,血糖会维持相对稳定,不会持续降低,C错误;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都包括肝脏细胞,二者均可通过作用于肝脏发挥效应,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血糖调节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2.药物“优甲乐”活性成分为左甲状腺激素,在肝脏和肾脏内会转化为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临床上优甲乐也可配合甲状腺功能抑制剂来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如图表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X表示腺垂体,Y表示甲状腺,Z表示下丘脑
B.甲状腺肿瘤术后利用该药治疗,可通过负反馈调节降低肿瘤的复发率
C.临床上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优甲乐的作用是防止甲状腺激素过少
D.若患者不慎药物使用过量,可能会出现心悸、多汗、体重增加等症状
【答案】D
【分析】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过多时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
【解答】解: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分级调节,且甲状腺激素过多时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据此可知图中X表示腺垂体,Y表示甲状腺,Z表示下丘脑,A正确;
B、甲状腺肿瘤术后利用“优甲乐”(左甲状腺激素)治疗,左甲状腺激素会使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减少对甲状腺的刺激,从而降低肿瘤的复发率,B正确;
C、甲状腺功能亢进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临床上治疗时配合优甲乐,是为了在使用甲状腺功能抑制剂抑制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时,防止甲状腺激素过少,从而实现激素水平的相对稳定,C正确;
D、若患者不慎药物使用过量,甲状腺激素过多,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故可能会出现心悸、多汗等症状,但由于新陈代谢加快,消耗增加,体重应减轻而不是增加,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结合所学激素调节的过程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13.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部分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肾上腺和甲状腺都属于效应器的一部分
B.“甲状腺→内环境→下丘脑”的调节是体液调节
C.寒冷环境下,机体产热量增加,散热量也增加
D.“寒冷→下丘脑→肾上腺”的调节是神经调节
【答案】A
【分析】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寒冷刺激了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收缩,同时有关神经的兴奋还可促进肾上腺和甲状腺分泌激素增多。
【解答】解:A.甲状腺在此调节过程中并非效应器组成部分,其分泌活动属于体液调节,A错误;
B.甲状腺激素通过内环境运输至下丘脑并发挥调节作用,属于典型的体液调节过程,B正确;
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维持体温,散热量确实会增加,C正确;
D.寒冷刺激通过神经调节直接作用于肾上腺,使其成为效应器,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体温调节机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
14.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内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如图中①~⑥表示激素,甲~丁代表器官或细胞。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据分析可知,①为抗利尿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③为促甲状腺激素,④为甲状腺激素
B.运动中骨骼肌细胞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的散失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等,从而维持体温恒定
C.据图可知,⑤为胰岛素,⑥为胰高血糖素,且胰高血糖素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升高血糖的激素
D.甲→乙、甲→丙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与甲→丁的调节方式不同
【答案】C
【分析】据图可知,甲应为下丘脑,丁为垂体,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①为抗利尿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③为促甲状腺激素,④为甲状腺激素,丙分泌的⑤能使血糖浓度下降,丙为胰岛B细胞,⑤为胰岛素,乙分泌的⑥能使血糖浓度上升,乙为胰高A细胞,⑥为胰高血糖素。
【解答】解:A、由图示分析可知,①为抗利尿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③为促甲状腺激素,④为甲状腺激素,A正确;
B、运动产生的热量散失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B正确;
C、能升高血糖的激素有多种,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C错误;
D、由题图可知,甲为下丘脑,丁为垂体,甲通过释放促激素释放激素对丁进行调节,该过程为激素调节;乙为胰岛A细胞,丙为胰岛B细胞,甲(下丘脑)对乙、丙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以及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能力。
15.下列关于激素类药物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糖尿病患者通过按时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浆中葡萄糖的相对稳定
B.运动员服用睾酮衍生物等兴奋剂可能导致性腺萎缩,生殖能力下降
C.给鱼注射促性腺激素类药物可促进卵子成熟,进行人工育苗
D.可用抗过敏药物治疗因免疫监视功能紊乱而导致的过敏性鼻炎
【答案】D
【分析】1、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是蛋白质,只能注射,口服起不到作用。
2、促性腺激素能促进卵和精子的发育和成熟。
【解答】解:A、胰岛素是蛋白质,只能注射,口服起不到作用,糖尿病患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A正确;
B、性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负反馈调节,由题干可知,某些运动员通过服用睾酮衍生物导致性腺萎缩,生殖能力下降,这可能与性激素分泌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有关,B正确;
C、给雌、雄亲鱼注射促性腺激素类药物,可促进亲鱼卵子和精子成熟,利于进行人工授精和育苗,C正确;
D、可以用抗过敏药物治疗因免疫自稳功能紊乱而导致的过敏性鼻炎,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动物激素的应用和免疫调节,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激素的作用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16.热射病属于一种最严重的中暑,是机体处于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出现问题,引起自身体温升高、头晕、意识模糊等情况,导致机体多个脏器损伤,尤其是神经系统损伤的一种疾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热射病患者在体温升高的过程中,体内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高温时,人的体表和体内分布的热觉感受器会产生兴奋
C.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可通过汗液蒸发散热
D.热射病患者体温过高,细胞内酶活性改变,细胞代谢紊乱
【答案】A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解答】解:A、热射病患者在体温升高的过程中,体内产热量大于散热量,A错误;
B、高温时,人的体表和体内分布的热觉感受器会产生兴奋,进而向体温调节中枢传递信号,B正确;
C、产热的器官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散热主要通过皮肤汗腺分泌汗液的方式进行,C正确;
D、高温会导致酶活性丧失,因此热射病患者体温过高,细胞内酶活性降低或丧失导致细胞代谢紊乱,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7.螺内酯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药物,可竞争性结合醛固酮受体,阻断醛固酮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或改善蛋白尿肾病患者的水肿症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醛固酮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类固醇激素
B.蛋白尿肾病患者水肿的原因是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较低
C.使用螺内酯治疗能增加患者钾和水的排泄量
D.血钠升高会通过反馈调节升高螺内酯含量
【答案】B
【分析】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作用于肾脏,其生理功能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以及对钾离子和氢离子的排出。
【解答】解:A、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类固醇激素,并非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A错误;
B、蛋白尿肾病患者,由于尿液中丢失大量蛋白质,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从而引起水肿,B正确;
C、醛固酮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对K+的分泌,进而促进水的重吸收。螺内酯可竞争性结合醛固酮受体,阻断醛固酮的作用,会使Na+和水的重吸收减少,从而增加患者Na+和水的排泄量,同时会减少K+的分泌,减少K+的排泄量,C错误;
D、血钠调节是内源性激素的调控过程,螺内酯的作用是人为介入的治疗手段,二者无直接反馈关联,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和水盐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理解水盐调节的过程及特点,从而结合各选项对本题作出正确判断,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8.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稳态调节的三种方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调节体温方面:在寒冷环境中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激素)都能促进机体的物质代谢,使产热量增多.
(2)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血糖调节方面表现为 拮抗 作用.
(3)图中的①指的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③指的是促性腺激素,则③只能作用于性腺的原因是 性腺上有相应的受体 .
(4)下丘脑一方面可以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激素通过垂体调节甲状腺的活动.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1)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新陈代谢加快,促进机体的物质代谢,使产热量增多.
(2)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二者在血糖调节方面表现为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平衡.
(3)激素只能和特定的靶器官相结合,图中③指的是促性腺激素,则③只能特异性作用于性腺的原因是性腺上有相应的受体.
(4)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释放激素激素通过垂体经分级调节调节甲状腺的活动.
故答案为:(1)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2)拮抗.
(3)性腺上有相应的受体.
(4)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点评】本题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对甲状腺激素的分解调节和反馈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等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合构建模型,及运用模型解题的能力.
19.当健康人的血糖浓度偏低时,可通过胰岛分泌的 胰高血糖素 和肾上腺髓质分泌的 肾上腺素 ,是血糖浓度升高.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产生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血糖,促进脂肪合成减少游离的血脂,促进蛋白质的合成.胰高血糖素是胰岛a细胞分泌的作用和胰岛素相反:促进糖原分解升高血糖,促进脂肪分解氧化使酮体增多.二者作用互为拮抗.都是重要的内分泌激素.肾上腺素是肾上腺髓质的主要激素,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可以增加血糖的含量,是协同作用关系.
【解答】解:当血糖浓度偏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使血糖浓度升高.
故答案为: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血糖平衡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之一,也是各种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主干知识点.
20.下丘脑中不仅含有体温和水盐调节中枢,而且还含有感受温度变化和渗透压变化的感受器。 错 (判断题)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下丘脑具有调节功能,是体温和水盐调节中枢,下丘脑也有感受功能,含有渗透压变化的感受器,但温度感受器主要分布于皮肤和内脏器官表面。
故答案为:
错
【点评】本题考查下丘脑的功能,并能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1.调节机制——反馈调节:
①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 信息 调节该系统的工作的调节方式。
②意义: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 维持稳态 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①信息
②维持稳态
【分析】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的调节方式。
【解答】解:①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的调节方式。
②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故答案为:
①信息
②维持稳态
【点评】本题考查反馈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反馈调节的概念和意义,从而结合题干信息对本题做出正确解答。
22.血糖调节是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之一,能在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血糖,也保障了血糖浓度的稳定。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 B 细胞分泌的 胰岛素 有降低血糖的功能。通过 促进细胞呼吸作用、合成糖原、将糖类转化成非糖物质 (任填一种)的方式降低血糖浓度。
(2)胰高血糖素的功能与胰岛素不同,它们之间是 拮抗 作用。
(3)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之间是 协同 作用。
【答案】(1)B;促进细胞呼吸作用、合成糖原、将糖类转化成非糖物质
(2)拮抗
(3)协同
【分析】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解答】解:(1)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储存、转化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的功能。
(2)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它的功能与胰岛素不同,它们之间是拮抗作用。
(3)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都有使血糖来源增多,从而使血糖升高的作用,它们之间是协同作用。
故答案为:
(1)B;促进细胞呼吸作用、合成糖原、将糖类转化成非糖物质
(2)拮抗
(3)协同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题(共3小题)
23.恒温动物的体温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有人认为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有人认为位于脊髓.现给定4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的小白鼠做实验材料,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
(1)将4只小白鼠分别定为甲、乙、丙、丁.甲鼠不做任何处理.
(2)乙鼠 只破坏下丘脑 .
(3)丙鼠 只破坏脊髓 .
(4)丁鼠既破坏下丘脑,又破坏脊髓.
(5)将4只鼠放在寒冷环境下,观察各自的体温是否恒定.
请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① 若甲、丙体温恒定,乙、丁体温不恒定,说明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
② 若甲、乙体温恒定,丙、丁体温不恒定,说明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脊髓 ,
③ 若甲、乙、丙、丁4只鼠体温都恒定,说明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其他部位(既不在下丘脑,也不在脊髓).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恒温动物的体温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有人认为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有人认为位于脊髓.现给定4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的小白鼠做实验材料,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
【解答】解:实验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有人认为位于脊髓.只需破坏下丘脑或脊髓或都破坏,看小鼠的体温变化.
(1)将四只小白鼠分别定为甲、乙、丙、丁,甲鼠不作任何处理.
(2)乙鼠只破坏下丘脑.
(3)丙鼠只破坏脊髓.
(4)丁鼠既破坏下丘脑,又破坏脊髓.
(5)将四只鼠放在寒冷环境下,观察各自的体温是否恒定.
预测结果:
若甲丙体温恒定,乙丁体温不恒定,则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若甲乙体温恒定,丙丁体温不恒定,则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脊髓.
若甲体温恒定,乙丙丁体温不恒定,则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和脊髓,缺一不可.
故答案为:
(2)只破坏下丘脑
(3)只破坏脊髓
(5)①若甲、丙体温恒定,乙、丁体温不恒定,说明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②若甲、乙体温恒定,丙、丁体温不恒定,说明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脊髓
③若甲、乙、丙、丁4只鼠体温都恒定,说明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其他部位(既不在下丘脑,也不在脊髓).
【点评】本题考查对照实验的设计,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24.如图所示为哺乳动物(或人体)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所示腺体为甲状腺,在寒冷状态下,机体通过图中的①②过程调节甲状腺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又会导致下丘脑分泌的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和垂体分泌的 促甲状腺激素 减少。
(2)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生理作用,请你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完善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①材料和用具:日龄相同、体重相近的雄性成年大白鼠若干只,甲状腺激素溶液,生理盐水,灌胃器,耗氧量测定装置等。
②方法与步骤:
A.将实验鼠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甲、乙两组,并分别用给出的仪器测定并记录它们的 耗氧量 。
B.每天用灌胃器给予甲组鼠灌喂适量的生理盐水配制的甲状腺激素溶液,给予乙组鼠灌喂等量的生理盐水饲养一定时间,测定并记录结果。
③结果预测:
A步骤的测定结果是 甲、乙组耗氧量无明显差异 。
B步骤的测定结果是 甲组耗氧量显著大于乙组 。
【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2)耗氧量;甲、乙组耗氧量无明显差异;甲组耗氧量显著大于乙组
【分析】1、分析题图:若图中所示腺体为甲状腺,则图示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其中A是下丘脑、B是垂体。①②③为分级调节过程,④⑤为负反馈调节过程。
2、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解答】解:(1)据图分析,若图中所示腺体为甲状腺,则①②过程存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分级轴线,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析促甲状腺激素,导致两者分泌减少,该过程为负反馈调节机制。
(2)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所以在实验中可通过测定耗氧量为指标,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根据所给材料,可设计实验如下:A.将实验鼠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甲、乙两组,并分别用给出的仪器测定并记录它们相同时间内的耗氧量。B.每天用灌胃器给予甲组鼠灌喂甲状腺激素溶液,给予乙组鼠灌喂等量的生理盐水,饲养一定时间,测定并记录结果。(单一变量)③结果预测:甲乙两组实验鼠是随机分配,所以开始时(A步骤)测量的耗氧量相近(无明显差异);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所以实验后(B步骤)甲组的耗氧量大于乙组。
故答案为: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2)耗氧量;甲、乙组耗氧量无明显差异;甲组耗氧量显著大于乙组
【点评】本题结合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示意图,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要求考生识记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分泌腺、激素的名称,明确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
25.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正在逐渐增加。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机制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胰岛素分泌增多,原因是 血糖浓度高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此时机体细胞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 储存和利用 。
(2)图中葡萄糖经GLUT2转运体以 易化扩散 的方式进入胰岛β细胞后,会马上被GK(葡萄糖激酶)磷酸化为葡萄糖﹣6﹣磷酸,而这一过程对丙酮酸形成的影响不显著。据此推测,这一转化过程的意义是 保持细胞膜内外葡萄糖的浓度差,利于葡萄糖持续进入 。葡萄糖﹣6﹣磷酸进一步氧化使ATP/ADP比率 升高 ,引起细胞膜上ATP敏感钾通道关闭,细胞内K离子浓度 升高 ,细胞膜去极化,激活细胞膜上电压门控L型钙通道打开,钙离子内流增加,刺激胰岛素分泌颗粒分泌胰岛素。图中胰岛素分泌颗粒由 高尔基体 断裂产生。
(3)某研究小组为探究某植物提取液对患糖尿病小鼠是否具有降血糖效果,进行了实验。
①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若干,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甲、乙两组不作处理,丙丁两组制备成 糖尿病模型鼠 。
第二步: 测定各组小鼠的血糖含量并计算平均值 。
第三步:对各组小鼠进行处理:
甲组:健康小鼠+灌胃清水
乙组:健康小鼠+灌胃植物提取液
丙组: 模型鼠+灌胃清水
丁组: 模型鼠+灌胃植物提取液
第四步:每隔7天,测定各组小鼠的血糖含量并计算平均值,测定3次。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②请设计记录实验结果记录表:组别第0天血糖浓度第7天血糖浓度第14天血糖浓度第21天血糖浓度甲乙丙丁 。
③分析讨论:乙组小鼠处理的目的是 探究植物提取液是否会影响正常小鼠血糖浓度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解答】解:(1)高浓度葡萄提条件下,血糖浓度升高,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使机体细胞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储存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
(2)图中葡萄糖经GLUT2转运体以易化扩散的方式进入胰岛β细胞,此过程顺浓度梯度,不需要能量,会马上被GK(葡萄糖激酶)磷酸化为葡萄糖﹣6﹣磷酸,而这一过程对丙酮酸形成的影响不显著,这一转化过程的意义是:保持细胞膜内外葡萄糖的浓度差,利于葡萄糖持续进入,葡萄糖﹣6﹣磷酸进一步氧化释放能量合成ATP,使ATP/ADP比率升高,引起细胞膜上ATP敏感钾通道关闭,细胞内K离子浓度升高,细胞膜去极化,激活细胞膜上电压门控L型钙通道打开,钙离子内流增加,刺激胰岛素分泌颗粒分泌胰岛素。图中胰岛素分泌颗粒由高尔基体断裂产生。
(3)①科学探究实验过程中,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平行重复原则,除了自变量以外,其他的无关变量都需要适宜且相等,某研究小组为探究某植物提取液对患糖尿病小鼠是否具有降血糖效果,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灌胃植物提取液,甲、乙两组不作处理,丙丁两组制备成糖尿病模型鼠,测定各组小鼠的血糖含量并计算平均值,对各组小鼠进行处理,甲组:健康小鼠+灌胃清水,乙组:健康小鼠+灌胃植物提取液,丙组:模型鼠+灌胃清水,丁组:模型鼠+灌胃植物提取液,每隔7天,测定各组小鼠的血糖含量并计算平均值,测定3次。
②设计记录实验结果记录表:
组别 第0天血糖浓度 第7天血糖浓度 第14天血糖浓度 第21天血糖浓度
甲
乙
丙
丁
③乙组:健康小鼠+灌胃植物提取液,处理的目的是探究植物提取液是否会影响正常小鼠血糖浓度。
故答案为:
(1)血糖浓度高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储存和利用
(2)易化扩散 保持细胞膜内外葡萄糖的浓度差,利于葡萄糖持续进入 升高 升高 高尔基体
(3)①糖尿病模型鼠 测定各组小鼠的血糖含量并计算平均值 模型鼠+灌胃清水 模型鼠+灌胃植物提取液
②
组别 第0天血糖浓度 第7天血糖浓度 第14天血糖浓度 第21天血糖浓度
甲
乙
丙
丁
③探究植物提取液是否会影响正常小鼠血糖浓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做出正确判断,属于应用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四.解答题(共5小题)
26.如图1是人体下丘脑参与的部分生理调节过程,请分析回答:
(1)物质c由下丘脑合成,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则物质c是 抗利尿激素 ,它发挥作用的同时,位于 大脑皮层 的中枢兴奋产生渴觉.
(2)物质e能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和发育,则物质d是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物质e的分泌量除了受物质d的调节外,还受 甲状腺 激素的调节.
(3)当身体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产生的兴奋由传入神经传至 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参与调节.
(4)为研究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的因素,研究者从大白鼠体内分离出下丘脑和垂体组织,然后将它们单独或一起培养于培养基中,培养后测定培养基内TSH的浓度,结果如图2所示:
①实验中,设置A瓶的目的是为了说明 培养基中不能产生TSH .
②与A、C瓶对比,D瓶和E瓶的结果说明 甲状腺激素能抑制垂体分泌TSH 下丘脑能促进垂体分泌TSH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2、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下丘脑可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水平衡、血压;也可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内分泌等重要生理过程.垂体可分泌多种促激素,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解答】解:(1)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感知觉得产生部位在大脑皮层.
(2)物质e能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和发育,说明e是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是由于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作用下,由垂体分泌的;同时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垂体,影响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
(3)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4)在只有培养基中没有检测到TSH,说明培养基中没有和不能产生TSH;与C相比,D中的TSH量减少,说明了甲状腺激素能抑制垂体分泌TSH;与C相比,E中TSH量增多,说明了下丘脑能促进垂体分泌TSH.
故答案为:
(1)抗利尿激素 大脑皮层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甲状腺
(3)下丘脑
(4)①培养基中不能产生TSH ②甲状腺激素能抑制垂体分泌TSH 下丘脑能促进垂体分泌TSH
【点评】本体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水平衡调节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7.回答下列有关内环境的问题
下丘脑是神经系统中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中枢.
(1)下丘脑分泌的某种激素在维持人体水和电解质平衡中其重要作用,该激素的名称是 抗利尿激素 .
(2)寒冷情况下,机体散热减少,产热会增加以维持体温恒定.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下丘脑 .
(3)由如图可知,对甲细胞的调节,既可通过神经直接进行调节,还可以通过有关激素进行调节,其原因是甲细胞表面存在接受 神经递质 的受体和接受 激素 的受体.
(4)图中A处的信号转换过程为 电信号→化学信号 .
(5)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甲细胞分泌的激素会减少,这是一种 负反馈 (负反馈/正反馈)机制.甲细胞可能是 下丘脑内分泌细胞或垂体细胞 细胞.
(6)若甲为肝细胞,人体饥饿时图中C端血糖浓度较B端高,可能的原因是 胰高血糖素 (填激素)增加,它作用于肝细胞促进 肝糖原 分解,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此细胞内的甘油三酯以 极低密度脂蛋白 的形式运至血液.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据图分析:轴突末梢中的突触小泡通过A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甲细胞的受体;内分泌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甲细胞上的受体,说明甲细胞受到神经和激素调节.
2、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
【解答】解:(1)下丘脑分泌的某种激素在维持人体水和电解质平衡中其重要作用,该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2)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3)由如图可知,对甲细胞的调节,既可通过A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直接进行调节,还可通过有关激素进行调节.两种信号分子均是与甲细胞膜表面相应的受体结合后起调节作用的,对甲细胞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
(4)图中A处表示突触前膜,信号转换过程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5)若甲细胞为下丘脑细胞或垂体细胞,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下丘脑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减少,从而导致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也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6)若甲为肝细胞,人体饥饿时图中C端血糖浓度较B端高,原因是胰高血糖素增加,能作用于甲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糖,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此细胞内的甘油三酯以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运至血液.
故答案为:
(1)抗利尿激素
(2)下丘脑
(3)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和接受激素的受体
(4)电信号→化学信号
(5)负反馈下丘脑内分泌细胞或垂体细胞
(6)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 极低密度脂蛋白
【点评】本题结合人体生理调节过程示意图,考查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识记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识记人体水盐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相关激素的生理功能,能结合图中信息判断各激素的名称,再准确答题.
28.糖尿病通常有I型和Ⅱ型两种类型,其中Ⅰ型糖尿病表现为胰岛素依赖,Ⅱ型糖尿病 的早期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即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不敏感).甲、乙两人空腹服用等量相同高浓度的糖溶液后,每隔30min检测其血糖浓度,结果如表.请分析回答:
时间/min 0 30 60 90 120 150
甲(血糖浓度/mmol L﹣1) 4.2 6.9 6.1 5.0 4.2 4.2
乙(血糖浓度/mmol L﹣1) 7.2 8.6 8.1 7.8 7.5 7.5
(1)甲乙两人可能患有糖尿病的是 乙 ,若使用胰岛素治疗,需通过 注射 方式给药, 肝脏 是调节血糖浓度的重要器官.
(2)Ⅰ型糖尿病患者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含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 高 ,Ⅱ型糖尿病早期患者 不能 (填“能”或“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
(3)某些I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这些异常的自身免疫抗体可以损伤自身的 胰岛B细胞 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这类疾病称为 自身免疫病 .
(4)促进机体内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因素有 ②③④ (填序号).
①血糖浓度降低②血糖浓度升高③神经递质的释放④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激素调节过程中,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进而调节生命活动.
2、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1)乙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水平,因此,乙是糖尿病患者.若使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需通过注射方式给药,肝脏是调节血糖浓度的重要器官,血糖高,则合成肝糖原,血糖浓度低,则肝糖原分解,进而维持血糖平衡.
(2)由分析可知,Ⅰ型糖尿病患者,原因是胰岛素合成和分泌量不足,则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升高.Ⅱ型糖尿病是胰岛素抵抗(即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不敏感),不是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
(3)某些I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可以损伤自身的胰岛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这类疾病称为自身免疫病.
(4)①血糖浓度降低,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使胰高血糖素分泌.
②血糖浓度升高.血糖浓度升高,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使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③血糖浓度升高,通过神经调节,胰岛B细胞为效应器,神经递质的释放,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④胰高血糖素分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故选:②③④.
故答案为:
(1)乙 注射 肝脏
(2)高 不能
(3)胰岛B细胞 自身免疫病
(4)②③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两者糖尿病的成因,理解血糖调节的过程,难度不大.
29.血糖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图为血糖调控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时,如果机体通过途径①→②→③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其主要机理是 胰高血糖素 分泌增多,促进了 肝糖原 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
(2)如果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最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胰岛 B 细胞受损,导致体内 胰岛素 分泌减少。
(3)人体中血糖的主要来源除图中所示外,还有 食物中的糖类 。血糖进入细胞后,其去向是 氧化分解供能、合成糖原、转化成其他物质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表示血糖调控模式,左侧表示低血糖时的调控,低血糖时,胰腺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多,促进血糖浓度升高,使血糖恢复正常,其中①表示血糖浓度低时,胰腺中的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②表示胰高血糖素促进肝脏中的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③血糖浓度升高,到达正常血糖状态;右侧表示高血糖时的调控,高血糖时,胰腺分泌的胰岛素增多,促进血糖浓度降低,使血糖恢复正常。
【解答】解:(1)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时,如果机体通过途径①→②→③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其主要机理是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多,促进了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
(2)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因此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的原因可能是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体内胰岛素分泌减少。
(3)人体中的血糖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血糖进入细胞后,其去向是氧化分解供能、合成糖原、转化成其他物质。
故答案为:
(1)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
(2)B 胰岛素
(3)食物中的糖类 氧化分解供能、合成糖原、转化成其他物质
【点评】本题结合血糖调控模式图,考查人体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细胞、具体作用及相互关系。
30.图甲所示的调节过程是维持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乙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几种模式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甲中正常人血液中②的含量变化对①、③的分泌起调节作用,此种调控机制属于 (负)反馈 调节.由图可知,直接影响甲状腺分泌的信号分子是 促甲状腺激素 (填文字).
(2)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这是因为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
(3)若图乙中细胞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膜外电位的变化是 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
(4)免疫系统在机体维持稳态的过程中具有 防卫、监控和清除 等功能.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图甲中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甲状腺激素,③表示促甲状腺激素,a表示胰高血糖素,c表示胰岛素,b可能是促肾上腺素.
2、图乙中包含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等几种方式;细胞1分泌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细胞2和细胞3属于分级调节;细胞3属于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受体;细胞4产生的信号分子直接作用于靶细胞.
【解答】解:(1)图甲中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甲状腺激素,③为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对①③的调节是负反馈调节.由图可知,直接影响甲状腺分泌的信号分子是 促甲状腺激素.
(2)机体中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所以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3)图乙中细胞3是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4)免疫系统在机体维持稳态的过程中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等功能.
故答案为:
(1)(负)反馈 促甲状腺激素
(2)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3)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4)防卫、监控和清除
【点评】本题结合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图等,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理解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属于中档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