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测试)-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测试)-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18 22:0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为研究C基因对菊花生长及侧枝发育的影响,研究人员构建该基因过表达的植株,得到下表结果。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
株高(cm) 萌发侧芽数(个) 顶芽 侧芽
生长素含量(ng/g) 乙烯含量(ng/g) 生长素含量(ng/g) 乙烯含量(ng/g)
野生型植株 2.03 0.67 0.77 29.89 0.92 11.33
C基因过表达植株 3.5 4.75 1.06 24.81 0.79 21.07
A.C基因过表达能促进菊花植株生长和侧芽的萌发
B.决定植株生长和侧芽发育的是乙烯和生长素的相对含量
C.生长素和乙烯相互协同,共同调节植株生长和侧枝发育
D.植株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和激素调节共同完成的
2.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生长素(IAA)的极性运输,图中的材料段应选择种子植物的部位是(  )
①胚芽鞘 ②胚轴 ③茎 ④根 ⑤根毛区
A.①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3.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则抑制种子萌发。胚中合成的赤霉素可作用于与胚相邻的糊粉层细胞,促进其淀粉酶基因的表达,加速种子萌发。为了探究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是通过抑制赤霉素的合成,还是通过直接抑制淀粉酶的合成过程实现的,以下实验方案可达成探究目的的是(  )
A.将去胚的种子浸泡在只含有脱落酸的溶液中,检测淀粉是否分解
B.将去胚的种子浸泡在同时含有赤霉素和脱落酸的溶液中,检测淀粉是否分解
C.将去糊粉层的种子浸泡在只含有脱落酸的溶液中,检测淀粉是否分解
D.将去糊粉层的种子浸泡在同时含有赤霉素和脱落酸的溶液中,检测淀粉是否分解
4.分别用不同浓度芸苔素(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赤霉素处理杜仲叶片,然后测定叶片中的有效成分桃叶珊瑚苷含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中生长调节剂的浓度范围可以通过预实验确定
B.设置对照组是为了排除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C.与对照组相比,10mg L﹣1的芸苔素和500mg L﹣1的赤霉素都起抑制作用
D.与赤霉素相比,芸苔素具有效果稳定的优点,且杜仲叶片对芸苔素更敏感
5.水杨酸(SA)是一种植物激素,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是SA合成的关键酶。研究人员将PAL基因过量表达(OE﹣PAL)、PAL基因抑制表达(RNAi﹣PAL)的黄瓜幼苗与野生型(WT)黄瓜幼苗互为砧木和接穗进行嫁接(如图1),测得冷害指数(冷害指数越低表示抗冻能力越强)如图2所示(横坐标每组处理标注中,横线上方为接穗、下方为砧木,如第④组接穗为WT、砧木为RNAi﹣PAL)。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SA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但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B.与抑制接穗PAL基因表达相比,抑制砧木会使植株更耐低温
C.据图推测,第⑦组幼苗的冷害指数一定介于①组和⑤组之间
D.适当增加黄瓜幼苗中水杨酸的含量可以增强植株的抗冻能力
6.研究人员以野生型拟南芥为实验材料,探究高浓度硝酸铵下生长素(IAA)和乙烯在调节野生型拟南芥根毛分叉中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如表所示。“+”越多表示相关指标的量越多。ACC为乙烯合成的前体物质,在植物体内可产生乙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实验处理 根毛分叉
① 野生型拟南芥+高浓度硝酸铵 ++++
② 野生型拟南芥+高浓度硝酸铵+IAA+ACC +
③ 野生型拟南芥+高浓度硝酸铵+IAA ++
④ 野生型拟南芥+高浓度硝酸铵+ACC ++
A.野生型拟南芥植物体只有在特定部位才能合成乙烯
B.第①组结果说明高浓度硝酸铵能诱导野生型拟南芥根毛分叉
C.第①③④组对比说明IAA和乙烯都能抑制野生型拟南芥根毛分叉
D.四组实验结果说明乙烯影响IAA的调节作用进而调控野生型拟南芥根毛分叉
7.植物生命活动受到植物激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共同调控。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光可作为信号,影响并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B.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处理休眠的种子可促进种子萌发
C.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协调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表现为协同作用
D.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可能会促进茎的生长,却抑制根的生长
8.“妃子笑”荔枝是华南地区优良的荔枝品种,为了提高“妃子笑”的初始坐果率,常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烯效唑抑制花穗的伸长生长。据此推测烯效唑最可能的作用效果是(  )
A.抑制脱落酸的作用 B.促进脱落酸的作用
C.抑制赤霉素的作用 D.促进赤霉素的作用
9.十九世纪,人们发现离煤气路灯越近的树叶在秋末脱落越早,后来又发现煤气中引起脱落的活性物质还可以催熟果实。现在以电灯作为路灯,离路灯越近的树叶脱落却越晚,保持绿色的时间较长。对上述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离煤气路灯近的树叶脱落早与煤气中的脱落酸有关
B.保持绿色时间长的叶片内细胞分裂素含量较高
C.电灯延长光照时间可增加叶片内乙烯的含量
D.植物叶片内感受光照变化的物质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10.研究人员用生长素(IAA)和细胞分裂素(CTK)处理拟南芥幼苗,一段时间后测定其根长,并检测根尖组织中生长素响应基因(ARF5)和细胞分裂素响应基因(ARR4)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组别 根长(mm) ARF5相对表达量 ARR4相对表达量
对照组 12.3 1.00 1.00
IAA 18.7 3.25 0.82
CTK 7.5 0.45 2.76
IAA+CTK 10.1 1.12 1.94
A.基因ARF5的表达产物可能会促进根细胞伸长
B.基因ARR4的表达产物抑制了根尖细胞的分裂
C.IAA进入根尖细胞越多ARF5的表达量就越高
D.CTK能够增强IAA对ARF5表达的促进作用
11.为研究乙烯和赤霉素对根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用乙烯和赤霉素处理棉花幼苗,结果如图1所示。已知D蛋白可以抑制赤霉素的作用途径,从而抑制植物生长,进一步分析D蛋白缺失突变体对乙烯的反应,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赤霉素和乙烯均能促进植株开花和果实脱落
B.赤霉素能完全缓解乙烯对棉花主根的抑制作用
C.乙烯和赤霉素对主根的作用途径是完全独立的
D.D蛋白缺失突变体比野生型更能抵抗乙烯的作用
12.某同学探究不同浓度IAA对柳枝插条生根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对照组的设置是不加IAA的清水
B.生根的过程存在脱分化和再分化
C.该结果显示IAA作用具有两重性
D.每个实验组别都应处理多个插条
13.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在发挥抑制作用时植物不能生长
B.赤霉素能促进茎秆伸长并提高结实率
C.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D.光照等环境因素不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
14.2024年7月,国家药典委员会公示了《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量测定法国家药品标准草案》。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赤霉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可用于打破种子的休眠
B.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越高促进插条生根效果越好
C.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均与植物激素相同
D.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人体健康有害应全面禁用
15.生长在北方的植物通过多种机制适应冬季干旱寒冷的环境如桦树等秋季落叶;冬小麦越冬前在细胞内积累可溶性糖;马铃薯的块茎储存淀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小麦积累可溶性糖来增加细胞液浓度,有利于提高耐寒能力
B.马铃薯块茎中的淀粉被分解为葡萄糖,可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冬季植物细胞内的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升高,有利于应对寒冷环境
D.落叶与植物响应日照延长和温度降低产生脱落酸有关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6.表是某同学探究不同浓度生长素(IAA)对黄豆胚轴长度影响的预实验结果.
组别 1 2 3 4 5 6
IAA浓度(mol/L) 0 10﹣12 10﹣10 10﹣8 10﹣6 10﹣4
黄豆胚轴长度(cm) 2.6 3.6 4.8 3.3 2.9 1.7
请据表回答:
(1)第一组在实验中起    作用,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
(2)此实验结果体现生长素作用具有    性,并由此推知10﹣3mol/L的IAA对黄豆胚轴生长最可能具有    作用.
(3)该同学想进一步探究IAA促进黄豆胚轴生长的最适浓度,他选择的IAA浓度范围应在    mol/L之间.正式实验中相对浓度梯度为101,则至少需设置    组实验.
(4)在黄豆幼苗生长过程中,与IAA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有    、    ,一段时间后两片子叶会脱落,从激素调节的角度看,可能是    (植物激素)分泌增多导致.
17.科学研究发现,植物之所以能够显示出向光性,是因为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从而使背光侧生长加快,弯向光源.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的原因是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为探索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还是尖端以下的一段还是两者都可发生,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请补充实验步骤、预测结果并得出结论.
(1)材料与用具:直立生长的燕麦胚芽鞘若干、不透水的云母片若干(可插入胚芽鞘)、台灯、一侧开孔的不透光纸盒.
(2)实验步骤:(请补充②乙组和丙组处理方法)
①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胚芽鞘分成数量相等的四组,标号甲、乙、丙、丁.
②甲组在胚芽鞘的尖端插入云母片(如图);乙组    ,丙组    ,丁组不做处理.
③将甲、乙、丙、丁四组置于纸盒中,给单侧光照,适宜条件下培养.
(3)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   
②   
③    .
18.植物的根是合成激素的主要器官,又是植株生长发育的基础.请回答相关问题.
(1)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    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并且在这些部位,生长素只能进行单一方向的    运输.
(2)主要由根尖产生并且与生长素和赤霉素等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    .
(3)干旱会导致植物体内生长素、赤霉素等明显减少,乙烯和    大量增加,从而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促进叶片等器官    过程.
(4)当研究水稻胚芽鞘的向光生长时,发现根具有背光生长现象,经研究该现象也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的.现已测得图中A、B、C、D四处生长素浓度,请在坐标曲线上标出A、B、C、D对应的位点.
   
根的背光生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    的特点.
19.某校生物研究小组对植物胚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问题进行探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Ⅰ.如图(1)表示研究小组用玉米胚芽鞘中段和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做的两组实验。
(1)检测①、②组的受体琼脂块发现,①组受体琼脂块含有生长素,②组受体琼脂块不含生长素。该实验现象说明    。
(2)请预测③、④受体琼脂块的检测结果:    。
(3)实验中除了①组实验之外,设置②组实验的目的是    ;设置③④组实验的目的是    。
Ⅱ.为验证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发生在B段。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2)实验方案,请帮助其完成下列有关实验过程:
①实验材料及用具:燕麦胚芽鞘,薄云母片(生长素不能透过),一侧开孔的硬纸盒,光源等。
②实验过程;给以左侧单侧光照射,请在下列图中画出插入云母片的位置,并在图下对应的横线上作简要说明。
   
③记录实验结果:
甲    、乙    、丙   
④实验结论:    。
20.生长素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一中A、B、C都是芽,其中生长素浓度最高的是    ,原因是    .
(2)茶树可通过    来解除顶端优势以增加产量,还可通过在侧芽涂抹细胞分裂素来实现,细胞分裂素能促进   
(3)图二是某小组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葡萄插条生根最适浓度的预实验结果,由图可知最适浓度大约是    .图示结果    (能、不能)说明生长素作用有两重性.
(4)为验证幼嫩种子产生的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某小组用番茄设计了甲、乙、丙三组实验.甲组不做处理,乙组番茄花蕾期去雄、套袋,丙组番茄    (填处理方式).实验结果    .
21.如表为不同生长素浓度溶液对某植物离体器官生长影响的结果统计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植物离 生长素溶液浓度c/mol﹣L
体器官 10﹣10 10﹣8 10﹣6 10﹣4 102
根 促进 ﹣ 抑制 抑制 抑制
芽 ﹣ 促进 抑制 抑制 抑制
茎 ﹣ ﹣ ﹣ 促进 抑制
(1)从表中可以看出,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有    特点,这种生理特点与    、    有关。(2)请判断生长素浓度为10﹣8时该离体植物的根的生长情况可能是    。
(3)在此基础上欲探究生长素促进芽生长的最适浓度,请简述实验的基本思路    。
(4)在农业实践中,为了促进植物根茎的生长,并不直接采用生长素而是采用萘乙酸、2,4﹣D等生长素类似物,最可能的原因是    。
22.为了探究光照和重力对横放状态下植物生长的影响,某同学对刚萌发的盆栽燕麦分别进行了如图1的处理,弯曲生长情况用柱状图(图2)表示.
1)如果实验结果为图2所示的情况,则说明    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
2)实验一段时间后,第④组燕麦长成了图3所示的形态,请分析原因:    .
3)植物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机理可以用图4简单表示,图4中物质B是    .
4)物质A转变为物质B发生在    (细胞结构).
5)由图4可以看出,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的生命活动的影响体现在    (多选).
A.调节生化反应 B.调节遗传信息的表达 C.参与物质转变过程 D.参与细胞内能量转换.
23.如图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观察后据图回答.
(1)当生长素的浓度为10﹣10mol/L左右时,能明显是促进    的生长,但对芽和茎的作用    .
(2)当生长素浓度由10﹣10mol/L增大到10﹣7mol/L时,对根的作用是    ;对茎的作用是    .
(3)上述曲线说明,不同器官对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反应    .
三.实验题(共5小题)
24.在“观察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组,某小组同学选用生长素类似物吲哚丁酸(IBA)进行如下子课题实验:
实验步骤:
①取同种植物生理状况相同的带芽的枝条若干,均分为A、B、C、D、E五组;
②将五组枝条的下端分别浸泡在下表所示的溶液中,处理1天后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
③一段时间后,    。
实验结果(如表):
枝条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
溶液浓度(mol/L) 清水 10﹣10 10﹣7 10﹣4 10﹣1
平均生根数量(条) 11 23 31 31 7
(1)该子课题实验的名称可以是    。
(2)将实验缺少的步骤补充完整    。
(3)B组以及    组可以说明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也具有两重性特点。
(4)为得到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接下来的实验思路为    。
25.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自茎段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将切开的茎段浸没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如图1所示.若上述黄化苗茎段中的生长素浓度都是促进生长的,放入水中后半边茎内、外两侧细胞中生长素浓度都不会升高.
(1)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分析并推测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现象的三种可能原因.
原因1是: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且其促进细胞生长的效果更明显.
原因2是:    ,且其促进细胞生长的效果更明显.
原因3是:    ,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
(2)进一步的研究证明,原因3是正确的,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对此进行验证.请完成相关空缺的内容.
Ⅰ.实验器材: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若干、大小相同的    若干、    若干、刀片、测量角度的工具.
Ⅱ.实验原理:略
Ⅲ.实验步骤(过程如图2)
①将所有植物的幼茎段对半纵切,再将所有半边茎自下而上对称纵切至约处.
②取20根半边茎切段,在其底端的    ,外侧的琼脂小块依次标记为A1、A2、…A20,内侧的琼脂小块依次标记为B1、B2、…B20.
③一段时间后,将所有琼脂小块分别放置在    个    的顶端左侧,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④待胚芽鞘出现明显的    现象后,测量每枝胚芽鞘的弯曲度,记录于下表中(表格略)
Ⅳ.预期实验结果:    .
26.脱落酸(ABA)是植物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激素.最新研究发现脱落 酸与糖类代谢存在一定的联系.实验人员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溶液处理以蔗糖作为碳源培养 的水稻愈伤组织,实验数据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表明,水稻愈伤组织能从培养基中直接吸收蔗糖.从图甲看出,ABA可以促进水稻愈伤组织内    的积累.从图乙可知,在0 42d范围内,实验组的还原糖含量普遍低于对照组.推测ABA    愈伤组织内还原糖的生成或促进细胞内还原糖的氧化分解.
(2)实验人员发现:培养基中蔗糖和脱落酸(ABA)的浓度会影响愈伤组织细胞内淀粉的积累.为了探究促使水稻愈伤组织细胞内淀粉积累的最适蔗糖和脱落酸(ABA)的浓度比例,某实验小组以水稻为材料,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①实验分组:取水稻的外植体,在培养基中培养获取一定数量的愈伤组织,另配制水稻愈伤组织基本培养液备用.配制浓度比例分别为a1、a2…an的蔗糖和脱落酸溶液.
②接种与培养:将上述溶液分别加入配制好的水稻愈伤组织基本培养液,共分为    组,每组中接种加入    .
③观察与统计: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分离获取各组培养的愈伤组织细胞,测定(各组)细胞内的    一并记录.进行多次试验,获取多组数据.
④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3)发芽的马铃薯含有毒素,人们储存马铃薯时常喷施脱落酸,目的是    .研究发现,人体内也含有脱落酸,脱落附能抑制人肝癌细胞DNA的复制而将其阻滞于    期.胡萝卜含较多的脱落酸,胡萝卜鲜榨成汁饮用比煮熟食用防癌的效果更好,原因是    .
27.乙烯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促进黄瓜多开雌花的作用.请你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加以验证.
(1)实验材料及用具:
适宜浓度的乙烯利溶液、盆栽长至两片真叶且长势一致的黄瓜幼苗若干盆、蒸馏水、滴管等.
建议滴加药物处理的时间:当植物长至4片真叶时,于每天下午(晴天)16:00左右在黄瓜幼苗的顶芽处 滴上处理液;当长至12个节位时,便停止滴液.
(2)实验步骤:
①把长势相同的黄瓜幼苗均分成两组,编成1号组和2号组.第1组为实验组,第2组为对照组.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
②当该黄瓜幼苗长至4片真叶时,于每天下午(晴天)16:00左右在实验组的幼苗顶芽处滴上4滴    ;在对照组的幼苗顶芽处滴上    .当长至12个节位时,便停止滴液.
③过一段时间    .
(3)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
实验结果(用多于/等于/少于表示) 实验结论(能促进/不能促进/抑制)
1号组雌花数 等于 2号组雌花数 乙烯利    黄瓜多开雌花
1号组雌花数     2号组雌花数 乙烯利    黄瓜多开雌花
1号组雌花数     2号组雌花数 乙烯利    黄瓜多开雌花
28.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一)方法步骤
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接通台灯电源24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二)实验结果预测
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    装置,而玉米幼苗基本停止生长的是    装置.
(三)部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推论
(1)根据    和    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2)根据    和    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
(3)根据1和4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    .
(4)主要植物激素除生长素、赤霉素以外还有    、脱落酸、乙烯.其中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    .在这些部位,    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
四.解答题(共3小题)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 研究人员在研究生长素的作用时,做了以下实验:将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分成两组,在去掉尖端后,立即将含有相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放置在胚芽鞘的一侧,其中一组暴露在光下,另一组仍然保持在黑暗条件下,1.5h之后,测量胚芽鞘的弯曲角度。结果显示,黑暗条件下的弯曲角度是10.3°±0.71°,而暴露在光下的弯曲角度是8.6°±0.64°。
材料2 番茄成熟过程中会出现乙烯高峰期,果实会变甜变软。研究发现赤霉素可促使番茄的S基因表达,该过程受乙烯影响。在成熟过程中,S基因表达量逐渐下降。若提高S基因的表达量,则会延缓番茄的成熟。
(1)材料1说明,同时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进行实验时,黑暗下胚芽鞘的弯曲角度     光照下,说明光照下生长素的含量     ,推测光照可能会造成     。若将琼脂块放在去尖端胚芽鞘的正中间,胚芽鞘生长情况是     。
(2)根据材料2分析,S基因表达量高的番茄果实中,乙烯含量可能     ,乙烯可能通过     对S基因表达的作用,加快番茄果实的成熟。由此说明乙烯和赤霉素在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     体现出协同作用。
(3)材料1、2说明,植物的生长、发育受植物激素的调控,并且不是一种激素在起作用,而是     发挥作用。同时植物体能对光照、温度、水分等多种     做出反应,并受     控制。除材料中激素外,植物体内还有延缓叶片衰老的     、提高植物抗逆性的     。
30.干旱胁迫限制植物生长发育,严重影响作物产量。脱落酸(ABA)可提高植物的抗逆性。研究人员使用远红外热成像仪检测植物叶片表面温度的微小差异,成功筛选出拟南芥突变体doil,并在干旱条件下利用野生型(WT)和doil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a、图b所示。NCED3基因是ABA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基因;ACTIN基因是拟南芥的细胞骨架蛋白基因,表达量在不同组织和生长阶段中保持稳定。
回答下列问题:
(1)ABA会引起植物    ,减少水分散失,进而抵抗干旱胁迫;与此同时,叶片表面蒸发散热减弱,叶片表面温度会    。
(2)图b中ACTIN基因表达量作为对照的意义是    (答一点)。
(3)综合上述信息分析,突变体doil能否适应干旱的环境?    (填“能”或“不能”),原因是    。
(4)若要从大量材料中快速初筛得到抗干旱的植株,你的思路是    。
31.请据图回答下列与植物激素有关的问题:
(1)从图甲和乙中可以看出,乙图a侧生长素浓度最终大于     mol L﹣1,对根生长的效应是     ;图甲表明,对芽促进作用最合适的生长素浓度,对根表现为     ,说明     。
(2)根据丙图信息,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     。
(3)在植物各器官中同时存在着多种植物激素,各种激素的含量会像接力一样按照次序出现高峰,不同激素的调节表现出一定     性。
第5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为研究C基因对菊花生长及侧枝发育的影响,研究人员构建该基因过表达的植株,得到下表结果。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
株高(cm) 萌发侧芽数(个) 顶芽 侧芽
生长素含量(ng/g) 乙烯含量(ng/g) 生长素含量(ng/g) 乙烯含量(ng/g)
野生型植株 2.03 0.67 0.77 29.89 0.92 11.33
C基因过表达植株 3.5 4.75 1.06 24.81 0.79 21.07
A.C基因过表达能促进菊花植株生长和侧芽的萌发
B.决定植株生长和侧芽发育的是乙烯和生长素的相对含量
C.生长素和乙烯相互协同,共同调节植株生长和侧枝发育
D.植株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和激素调节共同完成的
【答案】C
【分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解答】解:A、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C基因过表达植株的株高(3.5cm)明显高于野生型植株(2.03cm),同时萌发侧芽数(4.75个)也显著多于野生型植株(0.67个),说明C基因过表达能促进菊花植株的生长和侧芽的萌发,A正确;
B、据题表数据分析可知,与野生型植株相比,C基因过表达植株的株高明显高于野生型植株,C基因过表达植株中生长素含量在侧芽中有所降低,而乙烯含量在侧芽中升高,据此可推测决定植株生长和侧芽发育的是乙烯和生长素的相对含量,B正确;
C、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C基因过表达植株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都发生了变化,但并不能直接得出生长素和乙烯相互协同的结论,C错误;
D、据题干信息和题表数据分析可知,C基因过表达能够影响植株的生长和侧芽发育,这体现了基因表达调控在植株生长发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变化也说明激素调节在其中的作用。即植株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和激素调节共同完成的,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正确分析表格数据,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生长素(IAA)的极性运输,图中的材料段应选择种子植物的部位是(  )
①胚芽鞘 ②胚轴 ③茎 ④根 ⑤根毛区
A.①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A
【分析】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
【解答】解: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生长素在①胚芽鞘 中进行极性运输,适合作为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的实验材料,而在②胚轴、③茎、④根、⑤根毛区中会进行非极性运输,不适合作为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的实验材料,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调节的相关知识,解决此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图中所给的信息,本题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
3.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则抑制种子萌发。胚中合成的赤霉素可作用于与胚相邻的糊粉层细胞,促进其淀粉酶基因的表达,加速种子萌发。为了探究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是通过抑制赤霉素的合成,还是通过直接抑制淀粉酶的合成过程实现的,以下实验方案可达成探究目的的是(  )
A.将去胚的种子浸泡在只含有脱落酸的溶液中,检测淀粉是否分解
B.将去胚的种子浸泡在同时含有赤霉素和脱落酸的溶液中,检测淀粉是否分解
C.将去糊粉层的种子浸泡在只含有脱落酸的溶液中,检测淀粉是否分解
D.将去糊粉层的种子浸泡在同时含有赤霉素和脱落酸的溶液中,检测淀粉是否分解
【答案】B
【分析】植物激素既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也不起催化作用,只是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脱落酸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主要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脱落酸可抑制a﹣淀粉酶的合成,从而抑制种子萌发,赤霉素可促进合成a﹣淀粉酶,从而促进种子萌发。
【解答】解:A、将去胚的种子浸泡在只含有脱落酸的溶液中,由于胚是合成赤霉素的部位,去胚后没有了赤霉素的来源,糊粉层细胞的淀粉酶无法合成,因此无论脱落酸是否抑制了赤霉素的合成还是抑制了淀粉酶的合成,种子都不萌发,即不能区分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是通过抑制赤霉素的合成,还是通过直接抑制淀粉酶的合成过程实现的,A错误;
B、将去胚的种子浸泡在同时含有赤霉素和脱落酸的溶液中,因为种子无胚不能合成赤霉素,这里额外添加了赤霉素,若淀粉分解,说明脱落酸不是抑制淀粉酶合成而是抑制赤霉素合成来抑制种子萌发;若淀粉不分解,说明脱落酸可能是直接抑制淀粉酶合成来抑制种子萌发,可达成探究目的,B正确;
C、将去糊粉层的种子浸泡在只含有脱落酸的溶液中,糊粉层是淀粉酶基因表达的部位,去糊粉层后就不存在淀粉酶合成的场所了,无法探究脱落酸的作用机制,C错误;
D、去糊粉层的种子,赤霉素无法发挥作用,不能探究赤霉素与脱落酸对淀粉酶基因表达的拮抗关系,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围绕赤霉素和脱落酸对淀粉酶基因表达的拮抗关系设置实验探究题。其考查重点在于对实验设计原则的理解和应用,特别是对照实验的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逻辑思维能力。
4.分别用不同浓度芸苔素(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赤霉素处理杜仲叶片,然后测定叶片中的有效成分桃叶珊瑚苷含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中生长调节剂的浓度范围可以通过预实验确定
B.设置对照组是为了排除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C.与对照组相比,10mg L﹣1的芸苔素和500mg L﹣1的赤霉素都起抑制作用
D.与赤霉素相比,芸苔素具有效果稳定的优点,且杜仲叶片对芸苔素更敏感
【答案】C
【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不同以及不同的浓度,因变量是桃叶珊瑚苷含量,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赤霉素和芸苔素都可以增加桃叶珊瑚苷含量。
【解答】解:A、预实验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本实验中生长调节剂的浓度范围可以通过预实验确定,A正确;
B、设置对照组是为了排除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将实验组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产生的影响是外源物质的作用,B正确;
C、与对照组相比,芸苔素在10mg L﹣1时,叶片中的有效成分桃叶珊瑚苷含量更多,故芸苔素在10 mg L﹣1时起促进作用,只是促进效果小于浓度为1mg L﹣1和5mg L﹣1时,C错误;
D、从图中数据看,芸苔素处理组桃叶珊瑚苷含量变化相对较稳定,且在较低浓度下就有明显效果,说明与赤霉素相比,芸苔素具有效果稳定的优点,且杜仲叶片对芸苔素更敏感,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通过芸苔素和赤霉素对杜仲叶片中桃叶珊瑚苷含量影响的实验,考查植物生长调节剂相关知识。题目借助柱状图呈现实验结果,考查考生对实验设计原则(如对照组作用、预实验意义)和结果分析的能力。
5.水杨酸(SA)是一种植物激素,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是SA合成的关键酶。研究人员将PAL基因过量表达(OE﹣PAL)、PAL基因抑制表达(RNAi﹣PAL)的黄瓜幼苗与野生型(WT)黄瓜幼苗互为砧木和接穗进行嫁接(如图1),测得冷害指数(冷害指数越低表示抗冻能力越强)如图2所示(横坐标每组处理标注中,横线上方为接穗、下方为砧木,如第④组接穗为WT、砧木为RNAi﹣PAL)。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SA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但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B.与抑制接穗PAL基因表达相比,抑制砧木会使植株更耐低温
C.据图推测,第⑦组幼苗的冷害指数一定介于①组和⑤组之间
D.适当增加黄瓜幼苗中水杨酸的含量可以增强植株的抗冻能力
【答案】C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解答】解:A、SA作为一种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A正确;
B、第④组与第⑥组相比较,第④组的冷害指数小,说明第④组的抗冻能力大于第⑥组的抗冻能力,从而说明抑制砧木会使植株更耐低温,B正确;
C、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是SA合成的关键酶,结合B项可知,作用于砧木的效果可能高于接穗,对比③⑤⑦可推知,应为第③组的冷害指数最小,⑤组次之,⑦组高于⑤组,与①组相比较,可能小于①组,也可能与①组相当,C错误;
D、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是合成水杨酸的关键酶,适当增加黄瓜幼苗中水杨酸的含量,可以降低冷害指数,进而增强植株的抗冻能力,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激素的分布及功能,掌握相关的应用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6.研究人员以野生型拟南芥为实验材料,探究高浓度硝酸铵下生长素(IAA)和乙烯在调节野生型拟南芥根毛分叉中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如表所示。“+”越多表示相关指标的量越多。ACC为乙烯合成的前体物质,在植物体内可产生乙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实验处理 根毛分叉
① 野生型拟南芥+高浓度硝酸铵 ++++
② 野生型拟南芥+高浓度硝酸铵+IAA+ACC +
③ 野生型拟南芥+高浓度硝酸铵+IAA ++
④ 野生型拟南芥+高浓度硝酸铵+ACC ++
A.野生型拟南芥植物体只有在特定部位才能合成乙烯
B.第①组结果说明高浓度硝酸铵能诱导野生型拟南芥根毛分叉
C.第①③④组对比说明IAA和乙烯都能抑制野生型拟南芥根毛分叉
D.四组实验结果说明乙烯影响IAA的调节作用进而调控野生型拟南芥根毛分叉
【答案】C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为促进植物生长、促进侧根和不定根的发生和促进植物发芽,生长素还能维持植物的生长优势;萘乙酸(NAA)是生长素类似物,作用与生长素相似。
【解答】解:A、植物体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A错误;
B、第①组结果不能说明高浓度硝酸铵能诱导野生型拟南芥根毛分叉,需要再设置野生型拟南芥+清水组作为对照,B错误;
C、第①③④组对比说明IAA和乙烯都能抑制野生型拟南芥根毛分叉,C正确;
D、四组实验结果说明IAA和ACC共同作用抑制根毛分叉的作用更强,但不能说明IAA和ACC之间的作用关系,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7.植物生命活动受到植物激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共同调控。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光可作为信号,影响并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B.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处理休眠的种子可促进种子萌发
C.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协调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表现为协同作用
D.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可能会促进茎的生长,却抑制根的生长
【答案】B
【分析】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特定部位产生的微量有机物,能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影响。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伸长和果实发育;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脱落酸则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衰老和脱落,并维持种子休眠。植物生命活动中,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解答】解:A、光不仅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能量,还可作为信号,影响并调控植物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生长、发育的全过程,A正确;
B、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处理休眠的种子会抑制种子萌发,而不是促进萌发,B错误;
C、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协同作用,其中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核的分裂,共同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C正确;
D、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可能对植物不同器官产生不同作用,例如促进茎生长的生长素浓度却抑制根的生长,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难度不大。
8.“妃子笑”荔枝是华南地区优良的荔枝品种,为了提高“妃子笑”的初始坐果率,常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烯效唑抑制花穗的伸长生长。据此推测烯效唑最可能的作用效果是(  )
A.抑制脱落酸的作用 B.促进脱落酸的作用
C.抑制赤霉素的作用 D.促进赤霉素的作用
【答案】C
【分析】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通过喷施烯效挫抑制华穗的伸长生长,结合赤霉素的作用“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所以可能是通过抑制赤霉素的合成其作用,脱落酸没有与细胞伸长相关的作用,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激素的分布及功能,尤其是赤霉素和脱落酸的作用,正确分析解答。
9.十九世纪,人们发现离煤气路灯越近的树叶在秋末脱落越早,后来又发现煤气中引起脱落的活性物质还可以催熟果实。现在以电灯作为路灯,离路灯越近的树叶脱落却越晚,保持绿色的时间较长。对上述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离煤气路灯近的树叶脱落早与煤气中的脱落酸有关
B.保持绿色时间长的叶片内细胞分裂素含量较高
C.电灯延长光照时间可增加叶片内乙烯的含量
D.植物叶片内感受光照变化的物质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答案】B
【分析】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能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而脱落酸和乙烯的作用则是抑制植物生长,促进成熟和衰老。这几种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除各有其独特作用外,还能互相促进或抑制,充分发挥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解答】解:A、分析题意,后来又发现煤气中引起脱落的活性物质还可以催熟果实,因此树叶脱落早与煤气中的乙烯有关,而不是脱落酸,A错误;
B、细胞分裂素具有促进细胞分裂、延缓叶片衰老等作用,保持绿色时间长意味着叶片衰老慢,所以叶片内细胞分裂素含量较高,B正确;
C、由题可知电灯作为路灯时,离路灯越近的树叶脱落越晚,若电灯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叶片内乙烯含量,乙烯会促进叶片脱落,这与题干现象不符,C错误;
D、植物叶片内感受光照变化的物质主要是光敏色素,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借助于具体事例,考查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难度适中。
10.研究人员用生长素(IAA)和细胞分裂素(CTK)处理拟南芥幼苗,一段时间后测定其根长,并检测根尖组织中生长素响应基因(ARF5)和细胞分裂素响应基因(ARR4)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组别 根长(mm) ARF5相对表达量 ARR4相对表达量
对照组 12.3 1.00 1.00
IAA 18.7 3.25 0.82
CTK 7.5 0.45 2.76
IAA+CTK 10.1 1.12 1.94
A.基因ARF5的表达产物可能会促进根细胞伸长
B.基因ARR4的表达产物抑制了根尖细胞的分裂
C.IAA进入根尖细胞越多ARF5的表达量就越高
D.CTK能够增强IAA对ARF5表达的促进作用
【答案】A
【分析】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插条生根的作用增强,当超过一定的浓度后对插条生根的促进作用减弱,甚至会抑制生长。
【解答】解:A、据表中数据可知IAA处理幼苗时根长最长,此时ARF5相对表达量最高,而ARF4相对表达量最低,而CTK处理时,ARF5相对表达量最低,而ARF4相对表达量最高,根长最短,所以可推测基因ARF5的表达产物可能会促进根细胞伸长,A正确;
B、据表中数据可知IAA处理幼苗时根长最长,此时ARF5相对表达量最高,而ARF4相对表达量最低,而CTK处理时,ARF5相对表达量最低,而ARF4相对表达量最高,根长最短,所以可推测基因ARR4的表达产物可能会抑制根细胞伸长,但不能确定是否抑制了根尖细胞的分裂,B错误;
C、据表中数据可知对照组中ARF5相对表达量为1.00,IAA处理幼苗时ARF5相对表达量为3.25,可见IAA对ARF5表达有促进作用,但是不能说明IAA进入根尖细胞越多ARF5的表达量就越高,C错误;
D、据表中数据可知对照组中ARF5相对表达量为1.00,IAA处理幼苗时ARF5相对表达量为3.25,可见IAA对ARF5表达有促进作用,用IAA+CTK处理幼苗时ARF5相对表达量为1.12,说明CTK能够减弱IAA对ARF5表达的促进作用,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11.为研究乙烯和赤霉素对根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用乙烯和赤霉素处理棉花幼苗,结果如图1所示。已知D蛋白可以抑制赤霉素的作用途径,从而抑制植物生长,进一步分析D蛋白缺失突变体对乙烯的反应,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赤霉素和乙烯均能促进植株开花和果实脱落
B.赤霉素能完全缓解乙烯对棉花主根的抑制作用
C.乙烯和赤霉素对主根的作用途径是完全独立的
D.D蛋白缺失突变体比野生型更能抵抗乙烯的作用
【答案】D
【分析】赤霉素的合成部位有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其主要作用包括: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
【解答】解:A、赤霉素促进植株开花,乙烯促进植株果实脱落,A错误;
B、分析图1,乙烯+赤霉素组主根生长度小于对照组,大于乙烯组,说明赤霉素不能完全缓解乙烯对棉花主根的抑制作用,B错误;
C、与对照组相比,乙烯组主根长度变短,赤霉素组长度变长,乙烯和赤霉素组与对照组相近,D蛋白可以抑制赤霉素的作用途径,推测乙烯可能通过促进D蛋白的合成抑制赤霉素作用途径,因此乙烯和赤霉素对主根的作用途径不是完全独立的,C错误;
D、由图2可知,在添加乙烯的条件下,D蛋白缺失突变体主根生长度大于野生型,说明D蛋白缺失突变体更能抵抗乙烯的作用,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2.某同学探究不同浓度IAA对柳枝插条生根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对照组的设置是不加IAA的清水
B.生根的过程存在脱分化和再分化
C.该结果显示IAA作用具有两重性
D.每个实验组别都应处理多个插条
【答案】C
【分析】根据实验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并且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条件;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再通过对照组以及实验组不同浓度生长素条件下生根情况的数据,分析比较就可判断出结论。
【解答】解:A、实验中对照组的处理是用清水处理材料,A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柳枝扦插生根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因此插条生根过程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的过程,B正确;
C、与对照组比较,100、300、500mg/L IAA三组处理,生根都比对照组多,体现只是促进作用,C错误;
D、实验中各组需要需要处理和扦插多个插条,最后取平均值是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减小实验误差,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13.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在发挥抑制作用时植物不能生长
B.赤霉素能促进茎秆伸长并提高结实率
C.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D.光照等环境因素不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
【答案】C
【分析】植物激素是植物体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包括:
1、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解答】解:A、生长素在发挥抑制作用时植物也能生长,只是生长较缓慢,A错误;
B、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茎秆伸长,但不能提高结实率,B错误;
C、植物激素作为信号分子,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而是对细胞的代谢起调节作用,C正确;
D、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故能够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激素调节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4.2024年7月,国家药典委员会公示了《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量测定法国家药品标准草案》。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赤霉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可用于打破种子的休眠
B.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越高促进插条生根效果越好
C.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均与植物激素相同
D.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人体健康有害应全面禁用
【答案】A
【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其具有原料易得、稳定性强的特点。
【解答】解:A、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因此,赤霉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可用于打破种子的休眠,A正确;
B、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升高,促进插条生根效果增强,超过最适浓度后,浓度再升高,促进作用减弱,甚至会抑制生根,B错误;
C、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有的植物激素相同,有的与植物激素的分子结构不同,C错误;
D、有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人体健康有害,应适当、合理使用,而非全面禁用,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生长调节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植物生长调节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数据分析能力,。
15.生长在北方的植物通过多种机制适应冬季干旱寒冷的环境如桦树等秋季落叶;冬小麦越冬前在细胞内积累可溶性糖;马铃薯的块茎储存淀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小麦积累可溶性糖来增加细胞液浓度,有利于提高耐寒能力
B.马铃薯块茎中的淀粉被分解为葡萄糖,可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冬季植物细胞内的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升高,有利于应对寒冷环境
D.落叶与植物响应日照延长和温度降低产生脱落酸有关
【答案】A
【分析】植物通过多种机制适应冬季寒冷干旱环境。通过调节细胞的渗透压维持吸水,调节水分的含量调控代谢和抗逆性,通过各种植物激素含量的变量来适应各种变化的环境。
【解答】解:A、冬小麦积累可溶性糖来增加细胞液浓度,降低冰点,提高耐寒能力,A正确;
B、葡萄糖不能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是ATP,B错误;
C、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降低,有助于降低细胞的代谢速率,提高细胞的抗逆性,应对寒冷环境,C错误;
D、叶片的脱落与脱落酸有关,秋冬日照时间缩短(不是延长),温度降低,有利于产生脱落酸,植物叶片脱落能减少水分蒸发和能量消耗,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归纳,要理解识记基础知识并结合题中信息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6.表是某同学探究不同浓度生长素(IAA)对黄豆胚轴长度影响的预实验结果.
组别 1 2 3 4 5 6
IAA浓度(mol/L) 0 10﹣12 10﹣10 10﹣8 10﹣6 10﹣4
黄豆胚轴长度(cm) 2.6 3.6 4.8 3.3 2.9 1.7
请据表回答:
(1)第一组在实验中起 对照  作用,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生长素浓度  .
(2)此实验结果体现生长素作用具有 两重  性,并由此推知10﹣3mol/L的IAA对黄豆胚轴生长最可能具有 抑制  作用.
(3)该同学想进一步探究IAA促进黄豆胚轴生长的最适浓度,他选择的IAA浓度范围应在 10﹣12~10﹣8  mol/L之间.正式实验中相对浓度梯度为101,则至少需设置 6  组实验.
(4)在黄豆幼苗生长过程中,与IAA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有 赤霉素  、 细胞分裂素  ,一段时间后两片子叶会脱落,从激素调节的角度看,可能是 脱落酸  (植物激素)分泌增多导致.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的各个阶段,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图表,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1)第一组中的生长素含量为0,所以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由于探究不同浓度生长素(IAA)对黄豆胚轴长度影响,所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
(2)第6组中黄豆胚轴长度比第1组的短,说明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黄豆胚的生长,体现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并由此推知10﹣3mol/L的IAA对黄豆胚轴生长最可能具有抑制作用.
(3)由于第3组中黄豆胚轴长度最长,所以想进一步探究IAA促进黄豆胚轴生长的最适浓度,他选择的IAA浓度范围应在10﹣12~10﹣8mol/L之间.正式实验中相对浓度梯度为101,则包括对照组在内,至少需设置6组实验.
(4)由于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所以在黄豆幼苗生长过程中,与IAA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有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由于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所以一段时间后两片子叶会脱落,可能是脱落酸分泌增多导致.
故答案为:
(1)对照 生长素浓度
(2)两重 抑制
(3)10﹣12~10﹣8 6
(4)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及作用特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7.科学研究发现,植物之所以能够显示出向光性,是因为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从而使背光侧生长加快,弯向光源.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的原因是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为探索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还是尖端以下的一段还是两者都可发生,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请补充实验步骤、预测结果并得出结论.
(1)材料与用具:直立生长的燕麦胚芽鞘若干、不透水的云母片若干(可插入胚芽鞘)、台灯、一侧开孔的不透光纸盒.
(2)实验步骤:(请补充②乙组和丙组处理方法)
①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胚芽鞘分成数量相等的四组,标号甲、乙、丙、丁.
②甲组在胚芽鞘的尖端插入云母片(如图);乙组 只在尖端下面插入云母片  ,丙组 在胚芽鞘的尖端及尖端下面一段都插入云母片  ,丁组不做处理.
③将甲、乙、丙、丁四组置于纸盒中,给单侧光照,适宜条件下培养.
(3)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 若甲组和丙组不向光弯曲生长,乙组和丁组向光弯曲生长,则说明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是尖端 
② 若乙组和丙组不向光弯曲生长,甲组和丁组向光弯曲生长,则说明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是尖端向下一段 
③ 若丙组不向光弯曲生长,甲、乙、丁三组都向光弯曲生长,则说明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是尖端和尖端下的一段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1)由于探究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还是弯曲生长的部位,因而设置四组实验:甲组在胚芽鞘的尖端插入云母片,乙组只在尖端下面插入云母片,丙组在胚芽鞘的尖端及尖端下面一段都插入云母片,丁组不做处理作为对照.具体位置如图:
(2)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若甲组和丙组不向光弯曲生长,乙组和丁组向光弯曲生长,则说明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是尖端;
②若乙组和丙组不向光弯曲生长,甲组和丁组向光弯曲生长,则说明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是尖端向下一段;
③若丙组不向光弯曲生长,甲、乙、丁三组都向光弯曲生长,则说明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是尖端和尖端下的一段.
故答案为:
(2)②只在尖端下面插入云母片 在胚芽鞘的尖端及尖端下面一段都插入云母片
(3)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若甲组和丙组不向光弯曲生长,乙组和丁组向光弯曲生长,则说明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是尖端
②若乙组和丙组不向光弯曲生长,甲组和丁组向光弯曲生长,则说明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是尖端向下一段
③若丙组不向光弯曲生长,甲、乙、丁三组都向光弯曲生长,则说明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是尖端和尖端下的一段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生长素横向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识图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
18.植物的根是合成激素的主要器官,又是植株生长发育的基础.请回答相关问题.
(1)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 色氨酸  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并且在这些部位,生长素只能进行单一方向的 极性  运输.
(2)主要由根尖产生并且与生长素和赤霉素等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 细胞分裂素  .
(3)干旱会导致植物体内生长素、赤霉素等明显减少,乙烯和 脱落酸  大量增加,从而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促进叶片等器官 衰老和脱落  过程.
(4)当研究水稻胚芽鞘的向光生长时,发现根具有背光生长现象,经研究该现象也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的.现已测得图中A、B、C、D四处生长素浓度,请在坐标曲线上标出A、B、C、D对应的位点.
  
根的背光生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 两重性  的特点.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分析图解:图中根的生长具有背光性,茎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生长素在单侧光的刺激下,会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因此图中B>A、C>D.
由于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C侧生长素浓度高,对根生长起抑制作用,而D侧浓度低反而促进根的生长,因此根具有背光性;
茎对生长素浓度不敏感,B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A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因此茎弯向光源生长.
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其中脱落酸、乙烯对植物的生长起抑制作用,而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均能促进植物生长.
【解答】解:(1)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并且在这些部位,生长素只能进行由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的单一方向的极性运输.
(2)主要由根尖产生并且与生长素和赤霉素等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细胞分裂素.
(3)干旱会导致植物体内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明显减少,脱落酸和乙烯大量增加,从而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促进叶片等器官衰老和脱落过程,这样可以增加植物的抗逆性,有利于植物的生存.
(4)由图1可知,A侧生长素浓度小于B侧,A、B都促进茎的生长,C侧生长素浓度大于D侧生长素浓度且D侧促进根的生长,C侧抑制根的生长,所以A、B、C、D在图中的位置如图:
.根的背光生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故答案为:
(1)色氨酸 极性
(2)细胞分裂素
(3)脱落酸 衰老和脱落
(4)见图
两重性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两重性以及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考生要区分生长素对根的生长具有两重性,而茎对生长素浓度不敏感;并且植物激素中,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之间为协同作用,脱落酸和乙烯之间也为协同作用,而前三种和后两种为拮抗作用.
19.某校生物研究小组对植物胚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问题进行探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Ⅰ.如图(1)表示研究小组用玉米胚芽鞘中段和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做的两组实验。
(1)检测①、②组的受体琼脂块发现,①组受体琼脂块含有生长素,②组受体琼脂块不含生长素。该实验现象说明 生长素在胚芽鞘内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但不能反向运输  。
(2)请预测③、④受体琼脂块的检测结果: ③组的含有生长素、④组的不含生长素  。
(3)实验中除了①组实验之外,设置②组实验的目的是 作为对照实验,证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设置③④组实验的目的是 排除策重力因素的影响  。
Ⅱ.为验证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发生在B段。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2)实验方案,请帮助其完成下列有关实验过程:
①实验材料及用具:燕麦胚芽鞘,薄云母片(生长素不能透过),一侧开孔的硬纸盒,光源等。
②实验过程;给以左侧单侧光照射,请在下列图中画出插入云母片的位置,并在图下对应的横线上作简要说明。
  
③记录实验结果:
甲 直立生长  、乙 弯向光源生长  、丙 弯向光源生长 
④实验结论: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B段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主要有: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由植物的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横向运输是由于单侧光的刺激,导致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为验证在单侧光照射下,需设置一组对比实验,实验的自变量为云母片阻断的部位不同,同时实验还需设置一组空白对照组,即不处理。
【解答】解:Ⅰ.(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组受体琼脂块含有生长素,②组受体琼脂块不含生长素,说明生长素在胚芽鞘内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但不能反向运输。
(2)由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所以③组的琼脂块含有生长素、④组的琼脂块不含生长素。
(3)实验中①组为实验组,设置②组实验的目的是作为对照实验,证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设置③④组实验的目的是排除策重力因素的影响。
Ⅱ.②本实验的目的是“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发生在B段”,可对燕麦胚芽鞘进行三种处理:阻断A段,阻断B段,不阻断任何部位以做对照。
③由于生长素横向运输是在胚芽鞘尖端,所以阻断A段后,生长素不能向背光侧运输,因而胚芽鞘直立生长;而阻断B段后,生长素能向背光侧运输,所以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而不作处理的对照组则弯向光源生长。
④根据三组实验的生长结果可以得出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B段。
故答案为:
Ⅰ.(1)生长素在胚芽鞘内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但不能反向运输
(2)③组的含有生长素、④组的不含生长素
(3)作为对照实验,证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排除策重力因素的影响
Ⅱ.②甲:阻断A端 乙:阻断B端 丙:不处理
③a.直立生长 b.弯向光源生长 c.弯向光源生长
④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B段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价和完善的能力和预期实验结果获取结论的能力。
20.生长素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一中A、B、C都是芽,其中生长素浓度最高的是 B  ,原因是 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处积累过多,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距离顶芽越近的侧芽,抑制作用越强  .
(2)茶树可通过 去除顶芽  来解除顶端优势以增加产量,还可通过在侧芽涂抹细胞分裂素来实现,细胞分裂素能促进 细胞分裂 
(3)图二是某小组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葡萄插条生根最适浓度的预实验结果,由图可知最适浓度大约是 4PPm  .图示结果 能  (能、不能)说明生长素作用有两重性.
(4)为验证幼嫩种子产生的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某小组用番茄设计了甲、乙、丙三组实验.甲组不做处理,乙组番茄花蕾期去雄、套袋,丙组番茄 花蕾期去雄、将雌蕊涂抹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和套袋处理  (填处理方式).实验结果 甲产生果实、乙不能产生果实、丙产生果实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顶端优势的产生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不断下运积累与侧芽,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造成的;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
本题题图为解题的切入点.分析图可知,随着生长素素类似物的浓度的升高,葡萄枝条生根数先增多,后减少;但是该图的最大生长素素类似物的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抑制生根的,体现了高浓度抑制生根.
【解答】解:(1)由于植物具有明显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处积累过多,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距离顶芽越近的侧芽,抑制作用越强.所以其中生长素浓度最高的是B.
(2)茶树可通过去除顶芽来解除顶端优势以增加产量,还可通过在侧芽涂抹细胞分裂素来实现,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
(3)当生长素类似物浓度为4PPm时,葡萄插条生根数最多由图,可以推断出最适浓度大约是4PPm.图示中显示,随着生长素素类似物的浓度的升高,葡萄插条生根数先增多,后减少;当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大于8PPm时,生根数少于没有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葡萄插条生根数,由此可见此图能说明生长素作用有两重性.
(4)该实验是验证幼嫩种子产生的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实验过程中要设计对照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①甲组不做处理,乙组番茄花蕾期去雄、套袋,两组的变量是否授粉,授粉的果实内部能够形成种子,没有授粉的果实内部不能形成种子,两组实验结果对比,说明发育着的种子能促进果实的发育.
②乙、丙组的变量是有无涂抹生长素,涂抹生长素的发育成了果实,没有涂抹生长素的没有发育成果实,两组实验结果对比说明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
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发育中的种子能够产生生长素,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
故答案为:
(1)B 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处积累过多,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距离顶芽越近的侧芽,抑制作用越强
(2)去除顶芽 细胞分裂
(3)4PPm 能
(4)花蕾期去雄、将雌蕊涂抹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和套袋处理 甲产生果实、乙不能产生果实、丙产生果实
【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分析曲线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难度适中.
21.如表为不同生长素浓度溶液对某植物离体器官生长影响的结果统计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植物离 生长素溶液浓度c/mol﹣L
体器官 10﹣10 10﹣8 10﹣6 10﹣4 102
根 促进 ﹣ 抑制 抑制 抑制
芽 ﹣ 促进 抑制 抑制 抑制
茎 ﹣ ﹣ ﹣ 促进 抑制
(1)从表中可以看出,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有 两重性  特点,这种生理特点与 器官  、 浓度  有关。(2)请判断生长素浓度为10﹣8时该离体植物的根的生长情况可能是 促进、也可能是抑制(促进或抑制)  。
(3)在此基础上欲探究生长素促进芽生长的最适浓度,请简述实验的基本思路 在10﹣8~10﹣6浓度之间设置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来培养植物的芽,观察芽的生长情况  。
(4)在农业实践中,为了促进植物根茎的生长,并不直接采用生长素而是采用萘乙酸、2,4﹣D等生长素类似物,最可能的原因是 植物体内有分解生长素的酶,而没有分解生长素类似物的酶,用生长素类似物的药效比较持久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同一浓度的生长素敏感性不同,根对生长素最为敏感,其次是芽,茎对生长素最不敏感。胚芽和胚根都可以产生生长素。
【解答】解:(1)据表格显示,不同生长素即可促进该植物生长,也可抑制该植物的生长,这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同的器官作用不同,不同浓度生长素对同一植物器官作用效果不同。
(2)生长素浓度为10﹣10c/mol﹣L时,对该离体植物的根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生长素浓度为10﹣6c/mol﹣L时,对该离体植物的根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那么,生长素浓度为10﹣8时该离体植物的根的生长情况可能是促进、也可能是抑制(促进或抑制)。
(3)据表中信息可知,当生长素浓度在10﹣8c/mol﹣L时,促进芽的生长,当浓度为10﹣6c/mol﹣L时,抑制芽的生长。如果欲探究生长素促进芽生长的最适浓度,需要在10﹣8~10﹣6c/mol﹣L浓度之间设置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来培养植物的芽,观察芽的生长情况。
(4)植物体内有分解生长素的酶,而没有分解生长素类似物的酶,用生长素类似物的药效比较持久,因此采用生长素而是采用萘乙酸、2,4﹣D等生长素类似物。
故答案为:
(1)两重性 器官 浓度
(2)促进、也可能是抑制(促进或抑制)
(3)在10﹣8~10﹣6浓度之间设置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来培养植物的芽,观察芽的生长情况
(4)植物体内有分解生长素的酶,而没有分解生长素类似物的酶,用生长素类似物的药效比较持久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考生要能够理解顶端优势的原因,并且明确生长素的两重性和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难度适中。
22.为了探究光照和重力对横放状态下植物生长的影响,某同学对刚萌发的盆栽燕麦分别进行了如图1的处理,弯曲生长情况用柱状图(图2)表示.
1)如果实验结果为图2所示的情况,则说明 重力  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
2)实验一段时间后,第④组燕麦长成了图3所示的形态,请分析原因: 在重力作用下,根、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但根对生长素浓度敏感,高浓度抑制生长;茎对生长素浓度不敏感,浓度高促进生长,浓度低生长不明显  .
3)植物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机理可以用图4简单表示,图4中物质B是 纤维素  .
4)物质A转变为物质B发生在 高尔基体  (细胞结构).
5)由图4可以看出,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的生命活动的影响体现在 A、B  (多选).
A.调节生化反应 B.调节遗传信息的表达 C.参与物质转变过程 D.参与细胞内能量转换.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植物激素调节,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根据具体描述做出判断.光照和重力都能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具有双重作用,即低浓度促进芽的生长,高浓度抑制芽的生长.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解答】解:(1)通过图1中的实验和图2中盆栽燕麦向上弯曲程度,可推测重力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
(2)图3所示的形态是由于在重力作用下,根、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但根对生长素浓度敏感,高浓度抑制生长;茎对生长素浓度不敏感,浓度高促进生长,浓度低生长不明显,因而表现为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
(3)通过图4可知,物质B将构成细胞壁,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所以物质B是纤维素.
(4)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5)由图4可以看出,生长素可作用于转录过程,通过产生的酶来影响物质的合成,所以说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的生命活动的影响体现在调节遗传信息的表达、调节生化反应.
答案:(1)重力
(2)在重力作用下,根、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但根对生长素浓度敏感,高浓度抑制生长;茎对生长素浓度不敏感,浓度高促进生长,浓度低生长不明显
(3)纤维素
(4)高尔基体
(5)A、B
【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及双重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3.如图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观察后据图回答.
(1)当生长素的浓度为10﹣10mol/L左右时,能明显是促进 根  的生长,但对芽和茎的作用 微弱  .
(2)当生长素浓度由10﹣10mol/L增大到10﹣7mol/L时,对根的作用是 逐渐减弱直至抑制  ;对茎的作用是 增强  .
(3)上述曲线说明,不同器官对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反应 不同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图中曲线表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解答】解:(1)当生长素的浓度为10﹣10mol/L左右时,根的促进生长作用最明显,所以能明显是促进根的生长,但此生长素浓度对芽和茎基本没有促进作用,因而对芽和茎的作用微弱.
(2)根据图中曲线分析,当生长素浓度由10﹣10mol/L增大到10﹣7mol/L时,对根的作用是逐渐减弱直至抑制,对茎的作用是逐渐增强.
(3)上述曲线说明,不同器官对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反应不同,并表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
故答案为:
(1)根 微弱
(2)逐渐减弱直至抑制 增强
(3)不同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的有关生长素的知识答题,同时能根据曲线图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特别是曲线下降阶段,千万不要误认为曲线下降就代表抑制作用.
三.实验题(共5小题)
24.在“观察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组,某小组同学选用生长素类似物吲哚丁酸(IBA)进行如下子课题实验:
实验步骤:
①取同种植物生理状况相同的带芽的枝条若干,均分为A、B、C、D、E五组;
②将五组枝条的下端分别浸泡在下表所示的溶液中,处理1天后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
③一段时间后, 观察五组枝条的生根情况,统计每组枝条的平均生根数量  。
实验结果(如表):
枝条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
溶液浓度(mol/L) 清水 10﹣10 10﹣7 10﹣4 10﹣1
平均生根数量(条) 11 23 31 31 7
(1)该子课题实验的名称可以是 “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  。
(2)将实验缺少的步骤补充完整 观察五组枝条的生根情况,统计每组枝条的平均生根数量  。
(3)B组以及 A组和E  组可以说明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也具有两重性特点。
(4)为得到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接下来的实验思路为 在生长素类似物浓度10﹣7~10﹣4之间设计更细浓度梯度进行实验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实验课题根据自变量和因变量来确定,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因变量是生根数量,设置清水组的目的是对照作用。所以该小组研究的子课题是: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
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的上升,促进生根的效果越来越强,超过一定范围,会抑制生根。
【解答】解:(1)该子课题实验的名称是“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
(2)实验步骤:
①取同种植物生理状况相同的带芽的枝条若干,均分为A、B、C、D、E五组;
②将五组枝条的下端分别浸泡在下表所示的溶液中,处理1天后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五组枝条的生根情况,统计每组枝条的平均生根数量。
(3)B组平均生根数量比A清水组多,促进生根;E组平均生根数量比A清水组少,抑制生根,因此B组以及A组和E组可以说明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也具有两重性特点。
(4)为得到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接下来的实验思路为在生长素类似物浓度10﹣7~10﹣4之间设计更细浓度梯度进行实验。
故答案为:
(1)“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
(2)观察五组枝条的生根情况,统计每组枝条的平均生根数量
(3)A组和E组
(4)在生长素类似物浓度10﹣7~10﹣4之间设计更细浓度梯度进行实验
【点评】本题属于信息题,考查了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根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提取题干图文信息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5.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自茎段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将切开的茎段浸没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如图1所示.若上述黄化苗茎段中的生长素浓度都是促进生长的,放入水中后半边茎内、外两侧细胞中生长素浓度都不会升高.
(1)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分析并推测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现象的三种可能原因.
原因1是: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且其促进细胞生长的效果更明显.
原因2是: 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低  ,且其促进细胞生长的效果更明显.
原因3是: 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  ,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
(2)进一步的研究证明,原因3是正确的,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对此进行验证.请完成相关空缺的内容.
Ⅰ.实验器材: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若干、大小相同的 琼脂块  若干、 胚芽鞘  若干、刀片、测量角度的工具.
Ⅱ.实验原理:略
Ⅲ.实验步骤(过程如图2)
①将所有植物的幼茎段对半纵切,再将所有半边茎自下而上对称纵切至约处.
②取20根半边茎切段,在其底端的 外侧和内侧分别放置琼脂小块  ,外侧的琼脂小块依次标记为A1、A2、…A20,内侧的琼脂小块依次标记为B1、B2、…B20.
③一段时间后,将所有琼脂小块分别放置在 40  个 去除尖端的胚芽鞘  的顶端左侧,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④待胚芽鞘出现明显的 弯曲生长  现象后,测量每枝胚芽鞘的弯曲度,记录于下表中(表格略)
Ⅳ.预期实验结果: 相对应的A、B两组胚芽鞘的弯曲度基本相同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分析图示幼茎段的弯曲现象,一般认为原因为:内侧生长素浓度高,导致内侧生长快而向外侧弯曲生长;
而题中提出“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因此只要通过实验验证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即可.
【解答】解:(1)根据生长素浓度大小关系,无非有三种情况:内>外、内<外、内=外,题中已给“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和“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因此第二种原因为: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低.并且当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而效应不同时,只有可能是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2)Ⅰ、实验器材可以从图中实验步骤中获得.
Ⅲ.在补充实验步骤时要结合过程图,图中看到,取20根半边茎切段,在其底端的外侧和内侧分别放置琼脂小块,由于有40个琼脂小块,因此一段时间后,将所有琼脂小块分别放置在40枝去除尖端的胚芽鞘的顶端左侧,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待胚芽鞘出现明显的弯曲生长现象后,用测量角度工具测出每枝胚芽鞘的弯曲度,记录于下表中.
Ⅳ.由于题中提出原因3是正确的,即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因此实验处理后A、B两大组胚芽鞘的弯曲度基本相同.
故答案为:
(1)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低 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
(2)琼脂块 胚芽鞘(顺序可颠倒) 外侧和内侧分别放置琼脂小块 40 去除尖端的胚芽鞘 弯曲生长 相对应的A、B两组胚芽鞘的弯曲度基本相同
【点评】本题属于信息题,考查了有关生长素两重性的实验设计,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6.脱落酸(ABA)是植物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激素.最新研究发现脱落 酸与糖类代谢存在一定的联系.实验人员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溶液处理以蔗糖作为碳源培养 的水稻愈伤组织,实验数据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表明,水稻愈伤组织能从培养基中直接吸收蔗糖.从图甲看出,ABA可以促进水稻愈伤组织内 淀粉  的积累.从图乙可知,在0 42d范围内,实验组的还原糖含量普遍低于对照组.推测ABA 抑制  愈伤组织内还原糖的生成或促进细胞内还原糖的氧化分解.
(2)实验人员发现:培养基中蔗糖和脱落酸(ABA)的浓度会影响愈伤组织细胞内淀粉的积累.为了探究促使水稻愈伤组织细胞内淀粉积累的最适蔗糖和脱落酸(ABA)的浓度比例,某实验小组以水稻为材料,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①实验分组:取水稻的外植体,在培养基中培养获取一定数量的愈伤组织,另配制水稻愈伤组织基本培养液备用.配制浓度比例分别为a1、a2…an的蔗糖和脱落酸溶液.
②接种与培养:将上述溶液分别加入配制好的水稻愈伤组织基本培养液,共分为 n+1  组,每组中接种加入 生理状态相同、数量相等的愈伤组织  .
③观察与统计: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分离获取各组培养的愈伤组织细胞,测定(各组)细胞内的 淀粉含量  一并记录.进行多次试验,获取多组数据.
④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3)发芽的马铃薯含有毒素,人们储存马铃薯时常喷施脱落酸,目的是 抑制马铃薯发芽  .研究发现,人体内也含有脱落酸,脱落附能抑制人肝癌细胞DNA的复制而将其阻滞于 分裂间期  期.胡萝卜含较多的脱落酸,胡萝卜鲜榨成汁饮用比煮熟食用防癌的效果更好,原因是 鲜榨可以避免高温分解脱落酸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甲中,与对照组相比,加入ABA的实验组的淀粉含量相对较高,说明ABA可以促进水稻愈伤组织内淀粉的积累.图乙中,在0~42d范围内,实验组的还原糖含量普遍低于对照组,说明ABA能抑制愈伤组织内还原糖的生成.
【解答】解:(1)图甲中,与对照组相比,加入ABA的实验组的淀粉含量相对较高,说明ABA可以促进水稻愈伤组织内淀粉的积累.图乙中,在0~42d范围内,实验组的还原糖含量普遍低于对照组,说明ABA能抑制愈伤组织内还原糖的生成或促进细胞内还原糖的氧化分解.
(2)①本题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促使水稻愈伤组织细胞内淀粉积累的最适蔗糖和脱落酸(NBA)的浓度比例.首先取水稻的外植体,在培养基中培养获取一定数量的愈伤组织,同时配制水稻愈伤组织基本培养液备用.配制浓度比例分别为a1、a2…an蔗糖和脱落酸(ABA)溶液.
②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将上述溶液分别加入配制好的水稻愈伤组织基本培养液,共分为n+1组(n种浓度的蔗糖和脱落酸溶液+1组对照组);此外实验设计还需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每组中接种入生理状态相同、数量相等的愈伤组织.
③最后测定和记录各组细胞内的淀粉含量,分析得出结论.
(3)脱落酸能抑制发芽,人们储存马铃薯时常喷施脱落酸,目的是抑制马铃薯发芽,肝癌细胞DNA的复制发生在间期,人体内也含有脱落酸,脱落附能抑制人肝癌细胞DNA的复制而将其阻滞于分裂间期,胡萝卜含较多的脱落酸,胡萝卜鲜榨成汁饮用比煮热食用防癌的效果更好,原因是鲜榨可以避免高温分解脱落酸
故答案为:
(1)淀粉 抑制
(2)②n+1 生理状态相同、数量相等的愈伤组织
③淀粉含量
(3)抑制马铃薯发芽 分裂间期 鲜榨可以避免高温分解脱落酸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植物激素的功能和探究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27.乙烯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促进黄瓜多开雌花的作用.请你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加以验证.
(1)实验材料及用具:
适宜浓度的乙烯利溶液、盆栽长至两片真叶且长势一致的黄瓜幼苗若干盆、蒸馏水、滴管等.
建议滴加药物处理的时间:当植物长至4片真叶时,于每天下午(晴天)16:00左右在黄瓜幼苗的顶芽处 滴上处理液;当长至12个节位时,便停止滴液.
(2)实验步骤:
①把长势相同的黄瓜幼苗均分成两组,编成1号组和2号组.第1组为实验组,第2组为对照组.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
②当该黄瓜幼苗长至4片真叶时,于每天下午(晴天)16:00左右在实验组的幼苗顶芽处滴上4滴 (适宜浓度的)乙烯利溶液  ;在对照组的幼苗顶芽处滴上 4滴蒸馏水  .当长至12个节位时,便停止滴液.
③过一段时间 观察实验结果(雌花数量)  .
(3)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
实验结果(用多于/等于/少于表示) 实验结论(能促进/不能促进/抑制)
1号组雌花数 等于 2号组雌花数 乙烯利 不能促进  黄瓜多开雌花
1号组雌花数  多于  2号组雌花数 乙烯利 能促进  黄瓜多开雌花
1号组雌花数  少于  2号组雌花数 乙烯利 抑制  黄瓜多开雌花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分析题图: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乙烯利具有促进黄瓜多开雌花的作用,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否添加乙烯利处理幼苗的顶芽,因变量是雌花数量,据此答题.
【解答】解:(2)准确运用探究实验的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如实验组滴了4滴适宜浓度的乙烯利溶液,对照组就要滴4滴蒸馏水;
②该黄瓜幼苗长至4片真叶时,于每天下午(晴天)16:00左右在实验组的幼苗顶芽处滴上4滴(适宜浓度的)乙烯利溶液,在对照组的幼苗顶芽处滴上4滴蒸馏水,
③过一段时间观察实验结果(雌花数量).
(3)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
若1号组雌花数等于2号组雌花数,结论是乙烯利不能促进黄瓜多开雌花.
若1号组雌花数多于2号组雌花数,结论是乙烯利能促进黄瓜多开雌花.
若1号组雌花数少于2号组雌花数,结论是乙烯利抑制黄瓜多开雌花
故答案为:
(2)(适宜浓度的)乙烯利溶液  4滴蒸馏水  观察实验结果(雌花数量)
(3)预测实验结果时,要讨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不能促进
多于 能促进
少于 抑制
【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乙烯利具有促进黄瓜多开雌花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的能力,难度适中.需要准确运用探究实验的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如实验组滴了4滴适宜浓度的乙烯利溶液,对照组就要滴4滴蒸馏水;预测实验结果时,要讨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28.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一)方法步骤
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接通台灯电源24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二)实验结果预测
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 3、4、5  装置,而玉米幼苗基本停止生长的是 2  装置.
(三)部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推论
(1)根据 1  和 3  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2)根据 1  和 2  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