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白杨礼赞
八年级上册第15课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我想问问大家:“礼赞”是什么意思?
明确:崇敬和赞美。从题目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作者是要表达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1.通过解题和朗读,抓反复出现的语句,理清文章脉络,
把握昂扬向上的感情。
2.通过研读,抓住白杨树的特征,理解白杨树的精神,结合背景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通过比较深化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3.通过品味语段,理解烘托、对比、抑扬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培养写作技法运用能力。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活动1、读准字音:
坦荡如砥( ) 恹恹( )欲睡
虬枝( ) 无边无垠( )
婆娑( ) 秀颀( )
dǐ
yān
qiú
yín
suō
qí
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活动2、明确关键句:(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活动3:联系上下文朗读关键句,思考:从“实在是不平凡的”到“决不是平凡的”,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差异?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读出自豪)
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读出赞叹)
决不是平凡的树! (读出坚定)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读出理性)
二、细读课文,深度研读
这些语句连起来,我们可以有哪些新发现?
赞美白杨树的原因是白杨树不平凡;
“赞美”、“不平凡”反复出现,
“赞美”是本文的情感线索,
“不平凡”是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是结构文章的线索。
二、细读课文,深度研读
活动4:四个关键句将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串联在了一起。请研读每个关键句子所引领的内容,思考: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何处?
白杨的生长环境不平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雄伟、伟大。
白杨树的外形不平凡——笔直、向上、倔强挺立。
白杨树的精神不平凡——伟岸,正直,质朴,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白杨树象征的人物不平凡——象征着质朴、坚强、力求上进、团结一心、守卫家乡的北方农民。
二、细读课文,深度研读
活动5:思考作者所赞美的北方农民,指的是哪一群人?
背景链接:从1940年5月起,作者茅盾在延安生活了5个月,他耳闻目睹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从这看到了中华民族光明的前途,因此在1941年写下了这篇文章。
作者笔下挺拔向上、极普通却不平凡的白杨树与作者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因此,作者所赞颂的北方农民,指的是在共产党领导下英勇不屈的广大抗日军民。
四、延伸阅读,理解中心
全文五次赞美白杨树,第1段起了统领全文的作用,点明“白杨树不平凡”这根主线,接着通过二赞、三赞、四赞,层层深入的借物咏人,寓情于物。
课堂总结
白杨树
我赞美
情感线索
结构文章线索
不平凡
白杨礼赞
A.熟记读读写写中生字,任选5个生词造一个句子。
B.熟读并背诵第6——7段。
C.课后查找:象征手法。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1.播放歌曲《蜗牛》。
该不该搁下重重的壳,寻找到底哪里有蓝天。随着轻轻的风轻轻的飘,历经的伤都不感觉疼。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裹着轻轻的仰望......
活动1:思考《蜗牛》的歌词与《白杨礼赞》在写法上有没有相似之处?
明确:都运用了象征手法
《蜗牛》的歌词中,蜗牛象征着每一个努力追逐梦想的普通人。
《白杨礼赞》中,白杨树象征着英勇不屈的广东抗日军民。
一、导入新课
《白杨礼赞》中作者是如何建立起白杨树和北方广大抗日军民之间的联想的?朗读课文第7自然段,思考这一问题。
白杨的精神——伟岸、正直、质朴、坚强不屈、傲然挺立、守卫家乡、力求上进。
北方农民的精神——严肃、坚强不屈、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紧密团结、力求上进。
结合特定的写作背景,得出:白杨树象征着英勇不屈的广大抗日军民。
活动2:小组合作,探究象征手法的使用
二、写法探究,领会学习
象征
物
白杨礼赞
人
精神
白杨树
力争上游
倔强挺立
民族
抗日精神
力争上游
倔强挺立
北方农民
守卫家乡的哨兵
坚贞不屈
象征手法的解读思路是:把握想物象特点——结合背景分析——关联相似性——解读象征意义。
知识链接
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手法叫象征。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象征物和被象征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
活动3:听歌曲《红梅赞》,思考歌曲中的红梅的象征意义。
《红梅赞》歌词: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新春来,新春来。
创作背景:这首歌曲是歌剧《江姐》的主题歌。“江姐”是小说《红岩》中的人物江雪琴。《红岩》描写了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狱中地下革命斗争,而以齐晓轩、许云峰、江雪琴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狱中进行了英勇战斗,虽然这些共产党人最后惨遭屠杀,但却充分显示了这些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不惧严寒、昂首怒放
英勇无畏
解读红梅的象征意义:
红梅的特点:
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
象征意义:
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共产党人
二、写法探究,领会学习
探究烘托、抑扬、对比等写作技巧的使用。
活动4: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提问: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高原的景象是一望无际的,“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高原上有黄色的土和绿色的麦浪,像“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这里用的是烘托技巧。写高原景象是为了交代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进行铺垫、蓄势。
活动5:本文写法上有抑扬,富于变化。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明确:第2自然段描述完高原景色后,接着写这样的景色带给作者的感受——先是感受到了“雄壮”,接着又觉得有一些“单调”,这是为接下来写猛然见到白杨树时“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为突出柏杨树的“不平凡”蓄足气势,这就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第7自然段前两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好女子”,紧接着说它“伟岸,正直,质朴”等等,夸它是“伟丈夫”,也是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抑扬手法的使用,一是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可更加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活动6: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是不是有些多余?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不多余,这是为了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两种树所代表的人也不同,一是代表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代表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小结:好的文章常常会用一些特殊的技法来增强表达效果,如铺垫、伏笔、烘托、渲染、抑扬、对比等。我们今天学习了烘托、抑扬、对比,同学们不妨尝试将这些技巧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为自己的作文增色。
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些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托物言志的散文往往借某一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或表达作者的思考。因此,这类散文首先要细致描绘这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常常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物与志的结合,象征的手法是很好途径。
托物言志的散文可采用“物——人——精神”的思维模式进行解读。
三、归纳特点,总结运用
托物言志散文的阅读策略
借助标题找托物
抓住外形析品质
物人相似明寓意
知人论世悟情志
四、随堂练习
1. 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婆娑(suō) 倔强(juè) 主宰(zǎi) 旁逸挟出(yì)
B.开垦(kěn) 虬枝(qiú) 倦怠(dài) 无边无垠(yíng)
C.锤炼(chuí) 诸如(zhū) 秀颀(qí) 屈曲盘旋(qū)
D.参天(cān) 晕圈(yùn) 刹那(shà) 纵横绝荡(zòng)
c
2.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据联合国难民署称,俄乌军事冲突发生后,有10万乌克兰人不得依依不舍地离开自己的家园。
B.白杨树不仅树干十分结实,能够建造房屋,而且它高大挺拔。
C.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电子产品极其广泛地进入大众的生活。
D.北京冬奥会上,中国队以15枚奖牌完美收官,金牌数和奖牌数均创历史新高。
D
3.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为新百年征程的首部献礼片,《浴血大别山》还原英雄血战到底的场面,歌颂先烈不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B.毒品犹如一朵潜滋暗长的“恶之花”,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安全危害。
C.龙灯大草原坦荡如砥,据说每年要改变十二次颜色,每一次改变都美艳无比。
D.元旦期间,在商场的抽奖活动中,邻居王阿姨幸运地抽到一等奖,这真是妙手偶得啊!
D
五、作业布置
A.阅读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说出梅花象征的意义。
B. 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