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8 11:1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记承天诗夜游


记承天诗夜游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诗词豪放洒脱,开创豪放派词风,善书画。一生仕途坎坷,却乐观豁达。
文 :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 :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 :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与 黄庭坚、米芾fú、蔡襄 并称为“宋四家”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
政敌欲置他于死地,经苏辙、张方平等人多方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无住所,无薪俸。
文体知识
《记承天寺夜游》“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体裁分类: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行文可记叙,可说明,可描写,亦可抒情。
初步感知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lè)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初步感知
疏文解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省略句,省略主语“我”
门。单扇的门曰户。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优美,动人游兴)。
高兴、快乐的样子。
疏文解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考虑,想到。
行乐,寻乐。取乐。
代词,相当于“……的人”
于是,就
【译文】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疏文解意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倒装句,状语后置,相与于中庭步
共同,一起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大概是
【译文】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吧。
疏文解意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清闲的人
助词,与“如”连用,译为“像……的”
罢了
【译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初步感知

从标题《记承天寺夜游》中找出一个关键字。
初步感知
时间
时间
时间
地点
时间
人物
①_______________
时间
原因
时间
事件
②_______________
苏轼、张怀民
庭院赏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承天寺
月色入户,想邀人共同游乐
初步感知
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找关键句,再体会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闲人”
欣喜之情
有点儿遗憾
急切、激动、渴望
心有灵犀的喜悦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从容、闲适
关键句
心情
精读细研
你觉得“月色入户”中的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入”字用得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人为伴。
精读细研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郁寡欢之情。
“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精读细研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有什么作用?
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绘庭院景色。写月光好像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藻、荇交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真可谓月光如水,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古人常用竹柏比喻君子、友人,苏轼借景抒情,表达了他与张怀民深厚的友谊。
精读细研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领悟“闲”之意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
  问题: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精读细研
2.领悟“闲”之情
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闲”字是文眼,“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两人之闲,点明主旨。
①、反映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②、反映了作者身为闲官的闲事。
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暇顾及良辰美景
情感: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精读细研
如何理解“闲人”一词?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不是指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具体指有闲情雅致的人。
其次,“闲人”一词中包含着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主旨归纳
此文通过对夜游承天寺庭院所见的月下美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的旷达胸襟。
探究思考
比较《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思想感情、风格、作者的不同点。
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探究思考
风格:
《答谢中书书》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很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
《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作者:
陶弘景:是一个追求自由的隐逸者,他热爱山水,不慕名利,拒绝做官,隐匿于山水之中陶冶性情。
苏轼:身处人世间,乐观豁达,积极排解生活中的不如意。他认识到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人更应该用一种旷达的心境去面对自己,面对世界。
探究思考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体会其妙处。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两岸石壁,五色交晖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共:共同。
交:交相。
俱:都。
入:耸入。 见:看见。
将:将要。 乱:纷乱。
欲:将要。 竞:争相,争着。
·
·
·
·
·
·
·
·
·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月下感慨
庭中月色
赏月缘由
豁达乐观
悲凉感慨
议论
描写
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