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章 神经调节
一、选择题
1.某人因受外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
A.脑干和脊髓 B.小脑和脊髓
C.小脑和脑干 D.只有脊髓
2.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
A.上课时边听讲边记笔记
B.打瞌睡同学的手触到烫的物体猛的缩回
C.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D.红灯停绿灯行
3.共享单车一度成为街头巷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下列关于共享单车骑行过程中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B.维持呼吸作用的神经中枢在小脑
C.维持躯体运动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脑干
D.维持体温平衡的中枢在下丘脑
4.下列实例不能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尿检时,没有尿意也能取到尿液
B.针刺指尖时,忍着不缩手
C.紧张时,深呼吸平复快速的心跳
D.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5.在医院看病或者体检,经常会化验血液。采集手指血时,人会感觉疼痛但不会缩手,在此过程中不会发生( )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B.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神经递质
C.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控制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6.如果一个健康人受到惊吓后的收缩压>140mmHg,可以通过神经调节恢复正常.在下列的反射弧中,②应该是( )
①②主动脉和颈动脉壁上压力感受器→心血管中枢→心脏、血管.
A.交感神经 B.副交感神经
C.感觉神经 D.植物性神经
7.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完成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B.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完整不一定能形成反射
C.感受器由感觉神经末梢组成,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组成
D.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8.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颅腔内的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脊髓位于脊柱椎管内,属于外周神经系统
B.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某一神经中枢可负责调控不同的生理功能
C.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憋尿”,说明排尿活动可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
D.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脑部结构是小脑
9.下列成语和人的神经活动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过目成诵”与大脑皮层言语区有关
B.“气喘吁吁”主要与下丘脑有关
C.“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
D.“踉踉跄跄”主要是小脑调节异常
10.下列关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功能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代表区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B.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大致是倒置的
C.若刺激右侧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可引起其左侧肢体运动
D.用电刺激中央前回某一区域时,接受刺激的是反射弧中的感受器
11.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刺激图中M点,电流表的指针偏转1次
B.肌肉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刺激N点引起的肌肉收缩属于反射
12.下列有关反射弧的结构(如图)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切断E处,刺激B处,不会引起效应器反应
B.当兴奋传到E点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C.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只能是A到F的方向
D.用药物阻断D部位兴奋的传递,刺激E点,可以完成反射活动
13.如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虚线内代表神经中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端与效应器相连接,b端与感受器相连
B.c处的液体是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的改变会影响兴奋的传递
C.在d、e 点之间连接了灵敏电流计,刺激F点和G点都能使电流计发生相同的偏转
D.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无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能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
14.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痛觉在图中的甲方框处形成
B.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分布是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C.图中共6个突触,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到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
D.甲代表的低级中枢受乙代表的高级中枢的控制
15.阿托品是一种常见的麻醉药物。某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一肌肉接头处置于生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收缩减弱甚至不能收缩;再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后,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能水解乙酰胆碱)。据此判断,阿托品抑制突触处的兴奋传递的机制可能是( )
A.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
B.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C.破坏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
D.阻断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
16.研究人员对突触a、b的突触前神经元给予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测量两突触前、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静息状态下膜两侧存在一定的电位差是Na+内流所致
B.刺激后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一个小的动作电位,但该动作电位不能传播
C.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类似,可产生动作电位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D.兴奋在突触前、后神经元间的传递有一定的延迟,与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出突触前膜、扩散到突触后膜有关
17.同声翻译又称同步口译,是译员在不打断讲话者演讲的情况下,不停地将其讲话内容传译给听众的一种口译方式。在译员专心进行同声翻译时,参与的高级神经中枢主要有( )
A.下丘脑 B.V区 C.S区 D.W区
18.如图表示一个离体传出神经元。该神经元在X位置受到适宜刺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X处受到适宜刺激,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B.神经冲动会到达Y和Z处
C.Z处会有神经递质释放
D.Y可与肌肉或腺体相连
19.如图为人体某神经调节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针刺肌肉后,图中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感受器产生兴奋主要是因为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C.针刺手指皮肤后,兴奋到达脊髓中枢,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痛觉
D.针刺取血时未出现缩手反射,与脊髓中枢内突触的抑制有关
二、多选题
(多选)20.在学习过程中,要强调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要反复复习,其原因有( )
A.动用各种器官有利于建立新的条件反射
B.动用各种器官有利于促进神经元的活动和新突触的建立
C.反复复习是将信息反复运用、强化,不会建立新的神经联系
D.反复复习有利于强化已有的神经联系
(多选)21.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表示神经元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存在完整的反射弧
B.⑥为传出神经纤维
C.肌肉受到刺激传导到大脑皮层产生感党,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为④⑤⑦
D.若肌肉受到刺激不自主收缩,则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为④⑤⑥
(多选)22.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进行实验,如图a、d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b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流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c为神经与肌细胞形成的突触,正常情况下,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刺激传出神经上任一点,均可检测到电位变化
B.如果用a刺激神经(刺激强度适宜),在b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C.如果用d刺激骨骼肌(刺激强度适宜),骨骼肌不收缩,表明骨骼肌受损
D.用a刺激传出神经,在b处检测到电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表明c处受损
三、实验题
23.如图为缩手反射受大脑皮层控制的反射弧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反射弧中的位点,Ⅰ、Ⅱ、Ⅲ表示三个电流表(实验开始时,只连接电流表Ⅰ、Ⅱ),甲、乙表示缩手反射高级和低级神经中枢,据图回答问题:
(1)若要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导,可先刺激A点,发现电流表Ⅰ、Ⅱ都发生偏转,D点所在的肌肉收缩;再选择刺激 (填“B”、“C”、“D”)点,出现的实验现象是 。
(2)大脑皮层发出的某些神经可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促进突触后膜发生Na+的内流;另一些神经可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促进突触后膜发生Cl﹣的内流。为探究由大脑皮层发出的N点所处的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类型,先按图示方式联接电流表Ⅲ,此时电流表发生如图所示的偏转;刺激N点,若发生 现象,则N点所处神经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若发生 现象,则N点所处神经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四、解答题
24.如图为人体的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甲中反射弧较为简单的是 (填“缩手反射”或“膝跳反射”)。直接刺激图中⑥处也能引起缩手反应,该过程 (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图甲缩手反射中,手被钉刺后立即缩回,并不是在感觉到痛后才缩回,这个事实说明调节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 。在检查膝跳反射时,如果测试者事先告诉受试者,受试者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抵制或加强这一反射,可见膝跳反射受 的控制。
(3)图乙中,兴奋在细胞A与细胞B之间的传递方向是 ,原因 。
(4)如果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破伤风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引起肌肉收缩,由此可见甘氨酸属于 (填“兴奋”或“抑制”)性神经递质,它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图乙突触后膜上的[ ] 特异性结合引起 (填“Na+”或“Cl﹣”)内流,导致膜电位表现为 。
(5)如果某同学的腿被针扎到,该同学会对其他人说“我被扎到了,有点疼”。该过程一定有言语区的 区参与。
25.如图是体育运动对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与BDNF(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关系的图解(示部分过程),据图回答问题:
(1)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 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长期记忆则与 的建立有关。
(2)运动应激能促进a过程,a过程是指BDNF基因的 。
(3)据图可知,BDNF具有促进递质的释放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若向大鼠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将导致突触间隙内b物质的含量 (填“增加”“不变”“减少”)。BDNF的释放依赖于突触前膜具有 。
(4)图中c是突触蛋白,运动应激训练后的大鼠海马区c物质增多,促进b的释放增多,则物质b与AMPA结合后,将发生 信号的转换,引起d处发生电位变化。同时运动过程中, 通过分泌TRH进行分级调节,进而会促进神经细胞兴奋性增强。
26.γ﹣氨基丁酸(GABA)作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神经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
(1)GABA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后,贮存在 内,以防止被胞浆内其它酶系所破坏.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GABA释放,并与位于图中 上的GABA受体结合.该受体是膜上某些离子的通道.当GABA与受体结合后,通道开启,使氯离子内流,从而使突触后神经细胞 (填“兴奋”或“抑制”).
(2)释放的GABA可被体内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GABA的量不正常,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缓解病情.这是由于 ,从而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
(3)图中麻醉剂分子嵌入的结构是 ,它的嵌入起到了与GABA一样的功能,从而可 (填“缩短”或“延长”)该离子通道打开的时间,产生麻醉效果.
27.如图是从蛙体内剥离出的某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其中甲表示神经中枢,乙、丙未知,神经A、B上的1、2、3、4为4个实验位点。
现欲探究神经A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请结合所给器材,完成以下内容。
材料:从蛙体内剥离出来某反射弧(反射弧结构未受破坏)。
供选择仪器:剪刀,电刺激仪,微电流计。
(1)如果该反射弧的效应器为运动神经末梢及其连接的肌肉。探究神经A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的方法步骤为(只在神经A上完成):
①先用剪刀在神经A的 将其剪断;
②再用电刺激仪刺激神经A上的实验点1,若 ,则神经A为传入神经,若 ,则神经A为传出神经。
(2)如果在实验过程中要保证神经A和神经B的完整性,探究神经A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的方法步骤为(每个实验位点只能用一次):
①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实验位点2和实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
②用电刺激仪刺激实验位点1,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 次,则神经A为传出神经;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 次,则神经A为传入神经。
③用电刺激仪刺激实验位点4,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 次,则神经A为传出神经;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 次,则神经A为传入神经。
第2章 神经调节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某人因受外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
A.脑干和脊髓 B.小脑和脊髓
C.小脑和脑干 D.只有脊髓
【答案】A
【分析】本题是考查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脊髓中含有低级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如肌肉的牵张反射中枢,排尿排粪中枢、性功能活动的低级反射中枢,跖反射、膝跳反射和内脏反射等躯体反射;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三部分部分,主要功能在于控制呼吸,吞咽、心跳和消化等,小脑主要控制躯体平衡,大脑是高级生命活动的调节中枢。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该“植物人”,丧失一切高级生命活动的功能,处于完全昏迷状态说明大脑和小脑被破坏,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说明消化、呼吸、心跳功能正常,由此推断脑干功能正常,内脏器官的低级反射活动正常,说明脊髓的部分功能正常。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脊髓和脑的功能,准确分析题干信息,获取“植物人”保留正常的反射活动和消失的反射活动,明确各种反射活动的中枢位置是解题的关键。
2.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
A.上课时边听讲边记笔记
B.打瞌睡同学的手触到烫的物体猛的缩回
C.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D.红灯停绿灯行
【答案】B
【分析】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高级神经中枢以下的部位(脊髓).
【解答】解:A、上自习课时边听讲边记笔记,需要人体高级神经中枢的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和运动中枢,A错误;
B、无意识的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与大脑的高级中枢无关,B正确;
C、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这与高级神经中枢的语言中枢有关,C错误;
D、红灯停绿灯行与视觉中枢及运动中枢有关,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脑的高级功能,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躯体感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是人体高级神经中枢,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等,没有高级神经中枢的参与.
3.共享单车一度成为街头巷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下列关于共享单车骑行过程中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B.维持呼吸作用的神经中枢在小脑
C.维持躯体运动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脑干
D.维持体温平衡的中枢在下丘脑
【答案】D
【分析】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解答】解:A、骑行过程中,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在小脑,A错误;
B、骑行过程中,维持呼吸作用的神经中枢在脑干,B错误;
C、骑行过程中,维持躯体运动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C错误;
D、骑行过程中,维持体温平衡的中枢在下丘脑,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脑的高级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属于简单题。
4.下列实例不能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尿检时,没有尿意也能取到尿液
B.针刺指尖时,忍着不缩手
C.紧张时,深呼吸平复快速的心跳
D.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答案】D
【分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部位(如脊髓),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的活动。
【解答】解:A、尿检时,没有尿意也能取到尿液,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A错误;
B、针刺指尖时,忍着不缩手,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B错误;
C、紧张时,深呼吸平复快速的心跳,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C错误;
D、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不能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在医院看病或者体检,经常会化验血液。采集手指血时,人会感觉疼痛但不会缩手,在此过程中不会发生( )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B.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神经递质
C.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控制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答案】A
【分析】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解答】解:A、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此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A错误;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需要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B正确;
C、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C正确;
D、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组成以及兴奋的传导,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6.如果一个健康人受到惊吓后的收缩压>140mmHg,可以通过神经调节恢复正常.在下列的反射弧中,②应该是( )
①②主动脉和颈动脉壁上压力感受器→心血管中枢→心脏、血管.
A.交感神经 B.副交感神经
C.感觉神经 D.植物性神经
【答案】B
【分析】副交感神经是植物性神经(自主神经)的一部分,分为脑部和骶部,中枢在脑干,作用为能引起心搏减慢、消化腺分泌增加、瞳孔缩小、膀胱收缩等反应,主要维持安静时的生理需要根.据题意,通过神经调节使内脏活动恢复正常,即使内脏器官活动减弱的神经为副交感神经,故②应该是副交感神经.
【解答】解:根据题意,在受到惊吓后的收缩压>140mmHg,内脏活动加强,通过神经调节使内脏活动恢复正常,能使内脏器官活动减弱的神经为副交感神经。由题意可知,②应该是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维持安静时的生理需要。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内脏器官的神经调节,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7.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完成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B.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完整不一定能形成反射
C.感受器由感觉神经末梢组成,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组成
D.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答案】C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
【解答】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A正确;
B、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完整如果刺激达不到一定的强度,不一定能形成反射,B正确;
C、感受器是传入神经末梢的树突组成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的,C错误;
D、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及反射弧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反射及反射弧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8.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颅腔内的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脊髓位于脊柱椎管内,属于外周神经系统
B.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某一神经中枢可负责调控不同的生理功能
C.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憋尿”,说明排尿活动可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
D.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脑部结构是小脑
【答案】C
【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解答】解:A、颅腔内的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脊髓位于脊柱椎管内,也属于中枢神经系统,A错误;
B、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某一神经中枢可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B错误;
C、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脑中高级中枢调控,C正确;
D、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脑的高级功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脑的结构和功能,试题难度一般。
9.下列成语和人的神经活动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过目成诵”与大脑皮层言语区有关
B.“气喘吁吁”主要与下丘脑有关
C.“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
D.“踉踉跄跄”主要是小脑调节异常
【答案】B
【分析】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解答】解:A、“过目成诵”涉及文字转化,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有关,需要大脑皮层S区参与,A正确;
B、呼吸中枢在脑干,“气喘吁吁”主要与脑干调节有关,B错误;
C、“望梅止渴”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吃食物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C正确;
D、小脑与躯体平衡有关,“踉踉跄跄”主要与小脑调节异常有关,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脑的高级功能,要求考生识记脑的组成及各级神经中枢的功能,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10.下列关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功能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代表区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B.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大致是倒置的
C.若刺激右侧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可引起其左侧肢体运动
D.用电刺激中央前回某一区域时,接受刺激的是反射弧中的感受器
【答案】D
【分析】大脑表面分布的各种生命活动功能区,即为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位于中央前回的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
【解答】解:A、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功能区的面积与躯体运动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A正确;
B、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的位置大致是倒置的,B正确;
C、右侧大脑皮层管理左侧躯体的运动,C正确;
D、用电刺激中央前回某一区域时,接受刺激的是反射弧的神经中枢,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脑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1.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刺激图中M点,电流表的指针偏转1次
B.肌肉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刺激N点引起的肌肉收缩属于反射
【答案】B
【分析】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完整的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即在电流计处,M点的兴奋可以传导给N点,N点的兴奋不能传导给M点。
【解答】解:A、刺激图中M点,电流计的左右两侧都会兴奋,故电流表的指针偏转2次,A错误;
B、由图示可知,在反射活动中,肌肉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B正确;
C、因为有突触存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C错误;
D、刺激N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因为反射弧不完整,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冲动传递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2.下列有关反射弧的结构(如图)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切断E处,刺激B处,不会引起效应器反应
B.当兴奋传到E点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C.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只能是A到F的方向
D.用药物阻断D部位兴奋的传递,刺激E点,可以完成反射活动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C为神经节,位于传入神经上,因此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D为神经中枢,E为传出神经,F为效应器。
【解答】解:A、切断E处,刺激B处,不会引起效应器反应,A正确;
B、当兴奋传到E点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B正确;
C、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只能是A到F的方向,原因是有突触结构存在,兴奋只能在突触处单向传递,C正确;
D、用药物阻断D部位兴奋的传递,刺激E点,可以发生反应,但不会完成反射,因为没有完整反射弧参与,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识记反射弧的组成及功能,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准确判断各选项。
13.如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虚线内代表神经中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端与效应器相连接,b端与感受器相连
B.c处的液体是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的改变会影响兴奋的传递
C.在d、e 点之间连接了灵敏电流计,刺激F点和G点都能使电流计发生相同的偏转
D.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无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能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
【答案】B
【分析】据图分析:图为反射弧的结构图,首先要根据c处的突触的结构判断兴奋传导的方向,故a为传入神经,b为传出神经,再确定感受器和效应器,然后再逐项解答。
【解答】解:A.分析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可知,a为传入神经,连接感受器,c为传出神经,连接效应器,A错误;
B.c处为组织液,如果理化性质改变很容易影响神经递质在两神经间的传递,B正确;
C.在d、e 点之间连接了灵敏电流计,神经冲动只能由d点传到e,刺激F点,神经冲动先传至d,再传至e,故电流计会有2次偏转,刺激G点神经冲动只能传至e,故电流计会有1次偏转,故电流计的偏转不相同,C错误;
D.神经冲动是单向传导的,只能由d点传到e,所以即使不放药物,刺激e点d点也不会有电位变化,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14.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痛觉在图中的甲方框处形成
B.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分布是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C.图中共6个突触,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到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
D.甲代表的低级中枢受乙代表的高级中枢的控制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乙是脊髓内的低级中枢,甲是高级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
【解答】解:A、分析题图知,E是效应器,A是感受器,躯体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即图中甲部位,A错误;
B、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分布是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B错误;
C、图中共有6个突触,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C正确;
D、乙代表的低级中枢受甲代表的高级中枢的控制,D错误。
故选:C。
【点评】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综合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5.阿托品是一种常见的麻醉药物。某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一肌肉接头处置于生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收缩减弱甚至不能收缩;再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后,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能水解乙酰胆碱)。据此判断,阿托品抑制突触处的兴奋传递的机制可能是( )
A.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
B.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C.破坏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
D.阻断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
【答案】A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解答】解:根据题意分析,某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置于生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收缩减弱甚至不能收缩,说明阿托品阻止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而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后,乙酰胆碱不被分解,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说明阿托品没有破坏突触的结构,也没有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或阻断突触后膜上钠离子通道,因此很可能是因为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和受体结合,进而影响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突触及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6.研究人员对突触a、b的突触前神经元给予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测量两突触前、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静息状态下膜两侧存在一定的电位差是Na+内流所致
B.刺激后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一个小的动作电位,但该动作电位不能传播
C.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类似,可产生动作电位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D.兴奋在突触前、后神经元间的传递有一定的延迟,与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出突触前膜、扩散到突触后膜有关
【答案】C
【分析】1、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传递存在延搁现象。
【解答】解:A、静息状态下膜两侧存在一定的电位差是K+外流所致,A错误;
B、由图可以看出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一个小的动作电位,该动作电位能传播,B错误;
C、由图分析可以得出,突触b为抑制性突触,即自身可产生动作电位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兴奋,C正确;
D、突触传递兴奋时有延搁现象,但神经递质出突触前膜的运输方式是胞吐,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及兴奋传导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7.同声翻译又称同步口译,是译员在不打断讲话者演讲的情况下,不停地将其讲话内容传译给听众的一种口译方式。在译员专心进行同声翻译时,参与的高级神经中枢主要有( )
A.下丘脑 B.V区 C.S区 D.W区
【答案】C
【分析】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大脑皮层功能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与书写文字有关,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与阅读有关,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与说话有关,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与听懂别人谈话有关。
【解答】解:同声翻译是译员在不打断讲话者演讲的情况下,不停地将其讲话内容传译给听众的一种口译方式。故在译员专心进行同声翻译时,参与的高圾神经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脑的高级功能,试题较简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各语言中枢的功能。
18.如图表示一个离体传出神经元。该神经元在X位置受到适宜刺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X处受到适宜刺激,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B.神经冲动会到达Y和Z处
C.Z处会有神经递质释放
D.Y可与肌肉或腺体相连
【答案】C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轴突长而少;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据图分析,X为轴突的神经纤维、Y为轴突的末端、Z是树突。
【解答】解:A、刺激后X处,钠离子内流,导致膜电位转变为内正外负,A正确;
B、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递是双向的,所以刺激X处,神经冲动会达到Y和Z处,B正确;
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而Z处为树突(突触后膜),所以不会有神经递质释放,C错误;
D、Y是轴突末梢,可与肌肉或腺体相连,形成效应器,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冲动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9.如图为人体某神经调节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针刺肌肉后,图中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感受器产生兴奋主要是因为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C.针刺手指皮肤后,兴奋到达脊髓中枢,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痛觉
D.针刺取血时未出现缩手反射,与脊髓中枢内突触的抑制有关
【答案】D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解答】解:A、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针刺肌肉后,兴奋不能通过电流表,电流表不发生偏转,A错误;
B、感受器产生兴奋主要是因为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导致钠离子进入细胞内,电荷分布表现为外负内正,从而产生兴奋,B错误;
C、针刺手指皮肤后,兴奋到大脑皮层,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痛觉,C错误;
D、针刺取血时未出现缩手反射,与脊髓中枢内突触的抑制有关,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及神经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多选题
(多选)20.在学习过程中,要强调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要反复复习,其原因有( )
A.动用各种器官有利于建立新的条件反射
B.动用各种器官有利于促进神经元的活动和新突触的建立
C.反复复习是将信息反复运用、强化,不会建立新的神经联系
D.反复复习有利于强化已有的神经联系
【答案】ABD
【分析】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存储和再现。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人类的记忆可以大致分为如图所示的几个连续过程:
通过改图我们知道:学习中除了要上课专心听讲,还要课后认真复习,才能不遗忘。
【解答】解:A、动用各种器官有利于建立新的条件反射,A正确;
B、动用各种器官有利于促进神经元的活动和新突触的建立,B正确;
C、反复复习可以建立新的神经联系,有助于长期记忆的形成,C错误;
D、反复复习有利于强化已有的神经联系,D正确。
故选:ABD。
【点评】本题考查人脑的高级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多选)21.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表示神经元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存在完整的反射弧
B.⑥为传出神经纤维
C.肌肉受到刺激传导到大脑皮层产生感党,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为④⑤⑦
D.若肌肉受到刺激不自主收缩,则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为④⑤⑥
【答案】ABD
【分析】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没有传递到大脑,而大脑能感受到肌肉受到刺激。根据兴奋传导可知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是④⑤⑥;大脑感觉到肌肉受到刺激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③②①。
【解答】解:A、分析图示可知,由①→②→③可完成刺激后肌肉收缩的反应,说明①→②→③是一条完整的反射弧,A正确;
B、根据突触结构组成可知,⑥为传出神经纤维,B正确;
C、大脑感觉到肌肉受到刺激,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③②①,C错误;
D、肌肉受到刺激不自主地收缩,不受大脑的控制,则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为④⑤⑥,D正确。
故选:ABD。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冲动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多选)22.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进行实验,如图a、d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b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流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c为神经与肌细胞形成的突触,正常情况下,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刺激传出神经上任一点,均可检测到电位变化
B.如果用a刺激神经(刺激强度适宜),在b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C.如果用d刺激骨骼肌(刺激强度适宜),骨骼肌不收缩,表明骨骼肌受损
D.用a刺激传出神经,在b处检测到电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表明c处受损
【答案】BC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发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和一定条件的刺激。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c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A、兴奋在离体神经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如果刺激传出神经上电流计两电极之间的中点,电流计检测不到电位变化,A错误;
B、用a刺激传出神经,b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表明传出神经受损,B正确;
C、用d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表明骨骼肌受损,C正确;
D、用a刺激传出神经,在b处检测到电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可能是c处受损,也可能是骨骼肌受损,也可能是b与c之间的传出神经受损,D错误。
故选:BC。
【点评】本题以探究实验为素材,结合实验装置图,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难度不大。
三、实验题
23.如图为缩手反射受大脑皮层控制的反射弧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反射弧中的位点,Ⅰ、Ⅱ、Ⅲ表示三个电流表(实验开始时,只连接电流表Ⅰ、Ⅱ),甲、乙表示缩手反射高级和低级神经中枢,据图回答问题:
(1)若要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导,可先刺激A点,发现电流表Ⅰ、Ⅱ都发生偏转,D点所在的肌肉收缩;再选择刺激 C (填“B”、“C”、“D”)点,出现的实验现象是 D点所在的肌肉收缩,电流表Ⅱ指针发生偏转,而电流表Ⅰ不发生偏转 。
(2)大脑皮层发出的某些神经可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促进突触后膜发生Na+的内流;另一些神经可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促进突触后膜发生Cl﹣的内流。为探究由大脑皮层发出的N点所处的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类型,先按图示方式联接电流表Ⅲ,此时电流表发生如图所示的偏转;刺激N点,若发生 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 现象,则N点所处神经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若发生 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幅度增大 现象,则N点所处神经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乙是脊髓内的低级中枢,甲是高级中枢,C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
【解答】解:(1)若要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导,可先刺激A点,发现电流表Ⅰ、Ⅱ都发生偏转,D点所在的肌肉收缩;再选择刺激C点,出现的实验现象是D点所在的肌肉收缩,电流表Ⅱ指针发生偏转,而电流表Ⅰ不发生偏转。
(2)由于大脑皮层发出的某些神经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促进突触后膜发生Na+的内流;而另一些神经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可促进突触后膜发生Cl﹣的内流。因此为探究由大脑皮层发出的N点所处的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类型,先按图示方式联接电流表Ⅲ,此时电流表发生如图所示的向左偏转(静息电位);刺激N点,若发生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现象(Na+的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则N点所处神经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若发生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幅度增大现象(Cl﹣的内流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则N点所处神经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故答案为:
(1)C D点所在的肌肉收缩,电流表Ⅱ指针发生偏转,而电流表Ⅰ不发生偏转
(2)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 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幅度增大
【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神经传导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反射弧的各个组成部分,并能够在模式图中进行有关判断,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过程,理解神经调节过程中的分级调节,再结合题意准确分析。
四、解答题
24.如图为人体的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甲中反射弧较为简单的是 膝跳反射 (填“缩手反射”或“膝跳反射”)。直接刺激图中⑥处也能引起缩手反应,该过程 不属于 (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图甲缩手反射中,手被钉刺后立即缩回,并不是在感觉到痛后才缩回,这个事实说明调节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 脊髓 。在检查膝跳反射时,如果测试者事先告诉受试者,受试者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抵制或加强这一反射,可见膝跳反射受 大脑皮层(或高级中枢) 的控制。
(3)图乙中,兴奋在细胞A与细胞B之间的传递方向是 从A到B ,原因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A(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A(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B(突触后膜) 。
(4)如果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破伤风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引起肌肉收缩,由此可见甘氨酸属于 抑制 (填“兴奋”或“抑制”)性神经递质,它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图乙突触后膜上的[ ③ ] 受体 特异性结合引起 Cl﹣ (填“Na+”或“Cl﹣”)内流,导致膜电位表现为 外正内负 。
(5)如果某同学的腿被针扎到,该同学会对其他人说“我被扎到了,有点疼”。该过程一定有言语区的 S 区参与。
【答案】(1)膝跳反射 不属于
(2)脊髓 大脑皮层(或高级中枢)
(3)从A到B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A(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A(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B(突触后膜)
(4)抑制 ③受体 Cl﹣ 外正内负
(5)S
【分析】识图分析可知,图甲中:②→③→①为膝跳反射,④→⑥→⑦为缩手反射。
图乙为突触的结构组成图:①突触小泡、②突触前膜、③突触后膜上的受体、④突触后膜、⑤突触间隙。
【解答】解:(1)从图中信息可知,人体的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最简单,仅由两个神经元组成,而人体的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较复杂。仅刺激⑥处可以产生缩手反应,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该过程不属于反射。
(2)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是脊髓;人脑中的高级中枢对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因此受试者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抵制或加强这一反射,这说明膝跳反射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3)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因此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由A→B。
(4)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破伤风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引起肌肉痉挛(收缩),由此可见甘氨酸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它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③受体特异性结合,引起 Cl﹣内流,导致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
(5)说话的语言技能由大脑皮层的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控制。
故答案为:
(1)膝跳反射 不属于
(2)脊髓 大脑皮层(或高级中枢)
(3)从A到B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A(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A(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B(突触后膜)
(4)抑制 ③受体 Cl﹣ 外正内负
(5)S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反射的类型和反射弧的组成,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把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和特点,能够正确识图判断图中的结构名称,理解神经递质的作用情况,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25.如图是体育运动对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与BDNF(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关系的图解(示部分过程),据图回答问题:
(1)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 神经递质 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长期记忆则与 新突触 的建立有关。
(2)运动应激能促进a过程,a过程是指BDNF基因的 转录和翻译(或表达) 。
(3)据图可知,BDNF具有促进递质的释放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若向大鼠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将导致突触间隙内b物质的含量 减少 (填“增加”“不变”“减少”)。BDNF的释放依赖于突触前膜具有 流动性 。
(4)图中c是突触蛋白,运动应激训练后的大鼠海马区c物质增多,促进b的释放增多,则物质b与AMPA结合后,将发生 化学信号→电信号 信号的转换,引起d处发生电位变化。同时运动过程中, 下丘脑 通过分泌TRH进行分级调节,进而会促进神经细胞兴奋性增强。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突触结构及蛋白质合成,明确知识点后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1)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长期记忆则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2)a过程是指BDNF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转录与翻译。
(3)若若向大鼠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则会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将导致突触间隙内b的数量减少;BDNF的释放依赖于突触前膜具有流动性。
(4)图中c是突触蛋白,运动应激训练后的大鼠海马区c物质增多,促进b的释放增多,则物质b与AMPA结合后,将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引起d处发生电位变化。同时运动过程中,下丘脑通过分泌TRH进行分级调节,进而会促进神经细胞兴奋性增强。
故答案为:(1)神经递质(或递质) 新突触
(2)转录和翻译(或表达)
(3)减少 流动性
(4)化学信号→电信号 下丘脑
【点评】本题考查突触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6.γ﹣氨基丁酸(GABA)作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神经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
(1)GABA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后,贮存在 突触小泡 内,以防止被胞浆内其它酶系所破坏.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GABA释放,并与位于图中 突触后膜 上的GABA受体结合.该受体是膜上某些离子的通道.当GABA与受体结合后,通道开启,使氯离子内流,从而使突触后神经细胞 抑制 (填“兴奋”或“抑制”).
(2)释放的GABA可被体内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GABA的量不正常,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缓解病情.这是由于 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分解速率降低 ,从而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
(3)图中麻醉剂分子嵌入的结构是 GABA受体 ,它的嵌入起到了与GABA一样的功能,从而可 延长 (填“缩短”或“延长”)该离子通道打开的时间,产生麻醉效果.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突触由三个部分组成: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1)突触前膜中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GABA属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的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上,神经纤维兴奋时膜外为负电荷,膜内为正电荷,只有让阴离子内流,才能抑制突触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神经冲动的传递属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如果用电生理微电泳方法将GABA离子施加到离体神经细胞旁,可引起相同的生理效应,主要起抑制反应.
(2)释放的GABA可被体内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加入抑制剂后,氨基丁酸转氨酶受到抑制,使GABA的分解速率降低.
(3)图中麻醉剂分子嵌入的是GABA受体中,与GABA一样的功能,延长该离子通道打开的时间.
故答案为:
(1)突触小泡 突触后膜 抑制
(2)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分解速率降低
(3)GABA受体 延长
【点评】本题考查突触结构和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7.如图是从蛙体内剥离出的某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其中甲表示神经中枢,乙、丙未知,神经A、B上的1、2、3、4为4个实验位点。
现欲探究神经A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请结合所给器材,完成以下内容。
材料:从蛙体内剥离出来某反射弧(反射弧结构未受破坏)。
供选择仪器:剪刀,电刺激仪,微电流计。
(1)如果该反射弧的效应器为运动神经末梢及其连接的肌肉。探究神经A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的方法步骤为(只在神经A上完成):
①先用剪刀在神经A的 1、2之间 将其剪断;
②再用电刺激仪刺激神经A上的实验点1,若 无肌肉收缩现象 ,则神经A为传入神经,若 有肌肉收缩现象 ,则神经A为传出神经。
(2)如果在实验过程中要保证神经A和神经B的完整性,探究神经A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的方法步骤为(每个实验位点只能用一次):
①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实验位点2和实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
②用电刺激仪刺激实验位点1,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 1 次,则神经A为传出神经;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 2 次,则神经A为传入神经。
③用电刺激仪刺激实验位点4,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 2 次,则神经A为传出神经;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 1 次,则神经A为传入神经。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已知甲是神经中枢,则乙、丙中,一个是感受器、一个是效应器,A和B中,一个是传入神经、另一个是传出神经。
【解答】解:该实验的目的是要探究神经A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实验原理是兴奋在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1)①实验要求只能在神经A上完成,操作时,先用剪刀将神经A的1、2之间剪断。
②若A是传入神经,乙是感受器,则刺激神经A上的实验点1,兴奋无法传至效应器,所以肌肉无收缩现象;若A是传出神经,乙是效应器,则刺激神经A上的实验点1,兴奋仍可传至效应器,所以肌肉有收缩现象。
(2)①实验要求保证神经A和神经B的完整性,而且每个实验位点只能用一次。实验操作时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实验位点2和实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
②若神经A传入神经,刺激实验位点1,兴奋可传导到实验位点2和3,则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2次。
③用电刺激仪刺激实验位点4,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次,则神经A为传出神经;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1次,则神经A为传入神经。
故答案为:
(1)①1、2之间
②无肌肉收缩现象 有肌肉收缩现象
(2)②1 2
③2 1
【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弧相关的探究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