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单元测试)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单元测试)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18 23:1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分)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②内环境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
③内环境处于稳态时,其渗透压、温度和pH恒定不变
④淋巴、组织液与血浆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多
⑤稳态遭到破坏必然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⑥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A.①③⑤⑥ B.①②④⑥ C.①⑥ D.①④⑤⑥
2.(2分)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不同的人体系统,甲、乙、丙表示三种体液。依据本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丙可分别表示淋巴、血浆和组织液
B.Ⅰ表示循环系统,Ⅲ可表示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C.若从Ⅱ获取的蛋白质长期不足,则可能会导致乙的渗透压下降
D.机体所有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需通过甲、乙、丙等构成的内环境
3.(2分)下列因素中,可能引起人体组织水肿的是(  )
①毛细胞血管壁破损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③淋巴管阻塞
④花粉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⑥喝水过多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4.(2分)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②每个人的体温在一天中是保持不变的
③内环境占体液的,细胞内液占体液的
④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并且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⑤严重腹泻、呕吐,只需要补充足够的水,不用补充Na+
A.④ B.①④ C.③④ D.①③④
5.(2分)图为人体某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①~④表示液体。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由①②③④组成
B.①中的药物需要经过②进入组织细胞
C.血浆蛋白进入②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D.①②④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媒介
6.(2分)图为人体内环境三种主要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就所含成分而言,乙比甲更相似于淋巴
B.甲中含有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等成分
C.与甲相比,乙和淋巴的蛋白质浓度较高
D.组织细胞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甲
7.(2分)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可能会出现的现象是(  )
A.的Na+进入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增加量超过细胞内液增加量
C.血浆渗透压下降,尿量明显增加
D.Na+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
8.(2分)如图所示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变化的
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9.(2分)媒体报告一大学生在1000米的体质检测后倒地猝死,再次引发人们对大学生乃至青少年体质的讨论。检测体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内环境成分是否维持正常水平。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产热和散热不平衡造成体温急剧升高引起的,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有关
D.长期不吃早餐,虽然通过胰岛素的调节作用使血糖保持平衡,但还是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10.(2分)如表为某患者的一张血液化验单,表中仅显示了部分项目,未显示出的项目指标均正常。该患者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
项目名称 项目代码 提示 结果 单位 参考区间
钠 Na 141.0 mmol/L 136.0~146.0
氯 Cl 108.0 mmol/L 96~108.0
钙 Ca ↓ 2.04 mmol/L 2.10~2.60
总蛋白 TP ↓ 53.0 g/L 60~78
白蛋白 ALB ↓ 23.5 g/L 34~48
球蛋白 GLB 29.5 g/L 15.0~30.0
A.肌肉受到刺激时表现为肌无力
B.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水肿
C.细胞外液渗透压改变使尿量明显增多
D.血浆中免疫活性物质减少导致免疫力降低
11.(2分)房水是由睫状体突产生的,充满在眼前、后房内的一种透明清澈液体。房水中蛋白质的含量,仅为血浆中含量的,葡萄糖含量约为血浆中的80%,主要作用是供应虹膜、角膜和晶状体营养,并把这些组织的代谢产物运走。如果房水过多,就会导致青光眼,青光眼是我国主要致盲原因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房水属于内环境中的组织液
B.泪液是房水外排形成的一种液体,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
C.房水中无机盐的含量可能高于血浆,以便维持渗透压的平衡
D.利用药物促进房水排出是治疗青光眼的措施之一
12.(2分)分别向20mL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血浆酸碱度变化与滴加滴数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13.(2分)如图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A、B分别是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B.C可表示体温,其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C.血浆pH的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D.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它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14.(2分)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血液中的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
C.AB段上升的原因是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15.(2分)已知生理盐水和5%的葡萄糖染液与实验小鼠的血浆渗透压相等.现给甲乙两组正常小鼠分别静脉注射20ml生理盐水和5%的葡萄糖溶液,则两组小鼠在短时间内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忽略实验操作本身对动物产生的影响)(  )
A.甲组小鼠的尿量增加
B.乙组小鼠的体温升高
C.乙组小鼠血浆pH减小
D.甲组小鼠组织液中Na+增多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3分)分析图中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甲中蛋白质含量偏低,将会出现组织水肿
B.NaHCO3可与乙中的乳酸反应,使乙pH稳定在7.35~7.45
C.甲、乙、丙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D.乙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被彻底氧化分解,葡萄糖共穿过了5层磷脂双分子层
(多选)17.(3分)如表为某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若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减少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由于多种因素的调控,几天后再次测量,此人的各项数据与此表相同
(多选)18.(3分)根据如图中人体器官模型,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甲处高于乙处
B.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甲处低于乙处
C.如果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甲处高于乙处
D.如果器官为胰脏,则饭后胰岛素浓度甲处低于乙处
(多选)19.(3分)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实例的是(  )
A.HCO3﹣与HPO42﹣等离子共同作用,维持血浆pH在7.35~7.45之间
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
C.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星期,肌细胞内肌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
D.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上厕所的次数会比平时少
(多选)20.(3分)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下列与此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11分)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内环境主要是由    、    和    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其    保持相对稳定性.
(2)图中生理过程①    、②    、③    .
(3)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    ;⑤为    .
(4)用简明短短语表述⑥    .
22.(11分)血浆中的血浆蛋白、缓冲物质(如H2CO3/)及体液中的激素,对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炎症会增大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使血浆蛋白进入     ,导致机体发生组织水肿。机体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但血浆的pH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原因是     。
(2)机体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
23.(11分)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了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填标号)。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
(3)正常人②内的pH通常维持在     之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     物质。
(4)内环境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和     。
(5)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图中[    ]    部分的液体会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     。
(6)若图示是肝脏组织细胞的内环境,那么肝炎病人化验时,需取图中的[    ]液体进行化验,会发现转氨酶的含量偏高,这是因为肝炎病人肝细胞膜的通透性     。
(7)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内环境中的pH变     ,这是因为     。
24.(11分)人体内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其理化性质相对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表现。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空气中的氧气经气体交换、血液循环等途径,最终通过细胞膜进入组织细胞内被利用,通常共跨     层磷脂分子层。
(2)蛋白尿病人的血浆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导致血浆的渗透压降低,由血浆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增多,可引起     (症状)。如果     循环受阻,人体也将产生上述症状。
(3)某学生为了研究血浆的作用进行了相关实验,得到结果如图所示。该实验的目的是     ,实验组是     。
25.(11分)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K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表:
分别加入25mL实验材料→测pH→滴加5mL0.1mol L﹣1的HCl、摇匀→ 测pH→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重复实验并记录
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开始时都应测量三种材料的pH,其目的是    。
(2)该同学用如图所示曲线来预期探究结果。
①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科学的是    组,理由是    。
②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    作用。
③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如果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补充:    。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分)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②内环境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
③内环境处于稳态时,其渗透压、温度和pH恒定不变
④淋巴、组织液与血浆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多
⑤稳态遭到破坏必然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⑥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A.①③⑤⑥ B.①②④⑥ C.①⑥ D.①④⑤⑥
【答案】C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答】解:①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①正确;
②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外液也称内环境,②错误;
③内环境处于稳态时,其渗透压、温度和pH基本不变,不是恒定不变,③错误;
④淋巴、组织液与血浆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蛋白质(血浆蛋白)含量多,④错误;
⑤稳态遭到破坏会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发生改变,若内环境温度升高,会使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降低,⑤错误;
⑥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⑥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知识,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明确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机制是解题的关键。
2.(2分)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不同的人体系统,甲、乙、丙表示三种体液。依据本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丙可分别表示淋巴、血浆和组织液
B.Ⅰ表示循环系统,Ⅲ可表示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C.若从Ⅱ获取的蛋白质长期不足,则可能会导致乙的渗透压下降
D.机体所有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需通过甲、乙、丙等构成的内环境
【答案】D
【分析】分析该图可知乙与丙之间是双向箭头,说明一方是血浆,一方是组织液,又因为丙的箭头指向甲,说明甲是淋巴,而丙是 组织液,因此乙就是血浆。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答】解:A、分析该图可知甲、乙、丙可分别表示淋巴、血浆和组织液,A正确;
B、分析该图可知Ⅰ是循环系统,Ⅲ与内环境是双向交换,说明可表示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B正确;
C、乙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有关,若从Ⅱ获取的蛋白质长期不足,则可能会导致乙的渗透压下降,C正确;
D、机体大部分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需通过甲、乙、丙等构成的内环境,但不是所有,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的关系,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3.(2分)下列因素中,可能引起人体组织水肿的是(  )
①毛细胞血管壁破损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③淋巴管阻塞
④花粉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⑥喝水过多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①毛细胞血管壁破损,导致血浆蛋白流失,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液增多,会组织水肿,①正确;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低,引起组织液增多,会组织水肿,②正确;
③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的大分子代谢废物无法运输出去,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③正确;
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会组织水肿,④正确。
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会组织水肿,⑤正确;
⑥喝水过多,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不会组织水肿,⑥错误。
故可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①②③④⑤。
故选:D。
【点评】本题以组织水肿为题材,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此外还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特别是渗透压,能对合理解释各种现象引起的组织水肿问题。
4.(2分)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②每个人的体温在一天中是保持不变的
③内环境占体液的,细胞内液占体液的
④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并且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⑤严重腹泻、呕吐,只需要补充足够的水,不用补充Na+
A.④ B.①④ C.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分析】1、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解答】解:①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①错误;
②人体的体温一般维持在37℃左右,一天中会在37℃左右波动,不会一直不变,②错误;
③细胞内液占体液的,细胞外液(内环境)占体液的,③错误;
④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并且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④正确;
⑤严重腹泻、呕吐,需要补充足够的水,也需要补充Na+,⑤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的关系,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5.(2分)图为人体某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①~④表示液体。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由①②③④组成
B.①中的药物需要经过②进入组织细胞
C.血浆蛋白进入②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D.①②④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媒介
【答案】A
【分析】1、体液的概念和组成:
在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体液中除含有大量的水以外,还含有许多离子和化合物。它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是体液的一部分。两者关系如下图:
2、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3、分析题图: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
【解答】解:A、内环境由①血浆、②组织液、④淋巴组成,A错误;
B、①血浆中的药物需要经过②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B正确;
C、血浆蛋白进入②组织液,会造成组织液浓度升高,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D、①②④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媒介,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成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6.(2分)图为人体内环境三种主要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就所含成分而言,乙比甲更相似于淋巴
B.甲中含有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等成分
C.与甲相比,乙和淋巴的蛋白质浓度较高
D.组织细胞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甲
【答案】A
【分析】内环境中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以进入淋巴,然后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因此可以确定图中甲表示血浆、乙表示组织液.
【解答】解:A、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基本相同,不同点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A正确;
B、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血浆的成分,B错误;
C、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C错误;
D、组织细胞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乙组织液中,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7.(2分)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可能会出现的现象是(  )
A.的Na+进入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增加量超过细胞内液增加量
C.血浆渗透压下降,尿量明显增加
D.Na+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
【答案】D
【分析】1、体液的概念和组成:
在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体液中除含有大量的水以外,还含有许多离子和化合物.它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是体液的一部分.两者关系如下图: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pH和温度,其中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血浆pH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
【解答】解:A、输入的Na+中大多数进入细胞外液,A错误;
B、细胞内液占体液的,细胞外液占体液的,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细胞内液增加量超过细胞外液增加量,B错误;
C、0.9%NaCl溶液(生理盐水)是细胞的等渗溶液,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不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C错误;
D、人体内,细胞外的Na+浓度高于细胞内的Na+浓度,Na+可能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8.(2分)如图所示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变化的
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的组成和内环境不同组成之间关系的考查,分析题图可知,a代表血浆中的物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b代表组织液中的物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c代表组织液中的物质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液,甲为血浆,乙为组织液,丙为淋巴。
【解答】解:①组织细胞通过a、b、c过程完成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因此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程b和c都发挥重要作用,①错误;
②组织液中的CO2浓度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组织液中的CO2可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强,这时对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是有益的,②错误;
③由于存在着物质交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正常情况下,a、b、c所示过程保持着动态的平衡,③正确;
④过程b或c受阻,组织液会积累,可导致组织水肿,④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的组成和相互关系,内环境对细胞的生命活动的作用,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内环境概念、内环境的组成之间关系和内环境的作用的理解及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9.(2分)媒体报告一大学生在1000米的体质检测后倒地猝死,再次引发人们对大学生乃至青少年体质的讨论。检测体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内环境成分是否维持正常水平。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产热和散热不平衡造成体温急剧升高引起的,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有关
D.长期不吃早餐,虽然通过胰岛素的调节作用使血糖保持平衡,但还是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答案】D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是内环境的成分及稳态,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根据稳态的定义可知,机体的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得以维持的。剧烈运动中会产生的乳酸,会使内环境的pH有略有下降的趋势,A正确;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C、中暑是由于体温调节失衡和水盐代谢紊乱产生的以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综合病征,而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都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关,所以说中暑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紊乱造成的,C正确;
D、长期不吃早餐,体内缺少能源物质糖类,导致血液中缺少葡萄糖,虽然通过胰高血糖素而不是胰岛素的调节作用使血糖保持平衡,但还是会对身体造成伤害,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从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10.(2分)如表为某患者的一张血液化验单,表中仅显示了部分项目,未显示出的项目指标均正常。该患者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
项目名称 项目代码 提示 结果 单位 参考区间
钠 Na 141.0 mmol/L 136.0~146.0
氯 Cl 108.0 mmol/L 96~108.0
钙 Ca ↓ 2.04 mmol/L 2.10~2.60
总蛋白 TP ↓ 53.0 g/L 60~78
白蛋白 ALB ↓ 23.5 g/L 34~48
球蛋白 GLB 29.5 g/L 15.0~30.0
A.肌肉受到刺激时表现为肌无力
B.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水肿
C.细胞外液渗透压改变使尿量明显增多
D.血浆中免疫活性物质减少导致免疫力降低
【答案】B
【分析】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渗透压和pH,其中人体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相关。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答】解:A、分析表格数据,该患者的血钙偏低,肌肉受到刺激时表现为抽搐,A错误;
B、蛋白含量偏低,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
C、细胞外液渗透压90%由Na+和Cl﹣决定,血浆中Na+和Cl﹣含量正常,不能得出患者的尿量明显增多的结论,C错误;
D、球蛋白在正常范围内,说明患者体内抗体量正常,无法得出患者免疫力低的结论,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内环境稳态的含义,掌握内环境调节机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1.(2分)房水是由睫状体突产生的,充满在眼前、后房内的一种透明清澈液体。房水中蛋白质的含量,仅为血浆中含量的,葡萄糖含量约为血浆中的80%,主要作用是供应虹膜、角膜和晶状体营养,并把这些组织的代谢产物运走。如果房水过多,就会导致青光眼,青光眼是我国主要致盲原因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房水属于内环境中的组织液
B.泪液是房水外排形成的一种液体,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
C.房水中无机盐的含量可能高于血浆,以便维持渗透压的平衡
D.利用药物促进房水排出是治疗青光眼的措施之一
【答案】B
【分析】1、体液的概念和组成:
在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体液中除含有大量的水以外,还含有许多离子和化合物。它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是体液的一部分。两者关系如图:
2、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解答】解:A、房水作用是供应虹膜、角膜和晶状体营养,并把这些组织的代谢产物运走,房水是虹膜、角膜和晶状体细胞来与生存的体内环境,属于组织液,A正确;
B、泪液是泪腺分泌的,不是房水外排形成的,B错误;
C、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的数目,房水中蛋白质的含量,仅为血浆中含量的,葡萄糖含量约为血浆中的80%,房水中无机盐的含量可能高于血浆,以便维持渗透压的平衡,C正确;
D、如果房水过多,就会导致青光眼,利用药物促进房水排出是治疗青光眼的措施之一,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概念,渗透压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难度适中。
12.(2分)分别向20mL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血浆酸碱度变化与滴加滴数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分析】血浆pH的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缓冲物质指能调节溶液的pH值,使溶液的pH值在加入一定量的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时保持恒定或小范围变化的一种物质。弱酸和与其对应的弱酸盐(或弱碱和与其相对应的弱碱盐)可以形成一对缓冲对,当溶液中加入少量酸性物质时,缓冲对中的碱性组分与之反应中和,当溶液中加入少量碱性物质时,缓冲对中的酸性组分与之反应中和。
【解答】解: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故滴加少量酸或碱其pH值基本不变,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滴加了过量的酸或碱,则滴加过量碱是pH值会升高,滴加过量酸时pH值会降低。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pH值的调节,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13.(2分)如图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A、B分别是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B.C可表示体温,其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C.血浆pH的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D.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它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D
【分析】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2、分析题图: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A和B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内环境的主要理化特性包括温度、pH、渗透压,因此C和D可以为温度和渗透压.
【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A和B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A正确;
B、内环境的主要理化特性包括温度、pH、渗透压,因此C和D可以为温度和渗透压。体温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B正确;
C、血浆pH的稳定与HC03﹣、HP042﹣等缓冲物质有关,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调节机制;识记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4.(2分)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血液中的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
C.AB段上升的原因是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答案】B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使乳酸含量增加;BC段下降是由于乳酸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转化为其他物质。
【解答】解:A、AB段上升是由于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所致,A错误;
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能运输更多的氧气,B正确;
C、AB段上升是由于此段时间内人体的无氧呼吸加强所致,而不是只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
D、在BC段,乳酸与NaHCO3反应,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为背景,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呼吸、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尤其是血浆pH的调节机制,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过程,掌握影响细胞呼吸的环境因素,明确AB上升是由于无氧呼吸加强所致;掌握内环境中pH的调节机制,明确血浆中的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15.(2分)已知生理盐水和5%的葡萄糖染液与实验小鼠的血浆渗透压相等.现给甲乙两组正常小鼠分别静脉注射20ml生理盐水和5%的葡萄糖溶液,则两组小鼠在短时间内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忽略实验操作本身对动物产生的影响)(  )
A.甲组小鼠的尿量增加
B.乙组小鼠的体温升高
C.乙组小鼠血浆pH减小
D.甲组小鼠组织液中Na+增多
【答案】D
【分析】1、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排出体外,如排出出现障碍,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形成碳酸,使pH下降.
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生成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增多.
3、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与细胞内液的浓度差发生改变,细胞内液也会发生变化.
【解答】解:A、甲组小鼠静脉注射20ml生理盐水与实验小鼠的血浆渗透压相等,短时间内尿量不会明显增加,A错误;
B、乙组小鼠静脉注射葡萄糖不会引起的体温升高,B错误;
C、血浆中有缓冲物质,乙组小鼠血浆pH不会降低,C错误;
D、甲组小鼠静脉注射20ml生理盐水,血浆中的钠离子会渗透到组织液,导致组织液中Na+增多,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代谢、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3分)分析图中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甲中蛋白质含量偏低,将会出现组织水肿
B.NaHCO3可与乙中的乳酸反应,使乙pH稳定在7.35~7.45
C.甲、乙、丙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D.乙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被彻底氧化分解,葡萄糖共穿过了5层磷脂双分子层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肝细胞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甲是组织液,乙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乙是血浆,丙为淋巴。
【解答】解:A,如果血浆(乙)中的蛋白质偏低,血浆中的水分会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
B、NaHCO3为缓冲物质,可与乙血浆中的乳酸反应,使乙的pH稳定在7.35~7.4,B正确;
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以神经调节为主,C错误;
D、乙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再被彻底氧化分解,需要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1层肝细胞膜,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2层膜),共5层膜,即5层磷脂双分子层,但葡萄糖只穿过了3层磷脂双分子层,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动态关系,体液调节的概念,内环境的pH调节,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综合应用。
(多选)17.(3分)如表为某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若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减少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由于多种因素的调控,几天后再次测量,此人的各项数据与此表相同
【答案】ABD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分析表格:表格信息为某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根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②③)为细胞外液,④为细胞内液;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最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所以根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或淋巴。
【解答】解:A、据分析可知②为血浆,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错误;
B、据分析可知③属于组织液,②血浆内的蛋白质减少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将导致③组织液增多而出现组织水肿,B错误;
C、由于细胞内液中的K+浓度和蛋白质含量要远大于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中的Na+浓度要远小于细胞外液,故根据图中数据可知,④为细胞内液,C正确;
D、人体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处在动态变化中,即由于多种因素的调控,几天后再次测量,此人的各项数据与此表的相似,D错误。
故选:ABD。
【点评】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知识,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能根据表中的Na+、K+和蛋白质的含量确定各①、②、③和④的名称是解题的关键。
(多选)18.(3分)根据如图中人体器官模型,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甲处高于乙处
B.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甲处低于乙处
C.如果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甲处高于乙处
D.如果器官为胰脏,则饭后胰岛素浓度甲处低于乙处
【答案】ABC
【分析】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解答】解:A、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升高,在肝脏中合成肝糖原后血糖浓度降低,因此甲处高于乙,A正确;
B、如果器官为肝脏,饥饿时为维持血糖含量相对稳定,肝糖原水解补充血糖,使血糖浓度升高,所以甲处低于乙处,B正确;
C、血液经过肾之后,尿素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最后经肾小管排出体外,所以乙处的尿素浓度较低,C正确;
D、如果器官为胰腺,饭后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随血液从乙端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所以乙处高于甲处,D错误。
故选:ABC。
【点评】本题结合人体器官模型,考查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作用,再结合图中箭头的方向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多选)19.(3分)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实例的是(  )
A.HCO3﹣与HPO42﹣等离子共同作用,维持血浆pH在7.35~7.45之间
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
C.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星期,肌细胞内肌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
D.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上厕所的次数会比平时少
【答案】ABD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对于内环境稳态的实例的判断,根据选项涉及的内容分析判断是否是问题的实例即可.
【解答】解:内环境的问题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A、HHCO与HPO等离子共同作用,维持血浆pH在7.35~7.45之间,是酸碱度的稳态,属于理化性质方面的稳态;A正确。
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是属于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稳态;B正确。
C、肌细胞内肌蛋白是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上厕所的次数会比平时少,属于水平衡调节,是内环境化学成分的稳态;D正确。
故选:AB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成分的判断,内环境稳态的含义,主要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稳态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多选)20.(3分)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下列与此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
【答案】ACD
【分析】内环境中各种理化性质和成分是相对稳定的,当内环境中的成分出现变化时,表明机体的组织或细胞可能出现了问题.本题中转氨酶在血浆中的含量是一定的,当转氨酶的量增多时,可作为肝炎的一个诊断依据.据此答题.
【解答】解:A、内环境中各种理化性质和成分是相对稳定的,其稳态存在,A错误;
B、“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肝脏活性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血浆中转氨酶含量升高可判断肝脏发生了病变,这说明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B正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有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C错误;
D、内环境的稳态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D错误。
故选:ACD。
【点评】本题以转氨酶为素材,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明确内环境是相对稳定的;能分析题文内容,根据题干信息“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肝脏活性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准确判断各选项.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11分)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内环境主要是由 血浆  、 组织液  和 淋巴  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其 理化特性  保持相对稳定性.
(2)图中生理过程① 消化吸收  、② 气体交换  、③ 汗腺排汗和泌尿  .
(3)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 养料和氧气  ;⑤为 废物和二氧化碳  .
(4)用简明短短语表述⑥ 细胞通过内环境间接的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的是人体新陈代谢部分过程的示意图,包括了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呼吸和排泄等生理过程,其中的①代表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过程;②表示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过程;③是指排出尿液和汗液;④是指养料和氧气;⑤是指废物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1)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等能保持相对稳定.
(2)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①表示消化吸收过程;②表示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过程;人体的排泄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因此③是指汗腺排汗和泌尿.
(3)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所需的养料和氧气直接从内环境中摄取,而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直接排到内环境中.因此图中④表示养料和氧气,⑤表示二氧化碳和废物.
(4)图中⑥表示细胞通过内环境间接的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故答案为:
(1)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理化特性
(2)消化吸收 气体交换 汗腺排汗和泌尿
(3)养料和氧气 废物和二氧化碳
(4)细胞通过内环境间接的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和作用,并且把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呼吸、排泄等生理过程综合在一起,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作用,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2.(11分)血浆中的血浆蛋白、缓冲物质(如H2CO3/)及体液中的激素,对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炎症会增大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使血浆蛋白进入  组织液  ,导致机体发生组织水肿。机体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但血浆的pH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原因是  血浆中的缓冲物质能与乳酸发生中和反应,以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
(2)机体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
【答案】(1)组织液;血浆中的缓冲物质能与乳酸发生中和反应,以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合成体液;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答】解:(1)炎症会增大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使得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增多,进而引起组织水肿;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能与乳酸发生中和反应,因此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大量乳酸,但血浆的pH不会发生显著变化。若体液中的HCO3﹣大量流失,则不能中和酸性物质,容易导致酸中毒。
(2)机体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故答案为:
(1)组织液;血浆中的缓冲物质能与乳酸发生中和反应,以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和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明确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酸碱平衡,进而对题中实例解析合理的分析。
23.(11分)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了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②③  (填标号)。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③中蛋白质较少  。
(3)正常人②内的pH通常维持在  7.35~7.45  之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  缓冲  物质。
(4)内环境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适宜的温度  和  适宜的pH  。
(5)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图中[ ③  ] 组织液  部分的液体会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  水肿  。
(6)若图示是肝脏组织细胞的内环境,那么肝炎病人化验时,需取图中的[ ②  ]液体进行化验,会发现转氨酶的含量偏高,这是因为肝炎病人肝细胞膜的通透性  增大  。
(7)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内环境中的pH变  小  ,这是因为  机体内供氧不足,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  。
【答案】(1)②③
(2)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③中蛋白质较少
(3)7.35~7.45 缓冲
(4)适宜的温度 适宜的pH
(5)③组织液 水肿
(6)②增大
(7)小 机体内供氧不足,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
【分析】图示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①为组织细胞;②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③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④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图中A是毛细血管的动脉端,B是毛细血管的静脉端。
【解答】解:(1)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在血浆和组织液中,因此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血浆和③组织液。
(2)一般情况下,②血浆和③组织液,二者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如血浆蛋白),即②中蛋白质含量更高或②比③蛋白质含量高。
(3)②血浆有缓冲物质(HCO3﹣、HPO4﹣),它们能与细胞代谢产生的酸或碱发生反应,从而将血浆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
(4)内环境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和适宜的pH。
(5)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的渗透压降低,图中③组织液部分的液体会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水肿。
(6)若图示是肝脏组织细胞的内环境,那么肝炎病人化验时,需取图中的②血浆进行化验,会发现转氨酶的含量偏高,这是因为肝炎病人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转氨酶出细胞,进入血浆所致。
(7)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机体内供氧不足,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内环境中的pH变小。
故答案为:
(1)②③
(2)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③中蛋白质较少
(3)7.35~7.45 缓冲
(4)适宜的温度 适宜的pH
(5)③组织液 水肿
(6)②增大
(7)小 机体内供氧不足,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
【点评】掌握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在组成成分上的不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解题问题,这是解题的关键。
24.(11分)人体内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其理化性质相对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表现。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空气中的氧气经气体交换、血液循环等途径,最终通过细胞膜进入组织细胞内被利用,通常共跨  22  层磷脂分子层。
(2)蛋白尿病人的血浆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导致血浆的渗透压降低,由血浆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增多,可引起  组织水肿  (症状)。如果  淋巴  循环受阻,人体也将产生上述症状。
(3)某学生为了研究血浆的作用进行了相关实验,得到结果如图所示。该实验的目的是  验证血浆对酸性物质具有缓冲作用  ,实验组是  血浆组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由于血浆中含有无机盐和蛋白质,故血浆渗透压与其有关。
①水在细胞内外的转移取决于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大小。
②内钾外钠:决定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是钾盐(因为钾盐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是钠盐(因为钠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
③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内液渗透压→水外流→细胞皱缩;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内液渗透压→水内流→细胞肿胀。
(2)血浆pH(酸碱度)
当酸性物质进入血液时:H++HCO3﹣=H2CO3,H2CO3=H2O+CO2↑(从肺部排出)。例如: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O3.当碱性物质进入血液时:OH﹣+H2CO3═HCO3﹣+H2O,例如:当Na2CO3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作用,生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
(3)体温
安静时人体产热主要来自内脏(肝脏、肾等),运动时主要来自骨骼肌。人体的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这一条途径。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因为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能够维持动态平衡,主要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解答】解:(1)空气中的氧气经气体交换、血液循环等途径,最终通过细胞膜进入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要经过肺泡细胞进入血浆,此时穿过一层肺泡壁、一层毛细血管壁,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单层细胞,一共经过四层细胞膜,进入红细胞被运输到全身各处,到达组织细胞,氧气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分离,穿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此过程穿过5层膜,组织细胞内利用氧气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所以又需要穿过两层膜进入线粒体,一共穿过4+5+2=11层膜,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所以一共穿过22层磷脂分子。
(2)蛋白尿病人的血浆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导致血浆的渗透压降低,由血浆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增多,可引起组织水肿,如果淋巴循环受阻,也会出现相同的症状。
(3)分析曲线图可以看出,自变量有加入溶液中的盐酸浓度;溶液种类:血浆,缓冲液,蒸馏水,因变量是溶液pH变化,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血浆对酸性物质具有缓冲作用,实验组是血浆组。
故答案为:
(1)22
(2)组织水肿 淋巴
(3)验证血浆对酸性物质具有缓冲作用(或研究血浆是否对酸性物质具有缓冲作用) 血浆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25.(11分)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K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表:
分别加入25mL实验材料→测pH→滴加5mL0.1mol L﹣1的HCl、摇匀→ 测pH→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重复实验并记录
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开始时都应测量三种材料的pH,其目的是 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值做比较  。
(2)该同学用如图所示曲线来预期探究结果。
①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科学的是 清水  组,理由是 清水中加HCl后,溶液pH值下降  。
②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 对照  作用。
③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  。
(3)如果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补充: 加入NaOH后,血浆pH值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解答】解:(1)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此实验是观察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在实验开始时都应预先测量pH值,以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值做比较。
(2)①清水组实验前是呈中性,但是加HCl后,溶液pH值下降,因此清水组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科学。
②根据图中曲线可以分析,缓冲液组具有一定的维持pH的能力,血浆组维持PH组能力最强。由此可得知,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与血浆组起对照作用。
③通过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
(3)血浆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设置实验时,可设置酸性、中性和碱性等条件下观察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本实验还需添加NaOH,测量血浆pH值的变化,这样实验更完善。
故答案为:
(1)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值做比较
(2)①清水 清水中加HCl后,溶液pH值下降
②对照
③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
(3)加入NaOH后,血浆pH值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及实验设计思路。考查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