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其含义主要是指新文化运动(
)
A.主张民主科学
B.深入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C.挽救民族危亡
D.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3.戊戌维新之前,严复请皇帝“结百姓之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法是“亲至沿海各地,巡守省方,纵民高呼,瞻识共主”。谭嗣同说,“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
据此,两人都主张(
)
A.发动群众
B.重视民意
C.君主立宪
D.托古改制
4.鸦片战争前,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结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理由很简单:英国路途遥远,补给困难,怎有实力冒犯天朝?何况中英贸易近两百年,茶叶生丝等贸易利益重大,断不可能为了一些鸦片走私商人而大动干戈。这从本质上说明林则徐(
)
A.没有认识到英国的根本需求
B.主张向西方学习
C.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D.认识到英国侵略中国是偶然的
5.费正清在《传统与现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说“中国的政治生活一旦失去了天子的存在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崩溃,因为此时的国家首脑已经得不到传统礼教对至高权威持有者的了”。费正清这句话旨在说明(
)
A.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秩序重构的艰难曲折性
B.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幽禁的历史命运
C.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它所取的思想解放作用
D.历史传统决定了中国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6.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
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C.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
D.弘扬国粹以凝聚民族精神的理想
7.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生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
A.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B.西学涌入致中西文化碰撞交融
C.近代中国政局变化和社会转型
D.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8.严复《法意》(今译《论法的精神》)卷一按语:“盖在中文,物有是非谓之理,国有禁令谓之法,而西文则通谓之法”。这一按语表明(
)
A.中国的“理”与西方的“法”相通
B.法治成为中国与西方的共识
C.西方的“法”与中国的“理”本质相同
D.“法”与“理”各异互不兼容
9.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C.民族主义的高涨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10.1895年和1898年,康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分别刊出,康有为“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乘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材料说明康有为两部著作的特点是(
)
A.借用传统文化,以达经世之目的
B.注重考据考证,以恢复儒学权威
C.借今古文之争,以重塑孔子形象
D.注重材料取舍.以西学论证中学
11.《剑桥中国晚清史》叙述道:“1861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后,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出现了一个新时代。……中国也像所有其他国家一样,学会了在一个根据社会达尔文主义行事的世界中搞生存竞争,从形式上看,儒家的‘天下’已经演变成‘国家’。”最能佐证材料中观点的史实是(
)
A.清政府向外国派驻外交使团
B.翻译并出版《万国公法》
C.主动撤销对越南和朝鲜的藩属制度
D.涉外公文改“夷务”为“洋务”
12.胡适说:“这三十年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直到民国八九年间梁启超先生发表他的《欧游心影录》,科学方才在中国文字里正式受了‘破产’的宣告。”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传播的科学与理性主义宣告破产
B.梁启超反对新文化运动
C.梁启超受到西方一战后反现代化思潮的影响
D.胡适赞同梁启超的观点
13.1898年,康有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14.以下言论中,体现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思想的是(
)
A.“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
B.“欲自强,必须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
C.“识时务者莫不以采西学制洋器为自强之道”
D.“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15.回到1917年的北京,你不会看到的是
A.学校的进步青年热切期盼着下一期的《新青年》
B.北京郊区多了不少浓烟滚滚的工厂
C.一些学堂的孔子画像被涂抹
D.报摊上出现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本
16.胡适曾说:“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工具)新陈代谢的历史,只是‘活文学’随时起来替代‘死文学’的历史。”其意在说明(
)
A.白话文合乎历史潮流
B.中国文学革命的紧迫性
C.文学研究的重大意义
D.西方文明适合中国国情
二、综合题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梭谈到教育时指出:“人的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本性是善良的、纯洁的,人生来爱自由,……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他添加什么东西。他的天性像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碰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
——卢梭著《爱弥儿》1762
年
材料二
“吾人所需教育者,亦去其不适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求其适而已。……今之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
——陈独秀1915
年10
月15
日《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二号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与材料一相比,陈独秀的教育思想有何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的教育理念产
生的历史背景。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君而已矣,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又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布鲁尼指出:法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仅限制卑贱者、普通公民和富人,它也限制和约束法官、地方官吏、国王和君主,甚至对皇帝也要行使它的统治权。1308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二世的加冕誓言中首次出现了“执行和保护本国选择的法律和习惯”的话。莎士比亚通过剧中人对威尼斯公爵说话:“公爵不能变更法律的规定,因为威尼斯的繁荣,完全倚赖着各国人民的来往通商,要是剥夺了异邦人应享的权利,一定会使人对威尼斯的法治精神发生重大的怀疑。”
——摘编自于沛《世界通史》
材料三
陈独秀将人权理解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主之权”,提出“以自身为本位…‘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不以自身为本位,则个人独立平等之人格,消失无存”。“中国要发展教育及工业,这是不待讨论的。但是有一件要讨论的事,就是还仍旧用资本主义发展教育及工业或用社会主义?”“我们相信社会主义,并不是主观的要求,利用它来破坏资本主义来改造现实社会,乃是因为客观上经济组织的自然趋势得历史进步之进程,令我们不得不相信社会主义。'
——摘编自袁伟时《告别中世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国“民权宣言”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一些主张对于促进社会转型有什么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人权观的主要特点。
19.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表明此时的陈独秀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已经表现出怀疑态度,可见是受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A是在1915年,而且初期陈独秀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B是在1924年兴起;D是在1921年,与题干时间“1920年”不符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基础知识,解读材料,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相关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仅仅在政治方面推翻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并未在思想领域完成反封建的任务,新文化运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完成辛亥革命该完成而未完成的任务,故本题应该选D项
3.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严复和谭嗣同主张各异,严复主张皇帝实行开明专制,思想较为保守,而谭嗣同思想激进,近与革命,认为按照社会契约论可以解除君主统治,故答案选C,A
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D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学习世界的潮流
·顺乎世界的潮流
·维新变法
【名师点睛】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加
( http: / / www.21cnjy.com )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基础上维新变法思想得以兴起并快速在中国传播。爱国知识分子为了挽救严重的民族危机,展开了维新变法活动,但维新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并不完全相同,有的较为激进而总体上他们都赞成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发展资本主义。
4.A
【解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力,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林则徐坚信英国不可能会为了鸦片而与天朝开战,这从本质上说明林则徐没有认识到英国的根本需求是打开中国的大门,鸦片与战争都只是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手段而已,故A项正确;BD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从题干信息来看,林则徐对英国还是有所了解的,故C项错误。
5.A
【解析】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但是新的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建立并不是很容易,从材料“国家首脑已经得不到传统礼教对至高权威持有者的了”可以看出,一切需要从新的进行理论的建构。体现了艰难曲折性,故选A。
6.B
【解析】材料中的“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美术革命”论,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的信息说明当时中国传统艺术遭受重大的打击,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时代要求。故本题选择B项。
7.C
【解析】A、B、D三项中的中国社会半
( http: / / www.21cnjy.com )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都属于中国社会的变化和转型的具体表现,故C项正确,故本题选择C项。
8.A
【解析】材料中的“盖在中文,物有是非谓之理,国有禁令谓之法,而西文则通谓之法”说明中国“法”和“理”有着相同之处,所以A项符合题意。
9.C
【解析】关键要抓住时间信息“1924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1924年国民大革命开始,反帝爱国运动高涨,这与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的一面相吻合,所以陈独秀认同了义和团运动的作用和进步意义。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11辛亥革命后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排除B项;当时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C
10.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乘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说明了康有为借用传统文化,以达经世之目的,故A答案符合题意;B、C、D与题意无关,排除。故该题正确答案为A。
11.A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学知识的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干中的信息表明中国在外交领域逐步打破了天朝上国的传统外交观念,用平等的眼光来处理对外关系,而清政府主动向外国派驻外交使团,这一实际行动最能说明材料中的观点,同时也体现了外交的近代化,故A答案符合题意;B答案知识反映了清政府了解西方,与题意无关;C答案“主动”表述有误,排除;D答案只是名称的变化,其实质并未发生变化,排除。故该题正确答案为A。
12.C
【解析】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传播了“民主”、“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的思想,启迪了中国的民众,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却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中国人对西方国家的自由、民主、科学、文明的印象。材料中提到的“科学的破产”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在一战后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反思,并非真正是科学与理性主义的破产,故A错误,C正确。梁启超是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和新思想的传播者,并非反对新文化运动,故B错误。材料中也并未提及胡适对梁启超观点的态度,故排除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
13.B
【解析】
材料中康有为描述了法国大革命之后社会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荡、民不聊生的惨状,并指出其它国家鉴于法国之惨转而改行君主立宪,意在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故选B。康有为描述法国大革命并非就事论事,而是在劝谏光绪帝推行变法时引出了先例,故AD错误。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反对暴力革命,也不可能劝谏光绪帝投身革命,故C错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康有为的变法思想
14.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洋务运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洋务派前期创办一些军事工业,但遇到了诸如资金、交通等诸多问题,这使他们认识到,“强”是建立在“富”的基础上的,B项表述体现了他们这种思想,所谓振兴商务,就是创办一系列民用工业,B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提及的是“中体”,与民用工业不符,排除;C项提及的是军用工业,排除;D项说的是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但说法过于笼统,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洋务运动·民用工业的创办
15.D
【解析】
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1917年的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新青年》受到进步青年的喜爱,故A正确,排除。当时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时期,工厂大量出现,故B正确,排除。新文化运动前期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故孔子画像被涂抹,故C正确,排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是在运动后期,故D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16.A
【解析】
CD明显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材料在强调用白话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取代文言文。从材料中无法看出“紧迫性”,从‘活文学’、‘死文学’可知,白话文符合历史潮流,故选A。
17.(1)内容:教育要以人为本,遵循人的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天性。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2)特点:从注重个体人性的解放,到注重人的社会责任感,追求国家民族的解放。
背景: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日本迫使北洋政府签订21条)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袁世凯尊孔复古,倒行逆施。)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辛亥革命的影响。(对辛亥革命局限的反思。)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解析】(1)从材料一中“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纯洁的,人生来爱自由”可看出他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反对强权压迫。而其背景,主要是回答启蒙运动的背景。学生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回答出启蒙运动的背景即可。
(2)从材料二中“第二当了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可得出变化。而民族主义高涨、关心国家政治、经济的原因,主要是回答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学生可结合1915年的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具体发展表现来说明。在回答国内因素时,还需从近代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这一外来因素来回答。
18.(1)提出了与近代民权思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类似的主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法治;提出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权利和实现舆论监督;承认人们有权追求个人利益;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等。(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主张法治(王在法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外地人享有与本地人相同的法律赋予的权利)。
作用: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法治,有利于由人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型;提倡重商主义,有利于农业社会向商品经济社会转型(或者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肯定天赋人权,维护个人利益,有利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
(3)特点:提倡个人本位主义,追求人权自由主义;将人权学说与社会主义学说相结合,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依据材料一““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等信息并结合黄宗羲的主张从“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法治、提出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权利和实现舆论监督以及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等”归纳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法不仅限制卑贱者、普通公民和富人,它也限制和约束法官、地方官吏、国王和君主”“公爵不能变更法律的规定”的信息归纳要点;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并从所学“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法治,有利于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型”归纳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
( http: / / www.21cnjy.com )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三“以自身为本位…‘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我们相信社会主义,并不是主观的要求,利用它来破坏资本主义来改造现实社会”的信息从“提倡个人本位主义,追求人权自由主义;将人权学说与社会主义学说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回答。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明清之际儒学·黄宗羲思想;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思想
19.
(1)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速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
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
(2)略(注: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酌情给分,官方答案为“略”)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1)根据材料一、二,新文化运动代表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对待传统文化明显有激进与理智之分,但其共识在于,均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些思想的产生是时代条件的作用结果,袁世凯尊孔复古,思想界必然掀起文化讨伐。同时,这也是辛亥革命以来,民主思想广泛传播的表现。
(2)评价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待传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文化的态度应立足于基本的史实,指出具体人物以及他们的主张,理智和激进并存是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特点。考生论述时应注意阐述这些思想的时代必然性和进步性。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新文化运动 特点和评价
【名师点睛】历史小论文撰写是江苏卷的独特形式,这种命题思维较高,要求学生要有较高思维能力历史小论文结构可以从以下谋篇布局:
(l)题目:要简洁、醒目,既能概括论文的中心内容,又能引人注意。为了更好地揭示论点,也常常用副题,作为对正题的补充。
(2)绪论:主要导出论点。绪论必须写得简明扼要,在整篇文章中所占的比例要小。
(3)本论:必须根据论点,或正面立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或批驳不同的看法,要周详地论证文中的全部论点。这一部分内容多,为求眉目清楚,可以加上小标题或用不同的序码。其中小标题可以是并列式、递进式、正驳对照式。基本要求:符合题目要求,做到史论结合,层次分明,段、文中要兼顾逻辑性(主要包括知识逻辑——历史学科的四大要素、思维逻辑),书写工整。本论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必须全力把它写好。
(4)结论:这一部分要对绪论中提出的、本论中分析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从中引出结论和思考,使读者能够明确了解作者独到见解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