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单元测试(带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单元测试(带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20 07:1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杂交水稻被国际上称为“第五大发明”和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这是因为(

A.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B.有许多国家引进杂交水稻
C.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D.袁隆平推广杂交水稻
2.科技教育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读下图,同年我国在教育方面的重大举措是(

A.高考制度的恢复
B.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C.教育“三个面向”的提出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4.从人文精神角度来看,下列科技成就中最有价值的是(

A.网络技术
B.籼型杂交水稻
C.“两弹一星”
D.火药
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6.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标志着
A.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B.中国电视开始走向世界
C.中国电视走向成熟
D.世界电视事业进入新阶段
7.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成就的是(

A.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C.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D.启动了“希望工程”
8.20世纪60-70年代是一个辉煌的科技时代。这一时期中国取得的重大航空航天技术是(

A.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B.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
C.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9.1983年12月,时任国防科委主任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张爱萍将军亲自挥笔命名“银河”,并题诗一首:“亿万星辰汇银河,世人难知有几多。神机妙算巧安排,笑向繁星任高歌。”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航天科技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B.中国航天人流下了许多辛勤的汗水
C.中国每秒运算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问世
D.21世纪初中国取得的这一科技成果令人备受鼓舞
10.下框内是新华社对我国某一项科学技术成果发表的评论。根据评论内容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科学技术成果应该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市场
C.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D.中国“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
11.经济增长模式的公式表述是:经济增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100%)=劳动增长(75%)+资本增长(25%)。美国1984年以后,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资本增长(34%)+科技、教育(66%)。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6%~80%。在此背景下我国(

A.提出“双百”方针
B.颁布《义务教育法》
C.恢复高考制度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2.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主要是针对(

①科技领域②军事领域③文艺领域④金融领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3.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交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14.2008年底,由国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最终选出全国十大流行语: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这些流行语(

A.反映了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
B.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
C.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
D.表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高
15.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用浪漫主义的笔调写道:“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下列我国的科学技术成果,最能帮助人类接近这一浪漫情景的是
A.核武器技术
B.生物工程技术
C.地质学技术
D.运载火箭技术
16.
右图反映了我国国防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一成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①打破了美、苏核垄断

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

有利于民族自信心的增强

直接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7.1956年1月,党中央就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子问题召开专门会议,周恩来强调应给知识分子更多的权利,对他们的观点应给予充分的尊重。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体现党对知识分子的关怀
B.纠正在以前工作中对知识分子造成的伤害
C.促进文学艺术工作的发展
D.调动广大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二、综合题
18.“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能仅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材料二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材料三
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统。1
( http: / / www.21cnjy.com )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则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3)①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
②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教育的发展及变迁反映了政治及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
( http: / / www.21cnjy.com )八岁以上青年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朝廷侍卫,乙等回本乡做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需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材料二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令全国,宣布逐步改用国体文,教科书进入以白话文为形式的新阶段。为适应教科书文体的改革,商务印书馆编撰出版了《新法教科书》也全部采用白话文。
——
贾平安《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教育》
材料三
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的主力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西汉太学教育的特点和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白话文的首倡者及其代表作。
指出推动教科书文体改革的根本因素及其客观作用。
(3)材料三中邓小平是如何论述教育的力量的?其理由何在?举例说明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具体措施?
20.“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常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材料二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
( http: / / www.21cnjy.com )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材料三
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承。19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别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3)①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
②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C
【解析】此题考查杂交水稻,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并不局限于中国,而是要推向世界,其推广应用,更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所以称为革命。故C正确。A与世界无关,B不能称之为革命,D不是原因,均排除
2.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时间“1983年”入手,A是1977年底;B是1978年;C是1983年;D是1995年;故本题答案选C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三个面向
3.A
【解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指科研领域容许不同的学术争论,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指不同的学派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故选A。其他各项错误。
4.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今中外的重大科技成就,旨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人文精神”即以人为中心,籼型杂交水稻的发明有利于缓解世界性的粮食危机,故最能体现人文精神,本题应选B项;A项容易导致网络犯罪和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等不良现象,C、D两项容易导致战争,均与题目中的信息“人文精神”不符,故排除。
5.A
【解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是指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研领域容许不同的学术争论,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指不同的学派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故选A。其他各项错误。
6.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
( http: / / www.21cnjy.com )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故选A;中国电视开始走向世界以及中国电视走向成熟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BC;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表明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不能说明世界电视事业进入新阶段,排除D。
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
影视事业的发展

7.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成就,旨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学生解答此题注意题干中要求的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时间限制,其中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所以该项符合题意,BCD项表述符合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成就。
8.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60-70年代的科技,旨在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学生注意题干中要求的是“航空航天技术”,在1970年中国“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此时期重大的航空航天技术,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是指农业方面的成就,BD项排除。
9.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依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材料文字“银河”、“神机妙算”等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研制的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号成果,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符题意,均排除。故选C。
10.C
【解析】
依据材料文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空间技术”,可以判断该科学技术成果应为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故选C。
11.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的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相关知识。根据所学,A出现于1956年三大改造之后。C出现于1977年,这与题中的1984年以后不符。B出现于1986年,但是它只提及到了普及义务教育,且没有提到科技的作用。而D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它强调了发展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性,故本题选D。
12.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双百方针”的知识,旨在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1956年4月,毛泽东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指在学术上,百花齐放,在艺术上百家争鸣。所以①②组合符合,故选A,同时排除BCD。故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新中国以来的文学艺术·“双百方针”
【名师点睛】贯彻“双百”方针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处理好三个关系: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其中,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双百”方针正确处理了政治与学术、文化艺术的关系,符合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长期方针。
13.D
【解析】
据材料“1952年秋开始,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可知,新设学校均为理工大学,当时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项正确。A错在“彻底改变”,故A项排除。整顿和改造旧教育与工业建设无关,故B项排除。教育为工农服务不符合1952年的时代背景,故D项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影响
14.C
【解析】
由题干中“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明确题干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时间范围,即改革开发后,而依据流行语的内容可知其反映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表述只是反映某一方面的变化,不能全面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变化,排除ABD。故答案为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改革开放·社会生活的变迁
15.D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通过“吴刚”“嫦娥”可以看出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浪漫情景地”是月球,帮助人类接近这一情景地的是航空航天技术,D项运载火箭技术是航天运输工具,其用途是把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等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与材料相符,正确。A、B、C项均与航空航天技术无关,与材料不符,均可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现代中国的科技·运载火箭技术
16.B
【解析】
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依据图片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是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20世纪60年代,而②是1995年提出,而④与中国国防科技发展无关,主要是出于国家利益考虑,所以排除含有②的A项和C项,排除含有④的D项;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美苏争霸的背景下发生的,因此打破了美、苏核垄断地位,也可以增强中国的民族自信心,故本题答案选B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现代中国的科技·国防科技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是将同类
( http: / / www.21cnjy.com )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于中列出三组或组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于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多项选择题取消后,该类选择题有增多的趋势。
解题方法: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
( http: / / www.21cnjy.com )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依此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委字列竖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17.D
【解析】
1956年我国召开知识分子会议,表现对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子的关怀,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我国对知识分子形成伤害主要是在1957年及文革时期,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实际,主要不是仅仅促进文艺的发展,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召开知识分子会议,其主要目的是调动广大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故D项正确。
18.
(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2)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
(3)①时代背景: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主义的发展。
②观点及论述:(略)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
( http: / / www.21cnjy.com )阅读理解材料以及依据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和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从材料中找准有效信息。由“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和“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可以看出教育对象不是全体民众;由材料
“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和
“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可以概括出两个人都是重视学校教育的;由“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和“不能仅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可以概括出两个人都重视品德教育;由“‘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和“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可以概括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2)第一小问由“曰体育,曰智育
( http: / / www.21cnjy.com ),曰德育,三者并重”

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可以概括出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由清末民初时期的教育宗旨、新中国初期的教育方针和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法的变化中可以概括出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信息从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三个时间段分别进行分析即可。
(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工业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命兴起、科学的发展和理性主义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小问是开放性试题,对学生要求较高,既需要阅读理解材料摆出自己的观点,又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史论结合。做此类题目首先注意把观点摆出来,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要相结合,相互补充。然后可以结合两次工业革命中科学的重要性及科学可能带来的危害性进行论证。
【考点定位】中外教育·中西教育比较·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中国的教育·近现代中国的教育·特点及背景
19.
(1)特点:地方推荐;按等定职;
目的:培养通经致用的人才,维护专制统治;
影响:儒学教育的官方化。
(2)首倡者和代表作: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推动: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
影响:思想启蒙。
(3)论述:人才优势和先进
的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度是实现目标的根本保障。
理由: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大小,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和知识分子的数量。
措施:恢复高考;“科教兴国战略”等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由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方学……申送……太学”、“……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朝廷侍卫,乙等回本乡做吏……”,可以从太学生源、学业结束后的不同去向等角度进行作答。第二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一“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汉人谓之“通经致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培养人才和维系专制统治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三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答出西汉太学设立的作用即可。
(2)第一小问作者及代表作,结合所学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进行作答。第二小问根本因素,根据材料二的关键词“1920年”“教科书进入以白话文为形式的新阶段”,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主张文学革命: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故此小问不难作答。第三小问客观作用,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影响进行作答即可。
(3)第一小问教育的力量
( http: / / www.21cnjy.com ),根据材料三“……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不难做出回答。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三“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作答。第三小问具体措施,根据所学知识,从1977年恢复高考、1983年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提出、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等角度进行作答即可。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治制度的演进·察举制;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20.
(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2)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
(3)①时代背景: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主义的发展。
②观点及论述:(略)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阅读理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材料以及依据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和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从材料中找准有效信息。由“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和“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可以看出他们的教育对象不是全体民众;由材料
“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和材料中“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8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可以概括出两个人都是重视学校教育的;由“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和“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可以概括出两个人都重视品德教育;由“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和“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可以概括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由“将教育者,其实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编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可以概括出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由民国时期的教育宗旨、1957年的教育法和1995的教育法的变化中可以概括出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第二问结合“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3)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可以从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业革命兴起、科学的发展和理性主义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问本题是开放性论文撰写,对学生要求较高,既需要阅读理解材料摆出自己的观点,又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史论结合。做此类题目首先注意把观点摆出来,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要相结合,相互补充。然后可以结合两次工业革命中的科学重要性及科学可能带来的危害性进行论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