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本节聚焦1、什么是内环境稳态?
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稳态调节的机制是什么? 某家庭体温日变化调查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2.不同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有没差别?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正常人体温有个范围,变化一般不超过1℃。个人体温随昼夜变化也不同。
2.体温随年龄差异,一般年轻者较高。
3.体温随性别差异,一般女性较高。
健康人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结 论 体温是理化性质的一方面,处于动态平衡。
怎么证明内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 如多饮多尿等。 1. 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含量,包括多种代谢产物含量。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检测值超出正常范围,因此该指标可反映健康状况。问题探讨答案 2.说明:(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处于动态的相对稳定,(2)不同个体有差异。 3.(1)肌酐含量超标,它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累积影响健康.表明肾脏排泄功能障碍.(2)葡萄糖超标,血糖过高导致糖尿病等.(3)甘油三脂超标,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血浆的PH:7.35-7.45
体温:约37OC
血浆渗透压:约770kPa(37OC)稳态的事实(一)稳态的定义: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二)稳态的特点:
(1)稳态是在一定范围内相对恒定的动态变化;
(2)不同个体有差异。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呼吸
系统细胞食物
(营养成分)氧气CO2和H2O体外体外体内消化
系统泌尿
系统皮肤血浆淋巴组织液内环境呼吸
系统 最初,法国生理学家 贝尔纳 推测:稳态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
后来,美国生理学家 坎农 提出:稳态依赖神经和体液调节。
之后,人们发现,免疫系统能清除异物、病菌等影响稳态的因素—它也起重要调节作用。小结 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血糖过低和过高分别出现低血糖和糖尿病。 稳态失调的病例:尿毒症、糖尿病、高山反应、高烧、腹泻、酸碱中毒等。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血钙过低→佝偻病等。思考与讨论提示 1.病人感觉头晕、厌食、恶心。正常体温是生化反应最适温度,高烧影响酶活性,导致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使机体功能异常。应采用物理方法或药物来退烧。P9 2. 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此时内环境的水较多地渗入细胞,造成肿胀,使细胞代谢紊乱。出现疲倦、不适、恶心、厌食、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3. 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使体内缺氧。说明外界环境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稳态。P9与社会的联系:空调病 空调病的主要表现为:感冒、过敏、风湿痛、黏膜干燥、紧张、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头痛等。
主要原因:体表水分蒸发多,毛孔收缩,不能正常排汗,以及内外温差大,致内分泌紊乱等。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正常渗透压:维持细胞形态与功能
(2)适宜体温和pH:适宜酶发挥作用
(3)正常血糖含量和含氧量:机体的能量保障
(4)细胞代谢包括众多反应,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调必将引起代谢紊乱.练习1.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 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B 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C 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作用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2.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降低体温。下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 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B 在额头上敷用冷水浸泡过的毛巾
C 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
D 适当撤减衣被
3.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运行
B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 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 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AD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衡量肝功能受损情况的指标,转氨酶存在于肝细胞的线粒体中,肝脏发生炎症,转氨酶即从肝细胞释放到血液中,所以肝脏病变可引起转氨酶升高—>肝炎。 肌酐与尿素氮是衡量肾功能的指标,当肾功能发生障碍时,代谢废物不能排出,以致大量尿素和其他毒性物质在体内积累,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尿毒症。 血清葡萄糖是血液中血糖浓度的一项指标,对于诊断糖尿病有重要意义。 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是衡量血脂水平的指标。无论哪个含量增高,都称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与冠心病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两者都增高的,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更大。 课件36张PPT。复习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血 浆组织液淋 巴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本节聚焦问题探讨体温临床测定:口腔、腋下、直肠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指人体内部的温度。调查体温的日常变化规律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一般清晨2~4时最低,14~20时最高,但体温的昼夜差别不超过1℃体温的正常变动特点:A、同一个人在一天的不同时间体温不相同B、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在狭小的
范围内变动。新生儿、儿童>成年人>老年人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 ℃总结: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内环境除了体温还有哪些重要理化性质?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CO2+H2O+H+HCO3-CO3-+CO2+H2O
-H+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稳态——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包括水、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pH值、渗透压、温度等多个方面的相对稳定。稳态是怎样实现的?稳态是不是恒定不变的?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机体通过调节pH、温度等才能是各个器正常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如何保证协调一致呢?1857年法国贝尔纳观点:
1926年美国坎农观点:
目前观点: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贝尔纳: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坎 农: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
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
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目 前: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
主要调节机制。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二)思考与讨论
1.提示: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可以让同学先谈谈自己发高烧时的感受。
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2.提示:内环境渗透压会变小。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严重时会出现疲倦、周身不适、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3.提示: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激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酶促反应的条件
温度、pH要在适宜的范围内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为什么需要稳态?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尿毒症尿毒症的病因和危害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每天排出的尿量为1 000~2 000 mL。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 功能严重障碍,则尿液不足,代谢产物不能排出体外,致使大量含氮废物及其他毒性物质在体内堆积,机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由此所引起的自身中毒和产生的综合病症称为尿毒症(uremia)。
尿毒症病人会发生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还可引起多个器官和系统的病变,如患者的糖耐量降低、高甘油三脂血症等。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发高烧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
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造成脑损伤,。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严重腹泻 内环境渗透压会变小。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会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严重时会出现疲倦、周身不适、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高山缺氧 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1、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排出
C、Na+、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
D、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内环境与稳态的知识。
解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是内环境中重要的部分,此外,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主要通过血浆的运输与缓冲,因此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通过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来调节,Na+、K+等主要以主动运输的方式从消化道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液和淋巴。 课堂练习2、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不会引起血浆pH发生剧烈的变化。其中发挥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 )
A 、碳酸氢钠 B、碳酸
C、三磷酸腺苷 D、钾离子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稳态。
解析: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不会引起血浆中PH值发生剧烈变化,其中,发挥缓冲作用的主要物质是碳酸氢纳。课堂练习 3、如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养料残渣 O2CO2废物细胞血液循环ACBFED (1)虚线内的物质总称 ,其中A代表 ,B代表 ,C代表 。 (2)图中D代表 系统,E代表 系统,F主要是指 系统。 (3)正常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是 。 泌尿消化组织液淋巴呼吸内环境的稳态血浆内环境课堂练习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这是为什么呢?四、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方法步骤:1、以4人为一组。在记录本中,画一个
如下表所示的记录表。2、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3、用pH计或pH试纸测试起始的pH,
并作记录。四、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四、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4、一次加入一滴0.1mol/LHCl,然后轻轻摇动。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5、充分冲洗烧杯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的pH。再如步骤4,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NaoH,测定并记录pH。注意:氢氧化钠和盐酸均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若有碱或酸洒落或溅出,要立即用水冲洗15min,并告诉老师。四、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6、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2至步骤5,记录结果。7、充分冲洗烧杯,选两种生物材料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2至步骤5,记录结果。8、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的变化。再用其它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也同样以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加入酸和碱的变化。四、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三)实验
1.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
2.提示:缓冲液加入少量酸碱后,pH变化不明显。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Na2HPO4溶液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水溶液则不同,因而加入酸碱后,pH变化明显。四、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3.提示: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例如,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C02和水。血液中的C0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0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当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维持相对稳定。四、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1)对自来水的处理滴加盐酸或NaOH溶液的滴数pH变化7051015202530NaOH盐酸四、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2)对缓冲液的处理滴加盐酸或NaOH溶液的滴数pH变化7051015202530NaOH盐酸四、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3)对生物材料的处理滴加盐酸或NaOH溶液的滴数pH变化7051015202530NaOH盐酸四、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