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逍遥游》同步练习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字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坳(ào)堂 蟪(huì) 迁徙(xǐ) 斥鴳(àn)
B 北冥(mínɡ) 夭阏(yū) 榆枋(fānɡ) 翱(áo)翔
C 晦朔(shuò) 抟(tuán) 数数(shù)然 蓬蒿(hāo)
D 泠(línɡ)然 蜩(tiáo) 舂(chōnɡ)米 决(xuè)起而飞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抟扶摇而上者 抟:环旋着往上飞
B然后图南 图南:计划向南飞
C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愤怒
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息:气息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与例句中加点字词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 《齐谐》者,志怪者也 B不过数仞而下
C 水击三千里 D而征一国者
4、下列各句加点字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 虽然,犹有未树也
C 众人匹之 D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下列句子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南冥者,天池也
A 奚以知其然也? B《齐谐》者,志怪者也。
C 之二虫又何知! D彼且奚适也?
6、翻译下列句子。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二、阅读提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庖丁解牛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21教育网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21·cn·jy·com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7、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因其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B如土委地:散落在地上
C得养生焉:指养生之道 D为之踌躇满志:踌躇不前
8、给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B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C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D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9、翻译句子。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3)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三、语言运用
10、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并说说寓意。
鲁哀公对庄子说:“我们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庄子不以为然地说:“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鲁哀公反问庄子:“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庄子说:“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玉玦的,遇事清醒果断。但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您如果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在全国范围发布命令,身穿儒服却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一律问斩!”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不过5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
寓意:
参考答案
1、D解析:A鴳yàn B阏è C数shuò
2、C 解析:C 项中“怒”是形容词作动词,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
3、B解析:例句中“南”,名词作动词,南行之意A“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物B“下”,名词作动词,落下、降落,与例句中用法一致C“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D“征”,使动用法,使 信任。故选B21cnjy.com
4、A解析:B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C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D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5、B解析:B项为判断句 A、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6、(1)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2)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www.21-cn-jy.com
(3)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
7、D此处为悠然自得,心满意足之意
8、C
9、(1)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2)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
(3)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0、寓意:(1)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来装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实质。(2)一种思想、学说或职业吃香与流行后,就会有人弄虚作假,附庸风雅,借以谋取私利。(3)当权者应有明辨真伪的眼光,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繁荣。2·1·c·n·j·y
参考译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本为虚词,无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见一个虚线的牛,就是只看见怎么样去解)。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因为不知道怎么砍,所以砍到骨头的时候就容易坏)。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6张PPT)
逍遥游
庄子
1.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整体感知文言文,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3、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积极意义。
教学目标
1、庄子“三无”思想的理解。
2、学习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用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庄子。
学习重点、难点
庄子(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庄子其人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安时处顺,无为而治,精神自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思想:
《庄子》:又名《南华经》、《南华真经》,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庄子作品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通文意。
2、梳理情节,析字词。
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天下》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
解题
鲲(kūn)鹏 抟(tuán) 齐谐(xié) 坳(ào)堂 迁徙(xǐ) 北冥(mínɡ) (zhì)效一官 沮(jǔ)丧 知夭阏(è) 榆枋(fānɡ) 斥鴳(yàn) 晦朔(shuò)
决(xuè)起而飞 蓬蒿(hāo) 翱(áo)翔 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 泠(línɡ)然 舂(chōnɡ)米 蜩(tiáo) 数数(shuò)然 飡(cān) 蟪(huì)
读准字音
掌握文言现象(一):通假字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
②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③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④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⑤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⑥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⑦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①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 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②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③海运 古义:海动,谓海动风起;今义:指海上运输。
④野马 古义:游动的雾气;今义:未经驯养的马。
⑤小年 古义:寿命短的;今义: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 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掌握文言现象(二):古今异义词
⑥大年 古义:寿命长的;今义:农历十二月是30天的年份;指春节;丰收年。
⑦春秋 古义:指四季;今义:①春季和秋季,岁月;②人的年岁。
⑧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
⑨羊角 古义:旋风,旋风盘旋而上如羊角;今义:羊的角。
⑩然后图南 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承接的连词。
掌握文言现象(二):古今异义词
梳理文言现象(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水击三千里(水,在水面上)
(2)名词作动词
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作动,南行)
②不过数仞而下(下,落下,降落)
(3)形容词作名词
《齐谐》者,志怪者也(形作名,怪异之事物)
(4)形容词作动词
怒而飞(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
(5)使动用法
①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合:使 满意;征:使 信任)
②于致福者(致,使 到来)
梳理文言现象(四):一词多义
(1)之: ① 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
③ 穷发之北(助词,的)
(2)息: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3)其: ①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代词,代鹏)
② 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连词,表选择)
③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他们)
(4)以: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③ 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
④ 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⑤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
梳理文言现象(四):一词多义
梳理文言现象(五):特殊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
(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
(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固定句式:
①奚以……为? (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②其……?其……? (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掌握文言现象(六):固定句式及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①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②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③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探究
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
蜩与学鸠笑之;
斥鴳笑之;
宋荣子犹然笑之
探究
蜩、学鸠、斥鴳、宋荣子为何而笑
笑其不逍遥
真逍遥的境界是什么
探究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探究
总结论证思路
①万物皆“有所待”→万物所待有“大小之辩”→世人亦“有所待” (有所待→不逍遥)
②(怎样才算“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气,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无所待→才逍遥)
③(什么样的人可以入此境 )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第二课时
文章思想内容探究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1、读第一段,找出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作者对这些事物持什么样的情感态度,这些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分析第一段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
示嘲讽、贬斥。
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分析第二段
两层。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
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
1、读第二段,说说这一段可分几层?并分析每一层是如何论证的?
齐读第三段,说明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
分析第三段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宋荣子、列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
(1)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
(2)宋荣子、列子
(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犹有所待”)
(3)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
课堂总结
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举出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可谓气势阔大、说理透彻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
第三课时
探究拓展
《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恣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特点?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1)借用寓言说理。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谈谈你在庄子《逍遥游》中所理解到的庄子思想,并说说这些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逍遥游》中体现了人要有绝对的精神自由。庄子这种思想其实是消极颓废的,这种只求精神上自我解脱的思想,充分反映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的绝望厌世,毫无信心的精神状态,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从积极意义上说,它揭示了社会统治思想的本质,表现了摆脱精神束缚的热烈渴望,为封建时代具有反传统精神和异端思想的文人提供了哲学出发点。后世文人在思想等方面受庄子影响,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从消极意义来说,它所追求的自由只是理念上的而非实践的自由,提供给人们的只是逃避社会矛盾的方法,因而始终能够为统治者所容忍。
庄子的思想深遂玄妙,它触及到认识世界里许多重大问题,处处闪烁出人类思维活动的火花,当然也深深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这是庄子面对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而对社会动荡与矛盾,他看不到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走向了另一极端,是其思想在社会政治理念上的必然归宿。
祝大家学习愉快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逍遥游》导学案
【导学目标】
1.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整体感知文言文,理清文章思路。
3.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积极意义。
【资料链接】
1、庄子其人: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庄子思想: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安时处顺,无为而治,精神自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21cnjy.com
3、作品《庄子》:又名《南华经》、《南华真经》,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4、解题: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天下》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www.21-cn-jy.com
【预习案】
1.明确字音:
鲲( )鹏 抟( ) 齐谐( ) 坳( )堂
迁徙( ) 北冥( ) 夭阏( ) 沮( )丧
知( )效一官 榆枋( ) 斥鴳( ) 晦朔( )
决( )起而飞 蓬蒿( ) 翱( )翔 恶( )乎待哉
穷发( )之北 泠( )然 蜩( ) 舂( )米
数数( )然 飡( ) 蟪( )
2.通假字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②三飡而反( )
③小知不及大知 ( ) ④此小大之辩也( )
⑤而征一国者 ( ) ⑥而御六气之辩( )
⑦旬有五日而后反 ( )
3.古今异义词
①果然 古义:
②虽然 古义:
③海运 古义:
④野马 古义:
⑤小年 古义:
⑥大年 古义:
⑦春秋 古义:
⑧众人 古义:
⑨羊角 古义:
⑩然后图南 古义:
4.固定句式
①奚以……为? ( )
②其……?其……? ( )
5.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①晦:
②望:
③朔:
【探究案】
6、① 笑之; 笑之; 笑之。
真逍遥:
7、总结论证思路:
① “有所待”→万物所待有 → 亦“有所待” ( →不逍遥)21教育网
②(怎样才算“逍遥游”?)
( →才逍遥)
③(什么样的人可以入此境 )
8、《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恣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特点?2·1·c·n·j·y
9、庄子思想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1、明确字音
kūn tuán xié ào xǐ mínɡ è jǔ zhì fānɡ yàn shuò
xuè hāo áo wū fà línɡ tiáo chōnɡ shuò cān huì
2、通假字
①冥通“溟” ② 飡通“餐”,反通“返” ③知通“智” ④辩通“辨”
⑤而通“能” ⑥辩通“变”⑦有通“又”,反通“返”
3、古今异义词
①果然 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②虽然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
③海运 古义:海动,谓海动风起。 今义:指海上运输。
④野马 古义:游动的雾气。 今义:未经驯养的马。
⑤小年 古义:寿命短的。 今义: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⑥大年 古义:寿命长的 今义:农历十二月是30天的年份,指春节,丰收年。
⑦春秋 古义:指四季。 今义:①春季和秋季,岁月;②人的年岁。
⑧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
⑨羊角 古义:旋风,旋风盘旋而上如羊角。 今义:羊的角。
⑩然后图南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承接的连词。
4、固定句式
①奚以……为? (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②其……?其……? (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5、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①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②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③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6、①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②——笑其不逍遥,其实自己也不逍遥。
③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逍遥”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7、总结论证思路:
①万物皆“有所待”→万物所待有“大小之辩”→世人亦“有所待” (有所待→不逍遥)
②(怎样才算“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气,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无所待→才逍遥)
③(什么样的人可以入此境 )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8、写法借鉴:(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21·cn·jy·com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www-2-1-cnjy-com
9、《逍遥游》中体现了人要有绝对的精神自由。庄子这种思想其实是消极颓废的,这种只求精神上自我解脱的思想,充分反映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的绝望厌世,毫无信心的精神状态,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深远的影响。2-1-c-n-j-y
从积极意义上说,它揭示了社会统治思想的本质,表现了摆脱精神束缚的热烈渴望,为封建时代具有反传统精神和异端思想的文人提供了哲学出发点。后世文人在思想等方面受庄子影响,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从消极意义来说,它所追求的自由只是理念上的而非实践的自由,提供给人们的只是逃避社会矛盾的方法,因而始终能够为统治者所容忍。 21*cnjy*com
从积极意义上说,它揭示了社会统治思想的本质,表现了摆脱精神束缚的热烈渴望,为封建时代具有反传统精神和异端思想的文人提供了哲学出发点。后世文人在思想等方面受庄子影响,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从消极意义来说,它所追求的自由只是理念上的而非实践的自由,提供给人们的只是逃避社会矛盾的方法,因而始终能够为统治者所容忍。【来源: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逍遥游》教案
【导学目标】
1.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整体感知文言文,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3、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积极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1、庄子“三无”思想的理解。
2、用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庄子。
【课时安排】 3课时
【资料库】
1、庄子其人: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庄子思想: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安时处顺,无为而治,精神自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21*cnjy*com
3、作品《庄子》:又名《南华经》、《南华真经》,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4、解题: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天下》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21·世纪*教育网
第一课时
【课型】自学课
【自学目标】
1、熟读课文,通文意。
2、梳理情节,析字词。
一、解题
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天下》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www-2-1-cnjy-com
二、自主学习&合作展示
1、初读:学生读课文,正字音。
2、再读:依据课文注解学生自学品读,并把不会读的字词勾画出来。
(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固定句式、文化常识)
3、展示提升
(1)明确字音:
鲲(kūn)鹏 抟(tuán) 齐谐(xié) 坳(ào)堂
迁徙(xǐ) 北冥(mínɡ) 夭阏(è) 沮(jǔ)丧
知(zhì)效一官 榆枋(fānɡ) 斥鴳(yàn) 晦朔(shuò)
决(xuè)起而飞 蓬蒿(hāo) 翱(áo)翔 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 泠(línɡ)然 舂(chōnɡ)米 蜩(tiáo)
数数(shuò)然 飡(cān) 蟪(huì)
(2)通假字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②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③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④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⑤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⑥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⑦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古今异义词
①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②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③海运 古义:海动,谓海动风起。 今义:指海上运输。
④野马 古义:游动的雾气。 今义:未经驯养的马。
⑤小年 古义:寿命短的; 今义: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21cnjy.com
⑥大年 古义:寿命长的; 今义:农历十二月是30天的年份;指春节;丰收年。
⑦春秋 古义:指四季。 今义:①春季和秋季,岁月;②人的年岁。
⑧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
⑨羊角 古义:旋风,旋风盘旋而上如羊角。 今义:羊的角。
⑩然后图南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承接的连词。
(4)固定句式
①奚以……为? (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②其……?其……? (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5)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①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②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③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三、探究交流
熟读课文,整体感和,理清课文思路。(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本文论证思路)
探究:扣行文关键词: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真逍遥的境界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才能进入这种境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提示:文中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四、成果展示
1、①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②——笑其不逍遥。
③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逍遥”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www.21-cn-jy.com
2、总结论证思路:
①万物皆“有所待”→万物所待有“大小之辩”→世人亦“有所待” (有所待→不逍遥)
②(怎样才算“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气,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无所待→才逍遥) 2-1-c-n-j-y
③(什么样的人可以入此境 )
提示: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第二课时
【课型】字词归纳课
【自学目标】
分析文章内容。
一、导入
上节课梳理了重要的文言知识,扫清了语言上的障碍,这节课我们分析作者在文章中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
二、分析第一段
找出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作者对这些事物持什么样的情感态度,这些感情倾向是否一致?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学生自读,讨论分析,老师提问,学生展示,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明确:主要写了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写这些事物的目的: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分析第二段
读第二段,说说这一段可分几层?并分析每一层是如何论证的?
学生自读,讨论分析,老师提问,学生展示,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两层。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
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2·1·c·n·j·y
第二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
分析第三段
齐读第三段,说明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
学生自读,讨论分析,老师提问,学生展示,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宋荣子、列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
(2)宋荣子、列子
(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犹有所待”)
(3)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
课堂总结
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举出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可谓气势阔大、说理透彻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21·cn·jy·com
第三课时
【课型】合作探究课
【学习目标】
赏析本文写作技巧。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再一次接触庄子,我们要通过《逍遥游》了解庄子的哲学世界,走进庄子内心的深处。
二、问题探究
思考:《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恣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特点? 21*cnjy*com
三、合作展示
写法借鉴:(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来源:21cnj*y.co*m】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出处:21教育名师】
四、拓展延伸
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来印证自己的看法。)
《逍遥游》中体现了人要有绝对的精神自由。庄子这种思想其实是消极颓废的,这种只求精神上自我解脱的思想,充分反映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的绝望厌世,毫无信心的精神状态,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深远的影响。21教育网
从积极意义上说,它揭示了社会统治思想的本质,表现了摆脱精神束缚的热烈渴望,为封建时代具有反传统精神和异端思想的文人提供了哲学出发点。后世文人在思想等方面受庄子影响,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从消极意义来说,它所追求的自由只是理念上的而非实践的自由,提供给人们的只是逃避社会矛盾的方法,因而始终能够为统治者所容忍。【版权所有:21教育】
庄子的思想深遂玄妙,它触及到认识世界里许多重大问题,处处闪烁出人类思维活动的火花,当然也深深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这是庄子面对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而对社会动荡与矛盾,他看不到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走向了另一极端,是其思想在社会政治理念上的必然归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