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9 23:0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丈夫之冠(ɡuàn) 法家拂士(bì)
B. 惩山北之塞(chénɡ) 汝心之固(nǚ)
C. 彀弓弩(ɡòu) 不闻天子之诏(zhào)
D. 曩者霸上(nǎng) 舜发于畎亩之中(quǎn)
2.下列文言语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D.帝感/其诚
3. 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B.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C. 投诸渤海之尾
D. 军士吏被甲
4.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拂乱其所为  无法家拂士
B.成礼而去 委而去之
C.已而之细柳军 称善者久之
D.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
5. 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成语“舍生取义”“老骥伏枥”“豁然开朗”分别出自《孟子》、曹操的《龟虽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B. 对联“失马真成福 移山未必愚”取材于韩愈的《马说》与《列子》,化用了“伯乐相马”“愚公移山”的典故。
C. 古人常以“加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代称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和六十岁。
D.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比如“愚”是谦称自己,“子”是尊称对方,“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
6.默写填空。
(1)        ,        ,        。此之谓大丈夫。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会导致亡国的因素的句子是:          ,          。
(4)杜牧在《赤壁》中以东吴两位女子的命运,来间接反映政治军事情势变迁的诗句是:          ,          。
(5)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借用典故,抒发九死不悔的报国之志的诗句是:          ,          。
7.名著阅读。
(1)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 发生的背景、发生的原因。他判断由于 的宣传和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与个人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
(2)《红星照耀中国》充满了国际主义精神。加拿大医生 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不幸的是在一次战役中因细菌感染而献出了生命。
8.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以下任务。
(1)下面是大家收集的三副对联,与之相对应的地方名人最准确的一项是( )
对联一:往还万里等游仙,迹遍山川一览全。
对联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对联三:田横直赋精神气,骏马犹扬角号戎。
A.徐悲鸿 顾宪成 徐霞客 B.徐霞客 徐悲鸿 顾宪成
C.顾宪成 徐霞客 徐悲鸿 D.徐霞客 顾宪成 徐悲鸿
(2)班级开展“我最欣赏的城市形象宣传语”评比活动,请你从以下宣传语中请选择一则,简要写出两条推荐理由。
①大阿福福地,太湖水水乡
②一壶江南春,千年宜兴城
③美丽江阴,一见倾心
选择第_______条,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春望》和《月夜》,回答各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两首诗均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
9.《月夜》一诗作者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从他人(小儿女)着笔,展开联想和想像,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下列选项中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0.两首诗都表达了 ① 之情,但《春望》更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 ② 之情。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基,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1)惩山北之塞 惩( )
(2)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 )
(3)指通豫南 指( )
(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虽( )
1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甚矣,汝之不惠!

13.“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14、这篇寓言故事具有很强的劝诫意义,请结合自己的学习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 梁惠王下》)
1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或谓寡人勿取 ________________
(2)取之而燕民悦 ________________
16.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古 之 人 有 行 之 者 武 王 是 也 取 之 而 燕 民 不 悦 则 勿 取
阅读【甲】【乙】两文,概括孟子对战争的看法。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善于“折叠”自己
陈大昊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涛声依旧”。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做了不同形态的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做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 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铸就,成长多为浴火重生。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往往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搏斗、与自我较量的过程,多挑战“不可能”才有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解放军报》2018年9月20日,有改动)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9.第②③④⑤段从四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根据上下文,为第④段横线处补写合适的内容,写在下面。




20.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1.请为第③段横线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写在下面。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饺子与绵梨
丈夫在一所重点中学教书,我们便住在这所学校里。在这儿读书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市区,家里的生活条件都很优越。
这天,来叩门的是一个女学生,她目光低垂,衣着朴素。跟在她身后的是一位中年人,裤褂上都打了补丁,从眉目上看,显然是她父亲。
进了屋里,父女俩拘谨地坐下。他们并没有什么事,只是父亲特地骑自行车从八十多里以外的家来学校看看读高中的女儿。"顺便来瞅瞅老师,"父亲说,"农村没什么好东西带,只拿了十几个新下的鸡蛋来,让老师尝尝鲜。"说着,从肩上挎的布兜里颤颤抖抖地往外掏。丈夫正欲阻止,被我用眼色拦住了。布兜里装了很多糠,裹了十几个鸡蛋。显然,他做得很精心,生怕鸡蛋被挤破。
十几个鸡蛋放在茶几上,圆滚新鲜,煞是好看。我提议中午大家一起包饺子吃,父女俩一脸惶恐,死活不肯,被我用老师的威严才震慑住。吃饺子时,父女俩依然拘束,但很高兴,我也是少有的开心。等到父女俩下午要走时,我已把鸡蛋放在了柜橱里。
送出门去,我问女学生:"你的生活能维持吗 "她点点头。我又对她说:"也许你家现在不富裕,但记住,贫困的仅仅是生活,而不是你。没有人有权利嘲笑你!"
送走女学生和她的父亲,回屋,丈夫一脸诧异。他惊奇一贯铁面无私、从来都把送礼者拒之门外的我为何因十几个鸡蛋而折腰 为什么一贯不喜喧闹应酬的我竟破例要留父女俩吃饺子
望着丈夫不解的眼神,我微微一笑,开始讲述二十年前自己经历的一件事。
在我十岁那年夏天,父亲要给外地的叔叔打一个电话。天黑了,我跟在父亲身后,深一脚浅一脚地去十里以外的小镇邮电局。我肩上背的布兜里装着刚从我家后院梨树上摘下来的七个大绵梨。说不定小妹为这七个绵梨正在家里哭鼻子呢。这棵梨树长了三年;今年第一次结了七个果。小妹每天浇水,盼着梨长大。但今天晚上,被父亲全摘下来了。小妹急得直跺脚,父亲大吼:"拿它去办事呢!"
邮局早已下班。管电话的是我家的一个远房亲戚,父亲让我喊他姨爷。进屋时,他们一家正在吃饭,父亲说明来意,姨爷"嗯"了一声,没动。我和父亲站在靠门边的地方,破旧的衣服在灯光下分外寒酸。一直等到姨爷吃完饭,抠完牙,伸伸懒腰,才说:"号码给我,在这儿等着,我去看看打不打得通。"五分钟之后,姨爷回来了,说:"打通了,也讲明白了,电话费九毛五。"父亲赶快从裤兜里掏钱。姨爷说:"放那儿吧。"我看见一张五角、两张两角的纸币和一枚五分的硬币从父亲的手里躺在了桌子上。
父亲又让我赶快拿绵梨。不料,姨爷一只手一摆,大声说:"不,不要!家里多的是,你们去猪圈瞧瞧,猪都吃不完!"
回来的路上,我跟在父亲的身后,抱着布兜哭了一路。仅仅因为我们贫穷,血缘和亲情也淡了;仅仅因为贫穷,我们在别人的眼里好像就没有一点自尊。
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那刺眼的九角五分钱和姨爷摆手的动作一直深藏在我心里。它像一根软鞭时时敲打着我的心灵。虽然它会激励我上进,但随着岁月的增长,创伤却越来越深,以至于因为它,我整个童年的记忆都涩而苦。
当我讲完这番话,丈夫一脸释然。我想他能明白。是的,我喜欢今天来的那个女学生,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我不会做姨爷那样的手势,给一个女孩子的记忆留下灰色的印疤。我相信,我今天的饺子对女孩子的作用决不亚于姨爷那一摆手的动作对我的影响。因为无论何时何地,爱心的力量总比伤害的力量大得多。
可爱的女孩子,多年以后,希望你能甜蜜地回忆起这顿饺子和那个用心良苦的女人。
22、与人交往,我们的语言和行动会对他人有一定的暗示作用,试说明"我"接受鸡蛋的行为对他们父女俩会产生什么样的暗示 留他们吃饺子,又会对他俩产生什么样的暗示 请从"我"的角度写出暗示的内容。
23.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当我讲完这番话,丈夫一脸释然。"试从结构上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24.从记叙方法的角度看,本文运用了哪种记叙方法 这么做,有什么好处
25.根据文章内容,仿照下面的例句形式,分别以"饺子"和"绵梨"为对象,各写一句话。
例句:在学生父亲眼里,那鸡蛋已不再是寻常之物,鸡蛋上寄托着他们的尊师爱师之情。
饺子:
绵梨:
26.本文写了现实中和记忆中的两件事,其中哪一件更能触动你的心灵 请说说理由。
三、写作
27.当你看到“财富”二字时,可能会想到家里的财产、父母的地位等,其实,财富的内涵很丰富:师友的支持、亲人的关爱是财富;良好的习惯、优秀的品格是财富;就连遭遇的挫折、经历的失败,也可能成为一个人的财富……
请以《最宝贵的财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健康,不要照抄提示语;③标点符号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
1.B 2.C 3.D 4.B 5.B 6.(1)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5)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7.(1)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 (2)白求恩
8.(1)D
(2) ① 运用对偶;对仗工整,朗朗上口;突出无锡的特产大阿福,和无锡的水乡特色。(②运用对偶;对仗工整,朗朗上口;突出宜兴特产紫砂壶,宜兴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特点。③语言精练,通俗易懂;突出江阴景色优美;吸引力大的特点。)
9.C 10.①对亲人的思念 ②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
11、(1)苦于 (2)险峻的大山 (3)直 (4)即使
12.(1)凭着你的力气,并不能损坏像魁父这样的小山丘,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2)你也太不聪明了!
13.“其妻”是出于关心才“献疑”,提出问题也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智叟对愚公移山则完全持否定态度,他嘲笑愚公,并力劝愚公停止挖山。
14. 示例:愚公移山强调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山”象征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某种困难,只要我们坚守一个信念,就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15. (1)有人 (2)吞并
16. 古之人有行之者/ 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 则勿取
17. 孟子认为取得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是“人和”,希望统治者能够施行仁政。【甲】文主要强调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乙】文则强调发动战争要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
18.要善于“折叠”自己。 19.“折叠”是耐心的坚持。
20.举例论证。列举红军长征史上“四渡赤水”这一具体战例,用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的结论,证明了“‘折叠’是智慧的迂回”。
21.示例:达 芬奇画出惊世之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就是因为他在学画初期不断地画蛋,在画蛋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事物最生动独特之处。
22.①你们送来的鸡蛋,我家需要,我们喜欢。②你们是我家的客人,谢谢你们大老远送来了礼物。 23.一是收住上文的回忆,二是照应上文中"丈夫一脸诧异"、"丈夫(有)不解的眼神"等描写。 24.插叙。这么做,使故事情节一直在悬念中发展,最后用插叙的方式揭示了悬念,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25.本题没有唯一答案。例:①在学生父女眼里,那饺子已不再是普通的饺子,饺子-亡凝聚着老师一家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②在作者心中,那绵梨已不再是普通的绵梨,绵梨上铭刻着她自尊心受到伤害后的无限痛苦。 26、本题没有唯一答案,要求联系实际,把握人物的处境和心理,言之有理即可。例⑴:文中"我"和丈夫收下鸡蛋并邀请学生父女一同吃饺子的事更能触动我的心灵,这件事使我认识到要维护贫穷者和弱小者的自尊,善待他们。例⑵:文中姨爷粗暴拒绝"我"和父亲送来的绵梨一事更能触动我的心灵,这件事说明许多人对贫困者抱着歧视的态度,显示了人情的冷漠。
2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