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答谢中书书》
第三单元
八年级上册
目录
01
导入环节
02
知人论世·背景梳理
03
疏通文意·文言字词
04
精读研析·合作探究
05
课堂巩固·课后作业
CONTENTS
导入
01
你会不会偶尔觉得疲惫、焦虑,想从学习和社交中“暂时下线”?
当你感到压力山大时,你的“治愈方式”是什么?是刷手机、打游戏,还是别的?
你想逃离现有的生活吗?
一位古代大神的治愈方案
他,是一个“卷”到顶峰的人:生物学巨著《本草经集注》作者(医药学TOP级专家)、天文历算家(理科天才)、书法家(艺术大神)、梁武帝的‘国家级顾问’(政策制定者)……
但他在人生巅峰期,选择了“退出登录”,隐居山林。他的朋友谢中书写信给他,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回信——这份回信,就是他对于“如何治愈自己”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
知人论世·背景梳理
02
知作者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医药学家、文学家和道教茅山宗的开创者。他的一生堪称传奇:早年聪颖博学,年仅十岁便因读《神仙传》而萌生养生隐居之志,成年后虽出仕为官,却在三十七岁时毅然辞去官职,退隐句曲山(今江苏茅山)。然而,隐居后的陶弘景并未远离世事,梁武帝萧衍屡次征召不至,却仍常以朝廷大事咨询于他,时人敬称其为“山中宰相”,这充分体现了他在隐逸与济世之间的独特平衡。
知作者
陶弘景的成就远超文学范畴。他是中国医药学史上的巨匠,所著《本草经集注》系统整理了前代药物学知识,首创药物分类法,为后世本草学发展奠定了基石。同时,他精通天文、历算、炼丹之术,其道教思想融汇儒、佛、道三家,深刻影响了南朝道教的发展。
作为文学家,他的《答谢中书书》以清丽简淡的笔触描绘山川之美,展现了其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与高雅的审美情趣,成为南朝山水小品中的典范之作。此文正是他隐居后心境与生活的真实写照,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自得,以及期望与友人共赏山水之乐的知音之情。
知作品
谢中书,即谢徵[500-536],字玄度,以文才见称,官至鸿胪卿,与陶弘景书信往来密切,时任南朝梁中书侍郎。
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他在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十余年,挚友谢徵(时任中书侍郎)致信问候。陶以本文回赠,借描绘茅山四季奇景,既回应友人关切,亦抒隐逸之志。文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暗含知音难觅的孤傲,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巅峰之作。
写作背景
本文的文体是“书”,即书信,古代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又称“尺牍”、“信札”、“手书”或“函”。
最初功能是实用性的,用于叙述事情、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然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文学自觉意识的增强,书信的文学性大大提升,从实用的工具转变为兼具实用性与文学性的散文体裁。许多文人借书信之体,骋才施艺,写景抒情,议论说理,使其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
文体知识
《答谢中书书》是“书”体中极具代表性的山水小品文书信,完美体现了南朝文书的审美追求。
疏通文意·文言字词
03
聆听范读/自由朗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文意疏通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
文意疏通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消散
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水中潜游的鱼
参与,这里指欣赏
指人间
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再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文言字词——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 )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
古义:季节 今义:某个时候
古义:消散 今义:停止、休息
古义:坠落 今义:衰败,萎靡
文言字词——一词多义
欲
夕日欲颓( )
欲穷其林( )
副词,将要
动词,想要
文言字词——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
夕日欲颓( )
名词做动词,辉映
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精读研析·合作探究
04
课文精细研读
1、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能否找到一个贯穿全文的词?
感情基调是热爱、赞美、自豪与愉悦。
贯穿全文的词是“美”(山川之美)。全文围绕“美”展开描写,并因“美”而抒发情感。
课文精细研读
2、开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句有何妙处?
① 高屋建瓴,定位极高:将“山川之美”提升到“古来共谈”的哲学与美学高度,奠定了全文的格局。
② 设置悬念:既然古来共谈,那眼前的景色有何特别?自然引出下文的具体描写。
③ 引发共鸣:邀请读者(尤其是收信人谢中书)一同进入这个审美情境。
课文精细研读
3、作者是从哪些观察视角来描绘景物的?请结合例句说明。
仰视: “高峰入云” —— 写出山之高峻。
俯视: “清流见底” —— 写出水之清澈。
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写出视野之开阔,色彩之斑斓。
远眺: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写出整体植被的茂盛与四季常青。
课文精细研读
4、文章如何体现“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其效果如何?
静态美: “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 —— 勾勒出山川宁静、永恒的骨架,宛如一幅静态的油画。
动态美: “入云”、“见底”、“将歇”的雾、“乱鸣”的猿鸟、“欲颓”的夕阳、“竞跃”的鱼 —— 赋予画面以生命力和变化感,宛如一段动态的视频。
效果: 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使画面既宁静致远又生机勃勃,全方位地激活了读者的感官,让人如临其境。
课文精细研读
5、文章结尾为何要提到“康乐”(谢灵运)?
这是理解文章深意的关键。谢灵运是南朝顶级的山水诗人,酷爱登山览胜。作者此言有多层含义:
① 自比康乐: 暗示自己和谢灵运一样,是真正懂得欣赏山水之奇的雅士高人。
② 称赞友人: 将谢中书与谢灵运同姓相连,有含蓄赞美对方情趣高雅之意。
③ 抒发感慨: 言外之意是,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山异水的人了(“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表面是感慨知音稀少,实则充满了“我能欣赏,我是知音”的得意之感,以及期望谢中书能与自己心意相通、共享此乐的深切情谊。一丝清高、一丝寂寞、一份自得、一份期盼,尽在其中。
主旨归纳
文章通过极致描绘隐居之地的山水灵韵,抒写超脱尘俗的隐逸志趣。作者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起兴,终以“实是欲界之仙都”作结,在展现自然奇观的同时,更借“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孤傲慨叹,完成双重宣言:
对世俗权位的轻蔑——将茅山仙境置于人间富贵之上;
对精神自由的坚守——以无人能懂的山水之境,宣告独立于主流价值的生命选择。
文章结构
沉醉山水
愉悦得意
课堂巩固·课后作业
05
1、两岸石壁,五色( )。
2、青林翠竹,四时( )备。
3、晓雾将( ),猿鸟乱鸣;
4、夕日欲( ),( )竞跃。
5、未复有能( )其奇者。
课堂巩固练习
一、词语释义
交辉
交相辉映
俱
都
歇
消散
颓
沉鳞
潜游在水中的鱼
与
指欣赏
课堂巩固练习
二、选择题
1、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山川之美
B 实是欲界之仙都
C 友人惭,下车引之
D 春冬之时
C
课堂巩固练习
2、下列对《答谢中书书》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点明中心
B. 表达了作者对山川美景的赞美之情
C. 表明自古以来文人雅士都喜爱谈论山水之美
D. 这句话只是简单陈述,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D
课堂巩固练习
三、 翻译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译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2、拍摄校园美景,模仿《答谢中书书》写一篇短文
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