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四单元
白杨礼赞
新课导入
白杨树不娇柔,却能在西北荒地上站得笔直,挡住风沙。 作家茅盾在艰难年代见了它,特意写下《白杨礼赞》。大家先想想:你印象里的白杨树是什么样?茅盾为啥要专门为它写 “礼赞”?带着这两个问题,咱们一起走进课文。
同学们,咱们平时见的树,要么开花好看,要么叶子绚丽。
影视资料
素养目标
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抗战军民的赞美之情。
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利用语言标志理清文章总体脉络和情感线索。
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婆娑”“秀颀”“坦荡如砥”“潜滋暗长”等易考词语。
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在写作中学习运用,感受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坚贞不屈的精神的赞美之情。
作者简介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蚀》三部曲,长篇小说《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总称“农村三部曲”)及《林家铺子》等。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背景资料
1940年,茅盾赴延安参观、访问,目睹了北方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1941年,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作者在重庆写下这篇文章。茅盾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1940年5月,受朱德邀请离开新疆前往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离开延安到达重庆。在此期间,他目睹了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体察了解放区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写下了此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了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文章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本文选自《茅盾全集》第十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版)。
文体知识
托物言志的特征:1.寄托性,“托物”是手段;2.联想性,联想是纽带;3.抒情性,“言志”是目的。
托物言志散文一般借某一具体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或表达作者的思考。因此,这类散文往往会细致描绘某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常常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或志向,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托物言志散文
物:客观存在的事物,如“小草”“老牛”等。
志:某种志向、情感、意愿。
生字词
开垦( ) 主宰( ) 倦怠( )
丫枝 倔强( )婆娑( )
虬枝( ) 伟岸 傲然
宛然 秀颀( ) 鄙视( )
妙手偶得 坦荡如砥( )
潜滋暗长( ) 恹恹欲睡( )
旁逸斜出 不折不挠( )
外壳( ) 锤炼( ) 无垠( )
晕圈( ) 楠木( ) 纵横决荡
kěn
zǎi
dài
jué jiànɡ
suō
qiú
qí
bǐ
魁梧,高大。
高傲、坚强不屈的样子。
dǐ
qián
yān
náo
与石头相关,故左边为“石”。
ké
liàn
yín
yùn
nán
字词清单
与土地相关,故下面为“土”。
多音字
( )倔强
( )倔脾气
倔
jué
juè
【串句记忆法】展览会上,参(cān)展的人参(shēn)质量竟参(cēn)差不齐,令人大跌眼镜。
( )磨折
( )磨坊
磨
mó
mò
( )晕圈
( )头晕
晕
yùn
yūn
记少余多:“倔”只在“倔强、倔犟”中读jué,其他情况读juè。
驰( )
弛( )
奔驰
松弛
chí
chí
综( )
淙( )
棕( )
错综
淙淙
棕榈
zōnɡ
cónɡ
zōnɡ
【形旁辨字法】有言(讠)莫诋(dǐ)毁,有手(扌)能抵(dǐ)挡,有石(石)当砥(dǐ)砺。
垦( )
恳( )
开垦
恳切
kěn
kěn
“马奔跑”为“驰”
“弓放松”为“弛”
开垦土地(土字底)
情意恳切(心字底)
形近字
词语解释
v
坦荡如砥
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v
潜滋暗长
暗暗地生长。滋,生长。
v
恹 恹
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v
旁逸斜出
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v
婆 娑
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词语解释
v
倔 强
(性情)刚强不屈。
v
纵横决荡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v
秀 颀
美而高。颀,修长。
v
对 抗
抵抗。
v
参 天
高耸在天空中。
v
妙手偶得
v
鄙 视
轻视;看不起
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说文解字》
“白杨礼赞”含义:
指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礼赞”的含义是什么,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
解读礼赞
何为礼赞
?
表尊敬之意
赞美、夸奖
礼,本意“敬神”。
礼赞:以最高级别,最崇敬的方式赞美。
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长的自然环境
雄壮、伟大
形貌
干、枝、叶、皮
形象美
高大、挺直、
丫枝聚拢
气质、品格
正直、坚强、倔
强、不折不挠
精神品格
伟岸,正直,朴质,严肃,
温和,坚强不屈,挺拔
伟丈夫
由
形
入
神
烘托
作者在评价白杨树的时候用了两个意思矛盾的词,请找出来。
普通
不平凡
白杨树为什么是“普通”的?
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
极常见、极易生长
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
外形特征
内在品质
不平凡
文中出现了多少次“不平凡的白杨树”,请找出来
“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的基础,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第9段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8段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6段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4段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1段
望不到边际、黄绿错综、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雄壮、伟大、
令人倦怠、景色单调
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请聚焦第2段,勾画相关词语。
欲扬先抑。
先写感受到“雄壮”,接着又觉得“单调”,为后文见到白杨树“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也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
烘托。
交代白杨树赖以生存的典型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的出场铺垫和蓄势。
文章首段写白杨树,第2段为什么不紧承其后写白杨,反而描写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
读第5段,找出白杨树外形的“不平凡”。
外形
干
枝
叶
皮
笔直
无旁枝
丈把高
笔直
靠拢
向上
笔直
不斜生
片片向上
光滑
淡青色
有晕圈
力争上游
倔强力挺
不屈不挠
品质
作者是怎样由白杨树的自身特点联想到要象征的事物的?
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对抗着西北风。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朴质、严肃
坚强不屈
坚强不屈
傲然挺立
枝枝叶叶
靠紧团结
力求上进
人物/精神品质 与白杨树具有相似点的句子 相似点
北方的农民
守卫家乡的哨兵
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作者是如何写白杨树内在品质“不平凡”的?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欲扬先抑
先写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屈曲盘旋,算不得好女子,再写它的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赞美它是伟丈夫。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的是“伟丈夫”,两词相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欲扬先抑,由赞美树过渡到赞美人。
写作特色
象征手法的运用。文章看似在赞美白杨树,实则是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运用象征手法,使文章寓有了更深的意义。
语言凝练,文字优美。作者写高原、写白杨,选用的词语,都十分精当,贴切。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平”,用“坦荡如砥”;写白杨的如写高原的“大”。同是赞美白杨的“不“傲然地耸立”。高大,则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是从正却用不同的句式,显出感情的变化。开头说“白杨树是不平凡的”,平凡”面肯定了白杨树超凡的气质;以后反复强调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改肯定为否定句式,是从象征意义上驳斥了那种轻视北方民众抗日斗争的观点,是以更激越的感情赞美白杨树超凡的精神气质。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部形态,赞扬了白杨树力争上游的精神,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作者寄托在白杨树上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对我们战胜强敌、发展复兴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让我们做白杨树那样的人,在生活的舞台上演绎自己的精彩吧。
课堂总结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白杨礼赞》深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精准掌握 “婆娑”“秀颀”“坦荡如砥” 等词语的语境义,能结合文本分析 “倔(jué/juè)”“晕(yùn/yūn)” 等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表意差异。
深度剖析 “托物言志” 散文的 “物 — 情 — 志” 关联链,能独立梳理 “烘托”“对比”“欲扬先抑” 手法在文中的具体作用,并撰写 150 字左右的手法分析片段。
精准定位文中 “不平凡” 的 5 处出现节点,结合句式变化(肯定句 / 否定句)分析作者情感的递进逻辑。
【过程与方法】
通过 “文本细读 — 小组探微 — 全班思辨” 的三阶模式,探究白杨树 “生长环境 — 外形特征 — 内在品质” 的 “不平凡” 递进关系,培养逻辑分析能力。
开展 “象征意义辩论会”,围绕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否具有时代局限性” 展开讨论,提升批判性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
对比阅读茅盾《风景谈》与朱自清《春》,归纳 “托物言志” 与 “借景抒情” 的异同,掌握散文鉴赏的比较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 1941 年抗战相持阶段的历史背景,理解作者 “含蓄赞美” 背后的政治语境与文人担当,体会 “以笔为枪” 的文学精神。
联系当代社会,探讨 “白杨树精神”(坚韧、团结、正直)在 “抗疫”“航天” 等现实场景中的体现,建立传统精神与当代价值的联结。
【教学重难点】
维度 内容 突破策略
教学重点 1. 剖析 “物 — 情 — 志” 的深层关联,明确白杨树从 “自然物象” 到 “精神符号” 的转化过程;2. 分析句式变化(如 “实在是不平凡”“决不是平凡”)与作者情感递进的关系。 1. 设计 “白杨树精神符号转化路径图”,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2. 开展 “句式品读” 活动,通过范读、齐读、对比读,体会语气差异背后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 理解 1941 年国民党统治区的言论环境对作者写作手法(象征、含蓄)的影响;2. 区分 “托物言志” 与 “借景抒情” 的本质差异,避免概念混淆。 1. 补充 1941 年 “皖南事变” 相关史料,创设 “假如你是 1941 年的茅盾” 情境,让学生思考 “为何不能直抒胸臆”;2. 对比阅读《白杨礼赞》(托物言志)与《春》(借景抒情),从 “写作目的”“物象选择”“情感表达” 三个维度制作对比表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分层教学资源包:基础层(生字词通关练习、背景资料简编)、提高层(手法分析导学案、辩论会议题)、拓展层(《风景谈》节选、抗战史料);
多媒体课件:含白杨树生长环境实拍视频、1940 年代延安与重庆对比图片、“句式情感变化” 可视化图表;
分组工具:6 人一组,每组发放 “探究任务卡”“观点记录表”。
学生准备:
预习时完成 “三色批注”:黑色批注生字词,蓝色批注不理解的句子,红色批注打动自己的语句;
查阅 “茅盾 1939-1941 年行踪”(新疆 — 延安 — 重庆),初步了解其思想变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文本解构 —— 从 “物象” 到 “线索”
1. 情境导入:文学现场还原(8 分钟)
播放两段视频:① 1940 年延安军民在黄土高原植树的纪录片片段;② 当代西北防护林白杨树抗风沙的实拍画面。
提问:“80 多年前,茅盾在重庆写下《白杨礼赞》时,眼前或许没有白杨树,却为何能让这棵树成为不朽的文学符号?今天我们就走进 1941 年的文学现场,解开这个谜题。”
板书课题:《白杨礼赞》—— 从 “树” 到 “精神符号” 的蜕变
2. 基础通关:语言建构与运用(12 分钟)
字词深度理解:
出示 “婆娑”“秀颀”“坦荡如砥” 等词语,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原句(如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挺拔,以它的高直指,对抗着西北风”)分析词语的感彩 ——“婆娑” 暗含对 “柔弱美” 的否定,“挺拔” 凸显 “刚健美” 的赞美;
多音字语境辨析:用课件展示句子 “他倔(juè)脾气上来,谁也劝不动,但看到白杨树倔(jué)强挺立的样子,又默默低下了头”“夕阳下的白杨树晕(yùn)圈很美,可长时间盯着看,会让人头晕(yūn)”,让学生填空并解释理由。
背景深度解读:
发放 “茅盾 1939-1941 年行踪简表”,让学生结合表格说说 “从新疆到延安再到重庆,茅盾的所见所感有何变化”;
补充 “皖南事变”(1941 年 1 月)史料,提问:“当茅盾在重庆写下这篇文章时,正处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背景下,这对他的写作手法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初步感知 “象征手法” 的必要性)。
3. 文本细读:线索与结构探究(25 分钟)
“不平凡” 线索梳理:
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 5 处 “不平凡” 的语句,填写下表:| 段落 | 句子 | 句式 | 情感基调 || ---- | ---- | ---- | ---- || 第 1 段 |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肯定句 | 直接赞美,奠定基调 || 第 4 段 |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转折 + 肯定 | 先抑后扬,强化赞美 || 第 6 段 |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转折 + 否定 | 语气更强烈,凸显独特性 || 第 8 段 |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 否定句 + 抒情 | 深化赞美,关联象征 || 第 9 段 |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感叹句 | 情感爆发,升华主旨 |
小组讨论:“从‘实在是不平凡’到‘决不是平凡’,再到‘高声赞美’,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一步步递进的?”(引导学生得出:从 “认可” 到 “强调”,再到 “激情歌颂”,情感逐层升温)。
环境描写的双重作用:
聚焦第 2-3 段,让学生勾画出描写高原环境的关键词(“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雄壮”“单调”);
开展 “角色扮演”:假设你是 1941 年的茅盾,站在这样的高原上,先感到 “雄壮”,又觉得 “单调”,当突然看到白杨树时,你的心理变化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 “烘托” 手法的作用 —— 用高原的 “大” 衬托白杨树的 “孤”,用 “单调” 衬托白杨树的 “惊喜”,为下文赞美蓄势);
追问:“如果把高原环境描写删掉,直接写‘我看到了白杨树’,会有什么变化?”(让学生明确:失去波澜,白杨树的 “不平凡” 失去对比支撑)。
4. 课时小结与分层作业(5 分钟)
小结:本节课通过字词语境分析、背景关联、线索梳理,解构了文本的基础框架,明确了 “不平凡” 的情感递进与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分层作业:
基础层:背诵第 1 段和第 9 段,摘抄文中描写白杨树外形的句子;
提高层:撰写 150 字短文,分析 “不平凡” 句式变化与作者情感的关系;
拓展层:查阅资料,了解 “托物言志” 与 “象征” 的区别,做好下节课讨论准备。
第二课时:精神解码 —— 从 “手法” 到 “价值”
1. 复习导入:线索回顾与问题衔接(7 分钟)
提问:“上节课我们梳理了‘不平凡’的 5 处线索,谁能说说作者情感最强烈的是哪一句?为什么?”(学生回答后,过渡:“作者为何如此强烈地赞美白杨树?这棵树背后藏着怎样的精神密码?今天我们就来解码。”)
板书:精神解码 —— 手法 象征 价值
2. 深度探究一:手法与象征意义(25 分钟)
外形到品质的转化:
指名朗读第 5 段,其他学生用 “圈点勾画法” 找出描写白杨树 “干、枝、叶、皮” 的语句,完成下表:| 部位 | 特点 | 体现的品质 || ---- | ---- | ---- || 干 | 笔直、丈把高、绝无旁枝 | 正直、挺拔、不旁逸斜出 || 枝 | 一律向上、紧紧靠拢 | 团结、力争上游 || 叶 | 片片向上、无斜生倒垂 | 积极向上、不屈不挠 || 皮 | 光滑、淡青色、有晕圈 | 朴质、有生命力 |
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细致地描写外形?这些外形特点与后文的‘伟丈夫’形象有什么关联?”(引导学生得出:外形是 “物” 的基础,品质是 “志” 的铺垫,为 “伟丈夫” 的比喻和象征意义做准备)。
欲扬先抑手法的深层分析:
出示第 7 段语句:“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提问:“作者先否定白杨树的‘美丽’,再肯定它的‘伟丈夫’特质,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从 “对比效果”“情感转折”“主题凸显” 三个角度分析 —— 否定 “柔弱美”,肯定 “刚健美”,突出白杨树的精神价值,自然从 “赞树” 过渡到 “赞人”)。
象征意义的多维解读:
发放 “象征意义探究任务卡”,小组合作完成下表(结合课件提示与背景资料):| 象征对象 | 白杨树的相似点 | 文本依据 | 时代意义 || ---- | ---- | ---- | ---- || 北方农民 | 普遍、坚韧、不被重视却顽强生存 |“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赞美农民是抗战的基础力量 || 抗日哨兵 | 坚强不屈、对抗风雪(象征敌人)|“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 对抗着西北风”| 赞美战士的战斗精神 || 民族精神 | 团结向上、力求上进 |“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 片片向上”| 歌颂中华民族的不屈意志 |
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成果后,教师补充:“作者通过‘物 — 人 — 民族’的三层象征,将白杨树从‘自然物象’升华为‘时代精神符号’,既规避了言论风险,又让赞美更有深度。”
3. 深度探究二:批判性思维与跨文本拓展(23 分钟)
象征意义辩论会:
议题:“《白杨礼赞》的象征意义是否只适用于抗战时期?在当代社会,它是否还有价值?”
分组:正方(有价值)、反方(无价值),每组 3 分钟立论,5 分钟自由辩论,2 分钟总结;
教师引导:正方可结合 “抗疫中白衣战士的坚韧”“航天人团结攻关” 等案例;反方可从 “时代背景变化”“精神内涵需更新” 等角度切入,最后总结:“白杨树的‘坚韧、团结、正直’是永恒的精神内核,可在不同时代赋予新的内涵。”
跨文本对比阅读:
发放《白杨礼赞》(节选第 5-7 段)与朱自清《春》(节选 “春花图”“春风图”),要求学生从 “写作目的”“物象选择”“情感表达” 三个维度对比,填写表格:| 维度 |《白杨礼赞》|《春》|| ---- | ---- | ---- || 写作目的 | 借白杨树象征抗日军民,表达赞美 | 借春景抒发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生活的希望 || 物象选择 | 单一物象(白杨树),突出精神特质 | 多样物象(花、风、雨),展现春的生机 || 情感表达 | 含蓄(象征),情感强烈且递进 | 直白(抒情),情感细腻且愉悦 |
提问:“通过对比,你认为‘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核心区别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前者 “以物载志,志为核心”,后者 “以景传情,情为核心”)。
4. 课堂总结与拓展作业(5 分钟)
总结:本节课通过手法分析、象征解码、辩论与对比阅读,不仅理解了《白杨礼赞》的文本价值,更学会了用 “历史眼光”“批判性思维” 鉴赏散文,建立了传统精神与当代生活的联结。
拓展作业(三选一):
写作:以 “____礼赞” 为题(如《竹子礼赞》《逆行礼赞》),运用 “托物言志” 手法写一篇 300 字短文;
探究:查阅茅盾《风景谈》,分析文中 “沙漠驼铃”“高原归耕” 等场景的象征意义,撰写 200 字探究报告;
实践:观察身边一种植物,拍摄照片并配文(150 字),解读其蕴含的精神品质。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茅盾)
一、文本解构:线索与结构
核心线索:不平凡(5 处,情感递进:认可→强调→歌颂)
环境作用:烘托(高原 “大 / 单调”→白杨 “孤 / 惊喜”)、蓄势
二、精神解码:手法与象征
手法:
欲扬先抑:否定 “好女子”→肯定 “伟丈夫”(突出精神美)
托物言志:物(白杨)→情(赞美)→志(军民精神)
象征:白杨→北方农民→抗日哨兵→民族精神(坚韧、团结、向上)
三、价值延伸:传统与当代
时代价值:1941 年 “以笔为枪” 的文人担当
当代意义:抗疫、航天中的 “白杨精神”
【教学反思】
本次《白杨礼赞》教学以 “文本解构 — 精神解码 — 价值延伸” 为核心脉络,通过分层任务、思辨活动与跨文本拓展,尝试突破传统散文教学 “串讲分析” 的模式,聚焦学生高阶思维与文化素养的培养。结合课堂实际效果,从亮点、不足、改进方向三方面展开反思。
一、教学亮点:聚焦 “深度” 与 “参与”,落实素养目标
情境与背景的深度融合,破解理解难点针对 “1941 年言论环境对写作手法的影响” 这一难点,教学中未直接灌输结论,而是通过 “茅盾行踪简表”“皖南事变史料补充” 与 “角色扮演(假设你是 1941 年的茅盾)”,让学生从 “历史当事人” 视角思考 “为何不能直抒胸臆”。课堂反馈显示,85% 的学生能自主关联 “象征手法” 与 “时代限制” 的关系,相比以往 “教师讲解背景” 的模式,学生对 “含蓄表达背后的文人担当” 理解更深刻,真正实现了 “历史语境与文本解读” 的联动。
分层任务与思辨活动,激活高阶思维设计 “三色批注”(基础层:字词标注;提高层:疑问标注;拓展层:感悟标注)与 “象征意义辩论会”,兼顾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基础层学生通过 “不平凡句式表格” 梳理线索,夯实文本基础;提高层学生通过 “外形 — 品质” 关联分析,深化手法理解;拓展层学生在 “当代白杨精神是否有价值” 的辩论中,展现出批判性思维 —— 有学生提出 “白杨‘单一向上’的特质,可对应当代‘专注攻坚’的航天精神”,将传统文本与现实语境结合,超出预设教学目标。此外,跨文本对比《白杨礼赞》与《春》时,学生能自主提炼 “托物言志重‘志’、借景抒情重‘情’” 的核心差异,证明 “比较阅读” 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文本辨析能力。
评价方式的差异化,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用 “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 的双线模式:课堂中通过 “小组探究记录表” 记录学生在文本细读、辩论中的参与度,对基础层学生侧重 “线索梳理的准确性”,对拓展层学生侧重 “思辨观点的创新性”;课后分层作业(基础层背诵、提高层手法分析、拓展层创意写作)的完成质量显示,90% 的学生能达到对应层级要求,且有 15% 的基础层学生主动选择拓展层作业(如撰写《竹子礼赞》),体现出分层设计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二、教学不足:正视 “节奏” 与 “衔接”,暴露实施问题
思辨活动时间把控失衡,影响收尾完整性“象征意义辩论会” 预设时间为 8 分钟(3 分钟立论 + 3 分钟自由辩论 + 2 分钟总结),但实际课堂中,正反方围绕 “当代白杨精神是否过时” 展开激烈讨论,超时 5 分钟,导致后续 “跨文本对比阅读” 环节被迫压缩 —— 原本计划让学生自主填写对比表格后全班交流,最终改为 “教师引导 + 快速填空”,部分学生未能充分梳理 “托物言志” 与 “借景抒情” 的差异,影响了拓展环节的深度。
背景资料与文本解读的衔接不够自然在补充 “茅盾 1939-1941 年行踪” 时,直接发放资料让学生阅读后提问,部分学生陷入 “历史细节”(如新疆讲学的具体内容),未能快速关联 “行踪变化与思想变化”,导致过渡到 “文本象征意义” 时出现短暂卡顿。可见,背景资料的呈现需更聚焦 “与文本直接相关的信息”,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
对学生生成性问题的回应不够灵活课堂中,有学生提出 “白杨树‘不旁逸斜出’的特点,是否暗含‘单一化’的局限”—— 这一问题超出预设,但未及时抓住契机展开讨论,仅以 “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侧重赞美‘团结向上’的特质” 简单回应,错失了引导学生 “辩证看待文本价值” 的机会,反映出教师对生成性资源的捕捉与转化能力不足。
三、改进方向:优化 “设计” 与 “应变”,提升教学实效
细化时间管理,设置 “弹性环节”后续设计思辨类活动时,需在预设时间内预留 2-3 分钟 “弹性空间”,并明确 “时间提醒信号”(如举牌提示剩余 1 分钟)。同时,对可压缩的环节(如跨文本对比中的表格填写),提前准备 “简化版对比要点” PPT,若时间紧张可直接展示核心差异,确保教学脉络完整,避免因某一环节超时影响整体节奏。
重构背景资料呈现方式,强化 “文本关联”将 “茅盾行踪简表” 改为 “行踪与文本关联图”,用箭头标注 “新疆(目睹民生疾苦)→延安(看到军民团结)→重庆(面对反共氛围)→写作《白杨礼赞》(借白杨象征军民)”,让学生直观看到 “行踪 — 思想 — 文本” 的逻辑链,减少对无关历史细节的关注。同时,在呈现资料后,设计 “一句话提问”(如 “延安的经历如何影响了作者对‘不平凡’的定义?”),引导学生快速聚焦文本解读。
预设 “生成性问题应对方案”,提升课堂应变能力课前围绕 “文本争议点”(如象征意义的局限性、手法的时代适应性)预设 2-3 个生成性问题,并准备对应 “引导策略”—— 例如针对 “白杨树是否暗含单一化局限”,可回应:“你提出了一个很有思辨性的问题!我们可以结合两个维度思考:一是 1941 年抗战时期,‘团结统一’是核心需求,作者需突出‘向上’的凝聚力;二是当代解读文本时,我们既可以继承‘坚韧’的内核,也可以赋予‘多元发展’的新内涵。这正是经典文本的魅力 —— 不同时代能读出不同价值。” 通过提前预设,确保对生成性问题的回应既有深度,又能回归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实践证明,深度散文教学需在 “文本细解读实” 与 “思维活动做深” 之间找到平衡,既要通过分层设计让不同学生有所获,也要通过灵活应变捕捉课堂生成的精彩。后续需持续优化教学节奏与资源整合能力,让经典文本的教学既 “有厚度”,又 “有温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