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0 14:0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语段并完成练习
走进渡江战役纪念馆,我不禁想起,1949 年,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发起了渡江战役,当时无数英勇的将领亲临前线dū 战,指挥若定。
我仿佛看见英勇的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国民党反动派好似摧枯拉xiǔ,纷纷溃退。走进纪念馆,我不由得屏息敛声,仔细聆听解说员讲述的一个个感人的渡江故事,回顾那“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雄壮篇章……渡江战役的伟大精神将永远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________(激励 激活)我们在新征程中不断奋勇向前!
1、请确认心得体会中加点字的读音。(只填序号)
①锐不可当(A. dāng B. dàng) _______
②溃退(A. kuī B. kuì) _______
2、结合语境,根据小语标注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 dū( )战 ②摧枯拉xiǔ( )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4.文段中【甲】【乙】两处画线句子均存在问题,请你分别提出修改意见。
这7件石柱文物原系圆明园建筑构件,【甲】1860年遭英法联军劫掠后流失海外,后来挪威卑尔根科德博物馆及西挪威艺术博物馆收藏。近年来,在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政府、高校、机构、社会力量通力合作,最终促成挪威收藏机构向中方捐赠这批石柱文物。【乙】此次文物回归,同时也为新时代社会力量投入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创立了新模式、新路径。
5.在语段空缺处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①青春是两个美妙绝伦的字眼,青年______________是一个拨动心弦的词汇。②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③曾几何时,青春是______________,青春是______________,青春是忧国忧民的感叹,青春更是______________——不管是在救亡图存的火热岁月,还是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还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征途上,无数的青年踏出的每一步,都与时代的变革高度吻合、同频共振,他们用青春的活力,为中国孕育着无限可能。
6.语段第①句横线处须加“更”,请说明理由。
7. 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入第③句的横线处。(只填序号)
A.不卑不亢的壮举 B.义无反顾的抉择 C.救国救民的情怀
8. 消息一般包括________、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后两部分有时暗含在主体中)。一般说来, ________是消息的核心。
“新闻小组”的小记者
9.们查阅了2023年国庆相关资料后,开展“我和祖国”采访活动,请你帮他们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小记者们搜集到的2023年天安门广场的国庆花篮图片,但图片中“祝福”二字看不清了,请你根据“字体一致,和谐美观”的原则,为其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2)小记者们采访了2023年天安门广场国庆花坛总设计师蓝海浪。下面是他们的采访记录。
小记者:叔叔您好!从2011年开始,天安门广场中心花坛的“祝福祖国”巨型花篮,成了每年国庆期间广场上的一道绚丽风景。


蓝海浪:2023年的国庆大花篮除了选取拥有美好寓意的花卉之外,还首次加入水稻、小麦、小米、黄米、大豆五种农作物,体现了花团锦簇、五谷丰登之意,祝愿我们民族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小记者:萱草花也是首次出现在大花篮上吧?
蓝海浪:对。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我国就有一种象征母亲的花,它就是萱草花。2023年,我们首次用萱草花来表达对祖国母亲生日的祝福。
……
你发现记录的同学少记了一个采访问题。请你根据采访问题的设计要求以及蓝海浪的回答,将缺少的提问写在横线上。(20字以内)
10、班级开展“与斯诺跨越时空的对话”新闻采访模拟会,请你积极参与。
时间、地点 1939 年9 月27 日,延安 采访对象 埃德加·斯诺
采访方式 现场访谈 采访器材 纸、笔、照相机等
采访目的 ①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成书过程;②感受长征精神。
采 访 问 题 A. 关于作品内容:《红星照耀中国》记录了很多红军在长征路上绝处逢生的故事。您能结合某处地点与具体困境,分享他们绝处逢生的秘诀吗?
B. 关于作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关于艺术特色:《红星照耀中国》是报告文学的艺术丰碑,既有“生活的真实”,又为“读者的阅读欣赏留下了足够的艺术创造空间”。我想向您学写故事,请问您创作《红星照耀中国》是怎样做到“用事实说话”的?
(1)请在B 处设计有关作品人物的采访问题。
B. 关于作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整本书的阅读体验,代替斯诺回答问题A和问题C。
①问题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问题C: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回答问题。
11.阅读本文,完成下表。
时间 新闻事实
① 中路军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
五时起 ②

二十一日下午
至二十二日下
午 ③
12、有同学在填完上面的表格后,产生了疑问,请你试着解答。
(二)阅读后完成问题探究。
(一)___________
中新社沈阳11 月23 日电(记者李纯、宫旭) 山川同念,英雄回家。23日11时32分许,一架中国空军运-20运输机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机场以“过水门”最高礼遇迎接,25名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洗去征尘,回到了久违的祖国怀抱。
当天,中国迎回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当地时间上午10 时,中韩双方在韩国仁川机场举行交接仪式。这是自2014 年以来,中韩双方第十次进行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工作。
就在此前一日,中韩双方已在韩国仁川共同举行第十批志愿军烈士遗骸的装殓仪式,这一天正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团聚” “归家”等寓意。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承载着祖国和人民的期盼,承载着亲人与战友的思念,接迎英雄回家。”
执行此次接运任务的运-20 机长路中华在舱内广播中如是说。韩国当地时间10 时55 分(北京时间9时55 分),运 -20 飞机从仁川机场起飞,载着25 位忠魂回家。
(选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二)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举行
新华社沈阳11 月24 日电(记者李晓明、丁非白) 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24 日上午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25 名志愿军烈士英灵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 周年之际,回到中华大地安息。
雪后初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松柏掩映,庄严肃穆。铭刻着“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巍峨挺拔。安葬仪式在陵园下沉式纪念广场举行。环形烈士英名墙下摆满了黄白相间的菊花。参加仪式的人们列队肃静,缅怀英烈。
10 时,军乐团奏响《思念曲》,仪式正式开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战士持枪护卫下,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棺椁缓缓步入现场,全场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70 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军民一道,历经2 年零9 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19 万多名中华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全体人员向志愿军烈士三鞠躬,27 名部队官兵鸣枪12 响,向英烈致以崇高敬意。《思念曲》再次低回奏响,礼兵们抬起志愿军烈士棺椁,绕广场半周,缓缓走向安葬地宫。自2014 年以来,我国连续10年以隆重礼仪迎接总计938 位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让他们回到祖国的怀抱。
参加仪式的人们排起长队,向烈士献花致敬,并瞻仰烈士英名墙。“我们在课本中学过抗美援朝的故事,我很敬佩先烈们为国捐躯的精神。今天,有幸参加这个仪式,我很感动。”某学校的一位学生代表说,“我要继承先烈遗志,建设我们的伟大祖国。”
(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13. 请你为第(一)则消息补写一个标题。 (不超过25 字)
14、新闻报道虽然注重准确性与客观性,但字里行间往往隐含着作者的情感。上面两则消息都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15、消息(一)与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鬼子来了
谢大立
①断水已是第三天了,还是在沙漠的深处。
②小战士不停地对老班长说,我感觉身上的东西越来越重了,实在是一步也走不动了。
③老班长说,走不动也得走!
④小战士说,那我们把身上的东西扔掉些再走吧?
⑤老班长说,你要扔掉什么,你的身上有什么东西可以扔掉的?
⑥小战士说,用不上的东西,重的东西……
⑦老班长瞪一眼小战士,看看四周,大喊一声说,鬼子来了!然后拔腿就跑。
⑧小战士惊慌地跟着老班长拼命地跑。他们一口气翻过了横在面前的沙丘,顺着坡往下滚,躺到了一个水洼里。
⑨水!小战士惊喜地叫。老班长的脸上也开花般地笑。两人趴在水窝里一阵牛饮后,老班长说,你不是一步也走不动了吗,跑起来怎么比我还快?
⑩小战士说,打不过就跑呗。鬼子呢?你不会是骗我的吧?
老班长说,不骗你,你怎么会跑,我们又怎么能找到水……
小战士打断老班长的话说,原来你真是骗我的……
老班长说,那不是骗,那是在告诉你,鬼子时刻都有可能出现,我们的心里必须时刻都有鬼子,才能保存自己。保存自己才能战胜敌人,是毛主席说的。
水喝饱,水壶装满水后,小战士再次对老班长说,我们虽然不渴了,但饿,要不把身上的东西扔掉些走快点儿,必须抢在鬼子的前头从沙漠里走出去,不然我们即使不死在这沙漠里,也会死在鬼子手里……说着,小战士坐到地上,把枪往沙里塞,把腰里的子弹袋卸下来也往沙里塞……老班长说,你要干啥?
小战士说,你不是说保存自己才能战胜敌人吗?这些东西日后还可以找回去,人不在了,这些东西即使带到了阴间,又有什么意义呢?
老班长又一声吼叫说,鬼子来了!小战士没像刚才那样爬起来就跑,反而十分不屑地一歪嘴说,你干脆说狼来了吧,狼来了的故事你听说过吗?
老班长说,起立,跑!鬼子比狼还残忍,我们的心里必须时刻装有鬼子的残忍……
话没说完,叭的一声枪响从远处传来,老班长一声卧倒,扑向小战士,把小战士压在了自己的身下。
小战士懂得,这是老班长为了保护他。
在趴在沙地上看枪响的地方,他们看到了五个鬼子。
他们在沙漠里和这五个鬼子纠缠得很苦。为了保护大部队的转移,他们连奉命把一个团的日本兵往沙漠深处引。在沙漠的深处,鬼子一个团的兵力一天天减少,最后剩下来五个,他们一个连也就剩下了他们两个,双方就在沙漠里玩开了猫捉老鼠的游戏。老班长说,他们五个我们两个,现在他们是猫,我们是老鼠,直到有一天我们战胜了他们,把他们变成老鼠。小战士就在老班长的带领下,和这五个鬼子兵在沙漠里兜起了圈子。
五个鬼子兵从老远的沙丘上居高临下地朝他们扑来。老班长和小战士爬上沙丘,对敌人形成居高临下之势。五个鬼子兵似乎根本不把他们当回事,虽然处在地理的劣势,还是一边扫射,一边直奔他们下方的水洼地。老班长一边指挥小战士射击,一边说,他们是冲水来的,想占领水源,如若让他们喝上水,于我们就太不利了。
五个鬼子兵,直到其中的一个倒下,才开始重视他们。卧倒,匍匐前行,两个人前行,两个人掩护。只要他和老班长一露头,就有子弹射过来。经过半个小时的战斗,他们虽然靠着有利地势消灭了两个敌人,老班长却受了重伤。
最后,老班长在撂倒又一个敌人后,不行了,把枪和腰里的一颗手榴弹交到小战士的手里说:记住孩子,任何时候,战士是不能放下自己手中的枪的,战士要保存自己只有靠手中的枪,国家要存在于世必须靠自己的部队,部队是国家手里的枪。我们先前所做的事,就是为了保存我们的大部队 枪里的子弹是跟鬼子周旋的,手榴弹是供你与敌人同归于尽的
老班长说完,闭上了眼睛。
小战士以一对三,和敌人一阵周旋后,见敌人喝水心切,佯装死去。敌人把喝水当成重中之重,连检验他是否真的死了也顾不上,就趴在水坑里牛一样地饮起来。小战士就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扔下了那颗手榴弹。
战斗结束,小战士解下敌人身上的枪支弹药,背到自己的身上继续前行,饥渴几度让他昏倒,他几次想卸下身上的负担轻装前行,几次都听到老班长在他的耳边喊鬼子来了,他硬是在很多天后的某一天,全副武装地从沙漠里走了出来。
这个故事,是我们进沙漠执行任务时,我们连长给我们讲的。连长讲完后对我们说,这个故事里的小战士就是我,我今天能站在这里给你们讲这些,得益于什么你们明白吗?
我们异口同声地说,鬼子来了!说完后是笑,笑后是久久的沉思。
(选自《东风文艺》2015年第3期,选文有改动)
16. 阅读全文,请概述小战士四次对待枪的不同表现。
17. 老班长身上有许多打动人的地方。请就你印象最深的三点,谈谈自己的理解。
18. 小说匠心独运。“我们中的一员”这一叙述者在结尾处显现,有什么好处?请概述两点。
19. “鬼子来了!”这句话具有警示意义。它多次在文中出现,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破旧的小船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因雷雨铁路受损,火车滞留蓝湖镇。森林巡视员老爹瓦西里偶遇乘车前往克里米亚疗养院的护林员彼得·马特维夫,并极力请求护林员利用滞留时间去看看生病的森林。娜达莎是护林员在火车上邂逅的一名女子)
护林员、老爹和娜达莎一起乘马车来到了湖边。
车轮碾压在长满杂草的昏暗道路上。森林里悄无声息,娜达莎觉得,这四周的寂静犹如那夜晚的湖水,深不可测。
半夜时分,乌云消散了,松树顶上开始出现天空那冰冷的亮光。林区呈现出梦幻般的朦胧之景,它像大海一样辽阔无边,在夜色中伸向远方。无人惊扰的密林里,浓浓的空气中弥漫着霉菌和潮湿的树叶的气味,天上的繁星闪烁个不停。
娜达莎情不自禁地低声细语,老爹和护林员也压低了说话的嗓门。
“这就是我们的森林保护区,”老爹深吸一口气,低声说道,“这里的森林没有边际,一直到大地的尽头。这世上不会有比它更好的森林了。”
①“睡吧,睡吧!”不知哪里钻出来一只刚刚睡醒的鸟儿在头顶上鸣叫,“睡吧,睡吧!”
娜达莎顿时有一种突如其来的幸福感,她不禁笑了起来。她多么希望这样的夜晚能够永远绵延下去,多么希望这辆马车能够就这样在布满树根的道路上不紧不慢地一直走下去,多么希望这片森林永远这样浓密,这样野趣盎然。
“喏,我们好像到啦。”老爹说道。
周围变得亮了一些。娜达莎环视了一下,有点儿蒙了:布满繁星的天空就出现在道路上,静静地流动着,奔向那看不见的岸边。
“这就是湖,”护林员说道,“湖里有多少星星啊!”
狗儿嘶哑地叫唤起来。大车在看护室旁一片黑乎乎的柳树林下停了下来。鸡窝里的母鸡都惊醒了,乱作一团。老爹走进看护室,点上铁皮做成的煤油灯。
娜达莎走进这间农舍。屋里弥漫着炉灰、干薄荷以及旧木屋所特有的那种温暖的气味。
娜达莎喝下一杯牛奶,很快就躺在一张因年代太久而被磨得闪闪发亮的长凳上睡着了。
她醒得很早。白色的太阳悬挂在森林上空。农舍里一个人都没有,只剩下那只黑狗趴在桌子底下,一边好奇地望着娜达莎,一边捉着身上的跳蚤。
“可千万别迟到了呀!”娜达莎突然回过神来,一下子跳了起来。
娜达莎来到凉爽的前堂。那只狗跟在她身后,用尾巴敲打着屋里的圆桶和卸在地板上的马具,做出一副献媚的嘴脸。
一个人也没有。娜达莎打开通向台阶的门。圆形的湖就在眼前,湖水清澈透明,几乎漫上门槛,湖面上飘着一层薄薄的雾。高大的森林倒映在湖水里。靠岸的白色砂石浸在湖水里,②那湖水干净得仿佛没有了重量,异常轻盈。一群银白色小鱼在水下轻轻地摇着尾巴,好像还在睡觉。
一只灰色的破旧小船被拖到岸边。娜达莎坐了上去。
小船的缝隙里长出高高的野花和青草。就在娜达莎的脚跟前,盛开着一簇整齐的紫色柳叶花。脚底下,在拴住小船的生了锈的铁杆处,生长着一棵蜡菊,而在船底的砂石上则长着一丛杜鹃泪花。空气里弥漫着蒲公英和松木屑的甜甜的味道。那只黑犬蹲在小船旁打哈欠。泥土深处传来一阵阵蝼蛄的叫声。
“火车怎么样了?”娜达莎思忖道,忽然感到一阵惊讶:这个念头居然没有使她有任何担忧。
老爹第一个来到她身旁,和蔼地对娜达莎道了早安,坐到砂石地上,说:
“你别担心赶不上火车。让我先抽口烟,然后套上马儿,送你去车站。”
“彼得·马特维夫哪里去啦?”
老爹笑了起来:
“他这就来。他现在可是什么都不在乎啦!”
“这是什么意思呀?”
“他会讲给你听的。”老爹在船沿上敲了敲裂了缝的烟枪。“这只小船有多少年头了?它可不比我小哇。我和它一般大。你看,船上什么样的花草都长出来。这在我们这儿就叫作沉睡花,”老爹说着指了指杜鹃泪花,“你就瞧瞧这花吧:白天它打盹,可一到晚上,它就盛开了,发出蜜一样的香味,一直到早晨。说实话,这只小船寿终正寝啦。林业专家前些天来过这儿,他笑着说:‘你,瓦西里,可以把小船劈成柴火煮土豆吃呢,可别让这堆木柴闲搁在这里。’可我是这么想的:‘不,把小船当木柴来煮土豆还为时过早,这事儿还得缓一缓。’”
“您是觉着它可怜吧?”娜达莎问。
“没错,是有些可怜的。你想想:最后它腐烂了,可是对生活却有用。”
“这又怎么呢?”娜达莎问道,“我不太明白。”
“这有啥不明白的!”老爹有点儿生气了,“这只小船现在就是一堆没用的木头屑啦,每条小缝里都长出野花来。于是你看着它,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大概,在我身上,在我这个糟老头身上,也会有某种对生活有用的地方吧。’于是,我就努力让自己对生活还有点儿用处。我会对自己说,你别怕有白头发。最重要的是,要让自己的心不要出错。我说得对不对?”
“说得对。”娜达莎笑着答道。
护林员走了过来。老爹站了起来,套好马车。③护林员脸色凝重,带着一丝害羞的神情。他问了问娜达莎,睡得怎么样,早上有没有喝牛奶,然后便沉默不语了。
“我们不会迟到吧?”娜达莎问道。
“我想不会,”护林员答道,脸一下子红了起来,不敢正视娜达莎,喃喃地补充道,“是这么回事,我不打算走了。”
娜达莎大吃一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是的,我不走啦!”护林员好像在跟自己赌气似的,又说了一遍,“看来是这么回事儿……总之一句话,没有我,他们可能一事无成。森林快完啦。我自己种下的,您知道,怪可惜的……”
“我懂。”娜达莎说道。
“总的说来,我不得不承认,我待在这里比在那个克里米亚要好受些。只是有点儿可惜:疗养证作废了。嗨,算啦,让疗养证见鬼去吧!”
“怎么说呢.”娜达莎叹了口气说,④“我甚至有点儿嫉妒您了。”
“好吧,告别啦!”娜达莎羞怯地和护林员握了握手。
(有删改)
2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雨过天晴,森林保护区在夜晚寂静而冰冷、朦胧而梦幻,让护林员三人的情绪稍显低落。
B.小说描写看护舍环境的杂乱、布置的简陋、家具的老旧、旨在凸显老爹巡视工作的辛苦。
C.娜达莎原来还担心赶不上火车,但是后来就不在乎了,因为她知道老爹会按时将她送到。
D.护林员为了保护森林最终决定留下,不去克里米亚疗养,这是他经历思想斗争后的结果。
2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睡吧,睡吧”,形象地描摹出鸟儿的鸣叫声;同时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使用,让人与鸟产生共情
B.句子②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对湖的视觉感受转换为体感,描绘出湖水的清澈,也给读者带来一种奇妙的阅读体验。
C.句子③运用神态和心理描写,反映出护林员当时的心不在焉,为后文他提出要留在蓝湖镇做铺垫。
D.句子④表现出娜达莎对于护林员决定留在蓝湖镇拯救森林的做法的认可,也透露出她对美好自然的喜爱之情。
22、文中四次写到老爹瓦西里的狗,这些描写是如何共同营造出林中生活的氛围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3、小说标题为“破旧的小船”,文中也有较多笔墨涉及“破旧的小船”,你认为其有何深刻的含义。
答案
1、①A ② B 2.①督 ②朽 3.激励 4.【甲】应在“挪威卑尔根科德博物馆”前加
“被”。 【乙】“创立了新模式、新路径”改为“创立了新模式,开辟了新路径”。 5、 ,。
6.. 该语段的中心句是第②句,表达的重心是“青年(年轻人)”。第③句称赞青年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不同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第①句加上“更”,前后两个分句构成递进关系,强调“青年”,因此与后两句表达的重心一致。 7. CBA 8.标题 导语 9.(1)D
(2)2023年的大花篮有什么变化(或:2023年大花篮里装的东西有什么不同)
10.(1)示例:采访了这么多人物,谁给您的感受最深?您从他的经历中获得了什么精神力量?
(2)①示例:长征途中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但战士们意志力坚韧顽强,过炮铜岗时,一路砍伐长竹,在泥淖上铺出一条曲折的路。
②示例一:真实且客观地写作。我通过采访红军将领、深入红军生活、对话农民、拍摄照片等方式,得来了大量关于红色中国的真实材料,然后再融入我个人真切的感受,客观撰写出了《红星照耀中国》。
示例二:《红星照耀中国》是我深入红军生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的一部作品。我在其中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革命领袖,并以采访、转述、逐条日记等多种形式进行呈现。
11.①二十日夜起 ②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③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12.示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13、示例: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抵达沈阳
14.消息(一)主要写了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家,消息(二)主要记录了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两则消息都体现了作者对烈士们的崇高敬意和缅怀之情。
15.相同点:都运用了准确、简洁的语言报道事件,都以记叙为主,都饱含着深情。不同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除了运用记叙,还运用了议论;消息(一)则除了运用记叙,还运用了描写。
16. ①认为枪用不上,想扔掉枪。②认为枪是负担,把枪埋进沙子里。③接过老班长的枪,继续战斗。④背起缴获敌人的枪,走出沙漠。
17. [示例]①危急时刻,老班长用身体保护小战士;负伤后,老班长仍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他勇于牺牲。②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老班长带领小战士与敌人周旋;牺牲前还不忘叮嘱小战士与敌人殊死战斗。这表现了他的顽强。③老班长给小战士说明了敌我双方力量的现状以及未来形势的变化,表达了必胜的信念,体现了他的乐观。④老班长睿智,有见地,看到小战士先后两次要扔掉枪,用“鬼子来了”警示他:战士要保存自己只有靠手中的枪。⑤老班长沉稳冷静,面对敌人的突然袭击,临危不乱,指挥有方,他准确判断出敌人夺取水源的目的,带领小战士占领有利地势,消灭敌人;在小战士思想波动时,老班长能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提醒引导。
18. ①出人意料,故事套故事的形式,不仅丰富了小说内容,还增加了小说结构的层次。②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增强小说内容的真实性。③巧妙地交代小战士后来的身份,让老班长与小战士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④巧妙地引入战士群体这一形象,使肩负使命、居安思危的主题得到深化和延伸。⑤拓展故事的时空,由历史到现实,揭示这个故事的现实意义。
19. ①制造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老班长喊“鬼子来了”,造成了老班长与小战士之间的矛盾冲突,同时强化了他们和敌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推动了情节发展。“鬼子来了”促使小战士放弃丢枪的消极、懈怠念头,拼命奔跑起来。其间偶遇水源,为下文写与鬼子遭遇、发生激烈战斗埋下伏笔。消灭敌人后,反复出现在小战士耳边的“鬼子来了”又鞭策着小战士顽强地走出沙漠。②展示人物思想,刻画人物形象。老班长反复提醒小战士“鬼子来了”,体现了他警惕性高和对小战士的爱护。在“鬼子来了”的警示下,小战士由被动地跑,到直面敌人,战胜敌人,实现了成长和蜕变。③揭示小说主题,引发读者思考。“鬼子来了”揭示了小说主题,即时刻保持警惕。文末的“鬼子来了”,又起到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作用,提醒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20. D
21. C
22. ①第一次写狗的叫唤,第二次写狗趴在桌底,第三次写狗跟在娜达莎身后,第四次写狗在小船旁打哈欠。②通过四次对狗相关动作的描写和狗与娜达莎之间的互动,衬托出小船附近环境的优美宁静以及林中生活的惬意舒适。
23. ①“破旧的小船”是森林保护区的一处风景,虽然破损,但是在它的缝隙处开满了野花,与森林和谐地融为一体。②“破旧的小船”是老爹瓦西里的一生写照,虽然已经老去,但是却在某些地方对生活有用,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③“破旧的小船”体现一种价值观: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不能让自己的心出错。比如护林员最终选择留下保护森林而不是去疗养,就是没有违背自己的内心,就是心没有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