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背影》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背影》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1 20:4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朱自清
学习目标
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3.品味文章素朴而典雅、简净而细致的语言。
作者名片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意境隽永,语言洗练,文笔清丽。名篇有《_____》(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____》(盼望着,盼望着……)《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荷塘月色》等。
匆匆

迂腐( ) 擦拭( ) 搀扶( )
交卸( ) 满院狼藉( ) 簌簌( )
赋闲( ) 游逛( ) 踌躇( )
马褂( ) 蹒跚( ) 颓唐( )
琐屑( ) 触目伤怀( )
shì

chān

xiè


guàng
guà
chóu chú
pán shān
suǒ xiè
tuí
chù
字词清单
祸不单行
看到的情况让人感到伤心。( )
犹豫。( )
纷纷落下的样子。( )
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或行为。( )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
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
衰颓败落。( )
簌簌
踌躇
蹒跚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不能用来形容发生一件不幸的事。
近义词:情不自禁
也有“得意”之意,如“踌躇满志”。
踌躇:侧重在行动上拿不定主意,欲言又止。
犹豫:有所顾虑,不果断,多用于内心活动。
颓唐
颓唐:侧重指情绪低落或境况衰败。
颓废:侧重指意志衰退,语义较重。
大家请看,这是经典的《父与子》漫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要学的《背影》,朱自清先生也用文字,记录下了父亲一个特别的瞬间 —— 一个让他记了一辈子的 “背影”。这个背影里,藏着和《父与子》一样的深情,却又多了几分岁月的沉甸。
这份心意你有没有在自己父亲身上感受到过?
1.初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你最想品读哪一段?
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身难忘的事情,
概括主要内容:
人物+事件
整体感知
挑战:不看课本,根据图片,填入你认为恰当的词语。
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 ,显出努力的样子。
(父亲) 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 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 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品读背影
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 ,显出努力的样子。
(父亲) 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 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 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蹒跚
探身
穿


微倾
“蹒跚”写出了父亲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探身”说明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
“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见父亲爬月台的吃力
“缩”点明了他爬时的困难
“微倾”说明爬时的费劲、用力
挑战:对比一下你的填词与课文中的填词,文中的用词有何深意?
品读背影
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 ,显出努力的样子。
(父亲) 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 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 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蹒跚
探身
穿


微倾
品读背影
作者用了“探”“穿”“攀”“缩”“倾”等一系列动词,描写出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艰难情景,含蓄地表现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爱护。
此时此刻,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品读背影
爸爸,你走吧。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语言描写,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爱护,体贴细致入微。
品读背影
父亲是一个胖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衣服的颜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暗示家中刚尽的丧事;衣服的材质可谓寒酸,说明了父亲生活、经济的拮据。


深青
胖子
外貌描写。介绍父亲的体形,为下文他买橘子之艰难做铺垫。
(5)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品读背影
父亲是一个胖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我”的穿着如何呢?
尽管家中困难,自己穿着简朴,却仍给“我”做了一件价格不菲的紫毛大衣,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与呵护。
涉及到外貌描写,竟然没有五官?
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将小小的“背影”置于不幸的背景之中,为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突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也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无微不至关照的感动。
“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
这些背景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1915年,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子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把“朱自华”改为“朱自清”,父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境衰落,“背影”故事发生;
1921年,父亲为缓解家中经济困顿私自扣留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子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子在泪水中完成《背影》;
1928年,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结束;
1945年,父亲去世。
拓展材料——父子隔阂
拓展材料——父子隔阂
关于《背影》,你所不了解的……
父亲解职、祖母去世的真相
1917年,时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朱鸿钧(朱自清的父亲),背着家里人娶了一房姨太太。老家扬州的潘太太得知此事,吃醋跑到徐州大闹,引发官场舆论,上司还查出了朱鸿钧挪用公款的丑闻。朱鸿钧因此被解职。在家中的祖母听闻此事,气得一病不起,不久离世。
被罢官的朱鸿钧变卖家产,填补挪用的那一大笔钱,又借债办了祖母的丧事,朱家因此破产。
19岁的朱自清,对父亲的道德品行、所作所为不可谓不失望、厌恶。
探究——“我”之态度
面对父亲的关心,“我”一开始的态度是怎样的?
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并分析。
爸,不用送我……
就这么点行李送到车站,再便宜点,成不?
不行不行,已经很低了……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
可笑……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
一开始:不理解、厌烦、瞧不起……
再三
回劝
聪明过分
暗笑

小组讨论:
1.通读全文,找到相关证据。
2.小组内部商讨后,总结本组观点。
父与子最后和解了吗?
我们组认为 ,从本文中 ,我们认为
,所以说和解了/没有和解。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收到父亲说他“大去之期不远”的来信的时候,父子已两年多“未曾相见”。
他想,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过去吧,他们终究是父子。
回忆起八年前浦口车站的那个背影,他,提起了笔。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背影》——一封给父亲的和解信
探究——流泪之因
课文共四次写到“我”的流泪。找出相应语句,想一想“我”落泪的原因。
场景 语句 原因
第一次:回家奔丧
因目睹家境颓败而伤心
第二次:望父买橘
因目睹父亲爬月台的背影而感动;因背影呈现的老态而伤感、心疼
第三次:父子分别
离别的不舍(第二次流泪的延续)
第四次:父亲来信
对父亲的思念、理解、体谅
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的眼泪又来了
在晶莹的泪光中
情感变化:不理解、不耐烦→理解、体谅、牵挂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写作角度看《背影》——开头
作文开头方法:
倒叙开篇,设置悬念,开门见山,点明线索,引出下文
倒叙
开篇点题
“最”表程度,说明父亲的背影在“我”心中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给读者留下悬念,自然引出下文对父亲“背影”的回忆。“背影”既是线索也是主要写作内容。
难忘背影
(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
(父子分别)
回忆背影(别后怀念)
品读背影
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
探究——“我”之态度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理解一:情感变化的原因是“我”本来就对父亲怀有深情,所需的只是“背影”这样的契机。
理解二:在文章开头和最后一段,都隐约透露出父子之间曾有过隔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父子双方境遇的变化,“我”对父亲的情感从冷漠、不满、怨怼,慢慢变成了理解、思念、释怀。
情感变化:不理解、不耐烦→理解、体谅、牵挂
1928年,我(朱国华,朱自清的三弟)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泪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摘自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
冰山消融——朱自清父亲读《背影》
模仿《背影》中朱自清对 “父亲背影” 的描写,写一段你印象最深的 “父亲的某个特定模样”—— 可以是他送你上学时,站在路口挥手的背影;可以是他深夜工作时,坐在书桌前的侧影;也可以是他陪你运动时,微微弯曲的脊背。
课堂练笔
写作要求:1. 围绕 “一个特定模样” 展开,融入你的感受(如当时的心情、后来的回想);2. 用 1-2 处细节描写(如父亲的头发、动作、穿着)凸显父爱,字数 200-300 字。
课堂小结
父亲的背影,是蹒跚穿过铁道买橘子的艰难,是混入人群中渐渐消失的不舍,更是他对儿子毫无保留的爱。这不仅仅是朱自清先生的父亲,也是天下所有父亲的缩影。他们或许不善言辞,或许有着笨拙的表达,但那份爱,却从未缺席。让我们带着这份对亲情的珍视,在未来的日子里,多给父母一些理解,多一些陪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