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语言连贯的要求,学会通过保持话题统一、安排合理顺序、运用衔接过渡手段等方式,使自己写作时语言连贯、条理清晰。
2.学生能分析文段中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依据要求对不连贯的文段进行合理调整与重写,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体会语言连贯的文段在阅读感受上的流畅之美,在自己写作中尝试通过语言连贯来增强文章的整体美感。
4.通过学习语言连贯的写作知识,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优秀文化,准确清晰地表达对各类文化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语言连贯的文段在阅读感受上的流畅之美,在自己写作中尝试通过语言连贯来增强文章的整体美感。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出示关于语言连贯的名人名言:
文章的作用,在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 ——梁启超
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
——叶圣陶
如何让自己的文章思想准确地传达给别人,每一段、每一句都走在“路”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言连贯的技巧。
【探究新知】
【写作】
什么是语言连贯?
连贯,就是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写作技法】
如何做到语言连贯?
⑴保持话题统一;
【课文示例】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
【方法小结】作文中的每一句、每一段,都要统一于一个话题,围绕着一个中心,语意才能顺畅。
【技法实践】我们的语文老师尽职尽责。一天放学后,我因为没拿作业本就回到学校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眼前,这么晚了,还在干嘛?灯光下,老师的脸显得格外苍白无力。她正在给我们改作业呢!那常年在黑板上写字的双手已经被石灰侵蚀的沟壑纵横,透过窗户看到老师的眼神变得温柔起来。老师起身,喝了一口水,整理了一下包包,准备回家了,我怕老师看见,赶紧离开了。平时她总是到校最早,现在这么晚了还在改作业,真是位有责任心的老师呀!
【修改建议】片段是围绕“我们的语文老师尽职尽责”来写的,其中“老师起身,喝了一口水,整理了一下包包,准备回家了,我怕老师看见,赶紧离开了。”与话题无关,应该删去。
⑵有合理的顺序;
【课文示例】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方法小结】句段之间要讲究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如由总到分、由重到轻、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因到果等。
【技法实践】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调皮的小虾,在眼前游来游去。像慈母拍着将睡去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拍着石岸。
【修改建议】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又缓缓地退回去了。它轻轻地拍着石岸,像慈母拍着将睡去的婴儿似的。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调皮的小虾,在眼前游来游去。
⑶衔接过渡自然。
【课文示例】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
【方法小结】注意句子间的衔接过渡。适当地运用关联词、提示语或过渡句,可帮助衔接句子。
【技法实践】我们的语文老师尽职尽责。一天放学后,我因为没拿作业本就回到学校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眼前,这么晚了?还在干嘛?她正在给我们改作业呢!∧灯光下,老师的脸显得格外苍白无力,眼神很柔和,那常年在黑板上写字的双手已经被石灰侵蚀的沟壑纵横。∧平时她总是到校最早,现在这么晚了还在改作业,真是位有责任心的老师呀!
【修改示例】我们的语文老师尽职尽责。一天放学后,我因为没拿作业本就回到学校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眼前,这么晚了?还在干嘛?我走近一点,她正在给我们改作业呢!我再走近一点,细细观察起了老师,灯光下,老师的脸显得格外苍白无力,眼神很柔和,那常年在黑板上写字的双手已经被石灰侵蚀的沟壑纵横。我不由得想起,平时她总是到校最早,现在这么晚了还在改作业,真是位有责任心的老师呀!
⑷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①下笔前,最好先有个提纲或打好腹稿;
②下笔时,应当一气呵成,避免断断续续;
③写完后,要自己多读几遍,凡是读起来拗口、含混、不顺畅的,就应修改。
累赘的词语要删除,搭配不当的要更换,语序不当的要调整,这样修改出来的文章才会文从字顺,保持整体的连贯性。
【写作实践】
写作实践一:
【写作任务】下面这段文字不连贯,试着根据提示重写。
爸爸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爸爸工作出色,经常在单位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我们家墙上贴的那些奖状有很多都是爸爸的。爸爸单位里有台机器坏了,大家修了一天都找不出问题。爸爸下班回到家里,吃饭时突然想起了国外有过这方面的资料,就马上去查阅资料,并且连夜赶回单位抢修,终于把机器修好了。爸爸不仅上班忙工作,下了班都在惦记工作。爸爸还会花很多时间陪家人。周末,他常会领着全家人去郊游。我们每次郊游,都可以看到很美的风景,玩得非常开心。为此,他还专门买了本关于本地郊区旅游攻略的书,研究了好多条路线。
【写作提示】
1.先浏览这段文字,看看写的内容是否保持了话题的统一。可以加写一个中心句来统领整段话。
2.调整不合理的句子顺序。比如,可以把具体的例子放在要表达的观点后面,“爸爸单位……把机器修好了”应该放在“爸爸不仅上班忙工作,下了班都在惦记工作”的后面,这就是调整句子的顺序。
3.重写时,可以补充一些关联词、提示性语句、过渡句等,使句子之间衔接自然。
【修改示例】
我的爸爸是一个既热爱工作又关爱家人的人(加了中心句)。爸爸工作出色,经常在单位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我们家墙上贴的那些奖状有很多都是爸爸的。爸爸不仅上班忙工作, 下了班都在惦记工作(调整了句子顺序)。爸爸单位里有台机器坏了,大家修了一天都找不出问题。爸爸下班回到家里,吃饭时突然想起了国外有过这方面的资料,就马上去查阅资料,并且连夜赶回单位抢修,终于把机器修好了。爸爸热爱工作的同时,也会关爱家人(加了过渡句)。爸爸还会花很多时间陪家人。周末,他常会领着全家人去郊游。为此,他还专门买了本关于本地郊区旅游攻略的书,研究了好多条路线(调整了句子顺序)。我们每次郊游, 都可以看到很美的风景,玩得非常开心。
写作实践二:
【写作任务】每逢节日来临,大街小巷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人们或欢聚畅叙,或出游观光,或回乡探亲,或读书求知。也有不少人坚守岗位,无私奉献。回忆你某次过节的经历,以《节日》为题写一篇散文。不少于 500 字。
【写作提示】
1.节日活动往往比较丰富,要重点选取一两件事来写,还要注意所选事件之间的联系。选材集中、话题有序,文章的表达就容易做到连贯。
2.在叙述具体事件时,要表现场面,还要描写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肖像,特别要注意写出人们在节日里的心情,并表达你的感受。在写作时要留意文章内容的取舍与转换,使文章丰富而不杂乱。
3.注意使句子顺序合理,衔接自然,前后连贯。
【审题指导】抓准“3个核心要求”
1.文体:散文≠记叙文
散文更侧重“以情串景”,不用讲完整故事,可通过零散场景、细腻细节传递情感。
2.内容:聚焦“一次过节经历”
⑴选具体节日(春节、端午、中秋等,优先传统节日,习俗多、易写细节);
⑵写亲身感受(调动“五官”,让文字有画面感);
⑶呼应材料:不仅写“自己怎么过”,还要观察“节日里的其他人”,让内容更丰富。
3.字数:500字以上
初中散文需“小而精”:选 1-2 个核心场景(如“包粽子”+“看龙舟”),每个场景挖深细节,避免贪多写杂。
【构思指导】从“小细节”到“深立意”
步骤1:选“节日符号”当线索
挑一个和节日绑定的具体事物(如春节的“窗花”、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亮”),用它串联全文,让结构更清晰:
示例(端午):线索→艾草(家里插艾草的香气→街头卖艾草的老人→医院值班的护士桌上也放着艾草)。
步骤2:设计“两层场景”
第一层:家庭场景(私人体悟)写“和家人过节的细节”,突出亲情/传承。
第二层:社会场景(群体观察)写“节日里的其他人”,突出奉献/温暖。
步骤3:升华“节日意义”
把“家庭”和“社会”的场景连接,点出节日的深层价值。
例(端午):艾草的香,既藏着外婆的牵挂,也飘进值班医生的诊室——原来节日的温暖,是“有人守着传统,也有人守着他人”。
【例文参考】
节日
腊月二十九的黄昏,胡同里的红灯笼刚爬上枝头,炮仗碎屑就在青石板路上铺成了红绒毯。我攥着奶奶给的红纸,往家跑——今天要跟她学剪窗花。
奶奶坐在藤椅上,老花镜滑到鼻尖,银白的发梢垂在蓝布围裙上。她捏着剪刀,在红纸上轻轻一旋,纸屑簌簌落下,给围裙绣上细碎的白花。“以前呀,红纸金贵,剪个窗花得省着用,贴一整年。”她的指尖布满皱纹,却灵活得像在跳舞,鲤鱼的尾巴翘得老高,鳞片细密得要游出纸来。
我学着她的样子,剪刀却总不听话,剪出来的囍字歪扭得像喝醉的小娃娃。奶奶却笑着把它抚平:“咱祖孙俩的窗花,才最热闹。”红纸的糙感磨着掌心,剪刀“咔嚓” 声里,年味也愈发稠了。
下楼买浆糊时,巷口的环卫工张叔还在忙活。他的黄马甲沾着红纸屑,手套破了个洞,露出的指节冻得通红。扫帚划过地面,鞭炮屑发出细碎的响,像在跟新年打招呼。“张叔,过年还干活呀?”我裹紧围巾问。他直起腰,呵出的白气消散在暮色里:“鞭炮响完,得让街道也干干净净过年!”路灯亮起来,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和地上的红纸屑缠在一起,成了幅别样的画。
奶奶把我剪的歪扭囍字也贴上了窗。玻璃上,她剪的鲤鱼游向我剪的囍,仿佛要衔起那抹拙朴的红。张叔扫过的街道,红灯笼愈发鲜亮,映着家家户户的窗花。
原来节日的热闹,一半是团圆时的笑,一半是默默坚守的光;就像这窗花,有的精致,有的拙朴,却都在寒冬里,暖着人心。
【例文简评】
这篇《节日》紧扣要求:选春节剪窗花的亲身经历,用奶奶的手、歪扭的囍字等细节显团圆暖,又写环卫工张叔扫鞭炮屑的坚守,呼应材料。
以“窗花”“红灯笼”串景,语言朴实贴合八年级特点,结尾点出“团圆与坚守”的节日内涵,情感真、结构清,符合散文“形散神聚”要求。
写作实践三:
【写作任务】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更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自己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培养劳动意识、增强劳动能力的常见做法。请就你某次劳动的经历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 500 字。
【写作提示】
1.可以选择相对简单的家务劳动,如做饭、洗衣服、打扫屋子等;也可选择相对复杂的劳动,如制作修理、助残扶弱、种植养殖等。
2.要把劳动的过程写出来,让人了解你是怎么做的。写清楚做事的顺序,保持前后叙述的连贯性。
3.为了避免将文章写成简单的程序介绍,可以在叙事、说明过程中适当穿插描写自己的内心活动或感受。
【审题分析】抓准“3个关键词”
1.劳动经历:
选具体、可感的劳动(如“整理杂乱书桌”“帮奶奶择菜”),拒绝笼统。
聚焦“一次”经历(从“想做/被迫做”到“怎么做”,再到“做完的感悟”)。
2.劳动意识与技能:
不仅写“做了什么”,还要写“学到什么”(如学会洗碗技巧,明白劳动要耐心;发现父母做家务的辛苦,懂得尊重劳动)。
技能可小(如“把衣服叠成方块”“切土豆丝从粗到细”),意识提升更重要(从“觉得劳动累”到“享受劳动成果的喜悦”)。
3.题目自拟:标题要“贴事 + 带感”
贴事:包含劳动内容(如《阳台种菜日记》《擦玻璃的“十八般武艺”》);
带感:用比喻、拟人或趣味化表达(如《洗衣机教会我的事》)。
【构思思路】“过程 + 感受”双线推进
步骤1:选劳动,定“冲突点”
⑴选有“挑战”的劳动(容易写细节和感受):
家务类:炒菜(怕油溅)、擦窗户(高处难擦)、洗衣服(泡沫难清);
实践类:种花(种子不发芽)、修自行车(零件装错)。
⑵冲突点:“我以为简单,实际很难”或“我害怕做,硬着头皮尝试”(制造故事性,避免流水账)。
步骤2:拆过程,写“五感 + 动作”
按“准备→操作→解决问题→完成”顺序,用“动作+感官+心理”细化:
步骤 3:埋“意识提升”的伏笔
劳动前:轻视/害怕(如“不就是煎蛋吗?我 5 分钟搞定!”);
劳动中:挫败/思考(如“原来油溅到手上这么疼,妈妈每天炒菜得多小心”);
劳动后:尊重/热爱(如“擦完的窗户透亮得像镜子,原来劳动能把平凡日子擦得发亮”
【例文参考】
褶皱里的光
厨房的玻璃窗蒙着白雾,奶奶的身影在蒸汽里晃成一团金黄。她捏饺子的手像在跳芭蕾,面皮转个圈,褶皱就开出细密的花。我盯着那些圆润的饺子,心里痒得不行:“我也要包!”
面粉扑簌簌落在案板上,我学奶奶的样子揪面团,却扯出个歪扭的疙瘩。擀皮时,擀面杖像条不听话的蛇,把面皮碾成了椭圆——有的地方薄得透光,有的厚得像城墙。奶奶笑着用指腹抹平面皮上的褶皱:“慢慢来,饺子皮是给馅安家的,得匀净。”
抓把肉馅往皮上一放,才发现多了——肉馅顺着边缘往外挤,像要越狱的小兽。我手忙脚乱捏褶,指缝里全是黏糊糊的馅,好不容易凑出个“四不像”,往案板上一摆,立刻被奶奶的饺子们衬得灰头土脸。“丑是丑了点,倒像个小元宝。”奶奶把它拨到中间,眼神里盛着温软的光。
水在锅里沸腾,饺子扑腾着下沉又浮起。我包的“元宝”在沸水里打旋,褶皱被泡得松垮,却倔强地挺着肚皮。咬开时,肉馅的香混着面粉的甜涌出来,烫得我舌尖发麻,心里却暖烘烘的。奶奶擦着额头的汗说:“当年你爸包的饺子,比你这个还丑呢。”
原来劳动从不是为了完美。那些歪扭的褶皱里,藏着奶奶的耐心,藏着我手忙脚乱的尝试,更藏着烟火里最踏实的成长——就像饺子在沸水里翻滚,总会慢慢变得圆满。
【例文简评】
本文以“包饺子”为线索,把劳动过程拆解成“擀皮、填馅、捏褶”的生动画面,穿插“擀面杖像蛇”等趣味比喻,和奶奶的鼓励对话,让家常劳动充满温度。从“逞强尝试”到“领悟真谛”,内心变化自然,结尾点出“褶皱藏着成长”,以小见大诠释对劳动的理解。
语言鲜活贴合八年级视角,是一篇接地气的劳动成长叙事。
作业布置
1.根据提示修改并重写“写作实践一”的语段。
2.以《节日》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3.就你某次劳动的经历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