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藤野先生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7 藤野先生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2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2 08:3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藤野先生
鲁迅
新课导入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之交往的藤野先生,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那样:“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今天学习《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⑴《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⑵《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⑶《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⑷《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⑸《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
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⑺《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⑻《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⑼《藤野先生》
⑽《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烂熳 绯红 油光可鉴
芦荟 芋梗 解剖 挟着
扒手 落第 畸形 不逊
匿名 诘责 喝彩
查无消息 瞥见 深恶痛疾
màn
fēi
jiàn
lú huì
yù gěng
pōu
xié

luò

xùn

jié

yǎo
piē

积累字词
释义:
绯红:
标致:
诘责:
油光可鉴:
掌故:
不逊:
托辞: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杳无消息:
鲜红 。
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责问。
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
傲慢无礼。逊,谦逊。
找借口。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厌恶、痛恨到极点。
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快速浏览课文,按空间顺序梳理课文内容,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一、在东京(1—3)
二、在仙台(4—35)
三、离开仙台(36—38)
回忆性散文的一个重要文体特点,是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写出回忆对象与叙事者经历的交织。在三个不同的地点,鲁迅回忆了哪些生活经历?请概括出来并按人物分类。与藤野先生相关的有哪些?
直接与藤野有关的事:
仙台医学院学校及几个职员:
日本爱国青年:
清国留学生:
“我”:
1、直接与藤野有关的事:①初见藤野:外貌 ②添改讲义③纠正解剖图④关心解剖实习⑤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2、仙台医学院学校及几个职员:⑥优待我,免学费,关心我的食宿
3、日本爱国青年:⑦匿名信事件 ⑧看电影事件
4、清国留学生:⑨看樱花 学跳舞 不学无术
5、“我”: ⑩挂照片 勤写作
(正面表现藤野的高尚品质)
(正面衬托藤野的伟大: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用日本爱国青年狭隘的爱国主义、民族偏见反面衬托藤野的伟大: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令我厌恶,促使我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这是见到藤野的缘由)
(侧面烘托藤野精神感人之深,表达对藤野的感激、思念之情,勤奋写作,唤醒更多的中国人的灵魂,从而改变中国,使之变得强大,这是藤野的希望,也是我报答藤野的关心和希望的最好办法)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只,不外乎”的意思,“这样”是指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出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不满,引出下文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为下文鲁迅离开东京埋下伏笔。
在 东 京
抓住“盘辫子”这一细节,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揭示了“清国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表现了作者的厌恶、嘲讽。
反语,对“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懑之情。
在 东 京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清国留学生
赏樱花
学跳舞
不务正业
不学无术
所 感 :
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交代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爱国
在 东 京
所见所闻:
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件事
思考:
先生的全名是?
他供职于哪个学校
藤野教授的课程是?
藤野先生的外貌显著特点是?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有顿挫
学识渊博
生活俭朴
(一)抓住特征:
(二)耳闻目睹:
添改讲义
关心实习
——真诚关怀
了解裹脚
——求实精神
(三)典型事例:
——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治学严谨
要求严格
循循善诱
正直无私
毫无民族偏见
在仙台期间的哪两件事让作者决定离开仙台,弃医从文?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
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
  
荒谬逻辑
“中国是弱国……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应怎样理解?
“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两者之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强调,作者这是在用反语来突出这种逻辑的荒谬。“也无怪他们疑惑”,正话反说,表达了作者遭受屈辱后强烈的愤懑与辛酸。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
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也无怪他们疑惑”的“他们”是        。
“他们拍掌欢呼起来”的“他们”是       。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的“他们”是     。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的“中国人”指: 的 中国人、 的中国人和  。
被枪毙
日本“爱国青年”
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
围观
“我”
日本“爱国青年”
愚昧!
“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
“呜呼,无法可想”是对 的无可奈何的慨叹。
国民愚昧落后
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
帝国主义者把弱国的人看作低能儿。而日本“爱国青年”用这个反动观点看待中国留学生,便认为考试及格的鲁迅一定不是靠自己的能力。
中国当时确实是弱国,但这并不能说明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中国人都是低能儿。“弱国”与“低能”并无必然联系,其逻辑是十分荒谬的。作者这样写,体现了极端愤慨的情感。
深刻的含义
小结:鲁迅先生十分注重对文字的修改及锤炼,常常以一二词即可高度表达其思想感情,字里行间饱含深刻意蕴。
【语言表达精确,意蕴深刻】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偏”字一方面写出当时作为弱国国民的中国人处境的悲惨,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作者对中国国民的愚昧的批判态度。“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或旁观者。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爱国心,此时,他内心的痛楚可想而知。 
(2)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3)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4)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一直”表明了时间之长,体现了藤野先生由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不过是”一词表明只达到了基本要求,心里不满意。这个词一方面表现了“我”有要求进步的愿望,另一方面为下文“匿名信事件”埋下了伏笔。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良心发现”指作者重新鼓起为救国救民而与反动派斗争的勇气。
表明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着“我”,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化为斗争的力量,把怀念之情和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概括了全文的中心,深化了主题。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只,不外乎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的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
体会文中使用副词来增强思想感情的作用。
表示推测、估计
与句末的语气“罢”合用,以诙谐的口气猜测“我”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以“物以希为贵”为喻,表现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
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表明事实并未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这就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作者通过对留学日本生活时的回忆,以深切怀念之情,热烈赞颂藤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的友谊;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