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藤野先生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7 藤野先生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2 08:3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鲁迅
藤野先生
导入: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师 ,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鲁迅选集》在日本出版后,藤野先生的长子入第四高等学校读书。教师发现他是藤野的儿子,就托他把《鲁迅全集》带给藤野看。藤野戴上眼镜,当他看见书的扉页上鲁迅的照片时,惊喜地叫了起来:“啊!这是周君,他已经了不起啦!”鲁迅逝世后,他怀着深厚的感情写了《谨忆周树人先生》一文。他在文中真切地记述了他和鲁迅认识的经过,描绘了鲁迅在仙台的情况。
那么藤野先生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做笔名。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
写作背景
1902年,鲁迅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1904年转赴仙台,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鲁迅在此认识了藤野先生,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这篇回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散文,就是在这时期写的。
màn

yǎo
fēi
pōu

整体感知—— 生字正音
烂 熳
发 髻
瞥 见
读准节奏和字音。
huì
piē
杳 无 消 息
芦 荟
绯 红
畸 形
解 剖
wǎn
xùn

jié
cuò
整体感知—— 生字正音
宛 如
不 逊
读准节奏和字音。

深 恶 痛 疾
匿 名
诘 责
抑 扬 顿 挫
jiàn
油 光 可 鉴
整体感知——理解词语
绯红:
标致:
掌故:
畸形:
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不正常的形状。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本文指旧社会女子裹脚后骨头不正常状态。
鲜红。
整体感知—— 理解词语
不逊:
匿名:
小而言之:
油光可鉴:
杳无消息:
深恶痛疾:
就小的方面说。
课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
形容对某人某事极为厌恶,痛恨。恶,厌恶。疾,憎恨。
傲慢无礼。逊,谦逊。
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速读课文,想一想,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东京
仙台
离开仙台后
空间转换顺序
时间顺序
以“我”活动地点的转换为标志,迅速划分本文段落层次
第二部分(4~35):
第三部分(36~38):
第一部分(1~3):
东京见闻
仙台学医
离开仙台后
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哪四个典型事例?从这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哪些崇高的品质?
明确:(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
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
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
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藤野先生为鲁迅改正的讲义
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围绕什么记叙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围绕藤野先生展开记叙。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暗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如何理解“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出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引出下文对“清国留学生”腐朽堕落的生活的描写,为第③段“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笔。
从写作手法或修辞角度,简要赏析第1段中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句子。
【示例1】此处运用细节描写,细致地描绘了“清国留学生”的头发样式,这样想既赶时髦又想对清王朝表忠心的怪异模样,令人发笑。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与嘲讽。
【示例2】此处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成一座富士山”“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这样嘲讽的话语,揭示了“清国留学生”庸俗、不思进取、麻木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与嘲讽。
第3段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与文章首句呼应,由记叙在东京的见闻感受过渡到去仙台求学,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伏笔。
内容上,独句成段,强调作者对东京的厌恶,去意决绝。
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两者之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强调,作者这是在用反语来突出这种逻辑的荒谬。“也无怪他们疑惑”,正话反说,表达了作者遭受屈辱后强烈的愤懑与辛酸。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作者的意见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
变化:决定弃医从文
原因:①匿名信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也激发了他对祖国的忧思;②看电影事件,让作者看到了麻木不仁的国人只能沦为“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鲁迅对这样一位先生持怎样的感情?从文中找出原句。
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拿“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来看,这些遭遇严重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而在这种情况下,藤野先生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只为学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术。其实,当时,日本人一向看不起中国人的,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作为一名日本教师,他抛开了这些偏见,没有私心,热情关怀“我”,严格要求“我”,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格。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
课文最后一段写作者以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的照片
3.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又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好学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忧国忧民情怀
爱国
主题升华
思考:本文的主题仅仅是在怀念藤野先生吗?
走进《藤野先生》,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正直无私、光明磊落的灵魂对另一个灵魂所给予的温暖、陪伴与引领、滋养;这温暖、陪伴、引领与滋养足以使作者的生命走向坚韧、走向顽强,从而拥有了照亮所有中国人生命的最强光!同时也反映出了在那个时代,像鲁迅这样的进步青年他们身上所特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心。
东京上野公园
 樱花盛开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什么意思?表现什么感情?
明确:无非—只不过。表达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
樱花 富士山
划出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的句子,分析作者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为什么抓这个特点?
明确:抓住了“盘着大辫子”的特点。因为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抓住这一特点,可以画出他们的灵魂。
辫子上也有学问:
清朝以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
除非跳出红尘出家。
清朝时候: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清国留学生” 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
明确: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
  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显示自己是“维新派”。一旦维新失败,还可把辫子放下来,表示是“保皇派”。
总之,是墙头草、两面派。
“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比喻。有嘲讽意味。
“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
明确:标志原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于讽刺,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成群结队”和“实在”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成群结队”表示“清国留学生”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实在”对“标致”起强调作用,增强讽刺的力度。
“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了解许多无聊的事,讽刺的说法。
“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鉴”是什么词性?什么意思?
明确: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有讽刺作用。鉴,动词,照镜子
课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文章主旨
深入探究——课堂练习
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在看电影事件中讲堂里的“我”和影片中的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我”是一个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积极向上、刻苦求学、以救中华为己任的中国人,影片中的中国人是一群麻木愚昧的中国人。
2.作者写道:“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作者觉得“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A.叫声特别响,使人听了很不舒服。
B.叫声违反了课堂纪律,影响了课堂。
C.是日本学生发出的叫声,而作者是中国人。
D.日本青年的叫声极大地刺伤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D
拓展延伸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拓展延伸
《自题小像》译诗
祖国啊,
我的心灵无法逃脱对你的眷恋,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拓展延伸
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学习认真。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