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藤野先生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7 藤野先生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2 08:4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藤野先生
鲁 迅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我们先前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者简介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时间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 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写作背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结构、 线索。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3、领会语言的感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4、分析部分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目标




1998年11月29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日本仙台市参观了鲁迅纪念碑。鲁迅的纪念碑为什么建在仙台呢?藤野先生和鲁迅是什么关系 鲁迅在离开仙台二十年后写了一篇回忆老师的文章《藤野先生》,下面就让我们沿着鲁迅先生的足迹,去重温那一段往事。
绯红 瞥见 发髻 驿站 舜
芋梗 解剖 挟着 畸形 不逊 匿名 诘责 教诲 杳无音信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油光可鉴
读一读,写一写
fēi
jiàn


shùn
yù gěng
pōu

xùn

jié
yǎo
huì
piē
yì cuò

xié
检查预习
绯 红:
通常写作烂漫:绚丽多彩。
烂 熳:
红色 鲜红。
顿 挫 :
和下文的“抑扬”都是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标 致:
客 死:
死在异国他乡。
物以稀贵:
把稀少的当做贵重的。
记一记
检查预习
解 剖:
破开。
畸 形:
生物某一部分发育不正常。
瞥 见 :
一眼看见。
美其名曰:
(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杳:
远的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不逊:
诘责:
无礼。逊,谦逊。
反问并责备。
记一记
检查预习
听课文朗读,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每部分大意。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写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描写了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并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
第三部分(36-38):描写了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作者的激励和鼓舞。
阅读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语句并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穿衣模胡、旧外套、
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
白描
性格特点:生活俭朴、治学严谨
写作启示:抓住人物特征写人
外貌:
动作:
语言: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抑扬顿挫              
阅读11—23段,看看课文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
求实精神
正直热诚
治学严谨
没有民族偏见
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
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研读37、38段)
37段以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敬佩、感激之情。
38段叙述自己怀念恩师的具体行动:收藏老师的讲义;悬挂老师的照片;看到老师的照片,增加斗争的勇气。
在去仙台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记得很清楚,为什么?
“日暮里”取“日暮途穷”之意,触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水户”则是反清志士客死的地方,鲁迅敬仰其爱国精神。
两个地方作者不忘,表现其爱国精神。这也是鲁迅先生刻苦学习的动力源泉。
语言含义深刻。
去 仙 台
1、“我到东京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中“优待”包含了哪些内容?
“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2、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来解释呢?你怎样理解?
作者用“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来解释。
作者受到的优待,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友好。而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希为贵”,作者以诙谐的口气猜测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阅读第5段,思考:
3、“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 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的乐观精神。“居然”一词加强了句子的幽默感。
笑着面对生活窘境,敢于自嘲,敢于调侃自己,是一种心理健康的表现。
4、本文段写在仙台受到优待,作用是什么
反映日本人民的友好热情,正面衬托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
匿名信事件
对日本一些学生的怀疑和歧视,鲁迅十分不满,用反语表达极为愤慨的感情。
匿名信事件——
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从而激发作者强国的志向。
匿名信事件: 用部分日本青年的狭隘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和心胸广阔。
看电影事件——
(1)指给俄国人作侦探,被日军捕获,被枪毙的中国人(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
(2)围着看的一群中国人(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3)讲堂里的我(被刺痛了的人)。
“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中国国民的不觉悟
看电影事件
体会文中使用副词来增强思想感情的作用。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只不过”的意思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的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
2.“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表推测,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
与句末的语气“罢”合用,以诙谐的口气猜测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以“物以希为贵”为喻,表现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
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4.“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表明事实并未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这就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作为独在异国的学子,鲁迅从藤野先生那里得到关怀、爱护,得到尊重理解,得到学识,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鲁迅的热心期望,让鲁迅感受到一个真正教师的风范,因而鲁迅对藤野先生怀念和感激。一个“最”在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1、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老师?
离开仙台后
“大”与“小”的区别在于医学传播的范围。
“小而言之”,“为中国”有新医术;“大而言之”,“为学术”能广为传播。前者表示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所以对勤奋好学的弱国学生鲁迅能一视同仁,热情教育;后者表示藤野先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希望新的医学为人类造福,这也就是他满腔热忱地教育鲁迅的原因。因而鲁迅先生热情地赞扬“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此段从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藤野先生的优秀品格。
2、“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这“大”和“小”怎么理解?)
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新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指作者长期遭受敌对势力迫害,在藤野先生精神的鼓舞下,增加了斗争的勇气。
“正人君子”是反语,为军阀政客而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结尾这句话表明作者决心以笔作武器,与敌人作不妥协的斗争,为中国光明前途而奋斗。作者把对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与爱国主义统一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结合在一起,总结全篇,深化中心,加强文章的战斗性。
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
上节课,我们通过具体事例分析了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知道他是一位衣着简朴、教学认真严谨、具有求实精神、热情诚恳、毫无民族偏见、关心学生的好老师。那么,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位恩师的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1)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语言凝练但描写相当传神:如“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边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
这些语言不加渲染,不事铺垫,语言简洁却非常传神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外貌特点和说话特点,让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又如: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这里的神态描写简洁明了,写出了先生欲言又止的样子:老师想挽留,最终什么也没有说——仿佛在说,周君,你心里想的我都懂。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一声叹息,运用细致入微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藤野先生许多的遗憾、不舍、伤感,让人从中听出了藤野先生对鲁迅发自内心的关心。
(2)作者用词特别有讲究。副词的运用就准确而有深意。
如“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
一个“便”字,写出了藤野先生修改讲义的速度之快。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都……也都……”表明藤野修改非常仔细,不仅涉及到医学知识的修改,还涉及到日语语法错误的修改,实在令人动容。“一一、一直”,表明藤野先生的修改是细致入微的,而且持续的时间非常长。这些词语的运用,不夸饰,不华丽,却非常深刻地表现了老师的严谨、细心、真诚。
拓展延伸
学会运用白描手法
所谓白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用墨线勾勒人和物的形象的画法。
它重在以形传神,不重形似而求神似。后来人们把这种写意的技法引进写作。用白描手法写人,可以不去过分渲染、铺张辞藻,它不但简练,而且传神。同时,白描手法往往能带来含蓄的效果,虽着墨不多,却能余味无穷。
鲁迅在描写人物时,总是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拓展延伸
★用白描手法写景,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如鲁迅《故乡》的开头: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如《儒林外史》写范进看中举的报帖:
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维妙维肖地描写了事态的发展。
总之,白描中的一切描写叙述都在显示着人物或事物的个性,绝不模糊或遮蔽形象的特征,而且寥寥数语,形神毕现。
主题思想
这篇回忆录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自己在日本的经历,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和感激,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合作探究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译诗
祖国啊,
我的心灵无法逃脱对你的眷恋,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学习认真。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表现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做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多年后,鲁迅写信给恩师藤野先生,请你代他写一封信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