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整合
【网络构建】
填充:①内环境 ②组织液 ③呼吸系统 ④体液 ⑤消化系统 ⑥动态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A项,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故正确;B项,淋巴细胞广泛存在于内环境中,故正确;C项,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所以血浆中存在淋巴细胞,故正确;D项,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进入淋巴管内,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故错误。
答案:D
2.人体的组织细胞间分布着许多毛细血管,那么毛细血管壁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是( )
A.血浆和淋巴 B.血浆和组织液
C.淋巴和组织液 D.细胞内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组织细胞在内环境中的分布。毛细血管仅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其管壁细胞内侧接触的内环境是血浆,外侧接触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毛细血管壁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D项错的原因是细胞赖以生活的内环境是细胞外液,不是细胞内液。
答案:B
3.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抗体 B.糖原
C.胰岛素 D.氨基酸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成分。A项,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属于内环境。B项,糖原是单糖进入细胞内合成的,所以糖原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项,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内环境运输到全身各处,属于内环境成分。D项,氨基酸可以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进入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
答案:B
4.右图表示淋巴和另外三种体液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甲、乙、丙分别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
B.如果淋巴循环受阻,则会引起组织水肿
C.甲、乙、丙和淋巴构成了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D.维持丙的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
解析:根据图中几种体液的关系可以判断,甲、乙、丙分别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构成了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答案:C
5.血浆中的水来自( )
A.组织液和细胞液 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组织液 D.血浆、消化道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成分间的关系,意在考查识记和分析能力。血浆中的水主要来自消化道,另外,淋巴液可单向流入血浆,组织液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所以血浆中的水还可来自淋巴和组织液,B正确。
答案:B
6.下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
(1)内环境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________。(用字母与箭头表示)
(2)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________。
(3)A液与B液相比,A液中不含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地说,由A、B、C液组成的________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________。
解析: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烫伤后,出现的水泡内主要是组织液,蛋白质含量很少。由A、B、C液组成的内环境,在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答案:(1)
(2)组织液 (3)大分子蛋白质
(4)内环境 海洋
[A级 基础巩固]
1.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唾液淀粉酶 ③二氧化碳和氧气 ④Na+ ⑤血浆蛋白
A.①③ B.②③④⑤
C.④⑤ D.③④⑤
解析: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位于红细胞内部的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唾液淀粉酶位于唾液中,唾液腺通过管道将唾液排放到消化道,并不进入细胞外液,故唾液淀粉酶也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答案:D
2.在正常情况下,从毛细血管滤出的液体a,被毛细血管重吸收的液体b和进入毛细淋巴管的液体c之间的关系是( )
A.a=b B.a=b+c
C.a=c D.a>b+c
解析: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它们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为。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维持相对稳定,即组织液中进的量和出的量应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B
3.下列人体不同种类的体液之间,物质浓度差别最大的一组是( )
A.血浆与组织液的HCO B.组织液与血浆的蛋白质
C.血浆与组织液的Cl- D.组织液与淋巴的Na+
解析:血浆和组织液中的离子可相互交换,血浆中各种离子的浓度,基本上代表了组织液中这些离子的浓度。组织液中的离子可进入淋巴,组织液与淋巴的Na+浓度接近。组织液和血浆的主要区别就是血浆内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答案:B
4.下列关于渗透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
C.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组织液中水分的多少,水分越多,渗透压越大
解析:渗透压的形成主要与溶质微粒的多少有关,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反之,渗透压越低。
答案:D
5.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解析: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有关系统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图中的①、②、③依次需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完成。在物质交换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⑤为CO2及H2O、无机盐、尿素等代谢废物。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C
6.如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③④⑤
C.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D.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解析:由图可知:⑤是血浆,②是细胞内液,③是淋巴,④是组织液。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组织细胞内的细胞质基质,故A项错误;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故B项错误;组织液可进入淋巴,淋巴不能进入组织液,故C项错误;氧气是通过自由扩散方式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再进入肝细胞,所以血浆中的氧气浓度高于组织液,故D项正确。
答案:D
[B级 能力训练]
7.下图表示淋巴和另外三种体液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
A.丙与乙之间的关系表示错误
B.如果甲与乙之间的水分交换失去平衡,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C.淋巴不仅可以调节甲与乙之间的水分平衡,而且能将甲中的少量蛋白质运回乙
D.四种液体之间不断发生物质交换,为细胞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并排出了代谢废物
解析:观察题图,根据所学的知识:淋巴中的物质只能来自组织液,而淋巴通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液循环中,故可以确定甲、乙和丙分别表示组织液、血浆和细胞内液。当丙为红细胞的细胞内液时,丙与乙的关系成立,A错误;甲与乙之间的水分交换是维持细胞生活环境正常渗透压的重要条件,如果这个平衡被破坏,则会引起组织水肿等,B正确;淋巴循环有三个作用:免疫、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水分交换、将组织液中的少量蛋白质运回血浆,C正确;细胞所必需的物质及代谢废物只有通过体液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交换才能正常地获得和排出,D正确。
答案:A
8.下图为人体部分内环境模式图,其中①是毛细血管壁,②是成熟的红细胞。与该图有关的正确叙述是( )
A.①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血浆和淋巴
B.图中③表示血浆,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②中
C.③⑤都是代谢的主要场所,二者的组成成分是一样的
D.②产生的CO2必须经过③才能排出体外
解析:图中①②③④⑤分别是毛细血管壁、成熟的红细胞、血浆、组织细胞和组织液。①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血液的液体成分是血浆,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红细胞中;细胞是代谢的主要场所,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较多,而组织液中很少;成熟的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不能产生CO2。
答案:B
9.下图所示是细胞和人体生存的环境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生存的外部环境就是图中的内环境
B.人体生存的内部环境是图中的内环境
C.人体内的液体称为体液,绝大部分分布在细胞外构成细胞外液
D.图中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必须经过内环境才能进入细胞
解析: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人体内细胞生存的内部环境,A、B项正确;体液是人体内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的含量最多,占体液的三分之二,C项错误;外界环境中的物质不能直接进入组织细胞,必须经过内环境,D项正确。
答案:C
10.当我们的皮肤受到轻微创伤时,受伤部位会出现青紫且局部水肿,下图为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①破裂,C液外流,B液渗透压升高
B.①破裂,A液外流,C液渗透压升高
C.②破裂,B液外流,C液渗透压升高
D.②破裂,B液外流,A液渗透压升高
解析:在我们的皮肤受到轻微创伤后,受伤部位皮下青紫是因为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含红细胞)外流到组织液,造成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增多,导致局部组织水肿。
答案:B
11.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________。(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气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________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和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曾发现多例头部浮肿的“大头”娃娃,他们的主食是蛋白质含量低下的劣质奶粉。其头部浮肿的主要原因是图中________的液体增多所致。
这种情况属于营养不良造成的,请再举一个导致该液体增多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2)红细胞中的氧气进入线粒体的路径是:O2→从红细胞出来(一层膜)→穿过毛细血管壁(两层膜)→进入组织细胞(一层膜)→进入线粒体(两层膜),共6层。(3)血浆与组织液的最大区别是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较少,因为血浆蛋白很难透过毛细血管壁。(4)肾小球肾炎导致血浆蛋白减少,水分向组织液渗透增加,组织液量增加。
答案:(1)②③ (2)自由扩散 6
(3)②中大分子蛋白质较多,③中大分子蛋白质较少 (4)③ 肾小球肾炎(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12.如下图所示,左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右图所示为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A、B、C、D各代表体液中的哪一类?
血浆________、组织液________、细胞内液________。
(2)相对于内环境来说,相当于外界环境的是A、B、C、D中的____________。
(3)假如①为淀粉,则所形成的②从肠腔进入B中,经过B的运输,②可到达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内,它的最主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参与该作用的细胞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图中A为肠腔,相当于外界环境,B为血浆,C为细胞内液,D为组织液;如果①为淀粉,则②为葡萄糖,在小肠中经运输进入血液。
答案:(1)B D C (2)A
(3)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C级 走近高考]
13.(2014·课标全国Ⅱ卷)关于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解析:一般情况下,富含氧气的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通过有氧呼吸消耗部分氧气,导致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组织液通常氧气含量相对较低。
答案:A
课件48张PPT。生物必修3(人教版)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栏目链接栏目链接栏目链接栏目链接水 细胞外液 栏目链接栏目链接蛋白质无机盐Na+Cl-7.35~7.4537 ℃消化 呼吸 泌尿 养料和氧气 CO2、H2O、无机盐、尿素 内环境 各个器官 系统 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
A.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稳定状态
C.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
D.该变化范围主要考虑了化验结果的误差
解析:血液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但都有一个变化范围,一方面是因为个体差异,另一方面,同一个体内环境的稳态也是动态的、相对的;血检指标的正常值的变化范围反映的是群体内环境的状态,与化验结果的“误差”无关。
答案:D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解析: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D
3.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加快 B.渗透压下降
C.细胞代谢异常 D.血糖含量偏高
解析: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会导致细胞代谢异常。
答案:C
4.机体内环境保持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保持稳定不变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内环境维持较高的渗透压有利于维持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C.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温度过高不利于酶活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体内各种化学反应
D.通过稳态调节机制的作用能确保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恒定
解析: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渗透压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细胞的形态与功能,较高的渗透压会使细胞失水而影响其形态与功能;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温度过高会影响酶活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体内各种化学反应;通过稳态调节机制的作用能确保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
答案:C
5.2014年9月,亚运会在韩国仁川举行,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们在剧烈运动时,血浆中乳酸大量增加而pH基本不变。对此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
B.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弱酸H2CO3
C.H2CO3分解生成的CO2可经呼吸系统排出
D.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马上被稀释或被彻底分解
解析: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含有缓冲物质,过多的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弱酸H2CO3,H2CO3分解生成的CO2可经呼吸系统排出。
答案:D
6.有一类疾病属于呼吸性酸中毒,是由于呼吸道阻塞,肺膨胀不全或肺炎等导致体内CO2排出受阻。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血浆的pH通常为________,当血液中CO2大量积累时,它就与水反应生成________,该物质在血液中的积累会使血浆pH低于________,但总的影响不会太大,因为该物质又会很快被分解成____________________。
(2)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 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浆pH________,但乳酸可与血液中的________发生反应,生成________________,这样,血浆pH就相对稳定了。
(3)病人从水果中摄入的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碳酸反应,生成________,该物质通过________经泌尿系统排出体外,因此血浆pH不会升高。
(4)由上述看出,血液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是一对重要的缓冲物质,它对于维持血浆________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答案:(1)7.35~7.45 H2CO3 7.35 水和CO2
(2)下降 NaHCO3 乳酸钠、水和CO2
(3)NaHCO3 肾脏 (4)H2CO3 NaHCO3 pH
[A级 基础巩固]
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最确切的是( )
A.稳态是指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相对稳定的状态
B.稳态是指机体内环境温度、pH、渗透压相对稳定的状态
C.稳态是指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
D.机体内环境稳态保证了机体细胞能够在各种恶劣条件下正常代谢
解析:内环境的稳态是内环境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既包括内环境组成成分的相对稳定,也包括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故A、B错误,C正确。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有一定限度,当环境变化超过内环境的调节限度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被破坏,机体的代谢就不能正常进行,故D错误。
答案:C
2.人体中内环境稳态所包含的内容不包括( )
A.线粒体基质中pH的相对稳定
B.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C.组织液温度的相对稳定
D.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解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指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和温度、渗透压、酸碱度等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而线粒体基质在细胞内部,不属于内环境。
答案:A
3.外界环境会影响内环境稳态,下列事实不是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引起的是( )
A.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
C.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解析: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加强是由于血浆中CO2浓度升高刺激呼吸中枢所造成的,并非外界因素的变化。
答案:C
4.关于稳态的实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不需神经系统的参与
B.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水等
C.只有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才会遭到破坏
D.免疫系统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不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解析:血浆中的pH变化与神经—体液调节有关,例如当pH降低时,可以通过呼吸运动的加强排出体内过多的二氧化碳;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也会导致人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答案:B
5.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
B.人体内环境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
C.个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共同调节的结果
D.葡萄糖、胰岛素、淋巴因子和胰蛋白酶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解析:血浆与组织液及淋巴的成分的主要区别是血浆内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内环境理化性质(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是细胞进行正常代谢所必需的。葡萄糖、胰岛素和淋巴因子都是内环境的成分,但胰蛋白酶分布于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答案:D
6.在等量的下列液体中加入等量的盐酸或氢氧化钠稀溶液后,pH变化最大的是( )
A.自来水 B.肝匀浆
C.马铃薯匀浆 D.磷酸缓冲液
解析:在溶液中滴加酸或碱会引起溶液pH的变化,变化的大小取决于溶液的量和溶液对pH的缓冲能力。在等量的溶液中加入等量的盐酸或氢氧化钠稀溶液后,pH变化的大小是由溶液的缓冲能力决定的。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pH变化小。自来水没有缓冲能力,pH变化大。
答案:A
[B级 能力训练]
7.稳态被破坏后,细胞新陈代谢会紊乱的根本原因是( )
A.温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B.渗透压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C.酸碱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D.细胞内复杂的酶促反应受到严重影响
解析:稳态被破坏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会发生改变,影响了细胞内酶的活性。
答案:D
8.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①②④共同组成了细胞外液
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D.图中①②④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解析:根据题干及图示可以判断出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了内环境;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为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在内环境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和淋巴及血浆和淋巴之间的物质交换都是单向的。
答案:C
9.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
B.pH和温度的稳定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解析: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其中神经调节是主要的。
答案:D
10.下图表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选项中对曲线BC段变化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乳酸主要与Na2CO3反应生成CO2
B.乳酸主要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C.乳酸主要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D.乳酸主要与Na2HPO4反应生成NaH2PO4
解析:图中的BC段乳酸的浓度逐渐降低,主要原因在于乳酸可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乳酸钠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H2CO3分解为CO2和H2O,CO2经过呼吸作用排出体外。
答案:B
11.如图所示为人体的组织细胞和内环境的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②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内有多对缓冲物质使其pH保持在7.35~7.45之间,对溶液酸碱度起调节作用的缓冲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下表为图中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不同部位主要电解质的含量:
(单位:mmol/L)
离子
①
②
③
阳离子
Na+
12
142
145
K+
139
4.3
4.4
Ca2+
<0.001(游离的)
2.5
2.4
Mg2+
1.6(游离的)
1.1
1.1
总计
152.6
149.9
152.9
阴离子
Cl-
4
104
117
HCO
12
24
27
HPO、H2PO
29
2
2.3
蛋白质
54
14
0.4
其他
53.6
5.9
6.2
总计
152.6
149.9
152.9
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血浆中阴离子浓度和阳离子浓度的关系是________。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电解质含量的关系是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或“相等”或“相近”)。细胞需要生活在渗透压稳定的溶液中,表中数据能否说明这一点,为什么?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夏天气温高,人体大量出汗,如不及时补充水分,会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________,水将从细胞________向细胞________转移(填“内”或“外”)。在身体缺水时体内的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________。
(4)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是在________等系统的调节下实现的。
解析:(1)图中②为血浆,其中的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缓冲对能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2)分析表中数据可直接作答。(3)大量出汗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细胞失水,此时体内的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1)H2CO3和NaHCO3 NaH2PO4和Na2HPO4
(2)相等 相近 能,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的多少有关。表中数据表明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溶质颗粒大致相等 (3)升高 内 外 增加 (4)神经、内分泌和免疫
12.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K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分别加入25 mL实验材料→测pH→滴加5 mL 0.1 mol/L的盐酸→摇匀→测pH→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重复实验并记录。
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开始时应测量三种材料的pH,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同学用下图所示曲线来预测探究结果,试回答:
①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科学的是________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__________________作用。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该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实验开始时应测量三种材料的pH,以便与加入盐酸后的pH作比较,得出pH稳定与否的结论。(2)清水组加入盐酸,酸性增强,pH应降低。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设置清水、缓冲液两组是为了作对照。清水组不能维持pH稳定,血浆与缓冲液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从坐标曲线图可知,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更强。(3)本实验从加酸的角度探究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为了实验结论的准确性,还应从加碱的角度进行探究。
答案:(1)获得实验前的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的pH作比较
(2)①清水 清水中滴加盐酸后,溶液pH立即下降 ②对照 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比较强
(3)加入NaOH溶液后,血浆pH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
[C级 走近高考]
13.(2014·海南卷)根据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某奶牛场为提高产奶量,给奶牛饲喂了大量的某种精饲料后,奶牛瘤胃发酵产酸过多,引起机体血液pH低于正常值,且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产酸过多使pH难以恢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pH低于正常值会引起酸中毒,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起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物质,以利于奶牛内环境的pH维持在正常水平。机体的内环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包括血浆、________、________。
(2)环境的剧烈变化或惊吓会导致奶牛机体内某些激素水平的变化,从而使产奶量下降,在这个过程中机体的调节方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
解析:(1)pH过低,导致相关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失活;为了除掉过多的酸性物质,可以在饲料中加入碱性物质,与酸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维持pH的稳定。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2)受到惊吓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该过程是神经调节;同时,肾上腺素发挥作用,调节生命活动属于激素调节。
答案:(1)pH过低,导致相关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 使酶失活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组织液 淋巴
(2)神经调节和激素
课件55张PPT。生物必修3(人教版)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栏目链接栏目链接栏目链接环境因素 代谢活动 各个器官、系统 相对稳定 理化性质 动态平衡中 器官、系统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 神经—体液—免疫 有一定限度的 内环境稳态 血糖 含氧量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及其调节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