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件+练习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金版学案】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件+练习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08-21 20:38:32

文档简介

第5、6章 章末评估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的过程
B.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但主要类群是绿色植物
C.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不都是细菌
D.营养结构越简单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越高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错误;生产者都是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自养生物,但主要类群是绿色植物,还包括少数营自养生活的微生物,B正确;细菌类群很广,有的是分解者,有的是生产者,有的是消费者,分解者不都是细菌,如蚯蚓,C错误;营养结构越简单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越高,如北极冻原生态系统,D错误。
答案:B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①生产者 ②分解者 ③消费者 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⑤食物链和食物网 ⑥物质循环 ⑦能量流动 ⑧信息传递
A.①②③④       B.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指的是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
答案:C
3.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既可引起温室效应,又可产生酸雨
B.人造含氟制冷剂是造成臭氧层空洞扩大的主要原因
C.开发新能源能缓解温室效应,但解决不了酸雨问题
D.种植大量吸收SO2的植物,可缓解酸雨问题
解析:化学燃料中含有C和S元素,在燃烧过程中可以产生CO2和SO2,既可以加剧温室效应,又可产生酸雨。因此,若开发的新能源中不含C和S元素就可以既缓解温室效应,又可以减少酸雨的发生。
答案:C
4.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中CO2的来源之一是生物细胞的呼吸作用,人体细胞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
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C.C是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元素,C、H、O、N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核酸、酶、果糖、脂肪中都含有这四种元素
D.20世纪以后,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CO2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大气中的CO2量急剧增加
解析:人体细胞的无氧呼吸只产生乳酸。除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固定二氧化碳外,光合细菌和蓝藻等生物的光合作用、一些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也能固定二氧化碳。糖类物质(如果糖)和脂肪只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大气中的CO2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
答案:D
5.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定
C.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
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调节气候等,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答案:B
6.人们常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
A.能量和营养级 B.个体大小与营养级
C.个体大小与个体数量 D.个体数量与能量
解析: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叫作能量金字塔。
答案:A
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动物的特殊行为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
C.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解析: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来说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行为信息,A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B错误;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有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C正确;利用昆虫信息素(即化学信息)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可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D正确。
答案:B
8.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三大功能类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处于两个营养级,是杂食性动物
B.图中表示出了两个食物链
C.图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
D.乙→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解析:本题的关键词为“三大功能类群”,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而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据图分析,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
答案:C
9.如图表示某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包括自养型鞭毛虫与大型植物
B.该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构成
C.信息在鲤鱼和梭子鱼之间单向传递
D.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4个营养级
解析:解题时,要列出每条食物链,并据此分析每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既有自养型鞭毛虫,又有大型植物。信息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是双向传递的。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第二、三、四、五4个营养级。
答案:C
10.某森林生态系统中5个物种的食物网如图(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
则能使该森林生态系统中物种C数量增多的是(  )
A.E增多、D增多、A减少
B.D减少、B减少、A减少
C.E减少、D减少、A减少
D.A减少、D增多、E减少
解析: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它们是,D为生产者,D增多使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多;A减少则导致最终流向C的能量增多;E减少使流向C的能量损耗减少,从而使C数量增多。
答案:D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与保护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B.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C.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
D.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解析: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答案:D
12.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系如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丙和丁存在着竞争关系 ②乙同化得到的能量一定比丁同化得到的能量多 ③若湖泊中受到DDT污染,则体内DDT浓度最高的生物是甲 ④此食物网中占有三个营养级的生物是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丙和丁有共同的食物乙,所以二者之间除存在捕食关系外,还存在着竞争关系;乙只以甲为食物,丁除以甲为食物外,还以乙和丙为食物,二者之间缺乏其他条件,同化能量多少无法比较;若湖泊受到DDT的污染,根据富集作用的原理,丁中DDT的浓度可能最高;与丁有关的食物链有三条,丁分别占有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
答案:C
13.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既能使CO2进入生物群落,又能使CO2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
A.绿色植物 B.植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营腐生生活的真菌
解析:在碳循环中,使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又通过呼吸作用把CO2释放到大气中。
答案:A
14.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
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解析: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一过程体现了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A在受到外界干扰破坏后没有恢复原状,B和C都抵抗了外界干扰而保持原状,属抵抗力稳定性。D项在大型肉食动物闯入封闭生态系统后,经过各成分相互作用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D
15.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解析:丁为无机环境,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d过程为呼吸作用,b过程为光合作用;甲为生产者,生产者在食物链中所含有机物中的能量最多,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碳元素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反复利用。
答案:A
16.动物为保证食物等生存资源而占据的空间叫领域。如图表示各种鸟类的领域面积与体重、食性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中三种鸟类组成一条食物链
B.体重决定领域的大小
C.植食性鸟类能量同化效率高于主要食虫的鸟类
D.体重相等的鸟类领域面积越大,可能其营养级越高
解析:图中没有反映出三种鸟类的食物关系;食物的种类决定领域的大小;根据能量的传递规律,同化效率一般都维持在10%~20%范围内,与鸟的食性无关;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传递到该营养级的能量就越少,故体重相等的鸟类领域面积较大是为了获得较多的食物。
答案:D
17.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解析:A项中,虎属于最高营养级,获取能量少,容易成为濒危物种;B项中,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N、P含量高,蓝藻会进行爆发式繁殖,但是没有体现食物链,所以不适宜用能量流动规律来分析;C项中,牛、羊属于初级消费者,直接从生产者获取食物,获得的能量多,因此成本低、产量高;D项中,能体现出食物链,能用能量流动规律来解释。
答案:B
18.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原理,可以有效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下列措施不属于此项原理的是(  )
A.圈养家畜、散养家禽
B.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C.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D.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解析: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光照属于物理信息。圈养家畜、散养家禽是根据家畜、家禽的生活习性,不属于信息传递。
答案:A
19.如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农田生态系统所做的专题研究并绘制成的食物网,他们做出的以下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
B.农民除草、灭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C.该生态系统含有5个以上的种群
D.大田轮作(每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可改变原有营养结构,减轻病虫害
解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包括植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和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两部分。食物网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两部分,不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故种群数量多于5个。
答案:A
20.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有些地区将大面积自然林开发成单一树种经济林,而林产品的长期单一化,会使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这是因为(  )
A.这样做不能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
B.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的变化造成其功能的变化
C.不利于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易爆发病虫害
解析:从自然林开发成单一林,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生物种类减少(尤其是鸟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易导致病虫害发生,从而破坏林木,使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40分)
21.(10分)我国西部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畜牧业的资源优势,这为西部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广阔前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西部发展面临的艰巨任务。如图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
(1)由图可见,该草原生态系统含有的食物链共有________条。E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E1、E2、E3分别表示流入牲畜、昆虫、鼠的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____。人类发展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更多地获取第________营养级的能量。
(2)某草原存在着严重的超载放牧现象,这种现象首先会导致图中__________的大量减少,使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后来,采取了适当的保护措施,该草原生态系统慢慢恢复原貌,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群落的________。
(3)牧民在放牧时,发现鼠害现象有逐渐扩大趋势,这说明该草原上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是呈________增长。为保护牧草,牧民开展了鼠群密度调查,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采取措施控制鼠类大量繁殖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第二营养级包括牲畜、昆虫和鼠,第二营养级具有的总能量为E1+E2十E3,故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E1+E2+E3)/E。人类发展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获取牲畜,即第二营养级的能量。(2)超载放牧直接导致牧草大量减少,使草原退化。遭到破坏后的草原的恢复过程属于次生演替。(3)草原生态系统中,控制鼠类、昆虫的大量繁殖,其目的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牲畜,即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答案:(1)4 (E1+E2+E3)/E 二 (2)牧草 (次生)演替 (3)“J”型曲线(或指数式) 标志重捕法 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2.(10分)在江苏某地进行稻田养鱼的实验研究。6月5日在一定面积的实验小区插秧后放养300条小鲫鱼(杂食性),稻田水深8~10 cm。对照小区不放鱼,其他条件相同。所有处理设置3次重复,实验持续2个月,期间检测浮游植物生物量(干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
(2)实验的第一个月期间,检测发现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如下:放鱼对浮游植物的不利之处是鱼的取食作用;有利之处是鱼粪便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以及鱼会大量捕食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减弱其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在此期间,有利因素占据优势。
(3)实验的第二个月期间,所有小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此时生长旺盛的水稻与浮游植物之间具有______________关系。
(4)放养鱼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复杂性,从而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速率。
(5)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对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的不定因素是 __________(填序号)。
①鸟 ②土壤质地 ③光照 ④水体肥力 ⑤稻田杂草
解析: (1)生物实验中(特别是需要统计数据的实验)通过设置重复实验,可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2)浮游动物的食物是浮游植物,当杂食性鱼摄食了浮游动物后,可使浮游植物较好地生长繁殖。(3)水稻与浮游植物为竞争关系。(4)稻田中放养鱼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增加了该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即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其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5)本小题的两个关键词是“影响最大”和“不定因素”,五个选项综合比较,最符合的是鸟。
答案:(1)减少实验误差(增加实验的精确性) (2)浮游动物 (3)竞争 (4)营养结构(食物网或食物链) 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 (5)①
23.(10分)如图1是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值的单位为kCal/m2·a。图2是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某个时期,当地居民大量捕杀鼬,导致岛上鼠种群爆发,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使人感染。请据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入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2)图1数据反映出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没有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判断依据是能量输入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能量输出。
(3)图2所示食物网中,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________条食物链传递给鹰;鹰所处的营养级是____________;兔和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鼠疫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4)通常情况下,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斗争________(填“增强”“不变”或“减弱”。)
(5)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体内储存的能量________(填“能”或“不能”)传递给植物。
解析:(1)图1中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入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380/3 370≈11.3%。(2)图1所示生态系统中,输入能量为第一营养级所固定的太阳能20 810,输出能量为4 600+11 980+1 890+316+13=18 799,所以输入能量大于输出能量,其中生物群落会变得更复杂。(3)植物中的能量传递给鹰的食物链有4条;鹰所处的营养级有第三和第四营养级;兔与人都以植物为食,有竞争关系,人又以兔为食,故关系为竞争和捕食;鼠疫杆菌寄生在人体内从而使人患病。(4)鼬与鼠的关系是捕食,跳蚤与鼠之间的关系是寄生,通常情况下,捕食关系对鼠数量的影响大于寄生关系;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的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增强。(5)蘑菇是分解者,由于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分解者体内的能量不能传递给植物。
答案:(1)11.3 (2)大于 (3)4 第三和第四营养级 竞争与捕食 寄生 (4)大于 增强 (5)不能
24.(10分)(2014·四川卷)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三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________,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将降低。
解析:(1)根据图表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因变量是几种生物的日均增长率,水花生属于植物,其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样方法常用的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福寿螺能以水生植物为食,因此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由图中可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越大,鸭舌草的日均增长率越小,因此推测它们之间构成捕食关系。
(3)中密度的福寿螺日均增长率为正值,处于增长状态,因此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的水花生存在天敌,其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
(4)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此时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数据可知狐尾草的增长率最大,最可能成为优势种。
(5)除去福寿螺和杂草,群里的物种丰富度下降,此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
答案:(1)福寿螺的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消费者 捕食 (3)大于 “S” (4)次生 狐尾草 (5)抵抗力
第6章章末整合
【网络构建】
填充:①全球气候变化 ②臭氧层 ③生物多样性 ④基因 ⑤物种 ⑥生态系统 ⑦直接 ⑧间接 ⑨就地保护 ⑩易地保护
第6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关系,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B.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
C.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D.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
解析:人的生存离不开食物,因此,需要耕地。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导致植被破坏。
答案:A
2.人口增长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果人口增长得不到有效控制,则造成(  )
①水资源短缺 ②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③生物多样性锐减 ④环境污染加剧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人口增长,人均资源就相对减少,如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等;对各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使生物多样性锐减。
答案:D
3.既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重要举措,又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是(  )
A.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B.控制人口数量
C.提高人口素质 D.大力发展经济
解析: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实行计划生育,即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同时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是提高人口素质。
答案:C
4.如图是世界人口数量从公元纪年开始到2000年的变化曲线。在AB段世界人口的年龄组成特点是下图中的(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是人口数)(  )
解析:根据人口变化曲线可知,随时间变化,人口数量逐渐增加,从而可以知道,人口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符合该特点的选项应为A,幼年个体数量多,而老年个体数量少。
答案:A
5.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________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____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善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从以下三点入手:①人口增长的特点;②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③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有关计算。(1)人口增长会导致粮食短缺、资源锐减,同时会加剧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从而使人的生存压力增大,最终表现为图中的c曲线所示变化。(2)人口增长的合理曲线应该是b曲线,人口的最适数量为K/2。(3)若(食草)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为1∶1,人获得能量为A,需要消耗植物55A,若调整人的食物比例为1∶4后,人获得能量为B,需要消耗植物为28B,55A=28B,则B/A=55/28≈1.96。(4)计划生育、晚婚晚育等人为措施可控制人口增长,其本质是降低人口出生率。
答案:(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耕地减少) c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 (3)1.96 (4)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
[A级 基础巩固]
1.如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分析坐标图可知,③的自然增长率最大。
答案:C
2.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  )
①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②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③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 ④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答案:B
3.下列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死亡率来实现的
B.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的生育率的影响很大
C.人口死亡率不仅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明显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D.随着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
解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人口生育率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答案:C
4.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早出现的漫天黄尘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专家就此提出: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将成为今后沙尘暴的新动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与人为的高强度经济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开垦 ②沙尘暴强度不断增大是土地沙化大面积扩大的标志 ③要抑制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 ④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的建设和加大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
⑤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A.①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由于人为的乱砍滥伐,盲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植被破坏,易产生土地沙漠化,就会使该地区的植被活动受到抑制。植树、种草等增加植被,可防风固沙。由此可见,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答案:D
5.如图所示为四个不同国家中,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实线为种群大小,虚线为粮食产量/英亩)。请问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下列哪一个国家能生存的最长久 (  )
A.a国 B.b国
C.c国 D.d国
解析: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人口的增长与粮食产量保持协调发展的国家生存的最长久。
答案:B
[B级 能力训练]
6.预测我国人口的发展趋势是(  )
A.21世纪,仍然是增长趋势
B.21世纪中叶以后,人口将缓慢下降
C.21世纪,人口将缓慢下降
D.已经是低生育水平国家,人口将趋于稳定
解析:由于出生率降低,自然增长率下降,到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接近15亿左右)后,将开始缓慢下降。由于人口基数大,现在虽已为低生育水平国家,但人口仍将处于增长状态。
答案:B
7.下列解决粮食危机的方法中,最不合理的是(  )
A.通过一定的方式,大大提高光照强度,达到增强光合作用的目的
B.利用生物技术手段,使更多的农作物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固氮本领,提高产量
C.通过杂交法培育新品种,提高产量
D.通过基因工程培育新品种,提高产量
解析:在农田中无法提高光照强度。
答案:A
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是(  )
A.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造成石油等化学燃料供应紧张
B.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
C.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
D.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稳
解析: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不是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答案:C
9.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有(  )
A.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主要依赖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很大
B.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人类通过日益扩大的生产活动,影响和改造着自然,但同时又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C.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数量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D.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增长
解析:原始社会,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小。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影响和改造着自然,但没有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工业革命以来,人口数量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和石油等化学燃料的燃烧。
答案:C
10.当前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是世界普遍关注的三大问题。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下图为自然环境条件下人口数量自动调控图(注:环境中的人口容纳量是指环境资源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的“环境阻力”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因素,从图中可以看出,当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容纳量时,人类生存的环境阻力将随之______________。
(2)决定一个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环境中的人口容纳量能否发生变化?有哪些措施可以增加环境容纳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自然增长率/%
-0.5
2.4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21.0
39.0
老年人口比重/%
12.0
4.0
①发达国家的年龄组成应属于:________,人口问题主要是_______________;可采取的对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发展中国家的年龄组成应属于________,人口问题主要是_______;可采取的对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环境阻力应包含多方面内容,如资源、能源、粮食、淡水等;决定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人口容纳量同自然种群容纳量一样,也是可变的;表中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前者应鼓励生育,后者则应控制生育,降低出生率。
答案:(1)人均耕地、淡水资源、食物、资源和能源短缺、生存空间变小、环境污染加剧、传染性疾病流行 增大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可以变化。人们可以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来提高环境容纳量。如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积极开发核能等清洁能源,逐步淘汰高能耗、低效益的落后设备、发展低碳经济等方式,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
(4)①衰退型 人口增长慢、老龄化严重 鼓励生育、进行移民 ②增长型 人口增长快,少年儿童比例高 计划生育
11.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污水排放量增加。为解决嘉兴市区生活饮用水问题,某水厂建设了水源生态湿地。下面为人工湿地群落组成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湿地中芦苇、绿藻和黑藻等植物的分层配置,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某化工厂违规排放大量污水,引起部分浮游动物死亡,进一步加重了污染,进而导致更多生物死亡,该过程属于________调节。
(3)在人工干预下,湿地物种逐渐丰富,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演替。若没有人工干预,该湿地最终将发育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主要是由当地的__________决定。
(4)在下图中,用箭头和必要的文字表示能量的流向。
解析:群落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环境污染引起生物死亡后,会加重环境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答案:(1)垂直 (2)正反馈 (3)次生 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 (4)如下图所示
课件35张PPT。生物必修3(人教版)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出生率 自然增长率 低生育水平国家 基数 增长 14.5 21世纪中叶 环境容纳量 人均耕地 自然资源 淡水资源 环境污染 人口增长 资源和环境 还林、还草、还湖 沙漠化 监控、治理 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 生态农业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1.据报道:美国一科学家模仿鲨鱼皮肤表面粗糙V形皱褶制作的泳衣,能减少水流的摩擦力,使身体周围的水流更高效地流过,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发明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该事例充分证明,人类可以完全征服自然
C.研制鲨鱼皮泳衣与直接利用鲨鱼皮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归属上是相同的
D.鲨鱼皮肤表面出现V形皱褶的根本原因是环境的作用
解析:模仿鲨鱼皮肤表面粗糙V形皱褶制作的泳衣是一种科学发明,它和人们直接利用鲨鱼皮同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人类不可能完全征服自然;鲨鱼皮肤表面出现V形皱褶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答案:C
2.鼎湖山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其完整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  )
A.物种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解析:要想保护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带,就必须连其生存环境一起保护,即保护整个生态系统才能达到保护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目的。
答案:D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般可概括为三个方面: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下列选项中体现了间接价值的是(  )
A.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
B.科学家利用野生水稻培育高产杂交水稻
C.结构简单的微生物通常作为实验材料
D.形态各异的动物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材料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功能,也叫生态功能。
答案:A
4.某湖泊由于富营养化而出现藻类大量繁殖的“水华”现象,若想控制藻类过度繁殖,有利于环保的处理方法是(  )
A.向水体通O2 B.向水体通CO2
C.喷洒化学杀藻剂 D.投放滤食藻类的鱼
解析:环保的处理方法就是利用生态系统中已有的生物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处理,向水体中投放滤食藻类的鱼有利于保护环境。
答案:D
5.下列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全球的合作
B.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D.建立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解析: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答案:D
6.福州闽江口湿地是目前福建省最大的湿地,也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途中重要的一处落脚站。由于水源充沛,自古以来,闽江口湿地不仅到处芳草萋萋,鱼翔浅底,更是鸟儿们嬉戏、觅食的天堂。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越冬候鸟飞临此地栖息,其中包括勺嘴鹬、黑脸琵鹭、朱鹮等濒临灭绝的珍稀鸟类。请回答下列问题:
(1)鸟类是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者,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2)若湿地遭破坏,会直接威胁到鸟类的生存,说明生物与其生活的________是统一的整体。
(3)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再生,自然界将失去许多宝贵的基因。因为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就是________的多样性。因此,保护闽江口湿地对保护福州乃至台湾海峡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4)上述材料表明当地的生物具有多样性,目前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鸟类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需要从环境中取食,属于消费者。鸟类与其生活的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一种鸟类都携带着基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就地保护是我国目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答案:(1)消费 (2)环境 (3)基因 (4)就地保护
[A级 基础巩固]
1.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威胁,各种污染数不胜数,下列名词与环境问题无关的是(  )
①温室效应 ②赤潮 ③酸雨 ④光化学污染 ⑤臭氧层空洞 ⑥潮汐 ⑦大脖子病
A.②④        B.⑥⑦
C.⑤⑦ D.②⑤⑦
解析: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潮汐属于自然现象,大脖子病由机体缺碘引起,与环境无关。
答案:B
2.我国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清洁、廉价、强劲、可再生的电能,相当于每年燃烧3 000万吨原煤的火力发电厂生产的电能。因此,三峡工程有助于控制(  )
①温室效应 ②二氧化硫的排放 ③白色污染 ④烟尘
⑤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
解析:原煤中含有的碳和硫会随着燃烧释放出来,二氧化碳的增加会造成温室效应,二氧化硫的排放会造成酸雨,同时原煤燃烧还能形成烟尘。
答案:C
3.“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根据如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B.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③过程增强后②过程随之增强,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的CO2
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
解析: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③过程增强后②过程不会随之增强,因此可以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的CO2。
答案:C
4.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基因多样性比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解析:生物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而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没有自然选择就不会出现新物种。群落演替使群落中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群落更加稳定,生态系统也更稳定。基因多样性高的种群生物多样性也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
答案:C
5.春天某树林中,栖息着大量的夏候鸟池鹭,一些幼鹭练习飞行时,掉落树下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人们为这些体弱的小鹭提供食物,一些体强的小鹭也飞来分享食物。当秋季来临时,依赖人类喂养的池鹭不能长途迁飞。据上述情景,对池鹭种群保护最有利的做法是(  )
A.春天将这片树林保护起来,避免人类干扰
B.春天将全部幼鹭圈养起来,待秋天放归自然
C.秋季终止投喂,促使池鹭迁飞
D.秋天将不能迁飞的池鹭圈养起来,待来年春天放归自然
解析: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就是就地保护,题干中人们对池鹭的生活进行了干扰,不利于池鹭物种的进化。
答案:A
6.四川地震使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护大熊猫,把部分大熊猫转移到其他地区的动物园进行饲养,该过程属于(  )
A.就地保护 B.易地保护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建立风景名胜区
解析: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属于易地保护。
答案:B
[B级 能力训练]
7.下列关于生态学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会造成温室效应,但不会影响生物的多样性
B.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可减轻臭氧层的破坏
C.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是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体现
D.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技术可保护生物多样性
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造成的温室效应会给气候带来很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到生物的生存;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减少SO2和CO2等的排放,会减少酸雨和温室效应的产生,而臭氧层破坏主要是氟利昂的使用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是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体现;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答案:D
8.下列哪一措施最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相符(  )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
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小于消费者的能量
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
D.农田施用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
解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利用资源时应做到合理的而不是掠夺式的开发,既要对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又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物质生产上实现无废料生产体系,使废物资源化,既可减少污染,又可对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多级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森林的采伐量应小于生长量,农田施用无机氮肥补充的氮素应不少于农作物输出的氮素,否则会造成土壤贫瘠,影响农田可持续发展。本题中选项B所述,由于“人工鱼塘”所依赖的能量来源不同于天然生态系统,因而可不完全依赖生产者供能,而由人工补充鱼类饲料的方法实现鱼塘的高产稳产。
答案:C
9.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
B.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
C.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措施属于就地保护
D.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反对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解析:生物多样性还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间接价值是指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而目前还不清楚的价值属于潜在价值。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措施属于易地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并非禁止开发利用任何自然资源,而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人们可根据不同种群的增长规律,合理、适时、适量地利用自然资源。
答案:D
10.目前入侵北京的外来动植物种类达56种以上,其中对北京环境危害最大的外来入侵物种是美国白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北京地区原有物种的丧失,生物多样性降低
B.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C.科学家研究出防治美国白蛾的新型“农药”——菱形多角体病毒,它在生态系统里的成分是分解者
D.可以利用周氏啮小蜂产卵在美国白蛾蛹内吸收蛹内营养,供其自身发育,最终使美国白蛾蛹内养分耗尽死亡,达到防治目的,周氏啮小蜂和美国白蛾两者属于捕食关系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病毒寄生在活细胞中属于消费者。周氏啮小蜂从白蛾蛹内吸收营养,属于寄生。
答案:A
11.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下表是全球各国CO2排放总量的比较;如图所示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请据此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位次
国家
CO2排放总量
1
中国
60
2
美国
59
3
俄罗斯
17
4
印度
12.9
5
日本
12.47
6
德国
8.6
7
加拿大
6.1
8
英国
5.86
9
韩国
5.14
10
伊朗
4.74
全球各国CO2排放总量比较(单位:亿吨)
(1)由题表可知,我国CO2排放总量高于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为了在此次大会谈判中取得主动权,我国应该用________________为指标代替CO2排放总量。
(2)据图分析,你认为农民给农田松土、大量放牧会加剧全球变暖吗?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实际,你认为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至少写出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虽然我国CO2排放总量最大,但我国人口多,经济总量也大,因此,可以采用人均CO2排放量或单位GDP CO2排放量为指标代替CO2排放总量。(2)松土会使土壤中O2含量增加,微生物活动增强,有机物分解加快,CO2释放增加。大量放牧,一方面使牧草大量被动物啃食,光合作用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动物有氧呼吸会释放CO2。因此,给农田松土、大量放牧会加剧全球变暖。(3)工业革命以来,煤和石油等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迅速上升,引发温室效应。
答案:(1)人均CO2排放量(合理即可) (2)会 松土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增加了CO2释放量;大量放牧也会增加CO2释放量,从而使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3)煤和石油等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 大力发展新的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控制人口快速增长、加速淘汰高耗能产业等(合理即可)
12.奶牛场每天排放大量的粪便、饲料残渣,如不处理会严重影响周边人、畜的饮水安全等。下图是某奶牛场废水处理流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此氧化塘的能量有________________。氧化塘中的风车草、圆田螺、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
(2)植物细胞吸收的磷酸根离子用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主要是________。氧化塘后部的溶解氧含量比前部的________________。
(3)废水流入厌氧池前需经稀释处理,是为了防止____________。
(4)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控制废水流入氧化塘的速率,除有利于氧化塘中有机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废水不能过量流入氧化塘,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输入此氧化塘的能量有粪便、饲料残渣中的化学能和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氧化塘中的风车草、圆田螺、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群落。(2)含磷的生物大分子主要是核酸。氧化塘后部的有机物减少,无机物增多,植物增多,溶解氧含量比前部的高。(3)废水流入厌氧池前,需经稀释处理,是为了防止外界溶液浓度过高,导致微生物失水过多而死亡。(4)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挺水植物能遮挡阳光,使水体中光照减弱,抑制浮游藻类生长。(5)控制废水流入氧化塘的速率,有利于氧化塘中有机物被充分分解和无机物被充分吸收。废水不能过量流入氧化塘,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答案:(1)太阳能和化学能 生物群落 (2)核酸 高(多) (3)微生物失水过多而死亡 (4)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
(5)无机盐被充分吸收 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C级 走近高考]
13.(2015·江苏卷)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解析: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所以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A正确;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有可能引起外来物种入侵,不利于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C错误;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大,抵抗力稳定性高,不易被病虫害毁灭,D错误。
答案:A
课件45张PPT。生物必修3(人教版)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全球性 对生物圈的稳态 全部基因 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 掠夺式 合理利用 自然、经济、社会 生物多样性 环境和资源 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