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章末整合
【网络构建】
填充:①种群密度 ②年龄组成 ③性别比例 ④“J” ⑤垂直结构 ⑥初生演替
第4章 章末评估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会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解析: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A选项中该种群的出生率为20%;一雌一雄婚配制的动物,生殖期雌雄比越接近1∶1,婚配成功率越高,出生率会越高;推迟某动物的性成熟,则出生率会降低;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中,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最高。
答案:B
2.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组成,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解析: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捕捞,使更多的幼体能够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这样既能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又能维持增长型的年龄结构,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但网眼的大小并不能改变性别比例。
答案:D
3.有关种群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种群的K值为a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东亚飞蝗卵的密度
C.山毛榉种群和它所在的群落一样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D.理想状态下,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
解析: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波动的中轴线所代表的数值即为K值。用样方法调查虫卵的密度。种群内部不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答案:D
4.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甲、丙可以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
C.乙对甲、丙的进化起选择作用,而甲、丙对乙的进化不起作用
D.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
解析:根据图示中三个种群生物的食物关系,由于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均存在共同食物,因此,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由于甲、丙之间食物相似性很小,故它们可分布在同一群落的同一垂直结构层次。生物之间通过竞争、捕食等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从而实现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
答案:C
5.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解析:解题时,要抓住图示中①②决定种群密度这一信息。由于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性别比例,可以推知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中的①②③④分别是指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
答案:D
6.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有关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
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
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
解析: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应是处于稳定阶段;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接近K值,但不能大于K值。
答案:B
7.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
解析:根据图象可知幼虫的密度呈现周期性波动,A正确;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松针长度和松树的代谢活动,不能确定摄食是否改变落叶松的丰富度,B错误;幼虫属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其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样方法,C正确;根据图象可知,幼虫先增先减,而松针长度后减后增,因此幼虫的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D正确。
答案:B
8.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豚草
0.3
0.6
1.1
1.5
2.3
狗尾草
10.0
9.2
8
6.8
5.5
龙葵
3.0
2.0
0.4
0
0
A.可以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增加
B.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采用样方法
C.豚草入侵,不改变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
D.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增长
解析: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豚草种群密度增大,狗尾草种群密度降低,龙葵被淘汰,因而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降低。由于豚草入侵,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发生了改变。豚草的种群密度不断增大,种内斗争激烈,最终呈“S”型增长。
答案:B
9.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1到8表示的8个物种,每个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下表给出了这些物种的种群密度(个/m2)。请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群落
种1
种2
种3
种4
种5
种6
种7
种8
甲
92
4
0
0
1
1
1
1
乙
0
25
20
20
20
5
0
0
丙
0
65
20
10
3
2
0
0
A.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
B.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
C.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互利共生
D.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
解析:生物群落是由若干个种群组成的有机结构,群落中生物的种类越多,个体间数量分布越合理,越有利于能量流动,群落稳定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因此A、B选项正确。分析群落丙种群中物种数目基本呈现数量金字塔形,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关系。
答案:C
10.(2014·江苏卷)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解析: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A正确。标志重捕法适用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故B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故C错。由于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不同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答案:C
11.如图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曲线表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只与时间有关而与其他物种无关
B.C~D段种群数量下降,主要原因有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等
C.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
D.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时期的水平
解析:C时期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2,所以海洋经济鱼类的种群数量应保持在K/2的水平,使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若该曲线为某生态系统中某一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则与其他物种有关;C~D段种群数量是增长的而不是下降的;密闭的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会出现负值。
答案:D
12.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作“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了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成为优势种说明红松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
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解析:红松林受破坏后原有的土壤和繁殖体还存在,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红松取代杨树和白桦成为优势种的原因是红松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在群落演替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会发生改变。
答案:B
13.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衣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物种组成及比例
解析:信息中可以看出,森林群落中垂直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的植被,水平方向上植物种类也有差别,这体现了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答案:A
1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解析: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会使计算出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在较大的人群中进行,如果在患者家系中调查会使所得发病率偏大。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上的菌体,这样得到的数值基本上与实际相符。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要随机取样,如果选择个体较少的区域作为样方,则计算的数值小于实际数值。
答案:C
15.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如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
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多
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
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
解析:藻类种数越多,多样性越高,从图中看出滨螺密度在超过一定值时,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少。
答案:B
16.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
B.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但是不能改变方向
C.草本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解析:群落演替会因为人类活动改变其速度和方向;群落中其他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会改变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群落演替受群落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
答案:A
17.在一块方形的样地中,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不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
A.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
B.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
C.所选样地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
D.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从样地中选取样方是否具有随机性
解析:本题强调的是对“调查结果的准确性”的影响。取样方法是五点取样法还是等距取样法,样地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对调查结果均没有影响。样方数目和取样的随机性会影响调查结果,但样地中蒲公英数目的多少和其他生物的多少均不影响调查结果。
答案:B
18.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率(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 ( )
年份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第7年
增长率
0.66
1.24
2.81
3.67
2.94
1.65
0.03
A.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
解析:在调查期间,该种群增长率始终大于零,说明该种群为增长型。因种群增长率不是定值,故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应呈“S”型。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天敌、食物、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种内斗争的激烈程度与种群密度成正相关,因此在第7年种内斗争最激烈。
答案:C
19.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A为“J”型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
B.图B为“S”型增长,G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
解析:图A曲线的斜率代表种群的增长速率(即单位时间内种群个体的增加数目),由题图曲线特征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间点,曲线的斜率不同,即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同,故A错误。图B中G点时种群的数目不再变化,增长速率为0,故B错误。防治蝗灾应该在D点附近,超过D点,蝗虫增长速率加快,灭虫效果差,故C错误。渔业捕捞后的剩余量应保持在E点左右,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故D正确。
答案:D
20.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 ℃~4 ℃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 ℃~2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解析:南极冰藻由硅藻等多种藻类植物组成,故A错误;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磷虾数量减少,必将导致企鹅数量减少;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2 ℃范围内,随环境温度升高,酶活性增强,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40分)
21.(10分)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图中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1)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
解析:(1)由题可知,组1甲为a曲线,组2乙为f曲线,因此组2甲为b曲线,组3中说乙、丙均较组1少,所以c曲线为组1乙,d曲线、e曲线为组3乙、丙。即a、c为分别培养的甲、乙,b、f为混合培养的甲、乙,d、e为组3的曲线。两种鱼分别位于中央底部和河岸底部,相当于组3,所以与曲线d、e类似,一个在中央,一个在河岸底部。由于两者是同一地域中地形等因素引起的分布不同,因此二者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2)“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说明二者构成竞争关系,类似组2情况,即与曲线b、f类似。
答案:(1)d和e 水平 (2)b和f
22.(8分)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
(2)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__________________;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________;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________。
解析:(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2)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上升;由曲线图可知b→c,物种③为优势物种,物种①因不能耐受弱光而逐渐消失,而物种②因能耐受弱光所以其种群密度降低到相对稳定;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乔木将占主导地位。
答案:(1)样方法 (2)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弱光 乔木
23.(12分)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______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的趋势。这充分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物________的特性。
(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______。
(3)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若出现cd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丽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点后,增长速率为0。
(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________点后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图中曲线Ⅱ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据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过度繁殖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外来物种由于条件适宜往往呈“J”型曲线疯狂增长。自然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型曲线,人口增长也不例外,其主要原因是生存条件有限。
答案:(1)Ⅰ 过度繁殖 (2)Ⅱ (3)Ⅱ 55亿 (4)f
(5)e 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6)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
24.(10分)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被农药污染的废水对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影响的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
0.1
0.5
1.0
2.0
4.0
动物类群数/类
20
23
37
50
58
动物个体总数/个
365
665
750
1 983
2 490
(1)许多土壤中小动物的活动能力________,而且身体________,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通常采用________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距离污染源________,农药污染物的浓度________,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越多。结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研究小组的同学在田中划出了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的大豆。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是均匀的,待成熟后,统计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区域号
区域植株数
荚果数/株
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
1
20
8.3
6.0
2
40
6.8
5.9
3
60
3.9
6.2
4
80
2.7
5.9
5
100
2.1
6.0
①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解释各组大豆随植株数增多而平均每株植株上的荚果数减少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过分析表中数据,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取样器进行取样,然后再统计并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2)观察表中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知,离污染源越远,污染物的浓度越小,对动物生存的影响也逐渐减弱。(3)大豆所能利用的资源一定,种群数量越多,平均每株可利用的资源就越少。分析表中信息还可以发现,随大豆种植密度的增加,每株所结的荚果减少或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基本没有影响。
答案:(1)较强 微小 取样器 (2)越远 越低 农药污染会降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
(3)①种植密度大,种内斗争激烈,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源(如水分、光、矿质养料等)少,所结荚果就少 ②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基本没有影响(或随大豆的种植密度增加,每株所结的种子总数减少)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1.下列有关种群和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B.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鲤鱼数量算是它的种群密度
C.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D.同一块草地中所有的环毛蚓也可以算是一个种群
解析:A项稻田里所有的三化螟是由同一种生物个体组成的,是一个种群;B项为水体生物的种群密度;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一环境下差异是很大的,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C项错误;D项同一块草地中所有的环毛蚓是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答案:C
2.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 )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 ②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 ④性别比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A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13年,某市人口的出生率为13.04%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薇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解析:种群数量特征主要是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A选项指的是年龄组成;B选项指的是出生率;D选项指的是死亡率;而C选项指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
答案:C
4.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
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解析: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在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样方法除适应于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外,一些运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生物,如昆虫卵、蚜虫和跳蝻等也可用此方法进行密度调查;由于蛇的活动范围较广,故调查其种群密度不宜采用样方法,而应用标志重捕法。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种群密度时,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得到的密度只是估计值,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根据种群密度计算公式可知,该鹿群约有(M×n÷m)只。
答案:B
5.一个学生要估算一块木头下面鼠妇的种群数量。她捉了40只鼠妇,将它们标记后放回,并与该种群中的其他个体混合在一起。24 h后,她又捉了40只鼠妇,在新捉的鼠妇中,只有16只是有标记的。假定在24 h内,鼠妇无死亡,没有受伤害,无迁入和迁出,则鼠妇的种群数量为( )
A.60只 B.100只
C.80只 D.40只
解析:第一次标记的个体为40只,第二次捕捉的个体总数为40只,而有标记的为16只,故种群数量为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个体数=40×40/16=100只。
答案:B
6.回答有关种群的问题:
(1)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分布如下图所示。三种分布方式是对种群________特征的描述。
随机分布 均匀分布 集群分布
(2)据下图分析,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________(填“正”或“负”)相关,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研究种群主要是研究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而种群的分布属于空间特征。
(2)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最基本的特征,所以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越多;通过图中可以看出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和密度的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1)空间
(2)正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A级 基础巩固]
1.有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绵羊,有2户养的山羊,这8群羊是( )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解析: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绵羊和山羊分属两个不同的物种,这里的8群羊中,所有的绵羊能进行自由的基因交流,所有的山羊能进行自由的基因交流,所以,这8群羊应属于两个种群。
答案:C
2.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
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鲤鱼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池塘中的鲫鱼和水库里的鲫鱼
解析:A项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个体数是出生率;B项为水体生物的种群密度;C项乔木的种类不唯一;D项不在同一区域。
答案:B
3.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
解析: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 m2的正方形为宜。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答案:C
4.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B.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
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获的概率
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
解析:标志重捕法要求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而迁入和迁出、标记符号过分醒目、环境条件的改变等都会使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前后发生变化,A、B、C三项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该地域刺猬数量为400只,种群密度大约是100只/km2。
答案:D
5.下列4个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依次表示的是( )
A.甲、乙表示衰退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
B.甲表示增长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
C.甲、乙表示增长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
D.甲表示衰退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
解析:题中甲、乙两曲线都是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表示增长型;丙曲线各年龄段个体数相当,表示稳定型;丁曲线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表示衰退型。
答案:C
6.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在2010年11月份南方某沿海城市对本市居住人口进行了调查,发现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在人口调查途中发现市郊大雁数量也比以前增多不少。对于人口和大雁种群密度增大的原因,正确的是( )
A.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也是迁入增多
B.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迁入增多
C.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出生率增大
D.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也是出生率增大
解析: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较多,人口数量增多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北方候鸟迁徙到南方越冬,主要原因也是迁入增多。
答案:A
[B级 能力训练]
7.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图示中黑点表示统计的个体。下列各图中有关取样的方法统计有误的是( )
解析:在统计样方中个体数时,对于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在内,而对于位于样方边界的个体,遵循只计一半的原则,而选项D将所有位于边界的个体都计算在内,所以D项统计有误。
答案:D
8.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
解析: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故A错误;年龄组成的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故C错误;取样器取样法是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一种方法,故D错误。
答案:B
9.下图所示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解读此图可获得的信息是( )
①a、b、c可分别表示同一物种的三个不同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②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大小是a>b>c ③三个种群的出生率大小是a>b>c ④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之比大小是a>b>c
A.只有①③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①③④ D.只有②③④
解析:题图反映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a、b、c分别代表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个种群中的种群数量不确定,因此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大小无法比较;年龄组成不能反映迁入率与迁出率,所以A项正确。
答案:A
10.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
B.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C.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占所有个体的比例
解析: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有较大差异,如珍稀动物和数量较多的动物;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密度的变化除与出生率有关外,还与死亡率等有关;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占所有个体的比例。
答案:C
11.豚草是原产自北美的植物,其花粉是北京地区主要的过敏原。课外小组的同学对北安河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中的豚草及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种名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豚草
0.3
0.6
1.1
1.5
2.3
狗尾草
10.0
9.2
8
6.8
5.5
曼陀罗
3.0
2.1
1.1
0.3
0.1
龙葵
3.0
2.0
0.4
0
0
灰绿藜
3.2
2.8
1.7
1.3
0.6
(1)调查表中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2)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________。
(3)计算种群密度时要取多个样方的________,以减少误差。
(4)请在下图中绘出豚草和灰绿藜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
(5)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有着重要意义。试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为样方法;为了保证客观性,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计算种群密度时要取多个样方的平均值,以减少误差;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对于合理利用资源和病虫害的防治都有借鉴意义。
答案:(1)样方法 (2)随机取样 (3)平均值
(4)描点法:
(5)害虫的防治(或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等)
12.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样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甲是其中的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__株。
(2)乙图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该图显示: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该植物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m2。
(3)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株/m2。
解析: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不同。样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的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对样方中的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样方内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数目。
答案:(1)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8
(2)物种数迅速增多,并在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0 (3)(n1+n2+n3)/(3S0)
[C级 走近高考]
13.(2015·课标全国Ⅰ卷改编)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估算该湖泊中共有鲫鱼多少条?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幼年(0+、1+、2+)400个,成年(3+、4+、5+、6+、7+、8+)400个,老年(9+、10+、11+≥12)400个,比例1∶1∶1,故为稳定型。
(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根据公式:种群数量=
==386(条)
答案:(1)增长型、衰退性、稳定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386条
课件58张PPT。生物必修3(人教版)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 出生 迁入 年龄组成 种群密度 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 监测和预报 捕捞强度 随机 每个样方 每个样方 平均值 做上标记 原来的环境 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 总个体数 新产生的个体 死亡的个体 迁入或迁出 各年龄期 大于 适中 增长 稳定 衰退 小于 数量 雌雄 种群密度 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 位置状态 布局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1.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①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②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③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④提出合理的假设
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④①②③ D.③①②④
解析:数学模型的建构步骤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
答案:B
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表示
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研究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可预测其K值
解析: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当地环境可能不适宜其生长繁殖,故其增长也不一定呈“J”型。呈“S”型增长的种群,其增长速率最大值一般出现在K/2时,只要统计此时的种群密度就可估算出K值。
答案:B
3.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
A.m·2T B.m·220
C.2· D.m·23T
解析: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指数增长。由于该细菌每20 min繁殖一代,则T h后,繁殖3T代,故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为Nt=N0·2t=m·23T。
答案:D
4.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下图。关于对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界因素
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
解析:由题图可知,B组培养温度最适宜,种群数量的下降可能是营养物质的消耗造成的。
答案:C
5.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
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
C.已知血细胞计数板的方格为2 mm×2 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M×105个
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
解析:培养液应加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并非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在统计血细胞计数板每格内的酵母菌数时,压在边上的个体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C项所叙的计算结果是×10M=2.5M×105;该实验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只要分组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即可。
答案:C
6.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相关的探究实验。
(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①在实验中,如果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正确的计数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计数时,按以下顺序操作________(填字母),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计数。
A.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B.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C.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②下表是某小组记录的实验结果:
时间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酵母菌数/ (万个/毫克)
32
127
762
824
819
821
820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增长。第4天开始,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基本停止,根据所学的知识,推测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举一例)。
(2)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该小组继续探究某环境因素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影响,得如下结果。
氧浓度/%
a
b
c
d
产生CO2的量/mol
9
12.5
15
30
产生酒精的量/mol
9
6.5
6
0
据表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在氧气浓度为d时,酵母菌进行________呼吸。
解析:(1)在血细胞计数板上的酵母菌过多,无法计数时,可增加稀释倍数。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正确的计数方法是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
(2)表中产物主要依据氧浓度变化而变化,所以自变量是氧浓度,d浓度时无酒精产生,所以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1)①增加稀释倍数 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 B、C、A ②“S” 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温度、pH和溶氧量等(任写一项) (2)氧浓度 有氧
[A级 基础巩固]
1.以下关于“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J”型曲线只适用于实验室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的适宜环境后
B.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有无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
C.环境阻力主要有种内竞争的加剧、种间关系的影响以及无机环境的影响
D.“S”型曲线和“J”型曲线一样,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
解析:“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而“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先上升后下降的。
答案:D
2.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解析: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答案:A
3.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 )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解析:在第10年时,种群数量达,第20年时,达环境容纳量(K值)即400只。
答案:D
4.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改变培养液浓度不会影响K值大小
B.取样计数前要静置一段时间后再取样
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所有酵母菌的数目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解析:改变培养液浓度即改变了环境容纳量,K值会改变;取样计数前要将培养液摇匀;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采用取样计数法,而不是计数所有的酵母菌个体数目;营养条件和环境温度等都会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答案:D
5.如图是某种动物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增长曲线
B.图中d点表示环境的最大容纳量
C.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是a点
D.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解析:图中增长速率最大的点是b点,此种曲线为“S”型曲线,有K值。
答案:C
6.在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下列条件会使种群K值增加的是( )
A.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
B.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
C.引入北极狐后的旅鼠
D.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
解析:K值大小受环境的制约。地面进行硬化后,家鼠不适应这样的环境,其环境容纳量减小;蝗虫在干旱环境中大量产卵繁殖,因此,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环境容纳量提高;北极狐能够捕食旅鼠,因此,引入北极狐后旅鼠的容纳量减小;干旱导致竹子大量死亡,造成大熊猫的食物短缺,所以,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环境容纳量减小。
答案:B
[B级 能力训练]
7.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也就是说环境中的种群数量有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故A错误;环境条件若改变,环境容纳量也会改变,而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B正确;理想条件下为“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C项错误;自然条件下,冬季植食动物的食物减少,其环境容纳量会变小,故D错误。
答案:B
8.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解析:由图甲可以看出: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数量的增长率最大;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图乙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而超过d点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会越来越少,年龄组成才属于衰退型;维持在b点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答案:D
9.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如图表示λ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0~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a~c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C.b~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
D.d~e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
解析:当λ小于1时,种群的数量是逐渐减少的,所以a~c年,种群的数量应该是逐渐减少的,c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小,故C项错误。
答案:C
10.如下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处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的老鼠,可能会适得其反
D.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与环境容纳量无关
解析: A项中,d处波动可能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波动造成的;B项中,“涸泽而渔”使鱼的种群数量过少,小于K/2,增长速率低,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项中,灭鼠时杀死一半的老鼠,即剩余K/2,鼠群增长速率最高,很快能恢复到原状;D项中,环境容纳量限制了c处种群个体数量的上升。
答案:D
11.将酵母菌分为a、b、c、d四组,在相同容积的培养瓶中用不同的方式培养,其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实际上是研究______________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请分析a组能否沿此趋势无限延伸?________。简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右上方绘出d组10~80小时的种群增长速率的曲线图。
(3)随着更换培养液的时间间隔的延长,酵母菌种群的增长速率趋于降低,其可能的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测定d条件下的某时刻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目,将500个红细胞与5 mL该培养液混匀,然后制片观察,进行随机统计,结果如下:
观察项目
视野1
视野2
视野3
视野4
红细胞数
21
19
22
18
酵母菌个数
101
99
106
94
5 mL该培养液中共含有酵母菌约________个。
解析:(1)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研究的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环境条件包括培养基的营养条件和培养的温度、pH等。由于培养基提供的营养和培养瓶的空间是有限的,所以会导致种群数量的增长停止。
(2)由于d曲线呈“S”型增长,所以种群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加后减少,其中当K/2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3)由于更换培养液的时间间隔的延长造成的种群增长速率下降,说明原因是培养基的问题,营养物质不足、有害代谢产物没有及时排除。
(4)视野中红细胞的数量与酵母菌数量的比值为1∶5,所以共有酵母菌为500×5=2 500个。
答案:(1)环境因素(营养物质浓度或代谢废物的浓度或pH变化等合理答案即可) 不能 因为空间(和营养)是有限的
(2)
(增长速率走势正确才可)
(3)营养物质不足或有害代谢产物(或有害产物)积累或pH改变 (4)2 500
12.下图所示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如果种群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是按a曲线增长,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都是有限的。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势必加剧________,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影响,不能按a曲线方式增长。
(2)在一定环境中,除上述影响外,种群数量还受其他环境因素的限制。如无机环境方面主要是____________的影响。种群数量增长按b曲线方式增长,最多达到K点为止,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________。
(3)此外,还有直接影响种群兴衰的两对变量是该种群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___而间接对种群动态变化起作用的。
解析: “J”型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形成的,而在自然情况下,空间、食物、其他条件都是有限的,当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必定加剧种内斗争,种群数量不会继续增加,而是在K值附近稳定地波动,此时种群的增长曲线呈现“S”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地影响种群数量。
答案:(1)生活资源(食物) 空间 种内斗争
(2)阳光、温度、水分 0
(3)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率 迁出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
[C级 走近高考]
13.(2015·北京卷)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处理区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定时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增加35
驱走大蚂蚁
增加70
不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减少10
驱走大蚂蚁
减少2
对本研究的试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解析:通过题干表述可以知道,对小蚂蚁出现率的研究方法为样方法,B正确;由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定时灌溉会导致小蚂蚁出现率增加,说明灌溉后土壤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利于小蚂蚁的出现,即D正确;而驱走了大蚂蚁,在相同条件下小蚂蚁出现率则增加,说明大蚂蚁的存在对小蚂蚁的活动范围有一定的影响,即大蚂蚁的存在会抑制小蚂蚁的出现率,所以C正确,A错误。
答案:A
课件51张PPT。生物必修3(人教版)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数学 合理的假设 数学形式 细菌数量 第几代 食物 空间 一定的倍数 Nt=N0λt 时间 种群数量 “J” “S” 环境容纳量 最大数量 固定不变的 人工控制 种群数量 波动 下降 防治 野生生物资源 濒危动物种群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1.下列各项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 )
A.生活于某池塘中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鸟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链蛇与这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
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
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相互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B、D两项与上述概念不符。C项森林中的全部赤链蛇属于一个种群,但森林中的全部植物不能代表全部生物,不能构成群落。
答案:A
2.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解析:田鼠与杂草之间是捕食关系;豌豆和杂草的生长都需要光、无机盐、水分及二氧化碳等,因此二者间存在竞争关系;豌豆与其根中的根瘤菌之间为共生关系;细菌与其细胞内的噬菌体之间为寄生关系。
答案:B
3.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50 cm×30 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比较项目
招潮蟹类
厚蟹类
沙蚕类
泥螺类
蛤类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裸露泥滩
5
18
1
14
2
12
1
10
2
14
米草群落
3
12
2
9
0
0
1
10
0
0
A.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裸露泥滩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及个体总数均大于米草群落,即米草群落比裸露泥滩的种群密度低,故A项错误;由图表可知,各个物种中除泥螺外,其他物种的种群密度都是裸露泥滩高于米草群落,故B项错误;由于随机取样的代表性强,因而改用另一规格的取样器,只要符合常规取样研究要求,则不会影响对比研究结论,故C项错误;不同的生物活动时间不尽相同,如蟹类多会晚间活动,所以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到物种数及个体总数,故D项正确。
答案:D
4.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种群和群落概念之间关系的是( )
解析:群落是同一地域中所有的生物,它是由许多个种群组成的。
答案:A
5.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
B.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光照的强度有关
C.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D.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将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套种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
解析: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湿度等;鸟类的分层现象是与食物分布相关的,而与光照无直接关系;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在套种生产中的应用,要考虑两种生物的高矮和对光照强度的需要等因素。
答案:B
6.下图所示为4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A~D 4组生物对应的曲线:A.__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
(2)造成图中②现象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④与②所示关系结果不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4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据图分析,一般来说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交替消长;竞争是两种生物中获胜者增多,失败者减少或被淘汰;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一般不会使宿主全部死亡。
答案:(1)③ ② ① ④
(2)环境条件的限制,使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物种被淘汰
(3)寄生一般不会使寄主全部死亡
(4)②④ 曲线①中,b先于a增加或减少,则b为兔,兔死亡,对a(狐)不利;曲线②中,一种草履虫死亡,对另一种草履虫有利;曲线③中,b(根瘤菌)死亡,对a(豆科植物)不利;曲线④中,b(噬菌体)死亡,对a(细菌)有利
(5)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食物制约而使种内斗争加剧),最后趋于稳定
[A级 基础巩固]
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繁殖季节里,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
C.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是种群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环境中的数量增长方式。捕食一般指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成年鲈鱼吃幼小鲈鱼,属于种内斗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而丰富度指的是物种数量的多少。
答案:C
2.如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中能正确说明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 )
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
B.狼与麝牛间构成互利共生关系
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
解析:麝牛是被狼捕获的对象,所以两者是捕食关系,选项A、B不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麝牛数量的增加,狼捕获麝牛的成功率会降低,说明了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选项C正确;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增大,选项D不正确。
答案:C
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处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纯茶园里只有茶树一个物种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物种丰富度在6月份时最大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里的物种数目
解析:据图,纯茶园里物种有20个左右,A项错误。据图可知,10月份的杉茶间作园的物种数量多,但并不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B项错误。据图可知,6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多,C项正确。人类对茶园除草和喷施农药等活动能减少茶园中的物种数,D项错误。
答案:C
4.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装置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形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解析: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装置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保存在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C
5.分析以下实例,选择正确的答案( )
①白蚁消化道中生活着以纤维素为养料的鞭毛虫 ②白尾鹿遇危险而逃跑时,尾巴高举显示出臀部白斑以告诉同类 ③小丑鱼喜欢在有毒的海葵触手间活动,以求保护 ④鸣禽在繁殖季节有鸣叫占区行为,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 ⑤榕树的气生根能沿着附近其他树木向上生长,但这一过程往往最终把其他树木缠死
可能的答案
种内互助
种内斗争
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种间互助
A
③
⑤
②
⑤
④
-
-
B
②
④
③
-
⑤
①
-
C
②
④
①
-
⑤
-
③
D
②
④
①
-
③
-
⑤
解析:①为共生关系;②为种内互助;③为种间互助;④为种内斗争;⑤为竞争关系。
答案:C
6.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进行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比例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饲养方式
植丛中的动物
底栖动物
浮游动物
其他
鱼种a
单养
0.42
0.12
0.01
0.45
混养
0.05
0.35
0.05
0.55
鱼种b
单养
0.43
0.23
0.01
0.33
混养
0.40
0.12
0.04
0.44
①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 ②单养时鱼种b多出没在池底 ③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 ④混养时鱼种a多出没在池底,鱼种b多出没在植丛中 ⑤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解析:混合放养有利于资源和空间的充分利用。由表格中单养和混养时检测出的鱼胃内食物可知:单养时鱼种a主要以植丛中的动物为食,鱼种b也主要以植丛中的动物为食,说明单养时鱼种a与鱼种b多出没在植丛中。混养时鱼种a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说明多出没在池底;鱼种b主要以植丛中的动物为食,说明混养时鱼种b仍多出没在植丛中。
答案:A
[B级 能力训练]
7.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M、N将呈现“J”型增长
D.d解析:仅从食物关系来看,曲线不重叠时,M与N无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会发生重叠而产生竞争关系,所以仅凭曲线是否重叠不能确定二者是否存在竞争关系。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适应能力越强。“J”型增长的发生是以没有生存斗争为前提的,显然,M与N存在竞争关系,不可能满足“J”型增长的发生条件。当d答案:D
8.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解析:乔木层的疏密程度通过影响阳光透过的程度,进而影响生活在乔木下的草本层的水平结构,选项D错误。群落中不同植物因需要的光照强度不同而出现垂直分层现象;受食物、栖息场所等影响,群落中的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即植物的垂直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选项A、B、C正确。
答案:D
9.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开口让一种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鳄鱼逃走。下列有关上述生物之间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敌害与鳄鱼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B.鳄鱼与小虫之间属于寄生关系
C.鳄鱼与小鸟之间属于种间互助关系
D.小鸟与小虫之间属于竞争关系
解析:由“敌害来临时,鳄鱼逃走”可判断,敌害可能是鳄鱼的天敌,二者具有捕食关系;小虫生长在鳄鱼的口腔内,二者可能属于寄生关系;小鸟吃寄生在鳄鱼口腔内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通知鳄鱼敌害来临,属于种间互助;小鸟与小虫之间属于捕食关系,所以只有D项错误。
答案:D
10.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A正确;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B正确;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正确;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D错。
答案:D
11.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_______,身体_______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解析:(1)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应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3)跳虫与甲螨、线虫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跳虫与甲螨属于竞争关系,线虫与酵母菌之间是捕食关系。
答案:(1)较强 微小 (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竞争 捕食
12.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用图中A、B、C曲线表示,据图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
(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草履虫以枯草杆菌为食,构成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竞争关系。图中三条曲线根据放入的时间先后判断:A为枯草杆菌,C是大草履虫,B是双小核草履虫。曲线C在c~d段下降是由于双小核草履虫的加入,竞争压力大,大草履虫处于劣势,数量下降,而曲线A在a~b段下降是由于此间大草履虫数量增多。
答案:(1)捕食 竞争 (2)枯草杆菌 双小核草履虫 (3)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竞争资源 (4)大草履虫数量增多
[C级 走近高考]
13.(2015·四川卷改编)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
解析: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均在减少,两者之间的竞争将会减弱,A项错误;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其个体平均数越少,种内互助越弱,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B项正确;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C项正确;草地群落下面各层要比上层的光照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D项正确。
答案:A
课件65张PPT。生物必修3(人教版)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节 群落的结构同一时间 一定区域 种群 区别不同群落 丰富度 物种数目 越丰富 越低 食物 寄居 体内或体表 依存 有利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光 栖息空间 湿度 盐碱度 光照强度 自身生长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1.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人类活动不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解析:该群落的演替应是次生演替;人类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
答案:C
2.下列属于初生演替的实例是 ( )
A.苔藓→地衣→草本植物
B.地衣→草本植物→苔藓
C.地衣→苔藓→草本植物
D.草本植物→苔藓→地衣
解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开拓者是地衣,地衣能为苔藓提供可生存的基本营养。
答案:C
3.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遭火烧后的森林中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解析: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组成是不断变化的;遭火烧后的森林中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次生演替的速度要快于初生演替。
答案:D
4.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相同的
C.群落演替直到达到顶极群落才会终止
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优势种逐渐发生改变
解析: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中温度和水分都会影响群落演替,同时群落演替会影响环境;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群落的演替过程是不同的,最基本的可以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群落都会演替到各自环境下的相对稳定阶段;演替也是优势种取代的过程。
答案:B
5.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一定能形成森林
B.演替过程中,因灌木较为高大而取代草本植物
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D.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解析: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可以演替为森林,如果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则很难形成森林;演替就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A
6.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为森林。请据此回答问题:
(1)光裸的岩地最终演替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________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________的过程。
(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________,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________。
(5)在以上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 )
A.地衣和苔藓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
C.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
D.森林阶段
解析:(1)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多,群落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据此可以排列各演替阶段的顺序。
(2)地衣的出现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地衣会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
(3)草本植物的出现为昆虫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地衣阶段之后的一个阶段是苔藓阶段,二者相比,土壤中有机物含量和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苔藓阶段。
(5)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土壤条件较差所以所需时间较长。
答案:(1)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有机酸 土壤 (3)草本植物阶段 (4)苔藓阶段 苔藓阶段 (5)A
[A级 基础巩固]
1.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 )
A.初生演替 B.生物入侵
C.生物进化 D.种间竞争
解析:云杉的出现属于生物演替中的次生演替,当云杉高度超过桦树后,充分利用阳光,在竞争中逐渐成为优势种。
答案:D
2.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解析:火山岩和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均为初生演替;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都具有竞争现象;初生演替时间长于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有可能演替成森林,这与环境条件有关。
答案:C
3.一块弃耕的农田,最后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量的变化趋势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一块弃耕的农田在演变为一片森林的过程中,其固定的能量、总光合量、净光合量和生物呼吸量都是增加的,最后演替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故各变量此时会达到平衡。
答案:B
4.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B.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D.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群落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镶嵌分布,不是单指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C错误。
答案:C
5.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裸岩上发生的演替历程短
B.人类活动总是降低群落的丰富度
C.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偏离其自然方向
D.群落演替的过程是低等生物演变成多种高等生物的过程
解析:裸岩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历程长。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提高群落的丰富度。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选项是生物进化的过程,而不是群落演替的过程。
答案:C
6.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的演替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B.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C.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时,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D.一般来说,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生物种类会减少
解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改变方向和速度。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结构复杂化,生物种类会增加。
答案:B
[B级 能力训练]
7.如图是某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物种数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
A.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B.A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
C.A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
D.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
解析:在初生演替的过程中,首先经过地衣和苔藓阶段,到了一定阶段,草本植物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数量逐渐增多。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之后灌木和小树开始生长,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因而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逐渐减少,但整个植被的生物量逐渐增多。
答案:A
8.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森林在火灾后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人类的活动往往影响到甲、乙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解析:题图中甲曲线表示次生演替,乙曲线表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历时短;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但火灾前的物种与火灾后演替产生的物种不一定相同;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答案:C
9.为了研究某降水充沛、气温较高的山区内群落演替的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等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下:
项目
灌草丛
针阔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
针叶林
生产者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的量/(t/hm2/a)
17.43
116.61
150.81
55.50
总呼吸量/(t/hm2/a)
15.93
92.73
124.80
40.98
叶面积指数
2.48
11.28
17.76
6.63
植被干物质的量/(t/hm2)
6.65
377.52
398.57
184.74
注: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总植物叶面积。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的叶面积指数与其垂直结构有关,与水平结构无关
B.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
C.群落的总呼吸量比生产者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的量少,说明群落含有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D.该地区群落演替的顺序是灌草丛→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
解析:叶面积指数又叫叶面积系数,是一块地上阳光直射时植物叶片垂直投影的总面积与占地面积的比值,所以与水平结构有关,A错误;植被干物质的量与群落中动物的呼吸作用也有关,B错误;由于该地区降水充沛,气温较高,群落应朝着更有益的方向发展,正确演替顺序为灌草丛→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D错误。
答案:C
10.(2015·四川卷改编)在适宜温度和大气CO2浓度条件下,测得某森林中林冠层四种主要乔木的幼苗叶片的生理指标(见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指标
马尾松
苦槠
石栎
青冈
光补偿点(μmol·m-2·s-1)
140
66
37
22
光饱和点(μmol·m-2·s-1)
1 425
1 255
976
924
注:光补偿点: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光强;光饱和点: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所需的最小光强
A.光强大于140 μmol·m-2·s-1,马尾松幼苗叶肉细胞中产生的O2全部进入线粒体
B.光强小于1 255 μmol·m-2·s-1,影响苦槠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CO2浓度
C.森林若遭到破坏,演替后会恢复原有物种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林冠密集程度增大青冈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加
解析:140 μmol·m-2·s-1为马尾松植株的光饱和点,当光强大于140 μmol·m-2·s-1时马尾松幼苗叶肉细胞中产生的O2除进入线粒体外,还扩散至细胞外,A项错误;光强小于1 255 μmol·m-2·s-1,影响苦槠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B项错误;森林若遭到破坏,演替后不一定会恢复原有物种,C项错误;由表格信息可知,青冈的光补偿点较低,因而更适应弱光环境,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林冠密集程度增大青冈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加,D项正确。
答案:D
11.在一片长有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混交林,逐年对两个树种的存有量进行统计,马尾松和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记作C,做出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两个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____。
(2)两个树种处于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a年的优势种是____________,在d年的优势种是__________。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可能是随着前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的________,使之反而适合后一种群的生存。
(4)以上说明,生物群落________________,它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________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________,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的阶段。
解析: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组成的。由于环境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变化,种群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使生物群落也发生变化。对于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具有竞争关系的马尾松和山毛榉的存有量来说,其比值C>1,则马尾松占优势;C<1,则山毛榉占优势;C=1,则两树种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答案:(1)0~e (2)b~c (3)马尾松 山毛榉 环境 (4)不是一成不变的 消失 兴起
12.阅读提供的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许多自然景区,将原有植被清除,然后从农田运来土壤种植草坪。绿化用草坪不但需要大量灌溉来保证其生长,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施肥、除草、药物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对当地原有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材料二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著名旅游景区泰山的动植物种类逐渐减少,现在山上的森林多为20世纪50年代种植的人工林,海拔800米以下几乎都是刺槐,挤占了泰山原有物种的生存空间。
(1)材料一中群落的演替与自然演替不同,自然演替的方向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对人工草坪不再进行种植管理,让其自然恢复,这种演替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刺槐在泰山当地无节制繁殖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会导致当地的________丧失。自然林往往有病无灾,而人工林则往往会爆发严重的虫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自然景观设计师,该如何对城市进行绿化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自然演替的方向与材料一中群落演替的方向不同,自然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强,对能量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刺槐能无限制生长,说明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非常适宜其生存,并且没有天敌。设计城市绿化的时候要尽量选用当地物种,因为当地物种已经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等环境条件,同时要注意物种的多样性,合理设计群落的结构,提高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1)群落的结构和组成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物质、能量的利用率逐步提高 次生演替
(2)刺槐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并且没有天敌 生物多样性 植物单一,控制害虫的天敌很少
(3)根据群落演替的自然规律,选用当地原有的植物,合理安排草本、灌木、乔木的比例,增加物种丰富度,合理安排生物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合理即可)
[C级 走近高考]
13.(2014·课标全国Ⅰ卷)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2)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保留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条件贫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慢,故人的作用会加速演替的速度。
(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自然环境本身变得干燥,会向荒漠化方向演替,所以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
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课件44张PPT。生物必修3(人教版)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4节 群落的演替代替 植物 被彻底消灭了 地衣 草本植物 森林 土壤 繁殖体 多年生杂草 乔木 治理沙漠 人工群落 不同于 速度 方向 可持续发展 退牧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