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免疫调节(单元测试.含解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章 免疫调节(单元测试.含解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22 10:5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章 免疫调节
一、选择题
1.(2分)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效应T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C.浆细胞和记忆细胞都能增殖分化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2.(2分)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其免疫功能表现为(  )
A.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均正常
B.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C.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D.细胞免疫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3.(2分)下列有关免疫细胞和免疫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内对癌变细胞的识别和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B.记忆B细胞在相同抗原的再次刺激下能快速增殖分化
C.对被病原体侵入的细胞、异体移植器官起免疫作用的细胞主要是效应T细胞
D.吞噬细胞与T细胞、T细胞与B细胞之间存在信息交流
4.(2分)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HIV病毒主要攻击B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B.吞噬细胞只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
C.艾滋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D.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都可产生记忆细胞
5.(2分)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敏是由过敏原刺激机体使浆细胞产生组织胺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
B.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
D.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等并发症
6.(2分)大多数B细胞必须依靠Th细胞(一种辅助性T细胞)的帮助才能被激活,而Th细胞在Blimpl基因的调控下活性降低,在Bcl﹣6基因的调控下则活性升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h细胞对抗原有识别能力
B.只有在Th细胞的辅助下B细胞才能增殖、分化
C.某人患免疫缺陷病可能与其Bcl﹣6基因的表达被抑制有关
D.B细胞的增殖分化还依赖于抗原的刺激
7.(2分)关于人体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B.清除自身癌变的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C.呼吸道中的溶菌酶作为人体第一道防线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D.二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浆细胞不全来自记忆细胞
8.(2分)如图可用来表示哪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  )
A.1表示细胞外液,2~4分别表示血液、组织液、淋巴
B.1表示免疫系统,2~4分别表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抗体
C.1表示调节方式,2~4分别表示神经调节、激素调节、体液调节
D.1表示血糖来源,2~4分别表示食物、肝糖原、非糖物质
9.(2分)EBOV(埃博拉病毒的一种类型)是一种烈性的、泛嗜性的病毒,它首先破坏人的巨噬细胞,其次是肝、脾等细胞,进而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严重的出血热现象.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接种EBOV疫苗而获得免疫的方式是主动免疫
B.EBOV感染者的机体第二道防线遭到了破坏
C.感染EBOV不影响免疫应答的抗原呈递过程
D.EBOV感染者的血清中往往很难形成高浓度的抗体
10.(2分)环孢霉素A是一种能抑制T细胞增殖的药物,它能使人体免疫系统处于无应答或弱应答状态,因此环孢霉素A可用于(  )
A.清除宿主细胞内的结核杆菌
B.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
C.治疗艾滋病
D.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11.(2分)如图表示巨噬细胞摄取、加工和呈递抗原的过程,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巨噬细胞吞噬细菌需要受体的识别和ATP供能
B.巨噬细胞MHC﹣Ⅱ将细菌的抗原呈递给效应T细胞
C.图示过程可发生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
D.MHC﹣Ⅱ加工及定位体现了生物膜系统的统一性
12.(2分)艾滋病(AIDS)是由HIV引起的免疫缺陷病,死亡率极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途径传播给后代,属于一种遗传病
B.HIV不能引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患者体内无相应抗体
C.HIV破坏T细胞,导致患者后期易出现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D.健康人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共同剃须刀都不会感染艾滋病
13.(2分)预防接种是把疫苗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获得对某种病菌的抵抗能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疫苗接种后,体内相关免疫细胞会增殖和分化
B.参与免疫过程中的活性物质有抗体、细胞因子等
C.病毒侵染后,可能破坏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
D.病毒侵入机体内环境后,可被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14.(2分)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破伤风杆菌分泌外毒素(一种蛋白质)离不开内质网的作用
B.线粒体能够定向运动到代谢旺盛的部位
C.细胞骨架与细胞的分裂、分化无关
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离不开中心体的作用
15.(2分)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优先消灭目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其表面的抗原蛋白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和抗体
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释放细胞因子
D.侵入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T细胞吞噬消化
二、多选题
(多选)16.(3分)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
B.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C.浆细胞分泌抗体
D.T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多选)17.(3分)树突状细胞是一种能激发辅助性T细胞产生免疫反应的免疫细胞,TLR是位于树突状细胞表面的一种能识别病毒的特异性受体,其免疫反应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LR是一种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B.树突状细胞能识别抗原,主要激发非特异性免疫
C.树突状细胞能直接与辅助性T细胞结合,这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辅助性T细胞受到刺激后能合成和释放细胞因子
(多选)18.(3分)科学家发现在T细胞上存在两种“刹车”蛋白﹣﹣CTLA﹣4和DP﹣1,当抑制这两种蛋白使T细胞的“刹车”被“松开”时,能加强免疫系统功能从而消灭肿瘤细胞。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同一个体中的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核基因是相同的
B.进行器官移植时,可通过抑制“刹车”蛋白来提高成功率
C.肿瘤患者体内“刹车”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可能抑制了T细胞的作用
D.肿瘤细胞被攻击清除主要依靠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此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多选)19.(3分)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研发出世界首例获得批准的戊肝疫苗,该疫苗能够提供至少4.5年的持久保护。下列关于该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戊型肝炎疫苗属于抗原
B.接种该疫苗,机体发生的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
C.机体产生了细胞因子和抗体是该疫苗能提供持久保护的原因
D.戊型肝炎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多选)20.(3分)2018年诺贝尔获奖者之一詹姆斯 艾利森研究了一种作为免疫系统“刹车”的蛋白质。他发现,松开这个“刹车”,有可能使机体释放免疫细胞来攻击肿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肿瘤患者体内“刹车”的蛋白质的作用机理类似于自身免疫病
B.肿瘤患者体内“刹车”的蛋白质基因的表达促进了T细胞的作用
C.机体通过细胞免疫攻击肿瘤,使后者细胞裂解死亡
D.詹姆斯 艾利森的发现可能为治疗肿瘤提供新方法
三、实验题
21.(12分)图1为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新机制研究,巨噬细胞受细菌感染或细菌脂多糖LPS刺激后,升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和信号分子VEgF﹣C的表达。VEGFR﹣﹣3形成反馈环路,抑制TLR4﹣NF﹣kB介导的炎症反应,降低细菌感染导致的败血症的发生。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或细菌脂多糖LPS在免疫学上相当于     。TLR4的本质是     。
(2)过度或持续性的TLR4活化引起过度炎症反应、败血症,在VEGF﹣C的刺激下,通过活化PI3k﹣Akt1通路,促进     ,从而抑制NF﹣kB活性,降低败血症的发生。
(3)巨噬细胞能够产生溶菌酶直接杀死病原菌,该过程属于     免疫。巨噬细胞吞噬病菌后会发生死亡现象,该现象属于     。
(4)一般情况下,接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会增殖分化为     ,科学家用LPS分先后两次接种小鼠,并检测相应抗体的产生量,如图2所示,该实验结果说明:LPS     。
四、解答题
22.(12分)研究表明,雌性激素可以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它的含量和功能的失调可以导致某些自身免疫疾病。如图是雌性激素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和加重重症肌无力症状的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据图可知,促进细胞Y分化为细胞Z的信号分子除了雌性激素还有T细胞分泌的     。
(2)细胞Z是     细胞,再次免疫时该细胞既可来自细胞Y的增殖分化,还可由     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产生。
(3)由图可知,神经递质Ach通过     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完成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人体内能够传递信息的神经递质还有     等(至少答1种)。
(4)分析图可知重症肌无力     (填“可以”或“不可以”)通过增加Ach的分泌量来缓解。
23.(11分)如图是人体产生情绪压力时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调节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从反射弧的角度看,肾上腺髓质属于     ,由此说明肾上腺的活动受     的调节.
(2)人感染病毒后有发热症状的出现,原因之一是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受刺激,使有关腺体分泌的     激素和d激素的含量增加,导致产热增加.人饮较多水后,血浆渗透压会降低,刺激下丘脑中的     ,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导致排尿增加,利于毒素排出体外.
(3)下丘脑对激素c分泌的调节与下丘脑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相似,由此推断,当激素a的分泌量上升时,激素c的分泌量会     ;而健康人体内激素c的浓度不会持续升高,其原因是     .
24.(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艾滋病(AIDS)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存的重要疾病之一,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是一种球形的单链RNA病毒,并能产生逆转录酶(逆转录是与转录相反的一个过程)。HIV侵入人体后,每个被感染的细胞就成为产生HIV的工厂,裂解时都可释放数百万个HIV。
(1)下列对HIV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与人体细胞不同,它的碱基种类仅有4种
B.变异类型多,是由于单链RNA结构不稳定,突变率高
C.可以直接用培养异养型微生物的人工培养基培养繁殖
D.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是能够侵入辅助性T淋巴细胞
(2)HIV进入细胞后,以     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这一过程利用的原料是     。
(3)人体感染HIV后,    细胞作用于被侵染的细胞,经过一系列变化,最终诱导靶细胞凋亡。
(4)若科研工作者已研制出了能有效治疗AIDS的疫苗,人接种该疫苗一段时间后,如果HIV再进入体内,    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细胞,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5)感染过SARS的康复者,体内产生的抗“非典”病毒的抗体能否消灭侵入人体的HIV?    ,其原因是     。
25.(10分)荣获“人民英雄”荣誉称号的我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重组新冠疫苗,于2020年9月13日获批启动展开临床试验,这为全球新冠疫情有效防控提供了最有力支撑,“接种”疫苗,是现代医学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请回答下列问题。
(1)疫苗通常是用     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的作用是     。
(2)在疫苗接种的过程中,部分婴幼儿在疫苗注射后会开始啼哭,这是因为注射疫苗后会刺激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传到     时人会产生痛觉;而部分婴幼儿在注射疫苗之前就开始啼哭,这属于     (填“条件”或“非条件”)反射。
(3)为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在人群中大面积传播,科学家们日夜奋战,在最短时间内研制出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制剂,为探究某批次新冠疫苗效价(效价通俗地说就是测定该疫苗注入体内后产生抗体的多少),利用疫苗溶剂、合格疫苗和相应设备仪器进行相关实验。
①实验思路
a.实验分组:将30只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成年小鼠随机均等分成甲、乙、丙三组。
b.实验处理:甲组注射适量的合格疫苗,    。
c.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抽取各组小鼠等量的血液测定特异性抗体的数量。
d.强化实验:    ,对三组小鼠再次分别注射相应的疫苗或溶剂。
e.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②实验结果
③实验分析
a.与正常疫苗相比,该批次疫苗注射产生的抗体含量较低,所以该批次疫苗效价较差。
b.连续注射疫苗后抗体数量增多明显,其原理是     。
c.实验过程中发现个别小鼠出现了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是     。
第4章 免疫调节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2分)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效应T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C.浆细胞和记忆细胞都能增殖分化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答案】D
【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解答】解: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A错误;
B、效应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B错误;
C、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增殖分化,C错误;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2分)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其免疫功能表现为(  )
A.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均正常
B.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C.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D.细胞免疫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答案】B
【分析】特异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体液免疫中主要是B淋巴细胞起作用,同时T细胞也起了呈递抗原的作用;细胞免疫中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解答】解:在细胞免疫中,必须依靠由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产生的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释放出来,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而在体液免疫过程中,绝大多数抗原经过吞噬细胞吞噬、暴露抗原决定簇,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只有极少数抗原可以直接与B细胞接触,即体液免疫多数情况下要依赖T细胞。而T细胞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产生后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所以一旦切除了幼年小鼠的胸腺,其细胞免疫会有缺陷、体液免疫功能将下降。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考生能够明确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以及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的地位,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3.(2分)下列有关免疫细胞和免疫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内对癌变细胞的识别和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B.记忆B细胞在相同抗原的再次刺激下能快速增殖分化
C.对被病原体侵入的细胞、异体移植器官起免疫作用的细胞主要是效应T细胞
D.吞噬细胞与T细胞、T细胞与B细胞之间存在信息交流
【答案】A
【分析】1、免疫是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2、免疫具有三方面的功能:①防御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②自我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解答】解:A、机体内衰老、破损的细胞以及癌变细胞的识别和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A错误;
B、记忆B细胞在相同抗原的再次刺激下能快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抗体,B正确;
C、对被病原体侵入的细胞、异体移植器官的细胞起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效应T细胞,C正确;
D、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与T细胞、T细胞与B细胞之间存在信息交流,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细胞和免疫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2分)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HIV病毒主要攻击B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B.吞噬细胞只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
C.艾滋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D.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都可产生记忆细胞
【答案】D
【分析】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解答】解:A、HIV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A错误;
B、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B错误;
C、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C错误;
D、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都可产生记忆细胞,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了解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类型及相应的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2分)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敏是由过敏原刺激机体使浆细胞产生组织胺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
B.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
D.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等并发症
【答案】D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解答】解:A、浆细胞产生抗体,组织胺不是浆细胞产生的,一般是由肥大细胞产生,A错误;
B、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而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
C、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细胞的严重损伤,但是有时会危及生命,C错误;
D、艾滋病患者最终由于免疫功能丧失,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过程,掌握由于免疫失调而引起的疾病的类型,能准确判断各选项中疾病的类型。
6.(2分)大多数B细胞必须依靠Th细胞(一种辅助性T细胞)的帮助才能被激活,而Th细胞在Blimpl基因的调控下活性降低,在Bcl﹣6基因的调控下则活性升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h细胞对抗原有识别能力
B.只有在Th细胞的辅助下B细胞才能增殖、分化
C.某人患免疫缺陷病可能与其Bcl﹣6基因的表达被抑制有关
D.B细胞的增殖分化还依赖于抗原的刺激
【答案】B
【分析】1、Th细胞的活性由Bcl﹣6和Blimpl两个基因调控,Bcl﹣6基因表达会导致Th细胞活性升高,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Blimpl基因表达会导致Th细胞活性降低,抑制B细胞的增殖、分化。
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解答】解:A、Th细胞对抗原有识别能力,A正确;
B、体液免疫中,少量的B细胞可以不需要Th细胞的辅助,直接由抗原刺激进行增殖、分化,B错误;
C、Th细胞在Bcl﹣6基因的调控下则活性升高,若Bcl﹣6基因的表达被抑制,则导致Th细胞活性降低,使机体会患免疫缺陷病,C正确;
D、B细胞的增殖分化还依赖于抗原的刺激,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了解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类型及实例,能结合选项中信息作出准确的判断。
7.(2分)关于人体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B.清除自身癌变的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C.呼吸道中的溶菌酶作为人体第一道防线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D.二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浆细胞不全来自记忆细胞
【答案】B
【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
2、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解答】解:A、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A正确;
B、清除自身癌变的细胞是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B错误;
C、呼吸道中的溶菌酶作为人体第一道防线参与非特异性免疫,C正确;
D、二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浆细胞不全来自记忆细胞,还可以来自B细胞,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掌握人体的三道防线,能结合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内容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8.(2分)如图可用来表示哪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  )
A.1表示细胞外液,2~4分别表示血液、组织液、淋巴
B.1表示免疫系统,2~4分别表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抗体
C.1表示调节方式,2~4分别表示神经调节、激素调节、体液调节
D.1表示血糖来源,2~4分别表示食物、肝糖原、非糖物质
【答案】D
【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2、免疫系统的组成:
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调节。
4、血糖来源包括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解答】解:A、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A错误;
B、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分子,B错误;
C、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错误;
D、血糖来源包括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概念图,考查免疫系统的组成、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血糖来源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免疫系统以及内环境的组成,识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识记血糖的来源,能根据概念图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不大。
9.(2分)EBOV(埃博拉病毒的一种类型)是一种烈性的、泛嗜性的病毒,它首先破坏人的巨噬细胞,其次是肝、脾等细胞,进而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严重的出血热现象.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接种EBOV疫苗而获得免疫的方式是主动免疫
B.EBOV感染者的机体第二道防线遭到了破坏
C.感染EBOV不影响免疫应答的抗原呈递过程
D.EBOV感染者的血清中往往很难形成高浓度的抗体
【答案】C
【分析】1、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解:A、接种EBOV疫苗而获得免疫的方式是主动免疫,A正确;
B、EBOV首先破坏人的巨噬细胞,故EBOV感染者的机体第二道防线遭到了破坏,B正确;
C、EBOV首先破坏人的巨噬细胞,故感染EBOV会影响免疫应答的抗原呈递过程,C错误;
D、EBOV会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严重的出血热现象,故EBOV感染者的血清中往往很难形成高浓度的抗体,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0.(2分)环孢霉素A是一种能抑制T细胞增殖的药物,它能使人体免疫系统处于无应答或弱应答状态,因此环孢霉素A可用于(  )
A.清除宿主细胞内的结核杆菌
B.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
C.治疗艾滋病
D.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答案】D
【分析】根据题干分析,T细胞参细胞免疫,所以T细胞数量减少使细胞免疫能力下降,因而不利用清除宿主细胞内的结核杆菌,不能用于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治疗艾滋病;但由于降低了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移植器官的免疫排斥反应,因而可用于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解答】解:A、T细胞能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清除宿主细胞内的结核杆菌,因此T细胞数量减少时细胞免疫能力下降,因而不利用清除宿主细胞内的结核杆菌,A错误;
B、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能清除体内的癌细胞,B错误;
C、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C错误;
D、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进而对移植器官产生免疫排斥反应,而环孢霉素A能抑制T细胞增殖,降低了细胞免疫能力,降低移植器官的免疫排斥反应,可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T细胞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1.(2分)如图表示巨噬细胞摄取、加工和呈递抗原的过程,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巨噬细胞吞噬细菌需要受体的识别和ATP供能
B.巨噬细胞MHC﹣Ⅱ将细菌的抗原呈递给效应T细胞
C.图示过程可发生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
D.MHC﹣Ⅱ加工及定位体现了生物膜系统的统一性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在特异性免疫中唯一不识别抗原的是浆细胞(效应B细胞),唯一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吞噬细胞,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效应B细胞)。T细胞受刺激活化后能够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解答】解:A、巨噬细胞吞噬细菌需要受体的识别和ATP供能,A正确;
B、巨噬细胞MHC﹣II将细菌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B错误;
C、图示过程可发生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C正确;
D、MHC﹣II加工及定位体现了生物膜系统的统一性,D正确。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2.(2分)艾滋病(AIDS)是由HIV引起的免疫缺陷病,死亡率极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途径传播给后代,属于一种遗传病
B.HIV不能引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患者体内无相应抗体
C.HIV破坏T细胞,导致患者后期易出现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D.健康人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共同剃须刀都不会感染艾滋病
【答案】C
【分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解答】解:A、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途径传播给后代,但不是遗传病,而是一种传染病,A错误;
B、HIV病毒能引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患者体内有相应抗体,B错误;
C、HIV破坏T细胞,导致患者后期易出现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C正确;
D、健康人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共同进餐都不会感染艾滋病,但共同剃须刀会感染艾滋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要求考生识记艾滋病的中文名称、传播途径,掌握艾滋病的致病机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3.(2分)预防接种是把疫苗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获得对某种病菌的抵抗能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疫苗接种后,体内相关免疫细胞会增殖和分化
B.参与免疫过程中的活性物质有抗体、细胞因子等
C.病毒侵染后,可能破坏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
D.病毒侵入机体内环境后,可被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答案】D
【分析】疫苗通常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的传染病具有抵抗力。具有特异性、记忆性的特点。
【解答】解:A、接种疫苗后,在抗原的刺激以及细胞因子的作用下,B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A正确;
B、注射疫苗、病原体侵染都会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抗体、细胞因子等,B正确;
C、病毒侵染后,若病毒抗原的空间结构与机体自身的某些组织、器官上的结构类似,会导致出现自身免疫病,该病是免疫系统的自稳功能出现异常的结果,C正确;
D、浆细胞通过产生抗体作用于抗原,但不能直接识别抗原,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体液免疫、免疫学的应用及实例分析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4.(2分)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破伤风杆菌分泌外毒素(一种蛋白质)离不开内质网的作用
B.线粒体能够定向运动到代谢旺盛的部位
C.细胞骨架与细胞的分裂、分化无关
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离不开中心体的作用
【答案】B
【分析】1、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2、中心体分布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
【解答】解:A、破伤风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内质网,A错误;
B、线粒体能够定向运动到代谢旺盛的部位,B正确;
C、细胞骨架与细胞的分裂、分化有关,C错误;
D、洋葱属于高等植物,其细胞中不含中心体,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能列表比较两者;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5.(2分)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优先消灭目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其表面的抗原蛋白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和抗体
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释放细胞因子
D.侵入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T细胞吞噬消化
【答案】B
【分析】注射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记忆细胞存活时间长,因此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
【解答】解:A、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是大分子物质,属于抗原,其表面特定的蛋白质等可被免疫细胞识别,A错误;
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发挥作用,可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和抗体,B正确;
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进而产生大量抗体,而细胞因子主要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C错误;
D、侵入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体免疫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抗原的特点和化学本质,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
二、多选题
(多选)16.(3分)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
B.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C.浆细胞分泌抗体
D.T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答案】AB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解答】解:A、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正确;
C、浆细胞分泌抗体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
D、T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AB。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人体的三道防线,明确第一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而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多选)17.(3分)树突状细胞是一种能激发辅助性T细胞产生免疫反应的免疫细胞,TLR是位于树突状细胞表面的一种能识别病毒的特异性受体,其免疫反应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LR是一种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B.树突状细胞能识别抗原,主要激发非特异性免疫
C.树突状细胞能直接与辅助性T细胞结合,这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辅助性T细胞受到刺激后能合成和释放细胞因子
【答案】ACD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是目前人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则树突状细胞与巨噬细胞功能类似;树突状细胞能有效激发T细胞应答,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所以树突状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
【解答】解:A、TLR是位于树突状细胞表面的一种能识别病毒的特异性受体,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A正确;
B、树突状细胞能识别抗原,主要激发特异性免疫,B错误;
C、树突状细胞能直接与辅助性T细胞结合,这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正确;
D、辅助性T细胞受到刺激后能合成和释放细胞因子,D正确。
故选:AC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多选)18.(3分)科学家发现在T细胞上存在两种“刹车”蛋白﹣﹣CTLA﹣4和DP﹣1,当抑制这两种蛋白使T细胞的“刹车”被“松开”时,能加强免疫系统功能从而消灭肿瘤细胞。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同一个体中的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核基因是相同的
B.进行器官移植时,可通过抑制“刹车”蛋白来提高成功率
C.肿瘤患者体内“刹车”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可能抑制了T细胞的作用
D.肿瘤细胞被攻击清除主要依靠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此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答案】CD
【分析】1、分析题文可知:抑制T细胞上的刹车蛋白﹣﹣CTLA﹣4和DP﹣1活性,能加强免疫系统功能从而消灭肿瘤细胞。
2、特异性免疫过程:
【解答】解:A、由于癌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所以同一个体中的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核基因不同,A错误;
B、抑制“刹车”蛋白会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免疫排斥反应增强,会降低器官移植的成功率,B错误;
C、肿瘤患者体内“刹车”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能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可能会抑制T细胞的作用,C正确;
D、肿瘤细胞被攻击清除主要依靠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肿瘤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此过程属于细胞凋亡,D正确。
故选:CD。
【点评】本题考查了免疫调节的知识,要求学生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掌握免疫过程中各免疫细胞的生理功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多选)19.(3分)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研发出世界首例获得批准的戊肝疫苗,该疫苗能够提供至少4.5年的持久保护。下列关于该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戊型肝炎疫苗属于抗原
B.接种该疫苗,机体发生的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
C.机体产生了细胞因子和抗体是该疫苗能提供持久保护的原因
D.戊型肝炎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答案】CD
【分析】1、特异性免疫的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到被感染的宿主细胞后,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靶细胞接触,将靶细胞裂解。
3、体液免疫:病原体可以直接和B细胞接触,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可对抗原进行加工、处理后呈递至辅助性T淋巴细胞,随后在抗原、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双信号刺激下,B淋巴细胞活化,再接受细胞因子刺激后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和病原体结合。
【解答】解:A、戊型肝炎疫苗制成是经过处理、减少毒性或失去了毒性的病原体,属于抗原,A正确;
B、戊肝疫苗对于人体来说是抗原,此疫苗对其他的病原体不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
C、注射戊肝疫苗经过体液和细胞免疫,使机体产生了记忆细胞和抗体,从而使免疫能力能够得到持久,C错误;
D、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D错误。
故选:C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免疫调节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对于免疫过程的理解和归纳总结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多选)20.(3分)2018年诺贝尔获奖者之一詹姆斯 艾利森研究了一种作为免疫系统“刹车”的蛋白质。他发现,松开这个“刹车”,有可能使机体释放免疫细胞来攻击肿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肿瘤患者体内“刹车”的蛋白质的作用机理类似于自身免疫病
B.肿瘤患者体内“刹车”的蛋白质基因的表达促进了T细胞的作用
C.机体通过细胞免疫攻击肿瘤,使后者细胞裂解死亡
D.詹姆斯 艾利森的发现可能为治疗肿瘤提供新方法
【答案】AB
【分析】细胞免疫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此外也对抗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根据题意,作为免疫系统“刹车”的蛋白质松开后,有可能释放免疫细胞来攻击肿瘤,即引发细胞免疫,故推测该蛋白质的作用可能是抑制效应T细胞的功能。
【解答】解:A、根据分析可知,肿瘤患者体内“刹车”的蛋白质的作用是抑制效应T细胞的效应,自身免疫病是人体免疫系统错将“正常组织”作为免疫对象而引起的一种病,A错误;
B、根据题意,作为免疫系统“刹车”的蛋白质松开后,有可能释放免疫细胞来攻击肿瘤,说明肿瘤患者体内“刹车”的蛋白质基因的表达不利于清除癌细胞,推测可能该蛋白质基因的表达抑制了T细胞的功能,B错误;
C、根据题意,松开“刹车”有可能释放免疫细胞来攻击肿瘤,肿瘤细胞是靶细胞,效应T细胞可与靶细胞接触诱导靶细胞裂解死亡,这属于细胞免疫,C正确;
D、根据题意,詹姆斯 艾利森的发现可能为治疗肿瘤提供新方法,如开发新药物抑制“刹车”的蛋白质的作用,D正确。
故选:AB。
【点评】本题考点是免疫,考查从题干中获得有效信息,并通过信息的合理加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实验题
21.(12分)图1为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新机制研究,巨噬细胞受细菌感染或细菌脂多糖LPS刺激后,升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和信号分子VEgF﹣C的表达。VEGFR﹣﹣3形成反馈环路,抑制TLR4﹣NF﹣kB介导的炎症反应,降低细菌感染导致的败血症的发生。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或细菌脂多糖LPS在免疫学上相当于  抗原  。TLR4的本质是  受体蛋白  。
(2)过度或持续性的TLR4活化引起过度炎症反应、败血症,在VEGF﹣C的刺激下,通过活化PI3k﹣Akt1通路,促进  TLP4内吞  ,从而抑制NF﹣kB活性,降低败血症的发生。
(3)巨噬细胞能够产生溶菌酶直接杀死病原菌,该过程属于  非特异性  免疫。巨噬细胞吞噬病菌后会发生死亡现象,该现象属于  细胞凋亡  。
(4)一般情况下,接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会增殖分化为  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科学家用LPS分先后两次接种小鼠,并检测相应抗体的产生量,如图2所示,该实验结果说明:LPS  刺激机体产生浆细胞,但是不能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  。
【答案】(1)抗原 受体蛋白
(2)TLP4内吞
(3)非特异性 细胞凋亡
(4)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刺激机体产生浆细胞,但是不能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解:(1)细菌或细菌脂多糖LPS在免疫学上相当于抗原,TLR4的本质是受体蛋白.
(2)过度或持续性的TLR4活化引起过度炎症反应、败血症,在VEGF﹣C 的刺激下,通过活化PI3K﹣Akt1通路,促进TLP4内吞,从而抑制NF﹣κB活性,降低败血症的发生.
(3)该细胞能够产生溶菌酶直接杀死病原菌,该过程对所有病原体均起作用,故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后会发生死亡现象,该现象属于细胞凋亡.
(4)一般情况下,接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会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科学家用LPS分先后两次接种小鼠,并检测相应的抗体的产生量,据图2结果可知,再次免疫时和初次免疫相同,并未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抗体,故说明初次免疫未产生记忆细胞,故该实验结果说明LPS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浆细胞,但是不能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
故答案为:
(1)抗原 受体蛋白
(2)TLP4内吞
(3)非特异性 细胞凋亡
(4)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刺激机体产生浆细胞,但是不能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四、解答题
22.(12分)研究表明,雌性激素可以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它的含量和功能的失调可以导致某些自身免疫疾病。如图是雌性激素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和加重重症肌无力症状的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据图可知,促进细胞Y分化为细胞Z的信号分子除了雌性激素还有T细胞分泌的  淋巴因子  。
(2)细胞Z是  浆  细胞,再次免疫时该细胞既可来自细胞Y的增殖分化,还可由  记忆细胞  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产生。
(3)由图可知,神经递质Ach通过  胞吐  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完成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人体内能够传递信息的神经递质还有  多巴胺、乙酰胆碱等  等(至少答1种)。
(4)分析图可知重症肌无力  可以  (填“可以”或“不可以”)通过增加Ach的分泌量来缓解。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据图分析,X内含Ach,故X是突触小泡;细胞Z可产生Ach受体抗体,故Z为浆细胞,则Y是B细胞,根据图示可知,突触后膜上存在Ach酯酶和Ach受体。
【解答】解:(1)据图可知,在T细胞或雌性激素作用下可促进细胞Y分化产生细胞Z,故可知促进细胞Y分化为细胞Z的有两种信号,一种信号是雌性激素,另一信号是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
(2)细胞Z是浆细胞,再次免疫时该细胞既可来自细胞Y的增殖分化,还可由记忆细胞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产生。
(3)由图可知,神经递质Ach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完成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人体内能够传递信息的神经递质还有多巴胺、乙酰胆碱等。
(4)分析图可知重症肌无力可以通过增加Ach的分泌量来缓解,因为若增加Ach的分泌量,则Ach与有功能受体结合机会增多,可缓解重症肌无力症状。
故答案为:(1)淋巴因子
(2)浆 记忆细胞
(3)胞吐 多巴胺、乙酰胆碱等
(4)可以
【点评】本题结合雌性激素调节体液免疫机理图,主要考查神经调节与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信息,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3.(11分)如图是人体产生情绪压力时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调节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从反射弧的角度看,肾上腺髓质属于  效应器的一部分  ,由此说明肾上腺的活动受  中枢神经系统  的调节.
(2)人感染病毒后有发热症状的出现,原因之一是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受刺激,使有关腺体分泌的  甲状腺  激素和d激素的含量增加,导致产热增加.人饮较多水后,血浆渗透压会降低,刺激下丘脑中的  渗透压感受器  ,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减少  ,导致排尿增加,利于毒素排出体外.
(3)下丘脑对激素c分泌的调节与下丘脑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相似,由此推断,当激素a的分泌量上升时,激素c的分泌量会  上升  ;而健康人体内激素c的浓度不会持续升高,其原因是  激素c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所以本题中肾上腺髓质属于效应器.
2、下丘脑对激素c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类似,所以在解题时可利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进行解答.
3、据图分析:情绪压力→下丘脑→肾上腺髓质,使之分泌减少d,引起压力的短期效应.
情绪压力→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肾上腺皮质激素,引起压力的长期效应.
【解答】解:(1)人体的内分泌腺可以看做神经调节过程中反射弧的效应器(的一部分),从图中可以看出肾上腺髓质部分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2)人感染病毒后有发热症状的出现,原因之一是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受刺激,使有关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d激素的含量增加,导致产热增加.人饮较多水后,血浆渗透压会降低,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导致排尿增加,利于毒素排出体外.
(3)从图中可以看出,下丘脑对激素c的调节属于分级调节,因此当激素a分泌增多时,会引起激素c的分泌增多,当激素c含量过多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故答案为:
(1)效应器的一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
(2)甲状腺 渗透压感受器 减少
(3)上升 激素c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综合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能力,属于中档题.解题关键是①理解下丘脑对激素c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类似;②结合图形分析激素调节过程.
24.(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艾滋病(AIDS)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存的重要疾病之一,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是一种球形的单链RNA病毒,并能产生逆转录酶(逆转录是与转录相反的一个过程)。HIV侵入人体后,每个被感染的细胞就成为产生HIV的工厂,裂解时都可释放数百万个HIV。
(1)下列对HIV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与人体细胞不同,它的碱基种类仅有4种
B.变异类型多,是由于单链RNA结构不稳定,突变率高
C.可以直接用培养异养型微生物的人工培养基培养繁殖
D.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是能够侵入辅助性T淋巴细胞
(2)HIV进入细胞后,以  自身RNA  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这一过程利用的原料是  人体细胞中的脱氧核苷酸  。
(3)人体感染HIV后, 效应细胞毒性T  细胞作用于被侵染的细胞,经过一系列变化,最终诱导靶细胞凋亡。
(4)若科研工作者已研制出了能有效治疗AIDS的疫苗,人接种该疫苗一段时间后,如果HIV再进入体内, 记忆细胞  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细胞,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5)感染过SARS的康复者,体内产生的抗“非典”病毒的抗体能否消灭侵入人体的HIV? 不能  ,其原因是  抗体具有特异性(或抗原抗体的结合是特异性的)  。
【答案】(1)C
(2)自身RNA 人体细胞中的脱氧核苷酸
(3)效应细胞毒性T
(4)记忆细胞
(5)不能 抗体具有特异性(或抗原抗体的结合是特异性的)
【分析】1、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解:(1)A.与人体细胞不同,HIV为RNA病毒,故它的碱基种类仅有4种,A正确;
B.HIV为单链RNA病毒,变异类型多,是由于单链RNA结构不稳定,突变率高,B正确;
C.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不可以直接用培养异养型微生物的人工培养基培养繁殖,C错误;
D.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是能够侵入辅助性T细胞,D正确.
故选:C。
(2)HIV为逆转录病毒,进入细胞后,以自身RNA 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该过程利用的原料是人体细胞中的脱氧核苷酸。
(3)人体感染HIV后,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于被侵染的细胞,经过一系列变化,最终诱导靶细胞凋亡。
(4)接种AIDS疫苗一段时间后,如果HIV再进入体内,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细胞,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5)由于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感染过SARS的康复者,体内产生的抗“非典”病毒的抗体不能消灭侵入人体的HIV。
故答案为:
(1)C
(2)自身RNA 人体细胞中的脱氧核苷酸
(3)效应细胞毒性T
(4)记忆细胞
(5)不能 抗体具有特异性(或抗原抗体的结合是特异性的)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艾滋病的中文名称、致病原理、传播途径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5.(10分)荣获“人民英雄”荣誉称号的我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重组新冠疫苗,于2020年9月13日获批启动展开临床试验,这为全球新冠疫情有效防控提供了最有力支撑,“接种”疫苗,是现代医学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请回答下列问题。
(1)疫苗通常是用  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  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的作用是  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及记忆细胞,从而对特定的传染病具有抵抗力  。
(2)在疫苗接种的过程中,部分婴幼儿在疫苗注射后会开始啼哭,这是因为注射疫苗后会刺激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传到  大脑皮层  时人会产生痛觉;而部分婴幼儿在注射疫苗之前就开始啼哭,这属于  条件  (填“条件”或“非条件”)反射。
(3)为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在人群中大面积传播,科学家们日夜奋战,在最短时间内研制出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制剂,为探究某批次新冠疫苗效价(效价通俗地说就是测定该疫苗注入体内后产生抗体的多少),利用疫苗溶剂、合格疫苗和相应设备仪器进行相关实验。
①实验思路
a.实验分组:将30只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成年小鼠随机均等分成甲、乙、丙三组。
b.实验处理:甲组注射适量的合格疫苗, 乙组注射等量的该批次疫苗,丙组注射等量的疫苗溶剂  。
c.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抽取各组小鼠等量的血液测定特异性抗体的数量。
d.强化实验: 在注射后的第3天、第7天  ,对三组小鼠再次分别注射相应的疫苗或溶剂。
e.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②实验结果
③实验分析
a.与正常疫苗相比,该批次疫苗注射产生的抗体含量较低,所以该批次疫苗效价较差。
b.连续注射疫苗后抗体数量增多明显,其原理是  二次免疫反应迅速,产生抗体多  。
c.实验过程中发现个别小鼠出现了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是  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许多过敏反应还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
【答案】(1)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 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及记忆细胞,从而对特定的传染病具有抵抗力
(2)大脑皮层 条件
(3)①b.乙组注射等量的该批次疫苗,丙组注射等量的疫苗溶剂 d.在注射后的第3天、第7天
③b.二次免疫反应迅速,产生抗体多 c.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许多过敏反应还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分析】1、实验组:经过处理的组是实验组。对照组:未经过处理的组是对照组。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自变量: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2、实验结果分析:由曲线可知,注射正常疫苗的甲组机体产生抗体的含量高于注射本批次疫苗乙组抗体产生量,丙组由于注射的是疫苗溶剂,体内无相应抗体,说明能激发机体产生抗体的是抗原物质,不是疫苗溶剂,同时说明该批次疫苗效价较差。
【解答】解:(1)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注射疫苗的目的是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及记忆细胞,当再次感染该种病原体时,能记忆细胞能够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的相应抗体来抵御病原体,从而获得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2)人体感觉到痛,产生的部位在大脑皮层躯体感觉中枢,婴幼儿在注射疫苗之前就开始啼哭说明是大脑经过分析产生的结果,属于条件反射。
(3)①甲组注射适量的合格疫苗,乙组注射等量的该批次疫苗,丙组注射等量的疫苗溶剂。根据实验结果图和记忆细胞的特点分析可知,强化实验是在注射后的第3天、第7天,对甲、乙、丙组小鼠再次分别注射合格疫苗、该批次疫苗、疫苗溶剂。③连续注射疫苗后抗体数量增加明显,其原理是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反应迅速,产生抗体多。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许多过敏反应还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故答案为:(1)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 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及记忆细胞,从而对特定的传染病具有抵抗力
(2)大脑皮层 条件
(3)①b.乙组注射等量的该批次疫苗,丙组注射等量的疫苗溶剂 d.在注射后的第3天、第7天
③b.二次免疫反应迅速,产生抗体多 c.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许多过敏反应还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点评】本题通过实验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掌握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