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2025~2026学年度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松原市2025~2026学年度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2 08:23:02

文档简介

吉林省2025--2026学年度八年级上册 语文 第三单元测试卷
题 号 一 二 三 总 分
亿 分
(

、积累与运用(15分)
)(叶间:120分仲 满分:120分)
得分 评 卷 人
请在下面田字格中或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 项。(第1—4题每句1分,第5题每小题2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 ( 白 居易<钱塘湖春行))
2 ,芳草姜娶鹦鹉洲。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颐《黄鹤楼》)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写出江水澄净
明澈,空中云彩变幻无穷的诗句是:
4.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
诗."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
“诗中有画”的特色.
5.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对社会而言,审关能力也是 甲 (A. 培育 B. 培养)历 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如今,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四后选
非去卢浮官、大英博物馆、冯雅灵水馆参观,但 乙 (A. 浮光 掠形 B.火马观花)式的尽观却不在少钕;尽管城市中的雕塑 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析神生活的却客①
(A.Iláo B.liǎo)家无几;艺术品市场繁荣火 bào ② (A. 眼 B.爆),但泡沫也不小,个别收霞者连作者都不了解批 舔牌,一转身又投向下一场拍卖.①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 上②四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③可见,缺乏足够 的审炎能力和对于英的内在追水④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准。
( ),美育是一种刚富,从现在起,全社会要真正行动 起来,支持关育发展。尤其是学校救育,要真正重视炎育,重视 人格的养成与心灵的救化,坚持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 培养。
(1)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人横线,只填序号, 甲 : 乙,
(2)为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为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 字,只填序号.
①. ②
(3)为文中画线句子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②①④③ B.③②④①
C.②①③④ D.③②①④
(4)语段中括号内应填人的关联词语是:
(
得分



)二 、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10题。(10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益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
无竹拍 但少用人如吾两人者耳.
6.《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 (朝代)文学家 . (1分)
7. 回易错题 下面对加点同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 怀民亦未寝(睡觉)
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8.“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2分)
9.文中“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 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的 (2分)
10.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3分)
(乙)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3题. (5分)
轼徙知徐州,河决曾村.泛于梁山泊.温于南济汀.汇于域 下,城将败,富民争出迎水。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据,吾谁与 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式卫营、呼卒长,
曰:“河将害域事急炙显禁不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中犹不避 涂染①.吾侪小人,当效命.“非其徒持务仙以山,筑水南长堤,首 起戏马台,见属于城。软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史分谐①以中, 卒全其成。复请调未岁夫增筑故成,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 廷从之.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注释】①涂漆:泥沼用水。②畚缸,箕畚铁张。⑧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 各一丈为一堵。
11.巨 易 错 题下面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城将败(败:毁坏)
B. 吾在是(是:这)
C. 轼诣武卫营(诣:拜访)
D. 卒全其城(全:全部)
12.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河 将 害 坡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
13.《记汞天寺夜游》中,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此文中 的苏轼是个“闲人”吗 为什么 (2分)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16分)
外婆的香橼树
①在乡间,敢步的路上可以看到果实累累的香橼(yuán) 树。 金黄的果实仿佛一个个粗糙的小瓜.轻拉树枝到鼻尖,深深地闻 一下,柑橘家族特有的迷人香气沁入鼻腔,正在门口溪边洗衣的 老妇,上到坡道,踮起片尖,朵了三个最大的香橄。地笑吟吟地对 我说:“多摘点,回去用蜜腌清了,就可沏香橄茶喝了. ”
②我从老扫眼角笑纹里,看到外姿的影子,
③20世纪40年代,曾经是大户人家小姐的外婆嫁给了贫水
的外公,亦做各式各样收入微薄的小生北带大四个孩子。最田攻 的时候,地有两个孩子在远方插队,买光米,油,头一件事北是用 利下的收入买一大版邮票。地心急火燎地给远在大西北的心灰 危冷的孩子写信,她总要在信上给孩子折的希望:江南的小红芗 卜下来了,地承诺要给孩子做五香萝卜干。吃坊蟹的手节到了。 地承诺给孩子寄蟹粉油——地要省下一个月的肉票去买油腰,自 己熬炼;半大的坊蟹一买就是一网兜,蒸熟后利得两手的指甲都 裂了,剥出满满的开黄与雪白的坊蟹内,用油热圩。用玻璃瓶装 好,再用蒲叶包好,寄到大西北去.
④写完信,外婆骑一辆自行车,专门到邮局去寄.地总是疑 心路上的邮筒收寄信件要比邮局慢一些。孩子们埋怨大西北缺 乏水果和蔬菜,外婆便想把香橼树苗种到大运河河岸的荒地上 去。三年,河岸边的香橼树真的被地种成了,到了深秋,外婆借 了两个大箩筐,来回三趋, 一次性把河岸上的香橼都采了回来。 外婆将香橼洗净,切成薄片,在大团匹中晾干表面的水分。紧接 着,拿出珍责的糖,一层糖一层香橼片,紧紧码好,在大陶瓮里密 封一夜,再将这些被充分糖渍的香橄片平摊到大团匠中去晒.一 直晒到捏起来硬铮铮,丢在哚子里当当响,而后,外婆开始缝制邮 寄用的小布包:她要把这些香橼片寄到正在冰天雪地中捞河泥、 种小麦与青稞的孩子手里.
⑤外婆能在艰苦的生活中支撑那么多年,始终保持淡定乐 观,与地舍得留给自己一点儿精神生活也有关系。我至今还记 得,外婆将带着果柄的香橼一个个串起来,吊在衣胡里.为衣服史 香;外婆的娘家虽然早已败落,但自己的那些陪嫁,外婆依旧小心 冥翼地保管了很多年,那些宝贝包括一个可以插梅花的大铜瓶、 一个可用来陈列果实的古钢青绿旧盘、 一个宣徳暗花白盘……在 那个物资匮乏的年月,简直没有什么用场.然而,外婆把采回来 的香橼摊放在盘子上,每个盘子里放8一9枚,满屋都是黄灿灿的 颜色以及清冽又扑鼻的芬芳。
⑥回看外婆这一生,大起大落,17岁前,半条街的娘家商傅 伙计们都喊地“大小姐”;结婚后,地不得不成为卖炒货的小贩、后
又在里开办的小厂成为一名两手都是机油味的女工:最后, 在为居民打酱油的小店中延休,地似乎从未抱怨过什么。地嫁了 个像木证一祥少言车语的男人.文弱书生一般.遇到事只会往地 货后躲.家中买100块煤饼也挽不动.还要地一起去挑。地也无一 丝怨站,外婆从不计较地这一辈子为家族、为后辈付出了多少. 地只是深信, 一条河要不断地朔前走.才可能冲刷出深深的河床. 汇聚无尽的溪流与雨水,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直到汇入大海,
⑦基于这种朴宏的认知,外婆从不把时间花在抱怨上,退见 事儿,地只是不断地去想办法,不断地去行动。从起了在运河边 种树的念头,到从乡下以板车载了树苗回来种.地只花了3天时 问;从运河边将香棘摘回来.到西出可以泡茶的采干,地花了10 天时间;而功说两个在外括队的儿女一定要“把书读起来,就像在 大风中拢住一短火星”.地分别花了8年和10年。最后.孩子勿 放下锄头,在1978年考上大学,这却是外婆完全没有料超到的. 但小舅舅和三娘能从痛苦与这花中觉醒,我以为,与外客辛苦资 下寄出的几十版邮票息息相关.
⑧外婆离去多年,那些运河河岸上的香橼树还在,每次曰劲 故乡,我此去看望那些树,外婆若有所思的样子就会浮现在防海 中.这些香棘,听到过抱船的声音,听到过船上人网鱼、炒茱的声 音,也听到过源源不尽的水声,它们的香味.比佛手还要好用、不 知道为什么,闻到它,我就觉得这阜子遇到再大的沟坎标能心平 气和地过去。
(选自《读者》.有刑改)
14.梳理文本线索,用动词串起外婆与香橼的故事. (4分)
(
①香操片
印香捻果
外婆种香绿付
②香绿果
1

我遇香橼树
R
望香绿付
)
① 香檬片 ② 香愍果
15.请结合全文内容梳理,分析外婆的人物形象。(4分)
16.散文语盲独特有味,请从词语的运用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的表达效果。(4分)
外婆将香峰洗净,切成薄片,在大团匹中眩干表面水分. 众接着.拿出珍责的糖, 一层糖一层香橄片.紧紧码好.在大陶 瓮里密封一夜,再将达些被充分糖清的香橡片平摊到大团匹 中去晒 .
17.在小组阅读探究过程中,有同学提议将文章标题改成“外婆的
信”,你认为是否合适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4分)
(乙)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0题. (9分)
望火楼:中国古代消防站
①我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很容易遭受火灾。古代城市的 安全管理中,火政(防火救灾的事)多被管理者重视。在宋代,统 治者为了加强火政建设,采取了多项消防措施,其中之一即为望 火楼的大规模运用.
②北宋时期,都成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的大街小巷,每隔360 米左右,设置军巡铺一座,内有铺兵5名,主要用于夜间巡逻.在 高处设望火楼一座,楼上有专人瞭望,居高临下,日夜巡逻,查看 是否有火情.
③望火楼下有房屋数间,内屯潜火兵上百人, 一旦有火情, 潜火兵立刻行动,扑牧火灾,而“不劳百址” 望火楼下还配备各 种牧火工具,如桶、洒子、麻搭(端部有散麻的长木杆,蘸泥浆以灭 火)、斧、倨、梯子、火又、大索、铁猫儿(铁锚)、水t, 叩简等灭火器
.几.其中,中筒是通过人力推拉水杆来射水灭火的工具,灭火机 厘奥似当今的消防豕。望火楼上的中卫一旦发见火情,会立刻通 知楼下潜火兵汉水牧火.作为保护古代城市消防安全的公共设 施,望火楼的楼止有火灾预警人员.楼下有消防人贝肚守,可随时 出动灭火,且灭火设施齐全,是我国古代较早的消防站.
④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颁布的《营造法式).对望火 楼的建造有明确的规定。根据规定,建在高处的望火接.其构造 从下往上由基座;支撑、望亭组成。基座一般为砖砌,维台形,应 部平面约为6.4米见方,顶部平面约为5.8米见方,高约3.2米. 支撑由4根立柱组成,高约9.6米,亦为馆台形,底部围成的平面 约为3.5米见方.顶部田成的平面约为1.6米见方,且顶面满铺 木板,用作望亭的地面。
⑤为保证支挥的稳固性,立柱之问由卧祝、立棍拉接。所谓 “棍”,即小木枋子.顶部望亭由4根立柱、立柱之问的田栏、坡屋 顶组成,高约3米.从地面到基座顶面、从基座顶面到望亭地面, 均有梯子,便于潜火兵上下望火楼。望火楼的总高度可达15.8 米,相当于5层楼高,可谓古代城市中的高层建筑.
⑥望火楼下驻扎的潜火兵,专门扑救火灾,是古代国家建立 的公益性救火队伍。“潜火”即防火之意.潜火兵比其他兵种待 遇更好,能够享受潜火食钱等专项职贴,潜火兵平时分区巡逻执 勤,各负其责. 当望火楼上的守卫发现火警时,潜火兵则一起出 动,带上防火器材,第一时间赶到火场救火。
⑦潜火兵灭火时,可以享受一些特权。在宋代,城门开关有 规定时间,但潜火兵救火时,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要求开城门;潜 火兵在救火途中与官员相遇时,无论对方品级高低,均无需让路; 参与当天救火的潜火官员,第二天可以不上朝。根据宋代的法律 规定,潜火兵接到望火楼传来的警讯时,应该竭力去灭火,扑灭火 者有搞赏,不尽责者要依照军法治罪。
⑧此外,北宋都城汴京曾定下了严格的灯火管制禁令,只要 到了半夜,每家每户都必须熄灭烛火.如果遇上家中有祭祀等活
动,必须在大半夜用火时,需要坭前报务厢使。
⑨写要说明的是。宋代以后的元、明、清及民国时期.中国主 要域市均设有望火楼,它们为域市的防火灭火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中国消防史及消防文化方面.均有着极其重委的地位.
(有删节)
1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采用了层进式的结构.
B. 本文果取了逻辑顺序,依次从望火楼的建造规定、运作机 制、人员配备及相应特权等方面进行说明.
C.宋代的望火楼可随时出动灭火,且灭火设施齐全,是我国古
代最早的消防站.
D.宋代以后的元、明、清及民国时期.中国主要城市均设有望 火楼,可见我国消防文化源远流长.
19.写出文章第④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一种即可) (3分)
20.文章结尾段加点词语“主要”与一均”能否删去 请说明理由, ( 3 分 )
(三)名著阅读(5分)
21.(1) 巨 易 错 题 小华阅读完(红星照握中国)后,写下阅读笔
记.下面的笔记哪一项是错误的( )(2分)
八.全书共12筒,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
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 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
受等 .
B.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1937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
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 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 将领的情况.
C. 作者在书中说中国红军的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 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D. 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2)如果在《红星照耀中国》中为君子选择形象代言人,你会选 择以下的哪一个人物 请根据“君子之道”,结合名著内 容,说明理由。(3分)
君子之道:君子.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作为一种 集体人格,经过儒家的选择、阐释、提升,成了一种人格理 想.余秋雨先生将“君子之道”捉炼为几个方面:君子怀 德;君子之德风;君子成人之关;君子周而不比;君子中庸; 君子有礼;君子知耻……
A.《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毛泽东
B. (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周恩来
(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
得分 评 卷 人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22.请阅读二十四节气“非遗”卡片,完成相应任务.
二十四节气
类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 物质文化迹产 人选时间 2016年11月30日
节气 概述 春盎然,暑滋长,秋静收,冬贮。“二十四节气”文化与自然 物候现象和中华农业文明相伴而生,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的生活态度,邱延赓续数千年,是可以持续汲取营养的优秀 文化遗产
字源 探究 个 一 介 (1)根据上图“立”的字源变化,我们可以推测其本意为 ① 。 (1分) (说文解字》中说:“立,住也."所以“立”也引申为“竖起、建 树”。由此可知,在“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的“立”意思是② 。( 1分)
节气 古诗 (2)在历代诗词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四季的气息,寻觅到 二十四节气的踪影.请依据语境,把“惊蛰、芒种、秋分”三个 节气名称分别填入下列诗句空白处。(3分) ①时雨及 ,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陆游) ②微雨众卉新,一雷 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韦应物) ③金气 ,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 (谢逸)
节气 民俗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选项。(3分) 冬至日后,白昼逐渐变长,古人认为这是天地问阳气恢复 的体现,所以有“① 的说法;我国民向对冬至很重 视,大家田炉温酒,团聚闲话,把冬至当作一个重要节日,因此 有“② ”的说法;冬至日,南方民向有“③ ”的 说法,在这一天给孩子吃汤圆,教导孩子一切事情都要比去年 做得更好。 A.冬至大如年 B.过了冬至大一岁 C.冬至一阳生
节气 故事 (4)洪承畴原是明朝重臣,后来兵败降清,官至大学士,传 他降清后,在谷雨那天与人下棋.随口吟出一句上联:“一局 棋,今日几乎忘谷雨”,同弈者应声对出下联:“两朝领拍,他年 何以别清明”。 这副对联中,运用双关,暗讽洪承昀失义辱节的词语是( (2分) A . 妙 棋 B . 谷 雨 C.领抽 D.清明
(二)写作(50分)
23.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1)
泛舟于碧波,吴均穿过游途迷雾.吞清人问至美:扫 原野,王绩穿过历史迷雾,看清人生知己:没步于古寺。苏轼; 过心灵迷穿,看清人世真谛,生活中总有迷茅遮眼. 以三哀 看不清咫尺之追的情录。而不知何时,那缕清风.那片阳元 会驱散混沌,明媚我们的世界。
请你以“穿过迷雾”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作文(2)阅读下面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 篇文章.
一条鱼和一只乌龟盯着从水面垂下的诱饵.鱼说:“哀 办法把鱼饵吃到肚里而平安无事."乌龟不信。于是鱼咬位 饵,一边挣扎,一边杞渔线拉直,然后绕着桥墩儿上的木栏 了几图,突然用力一拉、渔线被拉断了。鱼把诱饵吃完而安! 无恙。乌龟很是佩服。鱼不屑地说:“人类几千年都用同一 方法来对付我们,却不知我们也会吸取经验."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 作文要求:
(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所在学校名.
第三单元测试卷
1.谁家新燕啄春泥
2.晴川历历汉阳树 日暮乡关何处是
3.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4.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5.(1)B B
(2)A B (3)D
(4)因此
6.北宋 苏轼
7.A【 解析】念:考虑,想到。
8.“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 赏月的急切心情.
9.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 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 到无穷的乐趣。(意思对即可)
10.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没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 感情 .
11.D【 解析】“全”的意思是保全.
1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解析】主谓句,断开:句末语气词,断开。
13.不是闲人,他勤于政事,爱护百姓。徐州水灾,他驱赶富人,回城共守: 他拜访军队,让士兵同防;他把家安在长堤上,过家不人;他派官员各管 一段,各司其责. (答出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苏轼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曾村决口,在梁山泊泛温,从南清方 滥出,汇聚在徐州城下.城墙将要被浸坏. 富人争着出城躲避水灾. 苏纹 说:“富人如果出去了,百姓都人心原动不安,我和谁守域 我在这里,洪水 决不会浸坏域墙,"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式卫营.喊来卒长.说:“河 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卒长说:“太宁 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就率领兵卒拿着容兵铁致出去.复 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 一直连接到域墙,苏轼把家安置在堤上,即使 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拉第 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域墙,用树木筑起防护堤,以防洪水再来,朝廷同意了 他的做法。
14.①制/做/制作 ②摆/放/闻
15.勤劳俭省;爱子深切(无私奉献);淡定乐观;有风雅情趣(合得给自己留 精神生活);睿智豁达。
16.(动作描写)运用“洗”“切”“晾”“码”“摊”等一系列动词,形象生动地写出 了外婆制作香橼片的动作娴熟,表现了外婆的勤劳能干.流露出“我对 外婆的赞美之情.
17.我认为不合适。因为:①“外婆的信”主要体现外婆对于子女的关爱,不 能全面展现外婆的人物形象.②“香橼树”是文章的行文线索,串联起外 婆的人生故事,象征着外婆的美好品行,也寄托着作者对外婆的赞美、思 念之情 .
18.D【解析】A.有误.本文属于事物说明文:B. 有误、本文采取了逻辑顺序、 依次从望火楼的运作机制、建造规定、人员配备及相应特权等方面进行 说明;C. 有误,结合“望火楼的楼上有火灾预警人员,楼下有消防人员驻
守,可随时出动灭火,且灭火设施齐全,是我国古代较早的消防站”分折, 可知选项错误;D. 正确 .
19.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叨了卫火楼的建造规模、规宛。
20.不可以删去,因为“主要”与“均”起到修饰和限制的作用,如果删去,则 与事实不符、使用这网个问语,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21. (1)B【解析】记录的时间应改为1036年.
(2)示例一1我会选择周恩来作为代言人.书中他第一次回斯诺见面用 英语跟他打招呼.还为斯诺规划行程;他没有架子,会和小红军到田问散 步.他是一个平易近人、温和文雅、细心热情、生话朴素的红军领抽,他 身上的这些品质,是对“君子之道”的极佳阳释,所以我觉得他做代盲人 比较合适 .
示例二:我会选择毛泽东作为代言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和率真” “他丝毫没有妄自尊大,但有着强烈的自尊”“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毛 泽东是一个重感情的人”,毛泽东同志的睿智、质朴、自尊和重感情更具 人格魅力,更符合“君子之道”的要求,所以我觉得他做代言人比较合适.
22. (1)①站立 ②开始
(2)①芒种 ②惊蛰 ③秋分
(3)①C ②A ③B【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衔接。根据“天地向阳气恢 复”,可知①应该是“冬至一阳生”.根据“把冬至当作一个重要节日”,可 知②应该是“冬至大如年”.根据“教导孩子一切事情都要比去年做得更 好”,可知③应该是“过了冬至大一岁”.
(4)D【解析】根据题目对双关的解释,“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 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从而达到盲在此 而意在彼的效果,洪承畴原是明朝重臣,后来兵败降清,“清明”在这副对 联中不仅仅是指一个节气,同时也是暗指明朝和清朝,达到了暗讽洪承 畴失义辱节的效果,直在此而意在彼。其他词语皆无双重含义.故 选 :D.
23.略吉林省2025-2026学年度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测试卷
非女力?宫、大英博物惊、马雅关术馆尽见,但乙(Λ浮光
无竹拍?但少阴人如吞两人者耳,
惊影B.火马现花)式的尽见却不在少处,尽管城市中的雕塑
6.《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
(初代)文学家
题号
(1分)
总分
地来越多,但真正北入市民折种生活的中多①
和分
(A.0B.lo)多无几,艺术品市场米來火bà0②
Q易错题下面对加点同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Λ.恐B.爆),但泡诛也不小,个别收适者连作者都不了解北
(时问,120分州
满分:120分)
(
)(2分)
张牌,一核身又投向下一场拍实。①也狼难在继永历史的基础
八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因分
评卷人
、积累与运用(15分)
上②四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③可见,块乏足多
B.逆至承天寺(于是,就)
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类的内在追水①不断提升见代文明的水准,
C,怀民亦未寝(睡觉)
计在下面四字格中或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此写相应选
()类有是一种刚常。从现在起,企社会要真正行动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项。(第1一题每句1分.第5题每小题2分)
起朵,支持关有发展。尤井是学校拉有,妥真正重视炎有,重视
8.“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2分)
1.几处早我争亚树。
人格的养成与心哭的拉化,坚持好学生的超免力与创造力的
培养。
居易<戗塘湖春行)
(1)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人横线,只填序号,
芳草姜买鹦鹉洲。
甲:
乙:
(2)为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为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
9.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
烟波江上使人愁.
字,只填序号、
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崔顺《黄鹤楼》)


的?(2分)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写出江水澄净
(3)为文中画线句子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明澈,空中云彩变幻无穷的诗句是
A.②①④③
B.③②④①
C.②①③④
D.③②①④
(4)语段中括号内应填人的关联词语是:
10.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4.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味靡诘之画,画中有
得分
评卷人
二、阅读(45分)
诗.”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
1一)文官文阅读(15分)
笔力苍劲,意境堆浑,充分体现了
(甲)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一10题.(10分)
“诗中有画”的特色。
记承天寺夜游
(乙)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一13题.(5分)
5.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刀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软徙知徐州。汀决曾村,泛于架山泊、进于南沂汀、汇于域
对社会而言,审关能力也是甲(A.持有B.培养)历
无与为乐者,逆至永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接,相与步于中厄。
下。城将败,富民争出过水。轼曰:“畜民若出,民心动搭,吾谁与
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动。如今,尽市有越来地多的人出国后选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益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
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狂化复入。软诺式卫交、手卒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