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短文二篇》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短文二篇》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2 15:5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标题解读
答复
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即书信,古时又叫“尺牍”或“信札”。
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是写景的名篇。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文学家、思想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人称“山中宰相”。
作者简介
456—536
陶弘景
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
——《南史·陶弘景传》
课文朗读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xiē
tuí
lín

疏通文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 俱 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结构助词,的
共同谈论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全、都
四季
完备、齐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清晨的薄雾
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被封为康乐公。
坠落
水中潜游的鱼
消散

争相
人间仙境
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
奇丽景色
此起彼伏
理清脉络
划分文章的层次,说明分层的依据。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总写
分写
抒怀
问题探究
陶弘景将自己笔下所记之景称为“仙都”,请你展开想象,说说你心中“仙都”是什么样的。从文中找到句子,佐证你的观点。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有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是雄奇与秀美的结合,境界清新。
仰观
俯察
两岸石壁,五色交晖。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有色彩搭配之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岩壁五光十色,竹树翠色欲滴,是色彩与光影的完美结合,呈现出一派绚烂多彩的气象。
目眩神迷
平远的视角
终年长青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一切生命皆呈现自己最自然的生命状态。
晨景
动态
暮景
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揣摩句子的内在情感。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
用叹号。表现出作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之情,同时,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用省略号。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对世人热衷于功名利禄而无暇欣赏山水美景的惋惜之情。
内容回顾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一、总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二、分写
四季之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三、总写抒怀:
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晨昏之景
沉醉山水 愉悦得意
尝试背诵
山川



古来



高峰
入云

清流



两岸
石壁

五色
交辉



翠竹



































康乐
以来





与其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标题解读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以叙事为主。可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描写、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寺庙名,位于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南。
夜间游玩。
本文是一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标题通过文体、地点、事件三个要素,精炼地概括了文章的核心内容。






作者简介
1037—1101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东坡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罕见的全才,人类知识和才华发展到某方面极限的化身。
——王水照《苏东坡传》
词——苏辛:
苏轼、辛弃疾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法——宋四家:
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课文朗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xìng
suì
qǐn
疏通文意
想要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于是,就



共同,一起
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连词,大概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清闲
只是
文言句式
1.相与步于中庭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衣欲睡
4.盖竹柏影也
(“相与于中庭步”)  
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省略主语“我”) 
(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判断句)
大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苏轼诗词:3000多首
写月: 570多首
问题探究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苏轼《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有人认为,“月”不仅是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也是本文的线索,你同意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叙
议论
描写
赏月缘由
月下感叹
庭中月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拟人
兴奋喜悦
不假思索
惊喜
悠闲
请揣摩记叙部分的情感,朗读并体会。
本文写景部分十分精彩,请选一角度进行品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修辞:
2.描写:
比喻,形象写出月光的空灵澄澈、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相结合。
若模仿《答谢中书书》的句式,将句子进行改写,效果如何?比较下列两个句子,说说你的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月色,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竹柏影也,村中犬吠,更增宁寂。
原句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反问句
议论抒怀部分,是全文的主旨句,其句式比较特别,有何作用?
倒装句
突出景物寻常
强调“闲人”
人物悠闲,景色美妙,似乎一切都很美好。但作者的真实感受并非如此简单。看P65注释①及注释④,了解写作背景,重读课文,体会“闲人”的复杂含义。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
闲者便是主人。
诗意是失意最好的铠甲,旷达是不达最好的盾牌。


六年十月十二
日夜

解衣



月色
入户

欣然
起行















怀


怀





相与


中庭




积水



水中

















何处






闲人







尝试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