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激素调节的过程 课件(共33张PPT) 高二上学期生物 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3.2 激素调节的过程 课件(共33张PPT) 高二上学期生物 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23 08:5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阅读书本P50,回答讨论1、2
讨论:长跑过程中大量消耗葡萄糖,会导致血糖含量下降吗?为什么?
历时2小时以上
赛程超过40km
每小时至少消耗300g糖类
全身血量大约5L
血糖含量3.9-6.1mmol/L
计算:如果仅靠血液中的葡萄糖,运动员能跑多长时间?
0.702—1.098 min
可能会略有下降,但不会持续下降,应该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调节)。
血糖的调节主要依靠激素的作用
第三章第二节
激素调节的过程
CONTENTS
目录
01
激素调节的实例
02
激素调节的特点
激素调节的实例
实例1 :血糖平衡的调节
阅读教材P50-52,梳理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2.血糖平衡的调节机制
3.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4.血糖平衡失调的危害
正常血糖水平
血糖水
平升高
血糖水
平下降
补充血糖
血糖水平恢复
1.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血液中的糖称为血糖,主要是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3.9~6.1mmol/L)
血糖
(3.9~6.1mmol/L)
食物中的糖类
消化吸收
血糖主要来源
肝糖原
分解
空腹时血糖重要来源
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转化
氧化分解
CO2+ H2O+ 能量
血糖主要去向,在细胞内进行
合成
肝糖原、肌糖原
转化
甘油三酯、某些氨基酸
正常情况下:
非正常途径是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思考1:为什么空腹时血糖重要来源是肝糖原,那肌糖原呢?
由于肌肉细胞中缺乏分解6-磷酸葡萄糖的磷酸酯酶,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
必须先分解产生乳酸,经血液循环到肝脏,再在肝脏内转变为肝糖原或合成葡萄糖。
肌糖原
肝糖原
体内的血糖的平衡是如何调节的呢?
补充:血糖三条来源,当前一条来源不足时,才启动后一来源;血糖的三条去路,当前一去路饱和时,才启动后一去路。从而维持体内的血糖平衡。
2.血糖平衡的调节机制
(1)参与血糖调节的两种激素
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浓度
胰岛B细胞
分泌
胰岛A细胞
分泌
血糖
(3.9~6.1mmol/L)
食物中的糖类
消化吸收
肝糖原
分解
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转化
氧化
分解
CO2+ H2O+ 能量
合成
肝糖原、肌糖原
转化
甘油三酯、某些氨基酸
(2)血糖平衡调节机制
血糖升高
胰岛素
血糖降低
胰高血糖素
抑制
促进
促进
促进三个去向, 抑制两个来源
促进两个来源
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思考2:血糖的调节除了激素调节,还有别的调节方式吗?
血糖的平衡还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血糖水平下降
引起
下丘脑
某个区域兴奋
交感神经
胰岛A细胞
分泌
胰高血糖素
导致
血糖升高
肾上腺/甲状腺
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
分泌
血糖水平上升
引起
下丘脑
另一区域兴奋
交感神经
胰岛B细胞
分泌
胰岛素
导致
血糖降低
血糖调节的方式是?
神经—体液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
血糖调节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分子有 。
神经递质、激素、葡萄糖
1.影响胰岛素分泌的因素
2.影响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因素
①血糖浓度——高浓度。
②神经调节——下丘脑(神经递质)
③胰高血糖素。
①血糖浓度——低浓度。
②神经调节——下丘脑。
③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结合下图分析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信号分子
拓展提升
血糖水平升高
胰岛素分泌增加
血糖水平降低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类型:
正反馈:促进原来生命活动
负反馈:抑制原来生命活动
3.反馈调节
发生偏离
负反馈调节
回到原来方向
原方向
发生偏离
正反馈调节
偏离原来方向
排尿排便
4.血糖平衡失调的危害
空腹血糖浓度3.9~6.1mmol/L
血糖低于正常范围,例:成年人的空腹血糖浓度 ≤ 2.8mmol/L
低血糖
原因:糖摄入不足、糖生成不足(肝脏出现问题)、糖消耗过多、糖转化过多(胰岛素瘤)。
早期症状: 出现饥饿、乏力、头晕等
治疗: 及时能吃一些含糖较多的食物,或是喝一杯浓糖水,就可恢复正常
晚期症状: 严重可出现昏迷和死亡
治疗:只要及时从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 症状就会缓解
血糖高于正常范围
尿糖或糖尿病
尿糖原因:
1.一次性摄入的糖太多
3.肾脏疾病,重吸收血糖能力下降,随尿排出。
2.糖尿病
血糖浓度超出肾脏的重吸收能力,随尿排出。
【注意】尿糖≠糖尿病,正常人一次性摄糖过多,尿液中也可能会出现葡萄糖,但该人不属于糖尿病患者。
高血糖和尿糖,可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
糖尿病类型:
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胰岛B细胞
功能减退
受到破坏或免疫损伤
(可能与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受损有关)
更常见,一般认为是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所致。能量摄入过多、运动量过少和肥胖是最常见危险因素。
胰岛素受体
胰岛素
葡萄糖
I型
胰岛素受体
胰岛素
葡萄糖
II型
2型确切发病机理仍不明确
知识链接
与社会的联系:糖尿病
胰岛素分泌不足
遗传、环境
生活方式
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
糖尿病症状:
《黄帝内经》上描述糖尿病症状“多饮而渴不止,多食而饥不止,多尿而膏浊不止”。
“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
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受阻
肝糖原合成减少,非糖物质转变为血糖的量增多
细胞能量供应不足
饥饿、多食
体内脂肪、蛋白质分解加强
体重减轻
血糖升高
(>6.1mo/L)
多尿
多饮
症状出现的原由:
血糖升高,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从而有渴觉产生,因此会出现多饮现象。原尿中葡萄糖浓度升高,渗透压增大,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因此会出现多尿现象。
药物干扰,注意控制饮食,多运动
较轻患者可通过控制饮食,配合降血糖药物进行治疗;
较重患者(I型)可通过静脉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胰岛素泵能模拟胰岛B细胞功能,在血糖浓度高时释放胰岛素,且可24小时连续注射,不会一次性注入机体过多,防止低血糖发生。
糖尿病治疗:
知识链接
血糖调节相关曲线分析
人体饭后血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
1.如图为某健康人的血糖变化情况,此人在13时前仅进食了早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时,体内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
B.b点时,体内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
C.c点时,血糖浓度接近基础血糖水平,没有相关激素调节
D.c点时,肝糖原和肌糖原正在水解,补充血糖
现学现用
2.(2023·广东高考)空腹血糖是糖尿病筛查常用检测指标之一,但易受运动和心理状态等因素干扰,影响筛查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空腹时健康人血糖水平保持恒定
B.空腹时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不分泌激素
C.运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只消耗没有补充
D.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糖水平升高
3.如图为血糖平衡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腺体或细胞,A、B、C为激素。请回答:
1)图中甲为 ,其通过 调节,使乙分泌 。
2)激素B通过促进 及
升高血糖浓度。
3)激素C为 和B可协同
血糖浓度,激素C还可与
协同促进产热。
4)激素A和B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A和B的分泌,此过程为
调节 。
下丘脑
神经
胰岛素
肝糖原的分解
非糖物质的转化
肾上腺素
升高
甲状腺激素
(负)反馈
实例2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情景:当你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你身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都被动员起来,共同抵御寒冷。起运员作用的是谁啊?
起运动作用的是神经冲动和激素。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甲状腺激素:调节体内的有机物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提高神经的兴奋性。
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是如何调节的呢?
思考讨论
阅读教材P53的思考讨论,梳理在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中,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之间有何关系。
分析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甲状腺萎缩,
甲状腺激素显著减少
再注射垂体提取物
部分地恢复甲状腺大小
摘除大鼠垂体
TSH
垂体
分泌
甲状腺
促进
分泌
甲状腺激素
可增加垂体分泌TSH的量
向垂体中注射微量的甲状腺激素
血液中TSH水平会明显降低
破坏下丘脑分泌TRH的区域
静脉注射下丘脑分泌的TRH
下丘脑
分泌
TSH
垂体
分泌
甲状腺
促进
TRH
促进
(-)
甲状腺亢进
血液甲状腺水平升高
TSH水平降低
甲状腺功能减退时
血液甲状腺水平下降
TSH水平升高
(-)
分泌
甲状腺激素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时,会反馈抑制TSH和TRH的分泌,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恢复到正常水平。进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总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下丘脑分泌的TRH,可促进垂体分泌TSH。垂体分泌的TSH可影响甲状腺正常生长和分泌甲状腺激素。
分级调节
反馈调节
下丘脑
分泌
TSH
垂体
分泌
甲状腺
促进
TRH
促进
(-)
(-)
分泌
甲状腺激素
下丘脑、垂体和靶腺体之间存在的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分级调节的意义:
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下 丘 脑
垂 体
甲状腺
肾上腺皮质
性腺
促甲状腺激素
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
释放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促性腺激素
分级调节
甲 ;乙 ;丙 ;
甲乙丙表示腺体,abc表示激素
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判别
靶腺体
垂体
下丘脑
激素’两出’靶腺体
a ;b ;c ;
促性激素释放激素
促性激素
性激素
知识链接
调节性腺活动
激素调节的特点
特点一 通过体液进行运输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
激素分子
受体
思考1:激素能定向运输吗?
不能;随血液流到全身,因此激素不是定向运输。
激素运输到全身各处,是不是对所有细胞都能起作用?
激素选择靶细胞是通过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相互识别,并发生特异性结合实现的。
思考:激素只能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1.直接原因:靶细胞膜上或膜内有与相应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2.根本原因:与相应激素结合的受体的基因,只在靶细胞内特异性表达。
激素只作用于靶细胞≠只运输给靶细胞:
激素分泌后会广泛运输或弥散于体液中,并非只运输给靶细胞。
特点二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不同动物激素相应受体的位置
蛋白质或多肽类激素是大分子,不容易穿过选择透过性的细胞膜,其受体位于靶细胞的细胞膜上。
甲状腺激素和固醇类激素(性激素)是小分子,很容易穿过选择透过性的细胞膜,其信号受体位于细胞质或细胞核中。
特点三 作为信使传递信息
激素的作用方式,犹如信使将信息从内分泌细胞传递给靶细胞,引起靶细胞发生一系列的代谢变化。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不能持续性作用。
特点四 微量和高效
虽然含量甚微,但作用效果极其显著。激素是人和动物体内微量、高效的生物活性物质。
各种激素彼此关联,相互影响
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均可以升高血糖,它们作用于不同环节,在提高血糖浓度上具有协同作用;而胰岛素则降低血糖,与上述激素的升血糖效应相抗衡。
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向靶细胞传递改变原有生理活动的信息
【判断】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的许多代谢活动( )
×
知识链接
1.以下关于胰岛素、甲状腺激素作用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需借助体液运输 B.发挥作用后立即失活
C.在代谢时发挥催化作用 D.作用于特定的细胞、器官
2.机体内各种激素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参与调节同一生理功能。下列对激素间相互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都对血糖的稳定起作用,二者为协同关系
B.胰岛素可降低血糖,肾上腺素可使血糖升高,二者作用相抗衡
C.雌激素和雄激素都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二者为协同关系
D.生长激素可促进生长,甲状腺激素可促进发育,二者作用相抗衡
现学现用
动物激素、酶、神经递质的比较
项目 动物激素 酶 神经递质
不 同 点 来源
化学本质
作用部位
发挥作用 后去路
相同点
内分泌腺或
内分泌细胞
几乎所有的活细胞(不考虑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等)
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
蛋白质类、氨基酸衍生物类、固醇等
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靶器官、靶细胞
与底物结合,细胞内外或体外都可起作用
被失活
不改变
被降解或回收
①都有生物活性;②均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③都不提供能量;④都不组成细胞结构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多种多样,大多为小分子
知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