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2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及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原卷版+ 解析版)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周测2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及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原卷版+ 解析版)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23 10:4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测2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及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组一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2025·长治高二期末)从神经系统组成的角度分析,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脊神经组成
B.脑神经包括大脑、小脑、脑干等
C.脑神经是传入神经,脊神经是传出神经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组成自主神经系统
2.神经系统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脑神经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外周部分,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控制内脏、血管、腺体的活动
B.中枢神经系统是由大脑、小脑和31对脊神经组成的
C.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对身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并都完全受意识支配
D.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其对呼吸的调节离不开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3.(2025·沧州高二月考)自主神经系统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准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下列关于自主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入神经,其作用往往相反
B.副交感神经可以保证人体在紧张、运动状态时的生理需要
C.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会加强肠胃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
D.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会使瞳孔和支气管收缩、心跳减慢
4.“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的胞体,而传入神经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
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完全正常
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不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植物人
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5.(2025·抚州高二月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使机体对于一些环境刺激具有规律性应答反应。反射分为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履虫对外界的刺激作出的反应属于非条件反射
B.给狗喂食,狗分泌唾液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C.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D.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
6.如图表示某高等动物的反射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
B.若①受到破坏,刺激③仍能引起反射活动
C.刺激③时,能引起⑤产生反应
D.④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7.用洗耳球对大鼠的角膜吹气,大鼠会不自主发生眨眼反射,此时可测量到眼眨肌电信号。对大鼠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作用于大鼠的声音信号属于非条件刺激
B.气流信号是无关刺激
C.经过训练后大鼠对声音信号建立了条件反射
D.经过训练后气流信号不再引起大鼠眨眼反射
8.(2024·宿迁高二期末)如图是神经系统的概念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为脊髓,位于椎管内
B.②和③可分别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C.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D.条件反射的建立需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9.(2024·连云港高二期末)下列关于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人抽血时看见针,因害怕被针刺而缩手是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
B.刚进入寒冷环境时发生的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一种条件反射
C.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D.在“望梅止渴”这种非条件反射中,唾液腺属于效应器
10.(2025·哈尔滨师范大学附中高二期末)若要测量离体的乌贼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差,下列实验装置正确的是 (  )
11.河鲀含蛋白质高、营养丰富,但其体内含有河鲀毒素。河鲀毒素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像塞子一样凝固在Na+通道的入口处,从而导致血管运动神经和呼吸神经中枢麻痹,使人体迅速死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极微量的河鲀毒素可以作为镇痛和局部麻醉的药剂
B.Na+通道持续开放将会使神经元持续处于静息状态
C.促进Na+通道开放的药物可缓解河鲀毒素中毒症状
D.河鲀毒素的毒性机理是阻止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2.如图所示为神经元细胞膜上与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有关的三种转运蛋白,其中①②蛋白只有接受特定刺激才会开放,③蛋白一直开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侧为细胞外侧,其Na+浓度高于乙侧
B.膜两侧K+浓度梯度的形成与③有关
C.若②开放受阻,则静息电位的恢复受影响
D.相邻部位膜电位变化可能引起①开放
13.(2025·常州高二月考)每年的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我们要追求健康、绿色、品质的生活。毒品可卡因是一种神经中枢类兴奋剂,能作用于神经递质多巴胺(DA)的转运体,降低DA的回收速率从而使神经系统处于持续兴奋状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可卡因通过阻断多巴胺的回收,使吸毒者产生持续的愉悦感
B.若经常吸食可卡因,会使机体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增多
C.兴奋剂可使神经系统、心脏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而损害器官的功能
D.长期大剂量服用可卡因后突然停用可能会出现抑郁等不良症状
14.科学家分离出两个蛙心进行心脏灌流实验,蛙心1有副交感神经支配,蛙心2无该神经支配,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注:任氏液是一种接近两栖动物内环境的液体。
A.电刺激使心肌收缩频率减小,强度增大
B.蛙心2收缩强度和频率的变化早于蛙心1
C.副交感神经释放了某种化学物质使心跳变慢
D.两个蛙心之间通过电信号进行信息传递
15.(2025·大同高二期末)如图为突触传递兴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突触前膜,②表示神经递质
B.②能以胞吐的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C.②与④结合后一定会使③形成动作电位
D.③表示突触后膜,可位于树突或胞体处
16.如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传导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C.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
D.t1~t2、t3~t4电位的变化分别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
17.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B.图中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能引起乙的兴奋
C.感受器产生兴奋主要是因为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
D.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
18.(2025·九江高二月考)如图是利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腓肠肌是效应器的一部分)进行实验探究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M、N为刺激位点,电表两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侧。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刺激M点,电表指针先向左偏转,再向右偏转
B.若刺激N点,电表指针先向左偏转,再向右偏转
C.若将电表其中一极连接在膜内,不给予刺激,电表指针会指向该极
D.刺激M点,根据肌肉收缩和电表偏转可判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19.(2025·济南高二期末)分布于突触后膜上的NMDA受体不仅能识别神经递质,还是一种离子通道蛋白,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静脉注射的氯胺酮可作用于NMDA受体,使中枢神经系统迅速产生运动阻滞和感觉阻滞,从而产生麻醉效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后会导致氯离子大量内流
B.谷氨酸以协助扩散的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出来
C.静脉注射氯胺酮会使突触后膜外负内正的电位差增大
D.NMDA上存在着不同种信号分子的结合位点
20.(2025·邢台高二期末)5-羟色胺(5-HT)可作为抗抑郁药物,5-HT释放量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氟苯氧丙胺和单胺氧化酶(MAO)抑制剂也是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5-HT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产生相应变化
B.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由负变正
C.当突触间隙中的5-HT达到一定量时,会抑制突触前膜释放5-HT
D.氟苯氧丙胺和MAO抑制剂都能使突触间隙中5-HT的含量上升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40分。)
21.(10分)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处于兴奋状态,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如图为自主神经系统的部分组成和功能,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____________(填“传入”或“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2)交感神经兴奋时,引起①心跳________(填“加快”或“减慢”),②大部分血管________(填“收缩”或“舒张”),④________(填“会”或“不会”)导致膀胱缩小。
(3)饭后不适宜立即进行剧烈运动,结合图中③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4分)(2025·无锡高二月考)如图为中枢神经元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的示意图,图中各结构均正常,M和N为连接在神经元表面上的电流表,A、B、C是图中三个位点。回答下列问题:
(1)反射活动中,当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细胞会发生膜电位的变化,造成该电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共形成______个突触;若A处神经元释放的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在图中A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电流表M和N指针的偏转情况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中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要探究某药物阻断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传递的位置,应在__________点给予适宜刺激,若在B点放药物,M、N均发生偏转;若在C点放药物,M发生偏转,N不发生偏转,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已经通过实验证明神经末梢是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发挥对效应器的调节作用。实验设计如下:刺激第一个离体蛙心的交感神经,心跳加快。如果刺激后立即将蛙心腔中的液体吸出,注入第二个蛙心,第二个蛙心在注入前应剪除__________,该第二个蛙心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6分)(2024·湖北武钢三中高二月考)突触前抑制是指通过突触前轴突末梢兴奋而抑制另一个突触前膜的神经递质释放,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呈现出抑制性效应的现象,如图1中A、B、C 3个神经元之间的作用;突触后抑制是指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提高了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在突触后膜形成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4分)神经元A轴突末梢分枝膨大形成__________和神经元C的________结构共同构成突触。刺激神经元A会引起神经元C兴奋,但兴奋不会一直持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经元B接受刺激后其细胞膜外的电位是__________,推测B对C发挥抑制作用时(突触前抑制),神经元A细胞膜上开放的离子通道应是____________(填“Na+ ”“Cl-”或“Na+和Cl-”),并最终导致神经元C上的电位变化如图2中的__________所示。
(3)发生突触后抑制时,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如图3中的__________所示,该电位变化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再接受兴奋性神经递质刺激时,兴奋产生__________________(填“更难”“更容易”或“不受影响”)。
(4)神经-肌肉接头处类似于突触结构,乙酰胆碱是传递兴奋的神经递质,已知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酯酶(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抑制肌肉产生兴奋,导致肌肉松弛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测2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及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组一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2025·长治高二期末)从神经系统组成的角度分析,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脊神经组成
B.脑神经包括大脑、小脑、脑干等
C.脑神经是传入神经,脊神经是传出神经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组成自主神经系统
答案 D
解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A错误;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下丘脑等,B错误;脑神经和脊神经都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C错误;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相反,D正确。
2.神经系统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脑神经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外周部分,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控制内脏、血管、腺体的活动
B.中枢神经系统是由大脑、小脑和31对脊神经组成的
C.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对身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并都完全受意识支配
D.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其对呼吸的调节离不开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答案 D
解析 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外周部分,脊髓属于中枢神经系统,A错误;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下丘脑、脑干等,外周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B错误;身体运动并不完全受意识支配,如寒冷刺激下不自主战栗,C错误;脑干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可以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等,其对呼吸的调节离不开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D正确。
3.(2025·沧州高二月考)自主神经系统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准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下列关于自主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入神经,其作用往往相反
B.副交感神经可以保证人体在紧张、运动状态时的生理需要
C.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会加强肠胃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
D.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会使瞳孔和支气管收缩、心跳减慢
答案 D
解析 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传出神经,均属于外周神经系统,A错误;交感神经可以使心跳加快、加强,保证人体在紧张、运动状态时的生理需要,B错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会减弱,C错误;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时,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快,瞳孔和支气管收缩,D正确。
题组二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4.“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的胞体,而传入神经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
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完全正常
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不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植物人
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答案 B
解析 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的胞体,不影响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向高级中枢传导兴奋,所以刺激能传到高级中枢,因此患者对刺激有感觉;传出神经受损,效应器(肌肉)没有应答,出现运动障碍,B符合题意。
5.(2025·抚州高二月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使机体对于一些环境刺激具有规律性应答反应。反射分为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履虫对外界的刺激作出的反应属于非条件反射
B.给狗喂食,狗分泌唾液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C.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D.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
答案 A
解析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作反射,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神经系统,故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不属于反射,而叫作应激性,A错误;给狗喂食,狗分泌唾液的反射没有经过大脑皮层,属于非条件反射,B正确;条件反射提高了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条件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C正确;条件反射是生物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建立的,而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具有的,所以条件反射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D正确。
6.如图表示某高等动物的反射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
B.若①受到破坏,刺激③仍能引起反射活动
C.刺激③时,能引起⑤产生反应
D.④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答案 D
解析 题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④是效应器,⑤是感受器,A错误;若①受到破坏,刺激③后,效应器能产生反应,但这种反应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属于反射活动,B错误;刺激③(传出神经)时,不能引起⑤(感受器)产生反应,C错误;④(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的,D正确。
7.用洗耳球对大鼠的角膜吹气,大鼠会不自主发生眨眼反射,此时可测量到眼眨肌电信号。对大鼠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作用于大鼠的声音信号属于非条件刺激
B.气流信号是无关刺激
C.经过训练后大鼠对声音信号建立了条件反射
D.经过训练后气流信号不再引起大鼠眨眼反射
答案 C
解析 非条件刺激能引起机体发生非条件反射,声音信号引起大鼠出现条件反射,不属于非条件刺激,A错误;气流信号能引起眨眼反射,不属于无关刺激,B错误;气流信号属于非条件刺激,经过训练后气流信号依旧能引起大鼠眨眼反射,D错误。
8.(2024·宿迁高二期末)如图是神经系统的概念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为脊髓,位于椎管内
B.②和③可分别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C.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D.条件反射的建立需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答案 B
解析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故①为脊髓,位于椎管内,A正确;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外周神经系统,故②和③分别指脑神经和脊神经,而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其中的传出神经,B错误;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等多种功能,C正确;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获得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正确。
9.(2024·连云港高二期末)下列关于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人抽血时看见针,因害怕被针刺而缩手是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
B.刚进入寒冷环境时发生的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一种条件反射
C.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D.在“望梅止渴”这种非条件反射中,唾液腺属于效应器
答案 A
解析 刚进入寒冷环境时发生的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是一种非条件反射,B错误;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该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望梅止渴”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由大脑皮层参与形成的一种复杂的条件反射,而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唾液腺属于效应器的一部分,D错误。
题组三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0.(2025·哈尔滨师范大学附中高二期末)若要测量离体的乌贼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差,下列实验装置正确的是 (  )
答案 C
解析 A中电极1、电极2均连接在细胞膜的外侧,不能测量膜两侧的电位差,A错误;B中电极1、电极2均连接在细胞膜内侧,不能测量膜两侧的电位差,B错误;C中电极1连接在细胞膜外侧,电极2连接在细胞膜内侧,这时电表显示的是膜两侧的电位差,C正确;D中电极1、电极2均穿过膜连接在对侧膜的内表面,不能测量膜两侧的电位差,D错误。
11.河鲀含蛋白质高、营养丰富,但其体内含有河鲀毒素。河鲀毒素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像塞子一样凝固在Na+通道的入口处,从而导致血管运动神经和呼吸神经中枢麻痹,使人体迅速死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极微量的河鲀毒素可以作为镇痛和局部麻醉的药剂
B.Na+通道持续开放将会使神经元持续处于静息状态
C.促进Na+通道开放的药物可缓解河鲀毒素中毒症状
D.河鲀毒素的毒性机理是阻止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河鲀毒素是Na+通道阻断剂,极微量的河鲀毒素进入机体后,Na+内流受阻,神经冲动不能产生和传导,因此可以作为镇痛和局部麻醉的药剂,A、D正确;Na+通道持续开放将会使神经元持续处于兴奋状态,B错误;由于河鲀毒素阻断了Na+通道,因此促进Na+通道开放的药物可缓解河鲀毒素中毒症状,C正确。
12.如图所示为神经元细胞膜上与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有关的三种转运蛋白,其中①②蛋白只有接受特定刺激才会开放,③蛋白一直开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侧为细胞外侧,其Na+浓度高于乙侧
B.膜两侧K+浓度梯度的形成与③有关
C.若②开放受阻,则静息电位的恢复受影响
D.相邻部位膜电位变化可能引起①开放
答案 B
解析 由图示①(Na+通道)和②(K+通道)的开放方向可知,甲侧为细胞外侧,神经细胞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乙侧),A正确;神经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而③中K+的运输方向是由膜内→膜外,因此膜两侧K+浓度梯度的形成与③无关,B错误;若②开放受阻,则K+外流受阻,即静息电位的恢复受影响,C正确;当某处相邻部位的膜电位处于内正外负的状态时,会与该处(膜电位处于内负外正的状态)之间形成局部电流,这个局部电流会刺激该处细胞膜,使①开放,形成动作电位,D正确。
13.(2025·常州高二月考)每年的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我们要追求健康、绿色、品质的生活。毒品可卡因是一种神经中枢类兴奋剂,能作用于神经递质多巴胺(DA)的转运体,降低DA的回收速率从而使神经系统处于持续兴奋状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可卡因通过阻断多巴胺的回收,使吸毒者产生持续的愉悦感
B.若经常吸食可卡因,会使机体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增多
C.兴奋剂可使神经系统、心脏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而损害器官的功能
D.长期大剂量服用可卡因后突然停用可能会出现抑郁等不良症状
答案 B
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毒品可卡因是一种神经中枢类兴奋剂,它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使突触间隙多巴胺不能被转运体回收进细胞,进而引起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A正确;长期吸食可卡因,机体可通过负反馈调节减少多巴胺受体的数量,B错误;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分解或重吸收,避免机体持续兴奋或抑制,而兴奋剂可使神经系统、心脏长时间兴奋进而损害器官的功能,C正确;对于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卡因的患者,不应立即停药,应缓慢减少药量,避免患者出现抑郁、焦虑失望、疲惫失眠、厌食等症状,D正确。
14.科学家分离出两个蛙心进行心脏灌流实验,蛙心1有副交感神经支配,蛙心2无该神经支配,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注:任氏液是一种接近两栖动物内环境的液体。
A.电刺激使心肌收缩频率减小,强度增大
B.蛙心2收缩强度和频率的变化早于蛙心1
C.副交感神经释放了某种化学物质使心跳变慢
D.两个蛙心之间通过电信号进行信息传递
答案 C
解析 由蛙心1的收缩强度可知,电刺激使心肌收缩频率减小,强度减弱,A错误;根据蛙心1和蛙心2收缩强度的变化可知,蛙心2收缩强度和频率的变化要慢于蛙心1,B错误;神经与肌肉接头处类似于突触,电刺激蛙心1的副交感神经,蛙心心脏跳动减慢,可能是副交感神经释放了某种化学物质使心跳变慢,C正确;两个蛙心之间通过化学信号进行信息传递,D错误。
15.(2025·大同高二期末)如图为突触传递兴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突触前膜,②表示神经递质
B.②能以胞吐的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C.②与④结合后一定会使③形成动作电位
D.③表示突触后膜,可位于树突或胞体处
答案 C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表示突触前膜,②表示神经递质,③表示突触后膜,④表示突触后膜上的受体,A正确;②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B正确;②表示神经递质,③表示突触后膜,④表示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形成动作电位,而抑制性递质会使下一个神经元静息电位加强,不会形成动作电位,C错误;③表示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可以位于树突或胞体处,D正确。
16.如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传导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C.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
D.t1~t2、t3~t4电位的变化分别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
答案 C
解析 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称为静息电位,图甲所示两电极都在膜外,所以电流表测得的电位为零,A错误;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局部电流传导方向相同,B错误;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电流表指针会有不同方向的偏转,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并产生电位变化,C正确;t1~t2和t3~t4电位的变化都是Na+内流与K+外流造成的,D错误。
17.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B.图中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能引起乙的兴奋
C.感受器产生兴奋主要是因为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
D.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
答案 D
解析 正常安静状态下,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即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A错误;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是兴奋性神经递质或抑制性神经递质,因此会导致乙产生兴奋或抑制,B错误;感受器产生兴奋主要是因为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C错误;A处为感受器,B处为传入神经,D处为传出神经,E处为效应器,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D正确。
18.(2025·九江高二月考)如图是利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腓肠肌是效应器的一部分)进行实验探究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M、N为刺激位点,电表两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侧。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刺激M点,电表指针先向左偏转,再向右偏转
B.若刺激N点,电表指针先向左偏转,再向右偏转
C.若将电表其中一极连接在膜内,不给予刺激,电表指针会指向该极
D.刺激M点,根据肌肉收缩和电表偏转可判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答案 B
解析 M点在神经纤维上,刺激M点兴奋先到达电表左侧,再到达电表右侧,故电表指针先向左偏转,再向右偏转,A正确;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的连接点相当于突触,且兴奋只能从神经纤维传向腓肠肌,故刺激N点,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B错误;若将电表其中一极连接在膜内,不给予刺激,则连接在外侧电位为正,内侧电位为负,故电表指针会指向连接在内侧的一极,C正确;刺激M点,肌肉收缩,同时电表偏转,因而可判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D正确。
19.(2025·济南高二期末)分布于突触后膜上的NMDA受体不仅能识别神经递质,还是一种离子通道蛋白,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静脉注射的氯胺酮可作用于NMDA受体,使中枢神经系统迅速产生运动阻滞和感觉阻滞,从而产生麻醉效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后会导致氯离子大量内流
B.谷氨酸以协助扩散的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出来
C.静脉注射氯胺酮会使突触后膜外负内正的电位差增大
D.NMDA上存在着不同种信号分子的结合位点
答案 D
解析 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可以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导致钠离子内流,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A错误;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NMDA受体结合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说明谷氨酸是神经递质,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为胞吐,B错误;静脉注射的氯胺酮可作用于NMDA受体,使中枢神经系统迅速产生运动阻滞和感觉阻滞,推测氯胺酮与谷氨酸竞争性结合NMDA受体使其无法发挥作用,导致无法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C错误;NMDA既可以和谷氨酸结合,又可以和氯胺酮结合,说明它至少有两种信号分子的结合位点,D正确。
20.(2025·邢台高二期末)5-羟色胺(5-HT)可作为抗抑郁药物,5-HT释放量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氟苯氧丙胺和单胺氧化酶(MAO)抑制剂也是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5-HT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产生相应变化
B.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由负变正
C.当突触间隙中的5-HT达到一定量时,会抑制突触前膜释放5-HT
D.氟苯氧丙胺和MAO抑制剂都能使突触间隙中5-HT的含量上升
答案 B
解析 由题意可知,5-HT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引起Na+内流,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A 正确;兴奋传至突触小体时,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B错误;由题意可知,5-HT的释放存在负反馈调节,因此当突触间隙中的5-HT达到一定量时,会抑制突触前膜释放5-HT,使其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C正确;由图可知,氟苯氧丙胺通过抑制5-HT的回收提升突触间隙中5-HT的含量,MAO抑制剂通过抑制5-HT的分解保证突触间隙中5-HT的含量,从而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达到治疗抑郁症的效果,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40分。)
21.(10分)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处于兴奋状态,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如图为自主神经系统的部分组成和功能,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____________(填“传入”或“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2)交感神经兴奋时,引起①心跳________(填“加快”或“减慢”),②大部分血管________(填“收缩”或“舒张”),④________(填“会”或“不会”)导致膀胱缩小。
(3)饭后不适宜立即进行剧烈运动,结合图中③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传出 (2)加快 收缩 不会 (3)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不利于食物消化
解析 (1)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2)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大部分血管收缩,膀胱壁肌肉松弛,不会导致膀胱缩小。(3)饭后不适宜立即进行剧烈运动,因为运动使人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使人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不利于食物消化。
22.(14分)(2025·无锡高二月考)如图为中枢神经元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的示意图,图中各结构均正常,M和N为连接在神经元表面上的电流表,A、B、C是图中三个位点。回答下列问题:
(1)反射活动中,当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细胞会发生膜电位的变化,造成该电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共形成______个突触;若A处神经元释放的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在图中A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电流表M和N指针的偏转情况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中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要探究某药物阻断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传递的位置,应在__________点给予适宜刺激,若在B点放药物,M、N均发生偏转;若在C点放药物,M发生偏转,N不发生偏转,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已经通过实验证明神经末梢是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发挥对效应器的调节作用。实验设计如下:刺激第一个离体蛙心的交感神经,心跳加快。如果刺激后立即将蛙心腔中的液体吸出,注入第二个蛙心,第二个蛙心在注入前应剪除__________,该第二个蛙心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神经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 (2)6 M(两次相反)偏转,N不偏转
(3)A 药物阻断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
(4)交感神经 心跳加快
解析 (1)当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神经细胞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2)图中有6个突触,若A处神经元释放的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当A受到刺激时,电流表M右侧先发生电位变化,接着左侧发生电位变化,所以M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而A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所以N不发生偏转。(3)若图中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为探究某药物阻断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传递的位置,可以在A点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如果在B点放药物,M、N均发生偏转,说明药物对神经纤维不发挥作用,如果在C点放药物,M发生偏转,N不发生偏转,说明药物阻断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4)科学家已经通过实验证明神经末梢是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发挥对效应器的调节作用,刺激第一个离体蛙心的交感神经,心跳加快,如果刺激后立即将蛙心腔中的液体吸出,由于液体中含有使蛙心跳动加快的化学物质,如果注入第二个蛙心,第二个蛙心在注入前应剪除交感神经,排除自身神经的影响,则该蛙心变化是跳动加快。
23.(16分)(2024·湖北武钢三中高二月考)突触前抑制是指通过突触前轴突末梢兴奋而抑制另一个突触前膜的神经递质释放,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呈现出抑制性效应的现象,如图1中A、B、C 3个神经元之间的作用;突触后抑制是指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提高了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在突触后膜形成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4分)神经元A轴突末梢分枝膨大形成__________和神经元C的________结构共同构成突触。刺激神经元A会引起神经元C兴奋,但兴奋不会一直持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经元B接受刺激后其细胞膜外的电位是__________,推测B对C发挥抑制作用时(突触前抑制),神经元A细胞膜上开放的离子通道应是____________(填“Na+ ”“Cl-”或“Na+和Cl-”),并最终导致神经元C上的电位变化如图2中的__________所示。
(3)发生突触后抑制时,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如图3中的__________所示,该电位变化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再接受兴奋性神经递质刺激时,兴奋产生__________________(填“更难”“更容易”或“不受影响”)。
(4)神经-肌肉接头处类似于突触结构,乙酰胆碱是传递兴奋的神经递质,已知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酯酶(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抑制肌肉产生兴奋,导致肌肉松弛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突触小体 胞体 神经递质作用后会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 (2)负电位 Cl- 乙 (3)电位2 更难 (4)肉毒杆菌毒素、箭毒
解析 (1)从图中看出神经元A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突触小体和神经元C的胞体形成突触,神经元A会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C,但由于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所以兴奋不会一直持续。(2)突触前抑制是指通过突触前轴突末梢兴奋而抑制另一个突触前膜的神经递质释放,神经元B是抑制性神经元,接受刺激后,会产生兴奋,Na+内流,膜外为负电位,产生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A,使神经元A受到抑制,最终导致神经元C不产生动作电位,变化如图2的乙所示。(3)突触后抑制是指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提高了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在突触后膜形成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所以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变化如图3的电位2所示。由于该过程使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因此再次接受兴奋性神经递质刺激时,兴奋产生更难。(4)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必须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神经递质一经发挥作用就会被降解或回收,如果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则乙酰胆碱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肌肉会持续收缩;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突触前膜不能释放乙酰胆碱,突触后膜不能兴奋,肌肉会松弛;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乙酰胆碱无法与受体结合也不能发挥作用,突触后膜不能兴奋,肌肉会松弛。所以导致肌肉松弛的有肉毒杆菌毒素、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