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唐诗五首
《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方法指导
一读 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 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 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阅读教科书第72页关于律诗的相关知识,了解律诗特点。朗读课文:找出每首诗歌的韵脚,并摘录你最喜欢的一联。
本次学习任务以“唐诗徽章”为创意载体,探秘唐诗中的山水情怀。
课文韵脚梳理
韵脚 我最喜欢的一联
野望 依、晖、归、薇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试题
楼、悠、洲、愁
延、天、圆、然;
游、流、楼、舟
低、泥、蹄、堤
关注课下注释,结合你的知识积累,完成《唐诗五首》诗路图。
居延
《使至塞上》
①王维,盛唐诗人,有“诗佛”之称。此诗是诗人以②监察御史
身份出便凉州时所作。
东皋
③王绩,初唐诗人。闻一多认为此诗是“唐代五律的开新之作”。
《野望》
荆门
李白,盛唐诗人,有“④诗仙”之称此诗是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所作。
《渡荆门送别》
黄鹤楼
《黄鹤楼》
钱塘湖
《钱塘湖春行》
⑤崔颢,盛唐诗人,《沧浪诗话》有言:“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频《黄鹆楼》为第一。”
白居易,中唐诗人。有⑥“诗王/诗魔”之称。此诗是诗人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唐诗五首》诗路图
《唐诗五首》揣写的山水风光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朗读诗歌,取核心意象,描述徽章画面。
《钱塘湖春行》
核心意象:莺、树、花、草
地域风光:生机勃勃的江南之春
徽章画面:
莺乌在绿树间跳跃,归来的燕子忙碌地衔泥做窝,五彩缤纷的野花开遍湖堤,嫩草如绿毯般铺在地上。
唐诗徽章
《使至塞上》
核心意象:大漠、孤烟、长河、
地域风光:落目雄浑壮阔的塞北风光。
《唐诗五首》揣写的山水风光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朗读诗歌,取核心意象,描述徽章画面。
徽章画面:
金黄大漠,中央一道黑色直线象征"孤烟",下方蜿蜒的银色长河托起一轮红日。
《唐诗五首》揣写的山水风光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朗读诗歌,取核心意象,描述徽章画面。
《野望》
核心意象:树、山
地域风光:静谧萧瑟的山野秋景
唐诗徽章
数章画面:
一个老人在山坡上极目远望,远处是落日余晖中起伏的山峦和金黄的树林,近处是牧童和猎人赶着牛儿、骑着骏马归来。
《唐诗五首》揣写的山水风光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朗读诗歌,取核心意象,描述徽章画面。
唐诗徽章
《渡荆门送别》
核心意象:江
地域风光:壮丽的荆门山长江夜景
微章画面:
左侧勾勒渐隐的山峦,右侧用深蓝波纹表现奔涌江流;中央悬一枚银色圆月,倒影化为"天镜"映照江面,添一叶小舟,呼应"万里送行舟"的别情。
《唐诗五首》揣写的山水风光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朗读诗歌,取核心意象,描述徽章画面。
唐诗徽章
《黄鹤楼》
核心意象:黄鹤楼
地域风光:明丽空灵的江汉风光
徽章画面:
将黄鹤楼置于山水交融的背景申,一只黄鹤飞向远空,下方飘浮缕缕云雾,底部铺以清晰挺拔的树木和细密葱郁的芳草。
字词炼境
动词
形容词
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赏析:③"直"强调了孤烟的独立和挺拔,突出了大漠的空旷寂寥"圆"则赋予落日一种饱满、柔和的美感,与长河的蜿蜒流淌形成对比,一刚一柔,一竖一横,使整个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营造出一种雄浑阔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塞外风光的壮美与苍凉。我红、黄两色为徽章着色。
根据提示,赏析诗句中传神的字词,领悟唐诗的山水意境,为徽章选定颜色。
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赏析:“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形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表现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营造出宽阔、高远的意境。我选用深蓝和银白作为徽章的主色。
诗句:①_几处早营争暖树
赏析:
②"争"字描绘出早莺在枝头你追我赶、竞相抢占暖树的热闹场景,展现出鸟儿们欢快活泼的状态,营造出充满生机活力、清新自然的春日意境,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涌动的生命力量。我用绿色为徽章着色。
字词炼境
根据提示,赏析诗句中传神的字词,领悟唐诗的山水意境,为徽章选定颜色。
叠词
副词
诗句:④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赏析:"⑤历历"形容汉阳树清晰可数,展现了阳光下汉阳平原上树木错落有致的景象;"萋"描绘出鹦鹉洲上芳草繁茂的样子,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我用烟青色为徽章着色。
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赏析:“渐欲”描绘出春花渐次开放、逐渐繁茂的景象,“才能”体现出春草还处于鲜嫩低矮的状态,写出了早春西湖既烂漫热烈又清新柔和的氛围,营造出欣欣向荣的早春意境。我用多种鲜艳的色彩绘制这枚春天的徽章。
在律诗中,抒发情感的句子多在尾联,诗人也会在颔联和颈联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传达内心的情感。赏析这些诗句,体会诗人在自然山水风物中寄寓的情怀,仿照示例,为你的唐诗徽章命名并作简要说明。
【示例】
东皋怅望:
我将这枚《野望》徽章命名为“东皋怅望”幕色中,诗人排徊于东皋,凝望远山层叠、秋色浸染的苍茫天地,看到牧人晚归、猎马徐行的情景,孤寂感油然而生。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知音难觅、追怀隐士的孤寂落寞之情。一个“怅”字勾勒出诗人迷茫孤独的背影。
我将《黄鹤楼》徽章命名为"黄鹤乡愁"。诗人借黄鹤传说抒发了世事茫茫、人生短暂而宇宙永恒的惆怅,眼前生机勃勃之景,却引发诗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思乡之愁。历史的悠远与眼前的壮阔同时激荡着诗人的心灵,一个"愁"字写出漂泊异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的情思让风景“染”上特有的色彩。联系《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中出现的“夕阳”意象,结合刘禹锡的生平经历,探究“夕阳”在诗中被赋子的情感色彩。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语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备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注释】①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实际上等于退出了政治舞台;此时,他的同龄人白居易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2)刘禹锡赠梦得》中,表现出对衰老的消极悲观情绪,刘禹锡便写了这首诗。(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
《野望》中,夕阳余晖笼罩群山,本是壮阔之景,却因诗人"徙倚欲何依"的彷徨心境,染上孤寂色彩。《黄鹤楼》中,黄鹤仙去的传说与眼前暮色交融,夕阳寄托了诗人对历史虚无的感慨与漂泊无依的乡愁。《使至塞上》中,夕阳既是边塞雄浑的象征,又暗含诗人孤身出塞的苍凉。《酬乐天咏老见示》中,"桑榆"常被用以喻老年,诗人却以"为霞尚满天"一改传统的悲秋之调,夕阳在此被赋予积极意义,象征诗人历经贬谪后对生命的豁达接纳,展现其老而弥坚的精神境界。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皋(gāo) 千载(zài) 燕然(yān) 鹦鹉洲(yīng)
B.落晖(huī) 萋萋(qī) 属国(shǔ) 荆门外(jì)
C.驱犊(dú) 日暮(mù) 萧关(xiāo) 带禽归(qíng)
D.采薇(wēi) 征蓬(péng) 崔颢(hào) 没马蹄(mò)
2.下列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B.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D 【解析】A.载—zǎi;B.荆—jīng;C.禽—qín。
2.C 【解析】A、D两项为对偶;B项为设问。
3.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每首八句或十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或“长律”。
B.王维,字摩诘,自号摩诘居士,有“诗圣”之称,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C.李白,字太白,被后人誉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等。
D.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C 【解析】正确划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B 【解析】王维有“诗佛”之称,杜甫有“诗圣”之称。
5.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野望》中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和彷徨心情的诗句是“ , ”。
(2)《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3)《使至塞上》一诗中叙述此行的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的诗句是“ , ”;采用对比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 , ”。
.(1)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2)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3)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4)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 ”;表现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 ”。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的诗句是“ , ”;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 , ”。
(4)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5)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朗诵大赛的准备过程中,你总找不准感觉,语文课代表小文建议你做一些拓展训练,请你完成。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点明主旨。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