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多维初中部初2024级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成果展示卷(原卷)
(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
姓名: 学号: 班级: 得分:__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共42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阙处(quē) 素湍(tuān) 飞漱(shù) 沿溯(shuò) 纤云(qiān)
B.欲颓(tuí ) 藻荇(xìng) 绝巘(yǎn) 缥碧(piǎo) 经纶(lún)
C.轩邈(miǎo) 泠泠(líng) 鸢飞(yuān) 千转(zhuàn) 属引凄异(zhǔ)
D.徙倚(xǐ) 驱犊(dú) 萋萋(qī) 燕然(yān) 戾天(lì)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其间/千二百里 B.自非亭午/夜分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念/无与为乐者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蝉则千转不穷 B.回清倒影 C.窥谷忘反 D.略无阙处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自非亭午夜分 B.故渔者歌曰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山川之美 水陆草木之花 D.相与步于中庭 重于泰山
5.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夕日欲颓(坠落) 鸢飞戾天者(叫)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B.不见曦月(日光,文中指太阳) 从流飘荡(跟、随)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良多趣味(甚,很) 蝉则千转不穷(同“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D.四时俱备(都)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寒冷的树)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6.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清荣峻茂(茂盛) 晓雾将歇(消散) B.欣然起行(出行) 东皋薄暮望(轻微)
C.疏条交映(掩映) 任意东西(向东或向西) D.互相轩邈(向高处伸展) 良多趣味(甚,很)
7.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词语 词义 出处
A 奔 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虽乘奔御风(《三峡》)
B 奇 形容词作名词,奇丽的景色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C 上 名词作状语,向上 负势竞上(《与朱元思书》)
D 步 名词作动词,散步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8.(1分)下列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翻译: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理解:苏轼正想要睡觉,看到月光美好,心中喜悦之情顿生,于是走出门去游乐。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理解:苏轼与张怀民在院中散步,看到月光照耀下水中的藻、荇交错,水边的竹柏掩映,陶醉之情油然而生。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理解:苏轼在夜晚无所事事,只能闲游,因此说自己和张怀民是“闲人”,表达了自己对这种悠闲态度的反思。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水经注》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B.“记”和“书”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汉阳”位于汉水的北面,“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衡阳”则位于衡山的南面。
D.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鬼”之称。
10.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三峡》这篇短文描写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B.《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诗,语言精练生动。
C.《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D.《使至塞上》的颈联描绘了在边塞见到的奇丽壮阔的景象,为“千古壮观”之句。
11.学校举办了“我与经典同行”的朗诵活动。让我们一起品味经典,书写诗文。(每空1份,共12分)
(1)萧关逢候骑, 。(王维《使至塞上》)
(2) ,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3)孤山寺北贾亭西,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烈士暮年, 。(曹操《龟虽寿》)
(5)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6)春冬之时, ,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7)“夕阳西下,登高望远,江水滔滔,故园何在?”读此句,我们不禁会想起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中的“ ? ”。
(8)船行山水之间,山岚缥缈,耳畔有猿啼、鸟鸣,《答谢中书书》中曾这样描绘此景:“ , 。”
(9)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味摩洁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 ,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二、名著阅读(共8分)
12.阅读名著,回答问题(8分)
他部下的军队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中,经受了整整一个严冬的围困和艰难,除了耗牛肉以外没有别的吃,而仍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纯属领导人物的罕见人品。至少我个人是不可能想象蒋介石、白崇禧、宋哲元或者中国任何其他一个国民党将领能够在这样的条件下保全一支军队的,更不能说还能够把在这样的考验结束时真的做到卷土重来,发动一场大进攻,在敌军为了防止它突破而从从容容地构筑了好几个月的防线,打入了一个楔子。
文中的“他”是谁?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还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从《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举一例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理解(共5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9分)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思念故乡的情怀。
B.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昔日的仙人早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对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无疑为黄鹤楼笼罩上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
C.“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在说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鹤一去不返而有所改变。在诗人的笔下,“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与黄鹤楼相伴。
D.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想象黄鹤楼的景物,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作了铺垫。
14.诗人登上黄鹤楼,看到一幅明丽之景。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线句呈现的画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相传李白登临黄鹤楼,看见楼上崔颢题的《黄鹤楼》一诗,连称“绝妙,绝妙!”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简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表达之妙。(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25分)
【甲】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批注一:白云、高山、清澈的流水,让人感受到境界的开阔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批注二: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游斜川并序①(节选) (陶渊明)
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②,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③,鲂④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批注三: )彼南阜⑤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旁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⑥,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⑦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注】①这是诗人陶渊明所写的诗《游斜川》的序文,写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诗人当时年已五十岁。斜川,地名,位置不详。②邻曲:邻居。③曾城:山名,在庐山北。“曾”,同“层”。④鲂(fáng):鱼名。⑤南阜:南山,指庐山。⑥灵山:昆仑山最高处的曾城,又叫层城。⑦疏:有条理地分别记载。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夕日欲颓 (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3)临长流 ( ) (4)有爱嘉名( )
1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自康乐以来 以记其时日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不复乃为嗟叹
C.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有时朝发白帝 D.山川之美 悼吾年之不留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甲】【乙】两文所写之景让人流连忘返。参照批注一,完成批注二、批注三。(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都是写山水风景,【甲】【乙】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两文内容加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凡十九日,抵河南郑州之黄宗店。由店右登石坡,看圣僧池。清泉一涵潭,停碧山半①。山下深涧交叠,涸无滴水。下坡行涧底,随香炉山曲折南行。山形三尖攒立如覆鼎,众山环之,秀色娟娟②媚人。涧底乱石一壑,作紫玉色。两崖石壁宛转,色较缜润③;想清流汪注时,喷珠泄黛④,当更何如也!
(节选自徐霞客《游嵩山日记》)
【注释】①停碧山半:汇聚在半山腰,如碧玉一般。②娟娟:美好的样子。③缜润:细致而润泽。④黛:青黑色的颜料,这里指水波的颜色。
2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略无阙处 卿今者才略 B.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C.山形三尖攒立如覆鼎 逝者如斯夫 D.回清倒影 清泉一涵潭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2)山下深涧交叠,涸无滴水。
23.【甲】文中多处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请举出一例,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甲】【乙】两文都写了山和水,作者在描绘山水美景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维初中部初2024级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成果展示卷(解析卷)
(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
姓名: 学号: 班级: 得分:__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共42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阙处(quē) 素湍(tuān) 飞漱(shù) 沿溯(shuò) 纤云(qiān)
B.欲颓(tuí ) 藻荇(xìng) 绝巘(yǎn) 缥碧(piǎo) 经纶(lún)
C.轩邈(miǎo) 泠泠(líng) 鸢飞(yuān) 千转(zhuàn) 属引凄异(zhǔ)
D.徙倚(xǐ) 驱犊(dú) 萋萋(qī) 燕然(yān) 戾天(lì)
【答案】:A
【解析】A沿溯(sù),纤云(xiān);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其间/千二百里 B.自非亭午/夜分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念/无与为乐者
【答案】:B
【解析】:B,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自非/亭午夜分”。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A.蝉则千转不穷 B.回清倒影 C.窥谷忘反 D.略无阙处
【答案】:B
【解析】A项,“转”同“啭”,鸟鸣,文中指蝉鸣;C项,“反”同“返”,返回;D项,“阙”同“缺”,空隙、缺口。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自非亭午夜分
B.故渔者歌曰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山川之美 水陆草木之花
D.相与步于中庭 重于泰山
【答案】:C
【解析】A.介词,从/连词,如果;B.连词,所以/名词,原来;C.均为助词,的;D.介词,在/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5.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夕日欲颓(坠落) 鸢飞戾天者(叫)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B.不见曦月(日光,文中指太阳) 从流飘荡(跟、随)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良多趣味(甚,很) 蝉则千转不穷(同“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D.四时俱备(都)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寒冷的树)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答案】2.B
【解析】(A.戾:至、到达;C.与:参与。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D.寒树:文中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6.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清荣峻茂(茂盛) 晓雾将歇(消散) B.欣然起行(出行) 东皋薄暮望(轻微)
C.疏条交映(掩映) 任意东西(向东或向西) D.互相轩邈(向高处伸展) 良多趣味(甚,很)
【答案】:B
【解析】B 薄:接近
7.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词语 词义 出处
A 奔 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虽乘奔御风(《三峡》)
B 奇 形容词作名词,奇丽的景色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C 上 名词作状语,向上 负势竞上(《与朱元思书》)
D 步 名词作动词,散步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答案】:C
【解析】C项中的“上”是名词作动词。
8.(1分)下列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翻译: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理解:苏轼正想要睡觉,看到月光美好,心中喜悦之情顿生,于是走出门去游乐。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理解:苏轼与张怀民在院中散步,看到月光照耀下水中的藻、荇交错,水边的竹柏掩映,陶醉之情油然而生。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理解:苏轼在夜晚无所事事,只能闲游,因此说自己和张怀民是“闲人”,表达了自己对这种悠闲态度的反思。
【答案】A
【解析】A 正确
B 错误。例句翻译为: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此句语言空灵剔透,闲淡优美,诗人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别致,描绘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境界,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透露出一种纯美的宁静。“陶醉”错误。
C 错误。例句翻译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都是清闲之人,体现了二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也表达出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以及对壮志难酬之苦闷的自我排遣。“反思”错误。
故答案为:A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水经注》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B.“记”和“书”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汉阳”位于汉水的北面,“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衡阳”则位于衡山的南面。
D.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鬼”之称。
【答案】:D
【解析】D(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之称。)
10.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峡》这篇短文描写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B.《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诗,语言精练生动。
C.《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D.《使至塞上》的颈联描绘了在边塞见到的奇丽壮阔的景象,为“千古壮观”之句。
【答案】:C
【解析】C项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11.学校举办了“我与经典同行”的朗诵活动。让我们一起品味经典,书写诗文。(每空1份,共12分)
(1)萧关逢候骑, 。(王维《使至塞上》)
(2) ,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3)孤山寺北贾亭西,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烈士暮年, 。(曹操《龟虽寿》)
(5)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6)春冬之时, ,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7)“夕阳西下,登高望远,江水滔滔,故园何在?”读此句,我们不禁会想起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中的“ ? ”。
(8)船行山水之间,山岚缥缈,耳畔有猿啼、鸟鸣,《答谢中书书》中曾这样描绘此景:“ , 。”
(9)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味摩洁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 ,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答案】(1)都护在燕然(2)仍怜故乡水(3)水面初平云脚低(4)壮心不已(5)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6)则素湍绿潭(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8)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9)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解析】(1)填下句,“燕然”不要写成“嫣然”;(2)填上句,“怜"不要写成“伶”(3)填下句,“初”的左边是“衤”,不是“礻”;“低”不要写成“底”(4)填下句,“壮”不要写成“状”;“已不要写成“己”;(5)填上句,“富阳”不要写成“富杨”,“桐庐”不要写成“铜炉”;(6)填下句,“素湍”不要写成“素端”;“潭”不要写成“谭”;(7)理解性默写,提示语 夕阳西下,登高望远,江水滔滔,故园何在? “日暮”不要写成“日幕”;“乡关”不要写成“相关”:(8)理解性默写,提示语: 船行山水之间,山岚缥缈,耳畔有猿啼、鸟鸣 ,“晓雾”不要写成“小雾”;“歇”不要写成“揭”;“猿鸟”不要写成“袁鸟”;“鸣”不要写成“呜”
二、名著阅读(共8分)
12.阅读名著,回答问题(8分)
他部下的军队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中,经受了整整一个严冬的围困和艰难,除了耗牛肉以外没有别的吃,而仍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纯属领导人物的罕见人品。至少我个人是不可能想象蒋介石、白崇禧、宋哲元或者中国任何其他一个国民党将领能够在这样的条件下保全一支军队的,更不能说还能够把在这样的考验结束时真的做到卷土重来,发动一场大进攻,在敌军为了防止它突破而从从容容地构筑了好几个月的防线,打入了一个楔子。
文中的“他”是谁?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4分)
“他”还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从《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举一例说明。(4分)
【答案】(1) 朱德;极具个人魅力,鼓舞部下为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二的精神。
(2) 生活简朴,同甘共苦。帮助农民种庄稼,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
三、阅读理解(共5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9分)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思念故乡的情怀。
B.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昔日的仙人早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对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无疑为黄鹤楼笼罩上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
C.“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在说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鹤一去不返而有所改变。在诗人的笔下,“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与黄鹤楼相伴。
D.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想象黄鹤楼的景物,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作了铺垫。
【答案】D
【解析】:“想象黄鹤楼的景物”有误,颈联这两句诗描写的是诗人登黄鹤楼所见之景。
14.诗人登上黄鹤楼,看到一幅明丽之景。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线句呈现的画面。(3分)
【答案】(示例)和煦的阳光照着长江对岸的汉阳原野,树木葱翠繁茂,清晰可见;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绿野如盖。
15.相传李白登临黄鹤楼,看见楼上崔颢题的《黄鹤楼》一诗,连称“绝妙,绝妙!”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简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表达之妙。(3分)
【答案】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25分)
【甲】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批注一:白云、高山、清澈的流水,让人感受到境界的开阔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批注二: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游斜川并序①(节选) (陶渊明)
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②,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③,鲂④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批注三: )彼南阜⑤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旁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⑥,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⑦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注】①这是诗人陶渊明所写的诗《游斜川》的序文,写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诗人当时年已五十岁。斜川,地名,位置不详。②邻曲:邻居。③曾城:山名,在庐山北。“曾”,同“层”。④鲂(fáng):鱼名。⑤南阜:南山,指庐山。⑥灵山:昆仑山最高处的曾城,又叫层城。⑦疏:有条理地分别记载。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夕日欲颓 ( 坠落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
(3)临长流 ( 面对 ) (4)有爱嘉名( 美好 )
1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自康乐以来 以记其时日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不复乃为嗟叹
C.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有时朝发白帝 D.山川之美 悼吾年之不留
【答案】:B
【解析】A项,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B项,再/再;C项,季/时候;D项,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2)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
译文: 岁月流逝不返,使我感到悲伤;美好的年华离我而去不再停留,使我内心哀痛。
19.【甲】【乙】两文所写之景让人流连忘返。参照批注一,完成批注二、批注三。(6分)
批注二: (示例)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子,一年四季都有,让人感受到清爽和勃勃生机。
批注三: 夕阳下,鲂鱼、鲤鱼欢快地跃出水面,鳞光闪闪;水鸥乘着和风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灵动和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赏析。分析批注一可知,批注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句意,第二部分是表达效果。批注二:描写了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子,并强调这些美景一年四季都有。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勃勃生机与清爽可人。批注三句意:夕阳下,鲂鱼、鲤鱼欢快地跃出水面,鳞光闪闪;水鸥乘着和风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游鱼跃出水面,飞鸟上下飞翔,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的勃勃生机与灵动悦人。
20.都是写山水风景,【甲】【乙】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两文内容加以分析。(6分)
相同:都表达了作者对山川美景的赞美、热爱之情。【甲】文把山川景色写得极其秀美,并用“实是欲界之仙都”表达高度赞美,最后还写要像谢灵运一样做山水的知音,将沉醉和热爱充分表达出来。【乙】文作者笔下之景闲静优美、灵动、生机勃勃,并用“有爱嘉名”表达自己的热爱、赞美之情。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自得之情。作者自己能够欣赏自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的山川之美,是能与谢灵运相比肩的,自豪和得意就表现出来了。【乙】文表达了作者的悲伤和哀痛之情。面对闲静优美的斜川美景,作者想到自己年已五十,岁月流逝不返,美好的年华离自己而去,不禁伤感涌上心头。
【参考译文】
【乙】辛酉年正月初五日,天气晴朗和暖,风光景物宁静优美。(我)与两三位邻居,一同游览斜川。面对悠然远逝的流水,眺望曾城山,夕阳下,鲂鱼、鲤鱼欢快地跃出水面,鳞光闪闪;水鸥乘着和风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那南面的庐山久负盛名,不想再为它吟诗作赋。至于曾城山,高耸挺拔,无所依傍,秀丽地独立于平泽之中,遥想那昆仑山最高处的曾城,就更加喜爱眼前这座山的美名。如此欣然面对曾城赏景,尚不足以尽兴,于是即兴赋诗。岁月流逝不返,使我感到悲伤;美好的年华离我而去不再停留,使我内心哀痛。各位游伴分别写下年龄和籍贯,并记下这难忘的一天。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凡十九日,抵河南郑州之黄宗店。由店右登石坡,看圣僧池。清泉一涵潭,停碧山半①。山下深涧交叠,涸无滴水。下坡行涧底,随香炉山曲折南行。山形三尖攒立如覆鼎,众山环之,秀色娟娟②媚人。涧底乱石一壑,作紫玉色。两崖石壁宛转,色较缜润③;想清流汪注时,喷珠泄黛④,当更何如也!
(节选自徐霞客《游嵩山日记》)
【注释】①停碧山半:汇聚在半山腰,如碧玉一般。②娟娟:美好的样子。③缜润:细致而润泽。④黛:青黑色的颜料,这里指水波的颜色。
2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略无阙处 卿今者才略 B.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C.山形三尖攒立如覆鼎 逝者如斯夫 D.回清倒影 清泉一涵潭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2)山下深涧交叠,涸无滴水。
23.【甲】文中多处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请举出一例,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24.【甲】【乙】两文都写了山和水,作者在描绘山水美景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
21.C(A.完全/谋略;B.在/如果;C.好像;D.清波/清澈。)
22.(1)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2)山下深涧纵横交错、高低重叠,(涧中)干涸,没有一滴水。
23.示例1:第一段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写山高岭连、遮天蔽日的特点。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描写山的高峻。
示例2:第二段写夏水能漫上山陵、阻断水路,从正面写出江水暴涨、水势浩大的特点。用船行速度之快从侧面烘托夏水湍急、水流迅疾的特点。
示例3:第三段通过绿色的潭水、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等各种形态的水,正面表现出水清。而水中能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则是从侧面烘托水的清澈。
24.同:都描绘了山水景色的秀美、壮丽,突出了水清的特点。异:两文写景的方式不同。【甲】文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描绘三峡山水景色之美。先总写三峡概貌,突出山高岭连的特点,然后分别写出夏天、春冬之时和秋季各个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象。【乙】文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虚实结合,描绘黄宗店的山水美景。先写圣僧池再写香炉山,一步一景,突出其秀美,最后写自己近观瀑布的想象。
【参考译文】走了十九天,抵达河南开封府郑州的黄宗店。沿黄宗店右边登石坡,观看圣僧池。一潭清澈的泉水,汇聚在半山腰,如碧玉一般。山下深涧纵横交错、高低重叠,(涧中)干涸,没有一滴水。下坡后从涧底走,顺着香炉山曲折地往南行。香炉山的形状是三座挨得很近的尖峰,如同倒置的鼎,众多的峰峦环绕,景色秀丽美好迷人。涧底散乱的石头布满沟壑,显现出紫玉色。两岸的崖壁回环曲折,崖石质地、色感比较细致而润泽;想象清澄的流水从涧中倾泻而过时,水珠喷溅、绿波翻涌,又该是何等的景致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