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唐诗五首 黄鹤楼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唐诗五首 黄鹤楼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3 13:4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唐诗五首
黄 鹤 楼
崔 颢
1.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黄鹤楼
岳阳楼
滕王阁
誉满天下的“江南三大名楼”:
湖北的黄鹤楼
湖南的岳阳楼
江西的滕王阁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美丽的传说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美丽的传说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赏析艺术,品味语言。4想象意境,感情背诵。
学习目标
黄 鹤 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zǎi

读出节奏
再读文本
黄 鹤 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晴日里的原野。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飘飘荡荡的样子。
黄 鹤 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故乡。
〖参考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空飘飘荡荡。
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 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诗人由神话传说写到了现实感受的是那一句?
展现了诗人对世事怎样的感慨?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人登上古楼,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这样空茫的境界不免又使仕途坎坷的诗人产生世事茫然,吊古伤今之情。道出了“人去楼空”,唯有悠悠的白云千载依旧的景象。
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
* 面对历史陈迹,不免浮想联翩,“已乘”和“空余”,“昔人”和“此地”,两相映衬,凝成了古今变化、物是人非的巨大感慨,在诗人心中布上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诗人由神话传说写到了现实感受的是那一句?
展现了诗人对世事怎样的感慨?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人登上古楼,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黄鹤已经飞走了,“一去不复返”诗人似在极目远望,试图追寻黄鹤的踪影,却杳然无得,看到的只有天机漂浮的白云,这些白云,千年来都是这样悠悠闲闲的浮动着。
写出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艺术特色
1.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感情真挚,气势苍莽。
艺术特色
2.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
整首诗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艺术特色
3.气势流畅、前散后整的格律美。
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连用三个“黄鹤”,绝无半点滞碍。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因此,颔联破题,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晴川树木、萋草满洲的眼前景象,又与前联叙述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形成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全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
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与开篇的意境相照应,从而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诗人因景生情,由吊古到怀乡,先感慨而后生愁绪;景象前后三变,先是神异渺茫,接着明丽如画,最后归于朦胧凄迷,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闻和所忆,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思乡之愁。
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这首千古绝唱,崔颢的这首诗在扬名天下的同时,也让世人知道了这座千古名楼。崔颢之前之后,历朝历代还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来到了黄鹤楼,他们也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请同学们去搜集那些和黄鹤楼相关的诗词,并做好积累。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