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2.6 第2课时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第2章 特殊三角形
学习目标
1.理解互余角与直角三角形的关系,理解该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80 )的逻辑关联.
2.应用判定定理解决几何问题,结合平行线、角平分线等条件,能快速判断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新课引入
提问:木匠王师傅需要制作一个直角三角架,但手头只有量角器.他测量了其中两个角分别是30 和60 ,却忘记测量第三个角.他能确定这个三角架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思考1:已知两角,如何求第三个角?
思考2:30 +60 =90 ,剩下的角是多少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通过“两角互余”这一特征,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来求第三个角.
剩下的角是90 .
探究新知
60°
30°
课堂活动:拿出2个相同的直角三角板,将30 和60 的两个角拼在一起,用量角器量一下它们组成的角度是多少?
同学们在作业本上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剪下它的两个锐角拼在一起,再用量角器量一下新角的角度.
学生通过拼接发现:当两角拼成直角时,原三角形第三个角必为直角(因三个角之和为180 ).
学习新知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事实上,根据“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180 ”,当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
互余时,它的第三个角就等于 90 ,所以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典型例题
例1.已知:如图,在△ABC 中,CD 是 AB 边上的中线,CD=AB.
求证:△ABC 是直角三角形.
证明:由 CD 是 AB 边上的中线,可知 AD=BD= AB(三角形中线的定义).
又因为 CD= AB,所以 CD=AD,
所以∠A=∠ACD(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同理,∠B=∠BCD.
因为∠A+∠B+∠ACD+∠BCD=180 (三角形内角和180 ),
所以∠A+∠B=∠ACD+∠BCD= ×180 =90 ,
所以△ABC 是直角三角形(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A
B
C
D
典型例题
例2.如图,在△ABC中,∠ACB=90 ,∠A=28 ,点D在边AB上,
将△ABC沿CD折叠,使得点B落在边AC上的点B'处,
则∠ADB'的度数为________.
34
典型例题
例3.已知:如图,在△ABC中,AD⊥BC于点D,E为AC上一点,且BD=AD,
DF=DC.猜想BF与AC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ADC≌△BDE(SAS),∴∠BFD=∠C,BF=AC.
∵∠BDF=90 ,∴∠CBE+∠BFD=∠CBE+∠C=90 .
∴∠BEC=90 ,∴BF⊥AC.
解:∵BF=AC,BF⊥AC,理由如下:
∵AD⊥BC,∴∠BDF=∠ADC=90 .
又∵在△ADC和△BDF中,
典型例题
(1)解:∵BE⊥DF,
∴∠EGD=90 ,
∴∠1+∠D=90 .
∵∠C=∠1,
∴∠C+∠D=90 ,
∴∠CFD=90 .
例4.如图,点E、F分别在CD、AB上,连BE,CF,DF,BE⊥DF于点G,
∠C=∠1.(1)求∠CFD的度数.
典型例题
(2)证明:∵BE⊥FD,
∴∠DGE=90 ,
∴∠1+∠D=90 .
∵∠2+∠D=90 ,
∴∠1=∠2.
∵∠C=∠1,
∴∠2=∠C,
∴AB∥CD.
例4.如图,点E、F分别在CD、AB上,连BE,CF,DF,BE⊥DF于点G,
∠C=∠1.(2)若∠2+∠D=90 ,求证:AB∥CD.
1.小明同学在学习了“三角形”、“特殊三角形”两堂课后,发现学习内容是
逐步特殊化的过程,于是便整理了如图,那么下列选项不适合填入的是( )
A.两条边相等 B.一个角为直角 C.有一个角45 D.两条直角边相等
巩固练习
C
2.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为边BC上的中线,∠B=32°,则∠CAD的度数为( )
A .58° B . 56° C . 54° D . 62°
巩固练习
A
3.满足下列条件的△ABC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
A.∠A=90 B.∠A∶∠B∶∠C=3∶4∶5
C.∠C=∠A+∠B D.∠A+∠C=90°
巩固练习
B
巩固练习
解:(1)∵∠ACB=90 ,∠1+∠BCD=90 ,
∵∠1=∠B,∴∠B+∠BCD=90 ,
∴△BDC是直角三角形,即CD⊥AB.
∴CD是△ABC的高.
4.如图,△ABC中, ∠ACB=90 , ∠1= ∠B.
(1)试说明CD是△ABC的高.
解:(2)∵∠ACB=∠CDB=90°,
∴.
∵AC=8,BC=6,AB=10,
∴CD.
4.如图,△ABC中,∠ACB=90°,∠1=∠B.
(2)如果AC=8,BC=6,AB=10,求CD的长.
巩固练习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