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藤野先生
鲁迅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902年4月,二十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
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
文体知识
回忆性散文是叙事散文的一种。回忆性散文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叙和描写。
特点:①所写的事件是“我”所经历的,是真实的、典型的;②注重细节描写;③具有双重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即文章中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的感受。
读读写写
挟 樱花 绯红 宛如 掌故 落第 畸形
不逊 匿名 诘责 托辞 呜呼 凄然 教诲
油光可鉴 杳无消息 抑扬顿挫 正人君子
深恶痛疾
xié
yīnɡ
fēi
wǎn
jī
xùn
qī
jiàn
cuò
huì
zhǎng
dì
nì
jié
cí
wū
wù
yǎo
绯红:
标致:
掌故:
畸形:
不逊:
匿名:
诘责:
凄然:
油光可鉴:
杳无消息: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鲜红。
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不正常的形状,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傲慢无礼。逊,谦逊。
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质问并责备。
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课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形容对某人某事极为厌恶,痛恨。恶,厌恶。疾,憎恨。
整体感知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藤野严九郎,日本医生,曾任仙台医专教授。仙台医专升格为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之时,藤野严九郎因未留洋而不予续聘,后回到故乡成为一名普通的乡村医师。
鲁迅为何放弃学医的梦想?一名普通的日本教师又为何让鲁迅铭记终生?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期间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一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P30一
离开东京之缘由(1-3)
去仙台途中的见闻(4)
仙台求学受优待(5)
初识藤野先生(6-10)
添改讲义(11-15)
纠正解剖图(16-19)
关心解剖实习(20-22)
了解女人裹脚(23)
匿名信事件(24-28)
看电影事件(29-31)
告别先生(32-35)
一 在东京
二 在仙台
三 离开仙台后
问题探究
第一部分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态情绪?与藤野先生有何关系?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表露出对东京的失望之情;引出下文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细节描写,揭示“清国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花下”表现“清国留学生”的轻薄、浮华
“成群结队”说明这是普遍的行为
“实在标致极了”
反语,讽刺其丑态。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不思进取的反感。
“咚咚咚”形象烘托出喧闹、浮华的气氛
“精通时事”是反语,凸显其不务正业、腐朽堕落
所见所闻
清国留学生赏樱花
所 感 ——
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并为下文去仙台学医遇见藤野先生做铺垫。
留学生会馆学跳舞
从东京到仙台一路上经过许多地方,作者为何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印象特别深刻?
“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
“水户”则是反清志士客死的地方。
爱国之情
学医动机
在仙台作者对所受到的优待持怎样的态度?本段与藤野先生有何关系?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以诙谐的口气猜测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表现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医专职员对作者的优待,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陪衬。
在仙台,“我”和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找出初识藤野先生时“我”对他的印象,填写下列表格。
姓名 年龄 职业
外貌 动作 声调 衣着 藤野严九郎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将书放在讲台上
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
衣着“模糊”,冬天穿旧外套
30
解剖学教授
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位 的学者形象。
治学严谨、生活简朴、不拘小节
白描: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手法。
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个典型事件,它们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添改讲义
添改讲义的速度之快
递进关系,强调先生的认真细致
时间之长,表现先生认真负责的态度
吃惊
先生亲自为“我”改讲义
不安
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
感激
先生对“我”的热情关心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纠正解剖图
要求严格
循循善诱,既尊重学生,也尊重科学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关心解剖实习
一直关心“我”的学习,对“我”的担忧和关心,充分表现了他的热情诚恳和高度责任感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了解女人裹脚
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藤野先生作为学者有求实精神,作为教师认真负责且对学生要求严格、关心诚恳,“我”很感激他,“我”应该留在仙台继续学医,可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学医的志向呢?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爱国之情
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我的意见”指 。
“变化”指 。
“变化”的原因是:
学医救国
弃医从文
认识到医学不能救国,更重要的是改变国民的精神,而改变精神首先是靠文艺。
一个有志青年的人生选择,往往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把个人的人生与民族的前途、国家的未来结合起来考虑。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与藤野先生有何关系?
“匿名信事件”中虽然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但是通过日本学生会干事的言行反衬出了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藤野先生作为教师,对“弱国”的学生没有歧视和偏见,而是表现出热情和关心,他是正直善良的、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他的高尚品质难能可贵。 而“看电影事件”激发了“我”对祖国的忧思,是“我”决心放弃学医并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鲁迅向藤野先生辞行,藤野先生神情悲哀,欲言又止,怎样理解他的欲言又止?
藤野先生深知自己无法替中国学生决定人生道路,避免以师长权威干涉其救国理想。他从日常交流中洞察到鲁迅的忧国情怀,明白挽留是对其精神追求的否定,故以沉默表达支持。另外,藤野先生自身严谨治学的态度与鲁迅唤醒国民的理想本质相通,无声的尊重比言语更显人格高度。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的所作所为似乎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鲁迅却说在他眼里是 “伟大”的。这是否有些夸大其词呢?
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我”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课文最后一段写作者以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的照片
3.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爱国之情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表现作者在严酷的国内政治环境中,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和继续战斗的决心。
定格了作者蔑视“正人君子”们的经典形象。
写法探究
双线结构
明线:
暗线: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作者的爱国情感
全篇的基本内容是记叙作者与藤野先生的师生情谊,赞颂藤野先生的崇高品德,贯穿全篇的内在线索是爱国主义——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藤野先生对这种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尊重。二者是明与暗、外在与内在的关系。
人物刻画方法
方法一:典型事例,以事写人
方法二:白描手法,细致刻画
方法三:侧面烘托,对比反衬
方法四:语言描写,真情流露
拓展延伸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严九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