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仍然乐观、旷达,他的《记承天寺夜游》写的月夜游寺正是他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苏轼号东坡居士,很多人或许并不知晓东坡这个别号的由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初到黄州,苏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府要来了已经荒芜了的五十亩军营旧地给他种。营地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雪堂,题之曰“东坡雪堂”,作《雪堂记》。
苏东坡名号的由来
为什么他要取号为东坡居士呢?因为他很仰慕唐朝的诗人白居易,而当年,白居易贬谪四川忠州时,也曾在其地的东坡种植花木,并写下了不少闲适诗,《步东坡》为其中一首:“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苏轼仰慕白居易,故自号曰“东坡居士”。“苏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思考
于是,就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高兴、愉快的样子
门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卧,睡
共同,一起
徒步徐行
庭院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清澈透明
交叉错杂
原来是,连词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连词,只是,不过
而已,罢了
赏析“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答案】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无情的景物也被赋予了人的情感。
联系背景说说苏轼为何要夜游?
【答案】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
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
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作者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写月色?写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答案】运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清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为什么?
(a.丛中蛙鸣不断。B.村中狗吠鸡鸣。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文中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悟“闲”理
文中“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
2.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1.“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1.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2.“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3.①“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4.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释三家的影响,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转化为审美的机缘。
参“闲”情
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1.欲睡月入起行 心情:兴奋喜悦
2.念无与为乐 心情:有点遗憾
3.遂 心情: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4.寻 心情:有急切访友之情
5.亦未寝 心情: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6.相与步于中庭 心情: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7.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心情:壮志未酬的苦闷、达观的处世态度
文中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心有灵犀。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1.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
2.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
3.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
4.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写作特色
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3.语言凝练。
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月色入户
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四季;今义:时间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古义:坠落;今义:萎靡
古义:门; 今义:指人家
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
6.盖竹柏影也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大概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古义:语气词,“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将要
想要
从
在
如果
欣赏,领悟
一起
欲:夕日欲颓
欲穷其林
自:自康乐以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一词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