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与朱元思书
吴 均
第三单元第十三课
1.语言运用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句,把握文章大意。
2.思维能力
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学习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3.审美鉴赏
品味“奇山异水”,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4.文化自信
感受富春江的旖旎风光,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美丽的富春江
富春江,全长110公里,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富有神奇的魅力,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元代的李桓曰“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与朱元思书》,跟着吴均一起游览富春江。
人物简介
(1)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后隐居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便常以书信的形式向他咨询朝廷大事,故有“山中宰相”之称。有《陶隐居集》。
(2)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掌朝廷机密文书),故被称为“谢中书”。
背景链接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和美学价值,吸引了众多读者,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齐
北魏
柔然
土谷浑
南北朝时期,神州大地
群雄割据,生灵涂炭
文人在书信中描绘山水,寄托情思
不少文人远遁山林,寄情山水
本文就是其中名篇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可以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可以勉励后辈,如诸葛亮的《诫子书》。由此,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本文属于小品文。
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
骈 文
骈文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其常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故又称四六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
知识链接
吴均体
南朝梁吴均善为文、工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他的作品“清拔有古气”,被称为“吴均体”。“吴均体”的“古气”,是对齐梁文风的一种变化,是对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文学的一种回应。其辞笔工丽而不拘忌、简淡而清新,江南山水的清秀之美在他笔下得到传神写照。代表作品有《与朱元思书》等。
歇 颓 沉鳞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自由朗读,读通读顺,读准字音。
xiē
tuí
lín
yù
2.读出停顿,初步领悟文体特征。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句式特征】
本文带有骈文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兼用散句,参差错落,
于整齐中富有变化。
3.教师范读/录音朗读。
4.声情并茂地读,读出个中情意。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相同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
全,都
任凭
表示约数
绝妙的
到
疏通文意
向东,向西
跟,随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江水都是浅青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一望到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流水比箭还快,汹涌的巨浪像飞奔的马。
浅青色
急流的水
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飞奔的马
向上
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茂密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群山互相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轩,高。邈,远。这里均作动词用。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
泉水冲击山石,发出清越的声音;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冲击,撞击
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同“啭”,鸟鸣,
这里指蝉鸣
断绝
和谐动听。
穷尽
美丽的鸟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也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交错遮蔽,(挡住了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仍显得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至,到达
平息
同“返”,返回
在上面
筹划、治理
互相掩映
文章的3个自然段分别写什么?这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1.总说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
2.描写异水。
3.描写奇山。
总
分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思考本文的总体结构。
本文是按照“总—分”的结构来写的。先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来进行概览性的总写,接着分写山、水之奇异: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
分析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文描绘了山川之美,读过此文,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 之美,你看, ”的句式进行描绘。
示例: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视,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流动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预设:
(1)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这一派绚烂多彩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呈现出勃勃生机。
(2)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清晨白雾缭绕,猿啼鸟鸣,一派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下,沉鱼出水,画出一道亮丽银圈。晨昏之景各不相同,给人以美的享受。
“乱”和“竞”字有何表达效果?
“乱”有“混杂”的意思。想象一下:早晨太阳升起来,沿江而下,只听到两岸猿和鸟的叫声东一声、西一声,远一声、近一声,此起彼伏,显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竞”,传神地写出了水中游鱼竞相跃出水面的样子,描绘了一幅夕阳将沉、潜游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奇丽景致,使文章鲜活动人,生动可感。
(3)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静立,江水奔流;绿木挺拔,光影斑驳;雾气沉沉,猿鸟欢鸣;红日缓落,游鱼腾跃。静与动的奏鸣,交织出一曲山水赞歌。
品
析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仰观、俯视
①山水相映之美
视觉
②色彩搭配之美
③晨昏变幻之美
④动静相衬之美
听觉
视觉
1.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2.词类活用
文言现象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1)名词作动词
五色交辉 辉:__________
(2)形容词作名词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奇:__________
辉映
奇丽景色
欲
夕日欲颓( )
实是欲界之仙都(名词,欲望、欲念)
自
自康乐以来(介词,从)
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如果)
3.一词多义
副词,将要
内容主旨:
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生动地描绘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秀美的山水风景,抒发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