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使至塞上
王维
新知导入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摩诘是谁呢?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边塞诗代表诗人。人称“诗佛”,因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王摩诘文集》等。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诗和画被苏轼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背景链接
本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
当时,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唐军在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的率领下,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受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这次出塞也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的一种方式。
这首诗即是在这次出塞途中所作,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边塞诗
知识链接
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种独特的题材,它以描绘边疆的自然风光、军旅生活和战争场景为核心内容。这种诗歌体裁通常表现出宽广的意象和激昂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边疆的关注以及对将士们艰苦生活的同情。
边塞诗在唐代达到了创作的高峰,当时的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等,通过他们的作品,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边疆风貌,也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这些诗篇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沉的情感,成为中华文化中不朽的篇章,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激发着人们的爱国情感。
诵读感知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五言律诗
péng
sài
yān
jì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诗意。
朝庭的使臣轻车从简,将到边关慰问,行走到居延这个地方。你看,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秋天归来的大雁飞入这北方的天空。广袤的沙漠上,烽火台上燃起的那道孤烟冲天而起,在蜿蜒曲折的黄河的映衬下,落日变得更红更圆。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他们报告说都护在前线大破敌军。
小组诵读,整体感知
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归纳概括四联诗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出使边塞(叙事)
写景(抒情)
塞外风光(绘景)
战事繁忙(叙事)
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归纳概括四联诗意。
记叙
描写、抒情
描写、
记叙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属国过居延——描写行程的遥远
首联写出了什么
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
(暗示被排挤,微露出失意情绪,孤独苦闷。)
问边-----目的——前往边境慰问战士。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比喻。以“蓬” “雁”自比,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
路途遥远
颈联被誉为千古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简要赏析。
1.“大”字在“大漠”中不仅描绘了沙漠的辽阔无垠,也传达出了一种苍凉和孤寂的感觉。
2.“孤”字在“孤烟”中,突显了边塞的荒凉和人迹罕至。
3.“直”字,表现了烟的劲拔和坚毅之美,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4.“长”字形容河流,与广阔的沙漠形成对比,使得河流显得更加细长,横贯其间,增添了景色的深远感。
5.“圆”字给人以温暖和苍茫的感觉。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颈联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国学大师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独绝”又体现在哪里?(提示:从诗句意思,描绘画面,炼字,修辞,表现手法,蕴含感情等角度进行赏析)
首先,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不多,但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状,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上,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
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尾联叙事:战事繁忙
主题思想
《使至塞上》这首诗的主旨在于描绘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旅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和悲伤之情。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诗人的情感得到了熏陶和净化,最终升华为一种慷慨悲壮的情怀,显露出一种豁达的心胸。
写作特色
叙事写景相结合,描写了大漠的雄奇壮丽的风光,画面具有层次感、线条美,同时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失意淡泊、孤寂飘零,意味隽永。
叙事
抒情
激愤抑郁
绘景
赞叹风光
叙事
感慨赞美
情由事发
苦闷孤独
景由事终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请大胆想象,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句所表现得画面内容。
阅读下面的诗,比较它与《使至塞上》的异同。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王维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收获平台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