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一着惊海天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时光不语,于记忆深处juān刻苦难辉煌;梦想无垠,在天地之间绘就万千气象。
今天的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行而不辍,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此时,或许你正忙碌于田间地头,奋斗在厂矿车间;或许你正穿suō 于城乡街道,流连于名山大川……无论身处何地,相隔多远,中华儿女都在为着同一种情愫激荡共鸣,为着同一个主题振奋不已,为着同一个时刻翘首以盼。
1、请选出片首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 )
A. 不辍(chuō) B. 飞跃(yuè)
C. 忙碌(lù) D. 振奋(fèn)
2、请根据片首语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 juān( )刻 ②穿suō(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
B.洪水来了,在这千钧一发、迫不及待之际,他挺身而出冲在最前面。
C.他总是担心同伴因路太远不能及时赶来,真是杞人忧天。
D.“工匠精神”要求我们,把追求极致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贯穿于工作的始终。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电影《流浪地球》以其盛大的场景、震撼人心的故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B. 为方便市民出行,德州市公交公司自5月27日起,增加了公交109路运营车辆,缩短了运营间隔时间。
C. 在2019年苏迪曼杯锦标赛上,中国队和日本队进行了争夺冠亚军的决赛,最终中国队成功捧杯。
D. 仔细观察多彩生活,广泛阅读文学名著,适时记录生活点滴,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为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潘建伟团队居功至伟。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B.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C.近年来,因在马路上行走时使用手机而引发安全的事故屡屡曝光,“手机依赖”到底是不良习惯?还是危险的“炸弹”?这让人们不得不开始质疑。
D.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千年书院经时间打磨,其永恒的智慧值得现代人铭记与发展。我们应 , , , , 。
①让书院在新时代中展现出时代风采和永久魅力
②守住书院根脉
③古为今用,去芜存菁
④呵护书院历史
⑤激活书院文化
A.①④⑤②③ B.②①④⑤③ C.②④⑤③① D.①③④⑤②
7.填空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可以用________、议论、 ________ 、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来写人记事。常见的有________ 通讯和 ________通讯。
8.下面是第二集《传承》的背景图,请你说说选择这幅图片作为背景的原因。
9.下面两幅图均反映了《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事件,请写出事件名称。
图一:______________ 图二: 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1-4段,回答问题。
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作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难题。在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课文的标题《一着惊海天》有何妙处?
第1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3-4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从新闻语言客观准确的角度,简要分析下面这段话。
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故宫博物院,网络预约,放票即空;陕西历史博物馆,预约门票日均点击量超过60万;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一个多月内吸引观众逾40万人次……这些都是当下“博物馆热”最真实的写照。博物馆热,与其说是一种文旅现象,不如说是一场文化寻根活动。“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一件件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一个个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一段段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是架起过去、连接当下、展望未来的文化桥梁。在这里,讲解员述说历史典故,培厚文化土层;在这里,人们可以触摸传统文脉,涵养文化自信。“到博物馆去”,不再停留于简单的口号,而成为人们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自觉追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由衷认同。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8月11日,有删改)
材料二:
2023年,某短视频平台上的博物馆相关视频播放量为513. 4亿次,相当于全国博物馆一年接待观众人次的66倍;相关视频累计时长达24万小时,一个人如果想在该平台看完所有博物馆相关内容需要27年。
(有删改)
材料三:
在如今的博物馆里,越来越多有料、有趣、有用的知识被呈现。不同群体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在河南博物院里,观众除了可以在展厅观看新石器时期的骨笛和春秋时期的楚国青铜编钟,还可以走进音乐厅,直观地、沉浸式地感受古代乐器发出的声音和魅力。从展览中汲取更多感悟,与文物进行一场“走心”的深度对话,可以说,历史与现实交融的“博物馆热”,正在让更多人的心灵得到润泽,让文化自信得以增强。
在科学技术赋能博物馆的当下,博物馆也在探索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等新型文旅服务,广泛运用数字化技术,创新博物馆叙事方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流动的文化)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打破传统模式,将声、光、电、影与实物结合,让文物和历史“活”起来。用好、用足技术优势,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才能让博物馆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文化空间,让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博物馆里,厚重的云梦秦简、恢宏的千里江山图、古雅的贾湖骨笛,中华文明传承不息;博物馆外,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历久弥新的文化元素,传统文化枝繁叶茂。把博物馆做好做大,才能守护好文化根脉、记录好文明进程,我们才能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选自“中国江苏网”2023年8月5日,有删改)
材料四:
由“网红”变“长红”,化“流量”为“留量”。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停留于一时的升温,更要寄望于持久地“保温”。文物藏品是博物馆长久发展的根基所在。不同主题的博物馆,对应着各具特色的收藏、研究与展示方式。坚持保护第一,加强文物管理,合理开发利用,积极推动博物馆与教育、科技等领域跨界融合,打造与自身相适应的“博物馆+”,助推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的构建。
想要实现博物馆业高质量发展,既要做好大博物馆,更要激活小博物馆。除了众所周知的大馆,我国还有不少各具特色的小博物馆“养在深闺人未识”。浩如烟海的典籍珍宝,亟待拂去历史的尘土。清晰发展方向,盘活自身资源,讲好文化故事,才能让这些小众博物馆绽放光彩,走进更多观众的视野。
在编钟编磬上,聆听往昔的古乐回响;在垂花檐柱间,循迹过去的动人故事;在精美砖雕里,品读历史的浩瀚风烟……神州大地上俯拾皆是的文物资源,孕育了博物馆的繁盛,点燃了博物馆热,也将文化的灯火拨得更亮。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8月11日,有删改)
14. 如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到博物馆去”?请阅读四则材料,简要回答。
15. 根据材料四,简要概括让博物馆持久“保温”的基本措施。
16.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在网上预约博物馆的门票时,出现了“放票即空”的现象,这是“博物馆热”最真实的写照之一。
B. 某短视频平台上有关“博物馆”的视频相当丰富,累计时长达24 万小时,足够全国人民看27 年。
C. 在全国各地的大小博物馆里,我们都可以看到新石器时期的文物,还可以进行沉浸式体验。
D. 只要清晰发展方向,盘活自身资源,讲好文化故事,就能让各具特色的小众博物馆绽放光彩。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嫦娥六号发射任务侧记
《解放军报》记者 范恩达 王凌硕 通讯员 徐斌如
1 古时月,遥望千年;破苍穹,今朝梦圆。
2 从敦煌的飞天壁画,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38 万多千米外的那一轮明月是中华民族千年来魂牵梦绕的所在。
3 今天,中国“探月新母港”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背靠海天,托举“嫦娥”奔向月宫,再次开启月球探索之旅。
4 这一刻,熊熊烈焰连接起古今梦想——古人千年前浪漫旖旎的想象、中国航天人数十年脚踏实地的奋斗与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探月梦想,连成一线。
5 自2004年立项至今,中国探月工程已经走过二十多载。
6 此次,嫦娥六号探测器将前往更加神秘、古老的月球背面,开展地貌探测等工作,并将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月壤采样带回。
7 5 月3 日,嫦娥六号任务发射“零日”凌晨,海湾映着月光,发射场内一片宁静,只有那群蓝色身影仍在为火箭升空作着最后准备。
8 早晨7 时许,液氧被注入沐浴晨光的火箭。4小时后,源源不断的液氢进入火箭芯一级发动机,控制间屏幕上液位信号灯次第亮起……
9 “各号注意,30 分钟准备!”
10 伴随着本次“01”指挥员廖国瑞洪亮的口令,发射场内各系统各平台工作人员迅速行动。
11 文昌,月亮湾内,椰风海韵,意境非凡。如今,探月接力棒交至文昌航天发射场。
12 “各号注意,1 分钟准备!”“01”指挥员的口令再次响起。
13 此时,观礼台上,白发苍苍的航天专家、手捧鲜花的少先队员、挥舞国旗的各界群众……所有人屏息凝神,热切的目光聚焦在乳白色火箭箭身“中国探月”
4 个蓝色大字上。
14 “5、4、3、2、1,点火!”烈焰喷腾,观礼人群的欢呼声融进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
15 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托举着嫦娥六号腾空而起,长长的尾焰犹如嫦娥绚丽舞动的裙摆……
16 “我宣布,嫦娥六号任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喜讯传来,整个指控大厅掌声雷动。这一刻,中国航天人为航天事业奋斗的赤诚之心,仿佛也随着火箭直贯苍穹……
17 嫦娥六号将经过长途跋涉抵达“月宫”,在月背工作后携月壤而归。
18 嫦娥六号,我们期待你凯旋!
(选自《解放军报》,有改动)
17、小典想给本文取一个形象且醒目的标题,下面是他拟定的两个标题,你觉得哪个更恰当?请说明理由。
A. 月球上的嫦娥之路 B. “嫦娥”再度赴蟾宫
小丽对本文中的句子进行了摘录,并分析了其中蕴含的情感,请你参照小丽的文摘卡一的批注,为文摘卡二的句子也写一条批注。
文摘卡一 所有人屏息凝神,热切的目光聚焦在乳白色火箭箭身“中国探月”4 个蓝色大字上。 批注:这句话描绘了人们观看火箭发射时的神态,蕴含着人们对中国探月工程以及嫦娥六号发射任务的期待和对航天事业的热爱等深厚情感。 文摘卡二 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托举着嫦娥六号腾空而起,长长的尾焰犹如嫦娥绚丽舞动的裙摆……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假如你是现场的一个航天爱好者,获得了一次现场采访的机会。你想采访谁?请写出你的采访对象和采访目的,并设计两个采访问题。
采访对象 (1)
采访目的 (2)
采访问题 (3)
(4)
读了本文后,小马不禁感慨,航天精神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藏,值得我们传承并弘扬。从嫦娥六号的发射过程来看,你认为航天人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弘扬?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A 2.镌 梭 3.B 4.C 5.A 6.C 7.描写 抒情 人物 事件 8.示例: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是汉字的源头,代表祖国的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以这幅图片为背景,能表现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表达我们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与歌颂之情。
9.飞夺泸定桥 红军过草地
10.“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一着”与“惊海天”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强烈的画面感,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1、交代了环境特点,展现了舰母、海洋、风浪构成的壮美画卷,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做铺垫。
12.①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强军的梦想,而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②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做铺垫。
13、①列举数据,“80%”“1000多架”“700多名”这些数据准确客观地介绍舰载机着舰过程危险之大。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限定时间范围,“绝大部分事故”限定事故发生的频率。这些语言有分寸,准确客观。
14、①人们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自觉追求,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由衷认同;②短视频平台的推送与宣传;③科学技术赋能博物馆,能更好地满足公众文化需求;④博物馆立足文物藏品,打造可持续发展品牌。
15.坚持保护第一,加强文物管理;合理开发利用,积极推动博物馆与教育、科技等领域跨界融合,打造与自身相适应的“博物馆+”;助推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的构建;既要做好大博物馆,更要激活小博物馆。
16.A
17、示例:我认为B 项标题更恰当。文章主要描述了嫦娥六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发射过程。A 项标题侧重于月球上的情况,但文章的重点在于发射过程,因此A 项标题不恰当。B 项标题中,“嫦娥”直接对应了文中的嫦娥六号探测器,且“蟾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来指代月球,“再度赴蟾宫”形象地描绘了嫦娥六号探测器前往月球这一事件,因此用B 项标题更恰当。
18.示例:这句话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1 分)展现了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托举着嫦娥六号腾空而起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期待、自豪以及赞美之情。
19.(1)示例:指挥员廖国瑞 (2)了解嫦娥六号发射的难忘瞬间和本次发射对中国探月工程发展的重要性 (3)指挥员叔叔,您好!嫦娥六号发射过程中,有哪个瞬间令您难忘?
(4)请问嫦娥六号的发射对于中国探月工程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20.①科学严谨的精神。发射准备的时间非常精确,每一个环节都有条不紊、严谨有序。②团结协作的精神。伴随着“01”指挥员的口令,发射场内各系统各平台工作人员迅速行动。③坚持不懈的精神。自2004 年立项至今,中国探月工程已经走过二十多载,探索脚步从未停止。④勇于探索的精神。嫦娥六号奔向“月宫”,开启探索月球背面之旅。⑤赤诚奉献的精神。中国航天人为航天事业奋斗的赤诚之心,仿佛随着火箭直贯苍穹。⑥脚踏实地的精神。中国航天人数十年脚踏实地的奋斗让探月梦想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