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7 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15:08:13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
新课导入
早上匆匆吃完早餐赶往学校,课堂上跟着老师的思路思考问题,课间和同学分享有趣的小事,放学后或许还要完成作业、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这些重复又平凡的日常里,你们有没有在某个瞬间,悄悄想过 —— 我们这样认真地过每一天,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喜欢的事物,为了在意的人,还是有其他更特别的理由?其实不只是我们,从古至今,很多人都曾追问过 “我为什么而活着” 这个问题。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作者伯特兰 罗素,就是其中一位。他活了 98 岁,一生经历过战争的动荡、身体的病痛,却始终没有停下对 “活着的意义” 的寻找。作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用一生的时间思考、沉淀,最终把自己找到的答案写进了《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里。或许你们会好奇:罗素找到的 “活着的意义”,和我们心里悄悄想的那些理由一样吗?他又为什么说,哪怕有些追求会带来痛苦,也依然值得坚持?接下来,就让我们翻开课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去倾听罗素用一生思考给出的回答。
同学们,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有固定的节奏
影视资料
素养目标
感受罗素对理想的执着、对人类的关怀,体会其崇高的精神境界与人文情怀;
培养对 “知识、爱、责任” 的敬畏之心,理解 “个人价值与人类命运相连” 的深刻意义。
识别并分析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与抒情方式,体会议论与抒情结合的表达效果。
了解作者罗素的生平(英国哲学家、数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写作背景,为理解文章主旨奠定基础;
通过 “默读圈点 — 跳读梳理 — 精读品析” 的阅读步骤,自主梳理文章结构,提升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积累并掌握文中 “炽热、濒临、遏制、飓风、俯瞰” 等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含义,能在口头表达与书面写作中正确运用;
理清文章思路,能准确概括罗素 “活着的三个理由”(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及其内涵;
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以他命名的“罗素悖论”,曾对20世纪的数学基础发生过重大影响。除哲学、数学、文学外,他的著述还涉及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因而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主要著作有《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论教育》等。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作家。
背景资料
晚年致力于禁核运动,并为此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逝世的当天,他还在为阿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自传》的序言,真实地展示了罗素一贯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怀。
罗素反对侵略战争,追求世界和平,曾因反战而两次入狱。
生字词
遏制( ) 濒临( ) 深渊( )
星辰( ) 飓风( ) 肆意( )
俯瞰( ) 云霄( ) 呼号( )
è
bīn
yuān


kàn
chén
xiāo
háo
以义辨形
与眼睛相关,故为“目”旁。
濒:意为“紧靠(水边),临近”,读bīn。频:意为“多次,频率”,读pín。
多音字
( )呼号
( )号召

háo
hào
【串句记忆法】这次商场拆建真是折(zhē)腾人,害得他只好把剩下的商品打折(zhé)折(shé)本出售了。
表示“拖长声音大声叫唤,大声哭”的意思时,读háo。
形近字
遏( )
谒( )
遏制
拜谒
è

【形旁辨字法】在家(宀)过元宵(xiāo),有雨( )云霄(xiāo)落。
词语解释
遏制:制止,控制。
濒临:紧接,临近。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形容水、洞穴等很深。
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
遏制:侧重于“制”,强调用强力压制住,使不发作。对象多是自己的某种情绪,或某种力量等。
遏止:侧重于“止”,强调用强力使停止。对象多是来势凶猛而突然的重大事情,如战争、暴动、潮流等。
濒临:侧重指某种状况就要出现,接近某个界限,如“濒临灭绝”。
临近:侧重从时间的角度表述事情即将发生,如“临近年底”。
也比喻道理深奥或人的心机等难以捉摸。
第二部分(2—4)
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一部分(1)
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
第三部分(5)
总结人生态度,重申活着的价值。



课文分层
说说作者
为什么活着
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作者一生的追求是什么?
作者的三大追求 (我为什么而活)
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有哪些
爱情可以带来狂喜;
爱情可以解除孤寂;
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作者寻求哪些知识?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
了解人类的心灵(人)
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罗素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同情饥饿中的孩子;
同情被压迫被折磨者;
同情无助的老人;
同情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你认为爱情的真谛是什么 用世上广为流传的美好爱情故事加以佐证。
例如:梁祝跨越世俗的爱情,牛郎织女的人神之恋,泰坦尼克号的生死之恋,周恩来邓颖超的志同道合之恋……
如何理解“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这句话
作者寻求爱情,实际上就是在寻求美好的仙境,寻求仙境中的美——对爱情的渴望,实质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探寻。
作者追求知识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这些知识分哪几个类
结果如何
一是可以了解人类心灵;
二是可以知道星辰为什么发光;
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人类、自然和社会。
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02
03

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
支配着罗素一生的三大追求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却总把我带回尘世。”
作者用含蓄的、充满理性的话语表明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追求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的良知。
支配着罗素一生的三大追求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他追求爱情,是因为爱情使他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他追求知识,是为了把自己拥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救民于苦难之中。三种感情是始终围绕着“对人类的关爱”这一中心的。
写作特色
议论与抒情交融,让抽象哲思有温度
文本打破纯议论的枯燥感,将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这三大人生支柱,用抒情化语言包裹。如开篇 “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以 “激情” 定调,既点明议论核心,又注入情感浓度;描述人类苦难时,“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老人” 等具象场景,更是用抒情式细节替代抽象说理,让 “为减轻苦难而活” 的观点不再空洞,而是能引发初中生的情感共鸣。
总分总结构清晰,让人生思考有逻辑
文本遵循 “提出核心 — 分层阐释 — 回归主旨” 的严谨结构,符合八年级学生对议论文逻辑的认知需求。开头直接抛出 “三种激情支配一生” 的总观点,中间部分分别对 “爱情”“知识”“同情” 展开论述:先讲爱情带来的狂喜与解脱,再谈知识对自然、人类的探索,最后转向对苦难的共情,每层论述都紧扣 “为什么而活” 的主题;结尾则以 “这三种激情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 呼应开篇,既强化了观点,又让整体思路清晰可循,帮助学生理解 “人生追求需有核心方向” 的思考逻辑。
比喻与具象化并用,让深刻主题接地气
为避免 “人生意义” 这类主题的晦涩,文本大量运用初中生易理解的表达技巧。比如用 “飓风” 比喻三种激情的力量,用 “苦海” 形容人生的困境,将抽象的情感与人生状态转化为可感知的自然意象;同时,在阐释 “知识” 时,不空谈理论,而是具体提到 “了解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用贴近学生认知的 “自然探索”“数学思想” 等具象内容,降低对 “为知识而活” 的理解门槛,让深刻的人生主题变得 “看得见、摸得着”。
本文作者通过写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即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人格。深刻地阐述了“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表达了自己对爱情和知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的悲悯情怀,彰显了作者崇高而博大的胸怀。
课堂总结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 “遏制(è)、濒临(bīn)、飓风(jù)、俯瞰(kàn)” 等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含义,能正确运用 “深不可测、无能为力” 等词语造句。
了解罗素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的身份及反战、禁核的背景,为理解主旨奠定基础。
2、理清 “总 — 分 — 总” 的文章结构,准确概括罗素 “活着的三个理由” 及其内涵。
【过程与方法】
通过 “默读圈点 — 跳读梳理 — 精读品析” 的阅读步骤,提升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与抒情方式,体会议论与抒情结合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罗素对理想的执着、对人类的关怀,体会其崇高的精神境界与人文情怀。
培养对 “知识、爱、责任” 的敬畏之心,理解 “个人价值与人类命运相连” 的深刻意义,思考自身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梳理罗素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三大人生追求,分析每个追求的具体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三大追求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情是动力,爱情与知识是途径,核心是对人类的关爱”),体会罗素 “以个体追求承载人类命运” 的博大胸怀。
【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感受文本抒情化语言的温度。
问题引导法:以 “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知识追求分哪几类?” 等问题为线索,层层深入剖析文本。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 “三大追求的联系”“写作特色” 等难点问题,激发思维碰撞。
情境教学法:结合罗素反战、关注苦难的背景资料,创设情感共鸣情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识罗素 —— 梳理人生追求
环节 1:新课导入(5 分钟)
提问引导:“同学们,我们每天重复着‘早餐 — 上课 — 作业’的日常,有没有一瞬间想过:我们认真过每一天,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喜欢的事物,还是在意的人?”
过渡:“不仅我们,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曾追问这个问题。今天要认识的伯特兰 罗素,用 98 年的人生找到了答案,写进了《我为什么而活着》。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思考。”
环节 2:作者与背景认知(8 分钟)
自主阅读:分发 “罗素生平卡片”(含课件中 “1950 年诺贝尔文学奖、‘罗素悖论’、反战入狱、晚年禁核运动” 等关键信息),学生用 3 分钟提炼核心身份。
教师补充:结合课件中 “逝世当天仍忧心阿以战争” 的细节,强调:“罗素的‘活着’从不只关乎自己,而是始终连着人类的命运 —— 这一点会成为我们理解文章的关键。”
环节 3:生字词积累(10 分钟)
自主认读:学生对照课件中的字音表(遏制 è、濒临 bīn 等),自由朗读 2 分钟,标记易错字。
互动辨析:
多音字:“呼号(háo)”vs“号召(hào)”,用课件中的 “串句记忆法”(“灾难中人们呼号,领袖号召救援”)帮助区分。
形近字:“遏(遏制)”vs“谒(拜谒)”,结合 “形旁辨字法”(“遏” 有 “阻止” 义,“谒” 与 “拜访” 相关)讲解。
检测巩固:同桌互相听写 3 个重点词,教师抽查纠错。
环节 4:梳理文章结构与核心追求(20 分钟)
默读圈点:学生用 5 分钟默读课文,圈出能体现 “罗素为什么而活” 的关键句(提示:关注开头、过渡句、总结句)。
小组合作:4 人一组,用 “总 — 分 — 总” 结构梳理文章层次(参考课件提示),完成下表:| 结构部分 | 段落范围 | 核心内容 ||----------|----------|----------|| 总起 | 第 1 段 | 提出支配一生的三种激情 || 分述 | 第 2-4 段 | 分别阐述对爱情、知识、苦难同情的追求 || 总结 | 第 5 段 | 重申追求的价值,表达人生态度 |
全班展示:每组派代表分享,教师补充:“三种追求不是孤立的,而是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 —— 这是我们下节课深入探讨的重点。”
环节 5:课堂小结(2 分钟)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百科全书式思想家’罗素,梳理了他活着的三个核心追求。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究:罗素渴望的爱情是什么样的?他追求的知识有哪些维度?对苦难的同情又体现了他怎样的胸怀?”
第二课时:深品罗素 —— 解读内涵与情怀
环节 1:复习导入(3 分钟)
提问:“上节课我们梳理了罗素的三大人生追求,谁能快速说出是哪三个?”(学生回答后,板书:爱情、知识、同情)“这节课我们就逐一‘拆解’,看看每个追求背后藏着怎样的思考。”
环节 2:精读品析 —— 三大追求的内涵(15 分钟)
聚焦 “对爱情的渴望”(第 2 段):
问题引导:“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找原文中的理由。”(学生找出:带来狂喜、解除孤寂、看到仙境缩影)
深层追问:“这里的‘爱情’只是男女之情吗?‘仙境缩影’指什么?”(结合课件提示,明确:是对 “美好事物” 的追求,“仙境” 即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拓展联想:“课件中提到了梁祝、周恩来邓颖超的爱情,这些例子能印证罗素对爱情的理解吗?”(学生自由发言,体会 “爱情与理想、责任的结合”)
聚焦 “对知识的追求”(第 3 段):
自主梳理:学生用 3 分钟找出罗素追求的知识类型,完成分类(参考课件):
自然领域:知道星星为什么发光
人类领域:了解人类的心灵
社会领域: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数学、逻辑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教师点拨:“罗素追求知识,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理解世界、帮助人类’—— 这和他后来反战、禁核的行动是一致的。”
聚焦 “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第 4 段):
情境代入:播放 “饥饿儿童、战乱难民” 的短图(课件素材),学生齐读第 4 段中 “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 部分。
情感提问:“读这些句子时,你感受到罗素的心情是怎样的?”(痛苦、急切、悲悯)“这种‘不可遏制的同情’,让他做了什么?”(结合背景:反战、禁核、创立和平基金会)
环节 3:难点突破 —— 三大追求的内在联系(10 分钟)
引用关键句:“罗素在文中说‘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却总把我带回尘世’,这句话怎么理解?”
小组讨论:5 分钟时间,小组围绕以下问题探究:
“云霄” 指什么?(理想的美好境界)
“尘世” 指什么?(现实中的人类苦难)
三者的核心纽带是什么?(对人类的关爱)
全班总结: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对苦难的同情是‘根’,爱情和知识是‘翼’—— 罗素用爱情和知识追求美好,却始终因同情而扎根现实,想为人类减轻苦难。这就是他崇高胸怀的体现。”
环节 4:探究写作特色(7 分钟)
自主发现:学生结合课件提示,从 “语言、结构、手法” 中任选一个角度,找出文中例子(如 “飓风”“苦海” 的比喻,“总 — 分 — 总” 结构,议论与抒情结合的句子)。
分享交流:
例 1:“三种激情像飓风一样”—— 比喻,把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可感知的力量,生动形象。
例 2:第 4 段描写苦难场景 —— 抒情式细节,替代抽象说理,引发情感共鸣。
教师小结:“这些写作特色,让‘人生意义’这个深奥的话题,变得既有逻辑又有温度,适合我们初中生理解。”
环节 5:课堂讨论与总结(7 分钟)
讨论话题:“罗素的三大追求,对当代中学生有什么启示?比如,我们该如何对待‘知识’‘身边的苦难’?”(学生自由发言,如 “认真学习是对知识的追求,帮助同学是对‘小苦难’的同情”)
课堂总结:“罗素用一生告诉我们:活着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快乐,更是为了追求美好、探索真理、关怀他人。希望同学们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到自己‘活着’的小小方向,成为有理想、有温度的人。”
【板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
一、作者背景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反战、禁核,关怀人类苦难
二、核心追求(总 — 分 — 总)
对爱情的渴望 —— 狂喜、解孤寂、寻美好
对知识的追求 —— 自然(星星)、人类(心灵)、社会(毕达哥拉斯)
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 饥饿儿童、被压迫者、无助老人纽带:对人类的关爱(云霄→尘世)
三、写作特色
议论 + 抒情(有温度)
总分总(有逻辑)
比喻、具象化(接地气)
【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
摘抄文中 3 句你认为最有力量的句子,注明理由。
用 “遏制、濒临、深不可测” 各造一个句子。
拓展作业(二选一):
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文字,谈谈 “我为什么而学习”(联系罗素的追求)。
阅读罗素《西方哲学史》的节选(教师提供简版),记录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观点。
【教学反思】
《我为什么而活着》的教学围绕 “梳理人生追求、解读人文情怀” 展开,共 2 课时,基本达成了 “知识积累、能力提升、情感共鸣” 的三维目标,但在教学细节的适配性、学生思维的深度引导上仍有可优化空间。以下从亮点呈现、不足剖析、改进方向三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亮点:贴近学情,锚定目标落地
情境导入 “低门槛”,快速激活学生思维开篇以 “日常重复的生活中,你是否想过‘为什么而活’” 设问,直接关联学生的真实体验 —— 避免了对 “人生意义” 这类抽象话题的生硬切入。课堂反馈显示,约 80% 的学生能主动分享 “为喜欢的运动”“为家人的期待” 等想法,自然过渡到罗素的思考,为后续理解 “个人追求与人类命运的联结” 埋下铺垫,有效降低了哲学主题的认知门槛。
结构化梳理 “可视化”,落实信息筛选能力第一课时设计 “结构梳理表”,引导学生以 “总 — 分 — 总” 为框架,圈点关键句、填写核心内容。小组合作中,多数学生能准确对应 “第 1 段总起 — 第 2-4 段分述 — 第 5 段总结” 的层次,甚至有小组自主标注出 “爱情、知识、同情” 的递进关系(如 “爱情指向美好,知识指向探索,同情指向责任”)。这种 “表格化” 任务不仅让抽象的文章结构具象化,也达成了 “提升筛选信息能力” 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共鸣 “具象化”,深化人文情怀感知第二课时解读 “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时,结合课件中的 “饥饿儿童、战乱难民” 图片,搭配学生齐读文本细节(“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课堂氛围明显沉静 —— 有学生课后反馈 “原来罗素的‘同情’不是空话,是看到别人痛苦时真的会难过”。再链接罗素 “反战入狱、晚年禁核” 的背景,学生能直观理解 “对苦难的同情不是空想,而是行动力”,较好地实现了 “感受崇高精神境界” 的情感目标。
字词教学 “巧方法”,降低记忆难度针对 “遏 / 谒”“号(háo/hào)” 等易混字词,采用 “形旁辨字法”“串句记忆法”(如 “灾难中人们呼号(háo),领袖号召(hào)救援”),抽查显示,课后听写的 10 个重点词中,学生正确率达 92%,远高于以往 “机械认读” 的效果。这种 “结合语义、场景记忆” 的方式,符合初中生 “形象思维为主” 的认知特点,落实了知识目标。
二、教学不足:细节适配与深度引导待优化
“爱情” 解读稍显抽象,部分学生理解有局限第二课时分析 “对爱情的渴望” 时,虽引用了 “梁祝”“周恩来邓颖超的志同道合之恋”,但有学生小声提问 “我们还没经历爱情,怎么理解这种追求?”—— 可见对初中生而言,“爱情” 仍是较遥远的话题。此前设计未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导致部分学生只能停留在 “知道罗素渴望爱情” 的表层,未能真正理解 “爱情是对‘美好联结’的追求” 这一深层内涵,情感共鸣存在断层。
写作特色探究 “重分析轻实践”,能力迁移不足虽引导学生找出 “飓风比喻激情”“苦难场景的抒情描写” 等写作特色,但仅停留在 “识别” 层面,未设计 “小练笔” 等实践环节。课后作业中,有学生在 “写自己的追求” 时,仍用 “我渴望知识,因为知识很重要” 这类直白表述,未能运用 “比喻、具象化” 的手法 —— 说明 “写作特色的理解” 未转化为 “表达能力的提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地不够彻底。
难点 “三大追求的联系” 引导过急,部分学生跟不上探究 “爱情、知识、同情的内在联系” 时,直接抛出 “三者的纽带是什么” 的问题,约 30% 的学生陷入沉默。后虽拆解为 “爱情和知识带罗素去了哪里?”“同情又把他拉回哪里?”,但仍有学生无法关联 “云霄(理想)— 尘世(现实)” 的隐喻。可见问题设计缺乏 “阶梯性”,对思维较慢的学生而言,跳跃性过强,未能充分搭建 “理解支架”。
拓展作业 “分层不足”,参与度有差异拓展作业中 “阅读《西方哲学史》节选” 对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难度过高 —— 课后统计显示,仅 60% 的学生完成了节选阅读,其余学生因 “看不懂” 放弃;而基础好的学生则反馈 “内容太浅,不过瘾”。这种 “一刀切” 的作业设计,未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导致部分学生的拓展学习流于形式。
三、改进方向:贴合学情,搭建 “理解 — 实践 — 迁移” 支架
优化 “爱情” 解读:结合生活经验,搭建 “过渡桥梁”下次教学可增加 “贴近学生的美好联结” 案例,如 “亲情中妈妈的陪伴”“友情中同学的帮助”,先引导学生感知 “身边的美好联结”,再过渡到 “罗素渴望的爱情,是更深刻的‘灵魂共鸣’,本质都是对‘美好、温暖’的追求”。让学生从 “熟悉的经验” 切入,再理解 “陌生的话题”,降低认知难度,深化情感共鸣。
强化写作特色 “实践迁移”:增设小练笔,落实能力转化在 “写作特色探究” 后,增加 5 分钟小练笔:“用一个比喻,写你自己的一个小追求(如‘我渴望跑步,跑步像一阵风,带我甩开烦恼’)”。课堂即时分享优秀片段,再结合课后作业 “写‘我为什么而学习’”,要求运用 “至少一个比喻或一个具象场景”,让 “理解写作特色” 转化为 “会用写作特色”,真正实现能力迁移。
细化难点引导:设计 “阶梯式问题”,搭建理解支架针对 “三大追求的联系”,重新设计问题链:① 罗素说爱情和知识把他引向 “云霄”,“云霄” 让你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 “快乐、美好、理想”)② 那 “同情” 为什么把他拉回 “尘世”?“尘世” 有什么?(结合苦难场景,说出 “痛苦、需要帮助的人”)③ 从 “云霄” 到 “尘世”,罗素始终没变的是什么?(引导得出 “想让更多人变好,关爱人类”)通过 “具象联想 — 场景关联 — 核心提炼” 的阶梯,让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都能跟上,突破难点。
调整拓展作业:分层设计,兼顾差异将拓展作业改为 “三选一”:① 基础层:画 “我的人生小追求思维导图”(如 “追求跑步 — 为了健康 — 能陪家人散步”);② 提高层:写 200 字 “我为什么而学习”,运用至少一个比喻;③ 挑战层:阅读《西方哲学史》节选,记录一个让你好奇的观点并提问。分层设计既能让基础弱的学生 “跳一跳够得着”,也能让基础好的学生 “有拓展空间”,提升整体参与度。
【整体总结】
本次教学基本达成了预设目标,尤其在 “贴近学情的情境导入、结构化的知识梳理” 上效果显著,但也暴露了 “对学生经验的考量不足、能力迁移设计欠缺” 等问题。后续教学中,需更细致地 “站在学生角度想问题”,通过 “搭建理解支架、设计实践环节、分层适配需求”,让 “知识、能力、情感” 的目标真正落地,让抽象的哲学主题成为 “能理解、能共鸣、能运用” 的成长养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