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设计意图:
八上第二单元主题是“生活的记忆”,这是一个普通的阅读单元。改版后,单元类型和阅读文章数量保持不变,分别是《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先生》《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美丽的颜色》,其中《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是新加入教材的,《回忆鲁迅先生》原本是七下第一单元,和原本在这个单元的《列夫 托尔斯泰》交换了位置,这样,两篇教读、两篇自读,一起构成了单元阅读篇目;单元的写作任务还是“学写传记”。单元学习要点是把握文章内容真实、事件典型等特点;理解作者是怎样选择和组织材料,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人物精神风貌的,还要注意学习用细节描写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
针对以上单元学习任务和单元学习目标,进行以下的教学设计——共分三个课段进行。第一课段:“致敬纯粹的精神”。先是单篇精读《藤野先生》(2课时)《回忆鲁迅先生》(1课时)《天上有颗“南仁东星”》(1课时),以“通过典型材料与生动细节写人物”为议题进行《美丽的颜色》《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的多文本阅读(1课时),然后以“回忆性散文中的双重叙事视角与情感张力”为议题进行《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先生》的多文本阅读(2课时),共7课时;第二课段:“聚焦刻画人物方法和语言艺术”。以“于细微处见精神”为主题进行多文本阅读,具体是以鲁迅的“白描”技法为议题,多文本阅读《藤野先生》《一面》(1课时);以“记叙中的描写笔法”为议题,多文本阅读《回忆鲁迅先生》《美丽的颜色》《天上有颗“南仁东星”》(1课时),共2课时。第三课段:传扬身边的精神。首先,以“回忆里的深情抒怀”为议题,多文本阅读《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先生》《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美丽的颜色》(1课时)。其次,以“用文字为人物画像——小传、回忆性散文写作指导”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写成一篇让自己满意的小传或者是回忆性散文,具体是先选择身边的一个人作为写作对象,可通过访谈的方式记录他(她)两三个不同侧面的典型事件,突出一个细节;材料确定之后,尝试运用“双重视角”或者“生活切片”写作方式进行构思并成文。最后,根据评价量表进行评价和修改,最后在班里进行“传扬我身边的精神”主题朗诵会,共3课时。本单元共计12课时。
学习目标: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呈现的各式各样的人生经历,从文中人物的生平事迹中汲取精神营养,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2.抓住回忆性散文和传记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等特点,掌握阅读方法。
3.学习回忆性散文“双视角”(“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和传记(“生活切片”)刻画人物的方法,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借鉴运用。
4.品味回忆性散文和传记“回忆里的深情抒怀”的各类语言形式,提高语言赏析能力。
第一课段:“致敬纯粹的精神”
教学安排:
单篇精读《藤野先生》(2课时)《回忆鲁迅先生》(1课时)《天上有颗“南仁东星”》(1课时)《美丽的颜色》(1课时),然后以“双视角的情感差异”为议题进行《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先生》的多文本阅读(1课时),以“材料选择与细节关注”为议题进行《美丽的颜色》《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的多文本阅读(1课时),共7课时。
第一课时 教读《藤野先生》
学习目标:
1.梳理课文内容,用小标题概括每件事情的主要内容。
2.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通过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感受藤野先生高尚的品格,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之情。
导入:鲁迅是我们很熟悉的,七年级我们学习过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文中的寿镜吾老先生和阿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很擅长选取人物的典型特征进行“白描”(板书),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的散文《藤野先生》(板书课题),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同样选自他散文集《朝花夕拾》。
鲁迅不仅是文学家,还是思想家、革命家。他用笔做武器和当时的反动势力作斗争,是一个爱国斗士。
鲁迅先生东渡日本,原本是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立志学医来强壮国人的体魄。在仙台学医期间,他遇到了一位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老师--藤野严九郎。二十多年后,当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深受反动势力迫害之时,写下了这篇深情的回忆性散文,既是为了怀念恩师,也是为了从中汲取继续斗争的勇气。
活动一、初读感知,事件梳理。
1.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例如:“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用自己的话说说鲁迅在日本求学经历。
学生速读课文,圈画标记,发言,师生对话。
明确:文中类似的还有“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据此可以理清文章结构:先在东京→到仙台求学→离开仙台。
2.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初步感受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学生思考,发言,师生对话。
明确:课文记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后弃医从文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并反映出那个年代的进步青年所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3.默读作者“在仙台”的部分,找出作者记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典型事例,试着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并尝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示例:添改讲义藤野先生仔细检查并订正“我”的课堂笔记(11-15)学生快速默读,批注、发言,师生对话。
活动二、分析形象,感受品格。
1.请大家聚焦我们刚刚概括的主体事件,说说你在其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注意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
示例:从“添改讲义”中可见其对工作、对学生的认真负责;
学生快速默读,批注、发言,师生对话。
预设:从“纠正解剖图”中可见其治学严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从“关心实习”中可见其热情诚恳、无微不至;从“了解裹脚”中可见其求真务实、没有民族偏见。
2.文章里其他地方还有对藤野先生的描写吗?你从中看到什么样的藤野先生?
学生默读、批注、发言、师生对话。
预设:其他处对藤野先生的描写:“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错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穿衣服模胡,有时会忘带领结”“冬天穿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小结:这些事件表现了藤野先生生活上简朴,正直热诚、治学严谨、对学生关怀备至、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这个环节意在把握回忆性散文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活动三、聚焦主题,探究情感。
1.再次阅读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结合“但不知怎的,我还总是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一段,说说为什么“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学生思考、发言,师生对话。
明确:藤野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作者说“他对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段文字直接表明了藤野先生的伟大。他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及其贫困的祖国抱有同情和尊重,而且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所以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日本人,但是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2.读完全篇,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只是怀念吗?为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师生对话。
明确:不只是怀念,更是敬仰的、感激的。藤野先生与我的交往是最让我感怀的片段,也为“我”的日本求学经历增添了一抹亮色,藤野先生在作者的心里,不仅仅是一个值得怀念的老师,更是直到现在仍激励我前进的力量(从最后一段得到启示)。
结课:
这节课我们了解到这篇文章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用最典型的事件表现了藤野先生令人尊重的性格特点;其次用小标题的形式梳理了我与其交往的典型事件,并从中把握了藤野先生的形象;最后结合文章的结尾两段,领悟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敬仰、感激之情。
那么,课文除了写藤野先生,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分析。
第二课时 教读《藤野先生》
学习目标:
1.透过事件本身,理清文章双重的线索,理解“我”深沉的爱国情感。
2.体会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3.理解回忆性散文运用“当时的我”和“现在的我”的双重视角叙事的艺术效果。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藤野先生的形象及作者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方法,文章中除了写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的事件,还写了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赴仙台途中的印象、仙台医专职员的优待、“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等,那这些内容是否偏离了中心?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活动四、探究双线,理解情感。
1.在课文中找到记述“我”在东京的所见所感(厌恶、失望)等事件,思考这些事件和感受表达了“我”怎样的内心情感?
学生思考、发言,师生对话。
预设:①“我”在东京的所见所感(厌恶、失望)②初到仙台受“优待”的感受(物以希为贵、隐含辛酸)③“匿名信事件”(愤慨、屈辱)④“看电影事件”(震撼、刺痛)的语句。
小结:这些事件记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过程,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2.从上面的事件可看出,这篇回忆性散文按照时间为顺序记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过程,这些事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织在一起,请分析贯穿文章的线索。
学生思考、发言,师生对话。
明确: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暗线——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变化(救国学医→失望愤慨→深受刺激→弃医从文→继续战斗)。
小结:这些看似“闲笔”的内容,正是暗线的体现,它们构成了作者当时所处的真实环境(日本举国歧视中国人)和心理背景(在失望中追求,在追求中常受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关怀与帮助才显得格外珍贵和伟大,其形象也更加鲜明突出。
活动五、品读语言,体会风格。
1.请阅读下面语句,说说哪些词语要重读,并分析原因。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2)实在标致极了。
(3)居然睡安稳了。
(4)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学生讨论、发言,师生对话。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话,并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和从中获得的鼓舞力量。
活动六、区分视角,升华主题。
1.同学们,回忆性散文常包含“当时的我”和“现在的我”两种视角,请在文章中找到“当时的我”“现在的我”的相关语句。
学生动笔圈画,发言,师生对话。
3.这种双重视角带来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思考,发言,师生对话。
明确:这样双重视角的线索,使得文章既有往事真切的现场感,又融入了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深刻感悟与思考,使情感表达更加丰富、深沉、耐人寻味。
结课:
这节课我们针对回忆性散文的双线结构、双重视角、深情语言进行活动,认识到在作者心里藤野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其个人品格,更在于在那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他所代表的超越民族偏见的真诚与善意,以及给予青年鲁迅的宝贵支持和精神慰藉。鲁迅先生的怀念,既是对恩师的感激,也是对这种伟大人格的礼赞。
作业:
1.作课后“思考·探究·积累”第四题。
2.假如鲁迅在写作《藤野先生》时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你觉得他会写哪些内容呢?请尝试用简要的文字表述一下。300字以内。
3.鲁迅的弃医从文对大家自己的人生选择有什么启示呢?请用15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一下,发在班级群里。
第三课时 教读《回忆鲁迅先生》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圈画文中鲁迅先生日常细节,根据自己的理解批注鲁迅的个性和思想。
2.感受萧红运用“细节的描写”“其他人物的对比”“形象的刻画、环境的烘托、氛围的描摹”表现鲁迅的个性思想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蕴含在语言中的对鲁迅的细腻思想。
导入:同学们,鲁迅在你的印象里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大家各抒己见)今天我们将通过有一段时期和他接触甚多的萧红来了解一下鲁迅不为人知的个性和特点。
活动一、圈画细节,感知个性。
1.这篇散文是由散漫的素描“堆砌”而成,有些描写生动,有些只是散漫的记录,却都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鲜明的个性和气质,特别是他人情味和生活化的一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圈画出相关文字,并在其旁批注你感受到人物个性和气质特点。
示例:“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学生阅读、批注;发言、师生对话。
预设:
(1)“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果敢精神。
(2)“有一天下午鲁迅正在校对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我一走进卧室……‘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情趣。
(3)“鲁迅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尊重妻子。
(4)“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陆续省事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带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严格要求着别人,更能宽容地对待别人,关心青年人、可亲可敬,对社会未来的责任感。
以为稀奇。”——对小事不以为意。
……
小结:片段式的叙述刻画了鲁迅多个侧面,既有其作为思想家的一面,又有其作为文学家的风采,又是一个对青年爱护备至的导师和诤友,一个对妻子无比倚重的丈夫,一个体察孩子的好父亲,一个亲切随和不失热情幽默的长者。
(这个活动旨在学生通过阅读熟悉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是怎样通过选择和组织材料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人物风貌的。)
活动二、细部赏析,体会独到写法。
1.找出文章的“细节描写”“人物对比”“环境烘托”、“氛围描摹”中表现鲁迅的个性思想的地方,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一两处进行赏析,体会这些写法的独到之处。
示例: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这个细节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做事的严谨和认真。
学生圈画批注,发言、师生对话。
预设:
(1)细节。“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中“冲”子形容鲁迅明朗笑声给人带来的感染力。
(2)对比。众人面对海婴提出鱼丸不新鲜时的反应与鲁迅先生的态度形成对比,突出了鲁迅先生对他人的尊重。
(3)环境烘托。“海婴不安地来回乱跑”更衬托出鲁迅先生的“安静”。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一双拖鞋停在床下……着。”
这些环境描写营造了整体上的宁静、温暖、深情的缅怀和回忆氛围,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侧面刻画了鲁迅先生严谨、勤勉的伟大人格--“明亮亮”象征着鲁迅先生虽然去世(睡下),但他的精神遗产如同升起的太阳,光明、温暖,永远照耀着后人;“书桌整整齐齐的”“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正是鲁迅内在思维缜密、逻辑严谨的映射“一双拖鞋停在床下…….”无声的描写更感人肺腑,寄托了萧红心中最深切、最克制的哀思。
(4)周围人组成的环境。例如“许先生的经历”,许广平以后也是鲁迅先生帮助过的进步青年,可见鲁迅对青年人的影响之大;“保姆对海婴的嘱咐”侧面反映鲁迅经常工作到深夜。
2.同学们在阅读这处细节描写,说说这些细节渗透了哪些鲁迅的“生命象征意义”?
(1)“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2)“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飒飒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想夜里那样黑大。”
(3)“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学生小组探究,发言,师生对话。
(屏显)
萧红的“关注点始终在细节,以及细节背后的生命象征意义”。
——钱理群
明确:
这三段文字犹如特写镜头,刻画了鲁迅先生深夜坐着工作的情形。作者的描写体现出鲁迅先生夜里工作至天明时间之长,工作之刻苦,突出了鲁迅背影的“黑大”。虽然鲁迅身材比较瘦削矮小,但是他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鲁迅先生就像是一个斗士在慢慢黑夜里孤独而坚忍地战斗,用自己的坚强的意志迎接黎明。
活动三、语言品读,感受情感。
1.思考探究:课后第三题“回忆性散文在继续回忆对象的言行时,往往会融入作者的情感。”
(1)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
(2)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带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3)鲁迅先生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4)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5)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学生思考,发言,师生对话。
小结:
灵动的短句,平淡的语气以及生活化的比喻,朴实平淡的口语化中表达出自然真挚的情感。
2.再次体会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结尾部分,用“我读到了一位的鲁迅(萧红)”句式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思考、发言、师生对话。
结课: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他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人们敬仰的诗人。鲁迅作为平凡的普通人的生活被萧红记录下来,这篇文章从日常生活的细节,细腻而生动的展现了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生活——这也是这篇文章典型的“于细节处见精神”的典型写法。
第四课时 自读《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学习目标:
1.默读全文,根据“阅读提示”,梳理南仁东的人生轨迹,感受人物可贵品格。
2.探讨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主题选取典型材料,又是如何组织材料的。
3.结合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在平实叙述中融入深沉情感的语言风格。
导入:
回忆性散文和人物传记。都以真实为基石;都聚焦于“人”;都带有时间跨度;都可能具有文学性。
活动一、梳理选材,把握人物品格。
1.自主阅读课文,依据“阅读提示”,梳理南仁东的人生经历,根据不同人生阶段和特定年龄的主要事件,填写下表。
人生阶段/时间点 事件
童年时期 喜欢看星星,追问老师关于南半球观星情况的问题。
少年时期 老师和南仁东畅谈未来和理想。
18岁 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青年时期 1.在无线电厂做“小金工”。2.在别人认为不可能时,挑战研制电视发电机并成功。
33岁 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录取为天体物理学研究生。
中年时期 1.提出争取由中国作为国际射电望远镜台址。2.历经十余年在贵州进行选址研究。
62岁 开始主持中国独立建造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项目。
晚年时期 担任 FAST项目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71岁 全球最大射电望远镜天眼落成。
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填写表格,发言,师生对话。
2.请大家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些事件呢?这些事件前后有什么关联?
学生思考,发言;师生对话。
明确:
这些事件都是与“天眼”有关的重要事件: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展开叙述的事件,包括童年时期的好奇心;青年时期的严谨、认真与敢于挑战、勇于创新;中年以后主持“天眼”项目的相关工作付出的巨大努力。
这些事件前后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他后来主持天眼项目做铺垫,打基础,也说明他取得巨大科学成就的内在原因,中年之后的工作则全面展现了——从“看星星”到成为“让无数少年仰望的星星”,时间、事件完整闭环。
3.课文除了选取传主个人主要的人生经历,还选取了一些时代背景等材料进行详细的说明,请大家找出,并思考这些材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学生圈画、批注,发言,师生对话。
小结: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多次出现由年代和年龄构成的时间主线,又以“看星星”为暗线串起全篇。本文的作者在选材和组织材料上都有匠心,以概括式的叙述为主,穿插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描写,展现了众多生动的画面,让传主的形象“立”起来,“活”起来。
活动二、品味语言,感受深沉情感。
1.传记文学有突出的特点,首先是真实性、其次才是文学性,请你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赏析。
学生圈画、批注;发言、师生对话。
结课:
本篇文章突出了南仁东坚毅,刻苦和奉献精神,以及“坚持理想、永不服输、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可贵品格。本文以叙述为主,兼以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还有典型的细节描写,在平实的叙述中融入深沉的情感,使得文章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这种情感自然使读者油然而生对南仁东的崇敬之情。
本文的细节描写也是一个突出的亮点,这个将在接下来“以‘材料选择与细节关注'为议题进行《美丽的颜色》《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多文本阅读课”中具体学习。
第五课时 通过典型材料与生动细节写人物
——多文本阅读《美丽的颜色》《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学习目标:
1.用表格梳理两篇传记在选材与细节描写上的异同;
2.分析两篇人物传记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感受科学家精神,树立追求真理、奉献社会的价值观。
4.理解文学性传记与纪实报道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大家看看这位科学家(课件出示居里夫人的图片和生平、贡献介绍),和南仁东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们比对一下同样是人物传记,两篇文章的作者是如何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伟大精神的。
(屏显)上节课“人物传记”和“回忆性散文”的异同对比分析表。
活动一、梳理内容,把握脉络。
请大家快速浏览《美丽的颜色》,根据提示,把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文本 主要事件 人物品质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选址、攻关、建成“天眼” 爱国奉献、追求卓越
《美丽的颜色》 提炼镭、生活艰苦、发现镭 坚持不懈、热爱科学
活动二、聚焦议题,研读探究。
请大家小组内讨论,《美丽的颜色》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例?为什么选这些?《天上有颗“南仁东星”》选择了哪些关键事件?有何特点?
小组讨论,形成结论,发言,师生对话,最后总结。
明确:《美丽的颜色》作者是居里夫人的女儿,她着重于居里夫人突出科学发现的过程与个人生活,表现科学家的执着与纯粹;《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作者选材时,突出国家工程的重要性与个人的无私奉献,强调的是集体与时代的背景。
活动三、细节赏读,感受精神。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打动自己的2-3处细节,并批注这些细节属于哪方面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品质?
示例:《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中“他拄着竹竿,翻山越岭……”使用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突出了南仁东的不畏艰险困苦,不辞辛劳,追求极致的精神。
“FAST工程启动时,他已年近50……”突出了南仁东为了理想不计个人年龄,爱国、追求卓越的精神。
学生圈点勾画,发言,师生对话。
小结:
两篇人物传记都选材于人物的真实经历,这些细节都真实地反映了人物对事业赤诚的热爱,对理想追求的不屈的意志,理想实现时孩童般的快乐,这些都凸显了人物精神世界的强大与纯净。
活动四、对比整合,提炼方法。
1.通过以上活动的比对,你觉得这两篇文章在选材、细节使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比维度 《美丽的颜色》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选材特点 生活化、情感化 工程化、事迹化
细节类型 环境、神态、语言 行动、数据、他人评价
语言风格 文学性强,富有感染力 纪实性强,客观有力
共同点:都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表现人物精神
2.现在请同学们选择下面其中一个人物,说说假设你为他(她)写一篇小传,你会选择哪些材料?突出哪些细节?
自己的爸爸或妈妈202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庞众望
学生准备,并口头分享构思,教师点评指导。
结课: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比《美》和《天》这两篇人物传记,明白传记文学的魅力在于——选材要典型,细节要传神。所以我们要写作传记,一定要注意材料选择与细节关注。这个我们会在本单元写作课上进行具体的训练。
作业:
观察一位你敬佩的人,列出3个典型事例和2个细节,为写小传记做准备。
第六课时 回忆性散文中的双重叙事视角与情感张力(一)
——《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先生》多文本阅读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阅读,辨析两篇散文中"过去的我"(经历者)与"现在的我"(叙述者)的双重视角。
2.分析两种视角交织产生的特殊情感效果,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与个人成长。
导入:同学们,当大家回忆自己孩童时期的往事,觉得“现在的自己”对和“当时的自己”对事情的感受一样吗?如果要你写一篇回忆往事的作文,你会从什么角度写呢?
活动一、对比阅读,感受“双视角”。
1.请同学们找出《藤野先生》描写"当时感受"语句和"现在回想"的评论性语句,以及《回忆鲁迅先生》中客观叙述的细节描写和隐含情感倾向的词语。
(示例)
《藤野先生》第6段“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从陌生到敬佩。
《回忆鲁迅先生》第1段“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亲切感。
学生分组进行圈画、讨论,发言,师生对话。
2.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鲁迅为什么要在叙述往事时插入现在的评论?这种写法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萧红的叙述中是否有明显的"双重自我"?与鲁迅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师生对话。
结课:
这节课我们比对了《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先生》这两篇回忆性散文的叙述视角,都有“双重自我”但是还是不太一样的表述,因为写作目的不同——鲁迅用对“爱国青年”的蔑视、对弃医从文的决绝,凸显自己思想转变的挣扎;萧红通过累积细节让情感自然浮现,叙事细腻,情感含蓄。
萧红旨在为鲁迅立像,而非自我表达。她希望读者通过日常片段感知鲁迅的鲜活形象,极度悲痛时的“零度叙事”,是对鲁迅“白描”笔法的继承,也是避免主观渲染,体现对鲁迅“实事求是”精神的尊重。不直接抒怀,反而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暗含“斯人已逝,痕迹犹在”的永恒追思。
第七课时 回忆性散文中的双重叙事视角与情感张力(二)
——《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先生》多文本阅读
学习目标:
理解回忆性散文"双重自我"的文体特征,掌握相关的写作策略。
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通过对两篇文章视角和两文作者情感的比对,理解回忆性散文"双重自我"的文体特征。
活动二、整合提炼,迁移运用。
1.根据上节课的文本分析,我们来完善这两篇文章的不同维度的对比表格。
维度 《藤野先生》 《回忆鲁迅先生》
叙述主体 自我回忆(内视角) 自我回忆(内视角)
叙事目的 自我解剖、批判国民性 为先生立传、寄托哀思
叙事视角 双重自我激烈对话 隐性双重自我,主客观交融
情感表达 冷峻议论中迸发激情 细节白描中渗透温情
对回忆对象 视为精神启蒙者 视为师长、亲人般的依赖
艺术效果 张力强烈,思辨性浓 温情细腻,画面感强
小结:
两篇散文皆为中国回忆性散文的典范:鲁迅以“刀笔”刻出时代与个人的纠葛,萧红以“针线”绣出逝者的温度,相同的“双重自我”,都是距离造成的情感沉淀与升华。
2.请以"那时的我,现在的我"为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尝试运用"双重视角"回忆一件初中以来印象最深的事,同时写出当时感受和现在看法。
学生写作,之后小组内结合评价量表进行评价,选出小组内2-3篇进行班内分享。
结课:“回忆性散文”的写作是我们最经常写作的文体,通过这两节课对这两篇文章的对比阅读,得到了最直接、最有效的写作启示——可以用双重视角呈现出叙事与哲理的情感张力,也可以把情感隐含在细节的记述中。
第二课段:“聚焦刻画人物方法和语言艺术”
教学安排:
以“于细微处见精神”为主题进行多文本阅读,具体是以鲁迅的“白描”技法为议题,多文本阅读《藤野先生》《一面》(1课时);以“记叙中的描写笔法”为议题,多文本阅读《回忆鲁迅先生》《美丽的颜色》《天上有颗“南仁东星”》(1课时),共2课时。
第八课时 于细微处见精神(一)——探寻鲁迅的“白描”艺术
——《藤野先生》《一面》多文本阅读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阅读,找出《藤野先生》和《一面》中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的典型语句,分析、了解“白描”这一传统写作技法的概念与特点。
2.学习并初步掌握运用白描手法抓住特征、凝练传神地刻画人物。
3.感受鲁迅对恩师的深切怀念和对青年关怀的深沉情感。
教学准备:提前复习《藤野先生》和《一面》两篇课文。
导入:
大家来看课件上这两段文字,说说写的是谁?(学生快速回答)为什么大家能瞬间猜出来?因为作者抓住了人物最鲜明的特征,用最简练的文字就画出了人物的“魂”。这种手法,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鲁迅先生最擅长的——白描。
活动一、对比阅读,析“白描”手法。
同学们,请大家阅读《藤野先生》和《一面》两篇文章,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藤野先生”“鲁迅”的,并分析这种白描手法的妙处。
学生阅读圈画、批注,发言,师生对话。
活动二、写作运用,析“白描”写法。
请同学们模仿鲁迅的白描手法,在下列两项任务中二选一进行写作。
A(写人):描写一位你最熟悉的老师走进教室上课时的瞬间。(100字左右)
B(叙事):用白描的手法写一个父母关爱你的细节,避免直接抒情。(如:父亲默默为你擦干净自行车座上的雨水。)
学生写作,小组根据写作评价量表进行评价,班内展示。
“白描”片段写作评价量表
评价维度 评价标准 得分
人物描写是否抓住了特征 5分
语言表述是否简练 2分
有否有感染力 3分
结课:白描是一种“于细微处见精神”的顶级写作功夫。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去观察,一颗慧心去体会,一支妙笔去提炼。用“抓特征、炼动词、去浮华、见精神”几个字进行概括,希望同学们能把这把“利器”用到今后的写作中。
第九课时 于细微处见精神(二)——记叙文中的描写笔法
——《回忆鲁迅先生》《美丽的颜色》《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多文本阅读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阅读,分析《回忆鲁迅先生》《美丽的颜色》《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三篇文本在描写笔法上的异同,从而辨识并理解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2.学习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学会用文字生动、立体地表现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
3.感受鲁迅的平凡与伟大、居里夫人的执着与淡泊、南仁东的奉献与梦想,体会不同时代、不同领域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课前准备:
课前再次阅读《回忆鲁迅先生》、《美丽的颜色》、《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用笔圈画出文中描写的句子。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见识了“白描”写法的魅力,抓住特征、用最朴素的简笔勾勒出最典型的形象,这节课,我们聚集记叙文中的“描写”,通过对《回忆鲁迅先生》、《美丽的颜色》、《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的对比阅读,探寻“记叙中的描写笔法”的奥秘。
活动一、聚焦细节,对比探究。
1.用简洁的语言完成下面三个填空题。
(1)《回忆鲁迅先生》通过一系列______片段,展现了一个______的鲁迅。
(2)《美丽的颜色》聚焦于______这一场景,突出了居里夫妇______的精神。
(3)《天上有颗“南仁东星”》通过______等事迹,颂扬了南仁东______的品质。
学生准备,发言,师生对话。
2.这三篇文章是如何运用描写笔法来塑造人物、表达情感的?请以小组为单位,阅读下面的几个片段,完成对比分析表格。
A“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回忆鲁迅先生》)
B“那种新元素的放射作用极强……”“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看哪……看哪!”
(《美丽的颜色》)
C“这是个必须抓住的机会”“要争取把这个大望远镜建到中国来”“二十二年,八千多个日夜……”“同事们的回忆”(《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3.小组合作,选择其中一篇根据下面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然后小组交流分享探究成果。
活动二、归纳提升,小试牛刀。
1.如果说《回忆鲁迅先生》中选取的细节是生活化描写,效果是“平凡中之伟大”,请你补充下面两个填空。
2.如果要为你身边一位熟悉的人(老师、亲人、同学)写一个小片段,表现他/她的一个特点,你会学习哪篇课文的描写笔法?你会捕捉哪个细节?大家5分钟写作,写一个100字左右的描写片段。
写作提示:可以是一个专注的眼神,一句常挂嘴边的话,一个习惯性的动作……
展示与互评:指明1-2名学生朗读片段,请其他同学猜猜写的是谁,并点评其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效果如何。
结课:今天,我们在不同的语言风格的文章里,欣赏三位巨人的世界,发现描写就像一架神奇的摄像机。萧红的镜头对准的是厨房和客厅,拍出了生活的烟火气;艾芙·居里的镜头对准的是幽暗的棚屋,拍出了科学的圣洁光;而报告文学作者的镜头是广角镜,扫描了山川和宇宙,拍出了一位战略科学家的生命轨迹。发现记叙文中的描写无定法,但核心只有一个:描写为塑造人物、表达情感服务——于细微处窥见人物的精神内核。
作业:
选择身边的一个人作为写作对象,可通过访谈的方式记录他(她)两三个不同侧面的典型事件,突出一个细节。
第三课段 传扬身边的精神
教学安排:
首先,以“回忆里的深情抒怀”为议题,多文本阅读《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先生》《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美丽的颜色》(1课时)。其次,以“用文字为人物画像——小传、回忆性散文写作指导”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写成一篇让自己满意的小传或者是回忆性散文,具体是先选择身边的一个人作为写作对象,可通过访谈的方式记录他(她)两三个不同侧面的典型事件,突出一个细节;材料确定之后,尝试运用“双重视角”或者“生活切片”写作方式进行构思并成文。最后,根据评价量表进行评价和修改,最后在班里进行“传扬我身边的精神”主题朗诵会,共3课时。
第十课时 回忆里的深情抒怀——
——《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先生》《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美丽的颜色》多文本阅读
学习目标:
1.理解四篇回忆性文本中抒发的不同情感,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
2.通过对比阅读,分析不同作者选取典型事件、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3.感受回忆性文本中蕴含的深情,体会人物的人格魅力,理解不同文本中情感表达的多样性与深刻性。
导入:
在你的记忆中,有没有一位让你难忘的人?说说为什么难忘?(1-2位同学分享),大家是否从他们的分享中听得出来,语气里带有明显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四篇回忆性文章,感受作者笔下的深情抒怀。
活动一、内容梳理,回顾深情。
请大家结合下面这几个段落,完成下面四个填空题。
(1)《藤野先生》:作者回忆了___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___之情。
(2)《回忆鲁迅先生》:作者通过___________,展现了鲁迅___________的一面。
(3)《天上有颗“南仁东星”》:通过___________事迹,表达了___________之情。
(4)《美丽的颜色》:描写了居里夫妇___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___之情。
学生填空、分享、师生对话。
活动二、精读品析,探抒怀之法。
1.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活动,找出四篇文章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细节,体会其中情感。
2.同样抒写深情,不同的作者选择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请根据提示完善下面表格。
文本 描写角度 抒情方式 情感基调
《藤野先生》 典型事件 直接抒情+议论 感激、怀念
《回忆鲁迅先生》 生活细节 白描手法 亲切、怀念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工作场景 抒情+议论 崇敬、赞美
《美丽的颜色》 实验过程 描写+抒情 敬佩、感动
小结:
同样抒写深情,不同作者选择不同角度和方式,都是因为写作目的和自己的身份决定的。
活动三、深读悟情,迁移运用。
1.思考讨论:这些被回忆者为什么值得被铭记?
示例:藤野先生的严谨与无私。
学生发言、分享,师生对话。
2.请模仿任一文章的写法,用一段话描写你记忆中难忘的一个人(通过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抒发深情),书写自己的回忆。
学生自主写作,5分钟之后,选择2-3个学生班内分享。
结课:这节课我们通过多文本对比阅读,从不同角度理解回忆性散文的情感表达方式。这些人为什么值得被铭记,就是源于他(她)个人的人格力量,还有带给作者的深刻情感。虽然文体不同,但是“回忆里的深情抒怀”是一样的。我们在写作中,也要学习他们的写作方式和语言表达,让自己的情感表达更充沛。
第十一课时 用文字为人物画像——小传、回忆性散文写作指导
学习目标:
掌握运用“双重视角”(今昔对比)和“生活切片”(场景聚焦)两种构思方法,通过2-3个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进行多角度展现人物特点的传记或者回忆性散文的写作。
导入:同学们,我们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了解到回忆性散文和人物传记的写作特点,特别是《藤野先生》中“双视角”的叙述方式,《回忆鲁迅先生》的“生活切片”材料选择,《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美丽的颜色》的不同选材和细节描写,无不给我们带来情感的冲击和写作的宝贵经验。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通过片段写作的方式进行模仿练习,今天我们就专门上一节写作课,学习用(屏显学习目标)“双重视角”(今昔对比)和“生活切片”(场景聚焦)两种构思方法,通过2-3个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进行多角度展现人物特点。至于写传记或是回忆性散文,我们可自主选择,(屏显:“传记”和“回忆性散文”文体的区别)。
活动一、课文回溯,再提技法。
1.回顾一下,本单元四篇课文分别用什么特殊方式记录人物?
(屏显)
《藤野先生》:双重视角(留学生视角/晚年回忆视角)
《回忆鲁迅先生》:生活切片(多个日常片段拼接)
大家说说,两篇文章中哪些细节让我们印象深刻?
活动二、选定人物,梳理事件。
1.接下来我们选择在自己的生活中有真实交往、情感联结的对象(如亲人、老师、同学、食堂阿姨、门卫大叔)
根据下面的“导学案”进行有步骤的事件梳理
(1)我想写:__________(人物)特点关键词: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应事件:
①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_____特点)
②(为了突出这个特点)我最想写的细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分享,互相建议哪个事件最适合用“生活切片法”表现。
活动三、技法突破,步步为营。
1.请大家阅读下面这个文章,说说它的双重视角的表现及其表达效果。
学生发言,师生对话。
2.假如我们使用“生活切片”进行写作,可以尝试下面的写法——
第一帧:清晨时他_________(细节:动作/声音)
第二帧:午后他_________(细节:神态/物品/对话)
第三帧:夜深后他_________(细节:环境/特写镜头)
3.根据下面的细节描写示例,进行自己的描写写作——
示例:爷爷的手很粗糙。
(细节描写)——掌心沟壑里嵌着洗不净的墨痕,指节凸起处磨出半透明老茧。
结课:
这节课我们主要回顾了本单元文章中“双重视角”叙事,“生活切片”选材,运用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完成人物刻画,特别是提供了具体的写作建议和支架,接下来,大家完成一篇600字左右的人物传记或回忆性散文,要求运用至少一种本节课所学技法,包含2个以上典型事件和1处细节描写;若课上不能完成,课下继续,准备下节课班内展示。
第十二课时 “传扬身边的精神”主题朗诵会
课时目标:
大家根据自己创作的人物传记或回忆性散文,进行“传扬身边的精神”主题朗诵。
导入:最好的怀念,是用文字让平凡人在时光中获得永恒。这节课我们就进行“传扬身边的精神”为主题的朗诵活动。
活动一、修改准备。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评价量表进行作文修改,修改后在小组内进行互评。
活动二、深情朗诵。
每组推选1-2篇文章,进行有“有感情地朗诵”,特别要注意突出文中“双重视角”和“细节描写”部分的朗诵处理。
展示后大家投票选出最佳“最佳精神传扬者”3-5名,向校报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