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2025-2026学年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1
乱世中的别离——《庭中有奇树》
2
乱世中的雄心——《龟虽寿》
3
乱世中的坚守——《赠从弟》
4
乱世中的悲惨——《梁甫行》
1
2
3
目录
乱世中的别离
——《庭中有奇树》
文体知识
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的诗体
形式: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
古体诗特点:
1.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
2.每篇句数不限,每句字数较自由。
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的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汉族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它是诗歌由民间文学过渡到文人创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写作背景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战争频繁。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因此其内容多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和下层文人的彷徨失意,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
《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
《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
《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
《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
《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
《明月何皎皎》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钟嵘《诗品》
“实五言之冠冕也”;
——刘勰《文心雕龙》
“在诸古诗之上,千古无异议。
—— 明代谭元春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诵读诗歌
诵读诗歌
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机勃勃。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
这四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盈:花香浓郁
站立了很久——思绪久积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一句用一抑一扬的手法,借物抒情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描绘出了一副孤寂赏花图。
乱世中的
雄心
——《龟虽寿》
诗人简介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
写作背景
官渡之战后,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扫荡袁绍之子袁熙、袁尚残余势力,于乌桓大败敌人。返回邺城途中目睹河朔一带的景物和风土人情,曹操写了《步出夏门行》组诗,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此时曹操已是 53岁。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歌开头为什么写到“神龟”和“腾蛇”,有何用意?
作者用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新陈代谢是大自然的根本规律。人虽寿夭有别,但最终都是要死的,表现了作者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和无神论的观念。
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意识到年寿有限,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慨叹。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生年不满百》
作者曹操对生命持有怎样的态度
诗人写此诗时已53岁,以“老骥自
况,又称暮年,但他“志在千里”“壮心不已”,表达了他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体现了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承认生命有限正是为了充分利用这有限的生命,建功树业,有所作为。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在自然规律面前,人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好好保养身心,心情愉快,也可以延年益寿。
养怡之福,并非无所事事,
坐而静养,而是“壮心不已”,
要追求理想,乐观奋发,自强不息。
诗人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
曹操,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
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灼着夺目光彩。
乱世中的
——《赠从弟》
坚守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
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建安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
建安文学
代表人物:“三曹”和“七子”,以三曹为核心。
>> 他们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 建安文学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
>> 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也称建安风骨。
赠从弟
刘祯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诵读诗歌
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
挺拔 刚劲 端正 岁寒不凋
肃杀 刺骨 猛烈
酷寒 凄惨
山上松
谷中风
冰霜
作者要歌咏的是什么?为什么写到“风”和“霜”?
衬托
亭亭山上松
(挺拔)
松柏之苍劲
冰霜正凄惨
对比
松柏常端正
(坚贞志节)
瑟瑟谷中风
谷风之凌冽
(刚挺难摧)
衬托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以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诗人写作此诗仅仅只是为了歌咏青松吗?
诗面上看似处处咏物,其精光射处,却都与从弟相关:从弟身罹乱世,诗人即以松柏之抗凝寒为喻,勉其常怀坚贞之节;
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寄托了诗人对从弟的深情勉励和殷殷期望。
乱世中的
悲惨
——《梁甫行》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原创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走近诗人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 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写作背景
自曹丕上位后,曹植被贬到贫困的海边,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的环境中,看到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
诗歌中具体表现了下层人民什么样的困苦生活?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以对偶的句式,从自然现象写起,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气候环境的恶劣。
诗歌中具体表现了下层人民什么样的困苦生活?
居住条件极差
生命没有保障
家园荒芜破败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原创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此诗描述了边海百姓的艰难生活,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惨痛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同情。全诗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手法,使边海贫民悲惨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寓意深刻。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原创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曹植曾在《谏伐辽东表》中劝曹叡“省徭役薄赋敛,勤农桑”,至此又以他的诗歌直接为民生疾苦而呼吁。建安诗人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题材极少,因而这首诗就更为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