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第五单元复习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语文第五单元复习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15:33:2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上第五单元复习讲义
一、重点字词梳理
第19课 《中国石拱桥》
1.注音释词。
雄跨(xióngkuà):大幅度跨越
记载(jìzǎi):把事件记录下来,目的是记录事实
残损(cánsǔn):伤残缺损的
古朴(gǔpǔ):指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桥墩(qiáodūn):桥墩是位于桥梁的中间部位,支承相邻两跨上部结构的建筑物
推崇(tuīchóng):非常重视某人的思想、才能、行为、著作、发明等,给予很高的评价
侵略(qīnlüè):指用非法手段夺取他国的财物等
序幕(xùmù):某些多幕剧置于第一幕之前的一场戏
巧妙绝伦(qiǎomiàojuélún):方法或技术灵巧高明,超乎寻常,无与伦比
交头接耳(jiāotóujiēěr):形容两个人凑近低声交谈
惟妙惟肖(wéimiàowéixiào):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独一无二(dúyīwúèr):指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十分稀少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凡是优秀的演员,总能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惟妙惟肖。
B.桥的施工技术巧妙绝伦。
C.野外不同于在家,我们只好就地取材,用蘑菇做鲜汤了。
D.李老师一进教室,就发现今天的气氛不正常,同学们都在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着什么。
【答案】A 【解析】A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不能用“惟妙惟肖”,可改为“入木三分”。
第20课 《苏州园林》
1.注音释词。
竿(gān):竹子去除枝杈后的主体部分
映衬(yìngchèn):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写作技法
败笔(bàibǐ):多指某件事中或某件物品不完美的部分
丘壑(qiūhè)指山峰与河谷;山野幽僻的地方;比喻深远的意境
雷同(léitóng):今泛指事物与人相同者
嶙峋(línxún):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瘦骨嶙峋
依傍(yībàng):是指艺术、学术等方面模仿别人或者依赖;依靠
蔓延(mànyán):向四周扩展延伸
蔷薇(qiángwēi):攀援灌木;小枝圆柱形,通常无毛,有短、粗稍弯曲皮束
芭蕉(bājiāo):多年生草本植物
斟酌(zhēnzhuó):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恰当
明艳(míngyàn):明亮鲜艳。形容刺眼的颜色
因地制宜(yīndìzhìyí):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zìchūxīncái):出于自己心意的创造和裁断
重峦叠嶂(chóngluándiézhàng):连绵的山。山峰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
俯仰生姿(fǔyǎngshēngzī):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要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不能盲目发展。
B.那些后辈都读过前人的这篇文章,于是自出心裁,每多模仿或抄袭。
C.这里重峦叠嶂,地势较高,气候湿润,自古就是出产好茶的重镇。
D.拙政园内环境优美,花树俯仰生姿,蜂蝶轻飞曼舞。
【答案】B
【解析】A.因地制宜: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使用正确;
B.自出心裁:完全出于自己的构想和设计,多指诗文创作中有独特的构思,不落俗套。此处与后文“模仿或抄袭”矛盾;
C.重峦叠嶂:指重重叠叠的山峰,使用正确;
D.俯仰生姿:指高矮错落有致,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使用正确。故选B。
第21课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1.根据注音写出词语。
(1)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zhān yǎnɡ( )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2)我越过广场,踏着jú huánɡ( )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
(3)由此shànɡ sù( )到一千八百四十年
(4)第一幅浮雕描述了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xiāo huǐ( )鸦片的事迹。
(5)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tiǎo xìn( )。
(6)革命的jīnɡ qí( )在迎风飘扬。
(7)远远望去,在一座雄伟jùn qiào( )的半山腰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
(8)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的tiān qiàn( )长江,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
(9)在远处就可以看到毛主席亲笔题的“人民英雄yǒnɡ chuí bù xiǔ( )”八个金色大字。
(10)它像dǐnɡ tiān lì dì ( )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11)一群男女青年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的旗帜,kānɡ kǎi jī ánɡ ( )地来到天安门前。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B.同学们登上莲花山,仰望着邓小平塑像,回想起小平爷爷一生的丰功伟绩,不禁肃然起敬。
C.对她的恶劣行径和粗暴的语言,大家怒形于色,并纷纷指责他的不道德,不守规矩。
D.近日,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别出心裁地发表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存在的言论,极大地伤害了南京人民的感情。
【答案】 D 【解析】D“别出心裁”: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褒义贬用不当。
第22课 《梦回繁华》
1.注音释词。
绢(juàn):小巧的丝织物
驮(tuó):用背负载
檀(tán):落叶乔木,木质坚硬,用于制家具、乐器
冗(rǒng):闲散的,多余无用的
翰林(hànlín):我国古代官名
题跋(tíbá):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总称题跋
擅长(shàncháng):在某方面有特长
城郭(chéngguō):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考订(kǎodìng):考据订正
田畴(tiánchóu):泛指田地
岔道(chàdào):岔路
簇拥(cùyōng):很多人紧紧围绕着或护卫着 ,就像是花瓣围绕着花蕊一样
踏青(tàqīng):春天到郊野去游览
行旅(xínglǚ):远行的人;往来的旅客
宏敞(hóngchǎng):高大宽敞
摄取(shèqǔ):指吸收,吸取;拍摄
遒劲(qiújìn):雄健,刚劲有力
春寒料峭(chūnhánliàoqiào):形容初春的寒冷
长途跋涉(chángtúbáshè):路途遥远的翻山渡水
摩肩接踵(mójiānjiēzhǒng):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络绎不绝(luòyìbùjué):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周末,我和朋友一起去攀岩,虽然崖壁陡峭,我们仍然摩肩接踵,奋力攀登。
B.大昭寺是信教徒和藏族人朝佛的圣地。络绎不绝的朝拜者赶到这里,他们双手合十,举过胸、额、头,然后平扑在地上。天天如此,以致使石板许多地方都凹了下去。
C.尽管春寒料峭,但热火朝天的人们还是额头冒汗。
D.这个小吃店虽然门面不大,但各种菜却是一应俱全。
【答案】A 解析:A项,“摩肩接踵”指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这里属于望文生义。
●小试牛刀
题一: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匀称(chèng) 暴晒 永垂不朽(xiǔ) 卢沟小月
B.挑衅(xìn) 车澈 惟妙惟肖(xiāo) 自出心裁
C.斟酌(kān) 河堤 摩肩接踵(zhòng) 因地制宜
D.推崇(chóng) 跳蚤 别具匠心(jiàng) 长途跋涉
【解析】A.匀称“ chèng”应改为“chèn”、 “卢沟小月”应改为“卢沟晓月”;B. “车澈”应改为“车辙”、惟妙惟肖“ xiāo”应改为“xiào”;C.斟酌“ kān”应改为“zhēn”、摩肩接踵“ zhòng”应改为“zhǒng”。
题二: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B.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大相径庭。
C.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D.马可·波罗说卢沟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解析】B.“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迥然不同”。故选B。
题三: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删去后不影响句意表达的一项是(  )
A.《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B.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C.《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
D.其实,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
【答案】D
二、文学常识
1.茅以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著名桥梁专家、教育家。《中国石拱桥》节选自《桥梁史话》是一篇事物说明文。
2.叶圣陶(1894—1988),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苏州园林》的结构特点是总分,语言特点是简明朴实,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课文标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纪念碑的主题,点出作者要歌颂的对象,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副标题“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点明了文章说明的对象。“瞻仰”表现出作者对先烈们的崇敬之情。
4.毛宁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了宋代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名画。文题指明了本文要说明的内容不是现在的繁荣热闹的景象,而是北宋时期的热闹繁华的景象。
●小试牛刀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中国石拱桥》一文,成功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为读者详尽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及特点,是一篇很典型的事物性说明文。
B.《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
C.毛宁的《梦回繁华》是一篇幻想性的说明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的画作,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
D.《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
【解析】C项中《梦回繁华》是一篇想象性的说明文。不是幻想性说明文。
三、文体知识
(一)说明文的基本信息
(二)说明文知识细解
1.定义。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2.分类。
(1)根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根据说明语言的特色、生动程度、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生动性说明文。
3.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
(2)空间顺序:按照空间方位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时,常采用这种顺序。把握空间顺序,重点要注意一些标志方位的名词,或标志游览顺序的动词。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
常见的逻辑顺序有:①从主到次;②从简单到复杂;③从概括到具体: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④从整体到局部;⑤从现象到本质;⑥从结果到原因(或:从原因到结果);⑦从特点到用途;⑧从一般到特殊(或:从特殊到一般);等等。
总之,只要明确了不是时间和空间顺序,一般都是逻辑顺序。
4.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
(2)引用。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说明。引用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3)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4)列数字。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5)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分门别地加以说明。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7)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
(8)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
(9)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
(下定义和作诠释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 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
(10)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三)说明文中的记叙
说明文中以说明为主,如同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一样,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表达方式,常常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
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则是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文中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等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
再如介绍10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
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
科学小品
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科学小品的特点:内容真实,结构严谨巧妙,语言生动准确。
四、单元教材“补白”
(一)四类语气句
从语气角度和句子的用途看,现代汉语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分别表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 感叹语气。
1.陈述句。
①你是学生。(肯定陈述)
②是你弄错了。(强调陈述)
③我们不会忘了他们。(一般陈述否定句)
④我们班没有一个不爱学习的。(双重否定陈述句)
2.疑问句。
疑问句可分为有疑而问句、反问句和设问句三种。
<1>有疑而问句是问话者提出问题,要求别人回答的句子。包括一般问句,选择问和是非问。
①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啊 (要求对方回答)
②你是喜欢苹果还是香蕉?(让对方从中进行选择)
③你今天是不是去小明家了?(要求别人回答“是”或“否”)
<2>反问句是一种无疑而问,是为了加强说话力量而采用的一种方式,实际上是陈述句的一种强调用法。
①难道你是个好老师吗?(是否定的反问)
②难道你不是个好老师吗?(是肯定的反问)
<3>设问句也是一种无疑而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或听者注意而采用的一种方式。
①竺可桢走进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 他是来观察物候,作科学研究的。
②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3.祈使句。
根据语气的强弱,祈使句可分要求和禁止两大类。要求祈使句语气较为委婉,禁止祈使句语气较为严厉和强烈。
<1>要求祈使句:①大爷,您请进来坐吧。 ②你还是去休息一下吧。
<1>禁止祈使句:①不要动屋里的东西! ②禁止吸烟!
4.感叹句。
(1)概念。
用来抒发强烈感情(喜欢、愤怒、悲伤、恐惧、惊讶、厌恶等),表示感叹语气的句子叫感叹句。感叹句书面语的句末用感叹号。
如:①颐和园的景色真美啊﹗
②种子的力量竟有这么大﹗
③多么令人难忘的夜晚啊﹗
注意:有感叹号的不一定是感叹句,还可能是祈使句。
(二)句式变换
1.了解句式变换。
是指在具体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将句子由一种句式变成另一种句式的过程。句式变换要求改变句子的形式或者语气,而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要保持不变。
2.句式变换原则。
(1)陈述句变反问句:保留句意,增加疑问词,改变标点符号。
①人的自由并不是任意妄为,随心所欲。(改为肯定的反问句:人的自由难道是任意妄为,随心所欲的吗?)
②他被这劳动的场景深深地打动了。(改为否定的反问句:他能不被这劳动的场景深深地打动吗?)
(2)反问句变陈述句:保留句意,去掉疑问词,改变标点符号。
①难道能说死海的形成不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吗 (死海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②这不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吗?(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3)双重否定改肯定:保留句意,去掉否定词。
①在朝鲜的每一天,总有一些事情不能不使我感动。(在朝鲜的每一天,总有一些事情感动着我。)
②我非把这道题做出来不可。(我一定要把这道题做出来。)
(4)肯定改双重否定:保留句意,增加否定词。
①小丽经常给没来上课的同学补课,全班同学都很爱戴她。(小丽经常给没来上课的同学补课,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不爱戴她。)
②你会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你不会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
●小试牛刀
1.根据表达的要求,在下列句子的末尾加上适当的语气词。
(1)你是快六十了 ?(表示估计和揣测)
(2)对,咱们是替老百姓办事 。(表示道理显而易见)
(3)来的人太少,今天的会开不成 (估计某种情况必然出现或可能出现)
(4)只是简单不过的几个字 ,(表示如此而已)他却觉得比写一篇论文还要难。
(5)你不要着急,他今天会回来 。(表示确定)
(6)亏你还是个技术员 ,(指明事实而略带夸张)连这点都解决不了。
答案:(1)吧 (2)的 (3)了 (4)罢了 (5)的 (6)呢
2.下列句式变换有误的一项是( )
A.面对那袅袅娜娜的一缕中国香,他对天地生出敬畏谦卑之心来。
改为反问句:面对那袅袅娜娜的一缕中国香,难道他会对天地生出敬畏谦卑之心来吗?
B.所有人都为那黄梅戏唱段中缠绵的深情和委婉的旋律而感到身心激荡。
改为双重否定句:没有人不为那黄梅戏唱段中缠绵的深情和委婉的旋律而感到身心激荡。
C.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改为陈述句:蜜蜂是渺小的,又是高尚的。
D.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改为祈使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让我们高声赞美白杨树吧!
答案:A【解析】A项中原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题干中将其改为反问句之后,句子的意思发生改变,变成了否定。正确的反问句应为“面对那袅袅娜娜的一缕中国香,难道他不会对天地生出敬畏谦卑之心来吗?”
五、说明文阅读考点
考点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答题思路】
(1)从题目中看说明对象;
(2)找文段开头的中心句或关键词句;
(3)从文中概括、提炼,同样抓关键词句。
【题目解析】
1.《中国石拱桥》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其总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总体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的
明确: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作者从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主要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
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文章的标题和副标题分别起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标题表明了作者要歌颂的对象,表现出作者对革命先烈万分崇敬的心情;副标题标明文章要具体介绍的建筑物。
考点二:说明的顺序
【答题思路】
(1)空间顺序——东南西北、上下左右、整体局部,表空间方位的标志语;
(2)时间顺序——表时间的或事物发展阶段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接着、然后……
 (3)逻辑顺序——表示因果、主次、整体与局部等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其次、为什么、之所以、原来、因此……
注意:有些文章以其中一种顺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说明顺序(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加以判断)。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题目解析】
1.《中国石拱桥》在安排说明顺序上有哪些特点
明确: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是由一般到特殊;写赵州桥是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在说明桥梁的结构时,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有关桥梁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2.《苏州园林》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
明确:因为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园林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地进行叙述。进而采用了逻辑顺序。
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如何运用时间顺序与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
明确:本文作者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远---近)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位(东--南--西--北)顺序为辅,并在介绍浮雕时运用时间顺序(历史顺序)来组织材料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4.《梦回繁华》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就全文来说,本文使用的是逻辑顺序,从画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写起,进而详细说明画作本身,最后介绍画作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展开,清晰而全面,重点突出。
就说明《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主体内容来说,主要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其中“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三个词语即将画作切分成三个部分,然后按照从前到后的空间方位依次进行说明。
考点三:说明文的结构
【答题思路】
(1)按照时空的变换划分;
(2)按照从整体到局部或者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写的说明文,其结构分为:(1)总——分——总;(2)总——分;(3)分——总。
【题目解析】
1.仔细阅读《中国石拱桥》全文,分析文章的结构布局。
建议大家这样思考:
(1)分析1、2两段与其他段落的关系;
(2)分析第3段与其后5段(4-8)的关系;
(3)“赵州桥”与“卢沟桥”两部分可以交换位置吗?
(4)分析“赵州桥”的两段(4、5)之间的关系;
(5)分析“卢沟桥”的三个段落(6-8)之间的关系。
明确:(1)总分关系。概括介绍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历史悠久,结构坚固
(2)总分关系。引出对赵州桥、卢沟桥的介绍。
(3)不能,有建成时间先后顺序。
(4)先介绍一般情况,再介绍形式优美、结构坚固这类重点内容,既全面,又重点突出。
(5)先介绍一般情况,再介绍审美特征,历史文化意义。
分析说明文的思路,主要是三“看”:看全文的总分关系;看主体部分的先后关系;看文章段落的位置关系。
2.《苏州园林》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总→分→总
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课文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点题总领全文——介绍碑身浮雕——抒写瞻仰感受;总—分—总的结构
考点四:说明方法
【设题方式】
(1)本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2)第×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
(3)写出第×段画线句中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然后选择其中一种简析其说明效果。
(4)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
【答题模板】
1.举例子。
答题模板:通过举……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把抽象复杂的事物(道理)说得通俗易懂,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示例: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上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明确:通过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讲究近景与远景的层次”的特点。
(2)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明确: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用具体例子作证,显得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2.分类别。
答题模板:为了说明……的特征(道理),文章条理清晰地从……方面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不同事物特征明了,使事物之间关系清晰,使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更突出。
示例:
“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
明确:分类说明,条理清楚,使读者对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有了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3.列数字。
答题模板:用具体的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准确、直观更有说服力。
示例: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明确: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确凿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桥的规模,突出了赵州桥“雄伟”的特点。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明确:用具体的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长短,给人留下深刻的整体印象。
4.作比较。
答题模板: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加具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示例:
(1)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明确:作比较。用卢沟桥和两岸河堤作比较,充分说明了卢沟桥十分坚固。
(2)其实,它的动作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用转墙使地道坚固。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
明确:作者拿矿工和铁路工程师与蝉作比较,形象、突出地说明了蝉的幼虫聪明、能干,会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使隧道的墙壁不会塌下来。
5.下定义。
答题模板:……是……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示例:
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
明确:采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具体直观地认识到联拱石桥的形态特征。
6.打比方。
答题模板: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的特征(道理)使说明的内容更形象易懂、生动有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示例:
(1)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明确: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赵州桥的大拱的形状,从而说明了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的特征。
(2)“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明确: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7.作诠释。
答题模板:具体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使……(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通俗易懂。
示例: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明确:具体解释了两个小拱的作用,使这个创造性的设计的原理通俗易懂。
8.引资料。
答题模板:a.引故事神话传说:以…生动的故事引出说明对象,增强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b.引名人名言:名言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引用诗句: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同时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
(1)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明确:采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引用张嘉贞的赞语是为了说明赵州桥构造的奇特,突出了施工技术的巧妙绝伦。
(2)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不相符。
明确:引资料。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9.摹状貌。
答题模板:通过描摹……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文章生动活泼。
示例:
(1)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明确: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石刻狮子的“千态万状”,说明了卢沟桥的优美装饰,突出了桥的形式美。
(2)“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明确:摹状貌。通过摹写人们的动作神情,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作品的逼真,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
10.列图表。
答题模板:用列图表的方式对数字、步骤等加以说明,直观、明了、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小试牛刀
下面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列数字)
B.在传统的石拱桥的基础上,我们还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其中“双曲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新创造,是世界上所仅有的。(举例子)
C.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打比方)
D.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分类别)
【解析】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D句,是把“后三宫”与“前三殿”进行比较,运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据此,答案为D。
考点五: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准确、严密
准确性。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严密性。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
此外,说明文的语言还有生动性形象性。
【题目解析1】——准确、严密性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大约”“可能”“有记载的”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更具可靠性。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明确: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掉。“很”从程度上进行修饰限制,说明《清明上河图》的写实性程度相当高。“基本”从范围上进行修饰限定,说明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的记载大部分一致,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如果去掉,则说法太绝对,与事实不符。这两个词语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句中加横线词如何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明确:数字具体,实事求是,该用“约”限制时,绝不“故作准确”;“几乎”强调了桥面与河面并非完全平行。
(5)“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明确:“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题目解析2】——生动性形象性
(1)“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2)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体味画线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巍峨、雄伟、庄严”既体现了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的印象,又概括了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3)《梦回繁华》这篇文章的语言如何做到典雅而富有韵味
明确:本文大量使用了四字短语,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街道纵横,房屋林立”“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这些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考点六:说明文段落作用
1.开头段的作用:
①概括本文内容,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谚语、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和描写性语言等,点明题目,增强文学色彩,生动形象地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运用了×××的说明方法,结合说明方法进行分析。
④设问开头,设置悬念,引人思考,引出说明对象或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2.中间段的作用:
①内容上: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和上下文相照应。如果运用了说明方法、修辞手法等,再结合说明方法、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
3.结尾段的作用:
①内容上:补充说明该事物其他方面的特点或注意点,使说明内容更全面,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②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
【题目解析】
(1)《中国石拱桥》主要写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什么开头两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明确:先简单介绍关于石拱桥的桥洞,让人对石拱桥有一个大致的认识。第二段介绍石拱桥的历史和作用,为下文中国石拱桥的历史悠久形式优美和结构坚固等特点做铺垫。
(2)《梦回繁华》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第1段介绍北宋时期汴京的繁盛状况,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
考点七:说明文的拓展探究
在说明文阅读的最后一题上,常出现拓展延伸题。这类题目最能检验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结合文本材料的具体内容,调动生活积累,充分打开思路,尽力做到有一定创新性。
【设题方式】
(1)结合文本谈感受或启示。
(2)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3)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
(4)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5)对人类关注的热点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标语、建议、广告、宣传语等。
(6)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
【题目解析】
(1)《中国石拱桥》文章最后为什么要写解放后中国石拱桥的建设呢?
明确:
观点一:文章的标题是“中国石拱桥”,而不是“中国古代石拱桥”,这就有必要提及我国现代石拱桥的情况。
观点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石拱桥的成就也是辉煌的,有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虹大桥,这的确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观点三:我国现代石拱桥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如“双曲拱桥”就是其一。
观点四:这样写,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展示了新中国桥梁事业的辉煌成就,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全文结构严谨,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如果去掉最后一段,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对中国石拱桥的介绍就不够完整。
(2)课题“梦回繁华”有哪些深意?
明确:
①清明上河图让我们回忆古代文明的灿烂,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继承并弘扬这种繁华。
②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代的强烈愿望。
③梦回繁华既有对宋朝科技文化繁荣的骄傲,又有对近代丢失中华文明先进性的遗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82张PPT)
..................................................................................
八 年 级 上 册 第 五 单 元
..................................................................................
单 元 复 习
雄跨( ) 记载( ) 残损( )
古朴( ) 桥墩( ) 推崇( )
侵略( ) 序幕( ) 巧妙绝伦
交头接耳 惟妙惟肖( ) 独一无二
弧形( ) 洨河( ) 陡坡( )
暴涨( ) 匀称( ) 饮涧( )
河堤( ) 铺砌( ) 漳州( )
读读写写
kuà
zǎi
sǔn

dūn
chónɡ
lüè

xiào

xiáo
dǒu
zhǎnɡ
chèn
jiàn


zhānɡ
作姓氏时读xiāo。
只有一个读音。
意为“年”:一年半载
意为“记”:载入史册
字词梳理
第19课 《中国石拱桥》
多音字

( )匀称
( )称呼
chèn
chēnɡ

( )饮涧
( )饮马
yǐn
yìn

( )暴涨
( )涨红
zhǎnɡ
zhànɡ

( )拱圈
( )牛圈
quān
juàn
意为“给牲畜水喝”时读yìn。
崇( )
chónɡ
祟( )
suì
推崇
鬼鬼祟祟
形容行动诡秘,怕被人发现的样子。
形近字
“山”“宗”为“崇”,“出”“示”为“祟”。
弧( )
孤( )

ɡū
弧形
孤独
洨( )
皎( )
绞( )
xiáo
jiǎo
jiǎo
洨河
皎洁
绞杀
【形旁辨字法】跨(kuà)过障碍高抬脚( ),大坝垮(kuǎ)塌土( )冲走,挎(kuà)包防盗用手(扌)拿。
雄跨(xióng kuà):大幅度跨越
记载(jì zǎi):把事件记录下来,目的是记录事实
残损(cán sǔn):伤残缺损的
古朴(gǔ pǔ):指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桥墩(qiáo dūn):桥墩是位于桥梁的中间部位,支承相邻两跨上部结构的建筑物
推崇(tuī chóng):非常重视某人的思想、才能、行为、著作、发明等,给予很高的评价
侵略(qīn lüè):指用非法手段夺取他国的财物等
序幕(xù mù):某些多幕剧置于第一幕之前的一场戏
巧妙绝伦(qiǎo miào jué lún):方法或技术灵巧高明,超乎寻常,无与伦比
交头接耳(jiāo tóu jiē ěr):形容两个人凑近低声交谈
惟妙惟肖(wéi miào wéi xiào):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独一无二(dú yī wú èr):指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十分稀少
词语集注
不能用来形容自然景物。
可形容建筑、服饰、书法等。
惟妙惟肖:强调形似,形容模仿或描写得像真的一样。
栩栩如生:强调神似,指描写、刻画得像活的一样。
近义词:举世无双
【答案】A 【解析】A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不能用“惟妙惟肖”,可改为“入木三分”。
考考你
竿( ) 映衬 败笔
丘壑( ) 雷同 嶙峋( )
依傍( ) 蔓延( ) 蔷薇( )
芭蕉( ) 斟酌( )明艳
因地制宜 自出心裁( )
重峦叠嶂( ) 俯仰生姿
ɡān
立竿见影:比喻立见功效。

lín xún
泛指事情中做得不好的部分。
bànɡ
màn
qiánɡ

zhēn zhuó
cái
zhànɡ
区别“治理”的“治”。
读读写写
注意不要漏掉“谷”上面的“一”。
意为山峰,故为“山”旁。
第20课 《苏州园林》
·建议识记字词补充归纳·
轩榭( ) 回廊( ) 池沼( ) 模样( ) 着眼( ) 相间( ) 阶砌( ) 琢磨( ) 称心( )
xuān xiè
lánɡ
zhǎo

zhuó
jiàn

chèn
zhuó mó
与“打磨玉石”“加工文章”相关读zhuó mó;
与“思考”相关读zuó mo。
多音字

( )模样
( )模拟



( )蔓延
( )藤蔓
màn
wàn
【记少余多法】“模”,意为“模子;形状,样子”时,读“mú”;其他时候读“mó”。
沼( )
zhǎo
昭( )
zhāo
池沼
昭雪
洗清(冤枉)。
玲( )
línɡ
伶( )
línɡ
玲珑
伶俐
倘( )
tǎnɡ
徜( )
chánɡ
倘若
徜徉
形近字
砌( )

沏( )

阶砌
沏茶
【口诀记忆法】细鳞(lín)游鱼戏水乐,嶙(lín)峋山石危峰兀。
嶂( )
zhànɡ
障( )
zhànɡ
重峦叠嶂
屏障
嶙( )
lín
鳞( )
lín
嶙峋
鱼鳞
竿(gān):竹子去除枝杈后的主体部分
映衬(yìng chèn):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写作技法
败笔(bài bǐ):多指某件事中或某件物品不完美的部分
丘壑(qiū hè)指山峰与河谷;山野幽僻的地方;比喻深远的意境
雷同(léi tóng):今泛指事物与人相同者
嶙峋(lín xún):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瘦骨嶙峋
依傍(yī bàng):是指艺术、学术等方面模仿别人或者依赖;依靠
蔓延(màn yán):向四周扩展延伸
蔷薇(qiáng wēi):攀援灌木;小枝圆柱形,通常无毛,有短、粗稍弯曲皮束
词语集注
胸中丘壑:原指作画前心中已有丘壑的完整形象。后比喻心中已经有完整的考虑。
也可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或人刚正有骨气。
芭蕉(bā jiāo):多年生草本植物
斟酌(zhēn zhuó):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恰当
明艳(míng yàn):明亮鲜艳。形容刺眼的颜色
因地制宜(yīn dì zhì yí):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zì chū xīn cái):出于自己心意的创造和裁断
重峦叠嶂(chóng luán dié zhàng):连绵的山。山峰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
俯仰生姿(fǔ yǎng shēng zī):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
也说“别出心裁”。
近义词:推敲
【答案】B
【解析】A.因地制宜: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使用正确;B.自出心裁:完全出于自己的构想和设计,多指诗文创作中有独特的构思,不落俗套。此处与后文“模仿或抄袭”矛盾;
C.重峦叠嶂:指重重叠叠的山峰,使用正确;
D.俯仰生姿:指高矮错落有致,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使用正确。故选B。
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要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不能盲目发展。
B.那些后辈都读过前人的这篇文章,于是自出心裁,每多模仿或抄袭。
C.这里重峦叠嶂,地势较高,气候湿润,自古就是出产好茶的重镇。
D.拙政园内环境优美,花树俯仰生姿,蜂蝶轻飞曼舞。
考考你
读读写写
瞻仰( ) 橘黄 上溯( )
销毁( ) 挑衅( ) 旌旗( )
峻峭( )天堑( ) 永垂不朽( )
顶天立地 慷慨激昂
zhān

xìn
jīnɡ
qiàn
xiǔ
jùn qiào
陈毅《梅岭三章》:旌旗十万斩阎罗。
形容山高而陡,故均为“山”旁。
xiāo
第21课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巍峨( ) 矗立( ) 奠基( )
执锨( ) 镏金( ) 重幔( )
庑殿顶( ) 镶嵌 窖坑( )
梭镖( ) 髻子( )
五卅运动( ) 搀扶( ) 逾越( )
xiān
liú
chónɡ màn

jiào
suō biāo


chān
区别于“掺杂”的“掺”。

wēi
chù
diàn
·建议识记字词补充归纳·
二十为“廿(niàn),三十为“卅”,四十为“卌(xì)”。
多音字

( )松柏
( )柏林
bǎi

德国首都

( )挑衅
( )挑三拣四
tiǎo
tiāo

( )散发
( )散漫
sàn
sǎn

( )担架
( )重担
dān
dàn
指挑选对自己有利的(含贬义)。也说“挑肥拣瘦”。
溯( )

朔( )
shuò
形近字
上溯
朔风
北风
销( )
xiāo
消( )
xiāo
销毁
消毒
峻( )
jùn
竣( )
jùn
峻峭
竣工
工程完成。
慨( )
kǎi
概( )
ɡài
慷慨
大概
衅( )
xìn
畔( )
pàn
挑衅
河畔
镏( )
liú
遛( )
liù
镏金
遛狗
1.根据注音写出词语。
(1)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zhān yǎnɡ( )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2)我越过广场,踏着jú huánɡ( )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
(3)由此shànɡ sù( )到一千八百四十年
(4)第一幅浮雕描述了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xiāo huǐ( )鸦片的事迹。
(5)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tiǎo xìn( )。
(6)革命的jīnɡ qí( )在迎风飘扬。
考考你
(7)远远望去,在一座雄伟jùn qiào( )的半山腰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
(8)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的tiān qiàn( )长江,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
(9)在远处就可以看到毛主席亲笔题的“人民英雄yǒnɡ chuí bù xiǔ( )”八个金色大字。
(10)它像dǐnɡ tiān lì dì ( )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11)一群男女青年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的旗帜,kānɡ kǎi jī ánɡ ( )地来到天安门前。
【答案】 D 【解析】D“别出心裁”: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褒义贬用不当。
绢( ) 驮( ) 檀( ) 冗( )
翰林( ) 题跋( ) 擅长
城郭( ) 考订 田畴( )
岔道( ) 簇拥 踏青
行旅( ) 宏敞 摄取( )
遒劲( ) 春寒料峭( )
长途跋涉 摩肩接踵( )
络绎不绝( )
juàn
tuó
tán
rǒnɡ
hàn

ɡuō
chóu
chà
xínɡ
shè
qiú jìnɡ
qiào
zhǒnɡ

一种丝织物,故左边为“纟”。
区别“骆驼”的“驼”。
檀香、檀木
冗长、烦冗
读读写写
畴:田地,种类
筹:筹划,办法
注意右边是“犮”。
注意读第三声。
第22课 《梦回繁华》
·建议识记字词补充归纳·
汴京( ) 覆灭 薄雾( )
漕运( ) 枢纽( ) 舳舻( )
纤夫( ) 桅杆( ) 握篙( )
酒肆( ) 寺观( )
biàn

cáo
shū
zhú lú
qiàn
wéi
ɡāo

ɡuàn
【串句记忆法】
这幅手卷( )要慢慢卷( )起,不可随意折叠、揉搓。
juàn
juǎn
多音字
( )
( )

遒劲
干劲
jìnɡ
jìn
( )
( )

juàn
juǎn
手卷
卷尺
表“坚强有力,力量大”时读jìnɡ。
暇( )
瑕( )
xiá
xiá
遐( )
xiá
闲暇
遐思
瑕不掩瑜
擅( )
膻( )
shàn
shān
檀( )
tán
擅长
檀香
膻气
缺点掩盖不了优点。
形近字
【口诀记忆法】
整日忙碌,无暇(xiá)闲游;思绪远游,遐(xiá)想联翩;玉无杂质,则无瑕(xiá)疵。
订( )
钉( )
dìnɡ
dīnɡ
盯( )
dīnɡ
考订
盯梢
钉子
【形旁辨字法】
修订(dìnɡ)书稿慎言(讠)辞,
盯(dīnɡ)梢跟踪眼(目)不离,
钉(dīnɡ)锤镶金(钅)敲不停。
纽( )
扭( )
niǔ
niǔ
钮( )
niǔ
枢纽
按钮
扭头
畴( )
筹( )
chóu
chóu
田畴
筹谋
峭( )
俏( )
qiào
qiào
料峭
俊俏
绢(juàn):小巧的丝织物
驮(tuó):用背负载
檀(tán):落叶乔木,木质坚硬,用于制家具、乐器
冗(rǒng):闲散的,多余无用的
翰林(hànlín):我国古代官名
题跋(tíbá):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总称题跋
擅长(shàncháng):在某方面有特长
城郭(chéngguō):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考订(kǎodìng):考据订正
田畴(tiánchóu):泛指田地
词语集注
擅长:强调在某一方面显得才能突出,有专长,多用于某种技能方面,程度比“善于”重。
善于:强调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很会做某种事,可用于行为、活动、工作经验等方面,后面必须带宾语。
岔道(chàdào):岔路
簇拥(cùyōng):很多人紧紧围绕着或护卫着 ,就像是花瓣围绕着花蕊一样
踏青(tàqīng):春天到郊野去游览
行旅(xínglǚ):远行的人;往来的旅客
宏敞(hóngchǎng):高大宽敞
摄取(shèqǔ):指吸收,吸取;拍摄
遒劲(qiújìn):雄健,刚劲有力
春寒料峭(chūnhánliàoqiào):形容初春的寒冷
长途跋涉(chángtúbáshè):路途遥远的翻山渡水
摩肩接踵(mójiānjiēzhǒng):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络绎不绝(luòyìbùjué):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
只能用于人,不能用于车马、房屋或其他事物。
【答案】A 解析:A项,“摩肩接踵”指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这里属于望文生义。
考考你
【解析】A.匀称“ chèng”应改为“chèn”、 “卢沟小月”应改为“卢沟晓月”;B. “车澈”应改为“车辙”、惟妙惟肖“ xiāo”应改为“xiào”;C.斟酌“ kān”应改为“zhēn”、摩肩接踵“ zhòng”应改为“zhǒng”。故选D。
●小试牛刀
【解析】B.“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迥然不同”。故选B。
D
1.茅以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著名桥梁专家、教育家。《中国石拱桥》节选自《桥梁史话》是一篇事物说明文。
2.叶圣陶(1894—1988),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苏州园林》的结构特点是总分,语言特点是简明朴实,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课文标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纪念碑的主题,点出作者要歌颂的对象,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副标题“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点明了文章说明的对象。“瞻仰”表现出作者对先烈们的崇敬之情。
4.毛宁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了宋代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名画。文题指明了本文要说明的内容不是现在的繁荣热闹的景象,而是北宋时期的热闹繁华的景象。
文学、文体常识
(一)文学常识(作者作品)
●小试牛刀
下列关于作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中国石拱桥》一文,成功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为读者详尽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及特点,是一篇很典型的事物性说明文。
B.《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
C.毛宁的《梦回繁华》是一篇幻想性的说明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的画作,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
D.《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
【解析】C项中《梦回繁华》是一篇想象性的说明文,不是幻想性说明文。
(二)文体知识
(一)说明文的基本信息
(二)说明文知识细解
1.定义。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2.分类。
(1)根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根据说明语言的特色、生动程度、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生动性说明文。
3.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
(2)空间顺序:按照空间方位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时,常采用这种顺序。把握空间顺序,重点要注意一些标志方位的名词,或标志游览顺序的动词。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
常见的逻辑顺序有:①从主到次;②从简单到复杂;③从概括到具体: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④从整体到局部;⑤从现象到本质;⑥从结果到原因(或:从原因到结果);⑦从特点到用途;⑧从一般到特殊(或:从特殊到一般);等等。
总之,只要明确了不是时间和空间顺序,一般都是逻辑顺序。
4.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
(2)引用。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说明。引用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3)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4)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5)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分门别地加以说明。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6)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7)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
(8)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
(9)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
(下定义和作诠释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 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
(10)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三)说明文中的记叙
说明文中以说明为主,如同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一样,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表达方式,常常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
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则是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文中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等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
再如介绍10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
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科学小品
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科学小品的特点:内容真实,结构严谨巧妙,语言生动准确。
(一)四类语气句
从语气角度和句子的用途看,现代汉语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分别表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 感叹语气。
1.陈述句。
①你是学生。(肯定陈述)
②是你弄错了。(强调陈述)
③我们不会忘了他们。(一般陈述否定句)
④我们班没有一个不爱学习的。(双重否定陈述句)
单元教材“补白”
2.疑问句。
他在院子里做什么呢?
你是喜欢苹果还是香蕉?
你今天是不是去小明家了?
①难道你是个好老师吗?
(是否定的反问)
②难道你不是个好老师吗?
(是肯定的反问)
①竺可桢走进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 他是来观察物候,作科学研究的。
②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3.祈使句。
①大爷,您请进来坐吧。
②你还是去休息一下吧。
①不要动屋里的东西!
②禁止吸烟!
(1)概念。
用来抒发强烈感情(喜欢、愤怒、悲伤、恐惧、惊讶、厌恶等),表示感叹语气的句子叫感叹句。感叹句书面语的句末用感叹号。
如:①颐和园的景色真美啊﹗
②种子的力量竟有这么大﹗
③多么令人难忘的夜晚啊﹗
注意:有感叹号的不一定是感叹句,还可能是祈使句。
4.感叹句。
(二)句式变换-----1.了解句式变换。
②他被这劳动的场景深深地打动了。(改为否定的反问句:他能不被这劳动的场景深深地打动吗?)
①人的自由并不是任意妄为,随心所欲。(改为肯定的反问句:人的自由难道是任意妄为,随心所欲的吗?)
是指在具体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将句子由一种句式变成另一种句式的过程。句式变换要求改变句子的形式或者语气,而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要保持不变。
2.句式变换的原则。
(1)陈述句变反问句:保留句意,增加疑问词,改变标点符号。
变换原则
(2)反问句变陈述句:保留句意,去掉疑问词,改变标点符号。
01
①难道能说死海的形成不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吗
(死海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02
②这不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吗?(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添加标题
(3)双重否定改肯定:保留句意,去掉否定词。
01
①在朝鲜的每一天,总有一些事情不能不使我感动。(在朝鲜的每一天,总有一些事情感动着我。)
02
②我非把这道题做出来不可。(我一定要把这道题做出来。)
变换原则
(4)肯定改双重否定:保留句意,增加否定词。
②你会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
(你不会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
①小丽经常给没来上课的同学补课,全班同学都很爱戴她。(小丽经常给没来上课的同学补课,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不爱戴她。)
1.根据表达的要求,在下列句子的末尾加上适当的语气词。
(1)你是快六十了 ?(表示估计和揣测)
(2)对,咱们是替老百姓办事 。(表示道理显而易见)
(3)来的人太少,今天的会开不成 (估计某种情况必然出现或可能出现)
(4)只是简单不过的几个字 ,(表示如此而已)他却觉得比写一篇论文还要难。
(5)你不要着急,他今天会回来 。(表示确定)
(6)亏你还是个技术员 ,(指明事实而略带夸张)连这点都解决不了。
答案:(1)吧(2)的(3)了(4)罢了(5)的(6)呢
●小试牛刀
2.下列句式变换有误的一项是( )
A.面对那袅袅娜娜的一缕中国香,他对天地生出敬畏谦卑之心来。
改为反问句:面对那袅袅娜娜的一缕中国香,难道他会对天地生出敬畏谦卑之心来吗?
B.所有人都为那黄梅戏唱段中缠绵的深情和委婉的旋律而感到身心激荡。
改为双重否定句:没有人不为那黄梅戏唱段中缠绵的深情和委婉的旋律而感到身心激荡。
C.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改为陈述句:蜜蜂是渺小的,又是高尚的。
D.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改为祈使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让我们高声赞美白杨树吧!
A
考点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答题思路】
(1)从题目中看说明对象;
(2)找文段开头的中心句或关键词句;
(3)从文中概括、提炼,同样抓关键词句。
【题目解析】
1.《中国石拱桥》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其总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
总体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阅读考点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的
明确: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作者从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主要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
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文章的标题和副标题分别起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标题表明了作者要歌颂的对象,表现出作者对革命先烈万分崇敬的心情;
副标题标明文章要具体介绍的建筑物。
考点二:说明的顺序
【答题思路】
(1)空间顺序——东南西北、上下左右、整体局部,表空间方位的标志语;
(2)时间顺序——表时间的或事物发展阶段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接着、然后……
(3)逻辑顺序——表示因果、主次、整体与局部等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其次、为什么、之所以、原来、因此……
注意:有些文章以其中一种顺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说明顺序(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加以判断)。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题目解析】
1.《中国石拱桥》在安排说明顺序上有哪些特点
明确: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是由一般到特殊;写赵州桥是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在说明桥梁的结构时,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有关桥梁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2.《苏州园林》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
明确:因为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园林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地进行叙述。进而采用了逻辑顺序。
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如何运用时间顺序与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
明确:本文作者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远---近)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位(东--南--西--北)顺序为辅,并在介绍浮雕时运用时间顺序(历史顺序)来组织材料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4.《梦回繁华》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就全文来说,本文使用的是逻辑顺序,从画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写起,进而详细说明画作本身,最后介绍画作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展开,清晰而全面,重点突出。
就说明《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主体内容来说,主要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其中“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三个词语即将画作切分成三个部分,然后按照从前到后的空间方位依次进行说明。
考点三:说明文的结构
【答题思路】
(1)按照时空的变换划分;
(2)按照从整体到局部或者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写的说明文,其结构分为:(1)总—分—总;(2)总—分;(3)分—总。
【题目解析】
1.仔细阅读《中国石拱桥》全文,分析文章的结构布局。
建议大家这样思考:
(1)分析1、2两段与其他段落的关系;
(2)分析第3段与其后5段(4-8)的关系;
(3)“赵州桥”与“卢沟桥”两部分可以交换位置吗?
(4)分析“赵州桥”的两段(4、5)之间的关系;
(5)分析“卢沟桥”的三个段落(6-8)之间的关系。
明确:(1)总分关系。概括介绍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历史悠久,结构坚固
(2)总分关系。引出对赵州桥、卢沟桥的介绍。
(3)不能,有建成时间先后顺序。
(4)先介绍一般情况,再介绍形式优美、结构坚固这类重点内容,既全面,又重点突出。
(5)先介绍一般情况,再介绍审美特征,历史文化意义。
分析说明文的思路,主要是三“看”:看全文的总分关系;看主体部分的先后关系;看文章段落的位置关系。
2.《苏州园林》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总→分→总
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课文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点题总领全文——介绍碑身浮雕——抒写瞻仰感受;总—分—总的结构
考点四:说明方法
【设题方式】
(1)本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2)第×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
(3)写出第×段画线句中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然后选择其中一种简析其说明效果。
(4)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
【答题模板】
1.举例子。
答题模板:通过举……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把抽象复杂的事物(道理)说得通俗易懂,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示例:
(1)“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上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明确:通过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讲究近景与远景的层次”的特点。
(2)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明确: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用具体例子作证,显得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2.分类别。
答题模板:为了说明……的特征(道理),文章条理清晰地从……方面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不同事物特征明了,使事物之间关系清晰,使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更突出。
“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
(四)全桥结构匀称……”
明确:分类说明,条理清楚,
使读者对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有
了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3.列数字。
答题模板:用具体的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准确、直观更有说服力。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明确: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确凿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桥的规模,突出了赵州桥“雄伟”的特点。
(2)“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用具体的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长短,给人留下深刻的整体印象。
4.作比较。
答题模板: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加具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示例:
(1)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明确:作比较。用卢沟桥和两岸河堤作比较,充分说明了卢沟桥十分坚固。
(2)其实,它的动作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用转墙使地道坚固。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
明确:作者拿矿工和铁路工程师与蝉作比较,形象、突出地说明了蝉的幼虫聪明、能干,会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使隧道的墙壁不会塌下来。
5.下定义。
答题模板:……是……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示例:
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
明确:采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具体直观地认识到联拱石桥的形态特征。
6.作诠释。
答题模板:具体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使……(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通俗易懂。
示例: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明确:具体解释了两个小拱的作用,使这个创造性的设计的原理通俗易懂。
7.打比方。
答题模板: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的特征(道理)使说明的内容更形象易懂、生动有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示例:
(1)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明确: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赵州桥的大拱的形状,从而说明了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的特征。
(2)“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明确: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8.引资料。
答题模板:
a.引故事神话传说:以…生动的故事引出说明对象,增强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b.引名人名言:名言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引用诗句: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同时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明确:采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引用张嘉贞的赞语是为了说明赵州桥构造的奇特,突出了施工技术的巧妙绝伦。
(2)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不相符。
明确:引资料。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9. 摹状貌。
答题模板:通过描摹……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文章生动活泼。
(1)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明确: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石刻狮子的“千态万状”,说明了卢沟桥的优美装饰,突出了桥的形式美。
(2)“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明确:摹状貌。通过摹写人们的动作神情,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作品的逼真,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
10.列图表。
答题模板:用列图表的方式对数字、步骤等加以说明,直观、明了、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下面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列数字)
B.在传统的石拱桥的基础上,我们还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其中“双曲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新创造,是世界上所仅有的。(举例子)
C.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打比方)
D.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分类别)
D
【解析】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D句,是把“后三宫”与“前三殿”进行比较,运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据此,答案为D。
●小试牛刀
考点五: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准确、严密
准确性。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严密性。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
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
此外,说明文的语言还有生动性形象性。
【题目解析1】——准确、严密性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大约”“可能”“有记载的”有什么表达作用?)(第3段)
明确:“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更具可靠性。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
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
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明确:不能,原句突出了
“苏州园林”。
(3)《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句中画线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掉。
“很”从程度上进行修饰限制,说明《清明上河图》的写实性程度相当高。
“基本”从范围上进行修饰限定,说明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的记载大部分一致,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如果去掉,则说法太绝对,与事实不符。
这两个词语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性和严密性。
(4)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句中加横线词如何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明确:数字具体,实事求是,该用“约”限制时,绝不“故作准确”;“几乎”强调了桥面与河面并非完全平行。
(5)“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明确:“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题目解析2】——生动性形象性
(1)“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2)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体味画线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巍峨、雄伟、庄严”既体现了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的印象,又概括了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logo
(3)《梦回繁华》这篇文章的语言如何做到典雅而富有韵味
明确:本文大量使用了四字短语,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街道纵横,房屋林立”“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这些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考点六:说明文段落作用
1.开头段的作用:
①概括本文内容,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谚语、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和描写性语言等,点明题目,增强文学色彩,生动形象地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运用了×××的说明方法,结合说明方法进行分析。
④设问开头,设置悬念,引人思考,引出说明对象或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题目解析】
(1)《中国石拱桥》主要写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什么开头两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明确:先简单介绍关于石拱桥的桥洞,让人对石拱桥有一个大致的认识。第二段介绍石拱桥的历史和作用,为下文中国石拱桥的历史悠久形式优美和结构坚固等特点做铺垫。
(2)《梦回繁华》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第1段介绍北宋时期汴京的繁盛状况,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
2.中间段的作用:
①内容上: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和上下文相照应。
如果运用了说明方法、修辞手法等,再结合说明方法、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
3.结尾段的作用:
①内容上:补充说明该事物其他方面的特点或注意点,使说明内容更全面,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②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
考点七:说明文的拓展探究
在说明文阅读的最后一题上,常出现拓展延伸题。这类题目最能检验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结合文本材料的具体内容,调动生活积累,充分打开思路,尽力做到有一定创新性。
【设题方式】
(1)结合文本谈感受或启示。
(2)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3)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
(4)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5)对人类关注的热点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标语、建议、广告、宣传语等。
(6)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
【题目解析】
(1)《中国石拱桥》文章最后为什么要写解放后中国石拱桥的建设呢?
观点一:文章的标题是“中国石拱桥”,而不是“中国古代石拱桥”,这就有必要提及我国现代石拱桥的情况。
观点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石拱桥的成就也是辉煌的,有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虹大桥,这的确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观点三:我国现代石拱桥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如“双曲拱桥”就是其一。
观点四:这样写,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展示了新中国桥梁事业的辉煌成就,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全文结构严谨,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如果去掉最后一段,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对中国石拱桥的介绍就不够完整。
(2)课题“梦回繁华”有哪些深意?
明确:
①清明上河图让我们回忆古代文明的灿烂,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继承并弘扬这种繁华。
②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南宋人民
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
年代的强烈愿望。
③梦回繁华既有对宋朝科技文化
繁荣的骄傲,又有对近代丢失中华
文明先进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