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背影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背影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14:51:5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 背影 课前预习单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学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有《春》《绿》《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2.背景资料
本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在徐州工作任职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父亲朱鸿钧没有积蓄,回到扬州后,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后,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事。
4.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散文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围绕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是它表现主题的常见形式。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在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
差(chāi)使 交卸(xiè) 奔丧(bēn sāng) 狼藉(jí) 不禁(jīn)
簌簌(sù) 典质(zhì) 惨(cǎn)淡 赋(fù)闲 浦(pǔ)口
熟(shú)识 嘱咐(zhǔ fù) 妥帖(tuǒ tiē) 颇(pō) 踌躇(chóu chú)
警(jǐng)醒 迂(yū) 栅(zhà)栏 马褂(guà) 蹒跚(pán shān)
攀(pān) 拭(shì) 搀(chān) 颓(tuí)唐 琐屑(suǒ xiè)
惦(diàn)记 膀(bǎng)子 箸(zhù) 诸(zhū)多
2.解释下列词语
迂yū:1.曲折绕远。2.拘泥保守、不切实际的
拭shì:揩擦。
搀chān:在旁边扶助。
交卸jiāo xiè:卸除职务。
狼藉láng jí:乱七八糟的样子;杂乱不堪。
簌簌sù sù:形容流泪时眼泪纷纷落下的样子。
赋闲fù xián:晋朝潘岳辞官家居,作《闲居赋》。后来称没有职业在家闲着为“赋闲”。
游逛yóu guàng:游逛指游览;为消遣而闲走。
踌躇chóu chú:对某件事很难作出决定。
马褂mǎ guà:服饰名、对襟、平袖端、盘扣、身长至腰,前襟缀扣襻五枚。
蹒跚pán shān:形容步伐不稳,歪歪斜斜的样子。
颓唐tuí táng:衰颓败落,萎靡不振的样子。
琐屑suǒ xiè:细小而繁多、零碎(的事)。
触目伤怀chù mù shāng huái:看到某种事物,心里感到悲伤。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默读课文,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散文写的是1917年冬,作者因祖母去世从北京回扬州奔丧。丧事办完后,父亲去南京谋事,作者回北京上学,父子二人在浦口车站分别。
2.快速浏览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写“我”思念父亲,最难忘怀他的背影。总
第二部分(2-6)回忆家中往事、“我”与父亲车站离别的情景。分
第三部分(7)泪光中再忆父亲的背影,抒发思念之情。 总
◎品读背影之美
全文共写了父亲的哪四次背影?请找出相关语句,体会“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完成学习任务单。
句子: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学习任务单
作用: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会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③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买橘 ②惜别 ③线索
◎感知父亲形象
“望父买橘”写得极有特点,那作者笔下的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品读文中的细节,感受朱自清父亲对他的爱,并结合相关内容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原文语句 分析
外貌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曾有一番作为的父亲此时却晚景颓唐,穿戴寒酸。尽管家中十分困难,却仍给“我”做了一件价格不菲的紫毛大衣,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无限疼爱和呵护。
语言 “事已如此,……天无绝人之路!”“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全文父亲仅开口五次,内容平常,简洁明了,但这些话表现了父亲特有的、不外现于言辞的细心、体贴和对儿子深沉的爱。
动作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买橘子的片段是父爱的集中体现。“蹒跚地走”“探”“穿”“爬”“攀”“缩”“倾”等动词,表现了父亲买橘子时的艰难,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与爱护。
其他 再三嘱咐茶房;忙着照看行李;忙着和他们讲价钱;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嘱我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三处嘱咐以及为“我”忙前忙后,足见父亲的周详、细致,表现了父亲小心翼翼、细致入微的父爱。
形象:文中的父亲是一个细心、体贴、不善言辞、疼爱儿子的慈父形象。
◎体会父子之情
请找出文中写“我”流泪的语句,探究“我”流泪的原因,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场景 语句 原因
第一次:回家奔丧 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因目睹家境颓败而伤心
第二次:望父买橘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因目睹父亲爬月台的背影而感动,因背影呈现的老态而伤感
第三次:父子分别 我的眼泪又来了 是第二次流泪的延续
第四次:父亲来信 在晶莹的泪光中 回忆“背影”,挂念父亲
作用:流泪贯串全文,为文章增添了丰富的、带着感伤的情感色彩。
2.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我”对父亲的情感很深厚,但不曾表现,且前文中表现得略有些不耐烦。比如看到父亲送站时和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二是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觉得他“迂”。而“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契机,是在父亲爬上、爬下车站月台之时,“我”的内心被强烈震撼了。在“背影”这个形象中,父亲是真对“我”很好,这让“我”十分感动。
3.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在文中是一以贯之的。请你在文中找到那些令你无比感动的瞬间,理解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1】父亲对儿子说的话令人感动。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明确: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劝解和安慰,家境困难,身心最艰难的便是父亲,而父亲却依然坚强并回过头来安慰“我”,这在表现父亲坚强的同时也表现了对“我”的关怀。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明确: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路上口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为儿子想得周到。
【2】细节部分令人感动。
(1)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明确:父亲因为事忙,因此不打算送“我”,且已经托人照顾“我”,但终究还是不放心而送了“我”。这其中经过了父亲“再三嘱咐”“终于不放心”“踌躇”“终于决定”的犹豫反复心理,可见在父亲眼里,“我”永远是那个没长大的儿子。
(2)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明确:这一段描写看似没什么,但是联系“我”的“紫毛大衣”来看,却十分感人,父亲因家境只能穿着简陋,却让儿子穿着紫毛大衣去求学。这对比中见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主旨归纳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追忆了作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 背影 课前预习单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学者。字 ,号 ,江苏扬州人。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有《春》《绿》《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2.背景资料
本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在徐州工作任职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父亲朱鸿钧没有积蓄,回到扬州后,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后,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事。
4.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散文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围绕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是它表现主题的常见形式。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在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
差( )使 交卸( ) 奔丧( ) 狼藉( ) 不禁( )
簌簌( ) 典质( ) 惨( )淡 赋( )闲 浦( )口
熟( )识 嘱咐( ) 妥帖( ) 颇( ) 踌躇( )
警( )醒 迂( ) 栅( )栏 马褂( ) 蹒跚( )
攀( ) 拭( ) 搀( ) 颓( )唐 琐屑( )
惦( )记 膀( )子 箸( ) 诸( )多
2.解释下列词语
迂yū: 。
拭shì: 。
搀chān: 。
交卸jiāo xiè: 。
狼藉láng jí: 。
簌簌sù sù: 。
赋闲fù xián: 。
游逛yóu guàng: 。
踌躇chóu chú: 。
马褂mǎ guà: 。
蹒跚pán shān: 。
颓唐tuí táng: 。
琐屑suǒ xiè: 。
触目伤怀chù mù shāng huái: 。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默读课文,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快速浏览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 ) 。总
第二部分( ) 。分
第三部分( ) 。 总
◎品读背影之美
全文共写了父亲的哪四次背影?请找出相关语句,体会“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完成学习任务单。
句子:
① 。
② 。
③ 。
④ 。
学习任务单
作用: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会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③_________。
◎感知父亲形象
“望父买橘”写得极有特点,那作者笔下的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品读文中的细节,感受朱自清父亲对他的爱,并结合相关内容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原文语句 分析
外貌
语言
动作
其他
形象:
◎体会父子之情
请找出文中写“我”流泪的语句,探究“我”流泪的原因,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场景 语句 原因
第一次:回家奔丧
第二次:望父买橘
第三次:父子分别
第四次:父亲来信
作用:
2.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在文中是一以贯之的。请你在文中找到那些令你无比感动的瞬间,理解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1】父亲对儿子说的话令人感动。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2】细节部分令人感动。
(1)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2)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主旨归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