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背影
第
1
课
时
新课导入
歌曲《父亲》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一篇描绘父爱的经典散文——朱自清的《背影》。
在这篇文章中,朱自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与父亲之间那份深沉而真挚的情感。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去感受那份独特的父爱吧!
REC
素养目标
1.积累“狼藉”“簌簌”“踌躇”“颓唐”“琐屑”等重点词语。借助链接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变化,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3.品味文章素朴而典雅、简净而细致的语言。(重点)
4.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感受父爱的伟大。(难点)
第1课时
任务一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任务二 整体感知,梳理线索
任务三 聚焦核心,细读品情
第2课时
任务四 追踪情感,理解转变
任务五 探究主旨,体悟文化
任务六 品味语言,体悟深情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任
务
一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运用到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他的散文素朴缜密,意境隽永,语言洗练,文笔清丽。
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诗文集《踪迹》等。
散文代表作品有《春》《荷塘月色》《匆匆》等。
写作背景
办完丧事后,作者回北京念书,父亲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惜别。文章所写的就是当时的情景。
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本文写于1925年,记叙的是八年前,即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去世了,在徐州工作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文体知识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围绕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是它表现主题的常见形式。
文体知识——散文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在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准字音
交卸( ) 奔丧( ) 狼藉( )
赋闲( ) 迂腐( ) 栅栏( )
琐屑( ) 游逛( ) 马褂( )
踌躇( ) 蹒跚( ) 颓唐( )
举箸( ) 簌簌( ) 拭泪( )
shì
ɡuà
bēn sānɡ
yū
xiè
jí
sù
fù
ɡuànɡ
chóu chú
pán shān
zhà
suǒ xiè
zhù
tuí
多音字
( )期望
( )期年
期
qī
jī
( )出差
( )差强人意
( )差评
( )参差不齐
差
chāi
chā
chà
cēn
【串句记忆法】他背(bēi)负着沉重的行李走出了家门。站在门口的母亲望着他那渐渐远去的背(bèi)影,泪流满面。
读读写写
1. 迂( ):
2. 拭( ):
3. 搀( ):
4. 交卸( ):
5. 狼藉( ):
6. 簌( )簌:
7. 赋闲:
yū
shì
chān
xiè
jí
sù
字形易错,注意部首。
字音、字形易错,注意声母。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擦。
用手轻轻架住对方的手或胳膊。
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
乱七八糟的样子。
纷纷落下的样子。
文中指失业在家。晋代潘岳辞官家居,作《闲居赋》,后因称罢官闲居、失业无事为赋闲。
8. 游逛:
9. 踌躇( ):
10. 马褂( ):
11. 蹒跚( ):
12. 颓( )唐:
13. 琐屑( ):
14. 触目伤怀:
chóu chú
guà
pán shān
tuí
suǒ xiè
字音、字形易错
字音易错。
游览;为消遣而闲走。
犹豫。
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的短褂,以黑
色的为最普通。原来是满族人骑马时所穿的服装。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衰颓败落。
细小而琐碎的事。
文中指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感到伤心、悲痛。
1. 差使( ):
2. 典质:
3. 箸( ):
chāi shi
zhù
注释中的生难字词
旧时指官场中临时委任的职务,后来也泛指职务或官职。
把财物等典当、抵押出去。典,典当。质,抵押。
筷子。
词 踌躇 徘徊
同 都有“犹豫不决”的意思。 异 还有“停留;徘徊不前”等意思。 还有“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等意思。
例
近义词辨析
①他踌躇了半天,终于还是直说了。
②他在公园一角徘徊了很久,最后还是遗憾地离开了。
颓唐—颓废 相同点 都是形容词,都有“精神萎靡”之意
不同点 “颓唐”侧重于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只用于形容个人的精神、举止、境况等。
“颓废”侧重于思想意志消沉,语义较重;可用于形容个人或群体的思想、意志、人生观等。
辨 析 1.他神色( ),回家之后就一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2.虽然在这次校园田径赛中没有获得冠军,但他一点也不( ),依然对自己充满信心。
答案:1.颓唐 2.颓废
整体感知,梳理线索
任
务
二
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并划分层次结构。
速读寻“影” (个人任务)
任务指令: 快速默读课文(或听范读),找出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分别是在什么情境下出现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次“背影”出现时的“我”和“父亲”的主要状态或情感。
学生活动: 阅读、圈划、概括。
整体感知
文章写了作者回忆父亲在车站与“我”离别、为“我”买来橘子的事情。
(1)开篇点题,写“我”思念父亲,最难忘怀他的背影。
(2-6)回忆家中往事、“我”与父亲车站离别的情景。
(7)泪光中再忆父亲的背影,抒发思念之情。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总
分
总
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并划分层次结构。
寻觅背影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难忘背影
(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境下出现的?找出相关语句,体会“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惜别背影
(父子分别)
回忆背影(别后怀念)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背影:贯穿全文、象征“我”情感变化的 。
线索
内容上
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会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
结构上
“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概括每次“背影”出现时的“我”和“父亲”的主要状态或情感。
难忘背影:“我”:思念、感伤;父亲:未知(悬念)。
刻画背影:“我”:流泪(触动);父亲:艰难、执着。
惜别背影:“我”:寻找、感动;父亲:离去。
回忆背影:“我”:寻找、感动;父亲:离去。
难忘背影
(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
(父子分别)
回忆背影(别后怀念)
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聚焦核心,细读品情
任
务
三
品读第6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刻画“望父买橘”的场景的?从这一背影中,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提示:从描写手法、动词等角度进行赏析)
品读背影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爸爸,你走吧。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语言描写,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爱护,体贴细致入微。最朴实的一句“要求”,读来却不禁使人动容。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外貌、衣着描写。介绍父亲的体形,为下文他买橘子之艰难做铺垫。
衣服的颜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暗示家中刚尽的丧事;衣服的材质可谓寒酸,说明了父亲生活、经济的拮据。
(5)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父亲是一个胖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我”的穿着如何呢?
尽管家中困难,自己穿着简朴,却仍给“我”做了一件价格不菲的紫毛大衣,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与呵护。
挑战:不看课本,根据图片,填入你认为恰当的词语。
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
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
向左 ,显出努力的样子。
(父亲) 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 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①
②
③
⑤
④
⑥
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 ,显出努力的样子。
(父亲) 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 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①
②
蹒跚
探身
穿
攀
缩
微倾
“蹒跚”写出了父亲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探身”说明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
“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见父亲爬月台的吃力
“缩”点明了他爬时的困难
“微倾”说明爬时的费劲、用力
爬
③
⑤
④
⑥
作者用了“探”“穿”“攀”“缩”“倾”等一系列动词,描写出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艰难情景,含蓄地表现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爱护。
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完成心愿(买来橘子)、尽到责任后的满足与愉悦。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作者描写父亲买橘子的背影,使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截取典型场景画面。本文之所以脍炙人口,除却作者细心的观察、用心的感悟,还缘于作者独特的选材构思方法——截取法。
截取法:在记叙文中,截取事物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本质的闪光瞬间而加以表现的选材方法。
运用素淡的笔墨、白描的手法以及反衬的手法。
作者描写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以暗色为主,而“朱红的橘子”“紫毛大衣”这些细节中的亮色,又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反衬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不动声色地起到画龙点晴的艺术效果。
营造特定环境、特定场合。
闪烁在泪光中的父亲的背影,是特定环境下的父亲的形象特征,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它对作为儿子的作者来说,是最难忘的印象。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
使用简练传神的动词和形容词。
如文中“探”“穿”“爬”“攀”“缩”“倾”等一连串体现出行动艰难的动词及“蹒跚”“慢慢”“肥胖”等描绘父亲体形和动作状态的形容词,蕴含着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无比深切的爱。
结束语
通过聚焦“买橘背影”这一核心场景,我们通过细腻的动作、外貌描写和“我”的反应,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普通父亲那朴素、艰难却又无比深沉、执着的爱。这爱,就藏在那蹒跚的脚步、笨拙的攀爬和那袋金黄的橘子里。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寻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背影”更深层的意蕴。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