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14 综合复习(一)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5·张家港高二月考)穿不合适的鞋子长时间行走,脚上会磨出水疱,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疱中液体的成分和血浆相同
B.水疱中的水可以回渗到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C.水疱主要是血浆和淋巴液里的水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
D.水疱的成分中,蛋白质的含量最高
答案 B
解析 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水疱中液体的成分和血浆不完全相同,A错误;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其中的水可以渗回到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B正确;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C错误;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水的含量最高,D错误。
2.小龙虾的神经系统中有一种特殊的突触,这种突触间隙极小,仅有2~3 nm。带电离子和局部电流可通过相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道直接传递信号。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方向可能是双向的
B.该突触结构可能有利于动物对伤害性刺激快速作出反应
C.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功能
D.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 D
解析 由于题述该突触间隙极小,且带电离子和局部电流可通过相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道直接传递信号,则信号在该突触中不需要转换为化学信号,因此传递方向可能是双向的,A正确;由于信号在该突触处传递不需要转换,则信号的传递速度快,时间短,因此该突触结构可能有利于动物对伤害性刺激快速作出反应,B正确;该信号的传递中所利用的蛋白质通道,属于两个细胞间形成的进行信息交流的通道,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功能,C正确;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未体现胞吞、胞吐、细胞融合等现象,因此未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
3.(2024·沧州高二月考)研究发现牙髓发炎时感到疼痛与一种蛋白RTHT相关。当牙齿受到冷刺激后,蛋白RTHT能打开牙髓神经细胞膜的Ca2+通道, Ca2+内流促进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最终引起人产生疼痛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蛋白RTHT进入牙髓神经细胞内直接使突触前膜电位发生改变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会使其上的K+通道发生变化
C.蛋白RTHT产生得越多,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的峰值越大
D.阻止Ca2+进入突触前膜中可缓解牙髓发炎时的疼痛感
答案 D
解析 蛋白RTHT能打开牙髓神经细胞膜的Ca2+通道,蛋白RTHT不进入牙髓神经细胞内,A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会使其上的Na+通道发生变化,导致Na+内流,B错误;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的峰值与突触后膜内外Na+浓度差有关,与蛋白RTHT含量无关,C错误;阻止Ca2+进入突触前膜中,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减少,可缓解牙髓发炎时的疼痛感,D正确。
4.(2024·上饶高二联考)失温症一般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大脑、心、肺等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寒战、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系列症状,甚至危及生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注意保暖防护、及时补充体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失温
B.失温下产生寒战的现象可能是由于骨骼肌战栗使机体减少散热
C.失温是人体产热小于散热,说明人体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D.轻度失温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进而促进肝脏产热
答案 B
解析 注意保暖防护可以减少散热,及时补充体能可以保证产热,因此在一定程度可以预防失温,A正确;骨骼肌战栗使机体增加产热,B错误。
5.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微生物分不开,而这些微生物当中有一部分是病原体。但绝大部分人并没有因为病原体的存在而患病,原因是人体有强大的免疫系统。下列有关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种抗体可与多种抗原特异性结合
B.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C.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是不能遗传的
D.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导致的
答案 D
解析 一种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特异性结合,A错误;抗原可以是来自外界的病原体,也可以是机体自身损伤、癌变的组织和细胞,B错误;特异性免疫主要针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的,能够遗传,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C错误;自身免疫病是指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的疾病,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D正确。
6.(2024·泰州高二期末)百白破疫苗是由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原液、白喉类毒素原液及破伤风类毒素原液加氢氧化铝佐剂制成。将这种疫苗注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作出的反应有( )
A.产生多种记忆细胞和浆细胞识别侵入机体的病原体
B.B细胞接受刺激后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细胞因子
C.细胞毒性T细胞与相应靶细胞密切接触并使其裂解
D.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疫苗后将其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
答案 D
解析 浆细胞不能识别侵入机体的病原体,A不符合题意;B细胞接受刺激后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B不符合题意;百白破疫苗引起的是体液免疫,不发生细胞毒性T细胞与相应靶细胞密切接触并使其裂解的反应,C不符合题意;百白破疫苗注入人体后,会引起体液免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疫苗后将其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D符合题意。
7.(2025·连云港高二期末)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体某些部位的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B.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调控,激素合成后会影响基因表达
C.干热后遇大雨的小麦种子容易在穗上发芽,这可能与脱落酸遇高温后易降解有关
D.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不同部位的生长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
答案 D
解析 植物体某些部位的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如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A正确;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调控,激素合成后会通过信号转导影响基因表达,B正确;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维持种子休眠,干热后又遇大雨的小麦种子容易在穗上发芽,可能与脱落酸遇高温容易降解有关,C正确;同一植物不同部位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因此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不同部位的生长产生的效果一般不同,D错误。
8.大树杜鹃是一种集中分布于我国云南山区的高大乔木,很难引种到其他地方,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很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层,自然环境下发芽率很低;幼苗生长缓慢,需较长时间才能开花;植株耐寒能力弱,在-2 ℃环境下会死亡,幼树死亡率会更高。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直接决定大树杜鹃种群密度的因素是低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B.选取大树杜鹃分布密集的区域用样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
C.适度清除凋落物有利于提高该地区大树杜鹃的环境容纳量
D.光照是影响大树杜鹃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
答案 B
解析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大树杜鹃不存在迁入率和迁出率,故直接决定大树杜鹃种群密度的因素是低出生率和高死亡率,A正确;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样方法应注意随机取样,不能选取大树杜鹃分布密集的区域进行调查,B错误;根据“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很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层,自然环境下发芽率很低”可知,适度清除凋落物有利于种子发芽,对提高该地区大树杜鹃的环境容纳量有利,C正确。
9.(2024·邯郸高二联考)科研人员在野外考查时,发现了a、b两株矮生突变型拟南芥幼苗。为探究a、b两株矮生突变型形成的原因,研究人员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a、b植株幼苗后,其生长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霉素在植物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起到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B.a植株可能是赤霉素受体缺失,b植株可能是赤霉素合成缺陷
C.若将赤霉素溶液换成适宜浓度的乙烯溶液,则突变型b植株高度高于n点
D.若将赤霉素溶液换成适宜浓度的脱落酸溶液,则野生型植株高度高于m点
答案 B
解析 赤霉素在植物的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中合成,起到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A错误;赤霉素处理前,a、b植株幼苗比野生型生长慢,植株较矮;赤霉素处理后,突变型a的生长速度没有明显变化,表明其对赤霉素不敏感,可能是赤霉素受体缺失型,而突变型b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表明其对赤霉素敏感,可能是赤霉素合成缺陷型,B正确;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且b植株是赤霉素合成缺陷型,若将赤霉素换成适宜浓度的乙烯,则b植株高度一定低于n点,C错误;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若将赤霉素换成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则野生型植株高度低于m点,D错误。
10.(2024·盘锦高级中学高二月考)在池塘中人工养殖了多种鱼,其中某种鱼(A鱼)的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池塘中的所有鱼构成了多个种群
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C.流入该池塘的总能量大于池塘中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D.A 鱼的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 D
解析 池塘中的所有鱼包括不同的物种,每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构成了一个种群,因此池塘中的所有鱼构成了多个种群,A正确;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食物结构不同,所处的营养级也可能不同,B正确;流入该池塘的总能量除了池塘中植物固定的太阳能,还包括人工投放的饵料中的化学能,C正确;垂直结构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A鱼的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11.研究发现,某些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这一现象被称为阿利氏规律。下列分析不符合阿利氏规律的是( )
A.种群密度过大时,种内竞争加剧会导致死亡率上升
B.种群密度过小时,个体难以找到配偶会导致出生率下降
C.最适种群密度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种群密度过大和过小时
D.种群密度过小时,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λ>1)
答案 D
解析 种群密度过大时,种内竞争会加剧,导致死亡率上升,从而抑制种群增长,A符合规律;种群密度过小时,个体难以找到配偶会导致出生率下降,从而抑制种群增长,B符合规律;最适种群密度时,有利于种群增长,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种群密度过大和过小时,C符合规律;结合题干信息,种群密度过小时,会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种群数量很难保持“J”形增长,故t年后种群数量不是Nt=N0λt(λ>1),D不符合规律。
12.(2025·吉林高二期中)某生物种群处于平衡状态,如图表示该种群由于某些因素导致种群数量变化的四种情形。下列相关原因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
A.若图甲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若图乙所示为发酵罐中某菌种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后期添加一定量的同种菌种
C.图丙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可能是由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不再适合该种群生存
D.图丁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种群数量在 K/2时增长速率最快
答案 B
解析 若图甲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由于过度放牧会导致牧草减少,所以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A正确;若图乙所示为某发酵罐中某菌种数量,则b点后变化原因可能是后期添加一定量的营养,使环境容纳量增加,添加一定量的同种菌种不能增加环境容纳量,B错误;图丙中,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时,生态系统被破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所以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不再适合该种群生存,C正确;当种群数量维持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图丁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为了获得较大的鱼产量,捕捞的剩余量应为K/2左右,可以保护鱼类资源可持续发展,D正确。
13.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重要因素,群落中生物数量越多,物种丰富度越高
B.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
C.森林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等
D.生态位包括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答案 A
解析 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与生物数量多少无关,A错误;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生活环境相同,二者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B正确。
14.(2025·重庆七校高二联考)对下列古诗文中描述的生物学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反映了温度这一非生物因素对鸭生活习性的影响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农民通过除草,增大了流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文中体现的食物链中鹊是第三营养级
D.“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雄鸡之间有时会因领地、食物、配偶等原因而发生争斗,这属于生态位重叠所致
答案 A
解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思是春天温度升高,鸭子开始下水游泳,体现了温度这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正确。除去杂草,能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B错误。“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描述的是螳螂以蝉为食,异鹊以螳螂为食的捕食关系,蝉为植食性动物,故异鹊处于第四营养级,C错误。“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指的是大红公鸡披着华彩毛羽,一双趾爪光如锋刃剑芒,一展雄风, 会战在大门至厅堂的路上,描述的是斗鸡场面,雄鸡之间有时会因领地、食物、配偶等原因而发生争斗,但生态位重叠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D错误。
15.(2025·太原高二期末)茶农通过放置特定的信息素,影响茶树害虫——茶小卷叶蛾的交配,从而减少其数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茶农利用信息素对茶树害虫进行生物防治
B.该方法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
C.该方法通过改变茶小卷叶蛾的性别比例进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D.在茶园生态系统中只要有信息源和信息受体就能完成信息传递
答案 A
解析 利用信息素进行生物防治,可以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的繁殖力下降,从而减缓有害动物对茶树的破坏,A正确;该方法体现了信息传递对于生物种群的繁衍的作用,B错误;该方法通过扰乱雌雄茶小卷叶蛾的交配从而降低出生率来达到防治目的,C错误;在茶园生态系统中,除了有信息源和信息受体外,还要有信道,才能完成信息传递,D错误。
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或水库中大量种植芦苇的原因是芦苇可以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B.农业生产中防治稻田害虫的目的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向土壤中投放微生物复合菌剂分解土壤中的残留农药,会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若频繁出现雾霾天气,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已经丧失殆尽
答案 C
解析 植物只能吸收水中或土壤中的无机物,不能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A错误;防治稻田害虫,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B错误;微生物复合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而不是丧失殆尽,D错误。
17.(2025·太原高二期末)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23年的主题为“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生态系统多样性即地球上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多样化
C.野生物种栖息地碎片化形成许多小种群有利于维持其生物多样性
D.易地保护就是将各种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自然保护区等进行保护
答案 A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正确;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多样化,还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多样性,B错误;栖息地碎片化造成的小种群会减少个体间交配繁殖的机会,使小种群易于灭绝,因此不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C错误;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的措施,D错误。
18.(2025·重庆七校高二联考)如图为一富营养化的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
B.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植物浮床具有净化水质和景观美化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建设植物浮床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浮游植物的数量,主要原因是浮床植物能与浮游植物竞争阳光和无机盐等
答案 D
解析 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A错误;由生物组分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因此遵循自生原理时,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B错误;植物浮床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而景观美化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
19.(2024·连云港高二期末)以农家乐为主题的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新模式,如建立“藕-鱼-鳅”共同混养的人工鱼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合理增加鱼塘中生物的种类可以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C.泥鳅以鱼的粪便为食时为分解者,以植物碎屑为食时为次级消费者
D.“藕-鱼-鳅”共养模式中鳅粪肥田可以有效地降低污染,利用了生态工程中的协调原理
答案 B
解析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投放的饵料中的化学能,A错误;合理增加鱼塘中生物的种类,使食物网更复杂,可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B正确;泥鳅以鱼的粪便及植物碎屑为食时均为分解者,C错误;鳅粪肥田利用了生态工程中的循环原理,D错误。
20.(2025·齐齐哈尔高二期末)“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下列关于防护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东北地区防护林建设中主要种植本地树种、避免过度放牧,体现了协调原理
B.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允许农民适度砍伐体现了整体原理
C.防护林建成后,若失去人类的维护将会发生初生演替
D.“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答案 C
解析 协调原理是指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东北地区防护林建设中主要种植本地树种、避免过度放牧,体现了协调原理,A正确;整体原理是指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允许农民适度砍伐体现了整体原理,B正确;防护林建成后,若失去人类的维护,由于演替存在一定的植被和土壤条件,故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C错误;“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40分。)
21.(12分)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损伤造成的疼痛,其病因是脊髓的SG区发生了功能障碍。请回答有关问题:
(1)(3分)躯体感觉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时,刺激引发的兴奋沿传入神经传至位于脊髓SG区的神经纤维末梢,引起储存在______________内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释放,谷氨酸使突触后神经元细胞膜外电位发生改变,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触后神经元接受刺激后,经一系列传递,最终在____________产生痛觉。
(2)研究发现,SG区神经纤维末梢上分布着离子通道N(如图),该通道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密切相关。科研人员利用通道N抑制剂处理SG区神经元,一段时间后给予突触前神经元一定的电刺激。经测定发现,突触后膜的电信号频率相对于对照组降低,推测通道N开放会引起突触前神经元谷氨酸释放量__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导致SG区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增强,出现痛觉敏感。依据本研究,应研制__________________的药物减缓神经病理性疼痛。
(3)(5分)《本草纲目》记载中药元胡具有止痛作用,研究人员推测其止痛机理可能是元胡能降低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为探究研究人员的推测是否正确,实验小组将蛙离体坐骨神经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置于盛有适量____________的培养皿中,并测定其初始____________________。向其中一组培养皿中滴加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组不做处理或_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再次测定两组坐骨神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录并比较实验结果。
答案 (1)突触小泡 正电位变成负电位 大脑皮层 (2)增加 抑制通道N活性 (3)生理盐水 动作电位传导速度 适量元胡水煎液 滴加等量生理盐水 动作电位传导速度
解析 (1)兴奋沿传入神经传至位于脊髓SG区的神经纤维末梢,引起储存在突触小泡内的谷氨酸(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谷氨酸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外电位发生的改变是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受到刺激后,经一系列神经传递过程,最终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2)利用通道N抑制剂处理SG区神经元,可导致突触后膜的电信号频率降低,推测通道N开放,会引起突触前神经元谷氨酸释放量增加,导致SG区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增强,出现痛觉敏感。根据以上结论,开发减缓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的思路是开发抑制通道N活性的药剂。(3)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元胡具有止痛作用可能与其能降低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有关,根据所给实验材料,依据实验设计原则,设计实验思路。
22.(14分)布氏田鼠是某草原的主要害鼠,喜栖于植被低矮稀疏的环境,其天敌有草原雕、草原狐等。
(1)研究人员在1984—2004年间每年的植物生长期(4—10月),对草原某地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
①调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_。田鼠种群的数量特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决定其种群密度。
②据图可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有明显的季节波动现象,试推测4—8月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实践中可根据4月的种群密度及其____________预测本年度鼠害情况,及早防治。
(2)通常情况下,动物对道路、车辆趋向于回避。研究人员研究道路和放牧等干扰对布氏田鼠种群动态的影响。在放牧草场和禁牧草场内,分别选择宽6 m的砂石路,在与道路平行的方向上,由近及远各设置4组样地,调查田鼠种群密度,结果如图2所示。
①放牧导致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据图2分析布氏田鼠种群密度与距道路远近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尝试对此现象作出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标记重捕法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②植物进入生长期,田鼠食物供应充足(田鼠进入繁殖期) 年龄结构 (2)①放牧区由于牲畜的啃食,导致植被低矮稀疏,利于布氏田鼠生存 ②距离道路越近,布氏田鼠种群密度越高 动物对道路、车辆回避特性导致道路附近田鼠的天敌(草原雕、草原狐等)数量较少
解析 (1)①布氏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②4—8月田鼠进入繁殖期,此时植物进入生长期,田鼠食物供应充足,所以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增加。依据田鼠4月的种群密度及其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能及早了解本年度鼠害情况,进行防治。
23.(14分)(2025·广东四校高二联考)薇甘菊为多年生菊科植物,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于20世纪80年代入侵广东。薇甘菊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其茎细长,善攀缘,常覆盖于植物(下称附主)顶部,阻碍附主的光合作用继而导致附主死亡,被称为“植物杀手”。生态学家对薇甘菊的入侵现状、入侵机理及其防治进行了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表明,薇甘菊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在我国北部省份并未发现,推测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薇甘菊能入侵成功,原因之一是其与本土植物在生态位上有较大差异。有学者提出“新武器假说”:薇甘菊的根系能通过分泌某种物质抑制近邻植物生长。“新武器”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信息。薇甘菊分泌的物质还会影响土壤中的氮循环,检测了薇甘菊种群土壤及其近邻未入侵土壤的氮素含量,结果见表:
项目 薇甘菊入侵土壤 邻近未入侵土壤
总氮(g/kg) 2.35 2.56
铵态氮(mg/kg) 8.09 5.28
硝态氮(mg/kg) 4.52 15.46
两块样地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差异的可能解释有:
①两块样地凋落物的差异导致了两种氮含量的差异。
②薇甘菊分泌到土壤中的物质,影响了土壤中____________的种类和数量,进而导致两种形式氮的转化。
③薇甘菊更倾向于吸收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尝试利用田野菟丝子防治薇甘菊。田野菟丝子无根无叶,仅含有少量叶绿体,光合能力低,借助吸器从植物中吸收水与光合产物;田野菟丝子重压于薇甘菊顶部,形成一层厚厚的“幕罩”,使薇甘菊叶片锐减,进而枯死。由以上可知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用田野菟丝子防治薇甘菊称为__________防治。
(4)调查表明,薇甘菊入侵广东时,扩散前沿的种群产生更小的种子。请分析这样的策略为何有利于薇甘菊的扩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两点)。
答案 (1)薇甘菊不耐低温 (2)化学 ②微生物 ③硝态氮 (3)寄生、种间竞争 生物
(4)在用于种子的物质、能量一定的情况下,种子更小则数量更多;种子更小,更利于传播到远处
解析 (1)我国南部广东、福建、海南等地气温较高,而北部省份气温相对较低,薇甘菊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在我国北部省份并未发现,可能是由于薇甘菊不耐低温。(2)由题意可知,所谓“新武器”是薇甘菊分泌的某种物质,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该化学信息可能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而导致两种形式氮的转化。也有可能是薇甘菊更倾向于吸收土壤中的硝态氮,所以导致入侵样地中硝态氮含量相对较低。(3)由题意可知,田野菟丝子无根无叶,仅含有少量叶绿体,光合能力低,借助吸器从植物中吸收水与光合产物,说明二者为寄生关系,田野菟丝子重压于薇甘菊顶部,形成一层厚厚的“幕罩”,使薇甘菊叶片锐减,进而枯死,说明二者为种间竞争(阳光)关系。该防治方法为生物防治。(4)在用于种子的物质、能量一定的情况下,种子更小则数量更多;种子更小,更利于传播到远处,更加有利于该种植物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