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16 综合复习(三)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5·抚州高二月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人一次性喝了50 mL醋后,其血浆pH会明显降低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C.血液中Na2CO3过多时,会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
D.血液中CO2过多时,可通过呼吸系统将CO2排出
答案 A
解析 某人一次性喝了50 mL醋后,其血浆pH不会明显降低,因为血浆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A错误;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碳酸是一种弱酸,可分解成CO2和水,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B正确;血液中Na2CO3过多时,会与H2CO3反应形成NaHCO3,过多的碳酸氢盐可由肾脏排出,C正确;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加深加快将CO2排出,D正确。
2.(2024·盐城响水中学高二月考)科学家发现人体中有一种与肥胖有关的物质——瘦素。瘦素通过血脑屏障到达下丘脑,通过一系列调节,从而抑制食欲,减少能量的摄取,达到减重的效果。图1表示瘦素通过下丘脑发挥作用的过程,图2为图1中某局部模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中共有8个神经元,6个突触
B.图中共有两条反射弧
C.图2中①处可代表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
D.瘦素抑制食欲的原理是增强饱中枢兴奋,减弱摄食中枢兴奋
答案 D
解析 图1中共有8个神经元,7个突触,即a与b、b与c、c与g、g与h、f与g、e与f、d与e相互接触形成突触,A错误;图中没有完整的反射弧结构,因此是0条,B错误;图2中①处可代表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前膜,与②(突触间隙)、③(突触后膜)共同组成④(突触),C错误;瘦素通过血脑屏障到达下丘脑,通过一系列调节,从而抑制食欲,减少能量的摄取,达到减重的效果,因此瘦素抑制食欲的原理是增强饱中枢兴奋,减弱摄食中枢兴奋,D正确。
3.(2025·邢台高二期末)某同学感染流感病毒以及药物治疗前后体温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高温持续阶段,体温相对恒定是产热量和散热量动态平衡的结果
B.a~b段机体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量减少,机体代谢减弱
C.c~d段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机体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D.该同学上述时间段的体温调节过程中涉及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答案 B
解析 高温持续阶段,体温相对恒定,说明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正确;a~b段体温升高,机体的产热量增加,机体代谢增强,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都会增加,B错误;c~d段体温下降,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机体散热量大于产热量,C正确;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该同学此时由于感染流感病毒,所以还涉及免疫调节,D正确。
4.如图是血糖调节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刺激X为高血糖,激素Y为胰岛素
B.破坏靶细胞的受体后,激素Y含量减少,血糖浓度上升
C.图中的靶细胞可以是肌细胞
D.下丘脑通过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
答案 B
解析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当血糖浓度升高时,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也可以通过神经调节,使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从而调节血糖,所以刺激X为高血糖,激素Y为胰岛素,A正确;破坏靶细胞的受体后,激素Y(胰岛素)不能被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失活,因此胰岛素含量不会减少,且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所以血糖浓度上升,B错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几乎是体内所有细胞,所以靶细胞可以是肌细胞,C正确;下丘脑对胰岛素分泌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通过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使血糖水平降低,D正确。
5.亚急性甲状腺炎典型病例可分为急性期(伴甲亢,甲状腺滤泡组织遭到破坏后释放大量甲状腺激素),缓解期(伴甲减,分过渡期和甲减期)和恢复期(甲状腺功能正常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急性期病人不仅体温高于正常人且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也较高
B.甲减期病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需要补充适量的甲状腺激素
C.除甲状腺细胞外的几乎所有细胞均是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
D.由于甲状腺激素作用后失活,机体需要源源不断产生该激素
答案 C
解析 甲状腺激素可调节体内的有机物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急性期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代谢加快,体温升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也较高,A正确;甲减期病人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需要补充适量的甲状腺激素才能维持正常功能,B正确;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所有细胞,包括甲状腺细胞,C错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D正确。
6.如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抗原—抗体复合物被细胞丙吞噬消化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利用
B.与细胞丙相比,细胞乙的高尔基体和溶酶体都更发达
C.细胞乙的来源只有B细胞,由B细胞受到抗原等刺激与细胞因子作用分裂分化形成
D.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过程中,细胞甲、乙、丙都能进行增殖分化
答案 A
解析 题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中细胞甲为B细胞或记忆B细胞;细胞乙为浆细胞,其能分泌抗体,抗体可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丙为吞噬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被细胞丙胞吞后,消化得到的部分产物(如氨基酸)可被细胞利用,A正确;浆细胞可分泌抗体,吞噬细胞可以消化处理抗原,因此细胞丙的溶酶体更发达,而细胞乙的高尔基体更发达,B错误;浆细胞可以由B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C错误;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过程中,只有细胞甲能进行增殖分化,细胞乙和丙都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增殖的能力,D错误。
7.(2025·深圳高二调研)骑行者长距离骑行时,往往会大量出汗,肌肉酸痛,呼吸加快。下列关于骑行者生理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呈弱碱性的血浆pH会一直降低
B.大量出汗有利于维持体温的稳定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水的重吸收增加
D.醛固酮的分泌减少,促进Na+的重吸收
答案 B
解析 骑行者长距离骑行时,肌肉酸痛产生乳酸,但人体内的缓冲物质可中和多余的乳酸,因此呈弱碱性的血浆pH略有降低,但依然维持正常范围,A错误;大量出汗有利于增加散热,使散热量等于产热量,维持体温稳定,B正确;骑行者长距离骑行时,往往会大量出汗,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C错误;醛固酮的分泌增加,促进Na+的重吸收,D错误。
8.用外源脱落酸(ABA)及其合成抑制剂(fluricbne)分别处理采摘后的番茄,番茄的乙烯释放量变化如图所示(CK为对照组)。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外源脱落酸可以诱导乙烯生成
B.脱落酸合成抑制剂可以抑制乙烯的生物合成
C.使用脱落酸合成抑制剂可延长番茄的储存时间
D.采摘后番茄果实内乙烯的生成需要外源脱落酸的诱导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示,外源脱落酸处理和对照组相比,可以推测外源脱落酸可以诱导乙烯生成,A正确;脱落酸合成抑制剂处理组的曲线在对照组曲线下方,说明脱落酸合成抑制剂可抑制乙烯的生物合成,从而延长番茄的储存时间,B、C正确;外源脱落酸可以诱导乙烯生成,但没有外源脱落酸的诱导,采摘后的番茄仍可以产生乙烯,D错误。
9.(2025·邯郸高二期末)对具有顶端优势的烟草分别进行打顶、顶芽涂抹三碘苯甲酸(TIBA,能阻碍生长素从顶芽向下运输)处理,对照组不做处理,分别检测各组侧芽处生长素(IAA)的含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从顶芽向下运输属于极性运输,消耗能量
B.本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的处理方法和处理时间
C.打顶和涂抹TIBA均可抑制烟草植株的顶端优势
D.单侧光照时喷洒TIBA,植株向光弯曲的角度增大
答案 D
解析 生长素从顶芽向下运输属于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消耗能量,A正确;自变量是人为改变的量,由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的处理方法和处理时间,B正确;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较高,侧芽的发育受到抑制,植株因而表现出顶端优势,所以要解除顶端优势应降低侧芽中IAA的含量。由图可知,打顶和涂抹TIBA后在1、5、9天测量时,侧芽中IA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所以打顶和涂抹TIBA均可抑制烟草植株的顶端优势,C正确;TIBA能阻碍生长素从顶芽向下运输,但不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故单侧光照时喷洒TIBA,植物向光弯曲的角度不会增大,D错误。
10.(2025·河北百师联盟高二联考)土地沙漠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下列有关沙漠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恢复沙化土地的负反馈调节才能重塑其自我调节能力
B.沙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要恢复沙化土地的稳定性,需投入相应的物质和能量
D.植树造林时最好种植多种树种,且要能适应当地环境
答案 B
解析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所以恢复沙化土地的负反馈调节,才能重塑其自我调节能力,A正确;沙漠环境恶劣,生物种类较少,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均较低,B错误;沙化土地环境恶劣,要恢复沙化土地的稳定性,需投入相应的物质和能量,增加生物的种类,C正确;植树造林时最好种植多种树种,且要能适应当地环境,提高其稳定性,D正确。
11.(2025·湖北四地七校高二联考)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种间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的数量增长受自身密度制约
B.单独培养条件下,理论上乙藻数量约为0.75×106个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混合培养时,乙藻在竞争中被淘汰,若在自然条件下也一定如此
D.该研究说明,甲藻和乙藻在自然条件下的生态位可能有重叠
答案 C
解析 单独培养时甲藻的数量先增加后保持稳定,甲藻的数量增长受自身密度制约,整体的数量多于混合培养时,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单独培养时乙藻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K值约为1.5×106个,当种群数量在K/2时,即0.75×106个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混合培养时,乙藻在竞争中被淘汰,若在自然条件下环境复杂,食物多样,不一定如此,C错误;将甲和乙混合培养后,乙藻数量降低直至0,甲藻数量增加,说明甲和乙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即甲藻和乙藻的生态位有重叠,D正确。
12.(2024·葫芦岛高二联考)入侵植物水葫芦曾经在我国多地泛滥成灾。研究人员对某水域水葫芦入侵前后湖泊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调查时段 物种数 植物类型 优势种
入侵前 Ⅰ 100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龙须眼子菜等多种
入侵后 Ⅱ 22 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水葫芦、龙须眼子菜
Ⅲ 10 浮水植物 水葫芦
A.Ⅰ时段群落中植物对阳光等资源的利用能力较强
B.Ⅱ时段沉水植物因光照不足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弱而消亡
C.Ⅲ时段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低,不存在垂直结构
D.水葫芦入侵后的湖泊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
答案 C
解析 Ⅰ时段,水域中不同植物分别利用不同的空间,对阳光等资源的利用能力较强,A正确;Ⅱ时段,水葫芦、龙须眼子菜数量多,而且此时沉水植物因光照不足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弱而消亡,B正确;Ⅲ时段,植物类型是浮水植物,优势种是水葫芦,仍存在垂直结构,C错误;水葫芦入侵后,与其他物种在空间资源的竞争中占优势,入侵后的湖泊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D正确。
13.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差别。为了调查群落中物种数的多少,通常采用最小面积的方法来统计。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如图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及落叶林中样方面积与物种数的关系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
B.统计热带雨林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以用标记重捕法
C.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所以样方面积越大越好
D.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加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
答案 A
解析 根据曲线图分析,题图中热带雨林的物种数最多,最小样方面积最大,由此可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A正确;土壤中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其物种丰富度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B错误;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但也不是样方面积越大越好,应选择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C错误;在最小面积内,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加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超过最小面积,样方内物种数不再增多,D错误。
14.(2024·本溪高二月考)玉米地生态系统中,甜菜夜蛾幼虫啃食玉米叶片后,玉米会释放出吲哚和萜类等挥发物吸引小茧蜂在甜菜夜蛾幼虫体内产卵寄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玉米地中的玉米→甜菜夜蛾→小茧蜂构成一条食物链
B.玉米释放出的吲哚和萜类等挥发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
C.信息双向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在生产中可利用生物防治原理减少甜菜夜蛾幼虫的产生,减少农药使用
答案 A
解析 该玉米地中的甜菜夜蛾与小茧蜂不构成食物链,A错误;生物体的分泌物、信息素、性外激素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B正确;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
15.(2025·重庆主城区七校高二联考)如图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被植食性动物利用过程中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③/(①+⑤)×100%
B.④中的能量用于植食性动物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其中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
C.⑤⑥⑦的能量未流入第二营养级,导致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是递减的
D.若该植食性动物为经济动物,采取适当措施提高③/②、④/③的值可提高经济效益
答案 A
解析 能量传递效率是下一营养级同化量/该营养级同化量×100%,图中①+⑤不是第一营养级同化量,是第一营养级用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后剩余的能量,A错误;④为植食性动物用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后剩余的能量,这部分能量可用于植食性动物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进而流入分解者和流向下一营养级,B正确;提高③/②的值可提高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④/③的值可提高植食性动物有机物的积累量,可提高经济效益,D正确。
16.为了减缓温室效应,我国提出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零排放”的目标。下列关于“碳中和”“碳达峰”的理解,错误的是( )
A.“零排放”不等于“不排放”,简单来说就是“人为碳排放”≤“人为碳移除”
B.出现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自然界碳循环的平衡
C.要实现“碳中和”,增大“人为碳移除量”,宜多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D.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圈的循环过程,具有全球性,减缓温室效应需要各国配合
答案 D
解析 “零排放”不等于“不排放”,而是说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人为碳排放”≤“人为碳移除”,A正确;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进而出现温室效应,B正确;要实现“碳中和”,增大“人为碳移除量”,宜多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C正确;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的往返过程,具有全球性,减缓温室效应需各国的重视和配合,D错误。
17.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如图为某村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活垃圾发酵处理会扩大该村的生态足迹
B.充分利用畜禽粪便中的能量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C.蚯蚓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被水稻重新利用实现了碳在生物群落内的循环
D.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提高生态承载力,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
答案 D
解析 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减少人工处理,因此生活垃圾发酵处理可缩小该村的生态足迹,A错误;充分利用畜禽粪便中的能量体现的是循环原理,B错误;蚯蚓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被水稻重新利用实现了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C错误;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可提高生态承载力,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D正确。
18.下列实例与所体现的生态工程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引起大面积水华违反了协调原理
B.“三北防护林”建设中的单纯林问题遵循了自生原理
C.在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时,需要选择符合要求的多种植物,这遵循了自生和协调原理
D.“四位一体”农业生态工程中,往往将蔬菜棚与猪舍连通起来提高经济效益,这遵循了循环和整体原理
答案 B
解析 协调是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太湖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N、P等元素排放过多,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引起大面积水华,违反了协调原理,A正确;自生是指由生物组分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要求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三北防护林”建设中的单纯林问题没有遵循自生原理,B错误。
19.(2025·吉安高二期末)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最普遍的调节机制,如图表示反馈调节的模式图(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叙述与图示模型不相符合的有( )
A.甲表示水体污染加剧,乙表示鱼虾死亡增多
B.甲表示种群数量增多,乙表示种内竞争加剧
C.甲表示被捕食者数量增多,乙表示捕食者数量增多
D.甲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乙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答案 A
解析 图示模型是一个负反馈调节模型,水体污染加剧,鱼虾死亡数量增多,而鱼虾死亡增多,会导致水体进一步污染加剧,属于正反馈调节,A符合题意;若种群数量增多,必然导致种内竞争加剧,种内竞争加剧,则一部分老弱病残个体会遭到淘汰,种群数量会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B不符合题意;被捕食者数量增多,捕食者数量因食物来源丰富而增多,但捕食者数量增多,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C不符合题意;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会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但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会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D不符合题意。
20.(2025·湖南师大附中高二月考)矿山资源开采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国家高度重视矿山生态建设与修复,矿山生态系统修复包含山水林田湖草各个方面,涉及水、土、气、生物、岩石等要素,矿山生态修复效益包含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以维持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列关于矿山生态建设和修复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叙述错误的是( )
A.矿山修复过程中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发生了次生演替
B.生物组分增多,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稳定性
C.通过人工制造表土、植树种草等措施可加速恢复矿区生态环境
D.矿山生态修复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遵循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答案 B
解析 矿山修复过程中生物组分增多,提高了该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40分。)
21.(14分)我国研制出某种疫苗,初步实验得知该疫苗总剂量8 μg为最佳剂量,为了确定最佳接种方案,进一步进行了临床实验研究,如表所示,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组别 A1 A2 B1 B2 C1 C2 D1 D2
接种试剂剂量/(μg/针) 疫苗 a / 4 / 4 / 4 /
X
第一针接种时间 第0天
第二针接种时间 不接种 第14天 第21天 第28天
相应抗体相对含量 14.7 0 169.5 0 282.7 0 218.0 0
注:A1、B1、C1、D1组分别接种该疫苗,A2、B2、C2、D2组分别接种试剂X。
(1)从表中可看出,该实验的自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试剂X是__________________,a的剂量应该为________。
(3)A1组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自______________的增殖分化。
(4)根据实验结果分析:
①疫苗接种两次组的抗体含量均明显高于接种一次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疫苗两次接种时间间隔________的效果最好,间隔时间过短影响效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是否接种疫苗、疫苗接种次数、两次接种间隔时间 (2)生理盐水(不含疫苗成分的试剂) 8 μg (3)B细胞 (4)①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了大量抗体 ②21天 疫苗中的抗原与初次免疫后存留的抗体结合后被迅速清除
解析 (1)从表中可看出,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接种疫苗、第一针和第二针的接种时间间隔以及是否接种第二针,故自变量可概括为是否接种疫苗、疫苗接种次数、两次接种间隔时间。(2)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注射疫苗为实验组,则对照组X应选取生理盐水(不含疫苗成分的试剂);由题表可知,疫苗总量为8 μg,A组仅接种一次,应一次接种完8 μg,故a的剂量应该为8 μg。(3)A1组是初次接种疫苗,故其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自B细胞的增殖分化。(4)①若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机体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故疫苗接种两次组的抗体含量均明显高于接种一次组。②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疫苗两次接种时间间隔为21天时相应抗体的相对含量最高,为282.7,效果最好。
22.(13分)(2025·九江高二期末)“唤醒沉睡的种子,调控幼苗的生长。引来繁花缀满枝,瓜熟蒂落也有时。靠的是阳光雨露,离不开信息分子。”信息分子时刻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进行着调控。请回答下列问题:
(1)(4分)“唤醒沉睡的种子”体现了激素______(填激素名称)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与“瓜熟蒂落”
有关的激素主要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3分)植物正常的生长离不开“阳光雨露”,黄豆种子置于黑暗中萌发,长出的豆芽呈浅黄色,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黄豆芽移至光下生长多日,其形态、颜色出现明显变化,此过程中植物感受光信号的受体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是由____________调控、激素调节和____________调节相互作用、协调配合完成的。
(4)研究发现,细胞分裂素可通过抑制叶绿素、核酸和蛋白质的降解,延缓叶片衰老,故常用作保鲜剂。叶片离体后很快就会出现因叶绿素降解而失去绿色等衰老现象。据此,以新鲜绿叶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赤霉素 促进种子萌发 乙烯 脱落酸 (2)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照 光敏色素 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 (3)基因表达 环境因素 (4)选取同样大小和发育状况相同的离体叶片随机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在叶片上涂抹适量的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乙组在相同部位涂抹等量的蒸馏水,观察并统计两组叶片失绿变黄所需要的时间
解析 (1)“唤醒沉睡的种子”的激素是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与“瓜熟蒂落”有关的激素是乙烯和脱落酸。(2)豆芽呈现绿色,主要是因为叶绿素,而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照条件。黄豆种子置于黑暗中萌发,则无法形成足量的叶绿素,因此长出的豆芽呈浅黄色。 将黄豆芽移至光下生长多日,会逐渐变成绿色。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足量的叶绿素,叶绿素使豆芽呈现绿色。植物感受光信号的受体主要是光敏色素,光敏色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4)实验原理:随着叶绿素逐渐丧失而失去绿色是叶片衰老最明显的特点,离体叶片很快就会出现这种现象,因此可通过离体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来证明。该实验最主要遵循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实验思路见答案。
23.(13分)“稻虾共作”中的小龙虾四处爬行挖洞,摄食害虫和杂草,实现水稻、小龙虾增产增收。为研究“稻虾共作”生态系统的功能,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结果如表:
项目 物种丰富度 昆虫密度/(只/m2) 杂草密度/(株/m2)
千金子 稗草 莎草 空心莲子草 通泉草
常规区 35 72.1 13.1 7.6 5.2 6.9 8.2
稻虾共作区 22 43.3 3.8 2.1 4.8 2.0 3.0
(1)(2分)水稻田中的小龙虾和植食性害虫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长方形的稻田里,可以采用____________(填具体方法)调查稗草密度。
(2)(3分)表中数据说明,与常规区相比,稻虾共作区会________杂草密度,从而限制了杂草对水稻的危害。“稻虾共作”对杂草优势种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稻虾共作”防治害虫的方法属于________防治;该系统虽然不额外施用化肥,但能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稻虾共作”系统不松土耕田也可以防止烂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小龙虾被引入水稻生态系统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捕食和种间竞争 五点取样法
(2)降低 稻虾共作系统会改变稻田杂草优势种,常规区杂草中千金子占优势,在稻虾共作区中莎草占优势 (3)生物 小龙虾产生的粪便,被水稻田中的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作为养料被植物吸收利用,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 水稻田中小龙虾四处爬行挖洞,起到了松土透气的作用,利于氧气流通,可以防止水稻根系因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而烂根 (4)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1)水稻田中的小龙虾捕食植食性害虫和杂草,害虫也捕食杂草,故小龙虾和植食性害虫既有种间竞争关系还有捕食关系。调查稗草密度常用样方法,由于样方是长方形,常用五点取样法。(3)“稻虾共作”是利用害虫天敌小龙虾防治害虫,属于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