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白杨礼赞》同步课件(统编版2024)(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白杨礼赞》同步课件(统编版2024)(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22:2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白杨礼赞
八年级上册 语文
第16课
统编版(2024)
课 堂 导 入
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有一种树,它虽普通却不平凡。它没有婀娜姿态,却身姿挺拔;它未受众人青睐,却生命力顽强。它像北方农民,质朴且坚毅。它到底是何种树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茅盾的《白杨礼赞》,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吧。
学 习 目 标
1.学习白杨树的外形描写,掌握象征的写作手法。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如何借物抒情。
3.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感受其对北方农民及民族解放斗争精神的歌颂。
探究新知——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他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之一,作品以现实主义见长,风格严谨深刻,善于通过典型环境和人物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散文《白杨礼赞》等。其散文语言凝练有力,富有思想性和象征意味,在现代散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探究新知——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当时茅盾在新疆任教,后赴延安讲学,受到革命精神的感染。文章借赞美白杨树来歌颂北方抗日军民坚韧不拔、团结奋战的精神风貌。西北地区自然环境艰苦,白杨树作为当地常见树种,生命力顽强,正与在敌后坚持斗争的广大农民和战士形象相契合。作者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对民族解放斗争中朴素而坚强力量的热情赞美。
探究新知——文体知识
散文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形式自由灵活,题材广泛,可以叙事、写人、状物、抒情或议论。其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结构看似松散,但中心思想明确统一。本文属于抒情性散文中的托物言志类,借描写白杨树的形象,寄托对民族精神的赞颂。
预习检查——读一读


kěn


zǎi


zhū


dài


suō


qiú


cān


nán



无边无

yín
坦荡如


潜滋
qián zī

恹欲睡
yān
预习检查——多音字
( )古刹( )刹车

chà
shā
( )晕倒( )红晕

yūn
yùn
( )哄堂大笑( )起哄

hōnɡ
hònɡ
预习检查——词语释义
恹恹:精神萎靡的样子。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旁边斜伸出来。
晕圈:模模糊糊的圈。
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
虬枝: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
楠木:一种贵重的木材。
秀颀:美而高。
预习检查——词语释义
主宰:支配;统治;掌握。
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毡子:用羊毛等压制成的块状、片状物。
参天:高耸在天空中。
无边无垠:没有边际,无限广阔。垠,边际。
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滋,生长。
整体感知——文题解读
“白杨礼赞”意为“对白杨树的敬礼与赞美”。“礼赞”比一般意义上的“赞美”更庄重、更深情,带有崇敬之意。题目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突出作者的情感态度,也暗示了白杨树具有超越普通树木的象征意义,引导读者关注其精神内涵而非仅仅外在形态。
整体感知——结构思路
学生自主思考,划分文章段落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完善段落划分和内容概括。
整体感知——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直抒胸臆,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高原景色,铺垫背景,引出白杨树出现带来的震撼感受。
第三部分(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突出其力争上游、倔强挺立的形象。
整体感知——结构思路
第四部分(第7–8段):由树及人,展开联想,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深化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对比楠木,再次强调对白杨树的高声赞美,收束全文,情感升华。
精读细研——文本解读
研读第 2 段,提问学生:黄土高原有什么特点?作者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是什么?
特点:“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描绘出黄土高原辽阔平坦、色彩鲜明的特点。
感觉:“雄壮”“伟大”,但又感到 “单调”,“恹恹欲睡”。
(一)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精读细研——文本解读
思考:作者描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作用:交代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烘托出一种 “不平凡” 的氛围,为白杨树的出场做铺垫。辽阔平坦的黄土高原,更能衬托出白杨树的傲然挺立;单调的环境,更能凸显白杨树给人的震撼和惊喜,突出其不平凡。
(一)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精读细研——文本解读
阅读第 5 段,分析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了它怎样的特点?
角度:从干、枝、叶、皮四个角度进行描写。
干:“笔直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突出白杨树树干的笔直、高大、挺拔。
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体现枝丫向上、紧密靠拢的特点。
(二)白杨树外形的不平凡
精读细研——文本解读
角度:从干、枝、叶、皮四个角度进行描写。
叶:“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没有倒垂的”,强调叶子向上生长的态势。
皮:“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描绘树皮的光滑和色泽。
特点:通过这些描写,突出了白杨树的挺拔、笔直、向上的外形特点,展现出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风貌。
(二)白杨树外形的不平凡
精读细研——文本解读
作者在描写白杨树外形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如 “像加过人工似的”,生动形象地写出白杨树树干、枝丫生长的规整,突出其挺拔笔直的特点。
拟人:“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赋予白杨树以人的姿态和精神,表现其积极向上、团结一心的品质。
(二)白杨树外形的不平凡
精读细研——文本解读
重点研读第 7 段,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四个反问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和象征意义。
第一个反问句:“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表达效果:由树及人,引起读者的思考,为下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做铺垫。
象征意义:启发读者对白杨树的认识不应仅仅停留在树的表象,而应深入思考其内在的象征含义。
(三)白杨树内在品格的不平凡
精读细研——文本解读
第二个反问句:“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表达效果:从白杨树的性格特点出发,点明白杨树 “至少” 象征着 “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的北方农民,语气坚定,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象征意义:明确了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突出了北方农民质朴、坚强的品质。
(三)白杨树内在品格的不平凡
精读细研——文本解读
第三个反问句:“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表达效果:从白杨树 “傲然挺立” 的形象出发,进一步拓展象征意义,将白杨树与守卫家乡的哨兵联系起来,使象征意义更加具体。
象征意义:象征着在敌后顽强抵抗的抗日军民,他们像白杨树一样,不畏强敌,坚守阵地,展现出坚强不屈的精神。
(三)白杨树内在品格的不平凡
精读细研——文本解读
第四个反问句:“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表达效果:从白杨树 “靠紧团结,力求上进” 的品质出发,将象征意义提升到更高的层面,强调了白杨树所象征的精神和意志的伟大。
象征意义:象征着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勇抗争、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这种精神和意志是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的强大动力。
(三)白杨树内在品格的不平凡
精读细研——文本解读
这四个反问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这四个反问句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引导读者思考白杨树不仅仅是树,到象征北方农民,再到象征守卫家乡的哨兵,最后象征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范围逐步扩大,意义逐步深化,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如果调换顺序,就会破坏这种逻辑上的层层递进关系,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白杨树内在品格的不平凡
精读细研——文本解读
第 8 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用:第 8 段是对前文的总结和升华,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段文字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阐述得更加全面、深刻,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以及其所象征的精神的由衷赞美之情。
(三)白杨树内在品格的不平凡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从这句话能看出白杨树怎样的特点?
能看出白杨树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生命力顽强的特点。寄托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这句话中“普通”与“不平凡”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普通”指其常见,“不平凡”指其精神品质,突出白杨树内在精神的可贵。运用对比,更能引起读者思考,突出白杨树特点及象征意义。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对比、拟人的手法,将白杨树与有婆娑姿态等的树对比,赋予其“伟丈夫”品质,突出其独特美。表达白杨树虽外形不够柔美但内在品质高尚的观点。
精读细研——手法探析
文中多处描写高原景色,这属于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属于环境描写手法。作用是烘托气氛,为白杨树的出场设置背景,突出其生长环境的恶劣与不平凡。通过恶劣环境衬托白杨树的顽强,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精读细研——手法探析
文章将白杨树分别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等,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象征手法。好处是使文章内涵更深刻,能借白杨树表达对相关人物及精神的赞美之情。
除了文中提到的象征对象,你觉得白杨树还能象征什么?
还可象征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努力奋斗的人们。
精读细研——手法探析
小结
运用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形象。
采用象征手法赋予白杨树深刻内涵。
通过对比等手法突出白杨树特点。
精读细研——情感探讨
读完文章,你对白杨树有怎样的情感?
我对白杨树充满了敬佩之情,它的顽强、正直等品质很值得学习。
从哪些方面感受到这种情感的?
从作者对白杨树外形、品质的描写及赞美中感受到的。
精读细研——情感探讨
作者赞美白杨树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作者赞美白杨树是为了赞美北方的农民以及民族解放斗争中所需的精神。
这种情感在文中是如何层层递进表达的?
先写白杨树外形,再写其品质,最后点明象征意义,层层递进表达情感。
精读细研——情感探讨
小结
文章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表达了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以及对民族解放斗争中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等精神的歌颂之情,作者情感真挚,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其主旨。
课堂总结——本章要点
1.文章以赞美白杨树不平凡为线索,先绘高原之景,引出白杨树。
2.描绘白杨树外形,展现其力争上游、倔强挺立特点。
3.托物言志,借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及民族解放斗争精神。
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生长环境
外在形态
内在气质
不平凡
抗日军民
象 征
不屈不挠
力求上进
团结向上
质朴坚强
课堂检测
1.下列关于《白杨礼赞》作者及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B. 茅盾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
C. 《白杨礼赞》是一篇抒情散文,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借白杨歌颂民族精神。
D. 茅盾与鲁迅、郭沫若并称为 “中国现代文学三大巨匠”,《白杨礼赞》多聚焦社会现实。
D
茅盾的《白杨礼赞》是抒情散文,而非聚焦社会现实的小说类作品,此处选项 D 的表述存在偏差,故 D 错误。
课堂检测
2.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恹恹(yān) 倔强(juè) 婆娑(suō) 坦荡如砥(dǐ)
B. 虬枝(qiú) 倦怠(dài) 秀颀(qí) 恹恹欲睡(yǎn)
C. 主宰(zǎi) 外壳(ké) 傲然(ào) 旁逸斜出(yì)
D. 鄙视(bǐ) 楠木(nán) 参天(cān) 无边无垠(yín)
D
A 项 “倔强” 的 “倔” 应读 “jué”;B 项 “恹恹欲睡” 的 “恹” 应读 “yān”;C 项 “外壳” 的 “壳” 应读 “qiào”(此处指坚硬的外皮,读 qiào;口语中如 “鸡蛋壳” 读 ké);D 项注音完全正确。
课堂检测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奔驰 视野 积雪 黄绿错踪
B. 刹那 伟岸 鄙视 妙手偶得
C. 挺拨 佩服 严肃 潜滋暗长
D. 视野 贱视 像征 纵横决荡
B
A 项 “黄绿错踪” 应为 “黄绿错综”;C 项 “挺拨” 应为 “挺拔”;D 项 “像征” 应为 “象征”;B 项无错别字。
课堂检测
4.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其 “不平凡” 的核心内涵是( )
A. 白杨树生长在黄土高原,环境恶劣却依然存活。
B. 白杨树外形挺拔、枝叶茂密,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C.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农民、抗日军民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D. 白杨树是黄土高原上最常见的树种,承载了当地的地域文化。
C
白杨树的 “不平凡” 并非单纯指外形或生长环境,核心是其象征意义 —— 象征北方农民、抗日军民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这是文章的主旨,故 C 正确。
课堂检测
5.文中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这段话,主要运用的写作手法是( )
A. 对比 B. 欲扬先抑 C. 象征 D. 托物言志
B
这段话先否定白杨树的 “美”(算不得 “好女子”),再肯定其 “伟丈夫” 的特质(伟岸、正直、坚强不屈),属于 “欲扬先抑” 的手法,故 B 正确。
课堂检测
6.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写 “楠木”?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楠木象征了追求名利、趋炎附势的人,与白杨树形成对比。
B. 写楠木是为了反衬白杨树的平凡与伟大,突出其精神价值。
C. 表达了作者对楠木这类 “贵族化” 植物的厌恶,以及对白杨树的赞美。
D. 通过楠木与白杨树的对比,深化文章主题,强调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C
作者写楠木,并非 “厌恶” 楠木本身,而是借楠木象征追求名利的人,与白杨树形成对比,反衬白杨树的精神价值,C 项 “对楠木这类‘贵族化’植物的厌恶” 表述错误,故 C 错误。
课堂检测
7.《白杨礼赞》的核心写作手法是 “托物言志”,下列对 “物” 与 “志” 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 白杨树的 “笔直挺拔”—— 北方农民的正直不屈
B. 白杨树的 “坚强不屈”—— 抗日军民的顽强斗争精神
C. 白杨树的 “朴质温和”—— 知识分子的儒雅谦逊
D. 白杨树的 “力争上游”—— 中华民族的奋进精神
C
白杨树的 “朴质温和” 象征的是北方农民的朴实、善良,而非 “知识分子的儒雅谦逊”,C 项对应错误,故 C 正确。
课堂检测
8.文中多次使用反问句,如 “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其作用是( )
A. 加强语气,引发读者思考,层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B. 表示疑问,让读者自主判断白杨树的价值,体现文章的开放性。
C.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表达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
D. 突出文章的议论性,使文章更具逻辑性和说服力。
A
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引发读者思考,文中通过多个反问句,从 “树” 到 “农民” 再到 “抗日军民”,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故 A 正确。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中描写白杨树外形和揭示其象征意义的段落。
2.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事物,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或志向。
课后作业
示例:案头竹
案头那盆文竹已伴我三载。初来时不过三五细枝,如今却亭亭然覆了半方窗棂。它从不像月季争艳,亦不似茉莉吐芳,只以数片云絮般的细叶,在喧嚣里撑起一片清寂。
夏日暑气蒸人,它叶片依旧鲜翠;冬日暖气燥热,它也不曾褪却半分绿意。偶有枯枝,我剪去后,不出旬日,便有新笋从根际冒尖,带着嫩黄的茸毛,倔强地向光生长。
课后作业
示例:案头竹
这竹啊,不慕浮华,不惧寂寥,在方寸陶盆里守着一份自在风骨。我常对着它静坐,忽然懂得:做人亦当如此,于平凡处扎根,于喧嚣中持守,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活出一份从容与坚韧。
白杨礼赞
八年级上册 语文
第16课
统编版(2024)
感 谢观 看!